ขนาดวิดีโอ: 1280 X 720853 X 480640 X 360
แสดงแผงควบคุมโปรแกรมเล่น
เล่นอัตโนมัติ
เล่นใหม่
心有戚戚焉…這一兩年發覺自己的專注力不如以往的好,對手上的任務往往急於求成,不願意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週末或休息時間也都拿來滑社群媒體,企圖填滿任何空閒的時間,導致週日晚上到週一總有種「好像沒休息到就又要上班了」的感覺。聽完本集後才發覺原來我的大腦正走在「腐化」的路上,希望從今天開始能夠慢慢空出時間給大腦休息,調整娛樂方式,找回以往的快樂的愜意。
對自己要求高、求好心切、工作忙碌的人,很容易會把自己的休息時間拿來努力,就跟小時候把體育課音樂課拿來考數學一樣。但努力過度是有害的,休息也是對工作與學習有幫助的。我們之前有錄過不少好好休息主題的節目,先推薦這集給你參考。th-cam.com/video/nYE3f4kfqlM/w-d-xo.htmlsi=gti9_LQK42gFvsbq
資訊碎片化,真的很有感,現代的人要不是資訊不足,或者就資訊爆炸,太多資訊需要統整、消化,光處理這些資訊大腦就快要當機了。
對,所以我常想科技跟知識的爆炸並不全然是好事,也是會有不好的副作用,資訊碎片化跟資訊焦慮就是其中
滿喜歡宇哲老師在說書時會連結到《好好休息》的內容,除了提醒好好休息的重要外,也能進一步了解不同書本間的關聯性。滿有收穫的🥰
謝謝你的回饋,還好不是說我常常趁機打書
😆
雖說是現代人,但人腦還是古代的,而現代卻崇尚流量即正義,也就是錢與影響力。另外大家很重視身心健康,但不是不做運動,要不就不怎麼跑去修心,所以既沒有外在的健康,也沒有內在的健康,很正常吧!
沒錯,大腦系統是舊的,科技卻讓生活型態產生大大變化,根不上呀
喜歡哇噻心理學將書中的理論與實際生活做連結,身處數位科技發展極度快速的時代,不論是大人小孩,都應實時謹惕自己是否被過度方便的科技牽著鼻子走,忽略了身而為人最重要的思考能力及情感需求。
謝謝你的留言回饋與支持
希望你的分享段落與段落之間也能留些空白 方便消化
謝謝你的建議,會提醒後製組注意這點
慢下來,才可以看清新的方向👍 27:45
身為一個每天用十小時以上3C的人,覺得這集太深有同感了🥲
一起來慢慢調整少用一點
有機會可以講講僧人心態這本書嗎?感覺很適合這個主題😂
手機有種樹app可幫助專注,專注期間不能滑手機,否則會種樹失敗XD,專注時間到就會種樹成功,每日、每週、每月、每年累積下來,其實很有成就感。
這個我知道!很棒的app
我現在都會關注他們再用手機自信優越皺眉頭的表情~~~
哈哈,有特別的表情嗎
@@onyourpsy 就是凝視專注,敷衍現實狀態。
幾年前法國便出現“disconnection”的運動、渡假不帶手機等等,法律甚至規定雇主在工作時間外不得以任何方式交辦工作,台灣在這方面是在還有進步空間。我個人也覺得、就算即時通訊軟體開著,也會一直注意有沒有新訊息,所以工作時還是把這些軟體關掉比較好。另外,在東京的兒童圖書館看到一類兒童圖書非常有趣,叫作“自由研究”,其實就是在啟發兒童如何研究一個關注的主題,而不是只是塞給孩童知識。
謝謝你的分享,東京兒童圖書館的例子很有意思,再來找找有沒有相關報導。台灣企業目前檯面上也會呼籲,下班後不要透過信件或即時通訊來交辦工作,但距離真的不要這麼做,還有很長一段距離。
日本好像自由研究常常是小學生暑假作業之一
@@432v01 在台灣,自由研究會不會都是家長做😆
工作的性質會時常被打斷,也會導致注意力碎片化嗎?
