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我是誰?”(Who Am I ?"這個問題是在詢問一個身份和人物。 我會更傾向思考“我是什麼?”(What Am I ?)相對起來,更加具體和更容易理解這個問題。 我認為“我是什麼?”,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或許看似與我們生活關係不大,但正好相反,如果我是什麼都不知道,那到底這個活著的人是什麼? 這是一個不得用一生的行動來回答這個問題。
簡單的說,其實所謂一般的「我」並不存在(這不是討論佛法,這很科學)。所以無論物理還是心理連續性都不具有意義。但更大的問題在於”How to connect something bigger than ourself?“可能世界上90%的人都覺得做不到,但其實大多數人的出廠設定是做得到的,只是在現實生活中,其功能被父母或被社會關閉了,大多數人要做的就是找回自己的原來那個出廠設定,並按照出廠設定去完成自己的一生。
這個頻道真的好親切!
「我是誰?我在哪?我該前往何方?」是從小開始被問的問題,在我們家這簡稱「三問」。
小時候是讓我記住自己基本資訊迷路時保持冷靜可以回家。
大了的三問時迷茫時回家、洗靈魂的利器。
这也让我明白《金刚经》里的“无我相”,身心都是不断变化的,根本没有一个固定连续的我,执著我导致的是生命的路越过越窄,到最后发现自己只是在自己的记忆长河里捞了一些流水,然后自己不断回想重复这些记忆并且冰冻它们,做成一个雪人帖个标签说这是我。
生命是流动的,因缘生灭,任何执著都是自寻苦恼。
好像真的是這樣,哲學溯源溯源到最後竟然發現是佛學...
佛學的 "無我",和 "緣聚而生,緣散而滅" 等概念,不過我還沒進門
讓我聯想到日本藝術家 "草間彌生" 的 "無限" 系列 (無限鏡室,無限的網...),"自我消融" (讓個體消融在更大的世界中) 等概念作品
又讓我聯想到 Lexie Liu 劉柏辛 的 MIRA (三生万物),歌詞中的小我,本我,超我,無我 這樣的思想轉變
好感動,最後看哭了。
無常、無我~以及其實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我們可以為世界留下什麼legacy
留下一片垃圾
最后是陈佩斯“我怎么是小偷呢?
最后的解决办法只是逃避了这个问题。其实如果自己曾经小时候写过日记,长大后再次翻阅那时写的日记,想到当下的自己,能有几个人觉得自己还是当初的那个自己?也许现实中的我,每一觉睡醒以后,都变成了一个新的我。哪怕每次只改变0.01%,那个我也不是曾经那个我了。
对也不对。如果一点点的改变就不再是我了。那“我”这个概念要怎么使用。上一秒的我和下一秒的我也不是同一个我。没有连续性对生活也没有任何指导意义。上一秒的他杀了人又和现在我的有什么关系?
你的每期视频我都看,你探讨的问题,我从小学就开始思考,我现在三十三。基本上都是我考虑过的哲学问题,谢谢你精彩的整理和总结,让我的知识结构得到了巩固和增长。
你对这些问题有结论了吗?
我認為“我是誰?”(Who Am I ?"這個問題是在詢問一個身份和人物。
我會更傾向思考“我是什麼?”(What Am I ?)相對起來,更加具體和更容易理解這個問題。
我認為“我是什麼?”,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或許看似與我們生活關係不大,但正好相反,如果我是什麼都不知道,那到底這個活著的人是什麼?
這是一個不得用一生的行動來回答這個問題。
这一期真的很深刻,突然让我豁然开朗,谢谢!
当我A得知我B时,精神连续性已经被破坏了,因为A在这瞬间与B产生了不同经历
那這樣問題就在於分裂出來的二個你到底哪個是真的你,還是挑戰了心理連續性的正當性
@@林威岑-s6e誰為真本身就是一個假問題,不管是叫做真我還是偽我、我A還是我B,兩者已經是不同個體,擁有不同體驗,兩者都是「真實存在」,兩者已經「不連續」
understand the law of the unity of opposites, meaning A justifies the very existence of B, vice versa
对于“我”来说,”我“就是“我”,只有“他者”想要分辨出哪个是真“我”,而另一个“我”在存在时也是他者,因为像楼主说的意识不共享。
@@yuescyotin8492 if you go sucked into a black hole, can you still remain "your" identity? picture how a blender works.
末尾部分太过分了,把我的眼泪还给我 😂 。我之所以是我,在于其唯一性(物理上的和意识上的)。生物属性的人总是要死的,无需考虑死后的问题。有的死亡是突然的来不及交代后事,有的死亡是缓慢的反而是煎熬。对死的恐惧源于死的不可逆转。虽然死后他人还有关于我的记忆,但“我”只是成了他人意识里的一部分素材,“我”没了主体。不能思,故“我”不在。而他人也会死去,终究连这记忆也会消亡~宗教和神的出现,就是为了内心的安宁吧。
你不是唯一的。就像机器人也认为它是唯一的一样
我就是我,即使死亡了,我还是我,因为我的记忆永远停留在终点,我会记得我的一生,记得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死亡就是永生。
后面那一部分已经道出了答案了。我是谁根本不重要。不是因为我自己觉得不重要。而是我们的时空运转是这一刻的我和过去的我未来的我根本没有关系。之所以我们觉得有关系那是因为我们有逻辑推理能力把关系构建起来了。形成了我存在过去与未来的错觉。然后形成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自我的认知。所以我是谁不重要。影片中提到星际迷航的传送门出现故障导致两个我在同一时空出现,可是这时候的两个我已经没有关系了。他是他我是我。而影片后面提到的后人记忆。就等同于此刻的我消失了与下一刻时空有我没我没有任何关系。我的家人她们的记忆也只和她们的此刻有关系。
@@raylin6502 “记忆的连续性”是“我”形成对过去和现在看法的基础。据说鱼的记忆很短暂,当它进入下一个周期,虽然它还活着,以往的记忆已清零,仿佛新生一样。它不知道过去,作为旁观者的我记得它的过去,我换过水,投过鱼食,这是对它的“我”的记忆~ 但和鱼已经没有关系了 😂
@@starrysky1416 我就是我 我即宇宙 宇宙即我
关于物理连续性,从看到自己多年前发的校内状态,我的真感觉自己已经不是从前的自己了,
“失去记忆就不是我了”这句我有其他感想,我觉得可以是同一个观察者,观察者和思考者是我的不同层面,记忆是思想的一部分。比如冥想观自在这类活动就是去意识到那个最深层自我是观察者和体验者而不是思想和情绪本身。思想和情绪是来自记忆的,但观察和体验不依赖记忆,所以那个记忆后面的观察/体验者即使失去记忆,也可以还是之前那个观察者。
還可以透過睡夢的經驗,來補上比較具體的資料。例如一個人在夢中,他的記憶有連續嗎? 有完全連續嗎? 甚至在夢中他能知道這是夢嗎? 就算知道了,那此時夢中與正在睡眠的自己,之間又是甚麼關係?
