ขนาดวิดีโอ: 1280 X 720853 X 480640 X 360
แสดงแผงควบคุมโปรแกรมเล่น
เล่นอัตโนมัติ
เล่นใหม่
難怪,老一輩的人都說自己住木柵或景美,不會說住在文山。而年輕一輩的說住文山時,老人家總會問,是木柵、景美還是萬隆。
那是因為老一輩保儀大夫信仰,分靈時就是拆分為三處:木柵、景美、萬隆
的確,我在木柵長大的~小時候印象是景美也是單獨一個區!
在以前,木柵(張)姓人家,是大户。
我是年輕輩的,人家問我住哪就是說景美,不會說文山,除非報地址,沒有人在講文山的,景美是景美,木柵是木柵,根本兩個不同的聚落,我們當地人要嘛講景美,要嘛講木柵,沒人說文山的
說文山,沒提新店深坑,感覺少了一塊萬隆景美公館古亭感覺也是連成一片
恭喜所長錄取UCLA,不愧是學霸!
什麼科系?
@@nelsontutw 電機碩士班
太猛了
猛
你也可以啊 你會英文嗎 笑死
身為加蚋仔人,我的生活圈小範圍至東西園、大範圍至中和板橋北側,舊劃分的擺接堡、雙園區較能反映現代生活習慣的縮影,所謂艋舺(萬華)反而比較少接觸,跟朋友約去龍山寺西門町那附近(舊龍山區、城中區),問我路怎麼走、哪裡好玩、哪裡東西好吃我根本一問三不知,被開玩笑萬華人不懂萬華,啊我就不是艋舺人吼,加蚋仔到西門也有3.5公里,差不多是士林到圓山、中和到板橋的距離,說去過一定去過,卻談不上不熟悉的那種感覺
羅斯福路東南側的中正區(古亭區),和愛國東西路以北的中正區(城中區),完全就是兩個不同世界。我覺得信義區這個名字和地方歷史毫無關聯,應該正名為南松山區。
家在下崁 國中母校在加蚋仔 所以我對兩邊都很熟
聽到遙遠又熟悉的區名 城中區 古亭區 雙園區..... 真的好懷念
補充:基隆河第二次截彎取直後,舊河道大概沿著在現在的北安路、明水路、堤頂大道、行忠路和行善路,而截彎取直後所產生的新土地,也就是這些道路與基隆河圍起來的區域,就形成了現在的大直重劃區和內科
交通和行政區的規劃變遷,可以說是一個城市發展的縮影透過所長的影片,讓我一窺台北的發展史對自己生長的土地多了一分認識,更增加對土地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記得小時候跟著大人從內湖搭計程車往松山,沿著現在南京東路六段過麥帥橋會經過很大一片濕地,因為白鷺鷥很多所以印象很深。記憶中那片濕地找了N久都找不到.......原來是被截彎取直了阿阿阿阿QQ
清代的行政區劃不是混亂,是尊重台灣當地原有的聚落而已;而且實際上,官府真正在管的是府/縣/廳,縣和廳的分別是,縣是一般建制,而廳是特別地區的建制,長官為同知(也就是副知府)。縣廳以下的坊里就已經基本上是自治的了,只要按時交稅就可以……
簡單來說就是懶得管,抱著一種「反正不要作亂然後會按時繳稅就好」的心態進行擺爛式殖民統治
@@莊恒宇 羈縻😄
真的尊重的話就不會有「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的狀況了,很明顯只是想擺爛處理
@@莊恒宇 如果你真有去了解當時的地方行政,其實連北京城外的管理也是這樣的,縣或以上,公權力存在,但縣以下的坊和里,就是鄉民自治了。所以不是殖民政策,對傳統中國而言,朝廷管理的極限就是縣城
@@pc011630 羈縻是指給異族首領封世襲官位,台灣沒有實行過羈縻
我一直很好奇台北市行政區劃怎麼來的。多虧所長做出這隻影片,讓我更了解台北市的行政區劃。
6:00城中及古亭整體街廓環境差異相當大,台北車站、東門町跟南機場夜市、汀州路的🏠現今都是掛“中正區”這塊燙金門牌,但實際居住質感卻差了十萬八千里,而且古亭這個昔日的行政區畫名稱若非台北捷運有一站名為古亭,應該早就幾乎消失在台北人的腦海中
原古亭區內部東西差異也很大
@@brianliu1996 對啊,原古亭區東西橫跨現今的大安、中正及萬華三個區
像台大跟南機場、青年公園感覺就不是一個區
@@brianliu1996 南機場夜市就是一副萬華區的模樣,但它被劃分在中正區
水源在中正,可是感覺跟在大安的公館交流更密切
嗯,細節錯誤大字是放在前面、而非和區、町一樣放在後面例:台北州台北市大字六張犁然後平時書寫日本地址時町、大字或字會省略行政區名所以一般會寫「台北市台北州六張犁」後面還會有一串數字代表丁目等更詳細的位置
社子地區和士林隔著基隆河,仍劃分在士林區大直地區也隔著基隆河,仍劃分在中山區
我覺得社子劃給大同,大直劃給內湖比較合理
社子地區和士林後港.劍潭以前是在一起.基隆河河道截彎取直改變才分開.現今基河路士商路範圍就是舊河道.現在劍潭通河街以前劃分在中山區.好像90年才改士林區
@@bingga 社子劃給大同區就算了,畢竟士林區與大同區都是🥚白區,但現在若要將大直劃給內湖區,大直人可是會跳腳的,因為門牌從🥚黃的中山區變成🥚白的內湖區
@@水流漓 大同區離台北車站也就隔著市民大道(鄭州路),區內包含台北轉運站、京站百貨,台北(重慶北路)交流道亦在該區,你說它是蛋白區??
