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完禅宗六祖传承始末,谁才是真正的禅门正统?慧能为何最终被官方认定为六祖?附赠禅宗传教秘诀|法脉|神会|弘忍|六祖公案|僧腊与戒腊|神秀|法眼|禅宗七派|口号|法海|坛经【09/10中国佛教】

แชร์
ฝัง
  • เผยแพร่เมื่อ 30 พ.ค. 2024
  • #禅宗 #慧能 #南北宗
    👇👇👇本期视频导航👇👇👇
    ---00:36 中国禅宗的起源和前四祖简介
    ---04:28 五祖弘忍与一行三昧
    ---09:27 弘忍传承与禅宗七派
    ---15:31 神秀与神会(南北宗之争)
    ---21:52 慧能与《坛经》
    ---16:22 华严宗的哲学思想
    ---27:45 华严宗对儒家理学的影响
    -----------------------------------------------------------------------
    创作感谢:
    字幕:闲者知无涯佛学课系列-灯校本字幕编辑组;
    支持:@STONE通史笔记@安端@阿伦的故事@映入眼帘的梧桐树;@常月@雨花石@娘子@;唐木没有这些师兄精心耕耘和协助,制作后期工作量会变得更加巨大;
    -----------------------------------------------------------------------
    课程版权:经创作者「@闲者知无涯」先生授权使用;@智海大和尚@普陀山衲子禅心
    音乐版权:@Kevin MacLeod ;
    影片版权:www.pexels.com/
    图片版权:www.freepik.com/
    ----------------------------------------------------------------------
    佛教#佛学#历史#哲学#宗教#国学#传统文化#智慧#思考#启示#心灵#精神#修行#佛法#佛经#佛理#佛教学#佛教史#佛教艺术#文化#文明#知识#学习#教育#解惑#领悟#开悟#觉知#冥想#禅定#静心#安静#宁静#和平#和谐#慈悲#善良#仁爱#宽容#包容#理解#理性#理智#真理#真相#意义#价值#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思想#思维#逻辑#分析#探讨#研究#学术#学者#专家#文化传承#传统美学#艺术鉴赏#心灵成长#个人发展#自我提升#情感管理#情绪调节#心理健康#生活智慧#生活哲学#生命意义#道德#伦理#美德#信仰#信念#精神追求#灵魂#神秘#奇妙#有趣#娱乐#轻松#幽默#故事#传说#神话#经典#著作#修行方法#实践经验#案例分析#解惑答疑#文化交流#跨文化#多元文化#开放包容#创新#创造#想象#探索#发现#突破#超越#心灵感悟#情感体验#人生百态#世间万象#哲学思考#深度分析#广泛探讨#知识普及#文化传播#智慧分享#心灵启迪#情感共鸣#生活指导#精神寄托#灵魂伴侣#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古代与现代#思想碰撞#智慧交锋#文化融合#历史演变#哲学发展宗教研究#国学经典#传统智慧#智慧人生#思考方式#启示录#心灵之旅#精神世界#修行之路#佛法精髓#佛经解读#佛理探究#佛教学者#佛教历史进程#佛教艺术魅力#文化传承与发展#文明演化#知识宝库#学习方法#教育理念#解惑之道#领悟的力量#开悟的秘诀#觉知的意义#冥想技巧#禅定心法#静心之道#安静的力量#宁静的心境#和平的追求#和谐的共处#慈悲之心#善良之举#仁爱的力量#宽容的艺术#包容的智慧#理解的重要性#理性思考#理智决策#真理的探索#真相的揭示#意义的追寻#价值的体现#人生观塑造#世界观拓展#宇宙观探索#思想的光芒#思维的奥秘#逻辑的力量#分析的技巧#探讨的乐趣#研究的价值#学术的魅力#学者的智慧#专家的见解#文化传承的意义#传统美学的价值#艺术鉴赏的方法#心灵成长的路径#个人发展的策略#自我提升的技巧#情感管理的秘诀#情绪调节的方法#心理健康的维护#生活智慧的积累#生活哲学的应用#生命意义的找寻#道德准则的遵循#伦理规范的意义#美德的培养#信仰的力量#信念的坚持#精神追求的意义#灵魂的净化#神秘的面纱#奇妙的世界#有趣的故事#娱乐的方式#轻松的氛围#幽默的表达#故事的魅力#传说的神秘#神话的奇幻#经典的价值#著作的影响#修行方法的多样性#实践经验的分享#案例分析的启示#解惑答疑的益处#文化交流的意义#跨文化的碰撞#多元文化的融合#开放包容的环境#创新创造的潜能#想象的空间#探索的乐趣#发现的惊喜#突破的勇气#超越的信念#心灵感悟的深度#情感体验的丰富#人生百态的展现#世间万象的观察#哲学思考的广度#深度分析的价值#广泛探讨的意义#知识普及的作用#文化传播的影响#智慧分享的快乐#心灵启迪的重要#情感共鸣的力量#生活指导的价值#精神寄托的意义

