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經典講堂【莊笑為講莊子】59~1(人為什麼要爭虛名?「面子」、「意識形態」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แชร์
ฝัง
  • เผยแพร่เมื่อ 17 พ.ค. 2024
  • 文本:
    惠子謂莊子曰:「人故無情乎?」莊子曰:「然。」惠子曰:「人而無情,何以謂之人?」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惡得不謂之人?」惠子曰:「既謂之人,惡得無情?」莊子曰:「是非吾所謂情也。吾所謂無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無以好惡內傷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勞乎子之精,倚樹而吟,據槁梧而瞑。天選子之形,子以堅白鳴!」
    1.莊子所謂的「無情」:無掉世俗的矯情,才能顯現出真性情。
    惠子所謂的「無情」:絕情絕義。
    2.好惡內傷其身~即是指〈人間世〉中的「陰陽之患」。
    中華文化是「身心合一且交感」的,所以新的思想與情感的起伏、波動,也會對身體造成影響。
    3.莊子所謂的「不益生」:順任自然,不過分養生,也不傷生。
    惠子所謂的「不益生」:不供給生命必須的一切。
    4.惠施:名家的代表人物。而名家就是追求一個確定不變的「名」,可是名家忽略了「名」終究會隨著「實」而改變。
    5.莊子最後以「今子外乎子之神,勞乎子之精,倚樹而吟,據槁梧而瞑。天選子之形,子以堅白鳴」結尾,就是在提醒名家不該以「名」為追求的主要目標,而應該以「實質的『神』」為主才對!
    6.有情無情之辨的結論:
    一般的好惡之情會傷身,有礙生命。真正有德者,必能超越世俗之情。無所增、檢的順任自然,以顯現出真性情。
    7.一般人總是會因為虛名、招牌、意識形態,而相爭不已。如此對於「實質」中就無所助益,不但無法解決問題,反而只會徒增問題。
    例如:「中國」一詞,原本只是個文化詞,其本義是指「中道之國」。多數人卻在這個虛名上不斷爭執,完全不會去檢視,真正具備中道文化的國度,究竟是哪一國。
    反之,真正依循中道文化而生活的人們,也不需要非以「中國」為名啊!
    所以,只有務實才是真正該做的事!因為「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只有走出自己的道,才能有實值的進步。
    8.船山註釋:
    道與之貌,則貌之美惡皆道也。天與之形,則形之全毀皆天也。忘其內而飾其外,外神勞積,皆于生之外而附益之也。好生而惡死,好存而惡亡,好達而惡窮,好富而惡貧,好譽而惡毀;所好為賢,所惡為不肖。乃至飢渴寒暑,皆不順其情之所適然,以致飾於威儀酬酢之形容。好惡交滑于外,而忘其靈府之枵,惡知形之與貌,號之為人者,非我也!我一天也,寓于形貌而藐乎小者也。才全而德不形者,視彼皆土;而一知天知所知以休乎天均,則獨成其天,充滿于六合,如停水之不蕩,則物化所從受命而不符合。接時生心,與物雌雄合者,亦德之既充,寓于不得已耳,孰肯以物為事!而惠子之衒情以鳴,不亦悲乎!
    【提醒】**********
    此處所說的「物化」是《莊子》〈齊物論〉中「莊周夢蝶」所說的「物化」,不是黑格爾所說的物化。莊子所說的「物化」是正面的意義,是通往天人合一的的第一步。
    ********************
    #莊子
    #莊笑為
    #德充符
    #蠢蛋才爭虛名
    #莊學思想早於老學思想

ความคิดเห็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