@@dylanliu1453 臨近台北車站的地帶確實算🥚黃,但其他地帶就不太黃而偏白了,特別是民權西路以北的部分,房仲業界公認的台北市🥚黃區是 大安、中正、中山、松山及信義 五個區
老一輩都說我們這邊是 ( 𧊀 蚋 仔 )我家以前就是在雙園區我還記得 , 後來雙園區就融入萬華區了 。我老爸是唸東園國小 , 我是唸西園國小 , 我們家住在東園街 , 我是唸雙園國中 。
下崁被夾在中間 不過我們都說自己是艋舺
台北市根據地理歷史人文政治,可以分成"六座山"陽明山(士林北投)、龍山(萬華大同)、中山(中正中山)、文山(大安文山)、松山(信義松山)、碧山(內湖南港)
可是松山區裡面並沒有山啊...信義區裡面還有象山...
@@広田たかし 中山區裡也沒有中山阿
劍南山部分在中山區
@@brianliu1996 也是
@@広田たかし 他說的「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山
想知道中壢跟桃園的歷史應該也很精彩
小時候在景美區長大,某天小學朝會就被告知以後要把地址換成文山區仍記憶猶新
1970年代文藝片中出現了非常多當時台北市各種街道巷弄、社區屋房、公共場所的場景,如果能找到那些地點作對比拍攝四五十年的時代變遷,是個很好的系列題材。
我也很期待台灣電影多講台北故事
高雄市平地的行政區也存在人口、土地面積差異懸殊的問題,最多的鳳山區有35萬人口,北高雄沿岸的各區則都只有1~3萬人,應該也要予以整併
前金區新興區應該要合併
感覺鼓山有些區(如:西子灣區域)也可以跟鹽埕區合併,不然左營區福山里一個里人口就4萬,但市區面積小人口卻2萬多也不太合理。鳳山感覺可以把五甲獨立出來~
為了搶預算硬要搞縣市合併的結果。
台中的中西區最該併
@@Yota502 台南:可是我已經先用中西區了
黑皮講高雄所長講台北真的是好巧
感覺有協調過哈哈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脈絡,支持大家把自己城市脈絡找回來的
行政區範圍由國家劃分但國家範圍是由1.戰爭(消滅國家,奪取領土)2.獨立(以原本行政區的範圍為國界)行政區範圍,比較像是土地範圍國家範圍,比較像是勢力範圍
補充~原本在士林區的洲美里在1990年不知為何給了北投區(不過原本洲美里是跟老士林區域比較有聯繫的說...)
洲美里/北士科、中正高中/文林國小一帶儘管現今位於北投區境內,但當地居民普遍仍會稱自己是士林人
之前在大稻埕附近還有拍到殘存的建成區路牌~
沒有順便提一下改制後的遺跡:例如信義計畫區內的路都是“松”字輩可以看出曾經是松山區的過往、中正一/中正二/文山一/文山二這些也可視為過往行政區劃分的樣貌、另外還有雙園區公所等各公所的遺跡現況
個人是挺喜歡看這些行政區劃沿革的東西不過其實把台北曾有的90個「區」 和現行的16區相提並論還蠻怪的這邊的區其實相當於里層級早期台北人口不多層級不高頂多就是個縣城當然下轄就是里層級後來人口多了自然需要加以整併設立中間層級的機構來管理現今台北是直轄市,16區其實和省轄市(精省後其實是和縣轄市)同層級以日本比喻就是和東京23區同層級比之前里層級的「區」大上許多不可一概而論
所長的片就是讚啊!
這種歷史間的行政區變遷我超喜歡的
雖然景美和木柵都屬文山區但其實兩地屬不同生活圈
是啊,我有個高中同學也是說自己住景美(我們在整併後出生)我也還沒聽過說自己住文山的人🤔
@@tzutayang3553 基本上住 北投區、士林區、內湖區、南港區及萬華區 的人才比較會直接說自己住在該行政區,住其他7個區的人大多會表達得更精準說自己住在什麼小地區、路段或標的物附近
@@水流漓 我倒比較少聽過有人直接說自己住萬華的
@@tzutayang3553 現在都還是會說住景美或木柵,沒人說自己住文山的
@@brianliu1996 說自己住萬華的相對 北投 士林 內湖 南港 少,不過跟市中心那幾區比起來明顯還是比較多,而且台鐵在萬華區有萬華站,讓萬華這個名稱更具標誌性
先讚後看,養成習慣
從行政區劃看歷史 還蠻有趣的 很想繼續深挖
台灣整體的行政區劃也真的都該通盤檢討了,只是要不要做而已,與其在吵哪些地方要不要升7都、8都,又要擔心預算分配不公、國家財政負擔過重,不如全部打掉重練吧~或是乾脆回歸日治時期5州3廳那個雛形,再以現代的時空背景加以改良,重點是讓生活圈鄰近的縣市間的預算、稅收更有效的分配,這樣不是更好嗎!?
七都真的太多了但我不反對雙竹合併
@@神農氏-b3b 我也不反對竹竹合併,但升格真的要再考慮一下
我支持全縣市同步升格改制,以後台灣只有市和區,簡單明瞭。
回歸日治時期的區劃,或是參考中國大陸地級市的建置方式都是不錯的選擇,台灣的行政區真的太多了
現在日本應該也沒在用州和廳了,所以直轄市會變成府,縣還是維持叫縣。
感覺好像上了一堂很有趣的歷史課XDDDD感謝所長的講解
有趣的題材 讚讚
我從小住古亭區,古亭區好好的名字改成一點都沒有特色的中正區,真的很失敗。
當時的政治正確,沒辦法
至少改成城中區也好一些..
我倒覺得沒什麼不妥,你對蔣中正這個人有什麼看法持什麼立場是一回事,但蔣中正確實是當前統治台灣的政權中極具代表性的歷史人物,台北市作為其“首都”,轄下個別行政區命名為中正區從邏輯上分析也沒有不合理,跟美國有華盛頓特區的概念相同
@@hzpj 中區更好,好記又中性
古亭區、城中區+1
當時16區時期的松山區戶籍人口45萬就被拆分為二很好奇現況戶籍人口超過40萬之行政區(板橋、新莊、中和、桃園、中壢)將來是否會不會得面臨拆分的事宜?
