ขนาดวิดีโอ: 1280 X 720853 X 480640 X 360
แสดงแผงควบคุมโปรแกรมเล่น
เล่นอัตโนมัติ
เล่นใหม่
聽了很多集,我覺得這一集算是在關係中數一數二重要的,也是幾乎所有伴侶會遇到的問題。重點還是要在關係中保有自己,不被糾纏,了解到自身的心情是不會且不應該被外在受影響的。當這樣的你,看到伴侶這樣的要求時,自然而然會判斷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夠滿足對方的需要,如果可以且有能力,那自己就會心情不受影響且開心的滿足對方。反之,你還沒有那個能力,那就好好和對方拒絕。同時也了解到,對方自己也還有許多自身的課題需要自己處理,而我的責任其實就是陪伴著且一起成長,當然自己肯定也有自身的課題需要去解決、去努力。關係是相互扶持,一起成長。真正的愛是付出,而不是要求。愛,是不帶任何偏見及看法去滋養另一個生命。
其實我覺得這個課程的出發點真的還是以『如何維繫緊密親密關係』來設計的。所以提出來的策略跟思維還是會很著重在彼此的配合上,可能也是因為這樣,所以有些人在反覆經歷嘗試反映自己的需求、表達自己的需要後,沒能得到期待的結果,會更覺得心理師提供的想法有點難執行(畢竟是需要兩人協作的)聽到心理師很長一個段落都在分享伴侶間提供「可控性」、「可預測性」的部分,我就遇到有人面對自己必須被伴侶感到可控、可預測這一塊非常的反彈,所以當初我也以為我是在提出一個合理的訴求,至少讓我提前知道才能即時想其他應變措施,但對方卻覺得非常痛苦。所以,雖然心理師提供了很多好好溝通引導的方法來滿足很多人一直在關注的『怎麼做我才能在感情裡從對方身上得到我要的』,但會不會其實我們真正要做的是尊重彼此的不同,然後回過頭來反思為什麼我一定要在愛情裡進行「索取」?如果以心智狀態來看,在親密關係裡做索討、被滿足的行為,其實所扮演的就是「孩童」的狀態;而在關係裡持續給予的則是「照顧者」的角色。雖然我們進入親密關係裡會忍不住退行到幼童狀態,但無論如何我們最終都還是要真正長大,成為可以滿足自己需要的人,邁向榮格所說的「完整」的獨立人格。我覺得把自己的需求拿回來自己滿足並不等同於沒有愛了,而是那個愛的形式比較不像是試圖複製童年的安全感,而是兩個獨立的大人能夠彼此欣賞與吸引。說到這....前面提到那個對可控感、可預測性很排斥的對象,在我把自己的需求拿回來後,我們相處的非常融洽且自在,我自己覺得親密程度遠勝過過去很努力溝通、期待彼此配合時的情況.....可能現在兩個人都比較舒服開心,就更願意靠近彼此了🙂
先照顧好自己的需求,才會有能力照顧對方,就好像空難時先幫自己戴上氧氣才能幫助其他人一樣。為了以自己舒服的方式為伴侶付出,即便對方情緒勒索,也得勇敢拒絕。如果因為害怕對方的情緒而讓步,你的付出就不會是真誠的,他也不會得到好處。
這集含金量好高!!
這集內容好豐富,我也因此有一些疑問:1.現在知道怎麼給可預測性了,那麼要怎麼給控制感呢?是不是給了可預測性就等於也給了控制感?2. 20:44 這邊的"失望"是不是也要設個界限,否則失望到極限的話對方可能就因此分手或離婚了?3.一天聽一點#1590說:要把害怕轉成一個需求,直接說對方會生氣,對方被接收到的感覺是你說我脾氣不好。那 25:14 這邊直接說”我怕妳會生氣”,而沒有把這個害怕轉成需求會不會有點危險?
耐受斷聯的的痛苦感 發展次要的依附對象 形成一些情緒調節的策略 預備內在重新連結的需求 但前提是要男生願意提供才有用😂
問題是男人不會配合給妳可預測性!他會說我等等回妳電話或我等等就回家,然後這<等等>,可能是5、6小時後,然後理由是手機沒電、沒訊號、忙忘了....無論如何溝通都無效,我們結婚30年,我在10年前放棄溝通!
可以考慮換一個
@@duck-zen結婚30年了,我都60歲了,怎麼換😂😅😂
剛剛看太快,以為說等等後5年才回🤣🤣🙈
有些可以,有些不可以😂
我覺得這是對方的自私,他根本沒有想要顧慮你的情緒
终于理解穿山甲前任为什么会这样反应了
請問停止惡性循環的六個步驟可以在哪裡看?
