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妙蓮華】分別功德品 - 三智樂說 四無礙法 - 20231204 第1559集

แชร์
ฝัง
  • เผยแพร่เมื่อ 4 ส.ค. 2024
  • 00:00 三智樂說 四無礙法
    00:54 ⊙能詮諸教法無滯,名法無礙智。知諸義理而無滯,名義無礙智。於諸方言辭通達,名自在無礙智。法義辯才說法,名樂說無礙智。以三智樂說,四無礙自在法。
    用心多了解。「四無礙智」,分別就是這樣,能夠透徹了解諸法,諸法就是諦理。我們學佛、聽法,最重要就是,天地萬物那個「理」。這幾天來,一直在說「真如諦理」,「真如」從我們的心智,與天地之間一切萬物契合,這個諦理──真諦、道理,不論有形、無形。常常說過了,無形看不到,也在不知覺中,這樣運轉過去,這是無形;但是,就是我們的人生最重要,形,有形與無形的道理。
    常常拿來比喻,一大早,天未亮,什麼時候天亮了?中午太陽當空,什麼時候太陽落下與暗了?我們在日常中這樣過,就是不覺知,什麼時候在過、如何轉,我們不知道,這叫做「無形」。我們的心念在想什麼事情?是想過去、過去嗎?或者是在當下,現在呢?或者是為未來在規畫?這都是無形,看不到。這無形的道理與有形色的道理,這都包括諦理之中。
    所有這「諸教法無滯」,這些東西有形、無形,是不是有列入如何教育呢?有人說,我們有聽,聽了有理解嗎?理解之後,我們有體會嗎?還能夠在體會之後,能夠再傳達給大家,我們所知、我們所體會,將這個有形、無形諦理又再延續下去。
    聞法者用心體會,聽來的源頭是這樣,我們了解的法再增加,這就是無窮盡,諦理無窮盡,綿綿不絕,這叫做「法無礙」。很多很多的道理,我們全都聽到了、體會了,聞一知十,或者是聞一原理,體悟千萬道理,這就看我們的真如本性,與諦理的結合有多少,所以是無礙。
    所以「知諸義理而無滯」。再者,我們還能夠知道,除了了解諸法,有聽到很多,我們還能夠徹悟了解,道理的內容,它的那個義,要如何去結合那個理,這「無礙」。道理是這樣,要如何將它表達出來呢?那個內容要如何選擇、如何將它表達?有辦法去將它選擇、表達出來,無滯、也是無礙,這樣叫做「義無礙」,將這些道理集合,要表達那個內涵的道理,我們要如何去取得、要如何表達。
    還有「於諸方言辭通達」。「諸方」就是不同的國家,不同國家的語系,不會受到不同的國家語系障礙。真正的真理,即使不同的國家語系,只要它是真理,自然它能夠翻譯,道理同樣入人心。就像各種宗教,宗教它有道理,所以有不同國家的文字翻譯。文字能夠翻譯,語言也是一樣翻譯。
    所以這種「諸方言辭通達」,除了說話、文字,總是能夠通達無礙,這叫做自在。不論要在哪一個國家,去將這個道理表達出來,總是是要有人翻譯。就像泰國,光是我們在那裡,這幾年來,承擔著聯合國難民署的委託,在那個地方辦義診,幾年了。每一次辦的義診,一個月一次至二次,每一次義診,都要用不同的語言,方言;不論它哪一個國家來的難民,他的地方語言。
    所以在那個地方在義診,經常都是這樣要有人翻譯,才有辦法醫生與病人才能溝通,有辦法診斷才能夠對症下藥。所以要讓病人與醫生能夠通達,語言就是一個通達、溝通的工具。所以,「諸方言辭通達」,這是很重要。
    就像有一群從墨西哥的,種子志工來到臺灣(2018年),他們的語言,我們不通,哪怕是美國的慈濟人,在墨西哥,我們在救災的過程中,很長的時間在那個地方,與他們在一起,不同的語言,卻是能夠感情很深。因為本來我們與他們不相識,因為他們的地震災難(2017年),所以我們去到那裡。
    語言不熟悉要怎麼辦?就要拜託了解他們語言、共語系國家的慈濟人來幫忙。西班牙語,這就是又不同的國家語言,就是南美洲的系統,才有辦法通,我們就要再請南美洲的菩薩來。還有,總共十三個國家,慈濟人共同在那個地方,所以建立了很深的慈濟情。
    他們很感動,一直要來了解,我們這個團體是如何來組織,才能夠不論幾個國家的慈濟人到達,肢體語言,大家的行儀、大家的動作、大家的表達,都是這麼整齊、這麼一致。人人共同一個心念,感恩、尊重、愛。那分尊重的愛去付出,讓他們感受到;付出同時,還對他們說,「感恩哦!」他們很不可思議。
    看到這批十三個國家,慈濟人誠意都一樣,態度也都一樣,所以他們感動,他們(2018年)這樣專程來了。有美國的慈濟人回來陪伴,我們臺灣宗教處同仁也去陪伴,一路這樣走下來,從臺北醫療、人文(志業),這樣一直接觸,每一站他們都是非常的感動;感動,就是有語言的解說。語言,我們要用過幾種的語言呢?
    我們現在普遍社會用的是華語,華語,他們聽不懂,我們就要用英文與他們互動,現在英文也比較普遍了。英文,他們有的人又是聽不懂,我們就要透過,認識、有讀過西班牙語,又再次翻譯,臺語、華語、英語,現在要再透過西班牙語,這種種,很多的語言。這要翻譯過,他們聽得懂、看到,這樣才是真正入心、真正體會了。
    所以,「法」與「義」,這個法、道理入心了,人就要表達出來,身體力行,這叫做「法」。我們接受到法,慈濟有慈濟的儀軌,慈濟有慈濟的章程、組織,所以慈濟人不論是哪一個國家,他們見習、他們培訓,要經過這個行程。而且他們投入慈濟,就是入人群,我們的歡喜、法喜,從這個法喜不斷延伸,所以綿綿不斷,自然我們的儀軌、我們的制度、我們的愛的組織,自然不論任何一個國家,形態都一樣,不同的語言能夠去發揮。所以這個形態就是落實做,接受到相同的法,落實著同樣的目標「菩薩所緣,緣苦眾生」,這道理是做出來的,這叫做法。