我覺得都是市府的指派單位沒什麼意義,還不如把林口湖南里南勢里分一分、金瓜石附近的小里併一併
中和已經拆過一次了,不太可能再拆了吧
以目前政治的情形麻,應該很難拆
板橋感覺可以拆成江子翠(64以北)板橋(64和114-106之間)府中(114-106以南)中和感覺可以拆成積穗(台鐵中和線跡以南111以西)中和(台鐵中和線跡以北111以西)南勢角(111以東)
@@ctanelii3376 其實我覺得把板橋沿河切好就好。板樹那塊給樹林,大漢溪的河床給一點給土城(擺接堡路附近那塊)。板橋這段劃分真的超怪的。都跨河了就給別區吧。
清代很多簡、岸(閩南語發音)的稱呼,那些都是南島語的稱法,也就是Kan或an。高雄則是揚,也就是yan。不同族群間族語相似度還是很高,「區域」的南島語字根就是an。臺北、基隆、宜蘭的語言系統較接近,通婚也是這幾區再通,即便南島語都失傳了。vangka 艋舺,船的意思,高屏南島語船叫做avang 阿艋。推薦可以去看日治時期最早一批的地名,當時都還是用閩南語拼音的南島語地名,很有趣。
基本上就是併併併造成現在的行政區。有些地方還可以看到舊門牌,而路名與捷運站名或是營業場所的店名多少也有舊行政區的影子。
想要更了解基隆河截彎取直的過程,以及多出來的土地如何運用
真的, 只有老台北人才知道的區, 我以前就住在景美區, 去公館時就會看到古亭國小
古亭國小在台電大樓那邊吧
@@usershit123 他指的公館應該不是捷運站,是公館這個地方🤔
@@tzutayang3553 公館這個地方在捷運公館站南側,所以從景美前往公館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經過古亭
北北基也應該要合併重新整併行政區
這個主題棒喔
一直覺得之前16區的畫分比較接近人生活的聚落分布,新的劃分是比較便於管理,但是很不正常。城中區現在還是有個城中樣貌,跟城外的不管在道路、風格、歷史、甚至是產業分配都有獨自一區的感覺。而有些地方則是因為大路經過切成數塊但數於同一個生活區。像是:公館。因為區劃是用羅斯福路和基隆路為界,剛好交集在公館圓環,北邊是大安區、西邊是中正區、南邊是文山區,但其實公館是屬於一個生活圈、同一個產業聚落卻因為大路經過切成兩半或三半的怪現象(反而公館的水源市場跟城中同屬中正區卻相隔老遠且無太多的關聯性)。變成『同聚落不同區、同區沒關聯』的奇怪狀況。
畢竟這叫“行政區”而非歷史文化區,一定是以符合行政管理的需求便利性為最優先考量
但其實同聚落不同區對生活便利性也不會有實質的影響,頂多就是投票的選區不同而已
一直覺得日本時代的全台灣行政區劃才是最適合台灣的,整齊乾淨不複雜,資源可以落實分配,不像現在二十幾個縣市很誇張。
所以日本才可以進去世界前20強國😂台灣已經沒救了🤣🤣
越繁華的地方行政區劃是越複雜的;日治時期簡單是因為台灣當時還是開荒時期
哪有什麼最適合的,行政區劃分要隨時代演進而改變
@@foreverlove0228 我認為跟日本人的做事態度有關
@@raygunmann 但至少比現在合理多了
台北市有一處飛地「景新高爾夫練習場」,一定要經過新北市才能到唷!
看地圖嚴格來說應該不算吧? 畢竟他們有實際接壤 所以你要游泳去其實也行
@@xxxexcutionxxx 準飛地……哈哈哈哈。怎麼會有那一塊,好奇怪。
這就是松山高中、松山工農、松山家商這三所學校在信義區但仍叫做松山的原因
這頻道厲害
這個好有趣!!
聽到馬場町就想到很可怕的事
跟228一樣
許多人說自己住哪裡通常不說現行的行政區而說聚落地點或是古地名如果不是辦事,是閒聊的話其實也不見得要說現行行政區
優質
超讚~感謝~
松山區劃出信義的時候有部分被劃到南港區去了,我們南港舊門牌就是松山區
那挺衰的,松山區門牌比南港區值錢
更衰的是土地建物原本是信義區,市政府跑來說之前誤登載直接改成南港
難怪有松山高中卻沒信義高中
超棒的我好喜歡這個影片講得好清楚唷不知道鐵道事務所都是怎麼搜集資料的呢?
The best video for all.
很棒的文史敘述!
很用心
我家以前是規劃在古亭區的,合併進萬華區之後,從此我家就背負台北市化外之地的醜名..