ความคิดเห็น • 61

  • @user-pe1mn3iy3e
    @user-pe1mn3iy3e 13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釋聖嚴法師( 1931年1月22日-2009年2月3日 壽數78年 )表格有錯誤喔. 感恩

    • @Riverside-sc
      @Riverside-sc  13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1

      谢谢您的指正,您的留言会被置顶,我们后续的制作争取更加严谨些~

    • @user-pe1mn3iy3e
      @user-pe1mn3iy3e 13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Riverside-sc 版主 圓滿的接受. 只為嚴謹的后續制作. 其態度是我學習的方向. 感恩版主的用心與分享. 謝謝

    • @henduonian1
      @henduonian1 9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愿闻详解

  • @yxz6798
    @yxz6798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1

    从早期佛教一路看下来的,很偶然的看了一眼评论,没想到有不少批评不满的声音,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无可厚非,我索性留一个自己的评论,这些视频肯定要花费许多精力去制作的如果不是热爱不会去做的,而且博主是做学问的态度,说话有依据,引用学界的普遍观点,当表达自己观点时从来不忘加上我认为啊,思路脉络特别清晰,真的让人收获多多,感谢博主!!

  • @Nana-zm5hh
    @Nana-zm5hh 17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3

    您的視頻既客觀又理性,您講解的視頻是不帶任何角度的去講解佛教的,這特別有助於一個像我這樣的非佛教徒願意去了解佛教,感恩您的視頻製作🙏🏻

    • @Riverside-sc
      @Riverside-sc  17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2

      谢谢您的回复,这对我很重要~

  • @user-yc7rv2ni3n
    @user-yc7rv2ni3n 17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Hi Mr Wu Wei, I'm Indonesian Chinese with very limited ability of Chinese Language. Just a suggestion if You can include "English Subtitles" in Your Videos. Probably Your Channel is the best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Buddhism in the WHOLE TH-cam. It will bring more value if can share the messages, knowledge, learning, and wisdom from You to not only Chinese audiemce but also non-Chinese audience and the whole world

    • @Riverside-sc
      @Riverside-sc  17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1

      Thank you for your feedback. Contrary to you, my English proficiency is limited, so the content is mainly in Chinese. I have not yet found a more ideal way to present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e course, but I don't know if the subtitle automatic translation function of TH-cam can temporarily meet your needs?

  • @QingLiangJing
    @QingLiangJing 19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5

    您好,刚才我删掉了我的评论,因为情绪之下,写的“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这样的评论,言辞有失礼貌。但是您在我的评论下面让我从教理上与您讨论却让我无从谈起。因为您的视频处处流露出对佛教的不屑和嘲讽,诸如“忽悠”“口号”“鄙视链”等,而论证也是这样充满了居高临下的讽刺,这些您都不是从教理上来论述的,让我如何从教理上与您探讨?难道禅宗就是在喊口号?难道佛教的兴盛就是因为被简化成“念佛就是佛”?难道慧能被确立六祖就是因为他的弟子神会募集军饷所致?您的视频我看过几期,与youtube上到处都是披佛外衣而宣传封建迷信的所谓禅、佛的频道比起来,多了理论色彩。这让我很惊喜。但是看过几期之后,觉得您这是“佛教虚无主义”,您的视频对佛教的伤害比那些附佛外道的视频更大,因为您操持着所谓的理论武器。当然言论自由,您反对佛教我也理解。我们各自行路。只是我很好奇,您看起来读了很多佛教方面的书,您制作视频也下了很大的功夫。我特别想知道您的制作视频的动机,您是为了宣传佛教?为了打击佛教?为了单纯的从佛教史的角度把佛教当做学问来研究?我制作视频的动机就是普及佛法。我真是很好奇您的想法。我说话向来直率,以上言论有不当之处,请海涵。🙏

