ขนาดวิดีโอ: 1280 X 720853 X 480640 X 360
แสดงแผงควบคุมโปรแกรมเล่น
เล่นอัตโนมัติ
เล่นใหม่
文化陌生感絕對不是主因..薩家厲害的是,可以在同一家店點多種披薩、義大利麵、燉飯、甜食甚至酒...,份量沒那麼多,價格控制的剛好,人多一點,每個人點不一樣的,就可以吃到很多口味、類型不同的食物,食物也保持一定水準。每次結帳都會很驚訝自己用300台幣以內的價格吃這麼多種類的東西。說白了日式快餐店一頓飯包的東西太多價格又貴,可取代的食物多。消費者又不是傻子,給那些東西就想割韭菜?
我理解Up说的文化陌生感是指具有“差异性”,即在中餐中没有替代避免了直接比较
大陆的情况不同。
香港的薩莉亞是垃圾
😂對啊,我也想說,吉野家這麼貴,只有幾塊牛肉,飯也不給多一點,我已經有10年沒有吃過了
@@zerowilliam7933 還有在家也能自己做,要的時間也不多,又便宜很多
在台灣,SUKIYA倒是爭氣了一把,把好幾十年以來除了售價絲毫不思長進的吉野家按在地上揍2022年,台灣SUKIYA僅僅只花了8年就以58家分店正式超越持續收攤的吉野家,成為台灣牛丼一哥原因不外乎是售價和品質(日本地區吉野家災難性的公關操作,台灣相關消息不多)吉野家那遠高於對手的售價,和完全不可控的品質例如白飯的硬度關係到蓋飯的口感,吉野家卻能做到十萬個觀眾和十萬個哈姆雷特般的差距只能說台灣地區的吉野家,死的不冤。
吉野家輸的不意外
我也滿喜歡sukiya的 在sukiya出現之前 幾乎沒去過吉野家吃牛丼飯這種東西
香港sukiya也比吉野家好吃很多
SUKIYA的出餐速度真的很鬼
@@勇者ああああ-r2x 可惜在香港sukiya太少分店
在台灣薩利亞不賣套餐,只需要點自己想吃的即可,加點錢飲料無限暢飲,省一點的話只喝冰水免費,,我認為是很大的優點,也可以省錢,文化陌生感對我倒不是主要原因~~
主要就是錢,牛肉飯就是便宜玩意,賣貴沒人吃,麥當勞肯德基,在中國能成功也是便宜的關係。這個館長故弄玄虛,一派胡言。而且麥當勞肯德基又非常之多$10以內的小吃。願意吃快餐的人就是小朋友,家庭,中學生,老人家,這些人不願意花大價錢只為吃一碗拉麵。
查了一下才發現台灣真的有薩利亞而且分店還不少,價位在義式料理中算便宜,改天去吃吃看
Double Cheese?
@@Qilin9527 是的,价格便宜还都是肉
@@Qilin9527館長以前的視頻很有技術含量的,很喜歡看,但現在都不知道是不是換了企劃還是換了金主,或其他原因,水準明顯下降了不少啊。
薩莉亞對於要聚餐的學生來說的確方便,雖然不算多數人的需求,不過突然找一家包含素食又快速的餐廳,的確算是挺方便的,同時又讓吃葷的朋友也能接受,至於價格在北部也不算太貴,是不錯的選擇。
@vip吃瓜靚女 肯定是有供應商給了很好的批發價格😂
重點他一罐台啤才60塊,一般燒肉店或羊肉爐都要80塊以上
@vip吃瓜靚女 認同你說的 不便宜+災難級的QC+味道才是真的不想去吉野家和味千的原因 片主說得太片面了 飲食業做不起來長遠來看往往只有兩個核心原因 味道不好和性價比而已
@vip吃瓜靚女 菜單變成這樣難怪沒有人要吃,若好好經營的話,這個價格對於上班族來說真的不貴,對於他們來說要在短短的一小時內吃完飯並休息,這種類型的餐點才是最適合的。
@vip吃瓜靚女 好誇張呀!不過我們這邊的市區好像也會這樣,不知道是房租太貴還是怎麼樣,吃的東西大多都蠻貴的😢
主要還是售價(收入)問題,在日本吉野家類似的品項都是平價定位疫情前去日本的時候,吉野家吃一份特大的還是新口味 印象中是800日圓以內而日本便利店的工讀生薪水是1500日圓/小時換做台灣的物價台灣便利店工讀生薪水180台幣/小時但你台灣吉野家一份可遠遠不止100台幣了..
記得大概9年前去日本的吉野家吃飯,最便宜的小碗牛丼大概是台幣45還50吧,在台灣只能單買一個茶碗蒸(現在好像買不起了?)
日本便利店只有1000
@@おうねい 看地方吧,樓主沒說哪個城市
@@mimicmirror1800 即使是东京也就顶多只有1100。而且1500这个便利店不太可能,太珍しい了。
要去松屋才對
不同观点是。现在中国市场特别是一线市场。所谓文化陌生感根本不是消费者考虑因素 好吃,实惠是餐饮不变的属相。肯德基麦当劳 价格还是有优势。三十就够普通人吃饱吃足
在台灣麥當勞的漢堡跟便當差不多了
肯德基和麦当劳,不喝汽水胀肚,三十块真吃不饱。三十块也就一个汉堡两块小鸡翅,女孩子都吃不饱
@@massivebooty7140 我80kg吃个40以内的麦当劳套餐差不多了
@@bearbear3222 第一次吃肯德基2012年好像。当时一个汉堡16块钱,记得很清楚,真他妈贵!就就吃过一次。
麥當勞我60kg花個五十塊錢吃不飽過了三個小時就開始感到飢餓感了😂
我還挺喜歡sukiya的,我學校附近的車站就只有這間餐廳會營業到十點,對於忙很晚的人算是唯一的救贖
可能在中国深夜吃饭太多选择了 吉野家没有优势
@@justintt3236 台灣選擇也超多 但我覺得主要是生活習性。台灣還是接近日式多。所以更習慣首先會想到這些店去消費吧
吉野家在台灣也收掉不少分店 在日本主打快速 便宜 但是那價格在台灣太貴了 同樣的錢能選擇更能吃飽的餐點
是的,台灣太貴。以官網最新價參考,台灣號稱超特盛的份量比日本的特盛份量還少,按匯率換算還貴了70多元台幣,而且台灣所得還比較低。
所以我都去sukiya 在日本留學過實在沒辦法接受吉野家在台灣的售價 完全把台灣人當盤子
@@熊仔-g4x 不只是吉野家,松屋和すき家來台灣開分店後,售價也是很不厚道(特別是すき家,去年牛丼漲價就算了,居然一次就漲NT$20,真的是...)。
更不用說那價格,老子還不如去吃便當或自助餐,還比它便宜更能吃飽!
這就跟把台灣鬍鬚張拿到日本去賣盤子價。他們原本應該是底層勞工的食物,但卻越賣越貴。
主要还是消费能力的差距,这种盖浇饭,在日本已经是最最便宜的餐饮了,很难找到更便宜的,而在中国,比这便宜的一顿饭有大把选择。。。相比之下性价比确实堪忧。
质量撑不起价格,再有钱也不会当冤大头
这要看你怎么消费。中国普通人大把的在酒店吃喝玩乐,那种生活普通日本人想都别想。
主要是他在中国卖的比在日本还贵
主要还是没性价比20块钱的比40的好吃,干嘛买40的😂
日式拉麵店在日本之外,定位已經是中檔餐廳,和吃牛扒差不多價錢。味千在香港失敗就是因為高不成低不就。
味千在香港也沒有太多人想去食
做餐饮真的是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表面看上去每个人都吃饭会有很多市场,其实细节划分非常多,所以我真的不会考虑餐饮
无所谓,我在日本。简单说物离乡贵,炒作什么的都正常,如果说但凡遇到点什么都是资本的错那只能说太嫩了
有甚麼不對勁就拿資本兩個字出來就對了,政治正確啊
不是太嫩了,是一些小学都没毕业的人,经常听到资本两个字,然后觉得自己就是懂王了,到哪里评论都要带上资本两个字,显得自己很懂
@@kinokoboy-or2vg 这里的资本不是资本主义,不是主义之争,什么都能扯上政治?
不是所有东西都这样。你是真的没看过小县城一碗拉面五十多。超市里买的自己回家煮的日本拉面都要十几一包,不是什么小超市,是连锁超市。意大利这边的寿司就便宜的不得了。
这还是疫情前的价格,疫情期间没有回国,不知道什么情况。
吉野家其中一個沒落是不會飲水思源早年筋肉人作者煎雙蛋幫吉野家渡過難關之後收到吉野家送的一世免費碗一個幾年前有節目去試過拿出來用,去前電視台亦有通知,那知店員店長都說沒有。此事引致很多日本本土人士不滿而海外很多地區如中港台男性(尤其是宅男)都不再光顧吉野家
推松屋,去日本旅遊都會光顧,幾乎每天吃👍
9:03 大學歲月薩莉亞我們去了N次(目前已經冰凍品披薩上菜都是不好吃,芝士不化,餅不脆。 反而最便宜4元的烤餅是現烤還脆的), 主要是學校旁邊就有家, 也吃過2000/桌的 粤菜。 80/人的必胜客。 薩莉亞人均30-50 便宜好吃。不過最好吃肯定是粵菜大牌檔。
2000/桌的粤菜你吃的什么?
@wong7927 食隻龍蝦不止2000 🙄🙄🙄我吃炳勝(白切雞燒鵝,豬腳姜,叉燒)最近2次再去薩莉亞,4年前開始披薩都是冰凍品,上桌有水的,最便宜的4元烤餅最好吃,因為新鮮烤的
@@fungfung2709 我在广州1200左右也能吃到龙虾、白切鸡这些一大桌菜了,可能你选的餐厅比较高端
食條嗨莫? 澳洲龍蝦 成本已經1500 。唔好講湛江青龍@wong7927
薩莉亞目前屎咁難食。 37蚊食唔飽。可能果日凍@@dziwaiwong7927
我在台灣也不吃吉野家,因為這種餐點原本應該是吃粗飽的,但那價格跟份量根本沒有吃粗飽的感覺。
自從去過日本旅遊,吃過人家本地拉麵後我就再也沒吃過味千拉麵了😂!因為人家的湯喝起來味道雖然有些寡淡但明顯是拿東西熬出來的相對自然很多的味道,那就是並不是特別的鮮!