謝謝
前幾天才在跟朋友討論為什麼很多人在文山區後面要標註木柵或景美 所長就介紹了😻
讚
下次想看新北市的說不定可以出上下兩集~
難怪東吳在總統府附近的校區會叫城中,以前我都不知道也沒想過為何附近的建築都以城中為名。
台北市次分區大安區:敦南、安和、新生、瑞安、和平、學府、臥龍次分區 53里信義區:三張犁、五分埔、福德、吳興、六張犁次分區 41里松山區:中崙、東社、三民、本鎮次分區 33里中山區:大直、朱厝崙、長春、下埤頭、林森、圓山次分區 42里中正區:東門、城內、南門、公館、崁頂、古亭次分區 31里大同區:建成、延平、大龍、蘭州次分區 25里萬華區:西門、龍山、西園、東園、青年、大理次分區 36里內湖區:西湖、紫陽、灣仔、洲尾、東湖、金龍次分區 39里南港區:三重埔、新庄仔、後山坡、中研次分區 20里士林區:天母、蘭雅、街上、後港、芝山岩、陽明山、社子次分區 51里北投區:石牌、唭哩岸、舊北投、新北投、陽明山、大屯、關渡次分區 42里文山區:景美:景美、興隆次分區 木柵:木柵、二格山、萬芳次分區 43里
👍🏻👍🏻👍🏻👍🏻👍🏻👍🏻
難怪市府那邊很多路都有松開頭🤔
希望多年後還有機會在大直庄遇到所長
以前小時候我們家的門牌號碼 前面就是士林鎮後面是北投鎮
不過台北市現在有次分區,算是還是有尊重原本的聚落名
看完也覺得新北有些行政區劃怪怪的像是三重過了重新橋還是三重再沿著中正路走一段才到新莊
那邊就是靠IKEA藍色貨櫃屋作識別,還沒到IKEA就還是三重區,到IKEA就進入新莊區
我家當初就是從松山區變成信義區的
房價漲不少吧
台北市身為首都腹地有點太小,應該再併入東北方的郊區。
我就在想為何我家附近的圖書館為何叫城中區圖書館,原來是這樣😄
現在臺北捷運文湖線的文山線,舊名木柵線,因為當時有木柵區,所以以木柵命名
捷運木柵線1996年通車,但木柵區早在1990年就同景美區被整併為文山區
@@水流漓 ,是在規劃時命名的
@@Guo.Xiao-Xin1989 不過通車時距離木柵區消失經過整整六年時間,且該路線也沒有行經木柵市集卻仍以木柵為名有點不妥
@@水流漓 ,對啊,所以蠻奇怪的,很不合邏輯,所以木柵市區有捷運,希望寄託在環狀線了
木柵線原本要經過木柵市區的,但因為居民抗議,才會從辛亥後經過萬芳醫院走萬芳路到動物園
鐵道事務所變戶政事務所了?
笑死🤣🤣🤣
當年要合併成大同區時,延平區其實是有抗議的
這種東西應該要被寫進地理課本之類的
哇 歡迎來加州
節錄自余光中 《聽蟬》:知了知了你知不知去年夏天是那一隻歡迎我回到古亭區鋸齒鋸齒又鋸齒拉他興奮的金鋸子迎接我回到古亭區
現在台北市身份證字號Y開頭不曉得還有多少人?
陽明山
我媽(包含我阿姨)的身份證字號是Y開頭
草山管理局
我阿嬤
台北市管轄法院台北地院:大安區、中正區、中山區、松山區、信義區、萬華區、文山區士林地院:大同區、內湖區、南港區、士林區、北投區
題外話:台灣司法真的很不健康,幾乎都為犯人著想比較多捷運紅線 圓山、民權西路、雙連、中山 四站均位於 中山區及大同區交界,統一掛 大同區 門牌,所以這四站若發生刑事案件原則上一審管轄法院為士林地院,不過我覺得大同區其實也可以給台北地院管轄,畢竟大同區也算市區,台北地院目前在台北市的管轄範圍大致就是市區
請問一下0:22秒的畫面是什麼年代的空拍,如果可以的話能不能提供一下來源?很喜歡舊時代的台灣街景,想存下來欣賞
那是西元1935年台北的西門圓環。當時在辦博覽會,那裡是會場之一。
@@羅恆 感謝!
比較希望全台行政區優化簡化,不要那麼多行政區!
敲碗新北市
我家以前就是雙園區
我跟老爸讀同一個國小,但老爸的年代還叫雙園區西園國小
之前有拍到建成延平景美木柵這四區改制前的門牌照片 可是一直找不到 城中區 古亭區 龍山 雙園 這四塊 求報路~~
台北市立圖書館龍山分館那(桂林路65巷)可以看到寫有「龍山區」的藍底白字舊門牌喔~
我之前公司還有古亭區的門牌
我家旁邊有雙園區的門牌 郵遞區號還是消失的109
有的時候google map還會有"林口郡"之類的怪地標,不知道怎麼來的 >
好奇+1
林口應該是舊地名吧,像現在Google Maps其實也還看得到坡心、十二甲這種地名,其實就是現在的東區
Google地圖的灰字就是一些非正式行政區劃的小地名,但拉近看就沒有了
少了一個原士林區洲尾,就是洲美里,改劃入北投區
難怪以前大同區有建成圓環
大同區內還有一所建成國中
就是在舊市政府旁邊的那所中學
實際上,基隆台北新北早該成广域市,于国際舞台
好像春秋戰國相互兼併 🤣
好奇,為什麼南港規劃時會多條盲腸呢
題外話,0:13的人行天橋拆掉了😅
問一下,台灣的直轄市下轄的區,有沒有區政府?比例台北市松山區政府
沒有,但是有區公所,區長由市長直接派任,無任期限制。
@@lin_ming_sheng 剛剛稍微了解了一下,應該類似大陸的街道辦事處
@@楊志新-u5j區非地方自治團體,僅為市政府的派出機關。但直轄市轄原住民區例外,是地方自治團體。
@@HCG123 那“里”算不算基層自治團體?
@@陆星任 不算,法規稱村里算是鄉鎮市區的編組單位。地方自治團體一定有對等的行政及立法機關
以前看1989一念間 看到片中有古亭區門牌 身為南部人覺得很好奇 因為沒聽過這地區後來上網找了 發現這是寶藏巖留有的舊門牌 酷
我家都有雙園區舊門牌
新北行政區也應該整合重組了
台北市分區中正區/城中區100延平區101建成區102大同區103中山區104松山區105大安區106古亭區107萬華區/龍山區108雙園區109信義區110士林區111北投區112陽明山113內湖區114南港區115文山區/木柵區116景美區117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古亭與城中區...突然間就消失了
所長可以繼續講台中跟高雄的部分嗎
以前有"州"感覺比較高級 也比較強盛 例如美國德克薩斯州....
萬華區只要看學校有「龍山」跟「雙園」,就知道緣由
雙園國小、龍山國小、雙園國中、龍山國中
@@水流漓 還有西園國小跟東園國小
@@Yota502 是的,不過未來的捷運萬大線車站不叫辨識度最高的東園反而叫古地名加蚋
@@水流漓 會知道東園國小是因為棒球很有名
@@水流漓就跟廈安不改成南機場一樣
難怪,老一輩的人都說自己住木柵或景美,不會說住在文山。
而年輕一輩的說住文山時,老人家總會問,是木柵、景美還是萬隆。
那是因為老一輩保儀大夫信仰,分靈時就是拆分為三處:木柵、景美、萬隆
的確,我在木柵長大的~
小時候印象是景美也是單獨一個區!