    • @Riverside-sc
      @Riverside-sc  19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6

      感谢您的评论,我认真的阅读了您的留言,看得出您的语重和心长,我给师兄汇报一下频道内容的一些想法:
      我想首先澄清,我自己也是一位皈依的佛弟子,我制作这些视频的初衷,源自我对佛教的深厚兴趣。我在制作这些视频的过程中,尽我所能地保持虔诚和敬畏,希望能够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触到佛教。
      50期左右的视频内容,制作期间的心态没有一刻是抱着谤佛的态度而来,所以您把我当成一个新进的佛弟子的位置看比较合适,对于佛学,照我现在的能力,是从门外向内看的角度,视频课程的贡献者是闲者知无涯-吴老师,而就我的了解,佛学义理部分还有一些来自杜继文老师的研究理论,可以确定的说,也基本上是史观角度的主流学观。这一点我是确定的。开设这个频道的初衷,源自我个人对佛学的兴趣爱好,不过因为我个人根器浅薄,无法从信愿行的顺观来佛学,我个人的学佛顺序是行愿信,但是我只能吴老师、杜老师以及其他前辈高人的肩膀上,窥视佛学。真实的情况是,制作视频的常态经常是因为我自己的浅薄,要去拆解和揣摩课程其中的义理和含义。
      您提到的“佛教虚无主义”,“禅宗口号”,“佛教的兴盛简化成念佛就是佛”,“慧能被确立六祖因为弟子神会募集军饷”等问题,这些都是复杂的历史和教义问题。吴老师在音频课中的解读,只是从一个历史和哲学的角度出发,试图提供一种多元的视角来看待佛教。我个人理解这些解读并不意味着对佛教或禅宗有所不敬或嘲讽。
      同时,我也想说,这些视频中的一些趣味性和个人调侃,并不是对佛教的贬低或嘲讽,而是在试图让这些深奥的教义更容易被大众理解的过程中,增加的一些轻松和趣味元素。我相信真正学佛的人,他们的信仰是坚定的,不会被这些小小的“批判”所动摇。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希望通过我的视频,不仅仅是佛教信徒,更多的是让那些对佛教有兴趣,但还未入门的朋友们,能够从一个新的,多元的角度来了解和接触佛教。我希望我们可以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共同推动佛学的发展。
      最最后一句,我不是卫道士,我为我自己的求索而来。感谢您的留言,希望您多多指教~

    • @zoeliu6072
      @zoeliu6072 17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1

      我其實也不太同意或了解他的一些看法,不過我比較能接受較具個人性言辭上的修辭表現。
      比較,我會直接問的是,他是不是佛教徒,哪個宗派的。對了,未受三皈依者我不稱其為佛教徒,任何宗教信仰都有固定的儀式,我認為得遵守,只是私自從任何介面學習的都不是佛教徒。
      回題,頻道主在印順導師那邊有他的看法,我讀過但忘記了,要來槓我還得再翻閱一下,有關於印導對如來藏的觀點那事。
      感謝兩位的討論,我特別愛看人才之間的對話、討論、或論辯。

    • @yxz6798
      @yxz6798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对于非教教徒来说,佛教门里面像个热带雨林,想开始旅行都不知道第一步从哪儿下脚,毫无头绪,不论他的动机如何,我把这个系列看下来,从早期佛教到部派佛教再到印度大乘看到现在,对佛教有了一个整体的大致的脉络的了解,之后还会找其他资料继续了解。从我这个普通网友的视角,这些视频没有起到任何打击佛教的作用。虽然他的语言比较接地气,但同时也对门外汉更友好和易于接受(如果一板一眼正正经经的讲可能我会知难而退)。我是一个感兴趣想要了解一些佛教相关知识的网友,回复您的评论也是想给您的担忧提供一个侧面视角,冒昧了勿怪。