頻繁的打斷確實會導致注意力碎片化,因為大腦在任務切換時需要額外的時間重新聚焦,增加心理負擔,並降低效率和創造力。為應對這種情況,可以試試以下方法:安排專注時段,設定不被打擾的時間。明確優先順序,專注重要任務,減少分心。採用批處理,集中時間處理類似工作,如回郵件。練習正念,提升注意力恢復能力。
影片看太多會忘記思考
沒有餘裕的關係,都一直看就沒機會思考
台灣的戶外活動水準太低了,根本太危險,網路也危險,也不知道要往哪裡去比較好😂
身為家長非常同意你,這就是目前艱難的困境
試著不帶手機出門,丟垃圾、到巷口領包裹、後來還可以去逛市場,處理跟手機的分離焦慮,大人也需要練習
@@MCLjkljkl999 好棒的建議,我也來開始練習看看
短影音的前言太多 即使對題材有興趣 我也會滑掉
我們節目前言也挺長的耶,可以有機會讓你收聽到真有緣
資訊強烈,所以我現在1.5倍聽這一集
選擇適合自己的速度最重要
閱讀和看短影音,只是接受資訊的方式不同你有在跳舞的影片嗎???你有玩極限運動嗎???你了解嗎???你不了解的東西,為什麼說的好像自己很了解???就我自己的經驗,我看的多,而夠參照和思考的材料也多統一,公平,平等,是一樣的東西嗎???你要這三樣東西,都看的多,收集足夠樣版作出課題分離,才能理解差異如果是自己的觀點太狹隘,就會覺得很多事沒有意義,就算有意義,自己也看不出來
確實 短影音依舊有優質的內容要懂得過濾自己需要的資訊 而不是一概接受或一竿子打翻
短影音沒營養的居多啦,不用自慰覺得那東西是好啦。
心有戚戚焉…
這一兩年發覺自己的專注力不如以往的好,對手上的任務往往急於求成,不願意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
週末或休息時間也都拿來滑社群媒體,企圖填滿任何空閒的時間,導致週日晚上到週一總有種「好像沒休息到就又要上班了」的感覺。
聽完本集後才發覺原來我的大腦正走在「腐化」的路上,希望從今天開始能夠慢慢空出時間給大腦休息,調整娛樂方式,找回以往的快樂的愜意。
對自己要求高、求好心切、工作忙碌的人,很容易會把自己的休息時間拿來努力,就跟小時候把體育課音樂課拿來考數學一樣。但努力過度是有害的,休息也是對工作與學習有幫助的。
我們之前有錄過不少好好休息主題的節目,先推薦這集給你參考。
th-cam.com/video/nYE3f4kfqlM/w-d-xo.htmlsi=gti9_LQK42gFvsbq
資訊碎片化,真的很有感,現代的人要不是資訊不足,或者就資訊爆炸,太多資訊需要統整、消化,光處理這些資訊大腦就快要當機了。
對,所以我常想科技跟知識的爆炸並不全然是好事,也是會有不好的副作用,資訊碎片化跟資訊焦慮就是其中
滿喜歡宇哲老師在說書時會連結到《好好休息》的內容,
除了提醒好好休息的重要外,也能進一步了解不同書本間的關聯性。
滿有收穫的🥰
謝謝你的回饋,還好不是說我常常趁機打書
😆
雖說是現代人,但人腦還是古代的,而現代卻崇尚流量即正義,也就是錢與影響力。另外大家很重視身心健康,但不是不做運動,要不就不怎麼跑去修心,所以既沒有外在的健康,也沒有內在的健康,很正常吧!