在以前,木柵(張)姓人家,是大户。
我是年輕輩的,人家問我住哪就是說景美,不會說文山,除非報地址,沒有人在講文山的,景美是景美,木柵是木柵,根本兩個不同的聚落,我們當地人要嘛講景美,要嘛講木柵,沒人說文山的
說文山,沒提新店深坑,感覺少了一塊
萬隆景美公館古亭感覺也是連成一片
恭喜所長錄取UCLA,不愧是學霸!
什麼科系?
@@nelsontutw 電機碩士班
太猛了
猛
你也可以啊 你會英文嗎 笑死
身為加蚋仔人,我的生活圈小範圍至東西園、大範圍至中和板橋北側,舊劃分的擺接堡、雙園區較能反映現代生活習慣的縮影,所謂艋舺(萬華)反而比較少接觸,跟朋友約去龍山寺西門町那附近(舊龍山區、城中區),問我路怎麼走、哪裡好玩、哪裡東西好吃我根本一問三不知,被開玩笑萬華人不懂萬華,啊我就不是艋舺人吼,加蚋仔到西門也有3.5公里,差不多是士林到圓山、中和到板橋的距離,說去過一定去過,卻談不上不熟悉的那種感覺
羅斯福路東南側的中正區(古亭區),和愛國東西路以北的中正區(城中區),完全就是兩個不同世界。
我覺得信義區這個名字和地方歷史毫無關聯,應該正名為南松山區。
家在下崁 國中母校在加蚋仔 所以我對兩邊都很熟
聽到遙遠又熟悉的區名 城中區 古亭區 雙園區..... 真的好懷念
補充:基隆河第二次截彎取直後,舊河道大概沿著在現在的北安路、明水路、堤頂大道、行忠路和行善路,而截彎取直後所產生的新土地,也就是這些道路與基隆河圍起來的區域,就形成了現在的大直重劃區和內科
交通和行政區的規劃變遷,可以說是一個城市發展的縮影
透過所長的影片,讓我一窺台北的發展史
對自己生長的土地多了一分認識,更增加對土地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記得小時候跟著大人從內湖搭計程車往松山,沿著現在南京東路六段過麥帥橋會經過很大一片濕地,因為白鷺鷥很多所以印象很深。記憶中那片濕地找了N久都找不到.......
原來是被截彎取直了阿阿阿阿QQ
清代的行政區劃不是混亂,是尊重台灣當地原有的聚落而已;而且實際上,官府真正在管的是府/縣/廳,縣和廳的分別是,縣是一般建制,而廳是特別地區的建制,長官為同知(也就是副知府)。縣廳以下的坊里就已經基本上是自治的了,只要按時交稅就可以……
簡單來說就是懶得管,抱著一種「反正不要作亂然後會按時繳稅就好」的心態進行擺爛式殖民統治
@@莊恒宇 羈縻😄
真的尊重的話就不會有「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的狀況了,很明顯只是想擺爛處理
@@莊恒宇 如果你真有去了解當時的地方行政,其實連北京城外的管理也是這樣的,縣或以上,公權力存在,但縣以下的坊和里,就是鄉民自治了。所以不是殖民政策,對傳統中國而言,朝廷管理的極限就是縣城
@@pc011630 羈縻是指給異族首領封世襲官位,台灣沒有實行過羈縻
我一直很好奇台北市行政區劃怎麼來的。多虧所長做出這隻影片,讓我更了解台北市的行政區劃。
6:00城中及古亭整體街廓環境差異相當大,台北車站、東門町跟南機場夜市、汀州路的🏠現今都是掛“中正區”這塊燙金門牌,但實際居住質感卻差了十萬八千里,而且古亭這個昔日的行政區畫名稱若非台北捷運有一站名為古亭,應該早就幾乎消失在台北人的腦海中
原古亭區內部東西差異也很大
@@brianliu1996 對啊,原古亭區東西橫跨現今的大安、中正及萬華三個區
像台大跟南機場、青年公園感覺就不是一個區
@@brianliu1996 南機場夜市就是一副萬華區的模樣,但它被劃分在中正區
水源在中正,可是感覺跟在大安的公館交流更密切
嗯,細節錯誤
大字是放在前面、而非和區、町一樣放在後面
例:台北州台北市大字六張犁
然後平時書寫日本地址時
町、大字或字會省略行政區名
所以一般會寫「台北市台北州六張犁」
後面還會有一串數字代表丁目等更詳細的位置
社子地區和士林隔著基隆河,仍劃分在士林區
大直地區也隔著基隆河,仍劃分在中山區
我覺得社子劃給大同,大直劃給內湖比較合理
社子地區和士林後港.劍潭以前是在一起.基隆河河道截彎取直改變才分開.現今基河路士商路範圍就是舊河道.現在劍潭通河街以前劃分在中山區.好像90年才改士林區
@@bingga 社子劃給大同區就算了,畢竟士林區與大同區都是🥚白區,但現在若要將大直劃給內湖區,大直人可是會跳腳的,因為門牌從🥚黃的中山區變成🥚白的內湖區
@@水流漓 大同區離台北車站也就隔著市民大道(鄭州路),區內包含台北轉運站、京站百貨,台北(重慶北路)交流道亦在該區,你說它是蛋白區??
@@dylanliu1453 臨近台北車站的地帶確實算🥚黃,但其他地帶就不太黃而偏白了,特別是民權西路以北的部分,房仲業界公認的台北市🥚黃區是 大安、中正、中山、松山及信義 五個區
老一輩都說我們這邊是 ( 𧊀 蚋 仔 )
我家以前就是在雙園區我還記得 , 後來雙園區就融入萬華區了 。
我老爸是唸東園國小 , 我是唸西園國小 , 我們家住在東園街 , 我是唸雙園國中 。
下崁被夾在中間 不過我們都說自己是艋舺
台北市根據地理歷史人文政治,可以分成"六座山"
陽明山(士林北投)、龍山(萬華大同)、中山(中正中山)、文山(大安文山)、松山(信義松山)、碧山(內湖南港)
可是松山區裡面並沒有山啊...信義區裡面還有象山...
