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機被導彈鎖定,還有機會逃走嗎?面對來襲導彈,戰鬥機又有哪些應對手段?

แชร์
ฝัง
  • เผยแพร่เมื่อ 15 พ.ย. 2024

ความคิดเห็น • 26

  • @雷尔夫胡
    @雷尔夫胡 22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4

    其实相对于雷达制导武器,红外线制导武器才是最致命的,现在雷达制导武器通过为飞机舰船装备RWR雷达告警接收器和必要的诱饵,大体上雷达射频威胁已经降低了75%,但红外线制导因为不会发出任何讯号反射特征,所以几乎难预警难探测难规避,尤其单兵肩扛式红外线制导防空导弹。
    别看现在飞机都有flare热焰弹了,但是早期飞行员躲避这种导弹全屏目视,看到导弹的白烟立马释放flare。不过也存在局限性,万一导弹处于飞行员视野盲区他就完了,所以衍生出MAWS导弹接近告警系统,它分为三大类:1类采用小型多普勒雷达,类似现在坦克上使用的APS主动防御系统的雷达,不过该系统多半装在轰炸机/运输机上面,优点具备全天候全时段探测能力,可以测量接近导弹的距离和速度。因此,它可以确定撞击时间 (TTI) 并优化对抗措施 (热焰弹) 投放的时间。缺点容易被敌方ESM电子侦查探测到,电磁静默能力0,无法足够精确地测量方向以引导定向红外线干扰激光干扰系统DIRCM系统。2.类同样采用中波红外线探头,布置在飞机上,具备360°探测,优点体积小能适应安装的飞机很多,战斗机/直升机都可以安装不占任何空间,在良好的天气条件下,红外辐射的大气透射率往往优于太阳盲紫外辐射,可以在没有地面杂波的高度实现更长的探测范围。可以潜在地探测到高空导弹发动机燃尽后飞行的动能热,但由于红外背景杂波较多,可能无法在低空探测到。提供良好的 AOA 信息以帮助定向红外线激光干扰系统DIRCM,并就诱饵投放方向和机动做出良好的决策。缺点:因为是红外线探测的关系它存在误报问题,红外光在液态水和冰层中的传输率非常低,无法全天候运行。即使镜头上或威胁物和传感器之间的大气中只有几十微米的水,也足以使红外探头失效。3.类基于紫外线的预警探头,优点几乎和红外线探头类似,缺点是来袭的导弹必须足够近而且导弹固体火箭必须处于燃烧状态。
    现在的红外线制导武器,多半采用了红外/紫外焦平面阵列导引,flare热焰弹干扰对于此类导弹已经没多少效果了。所以多半只能采用DIRCM定向红外线激光干扰系统,例如ALQ144/AN/AAQ-24。

    • @Ezio_Auditore_Assassin
      @Ezio_Auditore_Assassin 19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朋友,訂閱了你的頻道了, 你真專業!

    • @雷尔夫胡
      @雷尔夫胡 19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Ezio_Auditore_Assassin 我业余爱好者,算不上专业。

  • @万乙槍
    @万乙槍 22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3

    單純只靠機動甩掉飛彈,只發生在少數案例,而且大部分都發生在早期,甚至發生過飛彈解體,這是早期飛彈設計還不成熟造成的
    而最近發生的案例,只有在沙漠風暴時,F-15攔截MiG-25出現過
    雖然F-15是針對MiG-25研發,理論上能克制MiG-25,但曾有一個戰例,F-15差點打光全部8枚飛彈,才成功擊落MiG-25,返航還因油料不足,緊急叫來加油機
    依照F-15飛官及AVTR紀錄,當時MiG-25依靠高速及教科書級的戰術動作、干擾物拋擲,MiG-25一次又一次甩掉F-15的飛彈,其中有兩次(也有人認為只有一次)就是靠純粹的動作,以高速上下爬升俯衝的方式,甩掉F-15的鎖定,讓飛彈發射後脫鎖,AVTR甚至紀錄了飛官的咒罵聲

    • @remiter00
      @remiter00 22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所以是連響尾蛇飛彈都用上4枚了,那傢伙真的硬

    • @万乙槍
      @万乙槍 21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remiter00 不過伊拉克飛官再厲害,也還是被擊落了,性能差距還是存在的,尤其是航電方面,光是單方面挨打,再厲害也撐不久

    • @Ezio_Auditore_Assassin
      @Ezio_Auditore_Assassin 21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mig-25 還有擊落f-18的紀錄,唯快不破!

    • @ntr1381
      @ntr1381 21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遇到追熱飛彈能不能爬升,這樣飛彈就會朝太陽飛過去了(X

    • @Ezio_Auditore_Assassin
      @Ezio_Auditore_Assassin 19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ntr1381 以前越戰之前單純追熱源的響尾蛇和環礁導彈可以現在導彈更聰明不行了.

