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路上的良師益友

แชร์
ฝัง
  • เผยแพร่เมื่อ 3 ม.ค. 2024
  • 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所長果鏡法師,跟從事漢傳佛教學術研究的青年朋友,聊聊研究路上的良師益友,以及遇上研究瓶頸時的解決之道。(影音製作:法鼓山新聞組)
    青年學者論壇官網:yscbf.chibs.edu.tw/index_tw.php
    官方Line@:lin.ee/QkiJXVQ
    官方IG: / chibs_yscbf

ความคิดเห็น • 2

  • @AMTF18
    @AMTF18 4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1

    「勸人常念佛,把心安住」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誠心懺悔往昔所造諸惡業
    願此功德
    供養佛 供養法 供養僧
    迴向冤親債主
    迴向歷代祖先
    迴向法界眾生
    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 @user-ig8fn5pn4m
    @user-ig8fn5pn4m 4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大乘起信論》
    馬鳴菩薩造
    「所謂推求五陰。色之與心。六塵境界。畢竟無念。以心無形相。十方求之終不可得。如人迷故。謂東為西。方實不轉。眾生亦爾。無明迷故。謂心為念。心實不動。若能觀察知心無念。即得隨順入真如門故。」
    這是指示正觀,是頓悟一心的方法。意思是說:一真法界本來沒有色與心,哪裡有五陰的眾生呢?就因為最初的一念不覺,也就是無明,以無明力的關係,就變一心而成為業識,依業識的「見」「相」這兩個部分,成為色與心的和合,因此便有五陰的眾生,所以眾生和五陰,都是因一念而有。因此只要觀照一念的生起之處,本來就是無念,無念就是無生,無生則眾生本來就無,又哪有色與心諸法呢?所以教人只要直觀無念,就當下頓入真如門了。
    這個「觀無念」的方法,是諸佛與祖師們指示修行的要訣。所以達摩西來,教二祖把心拿來我給你安,二祖說「覓心了不可得」,六祖說「本來無一物」,自六祖以下的諸位祖師,無不是都在指示離念的境界。因此如今在參襌的人,不去了解無念的道理,反而生起種種玄妙的思量,這怎麼是祖師西來意呢?不是只有這部論而已,就是一大藏教,一干七百多則公案,總歸是「無念」一句話,沒有其他的了,修學的人應該要明白才好。
    《大乘起信論》
    若修止者。住於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於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來無想。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得隨心外念境界後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於正念。是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即復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
    這裡所說修止觀的方法是:不依氣息,因此不調息,不依氣息形色,這是離自身;不依虛空四大,是離外在的世界;不依見聞覺知,則是離心意識。所以古大德在教人參襌時都說:於內.要沒有身心之見,於外.也沒有世界之相,只需離心意識去參,要超越凡聖的方法去學,要遠離妄想境界的企求,因此這裡都說「不依」,也就是「脫離」的意思。
    (這是修襌的人都知道的道理,只有禪宗教人證悟的方法最受用了。修襌的人應該尋求有證悟的人,才有可能提升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