ขนาดวิดีโอ: 1280 X 720853 X 480640 X 360
แสดงแผงควบคุมโปรแกรมเล่น
เล่นอัตโนมัติ
เล่นใหม่
獨家 Surfshark 新春優惠!立即點擊 surfshark.deals/shknowledge 輸入優惠代碼「shknowledge」即可獲得額外3個月免費!
小時候都聽大人將「箸」作為量詞用,例如用筷子夾一箸菜
唔知有冇關呢🤔值得研究下
廣東話先有,普通話應該冇呢個字
普通話都有夾一箸菜的說法。但有可能是廣普😅
福建閩南話和台灣閩南話(台語)至今都不講「筷子」,而是講「箸」(ti)
客家话亦然,可为名词动词量词
我是講 檳城福建話 的 馬來西亞檳城人,是閩南語(泉漳片)的一個分支。閩南語還保留有“箸”這個字,我們檳城福建話也還在日常溝通用著這個字。發音可以搜索【箸-詞目 -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和【箸-維基詞典】,根據區域的不同會有不同腔調的發言,箸可以叫作 tī / tīr / tū / tǐ / tǐr,但是,我的母語 檳城福建話 叫 箸 作 tū,意思也仍然是指“筷子”
部分粵語(非廣州話)亦有保留箸
箸 =de 閩南語😂
台灣偏泉音的閩南語也是這樣唸的,但現在較少聽到了,「箸」大多數人都唸偏漳音
我也馬來西亞人但來自吉打,這裏的閩南話幾乎與檳城一樣,也是常用’箸‘此字,可是我們用箸是吃面的時侯,哈哈
整個閩語都有筷子 箸
8:24 「詛咒」的「詛」讀「佐」,不是「咀」。10:33 「箸」字仍普遍用於日常粵語,如「大箸夾餸」等等,當然它不再指筷子本身,而是它一次所夾著的東西。
箸在我们粤西这边,仍然是用本意,用一个字就叫箸,两个字叫筷箸。碗和箸并称碗箸,都是日常使用词
正确。诅同阻,诅本义是令不顺,诅咒本义亦都是令都被咒之人不顺。
整个福建省 都是箸字。几千万人口呢。算上其他省份 一个亿的人依旧用这个字
文字沒有對錯只可以話係唔同嘅演化習慣結果近代好多字再加埋電腦字型嘅影響講正字 有官方教學用嘅正字表唔可以話教學表係錯
恭喜恭喜,第一次有sponsor😊😊
「查」字係現今既寫法已經演變成 「Check」,例如「同朕Check吓」(誤
英文自古以來都係中國嘅😂
同個字讀音好近😅
最近嗰個食品安全廣告😂
英文起源自中國 😅
不如造個新字「目査」音cek1
學術討論下10:32 閩南話裡面仲用緊“箸”呢個詞,日常生活經常使用嘅詞,都冇“筷子”呢個概念🤔。
以我所知閩南話只有好少部分地區仍然用箸,但福建話客家話潮州話就相當普遍。但我外父係潮州人,廿幾歲先嚟香港,特登問過佢,佢話佢嗰代都已經轉咗講筷子。所以都係資料還資料實際上係點又唔太清楚,亦因為咁先冇喺片中詳細講。
@@shallow-knowledge 我懷疑"筷子"一詞係南部人甚至係廣東人用既新詞因為根據wiki, 越南, 韓國, 緬甸都係來自"箸"
@@shallow-knowledge 首先講句龍年快樂。問過親戚,“箸”讀“tɨ˨˨”音,“住”就讀“tsū”音。依家仲用緊“箸”。喺閩南話裡面“箸”同“豬”同音,但“箸”、“住”不同音,“住”係同“聚”同音。箸改筷子係因水上人忌長住水上,住箸同音喺閩語中就唔成立。另外,閩南話有時候會加詞尾“仔”,音“á”,可能你所講嘅筷子其實會唔會係“箸仔”🤔。話說閩南話好似較少用“快”呢個詞(除咗“快活‘’,幾乎冇講過長輩講)。漢語用嘅“快點”(粵語“快啲”),閩南話則用“趕緊”🤔【粵語:跑快啲,閩南話:趕緊走】。漢語“快樂”,閩南話則用“歡喜”。粵語“就快到啦”,閩南話則用“欲到啦”。
@@shallow-knowledge 閩南話詞彙並沒有「筷子」一詞,你說閩南語地區已經很少講「箸」,那應該是因為他們使用閩南語的比例越來越低,很多詞彙已經改用普通話來表達。另外,星馬地區福建話其實即是等於中國和台灣的閩南語,都是源自中國漳泉地區,而潮州話則是閩南語的分支,所以語言學上同樣歸入閩南語,能夠同閩南語使用者作有限度溝通
以住去北京,見過專賣筷子的禮品店,不為餐用,只為送人,寓意快生孩子。
我是潮人, 潮人不說"筷子"說"箸", 沒有"鑊"有"鼎", 箸亦有份量的意義, 估計筷子原本不是食具, 而是煮食+分配之用具, 如快速分發同一批食物給同桌上不同的人, 而大家一起食, 當然亦有切割分配好, 各人自己取, 這就沒了挾取的意恩,
钟鸣鼎食
非常有意思
樓主說的極是!看古畫上韓熙載夜宴圖與論語再參考韓國🇰🇷,可以發現古時候吃「東西」是用湯匙🥄,因為古時是吃粟米/小米與豆類,水稻很貴要到後期才普及。筷子是從鍋裡夾菜的「公筷」。是橫擺放在一席的前方離本人很遠。
@@tsaicharles古時就有公筷母匙的概念了
恭喜發財! 身體健康! 如意吉祥!
好片,一定要讚。其實看書本或字幕,我也是習慣看「令、直、眞」等更正確的字形。只是手寫時就沒有所謂而已。
Thanks really informative video, keeping the great works
您的證據與論理十分明確實在清晰,我接受你的推論. 另外目前, 台灣推行的眞字是這個"眞" 而不是 "真" . 兩字的通行率, 真字佔優.
多謝皮毛小知識,祝大家龍年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跟着视频不仅了解了皮毛汉字姿势还学了粤语😊
我福建福州人,福州話「湯」仍然保留熱水嘅意思,筷子都叫「箸」。我記得細個時香港人都會講「箸」,但好似讀「竹」音?