@@広田たかし 中山區裡也沒有中山阿
劍南山部分在中山區
@@brianliu1996 也是
@@広田たかし 他說的「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山
想知道
中壢跟桃園的歷史
應該也很精彩
小時候在景美區長大,某天小學朝會就被告知以後要把地址換成文山區仍記憶猶新
1970年代文藝片中出現了非常多當時台北市各種街道巷弄、社區屋房、公共場所的場景,如果能找到那些地點作對比拍攝四五十年的時代變遷,是個很好的系列題材。
我也很期待台灣電影多講台北故事
高雄市平地的行政區也存在人口、土地面積差異懸殊的問題,最多的鳳山區有35萬人口,北高雄沿岸的各區則都只有1~3萬人,應該也要予以整併
前金區新興區應該要合併
感覺鼓山有些區(如:西子灣區域)也可以跟鹽埕區合併,不然左營區福山里一個里人口就4萬,但市區面積小人口卻2萬多也不太合理。鳳山感覺可以把五甲獨立出來~
為了搶預算硬要搞縣市合併的結果。
台中的中西區最該併
@@Yota502 台南:可是我已經先用中西區了
黑皮講高雄所長講台北真的是好巧
感覺有協調過哈哈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脈絡,支持大家把自己城市脈絡找回來的
行政區範圍由國家劃分
但國家範圍是由
1.戰爭(消滅國家,奪取領土)
2.獨立(以原本行政區的範圍為國界)
行政區範圍,比較像是土地範圍
國家範圍,比較像是勢力範圍
補充~
原本在士林區的洲美里在1990年不知為何給了北投區
(不過原本洲美里是跟老士林區域比較有聯繫的說...)
洲美里/北士科、中正高中/文林國小一帶儘管現今位於北投區境內,但當地居民普遍仍會稱自己是士林人
之前在大稻埕附近還有拍到殘存的建成區路牌~
沒有順便提一下改制後的遺跡:
例如信義計畫區內的路都是“松”字輩可以看出曾經是松山區的過往、中正一/中正二/文山一/文山二這些也可視為過往行政區劃分的樣貌、另外還有雙園區公所等各公所的遺跡現況
個人是挺喜歡看這些行政區劃沿革的東西
不過其實把台北曾有的90個「區」 和現行的16區相提並論還蠻怪的
這邊的區其實相當於里層級
早期台北人口不多層級不高
頂多就是個縣城
當然下轄就是里層級
後來人口多了自然需要加以整併設立中間層級的機構來管理
現今台北是直轄市,16區其實和省轄市(精省後其實是和縣轄市)同層級
以日本比喻就是和東京23區同層級
比之前里層級的「區」大上許多
不可一概而論
所長的片就是讚啊!
這種歷史間的行政區變遷我超喜歡的
雖然景美和木柵都屬文山區
但其實兩地屬不同生活圈
是啊,我有個高中同學也是說自己住景美(我們在整併後出生)
我也還沒聽過說自己住文山的人🤔
@@tzutayang3553 基本上住 北投區、士林區、內湖區、南港區及萬華區 的人才比較會直接說自己住在該行政區,住其他7個區的人大多會表達得更精準說自己住在什麼小地區、路段或標的物附近
@@水流漓 我倒比較少聽過有人直接說自己住萬華的
@@tzutayang3553 現在都還是會說住景美或木柵,沒人說自己住文山的
@@brianliu1996 說自己住萬華的相對 北投 士林 內湖 南港 少,不過跟市中心那幾區比起來明顯還是比較多,而且台鐵在萬華區有萬華站,讓萬華這個名稱更具標誌性
先讚後看,養成習慣
從行政區劃看歷史 還蠻有趣的 很想繼續深挖
台灣整體的行政區劃也真的都該通盤檢討了,只是要不要做而已,與其在吵哪些地方要不要升7都、8都,又要擔心預算分配不公、國家財政負擔過重,不如全部打掉重練吧~
或是乾脆回歸日治時期5州3廳那個雛形,再以現代的時空背景加以改良,重點是讓生活圈鄰近的縣市間的預算、稅收更有效的分配,這樣不是更好嗎!?
七都真的太多了
但我不反對雙竹合併
@@神農氏-b3b 我也不反對竹竹合併,但升格真的要再考慮一下
我支持全縣市同步升格改制,以後台灣只有市和區,簡單明瞭。
回歸日治時期的區劃,或是參考中國大陸地級市的建置方式都是不錯的選擇,台灣的行政區真的太多了
現在日本應該也沒在用州和廳了,所以直轄市會變成府,縣還是維持叫縣。
感覺好像上了一堂很有趣的歷史課XDDDD
感謝所長的講解
有趣的題材 讚讚
我從小住古亭區,古亭區好好的名字改成一點都沒有特色的中正區,真的很失敗。
當時的政治正確,沒辦法
至少改成城中區也好一些..
我倒覺得沒什麼不妥,你對蔣中正這個人有什麼看法持什麼立場是一回事,但蔣中正確實是當前統治台灣的政權中極具代表性的歷史人物,台北市作為其“首都”,轄下個別行政區命名為中正區從邏輯上分析也沒有不合理,跟美國有華盛頓特區的概念相同
@@hzpj 中區更好,好記又中性
古亭區、城中區+1
當時16區時期的松山區戶籍人口45萬就被拆分為二
很好奇現況戶籍人口超過40萬之行政區(板橋、新莊、中和、桃園、中壢)
將來是否會不會得面臨拆分的事宜?
