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管丨《國富論(上)》: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鉅著,現代經濟學開山之作

แชร์
ฝัง
  • เผยแพร่เมื่อ 11 ก.ย. 2024
  • 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鉅著,現代經濟學開山之作
    精華筆記
    亞當·斯密於1776年出版了《國富論》一書。這本書對社會經濟發展要素進行了細緻的分析,所使用的理論框架和學術名詞都是開創性的。正是從這本書開始,經濟學作爲一門獨立學科誕生了。
    我們將分上下兩集來爲你解讀這本書的內容。今天是上集,我們用三個問題來解讀《國富論》的前兩篇:
    第一個問題,是什麼促成了工業社會生產力的飛速進步?
    簡單來說,就是一個詞--分工。斯密認爲,分工源於人類普遍存在的一種本性,那就是交換。人類天生就懂得通過利益交換來實現合作共贏,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很多人開始擁有某種剩餘生產物,就會自發地拿它們去交換自己需要的其他產品。
    在工業時代,社會分工是互惠互利的結果,每個人都是爲了自身利益才來參與分工,斯密把這種行爲動機稱爲“看不見的手”。
    爲什麼分工有如此大的促進作用呢?原因主要有三個:
    第一,勞動者的技巧會因爲專業化而日益進步;
    第二,通常從一種工作轉移到另一種工作時,需要更換工具和改變思維方式,勞動者一時之間很難適應,會造成很多時間損失,分工就可以避免這種損失;
    第三,分工能夠促進機械的發明,在很大程度上簡化和節省勞動。
    分工是社會生產力提高的直接原因,但它受到市場規模的限制。如果市場規模太小,分工也就不復存在。當市場規模繼續擴大,分工水平才會提高,對社會生產力的促進作用隨之增強。
    第二個問題:這些財富是如何在不同階層中分配的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一個概念:究竟什麼是財富?
    當時有很多人想當然地認爲,財富就是黃金白銀以及其他值錢的物品。但17世紀的英國哲學家霍布斯提出,財富不是物品,而是權力。
    斯密把這個定義又推進了一步,指出財富其實是對勞動的支配權。在分工出現之前,每個人都可以生產所有自己需要的物品;分工出現之後,人們決定讓別人來生產某些物品,以便把省下來的時間和精力用於自己的專業領域。因此,一個人擁有多少財富,取決於他能支配多少勞動。同理,一個國家是否富裕,也應該用該國土地及全部生產物所能支配的勞動量來衡量。
    社會有三種收入來源,分別是:地租、工資和利潤。它們分別對應了三個社會階層,那就是地主、勞動者和商人。
    首先是地租,通過地租來享受財富分配的人就是地主。地主爲農業生產提供農業土地,爲工業生產提供木材、礦產和能源等原材料。地租的分配方式跟利潤和工資是不同的。通過利潤和工資來享受財富分配的兩個羣體,在生產過程中是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的,他們越聰明越努力,收益也就越大,而地主無法在生產中主動發揮作用。
    接下來看工資。
    工資是人類社會進入工業時代後的產物。進入工業化時代,才在城市中大規模出現了勞動者和商人這兩個階層的劃分。一部分擁有初始資本又懂得商業運作的人成爲商人,沒有初始資本的人只能靠工資來維持生活,馬克思稱他們爲無產階級,不過,讓我們遵循斯密的概念體系,把他們叫做勞動者。
    勞動者和商人在生產過程中直接發生接觸,因此經常就分配問題發生衝突。早在18世紀,勞動者聯合起來要求提高工資的罷工運動就已經很常見。但斯密注意到,在勞資雙方的鬥爭中,勞動者很難取得勝利。這是因爲,勞動者的抗風險能力極差,他們只靠工資生活,一旦被解僱,就會餓肚子。而商人因爲有積蓄,可以忍受一段時間的停產。所以,工資的多少往往只取決於商人願意分給勞動者多少財富。
    勞動者工資提高的關鍵因素,是國民經濟保持增長。只有經濟擴張,勞動力供不應求,商人才會給勞動者漲工資。由此可見,勞動者的收入完全取決於一個國家的財富增量,而不是財富存量。
    最後來看利潤。
    商人使用自己擁有或借來的資金,在生產開始之前墊付勞動者工資和付給地主的地租,在生產過程中負責監督和管理,在生產結束後負責賣出產品,收回的資金在扣除已經墊付的工資和地租之後,就構成了利潤。
    需要花一些功夫才能將利潤和工資區分開來。例如工廠老闆需要做很多管理工作,那麼他賺到的錢究竟是作爲管理者的工資,還是工廠的利潤?根據斯密觀察到的情況,他認爲應該算利潤。因爲,在斯密那個世代,工廠的僱員數量還不像後來那麼龐大,並不需要多麼高深的管理技巧,管理工作對於工廠收入的貢獻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計。
    第三個問題,如何確保國民財富持續增長?
    想讓財富增加,就要不斷創造新的價值。在地主、勞動者和商人這三類人中,誰能創造價值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勞動者。
    然而,並不是所有勞動都能提高社會生產物的價值。
    有一部分勞動者,雖然也很勤勞,但他們的勞動無法創造價值,這種勞動叫做非生產性勞動。一個典型例子就是貴族們僱用的管家和僕人,他們只爲主人的生活起居服務,不能增加社會生產物。另一種常見的非生產性勞動羣體是國家公務人員,包括政府僱員、軍隊等。斯密並沒有否認軍隊保家衛國的重要作用,他只是想提醒執政者,發動戰爭以及維持軍隊的日常開銷都屬於非生產性勞動,它們會擠佔生產性勞動的資本,給國民經濟造成不利影響。
    要讓國民財富持續增加,就要設法削減享樂資產,擴大追求利潤的資產。在同一個時期內,社會總資產是固定的,享樂和投資是此消彼長的關係。如何判斷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潛力呢?有一個簡單方法,就是看這個國家生產性勞動者和非生產性勞動者的比例。
    書 名:國富論
    作 者:[英]亞當·斯密
    主 播:路琨

ความคิดเห็น • 4

  • @user-we8si2zn7q
    @user-we8si2zn7q 3 ปีที่แล้ว

    讚,感謝!

  • @Anggieisgood
    @Anggieisgood 2 ปีที่แล้ว +2

    藥品 包含 專業性 跟 藥品開發的風險、研發成本
    這聽起來是不考慮天然資源 氣候的條件,過度貶低創造性工作所帶來的無形價值是不太客觀的事。
    Apple這類新型產品的市場需求便是先從「行銷」、「設計」,這類國富論不認同的「生產工作」開始。

  • @user-we8si2zn7q
    @user-we8si2zn7q 3 ปีที่แล้ว +1

    請問這是那位大陸網紅的音頻?太棒了!

  • @user-ou9yl2er3n
    @user-ou9yl2er3n 7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国富论》是好人经济学,理想主义的国富论。
    社会并不按此运转,世界历史的和财富也没有按此获得中心。
    理想主义,好人的言论被殖民主义,海盗经济,特权腐败经济,国富论显得无济于事,纸上谈兵。
    商场是战场,这些理论就像宗教道德说,军事原理和真正的战争,还是经历和实践案子教学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