入聲從何而來?應是誤讀,或別字。
感謝您的講解。
我喜歡最後説的為了美感, 我也是因為美感而選擇寫法
多謝你!用好多心機時間去做👍🏼,解說得很有趣
Brian一集挖咗兩個坑,有排還😂
Brian搬石頭砸自己隻腳✅
11:30 箸字字典上面有一點, 但係電腦字就冇左果一點有趣
在現代漢語系入面,只有最存古的閩語系統(包括台語/閩南語、潮州話、福州話等)仍然統一地保留「箸」字的使用
广东话也有
好多香港人成日話粵語古老,其實只係因為自己未見過更加古老嘅方言。公認最貼近古漢語的閩南語(福建閩南語、台灣閩南話或者說台語),至今仲係講緊「一卷冊」而不是「一本書」、講「鼎」而不是「鑊」。好多香港人一日到黑吹奏粵語是「唯一」、「最」古雅的漢語,閩南話人真係在旁笑而不語
查字潮洲話也如古語讀 '且'
@@user-be9nu5qe6c 但無奈因為地緣政治關係,中國閩南語因為中國普通話國策,台灣閩南語因為國民黨獨裁高壓統治期間強推中國國語而受嚴重打壓,星加坡閩南語因為李光耀強推華語(普通話)和英語,令閩南語在這些母語地區並沒有像粵語在港澳那樣成為現代生活、學術、政治上都完整100%使用的優勢語言
@@fcfhkmelb 的確,粵語和正體漢字之所以能在港澳得以保留,真係完全是因為英葡殖民者不加干預
想睇你講下廁、厠,廠、厰,廢、癈⋯⋯等字嘅分別。Thanks Brian!!🙏🏻🤓
冇點只係簡筆嘅寫法。至於「廢、癈」就完全唔同,一個指廢棄嘅屋,一個指病
@@missus_chanthank you very much 😊🙏🏻
brian新年快樂。🎉
身體健康,平平安安
其實還有彫刻的彫(琱) 中文圈多用鳥名雕 日本沿用彫
其實我地都成日用「箸」呢個字,一箸菜,指筷子能夾到既數量,日本都有相同既講法。
日文漢字更接近隸書,據說是根據明朝的雕版字(明體)訂立的,電腦打字出現以前,這種字體也幾乎完全壟斷了鉛字排印。然而目前的正體字是以楷書為原型的。
10:45 其實香港圍頭話係叫筷子做「著」。我外婆係80年代日日都用著,永遠唔用筷子,例如起筷會講起著。
我佛山人,平时我哋都会讲 夹一箸菜😅
條片好正,希望有機會可以講下契丹文同越南嘅字喃呢啲中文字近親❤
那個日本至今仍在用的「令」和「直」台灣至今仍在用耶,還有那個篆書的「真」台灣也還有字體在用。然後那個「箸」就是台語漢字筷子的意思啊😂
So interesting! Thanks for your research and presentation.
小時候,[著] 字解作筷子,老師是有教過的,吃飯時常有說 [起箸],後慢慢變成[起筷]!
好喜歡說文解字的部分,每個傳統中文都有很酷炫的意思,像是直視匿藏的部分
「箸」在閩南語裡不但完全沒消失,反而是最常用的說法,「鼎」也是。
閩南語是相當古老的語言❤❤❤甚至能追溯到商周時代
話說我住日本 ,有日本人問我香港人用既中文同中國內地既人 用有咩分別,我就講 我地個骨同你地日本人一樣 ,但中國內地既骨字上半部係拗另一邊 之後我係度諗係咪即係反骨咁樣
大陆骨都係繁體字的骨。但係"夠"真的是"够"(大陸把"多"放在右邊),真的腦殘,簡體字為咗簡化而非折騰!他們真的夠了!
呢個正,你唔講我都冇留意
日本漢字 的醫者的醫 和 學校的學日常用 新字體同中國內地一樣的。
呢個有政治意義,大陸係向左開口,因為向左=左派,人民幣毛澤東都係向左望
我这里给你放一个简体“骨”,你看看是不是和你的繁体相反的吧。 古碑贴里, 王,柳是写人, 颜是单字用人,偏旁向右开口, 赵体是向左开口。 中港台无论简繁体,似乎电脑印刷体都是向左,但是写毛笔楷书可以向左,也可以向右。 本来书法就是可以用各种古体和异体的,全看个人习惯,没有正确与错误。
关于令这个字,需要考虑刻本时代雕版印刷的问题。你所举例的字形的存废和雕版印刷背景下形成的宋体字关系密切。因木纹竖直的原因,竖笔更便利雕刻。就我所知,唐代抄本中令字字形以如今通行的“令”字为多。
大家好,我是内地人,请问如何能购买到二手的1986版《常用字字形表》呢?
4:09 左圖「調」的周,內上是キ,這是原本寫法。現卻變成右圖的調,周內上是「土」。
所以查作姓氏時念渣其實保留了古音😯,話唔定「浮槎來、浮槎去」嘅浮槎同浮渣可能有關係?
唐代楊貴妃有個專用御湯池,日本沿用至今,但不會單獨用一個"湯"字,通常熱水講"お湯"(おゆう/O-yū),前面加個敬語''お"字。韓國用嘅"湯'字就與我哋日常用嘅湯水,湯飯意思一樣,例如:蔘雞湯(삼계탕)。
お字叫好多單字都會用,例如お水
@@718awong 冇錯,例如お茶碗、お好み、お前、お店等
@@JPLee-zs3wk 當佢係講單字時嘅助語詞就可以
起尾箸 定係 注?
「靑」字也是以從「円(丹)」者更正確,卻曾經被人在網絡批鬥,說它是錯字,甚至還發動群眾批鬥,強迫Mac系統換走這些「『錯』字」,顚倒黑白。
看當局以哪個為標準字
@@郭書青 香港、臺灣當局並沒有硬性規定說日常生活要用哪種。竊以爲不應該畫地爲牢。
講眞「靑」靚過「青」仲有庚韻都有講過:「靑,俗作青。」
請問日語漢字中, [包]字唔係(勹巳), 而係(勹己). 邊個較為接近古漢字?