我覺得都是市府的指派單位沒什麼意義,還不如把林口湖南里南勢里分一分、金瓜石附近的小里併一併
中和已經拆過一次了,不太可能再拆了吧
以目前政治的情形麻,應該很難拆
板橋感覺可以拆成
江子翠(64以北)
板橋(64和114-106之間)
府中(114-106以南)
中和感覺可以拆成
積穗(台鐵中和線跡以南111以西)
中和(台鐵中和線跡以北111以西)
南勢角(111以東)
@@ctanelii3376 其實我覺得把板橋沿河切好就好。板樹那塊給樹林,大漢溪的河床給一點給土城(擺接堡路附近那塊)。板橋這段劃分真的超怪的。都跨河了就給別區吧。
清代很多簡、岸(閩南語發音)的稱呼,那些都是南島語的稱法,也就是Kan或an。高雄則是揚,也就是yan。不同族群間族語相似度還是很高,「區域」的南島語字根就是an。臺北、基隆、宜蘭的語言系統較接近,通婚也是這幾區再通,即便南島語都失傳了。vangka 艋舺,船的意思,高屏南島語船叫做avang 阿艋。推薦可以去看日治時期最早一批的地名,當時都還是用閩南語拼音的南島語地名,很有趣。
基本上就是併併併造成現在的行政區。有些地方還可以看到舊門牌,而路名與捷運站名或是營業場所的店名多少也有舊行政區的影子。
想要更了解基隆河截彎取直的過程,以及多出來的土地如何運用
真的, 只有老台北人才知道的區, 我以前就住在景美區, 去公館時就會看到古亭國小
古亭國小在台電大樓那邊吧
@@usershit123 他指的公館應該不是捷運站,是公館這個地方🤔
@@tzutayang3553 公館這個地方在捷運公館站南側,所以從景美前往公館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經過古亭
北北基也應該要合併重新整併行政區
這個主題棒喔
一直覺得之前16區的畫分比較接近人生活的聚落分布,新的劃分是比較便於管理,但是很不正常。
城中區現在還是有個城中樣貌,跟城外的不管在道路、風格、歷史、甚至是產業分配都有獨自一區的感覺。
而有些地方則是因為大路經過切成數塊但數於同一個生活區。像是:公館。因為區劃是用羅斯福路和基隆路為界,剛好交集在公館圓環,北邊是大安區、西邊是中正區、南邊是文山區,但其實公館是屬於一個生活圈、同一個產業聚落卻因為大路經過切成兩半或三半的怪現象(反而公館的水源市場跟城中同屬中正區卻相隔老遠且無太多的關聯性)。變成『同聚落不同區、同區沒關聯』的奇怪狀況。
畢竟這叫“行政區”而非歷史文化區,一定是以符合行政管理的需求便利性為最優先考量
但其實同聚落不同區對生活便利性也不會有實質的影響,頂多就是投票的選區不同而已
一直覺得日本時代的全台灣行政區劃才是最適合台灣的,整齊乾淨不複雜,資源可以落實分配,不像現在二十幾個縣市很誇張。
所以日本才可以進去世界前20強國😂
台灣已經沒救了🤣🤣
越繁華的地方行政區劃是越複雜的;日治時期簡單是因為台灣當時還是開荒時期
哪有什麼最適合的,行政區劃分要隨時代演進而改變
@@foreverlove0228 我認為跟日本人的做事態度有關
@@raygunmann 但至少比現在合理多了
台北市有一處飛地「景新高爾夫練習場」,一定要經過新北市才能到唷!
看地圖嚴格來說應該不算吧? 畢竟他們有實際接壤 所以你要游泳去其實也行
@@xxxexcutionxxx 準飛地……哈哈哈哈。怎麼會有那一塊,好奇怪。
這就是松山高中、松山工農、松山家商這三所學校在信義區但仍叫做松山的原因
這頻道厲害
這個好有趣!!
聽到馬場町就想到很可怕的事
跟228一樣
許多人說自己住哪裡
通常不說現行的行政區
而說聚落地點或是古地名
如果不是辦事,是閒聊的話
其實也不見得要說現行行政區
優質
超讚~感謝~
松山區劃出信義的時候有部分被劃到南港區去了,我們南港舊門牌就是松山區
那挺衰的,松山區門牌比南港區值錢
更衰的是土地建物原本是信義區,市政府跑來說之前誤登載直接改成南港
難怪有松山高中卻沒信義高中
超棒的
我好喜歡這個影片
講得好清楚唷
不知道鐵道事務所都是怎麼搜集資料的呢?
The best video for all.
很棒的文史敘述!
很用心
我家以前是規劃在古亭區的,合併進萬華區之後,從此我家就背負台北市化外之地的醜名..
