ขนาดวิดีโอ: 1280 X 720853 X 480640 X 360
แสดงแผงควบคุมโปรแกรมเล่น
เล่นอัตโนมัติ
เล่นใหม่
大陆老儿第一次听此精妙,果然中华国学在台湾👍
我六歲的生日禮物,是兩位老人家全套的相聲集錦,是我一整個童年的回憶呢,好懷念呀!
魏龍豪先生,本名「魏甦」,當年帶著弟弟撤退來台,與弟弟走散,為了尋找弟弟,因此隱其本名,使用弟弟的名字「魏龍豪」,希望弟弟能透過媒體與哥哥團圓。遺憾的是,魏老師及至駕鶴西歸也未能再見親弟一面。我在魏老師過世後搶購了三套兩位老師的作品「相聲捕軼」「相聲集錦」「相聲選粹」,至今依舊好好保存著。緬懷魏老、吳老。
民國75年(1986)我國中三年級,第一次聽到兩位大師的「六口人」。
似乎沒人記得陳逸安了!三人合體才是黃金年代
謝謝您說明“魏龍豪”這個名字的典故!
@@llasall1 ' 當年他們三人的扒馬褂甚是好聽
多年前我買了「相聲捕軼」和「相聲集錦」,我對「相聲集錦」特別欣賞,相較於現今大陸地區的相聲演員(我聽過的),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我特別喜歡民國50多年時期他們的段子,節奏快、中氣十足,即使你知道他們下一句要說什麼,聽了還是覺得好笑。可惜,有一個我喜歡的段子沒有收在同時期的「相聲集錦」,那就是「一貫道」,可能是因為一貫道後來在台灣合法,所以諷刺一貫道的段子就無緣再聽了。
小時候最常聽他們的相聲錄影帶,很懷念這種傳統相聲
以前警察廣播電台每個星期天下午會播他們的相聲集錦
@@gphuang67 沒錯好懷念啊
@@任鳳仙 您可是任小明先生的女兒任鳳仙? 如果是的話,可記得您曾經在與未婚夫出國前曾經在安東市場這一站的紅綠燈前,被一輛摩托車撞飛後,一個小女孩出於關心,一路陪妳走回家?
海外能听到二老的作品,我这个天津人太幸福了,幸福的想哭
说得真好,一口京腔这好听
向兩位已故大師致敬。
魏龍豪還沒
@@江大爺-u6w 魏龍豪在1999年已先走了
大師一路走好,懷念。
这口音,这咬字,这台风,这活儿!!!在大陆也是一流啊!
現在再看,會紅眼眶…
这是地地道道的京腔京韵啊!用词都是老北京的词!也不怪台湾那边做字幕的工作人员会弄出很多错字,本身就不了解这方面文化,更不要提发音。不要说台湾,就是内地的南方,甚至出了京津二地,懂相声的都不是很多。文哏相声,好。不娇柔造作,不闹腾,吐词发音清晰,值得年轻演员学习。只可惜类似的文化想必不能在岛内过多的生根发芽。不知道在这里点赞的,有多少是台湾的听众?
HR Wu 最近看到東方衛視相聲有新人節目,吳兆南老師的徒孫姬天語參賽,非常感動,也算開枝散葉了
HR Wu 在台灣的後起之輩,也許沒辦法像兩位老師如此京腔京韻,但是還是有傳承到其表演的精神,而且發展出自己的特色,不過當然,隨著時代的改變,的確這樣的傳統在台灣好像也越來越式微,未來不知道會如何!?但幸好,科技讓這些傳統留下了紀錄,或許未來對這方面有興趣的後代,還能找到學習的方向!
這些段子都是我小時後聽著入眠的老段子,真是兩位大師!
比如15:57,说的是妙峰山开庙了,字幕打成庙逢山太妙了。这和繁简体字无关,大家欣赏艺术就事论事,您不用那么大火气。
allstar301您真的嚴重了,人家沒不好的意思,也沒要吵架!
吳兆南在洛杉磯過世,兩位相聲前輩在天上可以好好說相聲了。
致敬,致哀!
淚崩,一個世代的離去,大師每一段相聲,我都反覆聽了很多次,想念兩位!
希望大師一路走好說實話聽到消息以後難過得不能自已兩位大師都已遠去,可昔日的風采與怹們所創造出的美好會一直存在於心中我永遠緬懷,也想念著怹們
2010年听了很多两位的相声
是啊!不過人間卻少了一位相聲前輩。
前辈的相声就算在当今也是精品中的精品,难以超越。京腔京调,字正腔圆。原来京腔也可以说得如此之文雅,并无一丝痞气。敬仰敬仰
T REX 京腔本来就是文雅的,只是现在为了突出北京话的特点,把胡同串子的土话作为北京话的代表了。其实在前清到民国的时候,所谓胡同串子的话都是南城贫民的话,城里的深宅大院儿不这么说。
T REX 他是老北京人😂
痞气?!现在烂草帽子装北京的看多了吧?