包(勹巳)會比較接近啲(個人認為),本身日文呢個語言裏面係比較少用已字(冇入常用漢字),所以就用咗己嚟取代,同歩嘅邏輯差唔多。
@@kwanhowong2099起的情況更有趣。依形聲準則應從走從己,但只有繁體字用巳;日韓簡中都用己。而且日韓中起己都係同音字,讀 ki (き, 기)
起字用上普通話(北方語系), 就會非常接近「巳」@@henrym5034
8:23 片中發音與字幕不符。詛 音佐; 咀 音嘴, 字音及意不同, 但兩字都可配合咒字使用, 詛咒、咀咒
古漢字從形符狀的甲骨文變成條理分明的隸書文體,本來就是為了美化而改,美化可以看得比較清楚,但會比較難寫,所以漢字在美感及易寫難以兼容
介紹得不錯
我覺得而家中國同周邊地區(包括日本), 都係古中國文化嘅變體, 只係變得多唔多遠離政治中心嘅地方有時反而會變得比較少, 可以保留多啲古代嘅嘢例如廣東話同日文都保留咗好多普通話冇嘅發音
我覺得用古中國文化嘅變體嚟形容,有啲矮化咗地方文化嘅意味。本來文化喺鄰近地區就會互相傳播。佛教非中原物,端午亦非中原節。
@@firewoodloki 的確係, 不過唔知點形容我意思係現代中國唔係完全繼承所謂"古中國文化"嘅地方, 唔可以代表晒成個文化
中国人自己的文字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革,拥有不可撼动的话语权。
@@shunhaolee2580 幫你修正返, 中国人自己的嘅文字隨住外族入侵同獨裁者導致嘅文化斷層, 基本上得返條毛
@@what_is_my_name_RK195 一叶障目,中国方言多少,你以为方言是那么容易没有的?上海话汤唔子知道什么?博主就不知道但会做视频教你们,让你们有优越感
日韓漢字「冰」都寫成「氷」猜想也是沿襲古代用法。
祝Brian龍年行好運🧧闔家平安🧧身體健康🧧
箸字喺尋秦記(TVB 版)有講🤣
雖是皮毛小知識 但有趣味性內容👍🏻👍🏻👍🏻👍🏻👍🏻
會唔會整返集日本語言進化編?
2:20 蘭亭序除了宋朝跟内容「令」字沒什麼關係, 講起來「令」字漸漸在大陸台灣越來越少用, 被「讓」代替, 「令人」變「讓人」。
神字左旁的「示」,有說上面二劃代表天,下面三條線是代表光或聲, 總括而言就是神的諭示。應該不是神主牌。😊
的確係神主牌,示下面的三劃是後來的形態,最初的甲骨文和金文下面其實只有一直, 大概是 T 字形
@@shallow-knowledge原來示字旁就是神主牌,這是否與道教有密切的關係?
神之本义是日与目,神是象义字,左従示右従申,示者显也视也,申者引也,日显引万物,目视引万物,故曰:天之神在於日,人之神在於目。
@@shallow-knowledge 人死上天称神,人死下地称鬼,凡死者人均尊称之为神。
示者天垂象见吉凶,能显天象者日月星,示字下三劃为日月星光垂象,左为日中为星右为月。
希望贵号可以附上参考文献,会让你的视频更加有说服力
箸係閩南語仲係日常用語
语文是用于日常生话的工具,所"人会变。美国在5O~6O年前,在许多地区都保留早期移民的口音。英本土在18世纪的所谓乡音。在美电影My fair lady 就有当时的论敦人对乡音的潮笑!
期待介绍日本新体,和大陆的简体做下对比。😀
補習教學生中文,都會問佢有無睇動漫,有就會抽啲日本漢字來教:湯(熱水)、箸(筷子) 、書(寫)、青(藍色)、濡(弄濕)...... 都幾好用😂
感谢分享,受教了
其實傳統行業仲用緊箸 例如炸野既長筷子仍然叫油箸
真,比较符合古代写法的应该是「眞」,我在手写的时候仍然沿用这一写法。日本新字体有一些很奇怪的简化:「從」本作从,从+辵=從。中国大陆恢复了本字「从」,日本则把「從」里面的「从」省去,简化为「従」。我也没有感觉日本的新字体有多好看。螢变成蛍,學变成学(學的中国传统简笔字为「斈」,源自小篆,但后来中国也用「学」了),并没有很好看。
學到很多知識
夾一箸菜個量詞係咪呢個箸?
Yes
廣東話只保留了作量詞用: 一『箸』菜
wow四川这边也有这种说法诶
三ㄒ「一箸夾中」派彩三千萬,恭喜發財!
10:31 都唔係完全冇用箸字。食多兩箸菜。而家先知唔係住,係箸。😂
日文嘅箸讀音係hashi,同筷子個粵語讀音差唔多,保留住個原子造型但有着近現代嘅口音都係一個特殊文化
咁請教筷子日文喺古代有無另一個古名?
其實日語漢字有分「訓讀」和「音讀」兩種發音,hashi是「箸」的日語訓讀音,利用同義的日本固有字詞發音去讀漢字;而cho/jo是「箸」的日語音讀音,是此漢字本身的原音
訓讀嘛
@@shallow-knowledge 古代日本便有使用筷子,很可能是作為侍奉神明的用具,到平安時代(中國隋、唐)才逐漸以筷子為食具。因日本人長期以漢字為書寫語言,日本古文獻皆寫作箸,除了hashi外是否有別稱發音則不詳。Hashi則可能由古日本語pasuy一詞演變而來,與嘴、尖端有關。
@@shallow-knowledge 如果日本古代「箸」同樣都是讀Hashi,那就證明跟粵語無關,只是巧合地發音有少許接近。如果Hashi真的是源於近代才出現的「筷子」一詞,那麼古代日本應該是使用「箸」的「音讀」音cho/jo
真心流量密碼, 請GO ON
新片!可以考慮講下平時粵語常用但大家都唔知正確用邊個嘅字
3:45 咩書?
敬佩學者精神🫡
祝你闔家富貴🤗
?
“因為禱告都可以係請求神明降災俾別人”😂
貴站使用日本字體,「漢」字頭,廿變成廾。我猜日本的「漢」應該是有簡化後過,而非保留原形。
有時可能係字體限制
我是日本人。日本發布當用漢字表之前的「漢」的字體是「廿」。我喜歡以前的凸版印刷體。戰後日語的文字改革太失敗了....