沒錯,大腦系統是舊的,科技卻讓生活型態產生大大變化,根不上呀
喜歡哇噻心理學將書中的理論與實際生活做連結,身處數位科技發展極度快速的時代,不論是大人小孩,都應實時謹惕自己是否被過度方便的科技牽著鼻子走,忽略了身而為人最重要的思考能力及情感需求。
謝謝你的留言回饋與支持
希望你的分享段落與段落之間也能留些空白 方便消化
謝謝你的建議,會提醒後製組注意這點
慢下來,才可以看清新的方向👍 27:45
身為一個每天用十小時以上3C的人,覺得這集太深有同感了🥲
一起來慢慢調整少用一點
有機會可以講講僧人心態這本書嗎?感覺很適合這個主題😂
手機有種樹app可幫助專注,
專注期間不能滑手機,否則會種樹失敗XD,
專注時間到就會種樹成功,
每日、每週、每月、每年累積下來,其實很有成就感。
這個我知道!很棒的app
我現在都會關注他們再用手機自信優越皺眉頭的表情~~~
哈哈,有特別的表情嗎
@@onyourpsy 就是凝視專注,敷衍現實狀態。
幾年前法國便出現“disconnection”的運動、渡假不帶手機等等,法律甚至規定雇主在工作時間外不得以任何方式交辦工作,台灣在這方面是在還有進步空間。我個人也覺得、就算即時通訊軟體開著,也會一直注意有沒有新訊息,所以工作時還是把這些軟體關掉比較好。
另外,在東京的兒童圖書館看到一類兒童圖書非常有趣,叫作“自由研究”,其實就是在啟發兒童如何研究一個關注的主題,而不是只是塞給孩童知識。
謝謝你的分享,東京兒童圖書館的例子很有意思,再來找找有沒有相關報導。
台灣企業目前檯面上也會呼籲,下班後不要透過信件或即時通訊來交辦工作,但距離真的不要這麼做,還有很長一段距離。
日本好像自由研究常常是小學生暑假作業之一
@@432v01 在台灣,自由研究會不會都是家長做😆
工作的性質會時常被打斷,也會導致注意力碎片化嗎?
頻繁的打斷確實會導致注意力碎片化,因為大腦在任務切換時需要額外的時間重新聚焦,增加心理負擔,並降低效率和創造力。為應對這種情況,可以試試以下方法:
安排專注時段,設定不被打擾的時間。
明確優先順序,專注重要任務,減少分心。
採用批處理,集中時間處理類似工作,如回郵件。
練習正念,提升注意力恢復能力。
影片看太多
會忘記思考
沒有餘裕的關係,都一直看就沒機會思考
台灣的戶外活動水準太低了,根本太危險,網路也危險,也不知道要往哪裡去比較好😂
身為家長非常同意你,這就是目前艱難的困境
試著不帶手機出門,丟垃圾、到巷口領包裹、後來還可以去逛市場,處理跟手機的分離焦慮,大人也需要練習
@@MCLjkljkl999 好棒的建議,我也來開始練習看看
短影音的前言太多 即使對題材有興趣 我也會滑掉
我們節目前言也挺長的耶,可以有機會讓你收聽到真有緣
資訊強烈,所以我現在1.5倍聽這一集
選擇適合自己的速度最重要
閱讀和看短影音,只是接受資訊的方式不同
你有在跳舞的影片嗎???你有玩極限運動嗎???
你了解嗎???你不了解的東西,為什麼說的好像自己很了解???
就我自己的經驗,我看的多,而夠參照和思考的材料也多
統一,公平,平等,是一樣的東西嗎???你要這三樣東西,都看的多,收集足夠樣版
作出課題分離,才能理解差異
如果是自己的觀點太狹隘,就會覺得很多事沒有意義,就算有意義,自己也看不出來
確實 短影音依舊有優質的內容
要懂得過濾自己需要的資訊
而不是一概接受或一竿子打翻
短影音沒營養的居多啦,不用自慰覺得那東西是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