  • @Ezio_Auditore_Assassin
    @Ezio_Auditore_Assassin 22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1

    這視頻很好. 導彈的燃料發射沒多久就用光, 在距離夠遠的時候戰機可以藉由高速機動與高度消耗導彈的能量, 讓導彈失去能量. 以前可以靠90度側轉去躲避, 現在就必須發射視距外飛彈後盡快脫離. 具有高速特性的f-22, 長耦合前翼的颱風戰機與J-20恰巧適合這樣的戰術. 之前就有戰機飛行員說狗鬥不但不會消失, 還會延長到視距外, 在視距外佔位到有利發射導彈的高度, 這也是五代機為何要高音速巡航的原因, 高速也有利自己飛機先發射飛彈獲得足夠動能讓敵機更難閃躲並發射後脫離.

    • @Ezio_Auditore_Assassin
      @Ezio_Auditore_Assassin 9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補充一下, 美國早在1980年代的先進戰術戰鬥機計畫一開始就確立了F-22的機動性, 至少要達到1.5馬赫6g的機動能力與0.9馬赫9g的機動能力, 對比一般四代機多半只能在次音速與穿音速機動, 這才是真正的五代機最低要達到的高速機動能力的標準. 而這樣的能力原型機yf-22和yf-23就能夠做到了.
      曾經有一個物件(對不起我不知道要怎麼稱呼它, 我不想用生物來形容, 動物都很可愛, 廢棄物也能做環保, 既然它曾經自稱鐵板就用物件來形容), 認為飛機低速機動才能躲飛彈的低機動(???), 之前在hunt別的視頻也狂言過"戰機在高速永遠無法做機動, 戰機永遠躲不過飛彈, 給飛行員與專業者看的飛機包絡線圖是給不懂的人看的." 指正它還硬凹, 該物件的發言不但對不起了用汗水淚水犧牲家庭的軍工開發人員, 更對不起了用血汗甚至生命去換來珍貴的數據的試飛員與戰機飛行員.

  • @雷尔夫胡
    @雷尔夫胡 22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2

    先从BVR超视距空战,要想实现超视距空战导弹理论上最大射程,双方战机就必须要抢到优势高度优势速度。理论上就是谁的飞行高度高,飞行速度快那么导弹后续滑翔追击距离就越远。
    再加上高空气稀薄阻力最小,这个因素一样是导弹实现射程最大化的关键。
    至于闪躲导弹那就涉及到动能转换游戏了,就是导弹的固体火箭助推器不是全程带动力的,发射后火箭发动机把导弹带到理论上最大空速例如5马赫,以后固体火箭就会燃尽,此时的导弹依靠的就是剩余空速动能和高度来追击目标。
    那么闪避关键就是下高,把导弹拖入低空因为低空阻力大,这样就做到能量转换。当然还有3/9Notch机动,就是当来袭导弹RWR响起后侧飞对应这3-9点位置形成一个L夹角,安全起见过程中要释放箔条进一步吸引目标,不过因为单脉冲多普勒雷达只针对相对接近/相对远离的目标有效,当你侧对他的时候单脉冲雷达会误判你可能是背景杂波,侧对的时候既不接近也不远离。
    目前的箔条也就是只能在3/9Notch规避位置上使用才有一定的干扰效果,正常来讲如果说是背对释放箔条没有什么效果的,因为箔条释放后再空中顶多也就能维持1-2秒钟然后就会失速下坠,而你的飞机作为目标始终在高速飞行,根据多普勒效应的关系你还是会被单脉冲雷达询标头的导弹从箔条中识破。
    包括现在战机采用新的AESA雷达来讲,侧对90度Notch机动让导弹脱锁已经行不通了,那么现在战机要如何生存呢?这里就要提到ECM电子对抗系统活电战干扰系统,可以是机体内建也可以是外挂吊舱,通俗易懂的干扰就是噪音杂波干扰Noise jamming,就是战机的吊舱或内建电战系统调制出一段与对方雷达波段相似的背景杂波,掩盖自身真实的雷达反射讯号。那么此时对方雷达PPI荧幕就是光斑或雪花一片,无法区分目标。
    当然现在的ARH主动雷达制导弹,会采用干扰源寻地HOJ home-on-jam,就是当导弹发射后探测到干扰源的时候他会顺着干扰源的方向飞行,直到命中开着电子干扰的飞机。当然此时导弹并不知道他与目标的距离,如果你是SOJ Standoff jamming防区外干扰机那就无所谓,因为导弹射程根本够不着你。但如果你是SPJ自卫式干扰就有点糟糕,你在导弹的射程包线内,此时要怎么办捏?方案1.使用ALE50光纤拖曳式诱饵,当电子干扰开启时他会自动通过光纤弹出距离飞机屁股50-100米的安全距离,吸引来袭导弹缺点嘛也是有的光纤拖曳诱饵会限制机动。
    方案2.电战系统采用(地形/地面反弹干扰)Terrain Bounce Jamming,在地面反弹期间,定向干扰信号以一定角度发送到地面,从地面反射并到达制导导弹的单脉冲雷达导引头。主动导弹,波前来自地面方向,因此HOJ模式下的主动雷达制导弹会被吸引撞向地面。
    当然还有其他反制单脉冲雷达寻标头的技术,例如DRFM数字射频记忆系统结合产生的交叉极化干扰/交叉眼干扰,与ADM160诱饵搭配使用的闪烁干扰等。