  • @shirleyli5143
    @shirleyli5143 10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1

    老师你可以讲讲原始佛法,杂含经,那个才是最原汁原味的,而且当时有那么多的解脱者。后人编的佛经修起来效果就差很多, 感觉我们要反思一下了。

  • @chuang-yucheng8665
    @chuang-yucheng8665 2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1

    我一直都覺得神秀是慧可的轉世。

  • @willsoonqen6020
    @willsoonqen6020 21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1

    我为真所破,心中一念無;功夫依本做,那有归真路!《 中世纪苏菲四行诗》

    • @Riverside-sc
      @Riverside-sc  19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很高兴看到你的分享,这段中世纪苏菲四行诗非常有深意。每个人在修行过程中都会有不同的领悟与体会,所谓'我为真所破,心中一念无;功夫依本做,那有归真路!'也反映出了一种修行中的顿悟与心境平和。无论是佛陀还是苏菲,都提醒我们要在实践中寻找内心的平静和真理。继续保持对这些哲理的思考,将有助于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感谢你的观点与分享。"

  • @user-sz2bk6ur6l
    @user-sz2bk6ur6l 11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真正的修行人,沒人會在意誰是宗師,都是四處遊學,匯集各家優點,找一個最適合自己的修行方法,佛教是方便法,沒有說誰才是“佛法”,萬法平等,八萬四千法門,就看你的秉性,適合那一個法門,個人看法,參考看看。

  • @Bald-eagle-tribe
    @Bald-eagle-tribe 7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1

    斗来斗去,如此执着还修个球? 现在终于明白了佛陀为何明明知道是毒蘑,还是吃下去的原因了!两脚兽根本就是无可救药的邪恶东西, 佛陀最终彻底失望而离去了, 而大迦叶也赶紧去入定了,看看后来的分裂与分争,以及处处金壁辉煌的寺院和脑满肠肥的花和尚 , 作为大智大慧的佛陀早就预见了佛教最终会成为敛财与集团利益和政治斗争的工具.! 人性的劣根是无药可救的. 可惜了佛陀的那颗大慈大悲的心!佛陀的夙愿只能寄托到未来佛了,但那一定是地球的下一纪生命周期了,那是一个没有两脚兽的世界,而弥勒会用佛法为那一纪的生命带来文明曙光,建立一个真正的极乐世界。伟大的佛陀啊!你的理想一定会实现的!🙏🙏🙏

  • @skycentcommunication6314
    @skycentcommunication6314 18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不错不错,佛祖说佛经教义就是舟,渡过了亦可弃。我们理解佛经思想就够了,何必在细枝末节上咬文嚼字?不可思议那些自以为是的评论

  • @user-nl8yx3qy7y
    @user-nl8yx3qy7y 8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禪宗的問題有兩個:
    1.它不是以輪迴為基礎的佛學: 所有的僧人, 都是以當世的觀悟為主, 那麼涅槃的作用是什麼?沒說
    2.它多以"知正定"為課題, 但沒有重實修, 以為知即成解脫
    你以為知名和尚都是具正定心法的嗎?不是喔, 台灣包括北部的白雲, 聖嚴, 中部的惟覺, 南部的星雲, 通通不得正法喔, 白雲及聖證在說怫法時有他不知的情況, 例如白雲在解說金剛經時, 的一句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他說不出非相是什麼; 惟覺起造作建輝煌碧麗中台禪寺; 星雲忙慈善及藝術事業, 這都是不懂佛法的表現.
    那麼這七派是否都證知正定?我們可以從正定的解釋來判別, 正定是觀萬事物生滅相, 心不隨之轉, 終於止, 是為涅槃. 那麼:
    1.普寂所說的, 並不完整, 只起了頭沒有心法
    2.金和尚所說的, 可以直判他不了, 因為人家問心法, 他說去看戒定慧.
    3.陳楚章所說的, 教行不拘, 這句就表明了他不知正定才認為教行不拘, 有空大家去看我寫關於持金錢的留言
    4.道一所說的, 觸類是道?不一定, 任心?那跟在世間有何不同?表示他也不懂正定.
    5.神會所說的, 這是屬大乘思想, 因為釋迦沒有說本性為空, 而他的心法是無念, 禪修時有兩段, 一是觀是是止, 不是全都強迫無念, 這不對
    6.惠中所說的, 接近正定.
    我個人覺得禪修這派比較接近定法, 但沒有慧, 他們的出現我打比方, 有一群人看了同一場電影, 你會認為這些人彼此認識嗎?看起來是, 其實不是.