廣東話(南番順)有《箸》呀!一箸菜,阿婆叫筷子筒做《箸筒》。
考古认为箸和驻同音,渔民觉得不吉利,所以相对称快,久而久之成了正式名称也有了专有名词叫筷子。同理其他也可从字义读音是否有忌去分析演化。民间使用越多的字越是有可能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合家安康,事事順利🎉
「呪」字喺大概 800 年寫匹嘅慧琳《一切經音義》之中都揾到
文字與語言都是與時俱進,沒有對錯別再「政治正確」了用多的人就是對的
咒这个字形唐代抄本中已经出现,如敦煌遗书s328,唐代墓志中应该也有,抄本时代,书写比较随意,简体字比之明清更多。
只可說日文漢字保留了一些古老的漢字,也不可說誰对誰錯,因文字有生命,會變化,英文也是一樣
我想聽下「樂」「楽」
箸型過筷子好多🥢
@@fcfhkmelb 我有個廣東河源嘅朋友,佢都係講 箸 嚟稱呼筷子
@@catgirly. 部分地區客家話仍然用箸,但大部分都唔係
日本漢字也有不少和大陸殘體字相同的,不過本頻道因為立場的原因就不能夠介紹了,否則就會認同了簡體字其實並非全是由中共亂寫,而是從古至今慢慢演變這個事實了,敬請大家見諒😅
不仅是并非全是,而是大部分都不是。汉字简化方案最早清末民初就有了,中共大体上是继承了该方案。而简化也并非随便简化,大多来源草书、异体字等。
「大陸殘體字」原本不是共產黨發明, 第一套簡體字集是1935年國民政府教育部推出的, 蔣介石原本想推行簡體字方便應用但遭社會反對才取消, 許多孫文兩蔣手稿都有行書(「语」、「会」是行書), 甚至少許草書(「尽」是草書)和異體字(「叶」是古字)之後用了在簡體字中。
日本用嘅好多係中國古代都有出現過,唔該反駁搵清楚論點先啦,講緊大陸好多簡單係自創,冇咗本身字中應該嘅表達意義呢
中華人民共和國簡體字的不堪比日本簡化漢字的瑕疵嚴重很多,「广厂汇产飞严气」這些簡體字,字體單邊留空不平衡,像是個未寫完的字,非常醜陋;字的相同偏旁在不同的字竟有不同的簡化,更有一些是沒簡化,完全沒一致的簡化原則。我不反對簡化中國字,但「新中國」簡體字是什麼樣的文字改革?做這工作的人究竟有沒有學識、學養?這樣的文字都可以推出來見人,這個國家還算是個有文化的國家嗎?
@@cmtwei9605我不反對簡化中國字,蔣介石推行的簡體字也有那些單邊留空不平衡的「广厂汇产飞严气」醜陋字嗎?中華人民共和國簡體字的相同偏旁在不同的字竟有不同的簡化,更有一些是沒簡化,完全沒一致的簡化原則。「新中國」簡體字是什麼樣的文字改革?做這工作的人究竟有沒有學識、學養?這樣的文字都可以推出來見人,這個國家還算是個有文化的國家嗎?
想問吓,澳洲咁多嘢都可以自給自足,點解買乜都比其他國家貴?
福利高,要收稅填補.有薪產假,兒童福利,失業援助,乜都洗錢~
上星期上日文堂先知雨既日文漢字係四點平排 令我不停問人我寫既四點由中間放射有冇寫錯 之後先知係日文漢字寫法唔同
簡體字都係改咗做平四點, 而家只有正體字仍然用四點同方向嘅寫法
如果唔係考漢検 其實跟返香港日常寫法OK
@@shallow-knowledge 简体字也没有平四点啊,哈哈哈。。。。那是电脑字谢谢。。。
非也,小時教科書都有令字劃落,等如爲跟為相同。
小學較教湯冇中間橫劃,夾箸菜,一向有,近年少人用啫。
如果根據漢字檢定嘅指引,令兩個寫法都係可以接受的
經常電腦打倉頡就知道😂揸 心想手木日一 卻是手木月一嘅 心想口日戈山 卻是口竹心山我想應該都是古今或港台異體字問題
手木日一都打到揸喎 口日戈山都出到嘅
@@firewoodloki 電話得囉 但電腦就打唔到 (用緊win7)
@@KwongBaby Win 10 冇問題
其實漢字在進入現代化教育的時代之前,從來沒有真正統一過。就算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所謂書同文、車同軌的大一統時代。直到近代,漢字也從未統一。隨便一個漢字,都能找出十幾個以上的異體字。這種狀況從甲骨文時代就一直沒變過,同一個字就算在同一個封國內,也可能有好幾種字體共存,就像方言一樣。因為印刷術還不發達,無法大量應用,所以幾乎都得靠書寫。而中國的書法,又很講究字的變化。像蘭亭集序裡的「之」有二十幾個,每一個寫法都不太一樣。在書法的世界,同一個字必須用不同的寫法、甚至是不一樣的字體,才能顯出彰顯書法之美。所以異體字的出現,在中國歷代上是常態。一直到印刷術普及,漢字才開始有了統一規定。公文書是規定最嚴格的,公文格式中規定了所有異體字的統一用法,但並不表示,那些異體字就一定是錯誤的。我敢說在古代的書法字帖或是歷史文件原稿中,一定能找到像「查」的各種寫法。其實這種狀況不只是中國,日本也是一樣。日本也有很多所謂的「方言漢字」,一些只在某些地區看得到的漢字,想知道正確念法只能問當地人,通常都是和地名有關。
不知道中國的閩南語怎麼樣,但是台灣的閩南語仍然只講箸(tī),不存在筷子的講法。「真」到底裡面是2畫還3畫一直困擾我好久,最一開始我學的是2畫,但現在電腦字體都是3畫,看來是原形是「貝」所以2畫,後來又向「直」統一成3畫了
真字的寫法,昔日香港曾經都有過幾次熱烈討論,最終還是跟了教育部門的三劃寫法
我台灣的,以前老師教的是三畫
其實語言同文字一路都係演變緊 都唔使太在意同原本意思相差左幾多 當做故事/知識就已經足夠
中文字係公仔字,會變好正常。你試下拿住枝毛筆同一個字寫一百次,你就知異體字既存在價值。
讚,😊長智識了。
祝字的兄不是从口从卩,是从口从人。下是人的變体字,儿部。而咒字的几是儿部的連寫。
"诅"咒系唔系应该读zo?唔系“咀”音吧
10:32 我是大马人,在闽南话,筷子还是读作“箸”(tū)哦,并没有“筷子”这两个字
在台灣ti、tu都有人說
我們還是湯,箸,鼎,吾汝,伊。暗暝。
文字是約定成俗與官方規定的問題,沒有對錯的問題。現在中共的簡體字用了多少錯字、白字和混淆字,考試時寫正體字反而要扣分。
日本把營養的營和營業的營分別改成「栄」和「営」,真的是多此一舉。
其實漢字的自然發展有逐漸地往美,好看的方向走。簡體字不算,那是政府硬幹的,不算自然發展,很難看。令 查 可能是美感關係才逐漸地變化。
实际上任何文字的发展都绝对不可能往好看的方向发展,文字发明出来不是为了样子好看的,写起来也不可能越搞越复杂的,为了方便书写肯定是越简单越好,古英语你根本看不懂一点,现在英语字母大多只需要一两个笔画就能完成,汉字由于文字的系统不一样,不可能像英语这样能省则省,但绝不会为了好看往复杂的方向发展,所以简体字古代就有使用了,石碑上古书上都会使用,使用的原因也很简单,两个字,“方便”另外好看这种事本就是个人来定义的,有的人还觉得繁体字复杂繁琐乱哄哄的不好看呢
獨家 Surfshark 新春優惠!