    這些道理已經做出來了,要如何來將它編輯作語言、文字來說話,這叫做「法義」;也能夠變成文字,也能夠用我們的語言來敘述,也還是用同樣的法來表達,這全都是含在「法義」。表達的方法,就是編輯之後,語言的邏輯如何編,編好,要如何來表達,這「辯才說法」。同樣這些道理,是要如何表達出來呢?同樣大家這樣做,要用什麼方式,取哪一段落來與他們互動呢?這全都是要通達。
    說出去的法,他們感受得到、他們還用得到,這才是真正說法的辯才。所以說人聽懂的話,會很歡喜,「我這樣說,他清楚了,不只是清楚,他又能身體力行,這個是我度出來的」,這法樂,很歡喜,這叫做「樂說」。「既然我這樣說,對他很有效,我能夠從這樣的道理,再說給其他的人聽」,這「樂說」,很歡喜,說了很順暢,自己就有信心,就會很歡喜說,這叫做「樂說無礙智」。
    「以三智樂說」。「三智」是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叫做「三智」。「一切智」了解天下的事,「道種智」能夠分別,分別事與理,「一切種智」是能夠身體力行。「三智」,這全都感受到,世間一切、一切的形態,諦理通達,這樣說法,自然道理會通、人會接受,就很歡喜說,所以叫做「樂說無礙」。
    這以上四種,叫做「四無礙智」;「四無礙智」是要從「三智」會合。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一層一層深入的道理,表達出在語言上,文辭、文字的表達,這就是「四無礙智」。所以,「四無礙自在法」,也能夠說「三智樂說,四無礙自在法」,也能夠這樣說。
    22:36 ⊙菩薩隨順一切眾生根性所樂聞法,而為說之,圓融無滯,故名樂說無礙智。
    這就是「菩薩隨順一切眾生根性所樂聞法」。這是菩薩隨順一切眾生的根性所樂聞,什麼樣的根性,要聽什麼樣的法,就像佛陀隨機逗教,菩薩入人群中也是一樣,看眾生要聽什麼法,他就隨眾生的根性、要聽的法,菩薩就為他們這樣說法。能夠說得「圓融無滯」,無滯就是無障礙。佛陀能夠隨機逗教,菩薩能夠隨眾生所想要聽的去說,沒有障礙,「故名樂說無礙智」。這就是我們要很清楚去了解的。前面的經文,前面的經文就是這樣說:
    24:30 ⊙「於時、世尊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我說是如來壽命長遠時,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眾生,得無生法忍。」《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這是前面所說的經文。大家應該要記得,「六百八十萬億」,「六百」還記得嗎?譬喻「六根」;「八十」還記得嗎?是譬喻「八識」。六根所緣外境,千千萬萬,所以譬喻作「六百」,很多;「八十」,就是從那麼多的境界,去造作之後的結果,成為種子,入八識田中,讓我們「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來來回回,就是我們所造作的種子。
    所以,我們這個時候要修行,不斷、不斷結好眾生緣。菩薩緣苦眾生,不斷、不斷地我們的心就是緣在這樣,為利益眾生,願意付出,這種的菩薩緣眾生、利益眾生。這個習性,我們要訓練讓它在,起心動念,這就是念念無不都是利益眾生法。自然我們的煩惱都一直減少,沒有那個時間、空間,再去想一些雜念就沒有了。
    所以善念增長,雜念就減少,一直減到雜念根本都不會來染近我們的心,因為我們的心已經沒有空間,再有雜念進來,這是我們要修行。念念,前念、後念,念念就是要有這分,緣在六塵境裡,念念無不都是利益眾生。
    這個意識,能夠到達清淨了,自然我們若「六度萬行」,完成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持戒也都清淨了,若還再忍辱、精進、無間斷,自然我們八識就能到達九識,那就是真如,真如會諦理,那就是到要成佛的境界了。
    所以,「六百八十萬億」,大家不要只當成數字看,那是諦理,要用心。所以,表達這麼多的眾生,都已經有接觸到法,大家全都得「無生法忍」,表示佛陀已經,六根、八識很乾淨。生生世世,時間很長久,所教育的眾生也是這樣;時間長久,自然接觸的人多,生生世世這個緣,就是結這麼多,數字無量,所以要長時間。
    發心容易,但是恆心更要再維持下去。不是發心很快,一句話說「恆心難」,我們就要化難為不難;很快就發心,我們要恆久,維持我們這一念心,利益眾生心。所以,「自前」,前面那一品叫做〈壽量品〉,他「以來」,從講〈壽量品〉之後,「佛已非為聲聞弟子說法」。
    30:36 ⊙自前壽量品以來,佛已非為聲聞弟子說法,乃為果地菩薩而說,彌勒菩薩為對機上首故告之。
    佛已經開始進入很深奧的法,現在開始就是開、示、悟、入眾生,佛知、佛見;前面是開、示,現在是要悟、入了,悟入佛的知見。所以就很深了。過去,隨機說法,現在已經「非為聲聞弟子說法」,已經不是隨機說法了,現在是講真實法。