  • @kosabin1785
    @kosabin1785 21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壇經最前的傳記中很好多是小說筆法,不可信!

  • @yixinzhang7937
    @yixinzhang7937 21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2

    禅宗听起来像个杠精啊😂

    • @Riverside-sc
      @Riverside-sc  19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5468621 感谢你的深思熟虑的分享。我理解在佛教中辩论(辩)确实是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辩论来探究和理解教义及真理,而西方哲学也有类似的传统。这种辩论的方法在历史和教学中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我认为辩论并不仅仅是为了辩论而辩论。理性的辩论可以促进思想的交流与进步,引导我们更加接近真理。当然,辩论中出现单纯追求胜利的情况是有可能的,但这并不能否定辩论本身在追求真理过程中的价值。
      最终,辩论的目的是为了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接近真理,而不是单纯展示口才。不同观点的交流和碰撞能够激发我们的思考,避免思维的僵化。我相信,健康的、真诚的辩论是探求真理的重要途径之一。感谢你提供了这么多值得思考的观点,希望我们可以继续进行深入的交流。

  • @hemingjun218
    @hemingjun218 19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过程都对,然而心错了,因果的关系就反了

  • @kosabin1785
    @kosabin1785 21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禪宗是印度佛法中國化(簡單化、通俗化)!

  • @Jack-zf6sb
    @Jack-zf6sb 21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2

    您的用詞有些奇怪
    把祖師教義 當成商業鬥爭來解釋
    譬如:他們各自在爭奪誰才是正宗佛教(事實上並無)
    建議您講解歷史過程即可

    • @Riverside-sc
      @Riverside-sc  19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3

      每个宗教和教派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教义传承,佛教包括了许多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在历史发展中并非彼此竞争,而是各自发展、各有特色。感谢你的关注与交流,我们可以一同探讨和了解这些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 @zoeliu6072
      @zoeliu6072 17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Riverside-sc 我可不是那樣看,我覺得也是有的。😁

  • @eysjrypx8970
    @eysjrypx8970 18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顿法属于真如实观 渐法属于唯心识观。所以顿法破的没什么次第很乱。渐法有明确次第一步步的。这是台湾一位法师总结的。所以。谈不上谁更高明。属于个人因缘和资质问题。即使是顿法也不离渐修。

    • @Riverside-sc
      @Riverside-sc  17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我同意您的观点,顿法和渐法各有其独特的价值,且根据修行者的因缘和资质不同,并无高低之分。
      做个不恰当的比喻:顿法就像快餐肯德基,带来的即时满足和快速的体验,适合那些能够一瞬间领悟实相的修行者。顿法强调直接体认万法的本性“真如”,即一瞬间明白无二、空寂无为的本质。然而,这种悟境虽然快速完成,但后续仍需通过渐修来巩固和深化。
      而渐法则像是一道营养丰富的蔬菜沙拉,提供长期的健康和支持。沙拉需要时间来准备,其多样的成分象征着系统性的修炼步骤。渐法通过唯心识观,逐步净化和观照心识的变化,逐层提升自净其意的觉悟过程。这一过程虽然缓慢,但扎实且持续,为修行者打下稳固的根基,使其修行道路更加全面和深远。
      感谢您的精彩总结,让我换个思路观察这两种修行方法。