@@frankiewoo4678 4年前的坟都能挖,敬仰敬仰。
不是挖坟,而是你的评论就在上面。文雅的京腔其实就是普通话带一丢丢口音。或者说普通话本来就来自文雅的京腔。现在所谓到北京话不是郊区话就是南城话。南城话还好一点,很有喜感,语速特别快,也算有特色。有些郊区和北京周边的北京话非常垮。
两位老先生的相声玉润珠圆,文哏的包袱抖得这么响,非常见功力!
一路好走!吳兆南大師
这段子我找了十年了。原来有录音,但是硬盘损坏,没了。太感谢您的上传了!缅怀两位老先生,说得真棒!
吴兆南健在
怎么着就缅怀了两位老先生了,吴先生人家活的好好的呢
才剛講完 隔天可以緬懷了
吴兆南先生 今天已经去世了。。
吴兆南先生 今天已经去世了
我的卡式錄音帶-相聲集錦,二位相聲大師的作品已塵封多年了,向二位大師 致敬。
可惜這2人如今都已不在,而留下錄影實在太少了,說起來我書櫃上還有一套他們的CD,不過好久沒有拿出來聽了。這2人中,我最佩服吳大師的記憶力,他們很多段子都讓我聽的拍手叫絕。
上傳吧
YT上其實很多喔~就算沒有影像也有聲音
老二位,乡音未改,感动
真正老北京啊
可不是吗,亲切,台底下的观众怕是欣赏不来
不會的,該笑的地方跑不了,在他們幾十年前在台灣台北說相聲的時候,那可是在台灣的獨一份,別無分號
陳柏舟 那太好了,可惜台湾没有相声传承下去的土壤呀
某方面來說相聲瓦舍應該能算是繼承兩位老先生的衣缽了吧
從8歲聽到現在40幾歲以前的卡帶已經沒了,聽到壞掉還好現在電腦裡還有二位大師所有的相聲專輯mp3
老派相声真的精典!
這個相聲我從小聽到大 我還記得我跟兩個姐姐擠在房間一起聽錄音帶 很是懷念!!
说的不错,挺有味的。蛮干净的段子
说的太好听了,这才是相声的味道。 PS 台湾8月8日 爸爸节很可爱啊 以后8月8日我要给让家人一起过爸爸节
啊!原來大陸8/8不是父親節嗎!
大陆是一些商家为了业绩学着西方的习惯,强加进来的,不知道是几月的第几个星期几这种,每次都是商家搞促销才知道快到父亲节了,就好像为了卖玫瑰巧克力引入情人节,为了卖苹果引入平安夜,对这些节完全没有感觉
@@mamark3960 真的是這樣 節日感覺就是逼著人花錢的操作
光是節日的背誦就顯的出吳兆南大師的博學強記功夫, 若是再看到 [滿漢全席] 的經典段子,那就更拍案叫絕了!!
th-cam.com/video/Sk05KX8MJB8/w-d-xo.html 大師說相聲 [吳兆南 魏龍豪] 滿漢全席 (1998)
一口氣說一大段菜名,原稱[報菜名]行內稱貫口!
欣賞過,實在嘆為觀止。
像是老相声,说的非常好👍,文儒雅而且妙趣恒生,值得保留
小時候印象魏先生在螢光幕前常演反派,後來一些影片裏面也聽得見他的配音。每次說相聲他都是被吳先生揶揄,在相聲世界裡把他在螢光幕上的形象倒轉平衡一下,所以我很愛聽他們說相聲。這段子一開始沒多久就逗我笑了,相聲真是門最高級的脫口秀了。在魏先生走之後,我記得我就不再聽相聲了‧
说的太好了 不急不慢 真是大师级别啊
這是他倆息演分隔多年(吳兆南移民美國)以來再度搭檔演出,都老啦!反應或比他倆年輕時略遲鈍些,尤其是魏龍豪身子較差些,這幾場表演後,沒隔太久,魏老就先登天了!魏龍豪也演電影和電視劇,叫魏甦,他最出名的戲該是和張冰玉搭檔,張去慈禧太后,魏去李蓮英,這被慈禧叫小李子的,回應:喳!當年可轟動啊!而吳兆南偶也客串演平劇,從電視上看過一次他演拾玉鐲的劉媒婆,演得真好,眼神銳利,口齒伶俐!而他也發明非真蒙古的蒙古烤肉,成為台灣特有的蒙古烤肉行業之鼻祖。他移民美國後,製賣牛肉乾,好像也開中餐廳吧?幾年前也在美往生了!