前面的唯物→唯心→連續性,都說得不錯,雖然省略了一些歷史上著名的同一性探討例子,例如忒修斯之船...,仍算得上是內容充足;但哲學的過程是引發思考,藉由思考的問題的這個我,來確定思考本身存在,因此結尾避重就輕,跳脫思考改以無我的框架訴諸情感,是相當誤導人的方式,其實思考問題本身就可以讓讀者建構自己的認知,不需要硬套上一個答案。假若有一個人出生後就被動物養大,隨後在山林裡與世隔絕的生存,終其一生沒有進入人類世界,照結尾的說法這個人就不能算有我或稱之為活著,因此結尾只是套用現代文明社會的個人解套說詞,無法從本質上說明我是誰的問題,因為人類受語言及認知能力限制,是無法理解高於自身維度的概念。
我倒是觉得这个逃避问题的角度和存在主义的他化问题放在一起看很有意思,也许我和他人就是对立统一的
這才是我最喜歡這個頻道的地方,只是將每個觀點講述一遍,而不是將極具主觀性的觀點塞給他人
其實他最後一段有把自己觀點塞給觀眾之嫌,不像前面單純介紹各個哲學上有名的思想實驗而已
@@Mimi-eo7wl 别闹了 他都明说了他说的和哲学家说的都不一定对的 要你自己思考 还塞什么嫌
@@telescopewong8343 就是他主觀性的觀點沒錯啊,難道他的觀點是客觀的?
如果用這個結論來推論的話,這樣別人也就變得不重要
我是認為,「我」是誰,可以重新定義肉體與意識:
1. 「我」表示為當有能力感知到自己的存在,其載體(在人類時,表示為肉體)與精神的集合體,稱之為我
2. 載體定義:於有能力感知到自己的存在時,使其載體可持續運作必要所需之最小功能零件(在人類時,表示為細胞)的集合。可包含或不包含與其協作之其他零件(例如腸胃細菌),包含時,則可額外稱之「我與共生零件之集合」以茲區別
3. 假設「我」於n時開始存在,如其載體在n+1個普朗克時間時,如「我」尚未死亡且尚有意識,且其載體可持續運作必要所需之最小功能零件發生最小粒子(或未來尚未發現之粒子但其物理規則仍能自洽)新增或消失,或與我以外的粒子交換或結合,則n+1的「我」仍為「我」,且可稱之為「n+1的我」以茲區別
這樣一來:
1. 賽博龐克修改器官:那還是「我」,只是我的載體在n+1個普朗克時間時的變化改變
2. 新陳代謝:那還是「我」,只是我的載體在n+1個普朗克時間時的變化改變
3. 失憶:那就不是「我」
3-1. 失憶後恢復完整記憶:假設「我」於n時失憶,且與其後另一個時間點的「我」的最小粒子(或未來尚未發現之粒子但其物理規則仍能自洽)與n時的狀態的接續符合物理規則,則那「我」就恢復了
3-2. 失憶後恢復部分記憶:那就不是「我」
4. 老婆變成豬八戒:那就不是老婆,只是有老婆意識及豬八戒載體的集合
5. 遠程傳送門:假設傳送前「我」於n時間
5-1. 即使在n+1個普朗克時間完整傳送,傳送後就不是「我」,但可以稱之為「n+1的複製我」以茲區別
5-2. 傳送失敗心臟損害:那還是「我」,我的載體在傳送故障事件後造成損害
6. 機器學習「我」的機器人:那就不是「我」,但並非否認其意義,僅因為在此定義而為之
甚至還可以延伸:
1. 如果宇宙是虛擬的:「我」仍為「我」,因為即使宇宙是虛擬的,其規則仍可在虛擬的宇宙中自洽
2. 如果我是缸中之腦:同上述,視同宇宙是虛擬的,故「我」仍為「我」,因為即使宇宙是虛擬的,其規則仍可在虛擬的宇宙中自洽。如果是宇宙外的觀點,因不在本宇宙的定義內,故不討論
3. 如果我的存在只是幻覺,包含物質、時間、所有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其實都是幻覺:同上述,視同宇宙是虛擬的,故「我」仍為「我」
4. 如果宇宙只是一個投影(或其他類似於此的理論,例如宇宙只是無限泡泡,所有泡泡包含了所有宇宙與時間),包含物質、時間、所有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其實都並不存在:同上述,視同宇宙是虛擬的,故「我」仍為「我」
差不多就樣吧
思考蛮深的。"我"的问题,绝大多数人还没有摸出其门道。
看虛無主義那一期有討論過為甚麼要做制目,這期的結尾就是最好的答案了吧。
我目前在往遊戲開發的方向努力,心中很嚮往小島秀夫那樣的人,之前不太攪懂為甚麼但感覺在這期找到答案了。
竟然在這看到遊戲人,加油~我以後會做遊戲教學影片,有空可以來看看
笑死 遊戲人+1,果然想做遊戲的都會涉略一堆哲學、美學、思想什麼的,期待以後兩位大大的作品
我也在做游戏!