影片裡他們說是在課程裡~
+1 (正想問說是在哪一集...)
聽了很多集,我覺得這一集算是在關係中數一數二重要的,也是幾乎所有伴侶會遇到的問題。
重點還是要在關係中保有自己,不被糾纏,了解到自身的心情是不會且不應該被外在受影響的。當這樣的你,看到伴侶這樣的要求時,自然而然會判斷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夠滿足對方的需要,如果可以且有能力,那自己就會心情不受影響且開心的滿足對方。反之,你還沒有那個能力,那就好好和對方拒絕。同時也了解到,對方自己也還有許多自身的課題需要自己處理,而我的責任其實就是陪伴著且一起成長,當然自己肯定也有自身的課題需要去解決、去努力。
關係是相互扶持,一起成長。
真正的愛是付出,而不是要求。
愛,是不帶任何偏見及看法去滋養另一個生命。
其實我覺得這個課程的出發點真的還是以『如何維繫緊密親密關係』來設計的。
所以提出來的策略跟思維還是會很著重在彼此的配合上,可能也是因為這樣,所以有些人在反覆經歷嘗試反映自己的需求、表達自己的需要後,沒能得到期待的結果,會更覺得心理師提供的想法有點難執行(畢竟是需要兩人協作的)
聽到心理師很長一個段落都在分享伴侶間提供「可控性」、「可預測性」的部分,我就遇到有人面對自己必須被伴侶感到可控、可預測這一塊非常的反彈,所以當初我也以為我是在提出一個合理的訴求,至少讓我提前知道才能即時想其他應變措施,但對方卻覺得非常痛苦。
所以,雖然心理師提供了很多好好溝通引導的方法來滿足很多人一直在關注的『怎麼做我才能在感情裡從對方身上得到我要的』,但會不會其實我們真正要做的是尊重彼此的不同,然後回過頭來反思為什麼我一定要在愛情裡進行「索取」?
如果以心智狀態來看,在親密關係裡做索討、被滿足的行為,其實所扮演的就是「孩童」的狀態;而在關係裡持續給予的則是「照顧者」的角色。
雖然我們進入親密關係裡會忍不住退行到幼童狀態,但無論如何我們最終都還是要真正長大,成為可以滿足自己需要的人,邁向榮格所說的「完整」的獨立人格。
我覺得把自己的需求拿回來自己滿足並不等同於沒有愛了,而是那個愛的形式比較不像是試圖複製童年的安全感,而是兩個獨立的大人能夠彼此欣賞與吸引。
說到這....前面提到那個對可控感、可預測性很排斥的對象,在我把自己的需求拿回來後,我們相處的非常融洽且自在,我自己覺得親密程度遠勝過過去很努力溝通、期待彼此配合時的情況.....可能現在兩個人都比較舒服開心,就更願意靠近彼此了🙂
先照顧好自己的需求,才會有能力照顧對方,就好像空難時先幫自己戴上氧氣才能幫助其他人一樣。
為了以自己舒服的方式為伴侶付出,即便對方情緒勒索,也得勇敢拒絕。
如果因為害怕對方的情緒而讓步,你的付出就不會是真誠的,他也不會得到好處。
這集含金量好高!!
這集內容好豐富,我也因此有一些疑問:
1.現在知道怎麼給可預測性了,那麼要怎麼給控制感呢?是不是給了可預測性就等於也給了控制感?
2. 20:44 這邊的"失望"是不是也要設個界限,否則失望到極限的話對方可能就因此分手或離婚了?
3.一天聽一點#1590說:要把害怕轉成一個需求,直接說對方會生氣,對方被接收到的感覺是你說我脾氣不好。那 25:14 這邊直接說”我怕妳會生氣”,而沒有把這個害怕轉成需求會不會有點危險?
耐受斷聯的的痛苦感 發展次要的依附對象 形成一些情緒調節的策略 預備內在重新連結的需求
但前提是要男生願意提供才有用😂
問題是男人不會配合給妳可預測性!他會說我等等回妳電話或我等等就回家,然後這<等等>,可能是5、6小時後,然後理由是手機沒電、沒訊號、忙忘了....無論如何溝通都無效,我們結婚30年,我在10年前放棄溝通!
可以考慮換一個
@@duck-zen結婚30年了,我都60歲了,怎麼換😂😅😂
剛剛看太快,以為說等等後5年才回
🤣🤣🙈
有些可以,有些不可以😂
我覺得這是對方的自私,他根本沒有想要顧慮你的情緒
终于理解穿山甲前任为什么会这样反应了
請問停止惡性循環的六個步驟可以在哪裡看?
影片裡他們說是在課程裡~
+1 (正想問說是在哪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