惊悉吴先生病逝,再看一遍以为缅怀。先生一路走好。
说的真好!!!
從小聽到大,還是兩位大師的作品最經典
这口音,让我想起刘宝瑞老先生了
那位逗哏的老先生真的像劉寶瑞的聲音
兩位大師都走了,紀念。
最喜欢文哏相声
我也喜欢
甚麼是文哏
说的真好!
好聽!以前的相聲段子真的比現在甚麼德雲社之流的要高明太多了.
吴兆南,字宗炎,13岁拜侯海林学京剧,毕业于北平中国大学经济系。60年代因在香港参于演出“望江亭”,被台湾方面认为思想左倾。1983年举家迁往美国。1982年拜入相声大师侯宝林门下。魏龙豪,早年以票友身份参于京剧演出,后参于诸多影视剧演出。1953年始与吴兆南,周志泉(周胖子),陈逸安等凭记忆整理演出相声作品。这个段子演出1998年,当时两位老先生已过七旬。隔年三月魏龙豪先生离世。
致敬老相声前辈
北京人来说吧,台词功底有北京人艺的范,中气十足,发音没有特意强调北京土音俚语,把儿化音和吞音的比例尽量修正,更往标准音上靠。没有低俗内容,是文人相声。
J Ma 編輯吳兆南(1926年1月14日-2018年10月14日),本名照南,字宗炎,生於中華民國京兆地方,台灣相聲演員,師承侯寶林,也是蒙古烤肉的發明人。「兆南」原是演出京劇時水牌誤寫,後成藝名[1]。
好,我听完相声摇身成为了台湾节日专家。
那些節日 都被後來的政府以各種理由改了......
袁有為 那是因为什么原因啊?
Bolun Xia 為了政治上的目的 例如台灣光復節 行憲紀念日 國父 蔣中正紀念日......多了228紀念日 之類的
小時候對相聲不懂,更不懂什麼是傳統相聲,但印象很深刻,當年就聽這段子記節日的。
二位大師在天上相會,說相聲了!
哲人日已遠 典型在夙昔
魏龍豪當時也是著名演員藝名魏甦。
吳老師過世了,特別來再聽一次
第一次听台湾相声,还不错呢
节奏真好,引着人听。
这气口绝了,留的毫无差错。
吳老的記憶真好這麼多節日我可記不住
向大师致敬!
两位老先生正宗的京腔京韵,太有味道了。
这才叫相声 相声 相声!没想到宝岛台湾有如此人才!能听到正宗的相声!中华文化同宗同源
呃.....虽然我同意你说的宝岛人才多以及中国文化同宗同源一说,但是他们两位的母语以及相声绝活都不是在台湾学的吧,所以你这个比喻也不是很恰当,就好比去台湾学北京话来北京学台湾腔?(●-●)
兩位大師都是北平人,台灣腔也只是泉州腔 (閩南語系),別只要扯到台灣就看不起人當年文化保留方面台灣是強過大陸沒有錯另外一點,兩岸相聲文化最後的確都走上了瞎掰,鬥嘴,謾罵。這點是很可惜的
@@Nangong-Tianzhi 哈哈,可惜台湾人可不都是像你一样有这种想法,我一直好奇你们去中之后的结果是什么?
@@Nangong-Tianzhi 哈哈,没想到台湾还有你这种理智的人,看多了TH-cam和ptt,我已经潜移默化把台湾人看扁了,你说的很有道理,就让咱们求同存异吧
放心,我人在大陸工作十多年了,很多低能的大陸人我都見過,天涯與百度吧一狗票的低能兒,只能說兩岸都是中國人,低能兒的水平也是差不多一個樣。
好看,有文化气息。
第一次听台湾相声,👍
真經典!令人回味無窮
前天看这段儿,今天吴先生就走了,天哪
精彩!
可惜當年拍成影片配字幕的太少,很多年輕人聽不懂。兩位大師除了內蘊厚重,聲線一高一低更是一大好處。
要不说是天成的搭档呢 真是祖师爷恩典 香火不绝
我是這兩年看了郭德綱先生的表演才開始接觸相聲,不然要換作是小時候肯定也會因為聽不懂而放棄吧
没想到 台湾还有这样正宗的老先生
陆阿大 可惜有一位已經先逝了已經絕唱了啊!
@@weichia0314 兩個都不在了好嗎...
真的假的? 傷心😢!
10/14離開了
還好晚年老先生移民美國了. 現在這種人在台灣根本不受尊重. 甚至會被獨派的罵
初听不以为意 节奏太慢 半天没一个包袱 不知不觉就看完了 乐在其中
感覺是老人家中氣稍弱了,節奏才略慢?