謝謝
前幾天才在跟朋友討論為什麼很多人在文山區後面要標註木柵或景美 所長就介紹了😻
讚
下次想看新北市的說不定可以出上下兩集~
難怪東吳在總統府附近的校區會叫城中,以前我都不知道也沒想過為何附近的建築都以城中為名。
台北市次分區
大安區:敦南、安和、新生、瑞安、和平、學府、臥龍次分區 53里
信義區:三張犁、五分埔、福德、吳興、六張犁次分區 41里
松山區:中崙、東社、三民、本鎮次分區 33里
中山區:大直、朱厝崙、長春、下埤頭、林森、圓山次分區 42里
中正區:東門、城內、南門、公館、崁頂、古亭次分區 31里
大同區:建成、延平、大龍、蘭州次分區 25里
萬華區:西門、龍山、西園、東園、青年、大理次分區 36里
內湖區:西湖、紫陽、灣仔、洲尾、東湖、金龍次分區 39里
南港區:三重埔、新庄仔、後山坡、中研次分區 20里
士林區:天母、蘭雅、街上、後港、芝山岩、陽明山、社子次分區 51里
北投區:石牌、唭哩岸、舊北投、新北投、陽明山、大屯、關渡次分區 42里
文山區:景美:景美、興隆次分區 木柵:木柵、二格山、萬芳次分區 43里
👍🏻👍🏻👍🏻👍🏻👍🏻👍🏻
難怪市府那邊很多路都有松開頭🤔
希望多年後還有機會在大直庄遇到所長
以前小時候我們家的門牌號碼 前面就是士林鎮後面是北投鎮
不過台北市現在有次分區,算是還是有尊重原本的聚落名
看完也覺得新北有些行政區劃怪怪的
像是三重過了重新橋還是三重
再沿著中正路走一段才到新莊
那邊就是靠IKEA藍色貨櫃屋作識別,還沒到IKEA就還是三重區,到IKEA就進入新莊區
我家當初就是從松山區變成信義區的
房價漲不少吧
台北市身為首都腹地有點太小,應該再併入東北方的郊區。
我就在想為何我家附近的圖書館為何叫城中區圖書館,原來是這樣😄
現在臺北捷運文湖線的文山線,舊名木柵線,因為當時有木柵區,所以以木柵命名
捷運木柵線1996年通車,但木柵區早在1990年就同景美區被整併為文山區
@@水流漓 ,是在規劃時命名的
@@Guo.Xiao-Xin1989 不過通車時距離木柵區消失經過整整六年時間,且該路線也沒有行經木柵市集卻仍以木柵為名有點不妥
@@水流漓 ,對啊,所以蠻奇怪的,很不合邏輯,所以木柵市區有捷運,希望寄託在環狀線了
木柵線原本要經過木柵市區的,但因為居民抗議,才會從辛亥後經過萬芳醫院走萬芳路到動物園
鐵道事務所變戶政事務所了?
笑死🤣🤣🤣
當年要合併成大同區時,延平區其實是有抗議的
這種東西應該要被寫進地理課本之類的
哇 歡迎來加州
節錄自余光中 《聽蟬》:
知了知了你知不知
去年夏天是那一隻
歡迎我回到古亭區
鋸齒鋸齒又鋸齒
拉他興奮的金鋸子
迎接我回到古亭區
現在台北市身份證字號Y開頭不曉得還有多少人?
陽明山
我媽(包含我阿姨)的身份證字號是Y開頭
草山管理局
我阿嬤
台北市管轄法院
台北地院:大安區、中正區、中山區、松山區、信義區、萬華區、文山區
士林地院:大同區、內湖區、南港區、士林區、北投區
題外話:台灣司法真的很不健康,幾乎都為犯人著想比較多
捷運紅線 圓山、民權西路、雙連、中山 四站均位於 中山區及大同區交界,統一掛 大同區 門牌,所以這四站若發生刑事案件原則上一審管轄法院為士林地院,不過我覺得大同區其實也可以給台北地院管轄,畢竟大同區也算市區,台北地院目前在台北市的管轄範圍大致就是市區
請問一下0:22秒的畫面是什麼年代的空拍,如果可以的話能不能提供一下來源?很喜歡舊時代的台灣街景,想存下來欣賞
那是西元1935年台北的西門圓環。當時在辦博覽會,那裡是會場之一。
@@羅恆 感謝!
比較希望全台行政區優化簡化,不要那麼多行政區!
敲碗新北市
我家以前就是雙園區
我跟老爸讀同一個國小,但老爸的年代還叫雙園區西園國小
之前有拍到建成延平景美木柵這四區改制前的門牌照片 可是一直找不到 城中區 古亭區 龍山 雙園 這四塊 求報路~~
台北市立圖書館龍山分館那(桂林路65巷)可以看到寫有「龍山區」的藍底白字舊門牌喔~
我之前公司還有古亭區的門牌
我家旁邊有雙園區的門牌 郵遞區號還是消失的109
有的時候google map還會有"林口郡"之類的怪地標,不知道怎麼來的 >
好奇+1
林口應該是舊地名吧,像現在Google Maps其實也還看得到坡心、十二甲這種地名,其實就是現在的東區
Google地圖的灰字就是一些非正式行政區劃的小地名,但拉近看就沒有了
少了一個
原士林區洲尾,就是洲美里,改劃入北投區
難怪以前大同區有建成圓環
大同區內還有一所建成國中
就是在舊市政府旁邊的那所中學
實際上,基隆台北新北早該成广域市,于国際舞台
好像春秋戰國相互兼併 🤣
好奇,為什麼南港規劃時會多條盲腸呢
題外話,0:13的人行天橋拆掉了😅
問一下,台灣的直轄市下轄的區,有沒有區政府?比例台北市松山區政府
沒有,但是有區公所,區長由市長直接派任,無任期限制。
@@lin_ming_sheng 剛剛稍微了解了一下,應該類似大陸的街道辦事處
@@楊志新-u5j
區非地方自治團體,僅為市政府的派出機關。
但直轄市轄原住民區例外,是地方自治團體。
@@HCG123 那“里”算不算基層自治團體?
@@陆星任 不算,法規稱村里算是鄉鎮市區的編組單位。
地方自治團體一定有對等的行政及立法機關
以前看1989一念間 看到片中有古亭區門牌
身為南部人覺得很好奇 因為沒聽過這地區
後來上網找了 發現這是寶藏巖留有的舊門牌 酷
我家都有雙園區舊門牌
新北行政區也應該整合重組了
台北市分區
中正區/城中區100
延平區101
建成區102
大同區103
中山區104
松山區105
大安區106
古亭區107
萬華區/龍山區108
雙園區109
信義區110
士林區111
北投區112
陽明山113
內湖區114
南港區115
文山區/木柵區116
景美區117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古亭與城中區...突然間就消失了
所長可以繼續講台中跟高雄的部分嗎
以前有"州"感覺比較高級 也比較強盛 例如美國德克薩斯州....
萬華區只要看學校有「龍山」跟「雙園」,就知道緣由
雙園國小、龍山國小、雙園國中、龍山國中
@@水流漓 還有西園國小跟東園國小
@@Yota502 是的,不過未來的捷運萬大線車站不叫辨識度最高的東園反而叫古地名加蚋
@@水流漓 會知道東園國小是因為棒球很有名
@@水流漓就跟廈安不改成南機場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