我怎么吃过的都齁咸
@@RazorFeng-hu8jm 同意,齁咸,而且贼油腻
日式拉面汤都是很咸的
@@britishshorthair1483好的日本拉麵是不咸的 我自己懂得煮湯底 基本上4-5 種材料便可 但每次也要花1-2 小時
@@lung21 那为啥街边店都那么咸,连世卫组织都在说,一碗拉面的钠含量超过一天合理摄入量
日本那个牛肉片饭确实还可以,虽然吃过涮羊肉会觉得有点奇怪,但是那个酱汁确实还可以,就是定价太高了,本身就是上班族的速食餐,一碗饭一个味增汤定价25元左右还比较合理
照烧酱吗
抛開台灣對日本的迷之崇尚,講真日式溢價確實太高了,很多東西確實不值那個價格想想其實也能理解,一個東北亞的島國,除了近岸海鮮以外真的很難有什麽美食傳統其實到19世紀初,日本的鐵鍋都不能自產(本土有很貴的鉄缽),香料就更別提有多貧乏了。所以日本自始至終沒有發明出炒這種技法,香料製作的複合風味也幾乎沒有多少創新,還在使用東周時期的山葵和芥末、豆醬調味。壽喜燒最初是用農具鐵鍬做鍋,也佩服他們苦中做樂的態度。其實日本海鮮也是近百年才蓬勃發展的,18世紀末日本甚至不會自造遠海船,很難捕撈到遠洋海鮮。當時往來日本的商船幾乎被寧波船和西方船壟斷。現在日本比較有錢,上世紀日本的設計學也大發展,擺盤真的很精美,反正還是有很多女生會喜歡日式的餐飲
吉野家比上日料店又比不上,比下食其家 萨莉亚又太贵,上不上下不下的,可能是10年前日料店刚进入中国有新鲜度,但现在特别是一线城市遍地都是日料店,大家要吃和牛,你只给肥牛,这种快餐当然就打不了了
中国本土品牌做盖浇饭、拉面的店多的是,性价比高还好吃。贵的吉野家味千拉面这种打不过的。肯德基麦当劳本土品牌做的没有他们做的好吃(比如德克士),而且肯德基麦当劳一直走低价快餐路线,便宜好吃的情况下还是选择肯德基麦当劳。
麦当劳经常搞活动,15块钱汉堡可乐鸡翅套餐,比任何快餐都便宜了
純正的日本拉麵店在台灣越來越多 但價格越來越高 配料又感覺都是廉價的料 一樣花兩百多 我寧可去吃有裝潢的牛肉麵店 或是花更少錢吃有大塊牛肉但沒什麼裝潢的店 其實很多日本餐飲品牌是贏在用餐環境..
人傻钱多
兰州牛肉拉面或者传统的台湾牛肉面比日本拉面好吃多了
其实拉面在日本也不算太便宜,但也不算贵。现代很多新式拉面人均都在1000日元,想吃便宜的得去那种传统老式拉面店(不过就算是老店在东京及附近也难找到一碗800元以下的了)那种店铺装修现代,摆盘比较清新的新式拉面一碗普通什么都没有的1000日元左右,多个鸡蛋,多几片就要1200,1300,1400,1500了。东京都最新每小时工资下限是1072日元,去吃一碗料比较丰富的拉面就是你打工一个小时的工资。这个价格对日本人来说还好,但是对于打工的留学生来说会有些小贵。
对于伦敦来说日本物价真便宜🫠 伦敦的工资和东京差不多,但拉面物价是东京的两倍
@@sichaoxian 确实,东京物价在发达国家里不算是“顶尖”级别。像离我家坐车十几分钟的一家蔬果超市一个完整大白菜含税100日元,大葱三根150-200日元,但我楼下的超市白菜半个就是100多了。
@@zachchen9564 今年日本人均gdp已经下降到比韩国 台湾还要低了 竟然就比西班牙高一点 这个水平在发达国家里面都要倒数了 不敢相信 日本人不是挺拼的么
@@sichaoxian are you joking? salary in Tokyo is far lower than london. salary level here just hasn't grown for 30 years only taxes are keeping growing
当初经停东京去了趟涩谷,然后打算去附近整碗面吃吃,结果好家伙1500多。后来在日学习的网友告诉我被坑了,那些店就是专门宰外地人的
中國感覺也成為了M型化社會富裕階層夠有錢了可以吃得更精緻有情調,哪怕是外國風味也要升級才能保有吸引力(所以普通吃到飽、一般連鎖餐廳開始走下坡,單店特色高消費餐廳開始受歡迎)但基層大眾的可支配收入仍然有限,消費還是主要看價格而任何不高不低,想位於中間賺取多一些溢價的的都兩邊不討好,市場越來越少(無論是外來的吉野家還是上期的本土連鎖麵店都一樣)跟文化相關有限,跟消費力與定價更有直接相關性
图钉社会
我算是大陆正常城市收入居民,就我自己而言就是M形了,我只会为了尝鲜高消费,或者是饱腹吃20元以下的工作餐。而且我在有得选的前提下,是不吃统一口味的连锁店的,夫妻店现炒现做的东西更对我口味。
十几一碗的兰州拉面比日本拉面好吃多了,大家有味觉也不傻,日本拉面的韭菜割不动了
@@whitewhite4426也很難這樣比,就像台灣的蘭州拉麵普遍價格也都上看40~50+人民幣 (但肉好像比中國普遍的版本多)跟還OK的日本拉麵在同一個價格區間跟台灣街邊麵店的10~20人民幣區間不同同樣的品項到不同地方,價格與定位本就會變
明明就是这些日本企业不肯放下自己身价,把定价调整为适合中国市场的价格。吉野家这种快餐店成本才多少,日本都是用的料理包了还别说中国,算上人工房租普通牛丼卖20块钱都算抬举它了。我在日本呆了四年多,吉野家就是一个普通日式快餐连锁店,跟国内的中式快餐连锁乡村基一样。
带荤料理包零售价格也就5-6块钱吧
快餐还好,我记得最让我无语的是有次(也是唯一一次)好奇去无印良品逛,一个很不起眼的工作簿售价30元还是35元RMB的,背面100日元的日本地区定价标签都没撕掉,我怎么也想不通哪来的勇气把100日元的本子卖30块人民币的,8年前的30块相当于现在的50吧。
前兩年,還在念書天天吃吉野家學生餐蔬菜煎雞扒飯,三十多是不錯的
吉野家在台灣也是被便宜的食其家輾壓。
台灣老騾子和维力有名吗,我见过辣椒酱和炸酱面的调料但是维力的个人感觉还不如我家里做的炸酱好吃
@@dd-bj7dd 维力很有名 但罐裝的醬料吃起味道有點不同 泡麵版是不少人說味道變了 我也這樣覺得
台灣吉野家做不起來是難吃,去吃過日本本家就知道台灣的有多難吃了
@@chen4626 味道真的變很多地溝油時期比較香😆
@@dd-bj7dd 我比較喜歡維力炸醬,沒看過老騾子。
根本不是文化陌生感的原因 关键是难吃 而且当日后更多的日本餐饮进入以后才会发现吉野家和味千实在太一般了啊
我過去10年平均一星期吃至少一次吉野家,可惜近年真的是越來越難吃
广州这种一线城市也有十二块一碗非常够分量的面,当然不是那种地铁和写字楼附近也不是城中村,十五块够你吃两顿,整碗差不多一斤半。
記得90年還是91年, 廣州第一家賣漢堡包的快餐店開業, 和同學騎自行車跑了大半天專程去吃一趟, 第一口咬下去, 感覺就是-----就這????!!!! 沒錯, 很懷疑人生, 這東西在廣告上再新鮮再靚麗, 吃到口裏也就那麽回事, 同樣的事情, 發生在吃日料, 吃韓料, 吃台灣"美食"上, 倒不是非常難吃, 但是吃下去也就是這麽回事, 能接受的口味, 但並沒有意料中好吃, 更談不上驚艷.吉野家 十多年前在紐約吃過一次, 第一次, 也是最後一次, 哪牛肉薄片, 有甜味, 有醬油味, 就是沒牛肉味, 米飯也是用質量差的米, 就這樣, 份量少不在說,(我吃不飽, 大概半肚) 價格還不便宜, 當年我在紐約的唐人街點一份乾炒牛河, 也貴不了兩三塊錢, 但是分量十足, 幾乎夠兩個人吃, 至於牛肉的量, 快有吉野家的那碗飯的四五倍之多, 唯一問題是唐人街堂食要付tips.