魏龍豪這時已經得癌症,元氣自然不太夠。
陽曆放假共66日+陰曆放19日+24節氣+一年48個禮拜天+隔周放禮拜六24個=180天.等於他一年只上185天課,幾乎做一休一了..(其中有2天5個節"乾脆放架一個禮拜"那有多一天)
懷念吳先生
两位老先生的相声还是有浓浓的京味!吴先生是侯宝林大师徒弟!
現在這些節慶有誰還記得
是的,就位在中正橋東北側河堤上 (類似現在碧潭河堤餐廳),有 相聲 + 中正橋(螢橋)下淡水河中划船 +河邊情侶雅座 + 蒙古烤肉 (吳兆南先生就是台灣首創者),美食品茗,和風消暑, 好個美好的兒時回憶啊 !
向大师致敬
吳兆南幼年成長於北京胡同裡,自小愛聽說書,小學就讀北京育英小學。十三歲時瞞著家人拜侯宝林為師學習京劇。父親為北平市銀行總經理。「蒙古烤肉」「巴比Q」也是吳兆南取的。
通过这个节目了解对岸的节日 寓教于乐最伟大的教学方法
吳:11月11日是工業節又是地政節。魏:哦,放假二天。吳:不能,不能放二天。魏:怎麼啦。吳:因為第二天另有節日啊。魏:還有什麼節日?吳:11月12日中華文化復興節,又是醫師節,這還是國父誕辰紀念日呢,你說怎麼辦?魏:怎麼辦,連著放假唄。吳:乾~脆,連著放一個禮拜吧。魏:啊,我建議你,乾脆再放個鞭炮,就當過年得了。
这两位先生当年能去了台湾真的是万幸,留在了大陆的艺人真是要多惨有多惨
當年大陸文革 很多文化反而在台灣保留下來了..可惜後來台灣政府亂搞 讓許多傳統文化被汙名化 而漸漸沒落了
可怜我刘宝瑞大师....
@@袁有為其實主要是沒市場,畢竟外省族群只占大約15%,無論是相聲還是平劇,在台灣總還是要讓路給本土傳統曲藝的。相形之下,表演工作坊,相聲瓦舍都算是不錯的
回味兩位故去的相聲大師
大师👍
吳兆南也是台灣蒙古烤肉的發明創辦人。
J M 什么蒙古烤肉…就是北京的炙子烤肉,他带到台湾,就成蒙古烤肉了……
@@huhullaa3257 他自己说,本来想叫北京烤肉,但是北京这个词有通匪的嫌疑。如果叫北平烤肉,他作为一个老北京人心里又过不去。就叫蒙古烤肉好了,“离北京越远越好”。
11:43的字幕有誤,是【龍馭上賓】非榮譽喪殯;20:20的也該是【齊】人賣魯雞,非旗人也;秦公怒【以】擔而伐之,非宜也;21:13三子盡【忠】非盡終。22:20以後破梗之時才該是旗人賣【滷】雞、三子盡終。
吳老師,一路走好,RIP!
想起那个“华都西餐厅”“今夜我们说相声”。老先生这算传统文哏的。挺好。两岸老一辈的大师们都是非常有底蕴的,后来的新派相声演员们在这种文化底蕴(不是文凭)上确实欠缺些。如今台湾还有相声吗?还真的没听到过消息。
沈思量 吳兆南、魏龍豪先生的徒弟不少,劉增鍇、樊光耀、侯冠群算是比較有名的,另外一派就是馮翊綱、宋少卿領銜的「相聲瓦舍」比較有名,不過他們跟二位老先生沒有直接師承關係,表演的味道也有差異。相對於其他劇種(京劇、豫劇等等⋯)相聲表演有蠻多人喜歡,只是相聲在台也要適應本地的環境,味道跟發展與北京本地有些不同。我個人還是比較欣賞這些傳統相聲。
还有一位陈逸安三人都交叉搭档过。中学年代午饭时经常从收音机里听他们的表演。
這二位是中華文化的國寶,都是文化底蘊深厚的大師,後無來者矣!
吴先生今天没了,缅怀
大師好走
兩位大師都團聚天上,再起舞台了
赞👍
這才真的是段子啊!
刚看到新闻说他去世了,然后恰巧就看到这视频就点开了。
不捨呀~
真心不错,好~郭德纲的相声也好,虽然是编排于谦,人家于谦都不气,你们又何必呢,就像马戏团的小丑一样,丑化自己,博大家一笑罢了,本来就是为了开心的,有些人何必去计较呢~~
各有各的市場藝人則是看地方決定自己說什麼台灣其實有陣子也有人為了說相聲弄了個茶館進去場地很小 小的不行去的人也不多黃腔也滿天飛不過也沒人在乎可是上了電視跟舞台講的又不同了分寸得自己把握
全場25:49讓人拍案叫絕,紮紮實實的好段子。絕無來者。
看了兩位大師的表演 再看吳兆南大師的高徒創辦的相聲瓦舍 唉
相聲瓦舍的兩位與吳老先生沒有師承關係喔!