立即點擊 surfshark.deals/shknowledge
輸入優惠代碼「shknowledge」即可獲得額外3個月免費!
小時候都聽大人將「箸」作為量詞用,例如用筷子夾一箸菜
唔知有冇關呢🤔值得研究下
廣東話先有,普通話應該冇呢個字
普通話都有夾一箸菜的說法。但有可能是廣普😅
福建閩南話和台灣閩南話(台語)至今都不講「筷子」,而是講「箸」(ti)
客家话亦然,可为名词动词量词
我是講 檳城福建話 的 馬來西亞檳城人,是閩南語(泉漳片)的一個分支。
閩南語還保留有“箸”這個字,我們檳城福建話也還在日常溝通用著這個字。
發音可以搜索【箸-詞目 -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和【箸-維基詞典】,
根據區域的不同會有不同腔調的發言,箸可以叫作 tī / tīr / tū / tǐ / tǐr,
但是,我的母語 檳城福建話 叫 箸 作 tū,意思也仍然是指“筷子”
部分粵語(非廣州話)亦有保留箸
箸 =de 閩南語😂
台灣偏泉音的閩南語也是這樣唸的,但現在較少聽到了,「箸」大多數人都唸偏漳音
我也馬來西亞人但來自吉打,這裏的閩南話幾乎與檳城一樣,也是常用’箸‘此字,可是我們用箸是吃面的時侯,哈哈
整個閩語都有筷子 箸
8:24 「詛咒」的「詛」讀「佐」,不是「咀」。
10:33 「箸」字仍普遍用於日常粵語,如「大箸夾餸」等等,當然它不再指筷子本身,而是它一次所夾著的東西。
箸在我们粤西这边,仍然是用本意,用一个字就叫箸,两个字叫筷箸。碗和箸并称碗箸,都是日常使用词
正确。诅同阻,诅本义是令不顺,诅咒本义亦都是令都被咒之人不顺。
整个福建省 都是箸字。几千万人口呢。算上其他省份 一个亿的人依旧用这个字
文字沒有對錯
只可以話係唔同嘅演化習慣結果
近代好多字再加埋電腦字型嘅影響
講正字 有官方教學用嘅正字表
唔可以話教學表係錯
恭喜恭喜,第一次有sponsor😊😊
「查」字係現今既寫法已經演變成 「Check」,例如「同朕Check吓」(誤
英文自古以來都係中國嘅😂
同個字讀音好近😅
最近嗰個食品安全廣告😂
英文起源自中國 😅
不如造個新字「目査」音cek1
學術討論下
10:32 閩南話裡面仲用緊“箸”呢個詞,日常生活經常使用嘅詞,都冇“筷子”呢個概念🤔。
以我所知閩南話只有好少部分地區仍然用箸,但福建話客家話潮州話就相當普遍。
但我外父係潮州人,廿幾歲先嚟香港,特登問過佢,佢話佢嗰代都已經轉咗講筷子。所以都係資料還資料實際上係點又唔太清楚,亦因為咁先冇喺片中詳細講。
@@shallow-knowledge 我懷疑"筷子"一詞係南部人甚至係廣東人用既新詞
因為根據wiki, 越南, 韓國, 緬甸都係來自"箸"
@@shallow-knowledge
首先講句龍年快樂。
問過親戚,“箸”讀“tɨ˨˨”音,“住”就讀“tsū”音。依家仲用緊“箸”。
喺閩南話裡面“箸”同“豬”同音,但“箸”、“住”不同音,“住”係同“聚”同音。
箸改筷子係因水上人忌長住水上,住箸同音喺閩語中就唔成立。
另外,閩南話有時候會加詞尾“仔”,音“á”,可能你所講嘅筷子其實會唔會係“箸仔”🤔。
話說閩南話好似較少用“快”呢個詞(除咗“快活‘’,幾乎冇講過長輩講)。漢語用嘅“快點”(粵語“快啲”),閩南話則用“趕緊”🤔【粵語:跑快啲,閩南話:趕緊走】。漢語“快樂”,閩南話則用“歡喜”。粵語“就快到啦”,閩南話則用“欲到啦”。
@@shallow-knowledge 閩南話詞彙並沒有「筷子」一詞,你說閩南語地區已經很少講「箸」,那應該是因為他們使用閩南語的比例越來越低,很多詞彙已經改用普通話來表達。另外,星馬地區福建話其實即是等於中國和台灣的閩南語,都是源自中國漳泉地區,而潮州話則是閩南語的分支,所以語言學上同樣歸入閩南語,能夠同閩南語使用者作有限度溝通
以住去北京,見過專賣筷子的禮品店,不為餐用,只為送人,寓意快生孩子。
我是潮人, 潮人不說"筷子"說"箸", 沒有"鑊"有"鼎", 箸亦有份量的意義, 估計筷子原本不是食具, 而是煮食+分配之用具, 如快速分發同一批食物給同桌上不同的人, 而大家一起食, 當然亦有切割分配好, 各人自己取, 這就沒了挾取的意恩,
钟鸣鼎食
非常有意思
樓主說的極是!看古畫上韓熙載夜宴圖與論語再參考韓國🇰🇷,可以發現古時候吃「東西」是用湯匙🥄,因為古時是吃粟米/小米與豆類,水稻很貴要到後期才普及。筷子是從鍋裡夾菜的「公筷」。是橫擺放在一席的前方離本人很遠。
@@tsaicharles古時就有公筷母匙的概念了
恭喜發財! 身體健康! 如意吉祥!
好片,一定要讚。其實看書本或字幕,我也是習慣看「令、直、眞」等更正確的字形。
只是手寫時就沒有所謂而已。
Thanks really informative video, keeping the great works
您的證據與論理十分明確實在清晰,我接受你的推論. 另外目前, 台灣推行的眞字是這個"眞" 而不是 "真" . 兩字的通行率, 真字佔優.
多謝皮毛小知識,祝大家龍年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跟着视频不仅了解了皮毛汉字姿势还学了粤语😊
我福建福州人,福州話「湯」仍然保留熱水嘅意思,筷子都叫「箸」。我記得細個時香港人都會講「箸」,但好似讀「竹」音?