吉野家是那种下了车或逛完超市就能遇到的,进去马上就能得到一份大碗盖饭,瞬间填饱打工人的胃的店;但我不会为了吃吉野家而特地去找它。。
在日本本来就是这么个地位,结果来到中国后就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自以为自己是高大上
@@easy_come_easy_go 国内竞争太激烈了,这种类型的店太多了,他一样很难出头
薩利亞在台灣也擴展迅速,非常成功但絕對不是什麼文化陌生感說真的,便宜又好吃的義大利麵和披薩這價位沒有其他對手,真的沒有
最主要的还是价格口味,之前去兰州,呆了一个月,每天中午都是兰州牛肉面,8块一碗,加蛋2元➕免费小菜,味道是真好,还有出餐快价格也便宜
确实不如兰州拉面
日本拉面比兰州拉面差远了
20年前剛出來工作,香港$12下午茶餐細牛肉飯是市場上最平的選擇😁
宜家冇了
@@zegzbrutal 而家都係$20, 低於通脹, 都係最平選擇
2:12 可以看一看叉雞介紹吉野家的影片
大概17年前在香港的吉野家, 其實很便宜。 當年的茶餐早餐價格大概在15-20, 吉野家早餐在18 左右還是很不錯的
17年前在东北的吉野家都没有18块钱的,都得30左右
大概6年前,吉野家下午茶「細牛」也就$20,就算那時候的我是學生,也從來沒覺得吉野家是高檔餐廳
基本上所有國外連鎖的在中國都貴,即使持平算上匯率也比香港貴,之前看過大班基本款的冰皮月餅在廣東賣3xx,不知道是保護本土品牌還是韭菜割太狠🤣
@@gary68999 應該是稅,香港稅比較低,所以看iPhone在沒算匯率的情況下都比內地便宜,算上匯率差不多便宜個1000
我14年去过一次香港,在著名的“重庆大厦”旁边吃云吞面 30。 不过挺好吃的
萨利亚味道做的真的不错 符合亚洲人口味的改良西餐 还便宜
味千拉面才是科技与狠活的鼻祖,自从10年前被实锤,就一直萎靡不振陌生感可能只是一方面,主要是没有性价比,吉野家卖50一碗的面用料包菜包,苍蝇馆20一碗的面真材实料,味道和分量都被碾压,只剩逼格,怎么竞争?洋快餐能生存的最大原因就是商圈的房租优惠政策,有的商圈甚至免房租好几年,如果跟当地餐馆直接竞争,类似味千拉面这种会死的一家都不剩,康师傅私房面馆就是最好的例子
吉野家在香港也是半死, 除了政治因素外, 最大的原因是牛肉飯這配方已經被所有人輕鬆掌握, 疫情已經逼得大家有基本的動手能力, 而這汁料牛肉飯簡直不要太簡單
肯德基和麦当劳活得好其实也是因为本地化做得好。在国内我很爱吃,但在国外基本不吃,因为品种太少,国内的什么麦辣鸡块之类的基本没有,都是原味,跟超市卖的炸鸡一个味道
美国的肯德基只有一个味道,咸。 中国的好吃很多
肯德基本地化做的很好
3:53 喺下午茶時段 最平30蚊一個餐 午餐晚餐時段 最平53蚊一個餐
还是管理问题,没以前量足,好吃了。肯德基麦当劳这么多年也没怎么涨啊,而且服务的标准化,和进一步的提升味道和做法。
的确没涨价,就是巨无霸越来越小了。过分
@@lw2519可是有了12元的双吉套餐,又觉得值了
台灣的吉野家也賣不動了,原因就是太貴&味道一般。長居日本的老師與師兄說過:“如果追日本女生,第一次約會去吃吉野家或類似的店(拉麵好像不算),女生下次就不會再跟你約會了。”他們說,吉野家在日本的定位就是台灣的“滷肉飯”,是一般藍領階級在吃的,特點是“俗又大碗”(便宜、量大)。我在日本集訓時也特愛這種店,好吃、大碗又便宜,不過一同集訓的日本人似乎都不太愛去....。
貧乏おじさんと学生の行く場所。女性はあんまり見当たらないね
在上海可以用高價吃到精緻的中餐,相比起普通餐館卷生卷死比科技與狠活,真的值得
主要還是各店舖管理不一和味道變了。每次牛肉出問題後變豬肉後又變回牛肉,變的一段時間血沫和浮油處理馬虎。有些店可洋蔥加量,有些店會說沒這種服務。有些像有樂町店這頭點了轉頭到餐超快的,有些等到不像快餐。有一個朋友原本吃牛丼只吃吉野,也因血沫浮油問題從此不再去。
虽然味千拉面是我的最爱,但确实只会在小奢侈一把的情况下去吃
他的質量不算很好,超級市場賣的比他還好吃
味千是超级垃圾拉面。
觉得最后一句说得很好,“正确的事情是不容易的”
一直都觉得吉野家和味千都挺贵的,很偶尔才会吃一次,大概10年进去一次
我在日本也很少吃吉野家这种,500块的牛肉饭吃不饱,700多的定食不如土耳其的kebab好吃,论性价比也比不上便利店或者自炊。平日里上班我都是自己带个花生酱的三明治,一些肉类食物,加上便利店买一袋沙拉解决午饭。再白嫖一点公司里有免费的果汁和冲饮。
中華各民族的民間美食 , 才是我的至愛 , 看看客家人的炆雞、炆鴨 , 廣東人點心。😍😋😋😋
吉野家很好吃,但是价格贵。 麦当劳肯德基的价格挺实惠的。
在中国想吃个牛肉饭要四五十,在日本想吃个兰州拉面要1000多,都不容易
1000日元=50人民币,一样的贵啊🥹
你在哪个中国 吃的这么贵?我们黑龙江锅包肉一盘15块钱,量能吃四顿
@@kakalee3464来英国,锅包肉也是15,只是换成英镑,
@@sichaoxian so?
@@kakalee3464 so黑龙江物价真便宜
一碗 58 元人民幣也太貴了吧! 😱😱😱
比日本卖的还贵。。。。。。。。。。。。实在看不懂
吉野家的照烧鸡肉饭还是很好吃的,现在国内卷的厉害,餐饮不敢涨价只能减量,我负担的起60元一份快餐,但市场上只剩下30元单吃不饱的套餐。
人离乡贱 物离乡贵
吉野家除了肉少挺好的,可以免费要温水加牛肉汁
吉野家味道是不错的,就是量实在是少了点...同样那点钱我点个黄焖鸡,红烧牛肉面或者麻辣烫之类的,也都很好吃,但是菜和肉量不是多了一星半点啊....
台灣的黃燜雞就很貴了,一份相當3~40元RMB,也只有飯和飲料而已
在台灣日式品牌的飯類的快餐品牌的價格訂的至少沒拉麵狠拉麵品牌大都是直接日幣價錢轉台幣那價差直接到3~4倍
中国的中餐在外国也挺贵的,尤其是开在商场的煮炒类中餐厅
贵,但是好吃实惠,日料是又贵又难吃
在东京呆过几年,工薪快餐三巨头就味道来看,松屋>食其家>吉野家,价格吉野家>食其家>松屋,是满足亚洲胃相对便宜的选择了,吃饱吃好(税后800-900日元换算成人民币也48-54块)也都大于30块,但对比收入水平(基础岗位12-15万日元月薪合7200-9000人民币)来看还是算便宜的,东京的吉野家与国内的吉野家味道差异很小,甚至国内的桌椅、环境、服务比东京的吉野家那种常见的鸡栏小吧台围成一圈、多冷的天都给你上一杯冰水,服务员大部分是兼职学生...总体来说还要舒适一些。松屋是机器点餐付钱打票,几乎全程不需要对话交流,适合社恐。日式餐饮在中国有文化溢价的成分,相较于收入水平还是有点贵。
我很喜歡薩莉亞便宜又可以吃飽那個肉醬飯超好吃
萨莉亚大陆也很受欢迎,真良心价
萨莉亚只是单品价格低,要吃饱也不便宜,虽然一小碟沙拉只要9元,一小碟烤菠菜只要7元,一小碟蘑菇汤9元,但这些怎么饱。一碟18元意面的份量女生也吃不饱,再加个沙拉共25也只是减肥餐,还是吃不饱,在大陆的萨莉亚店真要吃饱女生要30元人民币,男生要40。而一般的中餐快餐15至20元就吃得很好很饱了,只是环境差一些。萨莉亚的生意好就在于它看似便宜,吸引广泛层次的顾客来店消费,实际上坐下来要吃饱并不比肯德基麦当劳花得少。
日本貨在台灣容易割韭菜,基本都直接日元改台幣在賣的。
7:02 這應該是魯肉飯,不是牛丼,你們那的牛肉飯指的是魯肉飯嗎?吉野家的主要對手應該是松屋和食其家,你們那沒有松屋和食其家嗎?
這個图应该是配错了,大陆不会把“卤肉饭”叫“牛肉饭”的。毕竟“卤肉饭”用的是猪肉。至于“主要对手”這個问题……不同国家不一样吧。在日本和中国,对“日式牛肉饭”的定位及需求就不同,所以不能简单地说在日本以外的地方,吉野家的主要對手還是松屋和食其家。
拉面早期并不是工薪食品 而是只有中华饭店才有的东西 然而与现在的中餐不一样 早起中餐在日本是高级餐厅只不过后期华人移民把中餐价格打下来了拉面店和回转寿司店都是为了满足上班族对高档餐厅的部分需求
原來不是只有台灣把吉野家,食奇家這種「銅板價平民食物」賣得跟日本一樣貴(日本物價是台灣的三倍,算上物價的話,台灣吉野家的價格是日本的三倍)
这个还是看品牌方的定位吧,又不是做不到低价,只是不愿意做罢了
在北京的时候吃过吉野家,就还行,不是很惊艳,可能跟我本人对肥牛不是很感冒有关。味千吃的比较多,就其实是高汤方便面 lol
这两家在中国定位和日本定位完全不同。都是工业流水线产生在中国割韭菜割这么狠。。
中国殖人多,爱去
以在台灣的吉野家為例,原本的牛丼的味道適度剛好,後來不知為何,變成死鹹難以入口,也不知道是整個吉野家的問題,還是我不幸都遇到亂改配方的分店?結果只能最後在すき家(SUKIYA),找到接近原本吉野家的味道。
吉野家絕對是童年的好味道,不過長大之後價格並不美好,除了價格不美好,味道依然是小時候的味道,白飯濕軟有彈性,搭配富有醬汁口感的牛肉,台北最多就是sukiya牛肉品項是快餐的最好選擇,總是24小時不打烊,薩利亞我不吃,因為品管都很差,食物也不美味,吃起來就是冷凍食品的組合,環境同樣很一般,不知道那麼多人推這家有甚麼理由,我甚至還吃過鋼絲刷,焗烤麵飯總是又乾又硬,可能是價格低廉吸引學生族群吧
快餐點我只認可美式的,就是喜歡油炸食物配沙拉醬的滿足感.其他國家的快餐就別來了,吃過吉野家,真功夫,只覺平平無奇性價比不高.