這人從前說相聲 但現在說不了了
這個段子表演沒多久隔年三月魏老就去世了唉!
老一辈的相声大师肚囊是真宽敞啊,可不像现在的年轻相声艺人,除了撒狗血不会别的
高!
那句 我们中国人的节 真暖
吳兆南 R.I.P.
据说,相声的这个“哏”字儿,到了台湾因位语言上的些许差异,变成了“梗”。然后大陆人一听“梗”字儿很洋气,就跟风了
是真的,吳魏二位有段哏政部相聲
我也是最近才釐清這倆字的關係😂😂
这就是郭德纲说的极其传统,不带屎尿屁的的相声。
也好听呀 不像郭德纲说的那么难懂
其实郭德纲有个徒弟胖胖的讲评书的网上昵称“壮壮”的,他讲单口和评书时也是有这种“文哏”的腔调的。郭德纲是从底层走上来的。他肚子里有这些东西,对传统曲艺的研究整理是很多的 不过可能是因为底层打拼经历使得其江湖气较重,前期又一直不太能上主流舞台,路子比较草莽 ,所以可能与这个路数不太匹配。但是他应该会给相声的继承发展创造些不错的机会。
不過我也是接觸郭德綱先生的表演才認識到台灣的相聲大師
@@沈思量 壯壯就是閻鶴祥吧,最近開始聽他的評書挺好。我覺得相聲還是分客群,郭德綱先生的表演照顧到了社會各個階層,給我的感覺是不會因為名氣大了就忘了最早給他買票的觀眾
哲人已逝 , 聲永流傳
大师仙逝 一路走好
RIP大師
國曆三月十七是國醫節,為紀念1929年中醫界反抗當時國民政府衛生部通過西醫余岩提議「取締中醫」的運動。這一次的運動博得全國上下一致支持,爭取到最後勝利,因得來不易,故訂三月十七日這一天為「國醫節」。
敬禮
大陆老儿第一次听此精妙,果然中华国学在台湾👍
我六歲的生日禮物,是兩位老人家全套的相聲集錦,是我一整個童年的回憶呢,好懷念呀!
魏龍豪先生,本名「魏甦」,當年帶著弟弟撤退來台,與弟弟走散,為了尋找弟弟,因此隱其本名,使用弟弟的名字「魏龍豪」,希望弟弟能透過媒體與哥哥團圓。遺憾的是,魏老師及至駕鶴西歸也未能再見親弟一面。
我在魏老師過世後搶購了三套兩位老師的作品「相聲捕軼」「相聲集錦」「相聲選粹」,至今依舊好好保存著。緬懷魏老、吳老。
民國75年(1986)我國中三年級,第一次聽到兩位大師的「六口人」。
似乎沒人記得陳逸安了!
三人合體才是黃金年代
謝謝您說明“魏龍豪”這個名字的典故!
@@llasall1 ' 當年他們三人的扒馬褂甚是好聽
多年前我買了「相聲捕軼」和「相聲集錦」,我對「相聲集錦」特別欣賞,相較於現今大陸地區的相聲演員(我聽過的),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
我特別喜歡民國50多年時期他們的段子,節奏快、中氣十足,即使你知道他們下一句要說什麼,聽了還是覺得好笑。
可惜,有一個我喜歡的段子沒有收在同時期的「相聲集錦」,那就是「一貫道」,可能是因為一貫道後來在台灣合法,所以諷刺一貫道的段子就無緣再聽了。
小時候最常聽他們的相聲錄影帶,很懷念這種傳統相聲
以前警察廣播電台每個星期天下午會播他們的相聲集錦
@@gphuang67 沒錯好懷念啊
@@任鳳仙 您可是任小明先生的女兒任鳳仙? 如果是的話,可記得您曾經在與未婚夫出國前曾經在安東市場這一站的紅綠燈前,被一輛摩托車撞飛後,一個小女孩出於關心,一路陪妳走回家?
海外能听到二老的作品,我这个天津人太幸福了,幸福的想哭
说得真好,一口京腔这好听
向兩位已故大師致敬。
魏龍豪還沒
@@江大爺-u6w 魏龍豪在1999年已先走了
大師一路走好,懷念。
这口音,这咬字,这台风,这活儿!!!在大陆也是一流啊!
現在再看,會紅眼眶…
这是地地道道的京腔京韵啊!用词都是老北京的词!也不怪台湾那边做字幕的工作人员会弄出很多错字,本身就不了解这方面文化,更不要提发音。不要说台湾,就是内地的南方,甚至出了京津二地,懂相声的都不是很多。文哏相声,好。不娇柔造作,不闹腾,吐词发音清晰,值得年轻演员学习。只可惜类似的文化想必不能在岛内过多的生根发芽。不知道在这里点赞的,有多少是台湾的听众?