    是為什麼樣的人講呢?「乃為果地菩薩而說」。「果地菩薩」就是已成就的,佛法,佛陀所講的法,全都聽過了,對道理也有所體悟,而且也已經在領眾的菩薩。
    我們在〈涌出品〉,湧出很多、很多菩薩,這些菩薩也是在領眾的菩薩,現在就是這些菩薩在現場,大家對佛陀,怎麼會度這麼多人呢?娑婆世界的眾生無法了解,娑婆的修行者,看到那麼多不可思議的境界,不能了解。所以,彌勒代表,一次一次再問佛,佛陀是一次一次答,已經到現在。
    所以,彌勒就是為此啟問佛陀,為何這些菩薩是從哪裡來?都是如何受教化?佛陀用〈壽量品〉:「長時間的教化。」這樣的過程,大家了解,真如諦理,智慧、慧命長久,這大家已經了解了。所以既然了解、徹悟了,佛陀進入了〈分別功德品〉,這一品就是很深入,對機是「果地」菩薩。就是全都了解了,已成就的菩薩。
    所以,以「彌勒菩薩為對機」。這品還是一樣又再稱呼彌勒;彌勒菩薩摩訶薩,就是大菩薩。過去是舍利弗、阿難,聲聞弟子為對機,現在是菩薩。看,「彌勒菩薩為對機上首」,這個對機的上首,佛陀要對他說。因為佛將取入滅了,彌勒菩薩就是將來娑婆成佛,所以佛陀現在,法就是要傳承給他,所以就叫著彌勒菩薩的名,果地菩薩、對機者,他是上首的菩薩,在娑婆世界是上首菩薩。再接下來這段經文,就又這樣說:
    35:39 ⊙「復有千倍菩薩摩訶薩得聞持陀羅尼門,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樂說無礙辯才。」《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39:15 ⊙復有千倍菩薩摩訶薩得聞持陀羅尼門:千倍,謂菩薩數倍增前千倍。陀羅尼,此云總持。隨所聞法,悉能受持,云一切理體諸法,名總持門。聞持陀羅尼:即發生智光,得大總持法,能入一切教海。
    46:35 ⊙菩薩獲大總持,於種種善法,持令不失;種種惡法,持令不生。聞持諸法分別悉知,皆不忘失,無所罣礙,是為總持無礙。
    51:33 ⊙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以一世界具一日月四天下。微塵,以一點塵為一菩薩。
    53:30 ⊙得樂說無礙辯才:得大辯才,樂說諸法,無所滯礙,證此者即得心法與眾共享法樂。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8年2月28日~
    ※因字數限制無法完整刊出,全文請見:
    www.daai.tv/master/wisdom-at-...
  • บันเทิง

ความคิดเห็น • 8

  • @user-hq9tz4jf8n
    @user-hq9tz4jf8n 8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1

    感恩上人,午安吉祥

  • @kolinwon4671
    @kolinwon4671 26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感恩上人開示,🙏弟子慈暢雙手合十。

  • @user-hq9tz4jf8n
    @user-hq9tz4jf8n 8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2

    感恩上人開示,平安吉祥

  • @user-wu1ou8nk3q
    @user-wu1ou8nk3q 8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1

    虔誠感恩與祝福證嚴上人
    法體安康常住世間法輪常轉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

  • @user-hq9tz4jf8n
    @user-hq9tz4jf8n 8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1

    感恩上人,晚安吉祥

  • @user-fq3rp1tm5f
    @user-fq3rp1tm5f 8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1

    感恩 上人開示! 弟子感恩合十

  • @irenelim270
    @irenelim270 9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而3

  • @user-wu1ou8nk3q
    @user-wu1ou8nk3q 8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1

    **三智
    1. 一切智(聲聞.緣覺)
    2. 道種智(菩薩)
    3. ㄧ切種智(佛智)
    **四無礙辯
    1. 法無礙
    2. 義無礙
    3. 辭無礙
    4. 樂說無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