其實我一直覺得吉野家的東西不怎麼好吃就是洋蔥煮牛肉但同樣材料中式爆炒整個甩它一條街
中式爆炒要大火翻炒😂 外国基本没有大火做菜😂
沒辦法,牛肉太少肯定要倒閉😄,和蘭州牛肉麵的肉量一樣少,價格直接翻幾倍,這一碗小飯喂家裏的狗狗都喂不飽,日式就是兩個字 量少
这种主题也别做了没必要做,自曝其短而已很明显,现在大多行业下滑,不是因为突然间众人品味变高档了所以“割不了韭菜”,或者众人变聪明了所以不再为低廉“舶来品”买单事实上,疫情以后很多人都减少开支了,能不花,就尽量不花除了跟孩子/教育有相关的东西,其他的,能省则省中午吃午饭,在同一个价位,有其他能吃得更饱/更丰富的选项别说什么日式快餐,就说火锅,以前想吃火锅时,想都不想,当天晚上就去吃现在不那么做了,一个星期顶多吃两次经过疫情以后,除非是自己很喜欢的东西/一定要花钱的东西,不然的话,能省则省,能不花就不花就连双十一,没怎么买了身边就有人为了省钱自己在家染发
吉野家我10多年前常吃,味道也不错。他不行了不是因为不刷碗吗
中國的情況 我並不是很了解 但是我在東南亞10年 中國的餐館 倒閉98%以上 根本打不進當地市場 頂多都是華人會去中國餐館 這個主題也很值得探討!
这个,人家不一定是去开餐馆的。我家亲戚先给泰国王室捐了一比小钱,拿到了泰国荣誉公民,然后走泰-马工作绿色通道去马来西亚开个餐馆,是为了走投资移民拿绿卡,再把我表弟给搞成马来西亚绿卡,然后再以南洋华裔的身份参加全国华侨联考,以一个极低的分数考上国内的名牌大学。为什么要另外走一趟马来西亚这么麻烦呢?因为泰国没有合适的华人学校,而马拉西亚有专门针对中国高考的华人高中。当我表弟考上大学之后,他们当然就关店回国咯。因为餐馆本身还是在正常经营的,多少有一点收入,所以总花费并不多。走的时候处理掉资产,前前后后一共蚀本6万美金就搞定了。
說起味千... 很久沒見到了吉野家不知為什麼就是不太想去吃...也許是命名風格太日本了..?6:54 我感覺是因為差異吧, 比如香港, 要吃飯, 不算小店, 大快餐集團不止三家...但西式快餐, 同價位的真的不多... 也許是成本問題吧, 西式快餐有時比中式便宜1/3
吉野家在中國賣這麼貴嗎? 在台灣換算匯率後也才22~38人民幣
割中国人韭菜呗
也是20-30人民币
22人民幣是中的吧,大碗的不是直奔著30起
幾年前我在上海吃過,居然比香港貴
吉野家是走套餐路线的,选择不多,均价差不多,而且是东亚餐饮,市场竞争激烈,可替代方案太多。肯德基麦当劳靠极度高效的供应链管理把价格控制到当地消费水平,在很多国家都是垄断地位,在亚洲国家更是西式快餐无人与之竞争。品类从几块钱的甜筒到几十块的全家桶,可以说老少咸宜。各种推陈出新,发券搞活动,会员卡,外卖服务,现在连半成品都开始卖,可见有多努力。最最关键是这两家不仅是做快餐厅,而是转型做公共空间了,城市越大越缺乏那么一张桌椅板凳,买不买买多买少都可以进去坐坐,其他餐厅这是不可想象的。和萨莉亚倒是可以比较比较,不过个人感觉除了意式比日式对中国人更陌生,外来和尚好念经外,其前景好不到哪里去。
吉野家的双拼饭一直是我喜爱的品类。从品质、份量、搭配、价格,4个维度横向对比大陆市场所有同品类,双拼饭还是相当有竞争力的。另外我听说在日本的吉野家,牛肉和鸡肉都是凉的。不知道是真是假。至于味千,确实是冲调汤底砸了招牌,自从我知道后再也没去过一次。
热乎的啊。去吉野家就是吃个热乎,便宜。一碗500日元。
微波炉加热的
冲调汤底有何问题?
@@wikichen3158 冲调汤底一点儿问题都没有,我也能接受。但是他自己拼命宣传的是熬制的。
@@marsvip 哦,当然是熬制的,只不过是在工厂熬制的
10年前在北京觉得吉野家份量大,价格和洋快餐差不多,很不错;现在一份五十多的价格,份量简直不够吃,性价比跌📉爆。很多门店都没人才正常。
中国人重量不重质 现在宁愿吃些假肉烂便当 就因为多😂 认知层次太差
嗯嗯,换个角度接着舔
呵呵
啊对对对,就是这么回事。
我从来没听过这么有道理的分析
nmsl
味千拉面真的可以,30-40的价格,能吃到几大块肉,肉加碳水的满足感爆棚。
並不是每個日餐品牌都能像關東軍進中國一樣,如入無人之境
@UCAQ5LZQtpJq5BZHYJwL9gIg 😂😂😂 對啊我們有叛逃仔幫日本人開門一個姓連一個姓辜後來都投你們中國國民黨
8年前我毕业吃过一次味千拉面,觉得味道真不错,今年也吃过一次,感觉又咸又油,去年在泰国因为吃不惯泰餐,主要吃的日餐和韩餐,也是一样的又油又咸,可能年纪大了?还有个牛dong饭那个19年是公司边上的店但是也很久不吃了,消费上去了,好吃的好像少了。
在日本吉野家的套餐价格也不便宜,比起同样做牛肉盖饭的松屋等
我去日本玩時特地去薩莉亞吃飯,用餐完我的感想是很普通,價位上確實比起日本多數餐廳便宜,可是味道相對地就不太美味,基本上跟調理包差不多,而且環境非常吵,大家都在大聲聊天,雖然我是無所謂,但有時會被突然大叫的聲音嚇到。😂我自己覺得,薩莉亞在台灣的定位大概跟麥當勞差不多吧,餐點美不美味是其次,主要是提供了一個可以放鬆的空間,餐點品項多價格便宜,口味不要太難吃就好,加上營業時間長沒用餐限制,很容易就變成年輕人聚餐聊天、打發時間的好去處(看它開店位置就知道)。但是那也侷限於台灣都會區,鄉下點的地方,它其實沒有競爭力,因為以同價位來說,有更多比它好吃的簡餐店,想聚餐放鬆也有更在地的熱炒店,如果想吃比較好的餐廳大概率不會想到它;然後大概就是中國跟台灣國情不同的關係,外國食物在台灣沒有所謂洋餐光環,我們並不覺得它們比其他食物高檔,所以也沒什麼洋餐紅利可吃。
萨莉亚在东京便宜到两个人吃2500就能撑到,这就是它的价值咯。你要看当地消费能力的,其实不是便宜一点,而是破格级的便宜,1000日元在银座也就吃个叉烧面,穷鬼年轻人自然用脚投票给萨了
面爱面,这个店,现在在国内还有吗?
我超爱吃吉野家和味千拉面的……出国之后一直很想念😢美国的吉野家好难吃啊!!吃过的最好吃的吉野家是在台湾,感觉他们家在各地区的味道都会有些不同诶
食其家和萨莉亚开的也还行啊 牛肉饭里相对更便宜的是松屋
日本的物價比較高,但跨國企業會把價格壓在與國內相近的價格。故雖然在日本很便宜,但不管中國還是台灣,吉野家都不能稱得上平民美食。
其实味千做法没什么问题,广州很多凉茶店也是用浓缩兑水,不可能现熬的。
??還不是因為中國低層平均收入太低? 英國 兩個人食飯最少 30£已經算平民的餐廳在中國 同樣價錢 300元可以吃大餐不是說你們很便宜而是說 我們應為合理的價格 在中國卻很難注意 :英國普遍人工 做清潔工 也有10£ 1小時人家工作1小時吃一餐 100元在中國 可能是一天的工錢
辱华
くら寿司在上海第一家店开业了,估计在国内开100家店。又是一波日式快餐在路上
吉野家輸在除了牛肉主打,其它款式沒啥特別,讓人很容易吃厭,還有些人不喜歡吃帶甜的牛肉。味千也輸在太多中國食品跟它類似,然而價格卻比它平宜太多,開始人們確實會嘗個鮮,但久了就會跟本土食品比較。薩莉亞款式多,價錢大眾化,也跟中國食品有很大區別。特別是它的自助餐飲,給一個外面一杯飲料的價錢就能無限添飲,雖然飲品種類不多,但勝在有冷有熱,喝多一杯已經讓人有掙了一杯的感覺。
近几年吉野家已经有降价的趋势了。吉野家推出了吉享卡会员,大概 10 多元一个月。在这个会员情况下,一份照烧鸡排饭套餐带一杯饮料价格 25.9就已经很便宜了。价格基本是沙县的水平,因为北京的沙县鸡腿饭也要 21 还没有饮料。味千拉面的失败是注定的,但吉野家还是会长久生存下去,吉野家在北京大概200家店,不能说到处都是,但还是很常见门店数量不少。
原来中国管「サイゼリア」叫萨丽亚😳 他们的ドリア在日本只要290日元,比吉野家还要便宜😓
Bc else thing came out-prepared food?
7:02左邊這是這是牛肉飯嗎?怎麼看起來好像滷肉飯?0.0
當年合興集團在港股退市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該集團老闆在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中發表親政府言論,引起全港大部份市民抵制,令銷售額急跌,至今吉野家在香港也接近消失。
印象中去日本豬排 拉麵 丼 大概1000日幣左右在日本物價1000元算是中低消了麥當勞這類西洋速食記得也差多在1000附近或者到一般的餐館點個套餐也是這附近所以在日本同樣的價格的對手就那些但在日本外同價格的對手就不只那些能夠選擇的太多
现在的麦当劳和肯德基,很多时候也是一人食,而且还特地推出一些工作餐优惠。
文化陌生感絕對不是主因..薩家厲害的是,可以在同一家店點多種披薩、義大利麵、燉飯、甜食甚至酒...,份量沒那麼多,價格控制的剛好,人多一點,每個人點不一樣的,就可以吃到很多口味、類型不同的食物,食物也保持一定水準。每次結帳都會很驚訝自己用300台幣以內的價格吃這麼多種類的東西。說白了日式快餐店一頓飯包的東西太多價格又貴,可取代的食物多。消費者又不是傻子,給那些東西就想割韭菜?