入聲從何而來?應是誤讀,或別字。
感謝您的講解。
我喜歡最後説的為了美感, 我也是因為美感而選擇寫法
多謝你!用好多心機時間去做👍🏼,解說得很有趣
Brian一集挖咗兩個坑,有排還😂
Brian搬石頭砸自己隻腳✅
11:30 箸字字典上面有一點, 但係電腦字就冇左果一點
有趣
在現代漢語系入面,只有最存古的閩語系統(包括台語/閩南語、潮州話、福州話等)仍然統一地保留「箸」字的使用
广东话也有
好多香港人成日話粵語古老,其實只係因為自己未見過更加古老嘅方言。公認最貼近古漢語的閩南語(福建閩南語、台灣閩南話或者說台語),至今仲係講緊「一卷冊」而不是「一本書」、講「鼎」而不是「鑊」。好多香港人一日到黑吹奏粵語是「唯一」、「最」古雅的漢語,閩南話人真係在旁笑而不語
查字潮洲話也如古語讀 '且'
@@user-be9nu5qe6c 但無奈因為地緣政治關係,中國閩南語因為中國普通話國策,台灣閩南語因為國民黨獨裁高壓統治期間強推中國國語而受嚴重打壓,星加坡閩南語因為李光耀強推華語(普通話)和英語,令閩南語在這些母語地區並沒有像粵語在港澳那樣成為現代生活、學術、政治上都完整100%使用的優勢語言
@@fcfhkmelb 的確,粵語和正體漢字之所以能在港澳得以保留,真係完全是因為英葡殖民者不加干預
想睇你講下廁、厠,廠、厰,廢、癈⋯⋯等字嘅分別。Thanks Brian!!🙏🏻🤓
冇點只係簡筆嘅寫法。至於「廢、癈」就完全唔同,一個指廢棄嘅屋,一個指病
@@missus_chanthank you very much 😊🙏🏻
brian新年快樂。🎉
身體健康,平平安安
其實還有彫刻的彫(琱) 中文圈多用鳥名雕 日本沿用彫
其實我地都成日用「箸」呢個字,一箸菜,指筷子能夾到既數量,日本都有相同既講法。
日文漢字更接近隸書,據說是根據明朝的雕版字(明體)訂立的,電腦打字出現以前,這種字體也幾乎完全壟斷了鉛字排印。然而目前的正體字是以楷書為原型的。
10:45 其實香港圍頭話係叫筷子做「著」。我外婆係80年代日日都用著,永遠唔用筷子,例如起筷會講起著。
我佛山人,平时我哋都会讲 夹一箸菜😅
條片好正,希望有機會可以講下契丹文同越南嘅字喃呢啲中文字近親❤
那個日本至今仍在用的「令」和「直」台灣至今仍在用耶,還有那個篆書的「真」台灣也還有字體在用。
然後那個「箸」就是台語漢字筷子的意思啊😂
So interesting! Thanks for your research and presentation.
小時候,[著] 字解作筷子,老師是有教過的,吃飯時常有說 [起箸],後慢慢變成[起筷]!
好喜歡說文解字的部分,每個傳統中文都有很酷炫的意思,像是直視匿藏的部分
「箸」在閩南語裡不但完全沒消失,反而是最常用的說法,「鼎」也是。
閩南語是相當古老的語言❤❤❤甚至能追溯到商周時代
話說我住日本 ,有日本人問我香港人用既中文同中國內地既人 用有咩分別,
我就講 我地個骨同你地日本人一樣 ,但中國內地既骨字上半部係拗另一邊
之後我係度諗係咪即係反骨咁樣
大陆骨都係繁體字的骨。
但係"夠"真的是"够"(大陸把"多"放在右邊),真的腦殘,簡體字為咗簡化而非折騰!他們真的夠了!
呢個正,你唔講我都冇留意
日本漢字 的醫者的醫 和 學校的學日常用 新字體同中國內地一樣的。
呢個有政治意義,大陸係向左開口,因為向左=左派,人民幣毛澤東都係向左望
我这里给你放一个简体“骨”,你看看是不是和你的繁体相反的吧。 古碑贴里, 王,柳是写人, 颜是单字用人,偏旁向右开口, 赵体是向左开口。 中港台无论简繁体,似乎电脑印刷体都是向左,但是写毛笔楷书可以向左,也可以向右。 本来书法就是可以用各种古体和异体的,全看个人习惯,没有正确与错误。
关于令这个字,需要考虑刻本时代雕版印刷的问题。你所举例的字形的存废和雕版印刷背景下形成的宋体字关系密切。因木纹竖直的原因,竖笔更便利雕刻。就我所知,唐代抄本中令字字形以如今通行的“令”字为多。
大家好,我是内地人,请问如何能购买到二手的1986版《常用字字形表》呢?
4:09 左圖「調」的周,內上是キ,這是原本寫法。現卻變成右圖的調,周內上是「土」。
所以查作姓氏時念渣其實保留了古音😯,話唔定「浮槎來、浮槎去」嘅浮槎同浮渣可能有關係?
唐代楊貴妃有個專用御湯池,
日本沿用至今,但不會單獨用一個"湯"字,通常熱水講"お湯"(おゆう/O-yū),前面加個敬語''お"字。
韓國用嘅"湯'字就與我哋日常用嘅湯水,湯飯意思一樣,例如:蔘雞湯(삼계탕)。
お字叫好多單字都會用,例如お水
@@718awong 冇錯,例如お茶碗、お好み、お前、お店等
@@JPLee-zs3wk 當佢係講單字時嘅助語詞就可以
起尾箸 定係 注?
「靑」字也是以從「円(丹)」者更正確,卻曾經被人在網絡批鬥,說它是錯字,甚至還發動群眾批鬥,強迫Mac系統換走這些「『錯』字」,顚倒黑白。
看當局以哪個為標準字
@@郭書青 香港、臺灣當局並沒有硬性規定說日常生活要用哪種。竊以爲不應該畫地爲牢。
講眞「靑」靚過「青」
仲有庚韻都有講過:「靑,俗作青。」
請問日語漢字中, [包]字唔係(勹巳), 而係(勹己). 邊個較為接近古漢字?