    • @eysjrypx8970
      @eysjrypx8970 17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Riverside-sc 这个比喻不恰当的。鼓吹顿法的是看到有的圣者特别快成就。有的人是初果七返人天某一次再来。他修顿法特别快。其次是六祖慧能弟子写了坛经广告做的好。搞得好像不识字就迅速开悟。人人都觉得自己慧能第二。这是灾难。事实是弘宗演教的大祖师个个精通教理修持也好。禅宗大兴也并不是慧能顿法的功劳。台湾法师认为是玄奘大师把印度大乘瑜伽行带回中国。这是最快的渐法。种种原因未广传。但马祖百丈建丛林把这一套行法融进丛林清规和日常做息生活中了。就是如何进入欲界兜率定的心一镜性。在这里破根本无明进入弥勒内院定就是开悟。这是三摩地正定的开悟。但开悟不是证果。如果要证四果还是离不开小乘圣解脱。开悟提前体证到了五蕴空。很殊胜。是个入口不是出口。

    • @Riverside-sc
      @Riverside-sc  17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eysjrypx8970 在我现在学习的内容下,我基本上同意您的观点,玄奘法师的唯识在您看来是最快的渐悟,但是已经是爆难、爆肝的修行啦~

  • @shixingnian
    @shixingnian 11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1

    雖然菩提本空‼️但是若沒有賢劫千佛之釋迦牟尼佛自證法身的第一緣起☝️長劫沉淪顛倒愚痴的眾生😍誰能知一切有為如露亦如電⚡️萬法畢竟空🔥惠能法師「依於阿羅漢集結後人翻譯出來之金剛經所體悟的論述」🤲根本不應該自稱經名👎👎👎南無阿彌陀佛

  • @user-qg7ni6mt2y
    @user-qg7ni6mt2y 17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祖師常說:不識真如本心、學法無益!
    那有一問題困惑不少善知識:即真如本心!是本有?或是本無?
    其實這是轉識為智的境界問題:
    首先當第八識轉為大圓鏡智、方見真如本心全貌、則見本性,因此心境尚有真如本性故、故謂之本有(需有攝境歸心真空觀)!
    進而同時前五識轉為成所作智、則處處皆可見到真如本心、此時因心境已無智(真如)亦無得(本性)、故謂之本無(需有從心現境妙有觀)!亦即心經所說的五蘊皆空!五藴皆空、五毒自然不生、亦是本無!
    到此即是惠能大師の境界: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五祖因看到惠能寫出了「本無」的四句偈、即知六祖已見性了!
    而首座神秀在牆壁上寫下的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五祖一看神秀還在拂拭「有」染污的本心、即知神秀尚未見性!
    五祖弘忍大師真是高明啊!
    🙏🙏🙏

  • @ngkimsan2854
    @ngkimsan2854 16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都是一冢还有这高中下?

    • @Riverside-sc
      @Riverside-sc  15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留作业:分出高中下的好处是什么?

  • @jackchua1439
    @jackchua1439 21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你没搞清楚禅宗的真如本性是什么。。。。

    • @Riverside-sc
      @Riverside-sc  19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1

      感谢你的反馈和指正。禅宗的真如本性确实是一个深奥的哲学概念,涉及到对现实与本质的理解。我们可能没有解释得很清楚,还需要更多的学习。希望能和你一起深入探讨这个主题,了解更多关于禅宗的教义和实践。谢谢你的指导和耐心。"

    • @eysjrypx8970
      @eysjrypx8970 18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Riverside-sc真如本性跟哲学有个毛关系。照你所谓哲学标准那西方哲学家那个不比禅宗大师强玩哲学人家是本行嘛。

    • @Riverside-sc
      @Riverside-sc  17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1