我理解Up说的文化陌生感是指具有“差异性”,即在中餐中没有替代避免了直接比较
大陆的情况不同。
香港的薩莉亞是垃圾
😂對啊,我也想說,吉野家這麼貴,只有幾塊牛肉,飯也不給多一點,我已經有10年沒有吃過了
@@zerowilliam7933 還有在家也能自己做,要的時間也不多,又便宜很多
在台灣,SUKIYA倒是爭氣了一把,把好幾十年以來除了售價絲毫不思長進的吉野家按在地上揍
2022年,台灣SUKIYA僅僅只花了8年就以58家分店正式超越持續收攤的吉野家,成為台灣牛丼一哥
原因不外乎是售價和品質(日本地區吉野家災難性的公關操作,台灣相關消息不多)
吉野家那遠高於對手的售價,和完全不可控的品質
例如白飯的硬度關係到蓋飯的口感,吉野家卻能做到十萬個觀眾和十萬個哈姆雷特般的差距
只能說台灣地區的吉野家,死的不冤。
吉野家輸的不意外
我也滿喜歡sukiya的 在sukiya出現之前 幾乎沒去過吉野家吃牛丼飯這種東西
香港sukiya也比吉野家好吃很多
SUKIYA的出餐速度真的很鬼
@@勇者ああああ-r2x 可惜在香港sukiya太少分店
在台灣薩利亞不賣套餐,只需要點自己想吃的即可,加點錢飲料無限暢飲,省一點的話只喝冰水免費,,我認為是很大的優點,也可以省錢,文化陌生感對我倒不是主要原因~~
主要就是錢,牛肉飯就是便宜玩意,賣貴沒人吃,麥當勞肯德基,在中國能成功也是便宜的關係。這個館長故弄玄虛,一派胡言。
而且麥當勞肯德基又非常之多$10以內的小吃。
願意吃快餐的人就是小朋友,家庭,中學生,老人家,這些人不願意花大價錢只為吃一碗拉麵。
查了一下才發現台灣真的有薩利亞而且分店還不少,價位在義式料理中算便宜,改天去吃吃看
Double Cheese?
@@Qilin9527 是的,价格便宜还都是肉
@@Qilin9527館長以前的視頻很有技術含量的,很喜歡看,但現在都不知道是不是換了企劃還是換了金主,或其他原因,水準明顯下降了不少啊。
薩莉亞對於要聚餐的學生來說的確方便,雖然不算多數人的需求,不過突然找一家包含素食又快速的餐廳,的確算是挺方便的,同時又讓吃葷的朋友也能接受,至於價格在北部也不算太貴,是不錯的選擇。
@vip吃瓜靚女 肯定是有供應商給了很好的批發價格😂
重點他一罐台啤才60塊,一般燒肉店或羊肉爐都要80塊以上
@vip吃瓜靚女 認同你說的 不便宜+災難級的QC+味道才是真的不想去吉野家和味千的原因
片主說得太片面了 飲食業做不起來長遠來看往往只有兩個核心原因 味道不好和性價比而已
@vip吃瓜靚女 菜單變成這樣難怪沒有人要吃,若好好經營的話,這個價格對於上班族來說真的不貴,對於他們來說要在短短的一小時內吃完飯並休息,這種類型的餐點才是最適合的。
@vip吃瓜靚女 好誇張呀!不過我們這邊的市區好像也會這樣,不知道是房租太貴還是怎麼樣,吃的東西大多都蠻貴的😢
主要還是售價(收入)問題,在日本吉野家類似的品項都是平價定位
疫情前去日本的時候,吉野家吃一份特大的還是新口味 印象中是800日圓以內
而日本便利店的工讀生薪水是1500日圓/小時
換做台灣的物價
台灣便利店工讀生薪水180台幣/小時
但你台灣吉野家一份可遠遠不止100台幣了..
記得大概9年前去日本的吉野家吃飯,最便宜的小碗牛丼大概是台幣45還50吧,在台灣只能單買一個茶碗蒸(現在好像買不起了?)
日本便利店只有1000
@@おうねい 看地方吧,樓主沒說哪個城市
@@mimicmirror1800 即使是东京也就顶多只有1100。而且1500这个便利店不太可能,太珍しい了。
要去松屋才對
不同观点是。现在中国市场特别是一线市场。所谓文化陌生感根本不是消费者考虑因素 好吃,实惠是餐饮不变的属相。肯德基麦当劳 价格还是有优势。三十就够普通人吃饱吃足
在台灣麥當勞的漢堡跟便當差不多了
肯德基和麦当劳,不喝汽水胀肚,三十块真吃不饱。三十块也就一个汉堡两块小鸡翅,女孩子都吃不饱
@@massivebooty7140 我80kg吃个40以内的麦当劳套餐差不多了
@@bearbear3222 第一次吃肯德基2012年好像。当时一个汉堡16块钱,记得很清楚,真他妈贵!就就吃过一次。
麥當勞我60kg花個五十塊錢吃不飽過了三個小時就開始感到飢餓感了😂
我還挺喜歡sukiya的,我學校附近的車站就只有這間餐廳會營業到十點,對於忙很晚的人算是唯一的救贖
可能在中国深夜吃饭太多选择了 吉野家没有优势
@@justintt3236 台灣選擇也超多 但我覺得主要是生活習性。台灣還是接近日式多。所以更習慣首先會想到這些店去消費吧
吉野家在台灣也收掉不少分店 在日本主打快速 便宜 但是那價格在台灣太貴了 同樣的錢能選擇更能吃飽的餐點
是的,台灣太貴。
以官網最新價參考,台灣號稱超特盛的份量比日本的特盛份量還少,按匯率換算還貴了70多元台幣,而且台灣所得還比較低。
所以我都去sukiya 在日本留學過實在沒辦法接受吉野家在台灣的售價 完全把台灣人當盤子
@@熊仔-g4x 不只是吉野家,松屋和すき家來台灣開分店後,售價也是很不厚道(特別是すき家,去年牛丼漲價就算了,居然一次就漲NT$20,真的是...)。
更不用說那價格,老子還不如去吃便當或自助餐,還比它便宜更能吃飽!
這就跟把台灣鬍鬚張拿到日本去賣盤子價。
他們原本應該是底層勞工的食物,但卻越賣越貴。
主要还是消费能力的差距,这种盖浇饭,在日本已经是最最便宜的餐饮了,很难找到更便宜的,而在中国,比这便宜的一顿饭有大把选择。。。相比之下性价比确实堪忧。
质量撑不起价格,再有钱也不会当冤大头
这要看你怎么消费。中国普通人大把的在酒店吃喝玩乐,那种生活普通日本人想都别想。
主要是他在中国卖的比在日本还贵
主要还是没性价比20块钱的比40的好吃,干嘛买40的😂
日式拉麵店在日本之外,定位已經是中檔餐廳,和吃牛扒差不多價錢。味千在香港失敗就是因為高不成低不就。
味千在香港也沒有太多人想去食
做餐饮真的是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表面看上去每个人都吃饭会有很多市场,其实细节划分非常多,所以我真的不会考虑餐饮
无所谓,我在日本。简单说物离乡贵,炒作什么的都正常,如果说但凡遇到点什么都是资本的错那只能说太嫩了
有甚麼不對勁就拿資本兩個字出來就對了,政治正確啊
不是太嫩了,是一些小学都没毕业的人,经常听到资本两个字,然后觉得自己就是懂王了,到哪里评论都要带上资本两个字,显得自己很懂
@@kinokoboy-or2vg 这里的资本不是资本主义,不是主义之争,什么都能扯上政治?
不是所有东西都这样。你是真的没看过小县城一碗拉面五十多。超市里买的自己回家煮的日本拉面都要十几一包,不是什么小超市,是连锁超市。
意大利这边的寿司就便宜的不得了。
这还是疫情前的价格,疫情期间没有回国,不知道什么情况。
吉野家其中一個沒落是不會飲水思源
早年筋肉人作者煎雙蛋幫吉野家渡過難關
之後收到吉野家送的一世免費碗一個
幾年前有節目去試過拿出來用,去前電視台亦有通知,那知店員店長都說沒有。
此事引致很多日本本土人士不滿
而海外很多地區如中港台男性(尤其是宅男)都不再光顧吉野家
推松屋,去日本旅遊都會光顧,幾乎每天吃👍
9:03 大學歲月薩莉亞我們去了N次(目前已經冰凍品披薩上菜都是不好吃,芝士不化,餅不脆。 反而最便宜4元的烤餅是現烤還脆的), 主要是學校旁邊就有家, 也吃過2000/桌的 粤菜。 80/人的必胜客。 薩莉亞人均30-50 便宜好吃。不過最好吃肯定是粵菜大牌檔。
2000/桌的粤菜你吃的什么?
@wong7927 食隻龍蝦不止2000 🙄🙄🙄
我吃炳勝(白切雞燒鵝,豬腳姜,叉燒)
最近2次再去薩莉亞,4年前開始披薩都是冰凍品,上桌有水的,最便宜的4元烤餅最好吃,因為新鮮烤的
@@fungfung2709 我在广州1200左右也能吃到龙虾、白切鸡这些一大桌菜了,可能你选的餐厅比较高端
食條嗨莫? 澳洲龍蝦 成本已經1500 。唔好講湛江青龍@wong7927
薩莉亞目前屎咁難食。 37蚊食唔飽。可能果日凍@@dziwaiwong7927
我在台灣也不吃吉野家,因為這種餐點原本應該是吃粗飽的,但那價格跟份量根本沒有吃粗飽的感覺。
自從去過日本旅遊,吃過人家本地拉麵後我就再也沒吃過味千拉麵了😂!因為人家的湯喝起來味道雖然有些寡淡但明顯是拿東西熬出來的相對自然很多的味道,那就是並不是特別的鮮!