HR Wu 最近看到東方衛視相聲有新人節目,吳兆南老師的徒孫姬天語參賽,非常感動,也算開枝散葉了
HR Wu
在台灣的後起之輩,也許沒辦法像兩位老師如此京腔京韻,但是還是有傳承到其表演的精神,而且發展出自己的特色,不過當然,隨著時代的改變,的確這樣的傳統在台灣好像也越來越式微,未來不知道會如何!?但幸好,科技讓這些傳統留下了紀錄,或許未來對這方面有興趣的後代,還能找到學習的方向!
這些段子都是我小時後聽著入眠的老段子,真是兩位大師!
比如15:57,说的是妙峰山开庙了,字幕打成庙逢山太妙了。这和繁简体字无关,大家欣赏艺术就事论事,您不用那么大火气。
allstar301
您真的嚴重了,人家沒不好的意思,也沒要吵架!
吳兆南在洛杉磯過世,兩位相聲前輩在天上可以好好說相聲了。
致敬,致哀!
淚崩,一個世代的離去,大師每一段相聲,我都反覆聽了很多次,想念兩位!
希望大師一路走好
說實話聽到消息以後難過得不能自已
兩位大師都已遠去,可昔日的風采與怹們所創造出的美好會一直存在於心中
我永遠緬懷,也想念著怹們
2010年听了很多两位的相声
是啊!不過人間卻少了一位相聲前輩。
前辈的相声就算在当今也是精品中的精品,难以超越。京腔京调,字正腔圆。原来京腔也可以说得如此之文雅,并无一丝痞气。敬仰敬仰
T REX 京腔本来就是文雅的,只是现在为了突出北京话的特点,把胡同串子的土话作为北京话的代表了。其实在前清到民国的时候,所谓胡同串子的话都是南城贫民的话,城里的深宅大院儿不这么说。
T REX 他是老北京人😂
痞气?!现在烂草帽子装北京的看多了吧?
@@frankiewoo4678 4年前的坟都能挖,敬仰敬仰。
不是挖坟,而是你的评论就在上面。
文雅的京腔其实就是普通话带一丢丢口音。或者说普通话本来就来自文雅的京腔。
现在所谓到北京话不是郊区话就是南城话。南城话还好一点,很有喜感,语速特别快,也算有特色。有些郊区和北京周边的北京话非常垮。
两位老先生的相声玉润珠圆,文哏的包袱抖得这么响,非常见功力!
一路好走!吳兆南大師
这段子我找了十年了。原来有录音,但是硬盘损坏,没了。太感谢您的上传了!缅怀两位老先生,说得真棒!
吴兆南健在
怎么着就缅怀了两位老先生了,吴先生人家活的好好的呢
才剛講完 隔天可以緬懷了
吴兆南先生 今天已经去世了。。
吴兆南先生 今天已经去世了
我的卡式錄音帶-相聲集錦,二位相聲大師的作品已塵封多年了,向二位大師 致敬。
可惜這2人如今都已不在,而留下錄影實在太少了,說起來我書櫃上還有一套他們的CD,不過好久沒有拿出來聽了。這2人中,我最佩服吳大師的記憶力,他們很多段子都讓我聽的拍手叫絕。
上傳吧
YT上其實很多喔~就算沒有影像也有聲音
老二位,乡音未改,感动
真正老北京啊
可不是吗,亲切,台底下的观众怕是欣赏不来
不會的,該笑的地方跑不了,
在他們幾十年前在台灣台北說相聲的時候,那可是在台灣的獨一份,別無分號
陳柏舟 那太好了,可惜台湾没有相声传承下去的土壤呀
某方面來說相聲瓦舍應該能算是繼承兩位老先生的衣缽了吧
從8歲聽到現在40幾歲
以前的卡帶已經沒了,聽到壞掉
還好現在電腦裡還有二位大師
所有的相聲專輯mp3
老派相声真的精典!
這個相聲我從小聽到大 我還記得我跟兩個姐姐擠在房間一起聽錄音帶 很是懷念!!
说的不错,挺有味的。蛮干净的段子
说的太好听了,这才是相声的味道。 PS 台湾8月8日 爸爸节很可爱啊 以后8月8日我要给让家人一起过爸爸节
啊!原來大陸8/8不是父親節嗎!