游戏很伟大,好的游戏可以流传几千年
笑死,我也是游戏人,我个纯理科生读哲学读文学也是为了更好的做游戏ww
这期真的是很温暖,特别喜欢
認知進度才應該作為「我」的主體,
這裡說的"應該",是指主體可以是游移或模糊的,隨著我們的認知與環境來修改我們把什麼當作主體。
認知進度就像是存檔的概念,存檔可以存很多,存檔有先後之分。
如果以存檔的概念來解釋傳送門失誤,那麼不論是失誤者想要活下來,或不想活下來都是可以理解的,前者只是作為一種新的分支的可能性,後者是明白了認知進度才是主體,誰上都一樣。
最後的我與續我或者大我的概念,是種很明顯的主體性擴張,意即我們不單單把我們的個體當成我,也一定程度的把我們關聯的事物,自認為有所歸屬的事物,當成是我的延續或我的擴大,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主體性模糊是一種常態。
北京和曹县的我的“心理连续性”其实是分叉了的,像是世界上分裂出了两个不同的未来的我。 不过作为包含社会关系的“我”,同时存在两个,会有伦理危机。
這個問題沒有比佛陀看的更深刻的了,自我連續說根本就是我執,諸法無我才是實相,至於說我還會跟外在聯繫而永久存在,只是安慰的話而已
感谢好问题! 我也想分享一下心得!
「我是谁」此问题其实不好问,也不好回答,所以我更经常问自己的问题是:「我还是我吗? 如果怎么样就不是我?」。 而这个问题的背后,还有更直击灵魂拷问的问题,那就是「拥有一切又如何」。
从未想过累积,也从未想过拥有,只是一心一意地完成使命,基于虔诚、活在荣耀,就已经幸福无比,因为即便自己只是渺小的存在,这句话,也让我产生无穷的动力;即便自己仅是力量的容器,这句话,也让力量产生给予的凝聚。 这句话,就是使命的来源,这句话让我活在怎么做都对的世界里,进而世界也变得完美起来。
才知道「怎么做都对」,是在给予自由,原来自己已经从虔诚与荣耀的使命执行中,被给予自由,进而才能带给环境自由。 最终领悟到「这句话」的重要性,体验到「一诺千金」、「一言九鼎」的实际重量,原来这两句成语并不是在教导人信守承诺,而是在透过授予使命,目的地却是在给予自由,而自由的背后竟是无限承担与无限力量本身,所以一句话才会拥有如此份量与重量。
基于以上过去的经验累积,才知道,并不是我是谁,所以才说出什么话,而是我说出什么话,已代表我是谁。
至此! 才能拥有洞悉他人、唤醒自由的能力。 所以与其不断地询问「我是谁」,不如透过询问「如何才能怎么做都对」,最后能产生给予自由、赋予力量与承担的「这句话」,让世界与世界里的生命充满自由。
「我是谁」的问题,还可以再追问,并非终极哲学追问。 人类确实没有做不到的事,因为终极之后,还有终极。
#终极 #直击灵魂 #一句话
------------------------------------------------------------------------------------
感謝好問題! 我也想分享一下心得!
「我是誰」此問題其實不好問,也不好回答,所以我更經常問自己的問題是:「我還是我嗎? 如果怎麼樣就不是我?」。 而這個問題的背後,還有更直擊靈魂拷問的問題,那就是「擁有一切又如何」。
從未想過累積,也從未想過擁有,只是一心一意地完成使命,基於虔誠、活在榮耀,就已經幸福無比,因為即便自己只是渺小的存在,這句話,也讓我產生無窮的動力;即便自己僅是力量的容器,這句話,也讓力量產生給予的凝聚。 這句話,就是使命的來源,這句話讓我活在怎麼做都對的世界裡,進而世界也變得完美起來。
才知道「怎麼做都對」,是在給予自由,原來自己已經從虔誠與榮耀的使命執行中,被給予自由,進而才能帶給環境自由。 最終領悟到「這句話」的重要性,體驗到「一諾千金」、「一言九鼎」的實際重量,原來這兩句成語並不是在教導人信守承諾,而是在透過授予使命,目的地卻是在給予自由,而自由的背後竟是無限承擔與無限力量本身,所以一句話才會擁有如此份量與重量。
基於以上過去的經驗累積,才知道,並不是我是誰,所以才說出什麼話,而是我說出什麼話,已代表我是誰。
至此! 才能擁有洞悉他人、喚醒自由的能力。 所以與其不斷地詢問「我是誰」,不如透過詢問「如何才能怎麼做都對」,最後能產生給予自由、賦予力量與承擔的「這句話」,讓世界與世界裡的生命充滿自由。
「我是誰」的問題,還可以再追問,並非終極哲學追問。 人類確實沒有做不到的事,因為終極之後,還有終極。
#終極 #直擊靈魂 #一句話
哥们儿,你感动我了!我想踏马的哭一会儿~~~
每个灵魂都是神的一部分!
机器人夏先生其实完全可以出一期关于我是谁的前传,就是人怎么从一粒卵细胞发育到突然有了自我意识的,因为我们都知道,婴儿是没有自我意识的,它不知道它自己的手和脚,所以才会去啃咬自己,然后借助这一具躯壳一点点的由触觉,味觉,视觉进入自己的大脑,形成了自己。
your channel is one of the best i've found to learn Chinese from))) thanks a lot for all the work you've put into it
你是认真的吗?这玩意母语者都得费劲的听
The vocabulary and syntax is pretty advanced bro
看了多期大问题的节目,最感兴趣的是哲学类的,这些问题或多或少考虑过,从没有这样全面的探讨,也没有这么专业的知识,节目内容简直让人叹为观止!