我怎么吃过的都齁咸
@@RazorFeng-hu8jm 同意,齁咸,而且贼油腻
日式拉面汤都是很咸的
@@britishshorthair1483好的日本拉麵是不咸的
我自己懂得煮湯底 基本上4-5 種材料便可
但每次也要花1-2 小時
@@lung21 那为啥街边店都那么咸,连世卫组织都在说,一碗拉面的钠含量超过一天合理摄入量
日本那个牛肉片饭确实还可以,虽然吃过涮羊肉会觉得有点奇怪,但是那个酱汁确实还可以,就是定价太高了,本身就是上班族的速食餐,一碗饭一个味增汤定价25元左右还比较合理
照烧酱吗
抛開台灣對日本的迷之崇尚,講真日式溢價確實太高了,很多東西確實不值那個價格
想想其實也能理解,一個東北亞的島國,除了近岸海鮮以外真的很難有什麽美食傳統
其實到19世紀初,日本的鐵鍋都不能自產(本土有很貴的鉄缽),香料就更別提有多貧乏了。
所以日本自始至終沒有發明出炒這種技法,香料製作的複合風味也幾乎沒有多少創新,還在使用東周時期的山葵和芥末、豆醬調味。
壽喜燒最初是用農具鐵鍬做鍋,也佩服他們苦中做樂的態度。
其實日本海鮮也是近百年才蓬勃發展的,18世紀末日本甚至不會自造遠海船,很難捕撈到遠洋海鮮。當時往來日本的商船幾乎被寧波船和西方船壟斷。
現在日本比較有錢,上世紀日本的設計學也大發展,擺盤真的很精美,反正還是有很多女生會喜歡日式的餐飲
吉野家比上日料店又比不上,比下食其家 萨莉亚又太贵,上不上下不下的,可能是10年前日料店刚进入中国有新鲜度,但现在特别是一线城市遍地都是日料店,大家要吃和牛,你只给肥牛,这种快餐当然就打不了了
中国本土品牌做盖浇饭、拉面的店多的是,性价比高还好吃。贵的吉野家味千拉面这种打不过的。
肯德基麦当劳本土品牌做的没有他们做的好吃(比如德克士),而且肯德基麦当劳一直走低价快餐路线,便宜好吃的情况下还是选择肯德基麦当劳。
麦当劳经常搞活动,15块钱汉堡可乐鸡翅套餐,比任何快餐都便宜了
純正的日本拉麵店在台灣越來越多 但價格越來越高 配料又感覺都是廉價的料 一樣花兩百多 我寧可去吃有裝潢的牛肉麵店 或是花更少錢吃有大塊牛肉但沒什麼裝潢的店 其實很多日本餐飲品牌是贏在用餐環境..
人傻钱多
兰州牛肉拉面或者传统的台湾牛肉面比日本拉面好吃多了
其实拉面在日本也不算太便宜,但也不算贵。现代很多新式拉面人均都在1000日元,想吃便宜的得去那种传统老式拉面店(不过就算是老店在东京及附近也难找到一碗800元以下的了)那种店铺装修现代,摆盘比较清新的新式拉面一碗普通什么都没有的1000日元左右,多个鸡蛋,多几片就要1200,1300,1400,1500了。东京都最新每小时工资下限是1072日元,去吃一碗料比较丰富的拉面就是你打工一个小时的工资。这个价格对日本人来说还好,但是对于打工的留学生来说会有些小贵。
对于伦敦来说日本物价真便宜🫠 伦敦的工资和东京差不多,但拉面物价是东京的两倍
@@sichaoxian 确实,东京物价在发达国家里不算是“顶尖”级别。像离我家坐车十几分钟的一家蔬果超市一个完整大白菜含税100日元,大葱三根150-200日元,但我楼下的超市白菜半个就是100多了。
@@zachchen9564 今年日本人均gdp已经下降到比韩国 台湾还要低了 竟然就比西班牙高一点 这个水平在发达国家里面都要倒数了 不敢相信 日本人不是挺拼的么
@@sichaoxian are you joking? salary in Tokyo is far lower than london. salary level here just hasn't grown for 30 years only taxes are keeping growing
当初经停东京去了趟涩谷,然后打算去附近整碗面吃吃,结果好家伙1500多。后来在日学习的网友告诉我被坑了,那些店就是专门宰外地人的
中國感覺也成為了M型化社會
富裕階層夠有錢了可以吃得更精緻有情調,哪怕是外國風味也要升級才能保有吸引力
(所以普通吃到飽、一般連鎖餐廳開始走下坡,單店特色高消費餐廳開始受歡迎)
但基層大眾的可支配收入仍然有限,消費還是主要看價格
而任何不高不低,想位於中間賺取多一些溢價的的都兩邊不討好,市場越來越少
(無論是外來的吉野家還是上期的本土連鎖麵店都一樣)
跟文化相關有限,跟消費力與定價更有直接相關性
图钉社会
我算是大陆正常城市收入居民,就我自己而言就是M形了,我只会为了尝鲜高消费,或者是饱腹吃20元以下的工作餐。
而且我在有得选的前提下,是不吃统一口味的连锁店的,夫妻店现炒现做的东西更对我口味。
十几一碗的兰州拉面比日本拉面好吃多了,大家有味觉也不傻,日本拉面的韭菜割不动了
@@whitewhite4426也很難這樣比,就像台灣的蘭州拉麵普遍價格也都上看40~50+人民幣 (但肉好像比中國普遍的版本多)跟還OK的日本拉麵在同一個價格區間
跟台灣街邊麵店的10~20人民幣區間不同
同樣的品項到不同地方,價格與定位本就會變
明明就是这些日本企业不肯放下自己身价,把定价调整为适合中国市场的价格。吉野家这种快餐店成本才多少,日本都是用的料理包了还别说中国,算上人工房租普通牛丼卖20块钱都算抬举它了。我在日本呆了四年多,吉野家就是一个普通日式快餐连锁店,跟国内的中式快餐连锁乡村基一样。
带荤料理包零售价格也就5-6块钱吧
快餐还好,我记得最让我无语的是有次(也是唯一一次)好奇去无印良品逛,一个很不起眼的工作簿售价30元还是35元RMB的,背面100日元的日本地区定价标签都没撕掉,我怎么也想不通哪来的勇气把100日元的本子卖30块人民币的,8年前的30块相当于现在的50吧。
前兩年,還在念書天天吃吉野家學生餐蔬菜煎雞扒飯,三十多是不錯的
吉野家在台灣也是被便宜的食其家輾壓。
台灣老騾子和维力有名吗,我见过辣椒酱和炸酱面的调料但是维力的个人感觉还不如我家里做的炸酱好吃
@@dd-bj7dd 维力很有名 但罐裝的醬料吃起味道有點不同 泡麵版是不少人說味道變了 我也這樣覺得
台灣吉野家做不起來是難吃,去吃過日本本家就知道台灣的有多難吃了
@@chen4626
味道真的變很多
地溝油時期比較香😆
@@dd-bj7dd 我比較喜歡維力炸醬,沒看過老騾子。
根本不是文化陌生感的原因 关键是难吃 而且当日后更多的日本餐饮进入以后才会发现吉野家和味千实在太一般了啊
我過去10年平均一星期吃至少一次吉野家,可惜近年真的是越來越難吃
广州这种一线城市也有十二块一碗非常够分量的面,当然不是那种地铁和写字楼附近也不是城中村,十五块够你吃两顿,整碗差不多一斤半。
記得90年還是91年, 廣州第一家賣漢堡包的快餐店開業, 和同學騎自行車跑了大半天專程去吃一趟, 第一口咬下去, 感覺就是-----就這????!!!! 沒錯, 很懷疑人生, 這東西在廣告上再新鮮再靚麗, 吃到口裏也就那麽回事, 同樣的事情, 發生在吃日料, 吃韓料, 吃台灣"美食"上, 倒不是非常難吃, 但是吃下去也就是這麽回事, 能接受的口味, 但並沒有意料中好吃, 更談不上驚艷.
吉野家 十多年前在紐約吃過一次, 第一次, 也是最後一次, 哪牛肉薄片, 有甜味, 有醬油味, 就是沒牛肉味, 米飯也是用質量差的米, 就這樣, 份量少不在說,(我吃不飽, 大概半肚) 價格還不便宜, 當年我在紐約的唐人街點一份乾炒牛河, 也貴不了兩三塊錢, 但是分量十足, 幾乎夠兩個人吃, 至於牛肉的量, 快有吉野家的那碗飯的四五倍之多, 唯一問題是唐人街堂食要付tips.
吉野家是那种下了车或逛完超市就能遇到的,进去马上就能得到一份大碗盖饭,瞬间填饱打工人的胃的店;但我不会为了吃吉野家而特地去找它。。
在日本本来就是这么个地位,结果来到中国后就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自以为自己是高大上
@@easy_come_easy_go 国内竞争太激烈了,这种类型的店太多了,他一样很难出头
薩利亞在台灣也擴展迅速,非常成功
但絕對不是什麼文化陌生感
說真的,便宜又好吃的義大利麵和披薩
這價位沒有其他對手,真的沒有
最主要的还是价格口味,之前去兰州,呆了一个月,每天中午都是兰州牛肉面,8块一碗,加蛋2元➕免费小菜,味道是真好,还有出餐快价格也便宜
确实不如兰州拉面
日本拉面比兰州拉面差远了
20年前剛出來工作,香港$12下午茶餐細牛肉飯是市場上最平的選擇😁
宜家冇了
@@zegzbrutal 而家都係$20, 低於通脹, 都係最平選擇
2:12 可以看一看叉雞介紹吉野家的影片
大概17年前在香港的吉野家, 其實很便宜。 當年的茶餐早餐價格大概在15-20, 吉野家早餐在18 左右還是很不錯的
17年前在东北的吉野家都没有18块钱的,都得30左右
大概6年前,吉野家下午茶「細牛」也就$20,就算那時候的我是學生,也從來沒覺得吉野家是高檔餐廳
基本上所有國外連鎖的在中國都貴,即使持平算上匯率也比香港貴,之前看過大班基本款的冰皮月餅在廣東賣3xx,不知道是保護本土品牌還是韭菜割太狠🤣
@@gary68999 應該是稅,香港稅比較低,所以看iPhone在沒算匯率的情況下都比內地便宜,算上匯率差不多便宜個1000
我14年去过一次香港,在著名的“重庆大厦”旁边吃云吞面 30。 不过挺好吃的
萨利亚味道做的真的不错 符合亚洲人口味的改良西餐 还便宜
味千拉面才是科技与狠活的鼻祖,自从10年前被实锤,就一直萎靡不振
陌生感可能只是一方面,主要是没有性价比,吉野家卖50一碗的面用料包菜包,苍蝇馆20一碗的面真材实料,味道和分量都被碾压,只剩逼格,怎么竞争?