包(勹巳)會比較接近啲(個人認為),本身日文呢個語言裏面係比較少用已字(冇入常用漢字),所以就用咗己嚟取代,同歩嘅邏輯差唔多。
@@kwanhowong2099起的情況更有趣。依形聲準則應從走從己,但只有繁體字用巳;日韓簡中都用己。
而且日韓中起己都係同音字,讀 ki (き, 기)
起字用上普通話(北方語系), 就會非常接近「巳」@@henrym5034
8:23 片中發音與字幕不符。詛 音佐; 咀 音嘴, 字音及意不同, 但兩字都可配合咒字使用, 詛咒、咀咒
古漢字從形符狀的甲骨文變成條理分明的隸書文體,本來就是為了美化而改,美化可以看得比較清楚,但會比較難寫,所以漢字在美感及易寫難以兼容
介紹得不錯
我覺得而家中國同周邊地區(包括日本), 都係古中國文化嘅變體, 只係變得多唔多
遠離政治中心嘅地方有時反而會變得比較少, 可以保留多啲古代嘅嘢
例如廣東話同日文都保留咗好多普通話冇嘅發音
我覺得用古中國文化嘅變體嚟形容,有啲矮化咗地方文化嘅意味。本來文化喺鄰近地區就會互相傳播。佛教非中原物,端午亦非中原節。
@@firewoodloki 的確係, 不過唔知點形容
我意思係現代中國唔係完全繼承所謂"古中國文化"嘅地方, 唔可以代表晒成個文化
中国人自己的文字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革,拥有不可撼动的话语权。
@@shunhaolee2580 幫你修正返, 中国人自己的嘅文字隨住外族入侵同獨裁者導致嘅文化斷層, 基本上得返條毛
@@what_is_my_name_RK195 一叶障目,中国方言多少,你以为方言是那么容易没有的?上海话汤唔子知道什么?博主就不知道但会做视频教你们,让你们有优越感
日韓漢字「冰」都寫成「氷」猜想也是沿襲古代用法。
祝Brian龍年行好運🧧
闔家平安🧧身體健康🧧
箸字喺尋秦記(TVB 版)有講🤣
雖是皮毛小知識 但有趣味性內容👍🏻👍🏻👍🏻👍🏻👍🏻
會唔會整返集日本語言進化編?
2:20 蘭亭序除了宋朝跟内容「令」字沒什麼關係, 講起來「令」字漸漸在大陸台灣越來越少用, 被「讓」代替, 「令人」變「讓人」。
神字左旁的「示」,有說上面二劃代表天,下面三條線是代表光或聲, 總括而言就是神的諭示。應該不是神主牌。😊
的確係神主牌,示下面的三劃是後來的形態,最初的甲骨文和金文下面其實只有一直, 大概是 T 字形
@@shallow-knowledge原來示字旁就是神主牌,這是否與道教有密切的關係?
神之本义是日与目,神是象义字,左従示右従申,示者显也视也,申者引也,日显引万物,目视引万物,故曰:天之神在於日,人之神在於目。
@@shallow-knowledge 人死上天称神,人死下地称鬼,凡死者人均尊称之为神。
示者天垂象见吉凶,能显天象者日月星,示字下三劃为日月星光垂象,左为日中为星右为月。
希望贵号可以附上参考文献,会让你的视频更加有说服力
箸係閩南語仲係日常用語
语文是用于日常生话的工具,所"人会变。美国在5O~6O年前,在许多地区都保留早期移民的口音。英本土在18世纪的所谓乡音。在美电影My fair lady 就有当时的论敦人对乡音的潮笑!
期待介绍日本新体,和大陆的简体做下对比。😀
補習教學生中文,都會問佢有無睇動漫,有就會抽啲日本漢字來教:湯(熱水)、箸(筷子) 、書(寫)、青(藍色)、濡(弄濕)...... 都幾好用😂
感谢分享,受教了
其實傳統行業仲用緊箸 例如炸野既長筷子仍然叫油箸
真,比较符合古代写法的应该是「眞」,我在手写的时候仍然沿用这一写法。
日本新字体有一些很奇怪的简化:「從」本作从,从+辵=從。中国大陆恢复了本字「从」,日本则把「從」里面的「从」省去,简化为「従」。
我也没有感觉日本的新字体有多好看。螢变成蛍,學变成学(學的中国传统简笔字为「斈」,源自小篆,但后来中国也用「学」了),并没有很好看。
學到很多知識
夾一箸菜個量詞係咪呢個箸?
Yes
廣東話只保留了作量詞用: 一『箸』菜
wow四川这边也有这种说法诶
三ㄒ「一箸夾中」派彩三千萬,恭喜發財!
10:31 都唔係完全冇用箸字。
食多兩箸菜。
而家先知唔係住,係箸。😂
日文嘅箸讀音係hashi,同筷子個粵語讀音差唔多,保留住個原子造型但有着近現代嘅口音都係一個特殊文化
咁請教筷子日文喺古代有無另一個古名?
其實日語漢字有分「訓讀」和「音讀」兩種發音,hashi是「箸」的日語訓讀音,利用同義的日本固有字詞發音去讀漢字;而cho/jo是「箸」的日語音讀音,是此漢字本身的原音
訓讀嘛
@@shallow-knowledge 古代日本便有使用筷子,很可能是作為侍奉神明的用具,到平安時代(中國隋、唐)才逐漸以筷子為食具。因日本人長期以漢字為書寫語言,日本古文獻皆寫作箸,除了hashi外是否有別稱發音則不詳。Hashi則可能由古日本語pasuy一詞演變而來,與嘴、尖端有關。
@@shallow-knowledge 如果日本古代「箸」同樣都是讀Hashi,那就證明跟粵語無關,只是巧合地發音有少許接近。如果Hashi真的是源於近代才出現的「筷子」一詞,那麼古代日本應該是使用「箸」的「音讀」音cho/jo
真心流量密碼, 請GO ON
新片!
可以考慮講下平時粵語常用但大家都唔知正確用邊個嘅字
3:45 咩書?
敬佩學者精神🫡
祝你闔家富貴🤗
?
“因為禱告都可以係請求神明降災俾別人”😂
貴站使用日本字體,「漢」字頭,廿變成廾。我猜日本的「漢」應該是有簡化後過,而非保留原形。
有時可能係字體限制
我是日本人。日本發布當用漢字表之前的「漢」的字體是「廿」。我喜歡以前的凸版印刷體。戰後日語的文字改革太失敗了....
廣東話(南番順)有《箸》呀!