这类的问题确实是无解的,究其原因是人类缺乏解决此类问题的工具。人类的思考依赖语言,语言是单个词语直线延申的,而事物或实体是多维的,无论多么复杂的语言都无法描述一个简单的实物或者一件简单事件的全部,语言也只是人类创造的抽象的符号,语言只适用于一般状态下的交流,人类认识宇宙也依赖于自己头脑的相像,而无法脱离头脑的想象,人类对世界万物的认识也只是凭想象在头脑中重建,与真实世界有巨大的鸿沟,人类的一切思考也不能脱离语言存在,从这个层面上讲,人类距离认识宇宙需要有维度上的跨越,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人类要解决宇宙的终极问题,也许需要找到多维的语言,进而实现多维的思考,就像量子计算机一样,如果人类找到多维的语言,一个人脑的能耗或许需要目前人类能获得的整个地球的能量,那么那时的人类将于现在的人类不在一个维度了。
人类解决一个问题通常是一个正方,一个反方,这个思考维度显然低了,逻辑上也遵循a大于b,b大于c,所以a大于c,在宇宙大尺度问题上显然不是这样的。
讚,好節目,大力推薦,希望能持續看到更多好作品,會推薦更多人來收看
传送门那一段, 在心里连续性的漏洞是, 同时也得有一致性。 这样无论你做出的怎样的决定,两个地方“你”都必须得连续地以及一致地同意。
这个假设有问题,物质完全复制就能产生意识复制,这个假期不成立。
死后我的全部记忆和心理信息已上传到宇宙的量子大脑中
嗯,我想您说得对,不管昨天的我是不是今天的我,也不管明天的我是不是还是今天的我,我昨天欠人家的钱,不管是今天还是明天总是要还的。
这又是一个非常好的话题。精神到底是什么?有实物特征,因为它可以传递。教育就是这个过程,可它又不是物,因为我们无法触摸,它也不占据空间。它好像是超出“存在”之外的存在。它没有时间或者空间的限制。所以它才可以“理解”存在之外的“存在”,才可以“精神”的本身。
❤🎉🎉❤这期有温度,有高度!获益匪浅
就唯心主義的思考方式來講,應該有個算完美的解套方式,那就是稱為“我”的存在基礎條件便是‘’認為自己是我‘’,在認知上而言若打從心底認為我是“我”,那這樣的”我‘’便是我,而在心中認為我不是“我”,那實際是不是我已經沒關係,因為這樣我就成為了名為“他”的我,而命題上可能會被問到:那若是一個人呈現一種茫然的狀態,覺得自己既非“他”亦非“我”呢?
在我的認定中這樣的認真便是一種“他”
而這種“他”也會成為‘’我‘’
自此每個人都是每個人的我
任何認知狀態都能視為對於“我”的認知改變
而不是成為另一個“他”
这节目太棒了!感谢你。
「我」真的很難跟「我以外的」做出很清晰的區分,就像那本來就是一個整體。
要問「我是誰」這個問題更多是為了語言而已,我覺得「我」能指涉的是當下能感受到的不論這具身體或精神體驗的集合。
常常覺得以前的自己確實不是自己了,只不過是延續了身份和記憶,除此之外,過去的我簡直就像一個只在想像中的的他者。
我是主觀的感覺,只要是記憶上覺的是連續的,那個我就是真实的我。
無論是因為時空穿越或是克隆所產生的兩個我,也都是真實的我並不矛盾,因為“我”就是主觀的感受。
至於在法律上要怎麼認定那一個我才具有承續的效力,到那時自有一個机制会產生出來
这一期既伤感又温暖❤感谢分享
本质特征很简单 就是记忆加人格的组合 这套组合能对外界形成连续性的反应 这就是我了
我也覺得我是誰不重要,或者說我可以邊找尋我是誰這個答案邊自我定義以及實現自己想成為的自己,既然我此生為人我就以人類的眼光和思維來定義我自己以及去成為我想成為的自己,最終如果都會死,最後人類如果都會滅絕,最後我的存在與否不影響這個世界的最終結局那就享受活著的過程,去做想做的事情
无论是身体的连续性思想实验,还是心里连续性思想实验。分辨不出是不是本我,永远是他人。最后的例子也是针对他人是否造成影响。 如果前后的两个人, 完整的知道信息, 他们是能够判断出来谁才是本我。当然已经是变成了两个独立的个体。
佛法的觀點是‘常一、獨立、不可分割的我是不存在的’,也就是無我,版主怎麼看?
最後一段太硬核了,這個乾貨滿滿的頻道
两个自己,不是不怕死的条件,从分化出两个相同自己开始,由于不能共享感受,他们是两个人。
可以这样说他的各种意愿和各种认知包括记忆的总和就是定义这个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原因也是在此。因为没有百分百意愿优先级和程度和认知是完全一样的。
这期真的感动到我了,谢谢。
同感
就拿硬盘来举例子。
你有一个装满了学习资料的硬盘。这对你来说非常重要。你买了个同型号的新硬盘。在没有把资料传输进去之前,这新硬盘并不是你的心爱的硬盘。即使你把资料传输进去之后,这个新硬盘上没有你使用过的痕迹或者个性化外表,在某些人心里,这依旧比不上之前那块心爱的硬盘。
博主不相信灵魂,用灵魂定义一个人,是最合理的解释。
意識不滅…😅
他人的意识和对他人的影响对“我”有意义,的前提也只不过是因为承认了“我”。打比方如果我在乎我现在死了对孩子带来的影响和将来的记忆,从而要在有生之年做个好爸爸。那正正是因为我承认了“我”,并且好在乎“我”- 作为孩子的爸爸。
這集很大體悟 謝過。 「自由意志」到「自我」皆是幻象 甚至是「他人」都是不重要的 將來有超強AI盛載記憶/體驗就是。。
轉過來想 希望自己思想能傳承下去 也是很自我的想法… 對整體人類對宇宙其實都可有可無。。
既然知道死亡是必然,那纠结伤心恐惧都是多余,因为你什么也改变不了。死后去哪你能决定吗?不能决定,纠结就是自寻烦恼。人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能解决的问题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其实就不是你的问题了。
您說的是對的,但人本是貪生怕死的物種之一,而且人人都知道’一死了之‘…清楚明白自古誰無死,死是不可逆轉的道理;但卻又矛盾的不想死不要死,這究竟問題出在哪裏?