    • @Ezio_Auditore_Assassin
      @Ezio_Auditore_Assassin 22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1

      對, 你也差不多把我想把我要說的說完了, 朋友. 現在因為相控陣雷達的出現, 90度側轉確實不通了, 90年代PD雷達還能夠使用. mig-25在波灣戰爭確實用側轉對付f-18過
      方案1 jas-39確實使用了拖曳式干擾
      方案2 利用地面, 我也有聽過
      還聽過一個方法是轉到自己四點和八點鐘方向盡快逃走也可以躲避fox-3主動彈, 不斷往高爬升讓導彈失去能量也是一個辦法. 我個人覺得爬高似乎比較保險, 因為要比能量飛機有燃料一直耗總是比導彈多

    • @雷尔夫胡
      @雷尔夫胡 22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Ezio_Auditore_Assassin 美帝ALE50拖曳诱饵早在1995年就装备测试,曾经用于巴尔干半岛冲突欺骗SAM,美空军亲切的叫他小伙伴,比箔条实用因为是光纤拖曳的关系,不会触发导弹的近炸空爆引信,导弹几乎会从诱饵之间错开。我已经看了对台军售清单公报,里面就有ALE50一共120套,另外该诱饵上面同样采用了类似ADM160诱饵机上用的SAS特征增强系统技术,不仅可以覆盖高频波段,还可以覆盖低频VHF/UHF,米波/分米波段,当被敌方雷达照射时,可通过有意增强雷达回波信号,精确模拟美国及其盟国的战斗机、轰炸机、巡航导弹等军用飞行器在不同频段下的雷达信号特征;”对雷达射频导引头有极强的干扰性。

    • @雷尔夫胡
      @雷尔夫胡 22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1

      @@Ezio_Auditore_Assassin DCS里能量机动用很多种,不过嘛如果在NEZ范围内,我觉得还是直接弹射算了。如果在NEZ外当然是下高机动撒点箔条,祈祷其中一个箔条能产生质心干扰让导弹脱锁,或者用低空能量转换甩开导弹。😆

    • @雷尔夫胡
      @雷尔夫胡 22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Ezio_Auditore_Assassin 我上面还提到一个ADM160诱饵机,他可以和投掷载机的ECM连接data-link,然后战机和诱饵机轮流交替打开电子干扰,形成闪烁干扰Blinking Jamming,HOJ模式下的导弹在两个干扰源之间犹豫不定来回摇摆,使其脱锁。😄

    • @Ezio_Auditore_Assassin
      @Ezio_Auditore_Assassin 21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雷尔夫胡 nez就是 no escape zone吧! 專業!

  • @a8m1_reppuu
    @a8m1_reppuu 22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1

    用AI人工學習讓他能從影像識別戰機和誘餌彈,完了就能必中了吧.就是加了一個系統和芯片.以後肯定全是無人機了,其實采用廉價大量飽和攻擊的方法也能起到比單架高價高技術的戰機更好的效能吧.

  • @taicheng551
    @taicheng551 22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1

    戰機被對方戰機導彈鎖定時,是可以發射空空導彈把對方戰機的空空導彈打掉。
    如果敵人發射地對地彈道導彈時,戰機是可以發射空空導彈把地對地彈道導彈打掉。
    因為之前伊朗發射大量的地對地彈道導彈打以色列,以色列空軍就用空空導彈把大量地對地彈道導彈打掉。
    從那新聞時就有人問F-16的教官,戰機導彈可以打導彈?教官說可以。

    • @ntr1381
      @ntr1381 21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機率。

  • @昇泓呂-m9k
    @昇泓呂-m9k 22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前段我想補充一句
    或是像阿湯哥一樣 旱地拔蔥躲開空空導彈

  • @ntr1381
    @ntr1381 21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爬升朝太陽飛去,飛彈就會去追太陽(X

  • @音羽-t6q
    @音羽-t6q 22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G力不等於機動,影響G力的包括速度,你的第三個迴避方法就反駁了這一點,這就是利用低速高機動來躲避高速低機動的方法,要是50G能看成機動,導彈機動就是戰機5~10倍,又怎麼可能能用這方法迴避,就因為導彈的機動性差才能用這方法迴避

  • @rykerchen5222
    @rykerchen5222 22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超機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