大陆是一些商家为了业绩学着西方的习惯,强加进来的,不知道是几月的第几个星期几这种,每次都是商家搞促销才知道快到父亲节了,就好像为了卖玫瑰巧克力引入情人节,为了卖苹果引入平安夜,对这些节完全没有感觉
@@mamark3960 真的是這樣 節日感覺就是逼著人花錢的操作
光是節日的背誦就顯的出吳兆南大師的博學強記功夫, 若是再看到 [滿漢全席] 的經典段子,那就更拍案叫絕了!!
th-cam.com/video/Sk05KX8MJB8/w-d-xo.html 大師說相聲 [吳兆南 魏龍豪] 滿漢全席 (1998)
一口氣說一大段菜名,原稱[報菜名]行內稱貫口!
欣賞過,實在嘆為觀止。
像是老相声,说的非常好👍,文儒雅而且妙趣恒生,值得保留
小時候印象魏先生在螢光幕前常演反派,後來一些影片裏面也聽得見他的配音。每次說相聲他都是被吳先生揶揄,在相聲世界裡把他在螢光幕上的形象倒轉平衡一下,所以我很愛聽他們說相聲。這段子一開始沒多久就逗我笑了,相聲真是門最高級的脫口秀了。在魏先生走之後,我記得我就不再聽相聲了‧
说的太好了 不急不慢 真是大师级别啊
這是他倆息演分隔多年(吳兆南移民美國)以來再度搭檔演出,都老啦!反應或比他倆年輕時略遲鈍些,尤其是魏龍豪身子較差些,這幾場表演後,沒隔太久,魏老就先登天了!
魏龍豪也演電影和電視劇,叫魏甦,他最出名的戲該是和張冰玉搭檔,張去慈禧太后,魏去李蓮英,這被慈禧叫小李子的,回應:喳!當年可轟動啊!
而吳兆南偶也客串演平劇,從電視上看過一次他演拾玉鐲的劉媒婆,演得真好,眼神銳利,口齒伶俐!而他也發明非真蒙古的蒙古烤肉,成為台灣特有的蒙古烤肉行業之鼻祖。他移民美國後,製賣牛肉乾,好像也開中餐廳吧?幾年前也在美往生了!
惊悉吴先生病逝,再看一遍以为缅怀。先生一路走好。
说的真好!!!
從小聽到大,還是兩位大師的作品最經典
这口音,让我想起刘宝瑞老先生了
那位逗哏的老先生真的像劉寶瑞的聲音
兩位大師都走了,紀念。
最喜欢文哏相声
我也喜欢
甚麼是文哏
说的真好!
好聽!
以前的相聲段子真的比現在甚麼德雲社之流的要高明太多了.
吴兆南,字宗炎,13岁拜侯海林学京剧,毕业于北平中国大学经济系。60年代因在香港参于演出“望江亭”,被台湾方面认为思想左倾。1983年举家迁往美国。1982年拜入相声大师侯宝林门下。
魏龙豪,早年以票友身份参于京剧演出,后参于诸多影视剧演出。1953年始与吴兆南,周志泉(周胖子),陈逸安等凭记忆整理演出相声作品。
这个段子演出1998年,当时两位老先生已过七旬。隔年三月魏龙豪先生离世。
致敬老相声前辈
北京人来说吧,台词功底有北京人艺的范,中气十足,发音没有特意强调北京土音俚语,把儿化音和吞音的比例尽量修正,更往标准音上靠。没有低俗内容,是文人相声。
J Ma 編輯
吳兆南(1926年1月14日-2018年10月14日),本名照南,字宗炎,生於中華民國京兆地方,台灣相聲演員,師承侯寶林,也是蒙古烤肉的發明人。「兆南」原是演出京劇時水牌誤寫,後成藝名[1]。
好,我听完相声摇身成为了台湾节日专家。
那些節日 都被後來的政府以各種理由改了......
袁有為 那是因为什么原因啊?
Bolun Xia 為了政治上的目的 例如台灣光復節 行憲紀念日 國父 蔣中正紀念日......多了228紀念日 之類的
小時候對相聲不懂,更不懂什麼是傳統相聲,但印象很深刻,當年就聽這段子記節日的。
二位大師在天上相會,說相聲了!
哲人日已遠 典型在夙昔
魏龍豪當時也是著名演員藝名魏甦。
吳老師過世了,特別來再聽一次
第一次听台湾相声,还不错呢
节奏真好,引着人听。
这气口绝了,留的毫无差错。
吳老的記憶真好這麼多節日我可記不住
向大师致敬!