我試著列出想法供參考:
1.不捨…
2.不能自主…
3.尚有許多新奇和未知的事物,沒見著也體驗過…
4.手裡的事沒辦完和想辦的事還沒辦…
5.有人依賴:子女還小…父母還在…公司下屬等
我觉得宇宙有一个灵魂池,每个人死后应该都会再次融进去,所以我既所有人,所有人即是我
其实很多的哲学问题,都是陷入了语言的限制性,尤其是逻辑学,语言和文字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次,很多哲学人的很多思考其实是受到自身性格爱好影响,打个比方其实就是木工爱好者对于制造器械的钻研和痴迷和“较劲”是天生的,原理是一样的,并没有那么“伟大”和玄乎。第三,很多现在哲学的思考,都是受到科技发现的水平所限制的。
簡單的說,其實所謂一般的「我」並不存在(這不是討論佛法,這很科學)。所以無論物理還是心理連續性都不具有意義。但更大的問題在於”How to connect something bigger than ourself?“可能世界上90%的人都覺得做不到,但其實大多數人的出廠設定是做得到的,只是在現實生活中,其功能被父母或被社會關閉了,大多數人要做的就是找回自己的原來那個出廠設定,並按照出廠設定去完成自己的一生。
原来哲学基本问题问题的第一问题是不重要的😅 我是谁?我是我的基因,我是与我之基因互生共存的其他基因和环境的整体。我不只是我,我只是我的一部分。
我後來才知道影片末的哲學家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但以歿,在此為其默哀:
英國哲學家帕菲特於上週日 (2017 年 1 月 1 日) 辭世,享年74歲。帕菲特在中國四川出生,一歲時隨父母返回英國牛津定居。成年階段在牛津大學攻讀歷史,後來在美國求學時轉攻哲學。畢業後回到牛津大學,成為萬靈學院的研究員。他曾是紐約大學的哲學客座教授,並在哈佛大學與羅格斯大學都有教席。(節錄自哲學新媒體)
我是同一种成长的过程,是短暂的,有限的。我没有很实在的本质定义,如同一个国家,仅是公认的虚体而已。我并没有想象中伟大,甚至不值一提,它仅是一切物理和精神状态的产物,一厢情愿的产物,如此而已。
很簡單啊。我就是我的主觀意識,主觀意識在哪我就在哪。傳送門烤貝了同一樣的份的你,那就產生了第2個主觀意識。此時就有兩個獨立的主觀意識的我。
忒修斯之船,我思故我在。
从开头的我用我周边的人来定义我,到结束的还是以我周边的人,事来定义我。所以是攀上了高峰又回归了本质。这样就是经历了才超脱了,超脱了才回归了原始的定义。
这个问题很重要,但是不能被这些问题所吓倒。
这么好视频为什么看的人这么少?喜欢哲学的人真的不多啊。
是阿,真的太棒了,也許是太硬核了,別人看看斗陰小姐姐不香嗎??
短视频看多了就没法思考了 这人语速快加上内容信息很密集 很多人看不下去的
這個大問題是否可以和另外一個科幻話題一起討論:上傳到網路上我的所有思考 意識 記憶 到底算不算我 把我裝進一個箱子外觀的機器人 我還是不是我 我還是不是人類XDDD
失意的那個思考實驗 我覺得可能取決於個人價值觀 和那個差別夠不夠大(我自己的觀點啦) 假如讓我進入一個夢境機器 我感覺不到我是在夢境機器 然後我會獲得遠超過現在遠不可能實現的各種想要的條件 我也許會吧QQ...(這可能和我自己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在有生之年達到自己覺得滿意的狀態有關)
太深奥的哲学问题了……
這集的物理連續性以及心理連續性,所提到的案例都不足踏在[我]的經驗邊緣上,當然我想要提出的經驗邊緣,往往是一般人不容易碰到的,例如瀕死經驗。而最後提出的我是誰不重要,以及幸福的說法,乃至所謂向死而生的窘境,真實上也是放棄了[我是誰]的探究,而去過生活。這樣的過生活,並沒有甚麼錯誤,反而比較容易在人心上獲得共鳴。但根本上並沒有解決這個問題[我是誰],同時也沒有對於感官知覺做上討論,例如禪坐的僧人、禪定的境界等等,這類人基本上就是在探究[我究竟是誰]這樣的問題,影片最末的那位哲學家說法,在生命經驗上,顯然是受到許多限制的,但絕大多數人也是如此。
他人压根就不存在,还是只有我,最后一个问题的答案,大多数人不会克隆自己。
我之为我只是主观体验,我思想身体可能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变化,过去一刻的我不在是现在的我,所以不需要纠结来源,更不需要去联想对他人的影响去刷幼稚的存在感追求“他我”。只需要连续的体验当下的“本我”。
遠程傳送門、合成人的問題,我覺得跟每個人的觀念有關。
就拿我自己而言,我知道,複製出來的我,一旦與我有了不同的經歷,哪怕這個經歷只有一秒鐘,兩者就不再相等了。
然而,我是真的沒這麼在乎獨一性、連續性與同一性,不再相等很重要嗎?今天的我與昨天的我心靈上也不相等啊,即便要說「連續性」,喝斷片前的我與喝斷片後的我,莫非是不同我嗎?斷片過程中心靈不會有變化嗎?
所以UP主舉那些「新的我」的例子,我確實都能很開心的讓「對方」替我活下去,畢竟「那個我」更健康不是?