一箸菜,
阿婆叫筷子筒做《箸筒》。
考古认为箸和驻同音,渔民觉得不吉利,所以相对称快,久而久之成了正式名称也有了专有名词叫筷子。
同理其他也可从字义读音是否有忌去分析演化。民间使用越多的字越是有可能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合家安康,事事順利🎉
「呪」字喺大概 800 年寫匹嘅慧琳《一切經音義》之中都揾到
文字與語言都是與時俱進,沒有對錯
別再「政治正確」了
用多的人就是對的
咒这个字形唐代抄本中已经出现,如敦煌遗书s328,唐代墓志中应该也有,抄本时代,书写比较随意,简体字比之明清更多。
只可說日文漢字保留了一些古老的漢字,也不可說誰对誰錯,因文字有生命,會變化,英文也是一樣
我想聽下「樂」「楽」
箸型過筷子好多🥢
在現代漢語系入面,只有最存古的閩語系統(包括台語/閩南語、潮州話、福州話等)仍然統一地保留「箸」字的使用
@@fcfhkmelb 我有個廣東河源嘅朋友,佢都係講 箸 嚟稱呼筷子
@@catgirly. 部分地區客家話仍然用箸,但大部分都唔係
日本漢字也有不少和大陸殘體字相同的,不過本頻道因為立場的原因就不能夠介紹了,否則就會認同了簡體字其實並非全是由中共亂寫,而是從古至今慢慢演變這個事實了,敬請大家見諒😅
不仅是并非全是,而是大部分都不是。汉字简化方案最早清末民初就有了,中共大体上是继承了该方案。而简化也并非随便简化,大多来源草书、异体字等。
「大陸殘體字」原本不是共產黨發明, 第一套簡體字集是1935年國民政府教育部推出的, 蔣介石原本想推行簡體字方便應用但遭社會反對才取消, 許多孫文兩蔣手稿都有行書(「语」、「会」是行書), 甚至少許草書(「尽」是草書)和異體字(「叶」是古字)之後用了在簡體字中。
日本用嘅好多係中國古代都有出現過,唔該反駁搵清楚論點先啦,講緊大陸好多簡單係自創,冇咗本身字中應該嘅表達意義呢
中華人民共和國簡體字的不堪比日本簡化漢字的瑕疵嚴重很多,「广厂汇产飞严气」這些簡體字,字體單邊留空不平衡,像是個未寫完的字,非常醜陋;字的相同偏旁在不同的字竟有不同的簡化,更有一些是沒簡化,完全沒一致的簡化原則。
我不反對簡化中國字,但「新中國」簡體字是什麼樣的文字改革?做這工作的人究竟有沒有學識、學養?這樣的文字都可以推出來見人,這個國家還算是個有文化的國家嗎?
@@cmtwei9605我不反對簡化中國字,蔣介石推行的簡體字也有那些單邊留空不平衡的「广厂汇产飞严气」醜陋字嗎?中華人民共和國簡體字的相同偏旁在不同的字竟有不同的簡化,更有一些是沒簡化,完全沒一致的簡化原則。
「新中國」簡體字是什麼樣的文字改革?做這工作的人究竟有沒有學識、學養?這樣的文字都可以推出來見人,這個國家還算是個有文化的國家嗎?
想問吓,澳洲咁多嘢都可以自給自足,點解買乜都比其他國家貴?
福利高,要收稅填補.有薪產假,兒童福利,失業援助,乜都洗錢~
上星期上日文堂先知雨既日文漢字係四點平排 令我不停問人我寫既四點由中間放射有冇寫錯 之後先知係日文漢字寫法唔同
簡體字都係改咗做平四點, 而家只有正體字仍然用四點同方向嘅寫法
如果唔係考漢検 其實跟返香港日常寫法OK
@@shallow-knowledge 简体字也没有平四点啊,哈哈哈。。。。那是电脑字谢谢。。。
非也,小時教科書都有令字劃落,等如爲跟為相同。
小學較教湯冇中間橫劃,夾箸菜,一向有,近年少人用啫。
如果根據漢字檢定嘅指引,令兩個寫法都係可以接受的
經常電腦打倉頡就知道😂
揸 心想手木日一 卻是手木月一
嘅 心想口日戈山 卻是口竹心山
我想應該都是古今或港台異體字問題
手木日一都打到揸喎 口日戈山都出到嘅
@@firewoodloki 電話得囉 但電腦就打唔到 (用緊win7)
@@KwongBaby Win 10 冇問題
其實漢字在進入現代化教育的時代之前,從來沒有真正統一過。就算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所謂書同文、車同軌的大一統時代。直到近代,漢字也從未統一。隨便一個漢字,都能找出十幾個以上的異體字。這種狀況從甲骨文時代就一直沒變過,同一個字就算在同一個封國內,也可能有好幾種字體共存,就像方言一樣。
因為印刷術還不發達,無法大量應用,所以幾乎都得靠書寫。而中國的書法,又很講究字的變化。像蘭亭集序裡的「之」有二十幾個,每一個寫法都不太一樣。在書法的世界,同一個字必須用不同的寫法、甚至是不一樣的字體,才能顯出彰顯書法之美。所以異體字的出現,在中國歷代上是常態。一直到印刷術普及,漢字才開始有了統一規定。
公文書是規定最嚴格的,公文格式中規定了所有異體字的統一用法,但並不表示,那些異體字就一定是錯誤的。我敢說在古代的書法字帖或是歷史文件原稿中,一定能找到像「查」的各種寫法。其實這種狀況不只是中國,日本也是一樣。日本也有很多所謂的「方言漢字」,一些只在某些地區看得到的漢字,想知道正確念法只能問當地人,通常都是和地名有關。
不知道中國的閩南語怎麼樣,但是台灣的閩南語仍然只講箸(tī),不存在筷子的講法。
「真」到底裡面是2畫還3畫一直困擾我好久,最一開始我學的是2畫,但現在電腦字體都是3畫,看來是原形是「貝」所以2畫,後來又向「直」統一成3畫了
真字的寫法,昔日香港曾經都有過幾次熱烈討論,最終還是跟了教育部門的三劃寫法
我台灣的,以前老師教的是三畫
其實語言同文字一路都係演變緊 都唔使太在意同原本意思相差左幾多 當做故事/知識就已經足夠
中文字係公仔字,會變好正常。你試下拿住枝毛筆同一個字寫一百次,你就知異體字既存在價值。
讚,😊長智識了。
祝字的兄不是从口从卩,是从口从人。下是人的變体字,儿部。而咒字的几是儿部的連寫。
"诅"咒系唔系应该读zo?唔系“咀”音吧
10:32 我是大马人,在闽南话,筷子还是读作“箸”(tū)哦,并没有“筷子”这两个字
在台灣ti、tu都有人說
我們還是湯,箸,鼎,吾汝,伊。暗暝。
文字是約定成俗與官方規定的問題,沒有對錯的問題。現在中共的簡體字用了多少錯字、白字和混淆字,考試時寫正體字反而要扣分。
日本把營養的營和營業的營分別改成「栄」和「営」,真的是多此一舉。
其實漢字的自然發展有逐漸地往美,好看的方向走。簡體字不算,那是政府硬幹的,不算自然發展,很難看。令 查 可能是美感關係才逐漸地變化。
实际上任何文字的发展都绝对不可能往好看的方向发展,文字发明出来不是为了样子好看的,写起来也不可能越搞越复杂的,为了方便书写肯定是越简单越好,古英语你根本看不懂一点,现在英语字母大多只需要一两个笔画就能完成,汉字由于文字的系统不一样,不可能像英语这样能省则省,但绝不会为了好看往复杂的方向发展,所以简体字古代就有使用了,石碑上古书上都会使用,使用的原因也很简单,两个字,“方便”另外好看这种事本就是个人来定义的,有的人还觉得繁体字复杂繁琐乱哄哄的不好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