洋快餐能生存的最大原因就是商圈的房租优惠政策,有的商圈甚至免房租好几年,如果跟当地餐馆直接竞争,类似味千拉面这种会死的一家都不剩,康师傅私房面馆就是最好的例子
吉野家在香港也是半死, 除了政治因素外, 最大的原因是牛肉飯這配方已經被所有人輕鬆掌握, 疫情已經逼得大家有基本的動手能力, 而這汁料牛肉飯簡直不要太簡單
肯德基和麦当劳活得好其实也是因为本地化做得好。在国内我很爱吃,但在国外基本不吃,因为品种太少,国内的什么麦辣鸡块之类的基本没有,都是原味,跟超市卖的炸鸡一个味道
美国的肯德基只有一个味道,咸。 中国的好吃很多
肯德基本地化做的很好
3:53 喺下午茶時段 最平30蚊一個餐 午餐晚餐時段 最平53蚊一個餐
还是管理问题,没以前量足,好吃了。肯德基麦当劳这么多年也没怎么涨啊,而且服务的标准化,和进一步的提升味道和做法。
的确没涨价,就是巨无霸越来越小了。过分
@@lw2519可是有了12元的双吉套餐,又觉得值了
台灣的吉野家也賣不動了,原因就是太貴&味道一般。
長居日本的老師與師兄說過:“如果追日本女生,第一次約會去吃吉野家或類似的店(拉麵好像不算),女生下次就不會再跟你約會了。”
他們說,吉野家在日本的定位就是台灣的“滷肉飯”,是一般藍領階級在吃的,特點是“俗又大碗”(便宜、量大)。
我在日本集訓時也特愛這種店,好吃、大碗又便宜,不過一同集訓的日本人似乎都不太愛去....。
貧乏おじさんと学生の行く場所。女性はあんまり見当たらないね
在上海可以用高價吃到精緻的中餐,相比起普通餐館卷生卷死比科技與狠活,真的值得
主要還是各店舖管理不一和味道變了。每次牛肉出問題後變豬肉後又變回牛肉,變的一段時間血沫和浮油處理馬虎。有些店可洋蔥加量,有些店會說沒這種服務。有些像有樂町店這頭點了轉頭到餐超快的,有些等到不像快餐。
有一個朋友原本吃牛丼只吃吉野,也因血沫浮油問題從此不再去。
虽然味千拉面是我的最爱,但确实只会在小奢侈一把的情况下去吃
他的質量不算很好,超級市場賣的比他還好吃
味千是超级垃圾拉面。
觉得最后一句说得很好,“正确的事情是不容易的”
一直都觉得吉野家和味千都挺贵的,很偶尔才会吃一次,大概10年进去一次
我在日本也很少吃吉野家这种,500块的牛肉饭吃不饱,700多的定食不如土耳其的kebab好吃,论性价比也比不上便利店或者自炊。
平日里上班我都是自己带个花生酱的三明治,一些肉类食物,加上便利店买一袋沙拉解决午饭。再白嫖一点公司里有免费的果汁和冲饮。
中華各民族的民間美食 , 才是我的至愛 , 看看客家人的炆雞、炆鴨 , 廣東人點心。😍😋😋😋
吉野家很好吃,但是价格贵。 麦当劳肯德基的价格挺实惠的。
在中国想吃个牛肉饭要四五十,在日本想吃个兰州拉面要1000多,都不容易
1000日元=50人民币,一样的贵啊🥹
你在哪个中国 吃的这么贵?我们黑龙江锅包肉一盘15块钱,量能吃四顿
@@kakalee3464来英国,锅包肉也是15,只是换成英镑,
@@sichaoxian so?
@@kakalee3464 so黑龙江物价真便宜
一碗 58 元人民幣也太貴了吧! 😱😱😱
比日本卖的还贵。。。。。。。。。。。。实在看不懂
吉野家的照烧鸡肉饭还是很好吃的,现在国内卷的厉害,餐饮不敢涨价只能减量,我负担的起60元一份快餐,但市场上只剩下30元单吃不饱的套餐。
人离乡贱 物离乡贵
吉野家除了肉少挺好的,可以免费要温水加牛肉汁
吉野家味道是不错的,就是量实在是少了点...同样那点钱我点个黄焖鸡,红烧牛肉面或者麻辣烫之类的,也都很好吃,但是菜和肉量不是多了一星半点啊....
台灣的黃燜雞就很貴了,一份相當3~40元RMB,也只有飯和飲料而已
在台灣日式品牌的飯類的快餐品牌的價格訂的至少沒拉麵狠
拉麵品牌大都是直接日幣價錢轉台幣那價差直接到3~4倍
中国的中餐在外国也挺贵的,尤其是开在商场的煮炒类中餐厅
贵,但是好吃实惠,日料是又贵又难吃
在东京呆过几年,工薪快餐三巨头就味道来看,松屋>食其家>吉野家,价格吉野家>食其家>松屋,是满足亚洲胃相对便宜的选择了,吃饱吃好(税后800-900日元换算成人民币也48-54块)也都大于30块,但对比收入水平(基础岗位12-15万日元月薪合7200-9000人民币)来看还是算便宜的,东京的吉野家与国内的吉野家味道差异很小,甚至国内的桌椅、环境、服务比东京的吉野家那种常见的鸡栏小吧台围成一圈、多冷的天都给你上一杯冰水,服务员大部分是兼职学生...总体来说还要舒适一些。松屋是机器点餐付钱打票,几乎全程不需要对话交流,适合社恐。日式餐饮在中国有文化溢价的成分,相较于收入水平还是有点贵。
我很喜歡薩莉亞便宜又可以吃飽那個肉醬飯超好吃
萨莉亚大陆也很受欢迎,真良心价
萨莉亚只是单品价格低,要吃饱也不便宜,虽然一小碟沙拉只要9元,一小碟烤菠菜只要7元,一小碟蘑菇汤9元,但这些怎么饱。一碟18元意面的份量女生也吃不饱,再加个沙拉共25也只是减肥餐,还是吃不饱,在大陆的萨莉亚店真要吃饱女生要30元人民币,男生要40。而一般的中餐快餐15至20元就吃得很好很饱了,只是环境差一些。萨莉亚的生意好就在于它看似便宜,吸引广泛层次的顾客来店消费,实际上坐下来要吃饱并不比肯德基麦当劳花得少。
日本貨在台灣容易割韭菜,基本都直接日元改台幣在賣的。
7:02 這應該是魯肉飯,不是牛丼,你們那的牛肉飯指的是魯肉飯嗎?
吉野家的主要對手應該是松屋和食其家,你們那沒有松屋和食其家嗎?
這個图应该是配错了,大陆不会把“卤肉饭”叫“牛肉饭”的。毕竟“卤肉饭”用的是猪肉。
至于“主要对手”這個问题……不同国家不一样吧。在日本和中国,对“日式牛肉饭”的定位及需求就不同,所以不能简单地说在日本以外的地方,吉野家的主要對手還是松屋和食其家。
拉面早期并不是工薪食品 而是只有中华饭店才有的东西
然而与现在的中餐不一样 早起中餐在日本是高级餐厅
只不过后期华人移民把中餐价格打下来了
拉面店和回转寿司店都是为了满足上班族对高档餐厅的部分需求
原來不是只有台灣把吉野家,食奇家這種「銅板價平民食物」賣得跟日本一樣貴
(日本物價是台灣的三倍,算上物價的話,台灣吉野家的價格是日本的三倍)
这个还是看品牌方的定位吧,又不是做不到低价,只是不愿意做罢了
在北京的时候吃过吉野家,就还行,不是很惊艳,可能跟我本人对肥牛不是很感冒有关。味千吃的比较多,就其实是高汤方便面 lol
这两家在中国定位和日本定位完全不同。都是工业流水线产生在中国割韭菜割这么狠。。
中国殖人多,爱去
以在台灣的吉野家為例,原本的牛丼的味道適度剛好,後來不知為何,變成死鹹難以入口,也不知道是整個吉野家的問題,還是我不幸都遇到亂改配方的分店?結果只能最後在すき家(SUKIYA),找到接近原本吉野家的味道。
吉野家絕對是童年的好味道,不過長大之後價格並不美好,
除了價格不美好,味道依然是小時候的味道,
白飯濕軟有彈性,搭配富有醬汁口感的牛肉,
台北最多就是sukiya牛肉品項是快餐的最好選擇,總是24小時不打烊,
薩利亞我不吃,因為品管都很差,食物也不美味,
吃起來就是冷凍食品的組合,環境同樣很一般,
不知道那麼多人推這家有甚麼理由,我甚至還吃過鋼絲刷,
焗烤麵飯總是又乾又硬,可能是價格低廉吸引學生族群吧
快餐點我只認可美式的,就是喜歡油炸食物配沙拉醬的滿足感.其他國家的快餐就別來了,吃過吉野家,真功夫,只覺平平無奇性價比不高.