可能有人會說,那如果「這個我」沒有健康問題、生死問題呢?我還能淡然讓對方活著嗎?其實這個問題就比較適合拍科幻電影了……而且可能是驚悚類型的。
那個複製出來的我,不管是物質複製、記憶複製、AI模擬出來的我,甚至把一個路人甲洗腦成我,如果這個新的我,有與我99.99%相似的記憶、情感、認知,那麼必然擁有與我相同「『何為我』的共識算法」,那他就必然會「自認為我」,而且必然會「承認其他自認為我者也為我」,因此一旦這些「我」相遇,形成了資訊交流,大概會組成一個去中心化的雲,哪怕這個雲的訊息傳遞效率比較糟糕,但你細想,許多真社會性動物,傳遞訊息的效率也挺糟糕的。而且科技都進步到能複製意識了,有快速而隱蔽的資訊交換手段好像也不是難事。
也就是說,多個「我」的個體應該能夠透過資訊交換組成一個整體、一個雲、一個群落、一個真社會性動物、一個完形意志。至少我們的自我認知是這樣,而且這樣的我,多半還會想辦法盡量用同樣的手段,盡量增加這些個運算部件,甚至用修改外觀、性別、出身的方式漸漸取代社會中的正常個體。
當然,我是一個善良的個體,我相信眾多我也會是個善良的群落,我會願意花幾代人的時間,用「我懷我、我生我、我養我」的方式去逐漸替代(比如找妹紙,或者這個我找那個我,正常的相識相愛,正常的結婚,正常的生育,但那個生出來的並不是正常的孩紙,而是在母胎內就用技術手段變成「我」了),不會用什麼暴力手段去取代擁有自我的人類個體,也不會取代掉所有人類,大概保證有「一旦出事,我有絕對力量勝利」即可,畢竟一顆星球只有我一個……呃,或者說我一沱智慧也太無聊了。
當然,第一步應該還是用人數優勢壟斷並控制「製造我」的相關技術,使之僅為我所用。
於是大概能拍出這樣的東西:
你平淡的出生,平淡的成長,平淡的生活在一個你以為普通的世界,你沒有太突出的長處,值得稱道的,也就是敏銳的直覺,以及「很會感覺氣氛」吧,你總能從他人的互動中嗅到言語背後的「味道」。
有一天你認識了個好男人,與之結婚生子,但逐漸的,你發現你丈夫與夫家人間,總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詭異氣氛,你總覺得你自己是局外人,你說不清楚這種感覺,也沒有什麼具體的事證來說明「究竟哪裡怪異」。
隨著時間過去,你接觸了丈夫的交友圈,舉行過幾次家庭聚會,但你那種「局外人」的感受卻愈發深刻,而且不僅僅是對丈夫的家人,你在面對丈夫的交友圈時都是如此。突然有一天,你明白怪異在何處了,你感受不到這些人互動的「味道」,他們看起來在互動,聽起來在互動,但你始終感覺不到他們的互動。
(背景設定:由於「我們」有更高效的資訊交換管道,因此完全沒有必要面對面的互動,但凡互動都只是「給人看的」,因此總會缺乏一些非常細枝末節的東西,絕大多數人很難看出來,但主角天賦異稟。)
(首先“我”的诞生和消亡不受“我”的控制,所以在“我”中一定存在比我们普遍理解的“我”更大更复杂的东西,可以称这种存在为“始我”。所谓“自我同一性”应该指的是我们普遍理解的“我”但又不包含“始我”的部分,简单的称其为“现我”。就是说,”始我“的诞生和消亡,其实不受”现我“控制。但是,”现我“通常要受到”始我“控制。通常来说,“始我”要比“现我”复杂庞大得多,这使得在区分“自我同一性”时非常麻烦,甚至有时候基本没法区分。就是说,在高级智能体世界里,“我”的组成中,“始我”占比99.9%,“现我”占比0.1%。这样悬殊的差距,使得所谓“自我同一性”问题变得棘手,甚至使得其被研究的必要性大大减弱。更加重要的是,所谓“我的肉体”更加强调了“始我“的重要性,这是比较合理的,即因为”始我“占比很高,”我“基本上全部由”始我“组成。但是,所谓”我的精神“,过分强调了“现我”的区分,这样就造成了矛盾。所以,结论是,“我”由“始我”和“现我”组成,即“我的肉体”代表“始我”,我的精神代表“现我”,“我”由“我的肉体”代表的“始我”和“我的精神“代表的“现我”组成。)
很喜欢您一层层的分析方式。
但是有个不太明白的问题,最后“把我和更大的东西连接到一起”的想法会不会造成自我同一性弥散?是否会导致感觉自己一会儿是这样一会儿是那样,最终陷入迷茫?
感谢您如此优质的视频
前面的至尊宝亲猪八戒和最后那个陈佩斯笑死人
身体只是我使用在 物质世界的载具。 死亡也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另一个表现形式的开始。而我的真正定义是什么样的生命。他的意愿和理解力两个官能形成各种各样的生命。人的生命是一种容器。
請問大大是否能做個主題講講哲學上怎麼論斷自殺的對錯?
結論地十分感動😊
我每天都在陷入 自己会死 我死后这个世界对我来说也不复存在 的恐惧纠结当中。最近几天偶然发现这个博主,讲的东西和我所思所想很类似。可惜,我看了也无法接受我会死,对我来说世界会灭亡这一个现实。我会依然怀着这样的痛苦,也许有一天我会想通,坦然面对死亡。
"我是谁重要吗“只是给出了一个和稀泥的说法,没有解决任何问题:选择克隆只是无奈之下的备选项,有明确的主次优先顺序,可见我是谁还是很重要的呀
不同意结尾的说法。如果按照笛卡尔的普遍怀疑得出的结论“我思故我在”,也就是说只有“我存在”是靠谱的,其他一切都是不靠谱的,都可能是某个恶魔对我进行的欺骗,那么“我”就是最重要的了,“什么是我”也就成了最重要的问题了。
北京跟上海的我因為有了不同體驗與記憶,而不再是同一個我
儘管我死了他人體驗執行我的思想,但是我沒了感知,也看不見了,所以也不是我的延續。
我就是我的思想我的身體我所創造出來的東西,我體驗我自己創造的東西。
我把「我」看成是一個擁有特定記憶的容器,而每時每刻都在更新著狀態,容器和記憶都可被更變。而且大眾所說的「我」是指一種對自身現時狀態的描述。所以在我看來,如果不論記憶的話,我可以是你,你也可以是我。
我覺得所謂延續性是不存在的,下一秒的我跟當下這秒的我已經不完全一樣。至於下一秒的我,還是不是我,就是一種主觀的感受。如果我覺得這秒所改變的,足以改變我的本質,那我就不是原來的我了,否則我還是我。對一些人來說,那改變本質的因素可能是破產,或者失戀。但如果我覺這些事情改變不了我的本質,那我就還是我。這個本質,本身就沒有客觀的定義,因此不可能有一個所有人都一致的答案。不過即便大家對本質的定義不一樣,但大家的共同點都是認為構成我是有一些重要的本質的。所以,客觀而言,我只能是當下的我,我不可能是過去或未來的我,因為無論是物理或精神的絕對延續性都是不存在的。但從主觀層面,我可以是過去的我或者未來的我,因為只要我認為自己的本質不變,那麼主觀延續性是存在的。我覺得我們不應該混淆兩個概念吧,不能夠說絕對延續性不存在,就否定主觀延續性的存在,影片中提及的延續性問題都是在否定絕對延續性的我,但其實我們沒有必要用絕對延續性去定義甚麼是我,因為我是主觀延續性的我,無論怎樣否定絕對延續性的我,都不能改變我主觀認定我還是這個想法。當然,我們也不能因為主觀延續性,就認定延續性就是絕對客觀的存在。至於我主觀認定的本質究竟是甚麼?在人生不同階段都在變化吧。我覺得本質是可以多於一的,例如當下的我覺得善良和記憶構成了我,那麼只有記憶而不善良的我,只有善良而沒有記憶的我,都不是我。
