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山自來水環境教育園區水資源利用影片

แชร์
ฝัง
  • เผยแพร่เมื่อ 2 ม.ค. 2018
  • 1.湖山淨水場位於雲林縣斗六市東邊的埤仔頭農場,緊鄰著斗六工業區與梅林溪,湖山淨水場早期為台糖蔗糖田,佔地46.59公頃。雲林地區長期取用地下水源,是造成地層下陷的原因之一,地層下陷已嚴重影響地區內重大經濟建設(如:高鐵鐵路),湖山淨水場完工後,將地面水源取代地下水源,為雲林縣水資源利用及國土保育盡一份心力。
    2.隨著地方經濟活動的發展,政府陸續於雲林地區辦理重大經濟與人文建設,用水需求逐漸擴大,為解決日益成長的用水需求,預計民國120年的雲林縣每日最大需水量為59.4萬公頃,經濟部水利署已建置完成湖山水庫,自民國105年1月起與集集攔河堰聯合運用供水,提供林內淨水場每日最大出水量19.8萬公噸,與湖山淨水場預計每日供水40萬公噸,以滿足雲林、嘉義及彰化等中部地區供水目標。
    3.原水是指未經過處理的水,當原水經由導水管進入湖山淨水場後,將進行一連串的處理過程,以達到淨化原水,改善水質的目地。以下將透過水滴的旅行,來了解湖山淨水場的淨水過程:原水進入原水調節池以降低流速,使得水中較重的泥砂沉降,但水中仍有小顆粒雜質與其他懸浮微粒,於快混池前加入次氯酸鈉,用來仰制、剎死水中藻類與浮游生物,之後加入氯化鐵混凝劑,藉由高速攪拌讓混凝劑和雜質充分混合,氯化鐵帶正電和水中雜質表面的負電中和,凝聚成較大的膠羽,到了膠羽池,膠羽池分為三個區域,形成由快至慢的速度,於攪拌過程中增加膠羽碰撞機會,凝聚成更大的膠羽顆粒,進入沉澱池,通過之後在緩衝區因水流變慢,膠羽動能減少,較大顆粒逐漸下沉,沉澱池後端的傾斜管讓浮在水中的膠羽隨著水流往上移動黏在傾斜管表面上,時間愈久愈多,大到一定程度就會滑落沉澱,一路沉澱至池底,刮泥機將池底的污泥刮除,作為下一階段的廢水處理。較乾淨的的上層水沿著傾斜管往上流,經由集水支渠流向快濾池,快濾池中濾層由石英濾砂,依照顆粒大小層層堆成的濾床,可使水平緩的往下流。濾砂層可以阻絕大部份水中細懸浮物質,乾淨的水送到清水池,進入清水池前加入次氯酸鈉,產生氯酸離子滲透到細菌的細胞壁,剎死水中剩餘細菌、病毒、阿米巴蟲,這種消毒法用藥少、便宜、並能產生餘氯持續殺菌的優點,為目前最廣泛的方法。快濾池中的過濾層逐漸累積雜質,時間一久過濾效果就會降低,就必須進行「反沖洗砂」,首先「氣洗」先用高壓空氣擾動濾砂,打破雜質累積而形成的薄膜,再利用強力水壓清洗濾料,讓破碎的雜質剝離上浮,排至廢水調勻池,讓濾層恢復效能,反沖洗廢水經過廢水沉澱池後,污泥排至污泥池,第一、二段濃縮池和污泥曬乾床重複靜置,每個過程中都會收集上澄液,重複回收到分水井中與原水混合,再次進行淨水工作,最後的高濃度污泥排放至曬乾床自然曝曬,由於淨水污泥內已有加藥,故屬於環保署列管的事業廢棄物不可隨意棄置,必須委託專業廠商技術處理後製作符合廢棄物減量再利用、再循環等原則的再生綠建材,運用廣泛如:紅磚、人行步道磚、植草磚、透水性混泥土鋪面等,讓資源再利用。
    4.運用地勢高低落差,讓位於高處的淨水場,保持適當水壓讓配水管中自來水能因為重力關係流向下方配水區域,大幅減少電力耗能。湖山淨水場的自來水送至下游的雲林、嘉義、彰化等各個淨水場,再分配到各供水區域。
    5.近年來原水環境的日漸惡劣,乾淨的水資源取得越來越困難,但經濟日益發展,每人每日單位用水量逐年上升,但水資源並非用之不盡取之不竭,有鑑於此,水資源環境教育為當今的重要工作,湖山淨水場區在硬体設計上分為南場與北場兩部份,可分別自由運作,以達到備源目的,於清水池上設置太陽能發電系統,以達到能源有效利用的目的,場區的管理樓符合銀級綠建築規範,未來將通過環境管理系統ISO 14001驗證(已通過),達成自來水場永續經營的目的,在環境教育方面,辦理場區週邊保安林綠美化,以及諸羅樹蛙、螢火蟲、獨角仙復育棲地,園區內呈現綠樹扶蔭,萬紫千紅的生物多樣性,管理大樓內設置經環保署認証之環境教育中心,人有簡報室、自來水淨水設備模型、3D動畫、環境教育宣導展示區、以及定期辦理寫生繪畫比賽,以提供國人環境教育及參觀導覽,課程內容活潑充實、精采,讓一般民眾透過導覽員的解說,可以更了解各項自來水的知識與節約用水的觀念。

ความคิดเห็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