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8 司法X心理鑑定 給國民法官的第一堂課:法庭上的心理鑑定與證詞評估

แชร์
ฝัง
  • เผยแพร่เมื่อ 8 ก.พ. 2023
  • 為了幫助未來的國民法官們瞭解法庭中「科學證據」的取得與運用,減輕參與審判時的疑惑與負擔,司法院辦理了 3 場「給國民法官的第一堂課」講座,第 3 場邀請到趙儀珊副教授與大家分享。

    ║主講人:趙儀珊|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活動時間:2022/12/18 (六) 14:00-16:00
    ║活動地點:濕地 B1|臺北市林森北路 107 巷 10 號
    ║重點精選:

    心理鑑定的目的是在排除被告的精神障礙情況下,瞭解可能導致或影響被告犯案的心理因素。由於心理學包含認知心理學、生物心理學等不同次領域,因此所依據的學理、鑑定方法也有多種,會依據不同案件類型邀請適合的專家。例如趙副教授的專業是發展心理學,專注在被告早年生命經驗如何塑造他成年後的行為。

    ❣ 心理鑑定是免死金牌嗎?
    「免死金牌」一詞背後指涉的,可能是被告是否有「教化可能性」的討論,但是心理學中並沒有這個概念,而是只能協助判斷被告再犯、矯正與社會化等可能性。在心理鑑定的過程中,會透過閱讀、分析大量被告的成長歷程資料,加上對被告本人及親友的深入訪談,分析可能影響被告行為的各種風險/保護因子,提供法官做最後判斷。

    除了心理鑑定,心理學者也可能會接到供述鑑定的囑託。

    ❣ 分析證詞 / 訊問品質的供述鑑定
    供述鑑定的主要目的在於分析司法詢訊問的過程,評估證人、嫌疑人在警詢、檢察官偵訊時的證詞或自白,是否被誘導了甚麼資訊或記憶。透過比對逐字稿與筆錄,鑑定專家會評估受詢問者的作證或陳述能力,分析警詢或偵訊時暗示或誘導性問題的比例高低、又是否影響整份證詞的品質。此外,專家也會分析訊問時使用了哪些工具、在場他人會不會影響受詢問者的回答等,以瞭解受詢問者是在甚麼環境和心理狀況下做出陳述。

    不過,事件究竟是否有發生、受詢問者到底有沒有說實話,則不是供述鑑定可以回答的問題!

    ❣ 要小心偏誤滾雪球效應!
    在分析證詞的過程,鑑定專家會要求提供相關資料,例如紀錄在場所有對話的逐字稿,透漏的訊息可能就比整理過後的筆錄更豐富。但也會避免事先閱讀過多背景資訊,而對受訪問者產生先入為主的印象,造成分析證詞時的偏誤。

    趙副教授也提醒未來的國民法官們,訊問者或鑑定人都有可能不小心產生確認偏誤,在開庭時如果對證詞本身或供述鑑定有疑問,都可以多多詢問到場的專家、證人。

ความคิดเห็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