另外,我覺得思考甚麼是我不是沒有意義的,也不一定會對所謂我的消失感到恐懼。當我意識到我定義的自己原來是這樣的時候,往往會更勇敢去面對死亡,因為生命未必是我定義自己的本質。比如孟子說的舍生取義,假如我覺得義就是我的本質,那麼我甚或可以捨棄生命。所以,幸福的關鍵在於人能否把本質定義為當下即是的事物,仁義的性質就是這樣的,愛人也是的。我當下想愛人,我在當下就完成了愛。如果將本質定義為行為和結果,那才會真正感到落空和失望。
我知故我在。
我是這個「感知」受體。
1.傳送門用原子3D列印同狀態細胞的另一個我,傳送門若故障,則有兩個我存在,因為有兩個感知受體。畢竟這兩者會互相稱呼對方為對方,不會稱呼對方為我。
2.我死後的替代品我無法感知到,因此不算是我。
3.關於有論點說過我們可能是桶中大腦,及世界是虛假的,也不影響我的存在,因為我是此刻的這個感知受體,只要能持續感知和意識到自我的存在,我仍是我。
4.失憶後的自己如果仍能意識到自己是自己,仍是我;他若記不得先前的自己,仍因感知自己是自己而仍是我,只是狀態上不是很好。不能因為狀態不好就說不是我。
5.什麼是我不可以是不重要的,因為這個議題是被感知後才有得討論的,如果不重要,則這個命題也不存在;如果沒有我的存在,對我而言,我的所有一切都連帶消失(因為不可感知的事物與不存在,對我的體驗效果完全相同),即在我的觀點下的宇宙毀滅。以上兩點能夠說明我是不是我的重要性分別高於這個問題本身以及全宇宙的重要性,因此「我」對於每個感知受體而言,都是最重要的。
关于传送门这个假设,当原地的那个我没有被删除时,两个本我从这一刻开始就有了不同的体验或者记忆,分化为二个人了,所以“我”必须是记忆(或精神)上的连续和绝对的一致性。如果有一天科技进步了,记忆可以从肉体分离,那么即使肉体消亡,“我”依然存在。所以“我”是谁?“我”就是自我的意识,肉体只是一个载体为意识接收外界的感知信息,意识因此发展成长。比如刚出生的婴儿,他的自我意识是需要在生长过程中不断通过外界给予的信息而建立和完善的。我认为当意识离开了肉体,仍然存在,但是不会再成长,它会固化,因为已经没有了肉体为它感受接收外在的信息。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意识(“我”)离开肉体后仍然存在,不会消亡。但是跟死亡也差不多,因为它不会再有任何变化。
肉体的死亡就是灵魂的永生,对于我来说。
我發現哲學家很愛繞一大圈逃避問題,我並不認為所有問題都必須現在立刻得到解答,甚至很多問題他就是不可能被解答(例如缸中之腦,你的所有解答都可能只是缸外的某個事物賦予你的,而你不可能進行證明),但是「我不知道」何嘗不是一種答案。
但哲學家很常長篇大論地駁斥『提出問題』這件事情。
例如在缸中之腦高論「世界如此美妙,虛擬又有何不可」。
或者在何謂我的問題說這個問題不重要。
這些難道不都是答不對題嗎
哲學本身就是這樣。你得理解他們的歷史背景,每個年代的人處事手法不同,思考方式不同。說白了就像現在的90後00後之類
感谢UP主分享这些深刻有趣的知识。
不过我有几个问题:
1 人的记忆和思想是有物质基础的,没有脑神经细胞的状态改变,记忆和思想是无法单独存在的。因此我觉得物质决定论是正确的。实际上由于物质的不断变化,这个物质自我其实每时每刻都不同,我之所以还是我是因为我的意识认为如此。这一认识又被其他人所肯定。
2 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不允许获取粒子的精确位置和速度,因此复制一个一模一样人或任何东西是不可能的。但是意识的存在在多大程度上依赖量子尺度上的状态变化不知道是否有研究。
3 意识的数字化,假如在大脑里嵌入一个超级电脑,比如可以记录所有感官的信号,并模拟所有脑细胞,人的意识是否会与电脑结合?这时候如果一点一点移除原来的脑细胞,大脑能不能达到完全机械化?如果能实现,则上传和复制就不是问题了。
我个人的理解。
1. 物质是可以分割的,也就意味着物质层面上不存在一个边界清晰的个体。我的头发是否是我的一部分?我的指甲呢?我身上的细菌呢?我肺里的空气呢?无法精确到哪一个原子是我,哪一个原子不属于我。因此物理意义上的“人”只是一个边界模糊的个体。那么既然意识是物质产生的,意识也就不可能是一个边界完全清晰的不可分割的个体。就像水汽一样,聚集在一团则成为云,凝结成固体则成为冰。一块冰融掉了一些,又吸收了一些新的水分子,这还是同一块冰吗?这样的问题本质上就没有意义。关于意识也是如此。
2. 我认为意识不太可能是在量子层面上产生的。因为人的脑神经细胞并没有发现任何使用量子效应工作的机制。并且地球上的生物都是DNA/RNA -> 蛋白质这种结构,而DNA所编码的信息只能决定蛋白质的化学性质,无法决定蛋白质每一个微观粒子的量子性质。如果意识是在量子层面上产生的,就无法解释为什么有意识的父母可以产生有意识的孩子。
3. 我相信完全可以。大脑并没有什么神秘的,碳基生物的神经细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就像阿法狗不管装在电脑里,还是手机里,还是用一万亿个算盘来计算,都是同一个软件。只要信息的流动方式是一样的,效果也应该是相同的。但我对人类科技的发展持悲观态度,现在脑科学的研究方式都是非常原始的,基本上就是用荧光蛋白染色然后看一些明显的分区和规律。类似于把一台装着阿法狗的电脑交给外星人,而他们还在研究半导体是怎么工作的,CPU和RAM分别在什么位置。真正破解其中的算法,至少未来的100年我看不到任何希望。
@@caoqifan2371 谢谢回答
1 基本同意,我相信还原论的主张,意识只是物质的表象。
2 用Quantum physics in neuroscience 搜索,可以找到一些相关的研究,可惜看不懂。
3 我想对乐观,目前已有AI可以通过图灵测试,脑机接口也在开发之中,我相信几十年之内就会有人机混合智能出现。比如给你的大脑连一个设备可以看TH-cam, 这样你上班研究哲学的时候老板就抓不住你了🤣。由于电脑储存的扩展便利和准确性,以及AI的广博知识和反应速度,人脑很快就会依赖AI来进行思考和决策。当然最终AI的智力会超过人脑并产生自我意识。那时候AI会不会给这些哲学问题一个更好的回答呢?