      @@eysjrypx8970 您指出的这一点非常重要,禅宗的“真如本性”并非是单纯的哲学概念,虽然它涉及到对世界本质的理解,但更重要的是,真如本性是指在禅修过程中通过觉悟所体认的真理。
      真如乃宇宙的本体,超越一切概念与言说,是无论在主观还是客观层面上都不可分割的真理。
      因此,您的留言指出了关键问题,哲学研究虽然涵盖了对存在和本质的探讨,但真如本性在禅宗中具有更为实修的和内在的体验意义,而非仅仅是抽象的理论思辨。这是修行者通过禅修以及当下的觉悟所体证到的真实存在,而不仅仅是哲学讨论的对象。
      西方哲学强调逻辑和系统性,对存在、知识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我想找一下他们共通之处,禅宗通过实修和顿悟直接体验和体认真如本性。两者不应视为对立,而是可以互相补充和借鉴,通过结合严密的逻辑体系和深刻的实践体验,这也许是以后禅宗发展的一个方向?我乱说的~

  • @freedomall7682
    @freedomall7682 21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4

    不懂就不要乱说诽谤,业报常应

    • @gschen0621
      @gschen0621 21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3

      人家免費做影片讓大家學習
      說人家錯了,那您能說說什麼事對的嗎?
      還是您修大乘空宗?

    • @penghanjiao4865
      @penghanjiao4865 20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人家是从历史 文化 的角度讲解的,还说人家乱讲,你出来讲讲,一看你就是个迷信的傻逼。

    • @MalachiLai0528
      @MalachiLai0528 20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gschen0621 照影片提到弘忍的說法;一切都是你自己想的,自己懂的.你真以為他的意思,是他字面上的嗎?他不過給你一個引子,剩下的都是你腦補的.你也是給我引子,我也是給你引子,那就看要補什麼.底下示範一種方法;你去拍一部影片.上傳影音平台,提供大家留言回應.我去影音平台,找一部影片,看底下留言並回應;本心的功能.

  • @hot9771
    @hot9771 18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江边学社對佛敎了解非常粗淺。

    • @Riverside-sc
      @Riverside-sc  17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1

      感谢您的关注和评论。我们所分享的内容是经过认真研究和思考的,尽管可能还有不足之处。对于一般“非常粗浅”的评论,我的态度是“你行你上”。
      但是为了不会导致您犯嗔戒,如果您有更深入的见解或建议,我们非常乐意聆听和学习。我们相信通过建设性的讨论,而非简单的批评,才能真正推动理解和进步。

  • @zoeliu6072
    @zoeliu6072 21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你有禪宗傳教秘訣?😮我聽聽看。

    • @eysjrypx8970
      @eysjrypx8970 18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哪有啥秘诀。这都瞎扯。你得先有心一境性。这就是秘诀。你有心一境时时观照自然有破参那一刻。问题是咱们做不到。

    • @zoeliu6072
      @zoeliu6072 17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eysjrypx8970 標題說有秘訣,不管怎樣我今晚要來聽。心一境性,有意思。謝啦

    • @eysjrypx8970
      @eysjrypx8970 17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1

      @@zoeliu6072 瑜伽师地论 17地。第一地就是五识身相应地转为意地。意地就是心一镜性。随便你玩那个法门都离不开这一步。根本没啥秘密。就是需要先证得这个意地心一镜。也就是密宗观想的生起次第。也就是净识出现。说穿了就是万法归一了。一归何处是需要破掉的才会出现不同层次的空。没有任何秘密!

    • @zoeliu6072
      @zoeliu6072 17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eysjrypx8970 你懂得很多耶。我同一任何都是從心一境性開始,沒錯。但好久沒有閱讀瑜伽師地論了,我沒有讀這本我真的不知道要如何修行,是真的。感謝你啊,真好。❤️👍

    • @witness2776
      @witness2776 17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你說,你有禪宗傳教秘訣?我聽聽看。
      我是路人甲,是亂入的,但是對你而言,也許是不期而遇,這不知道,但是以下網址,請隨意選一個章節看完,要丟棄再丟棄,因為你說,有禪宗傳教秘訣?我聽聽看,所以以下直接,,
      osho.tw/ebook/book103_00.htm

  • @user-mf2sm5pf5k
    @user-mf2sm5pf5k 4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聖嚴,現在哪?
    誰敢説
    吹牛的禪通們講講
    若不敢説,牛就別吹了
    真天眼通,必知必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