其實我一直覺得吉野家的東西不怎麼好吃
就是洋蔥煮牛肉
但同樣材料中式爆炒整個甩它一條街
中式爆炒要大火翻炒😂 外国基本没有大火做菜😂
沒辦法,牛肉太少肯定要倒閉😄,和蘭州牛肉麵的肉量一樣少,價格直接翻幾倍,這一碗小飯喂家裏的狗狗都喂不飽,日式就是兩個字 量少
这种主题也别做了
没必要做,自曝其短而已
很明显,现在大多行业下滑,不是因为突然间众人品味变高档了所以“割不了韭菜”,或者众人变聪明了所以不再为低廉“舶来品”买单
事实上,疫情以后很多人都减少开支了,能不花,就尽量不花
除了跟孩子/教育有相关的东西,其他的,能省则省
中午吃午饭,在同一个价位,有其他能吃得更饱/更丰富的选项
别说什么日式快餐,就说火锅,以前想吃火锅时,想都不想,当天晚上就去吃
现在不那么做了,一个星期顶多吃两次
经过疫情以后,除非是自己很喜欢的东西/一定要花钱的东西,不然的话,能省则省,能不花就不花
就连双十一,没怎么买了
身边就有人为了省钱自己在家染发
吉野家我10多年前常吃,味道也不错。他不行了不是因为不刷碗吗
中國的情況 我並不是很了解 但是我在東南亞10年 中國的餐館 倒閉98%以上 根本打不進當地市場 頂多都是華人會去中國餐館 這個主題也很值得探討!
这个,人家不一定是去开餐馆的。
我家亲戚先给泰国王室捐了一比小钱,拿到了泰国荣誉公民,然后走泰-马工作绿色通道去马来西亚开个餐馆,是为了走投资移民拿绿卡,再把我表弟给搞成马来西亚绿卡,然后再以南洋华裔的身份参加全国华侨联考,以一个极低的分数考上国内的名牌大学。
为什么要另外走一趟马来西亚这么麻烦呢?因为泰国没有合适的华人学校,而马拉西亚有专门针对中国高考的华人高中。
当我表弟考上大学之后,他们当然就关店回国咯。
因为餐馆本身还是在正常经营的,多少有一点收入,所以总花费并不多。走的时候处理掉资产,前前后后一共蚀本6万美金就搞定了。
說起味千... 很久沒見到了
吉野家不知為什麼就是不太想去吃...也許是命名風格太日本了..?
6:54 我感覺是因為差異吧, 比如香港, 要吃飯, 不算小店, 大快餐集團不止三家...
但西式快餐, 同價位的真的不多... 也許是成本問題吧, 西式快餐有時比中式便宜1/3
吉野家在中國賣這麼貴嗎? 在台灣換算匯率後也才22~38人民幣
割中国人韭菜呗
也是20-30人民币
22人民幣是中的吧,大碗的不是直奔著30起
幾年前我在上海吃過,居然比香港貴
吉野家是走套餐路线的,选择不多,均价差不多,而且是东亚餐饮,市场竞争激烈,可替代方案太多。肯德基麦当劳靠极度高效的供应链管理把价格控制到当地消费水平,在很多国家都是垄断地位,在亚洲国家更是西式快餐无人与之竞争。品类从几块钱的甜筒到几十块的全家桶,可以说老少咸宜。各种推陈出新,发券搞活动,会员卡,外卖服务,现在连半成品都开始卖,可见有多努力。最最关键是这两家不仅是做快餐厅,而是转型做公共空间了,城市越大越缺乏那么一张桌椅板凳,买不买买多买少都可以进去坐坐,其他餐厅这是不可想象的。和萨莉亚倒是可以比较比较,不过个人感觉除了意式比日式对中国人更陌生,外来和尚好念经外,其前景好不到哪里去。
吉野家的双拼饭一直是我喜爱的品类。
从品质、份量、搭配、价格,4个维度横向对比大陆市场所有同品类,双拼饭还是相当有竞争力的。
另外我听说在日本的吉野家,牛肉和鸡肉都是凉的。不知道是真是假。
至于味千,确实是冲调汤底砸了招牌,自从我知道后再也没去过一次。
热乎的啊。去吉野家就是吃个热乎,便宜。一碗500日元。
微波炉加热的
冲调汤底有何问题?
@@wikichen3158 冲调汤底一点儿问题都没有,我也能接受。但是他自己拼命宣传的是熬制的。
@@marsvip 哦,当然是熬制的,只不过是在工厂熬制的
10年前在北京觉得吉野家份量大,价格和洋快餐差不多,很不错;现在一份五十多的价格,份量简直不够吃,性价比跌📉爆。很多门店都没人才正常。
中国人重量不重质 现在宁愿吃些假肉烂便当 就因为多😂 认知层次太差
嗯嗯,换个角度接着舔
呵呵
啊对对对,就是这么回事。
我从来没听过这么有道理的分析
nmsl
味千拉面真的可以,30-40的价格,能吃到几大块肉,肉加碳水的满足感爆棚。
並不是每個日餐品牌都能像關東軍進中國一樣,如入無人之境
@UCAQ5LZQtpJq5BZHYJwL9gIg 😂😂😂 對啊我們有叛逃仔幫日本人開門一個姓連一個姓辜後來都投你們中國國民黨
8年前我毕业吃过一次味千拉面,觉得味道真不错,今年也吃过一次,感觉又咸又油,去年在泰国因为吃不惯泰餐,主要吃的日餐和韩餐,也是一样的又油又咸,可能年纪大了?还有个牛dong饭那个19年是公司边上的店但是也很久不吃了,消费上去了,好吃的好像少了。
在日本吉野家的套餐价格也不便宜,比起同样做牛肉盖饭的松屋等
我去日本玩時特地去薩莉亞吃飯,用餐完我的感想是很普通,價位上確實比起日本多數餐廳便宜,可是味道相對地就不太美味,基本上跟調理包差不多,而且環境非常吵,大家都在大聲聊天,雖然我是無所謂,但有時會被突然大叫的聲音嚇到。😂
我自己覺得,薩莉亞在台灣的定位大概跟麥當勞差不多吧,餐點美不美味是其次,主要是提供了一個可以放鬆的空間,餐點品項多價格便宜,口味不要太難吃就好,加上營業時間長沒用餐限制,很容易就變成年輕人聚餐聊天、打發時間的好去處(看它開店位置就知道)。
但是那也侷限於台灣都會區,鄉下點的地方,它其實沒有競爭力,因為以同價位來說,有更多比它好吃的簡餐店,想聚餐放鬆也有更在地的熱炒店,如果想吃比較好的餐廳大概率不會想到它;然後大概就是中國跟台灣國情不同的關係,外國食物在台灣沒有所謂洋餐光環,我們並不覺得它們比其他食物高檔,所以也沒什麼洋餐紅利可吃。
萨莉亚在东京便宜到两个人吃2500就能撑到,这就是它的价值咯。
你要看当地消费能力的,其实不是便宜一点,而是破格级的便宜,1000日元在银座也就吃个叉烧面,穷鬼年轻人自然用脚投票给萨了
面爱面,这个店,现在在国内还有吗?
我超爱吃吉野家和味千拉面的……出国之后一直很想念😢美国的吉野家好难吃啊!!吃过的最好吃的吉野家是在台湾,感觉他们家在各地区的味道都会有些不同诶
食其家和萨莉亚开的也还行啊 牛肉饭里相对更便宜的是松屋
日本的物價比較高,但跨國企業會把價格壓在與國內相近的價格。故雖然在日本很便宜,但不管中國還是台灣,吉野家都不能稱得上平民美食。
其实味千做法没什么问题,广州很多凉茶店也是用浓缩兑水,不可能现熬的。
??還不是因為中國低層平均收入太低?
英國 兩個人食飯最少 30£
已經算平民的餐廳
在中國 同樣價錢 300元可以吃大餐
不是說你們很便宜
而是說 我們應為合理的價格 在中國卻很難
注意 :英國普遍人工 做清潔工 也有10£ 1小時
人家工作1小時吃一餐 100元
在中國 可能是一天的工錢
辱华
くら寿司在上海第一家店开业了,估计在国内开100家店。又是一波日式快餐在路上
吉野家輸在除了牛肉主打,其它款式沒啥特別,讓人很容易吃厭,還有些人不喜歡吃帶甜的牛肉。味千也輸在太多中國食品跟它類似,然而價格卻比它平宜太多,開始人們確實會嘗個鮮,但久了就會跟本土食品比較。薩莉亞款式多,價錢大眾化,也跟中國食品有很大區別。特別是它的自助餐飲,給一個外面一杯飲料的價錢就能無限添飲,雖然飲品種類不多,但勝在有冷有熱,喝多一杯已經讓人有掙了一杯的感覺。
近几年吉野家已经有降价的趋势了。吉野家推出了吉享卡会员,大概 10 多元一个月。在这个会员情况下,一份照烧鸡排饭套餐带一杯饮料价格 25.9就已经很便宜了。价格基本是沙县的水平,因为北京的沙县鸡腿饭也要 21 还没有饮料。味千拉面的失败是注定的,但吉野家还是会长久生存下去,吉野家在北京大概200家店,不能说到处都是,但还是很常见门店数量不少。
原来中国管「サイゼリア」叫萨丽亚😳 他们的ドリア在日本只要290日元,比吉野家还要便宜😓
Bc else thing came out-prepared food?
7:02
左邊這是這是牛肉飯嗎?
怎麼看起來好像滷肉飯?0.0
當年合興集團在港股退市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該集團老闆在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中發表親政府言論,引起全港大部份市民抵制,令銷售額急跌,至今吉野家在香港也接近消失。
印象中去日本
豬排 拉麵 丼 大概1000日幣左右
在日本物價
1000元算是中低消了
麥當勞這類西洋速食記得也差多在1000附近
或者到一般的餐館點個套餐也是這附近
所以在日本同樣的價格的對手就那些
但在日本外同價格的對手就不只那些
能夠選擇的太多
现在的麦当劳和肯德基,很多时候也是一人食,而且还特地推出一些工作餐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