既然已经事先决定用这种传送方式方式并且明白传送原理(撇开自由意识问题),曹县的我是那个没完成销毁程序的我且已事先同意不该存在,这样曹县的我再去完成销毁程序才能不失初衷,不必等心脏衰竭什么的。
從「自私的基因」這本書的角度出發,「我」或「自我意識」是一物種(或一組 DNA)用來提高其生存機率的手段。
可以把「我」看成一個為了管理與保護一個有機體並延續其內 DNA 留存而產生出來的後設機制。「我」的發生源自這個有機體上的物理現象,「我」所關心的就是保護這個「我」被綁定於其上的有機體。
但如該書所說的,基因只能影響到物種出生前的事情,基因並不知道發展出「我」或「自我意識」的物種,在物種出生後的種種行動變化或是社會性的變化,所以「我」的概念從動物性的專注於自利打鬥交配與地盤爭奪,到人類可以用更多樣的方式去表達「我」是什麼可以看出「我」或許已經沒有一個普世充分且必要的條件,而是每個個體自己可以決定後天的「我」是什麼。而當我們用更多樣的方式去定義「我」是什麼的時候,自然就可以知道什麼時候「我」不再是「我」了。
最後過渡到大我的精神連續性,就是怕自我消失。
自我感只會在智慧生起後消失,沒人能解決這個問題。
我给出的定义是:我是我对自我“身体”控制和感受的连续性。无论身体是肉体还是精神体,也无论有一个还是多个,无论虚实。我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有多个分身,甚至是所有一切都是“我”。欢迎小伙伴一起探讨
本我就是宇宙的终极,精神思想的传承也是生物进化的一种。所有生物的终极就是宇宙本我。
听到克隆自我一下子就想到电影,天鹅挽歌,就是讲了这个同样的例子。
反對最後的結論
因為他者的連結,並不一定是連續的
比如我就不認為自己和蘇聯那些混蛋可能有什麼連結
即使有關係,那也是負面性質的
我們彼此不認同,就沒有所謂連結
[個體]和[集體]之間的價值,不能彼此取代
以此作為個體連續性的解答
等同於以[集體]來取代[個體]
最後所說的就是“此在”的演繹?
听下来,感觉我是由记忆定义的,我有我之前的记忆就是我,没有了就没有我了。
第一次看到一個有答案的問題
但我覺得主觀上的我就是精神
我們不會覺得被我影響的人事物是我
我就說住在我這軀身體裡的意識
天鹅挽歌
身体连续性,精神连续性都不是充要条件,但我终归还是我
前面的我,是自以为之我,后面的我,是超我,本我。
前世记忆,或者更直白的说,投胎转世,这一现象就是力证。
另外,用唯物论作为底层来探讨显得多余
毕竟要证明唯物论的正确性,必须彻底解答宇宙起源的问题。
最后讲得很好👍 加油
這期最後看了很感動
蠻有感悟的
"世界"因為由"我"的觀測才成立其存在,"我"不在了那"世界"也因無"我"的觀測而不存在,也就是說當"我"消失時"世界"就不存在了,但對於這個問題的前提都是建立於"死"後"我"就不存在了,以及當甚麼時候"我"才會發生真正的不存在
比起探討我是誰,更重要的是感受這世上的溫度
有一天我不在喜欢莫扎特,不在喜欢双马尾,世界观都全部改变了,却没有失忆那我还是我么?也就是我的思想和爱好都改变了,记忆却没有改变,以前的我好像另外一个我,我还是我么?我不重要吗?我是自己和这个世界的锚点,这个锚点改变,我存在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如果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把自己变成另外一个自己,幸福的定义又是什么呢?
我思故我在,我都不知道我是他,还是他是我,我怎么去思,又如何存在呢?没有我那谁是他,没有他谁又是我?自我同一性我觉得应该叫自我独立性,你和世界上的其他人如果没有独立性,那我不就和机器人一样吗,可以被生产被复制,那会多么可怕啊
如果有一天意识能够上传,那么你上传了1000份你的意识,然后他们都被灌入1000个你克隆出来的身体,那么你和那1000份你在刚开始物理连续性和意识连续性都相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们的环境不一样,做的选择不一样,差异性就会产生,虽然你们的dna可能不会改变,但是思想难道不会变吗?过了很多年以后,难道1000个你做的每一个选择都会一样吗?遇到事情都会一样吗?
这就好像分叉的树枝,在分叉的哪一点是一样的,分出去了就完全走不一样的方向,成为不同的树枝了,虽然你们的DNA一样,有着一样的记忆,甚至某一部分还有相似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们必将越来越不一样。因此你还是你,分出去的你是一个独立于你的存在。他不在是你,而是你复制体的延续可以说是你的一个另类的儿子吧
所以最后还是那个问题,是谁杀死了我,而我又杀死了谁?难道是我杀死了我?
远程传送门问题对我来说并不需要解决,我是相信宿命论也就是命运的,我会坦然接受已经发生以及将要发生的所有事情包括死亡。
如果自然演化是随机的那么只要宇宙足够大,那是否会有一个跟我一摸一样的人经历着和我一摸一样的人生呢?
我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修戒定慧,感受到我在哪里。
说的真棒。不过,从佛家的思想来说,物理性的我,精神性的我,是时刻生灭的,我只是一连串的不止息的生灭的念头,念头无了,我便无了。而实证的真正的我,是无我,超越念头,超越身体,超脱生死。
我想起一部电影《第六日》,施瓦辛格主演的。我与被克隆的我并肩战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