两位老先生正宗的京腔京韵,太有味道了。
这才叫相声 相声 相声!没想到宝岛台湾有如此人才!能听到正宗的相声!中华文化同宗同源
呃.....虽然我同意你说的宝岛人才多以及中国文化同宗同源一说,但是他们两位的母语以及相声绝活都不是在台湾学的吧,所以你这个比喻也不是很恰当,就好比去台湾学北京话来北京学台湾腔?(●-●)
兩位大師都是北平人,台灣腔也只是泉州腔 (閩南語系),別只要扯到台灣就看不起人
當年文化保留方面台灣是強過大陸沒有錯
另外一點,兩岸相聲文化最後的確都走上了瞎掰,鬥嘴,謾罵。這點是很可惜的
@@Nangong-Tianzhi 哈哈,可惜台湾人可不都是像你一样有这种想法,我一直好奇你们去中之后的结果是什么?
@@Nangong-Tianzhi 哈哈,没想到台湾还有你这种理智的人,看多了TH-cam和ptt,我已经潜移默化把台湾人看扁了,你说的很有道理,就让咱们求同存异吧
放心,我人在大陸工作十多年了,很多低能的大陸人我都見過,天涯與百度吧一狗票的低能兒,只能說兩岸都是中國人,低能兒的水平也是差不多一個樣。
好看,有文化气息。
第一次听台湾相声,👍
真經典!令人回味無窮
前天看这段儿,今天吴先生就走了,天哪
精彩!
可惜當年拍成影片配字幕的太少,很多年輕人聽不懂。兩位大師除了內蘊厚重,聲線一高一低更是一大好處。
要不说是天成的搭档呢 真是祖师爷恩典 香火不绝
我是這兩年看了郭德綱先生的表演才開始接觸相聲,不然要換作是小時候肯定也會因為聽不懂而放棄吧
没想到 台湾还有这样正宗的老先生
陆阿大 可惜有一位已經先逝了
已經絕唱了啊!
@@weichia0314 兩個都不在了好嗎...
真的假的? 傷心😢!
10/14離開了
還好晚年老先生移民美國了. 現在這種人在台灣根本不受尊重. 甚至會被獨派的罵
初听不以为意 节奏太慢 半天没一个包袱
不知不觉就看完了 乐在其中
感覺是老人家中氣稍弱了,節奏才略慢?
魏龍豪這時已經得癌症,元氣自然不太夠。
陽曆放假共66日+陰曆放19日+24節氣+一年48個禮拜天+隔周放禮拜六24個=180天.等於他一年只上185天課,幾乎做一休一了..(其中有2天5個節"乾脆放架一個禮拜"那有多一天)
懷念吳先生
两位老先生的相声还是有浓浓的京味!吴先生是侯宝林大师徒弟!
現在這些節慶有誰還記得
是的,就位在中正橋東北側河堤上 (類似現在碧潭河堤餐廳),有 相聲 + 中正橋(螢橋)下淡水河中划船 +河邊情侶雅座 + 蒙古烤肉 (吳兆南先生就是台灣首創者),美食品茗,和風消暑, 好個美好的兒時回憶啊 !
向大师致敬
吳兆南幼年成長於北京胡同裡,自小愛聽說書,小學就讀北京育英小學。十三歲時瞞著家人拜侯宝林為師學習京劇。父親為北平市銀行總經理。「蒙古烤肉」「巴比Q」也是吳兆南取的。
通过这个节目了解对岸的节日 寓教于乐最伟大的教学方法
吳:11月11日是工業節又是地政節。
魏:哦,放假二天。
吳:不能,不能放二天。
魏:怎麼啦。
吳:因為第二天另有節日啊。
魏:還有什麼節日?
吳:11月12日中華文化復興節,又是醫師節,這還是國父誕辰紀念日呢,你說怎麼辦?
魏:怎麼辦,連著放假唄。
吳:乾~脆,連著放一個禮拜吧。
魏:啊,我建議你,乾脆再放個鞭炮,就當過年得了。
这两位先生当年能去了台湾真的是万幸,留在了大陆的艺人真是要多惨有多惨
當年大陸文革 很多文化反而在台灣保留下來了..
可惜後來台灣政府亂搞 讓許多傳統文化被汙名化 而漸漸沒落了
可怜我刘宝瑞大师....
@@袁有為其實主要是沒市場,畢竟外省族群只占大約15%,無論是相聲還是平劇,在台灣總還是要讓路給本土傳統曲藝的。相形之下,表演工作坊,相聲瓦舍都算是不錯的
回味兩位故去的相聲大師
大师👍
吳兆南也是台灣蒙古烤肉的發明創辦人。
J M 什么蒙古烤肉…就是北京的炙子烤肉,他带到台湾,就成蒙古烤肉了……
@@huhullaa3257 他自己说,本来想叫北京烤肉,但是北京这个词有通匪的嫌疑。如果叫北平烤肉,他作为一个老北京人心里又过不去。就叫蒙古烤肉好了,“离北京越远越好”。
11:43的字幕有誤,是【龍馭上賓】非榮譽喪殯;20:20的也該是【齊】人賣魯雞,非旗人也;秦公怒【以】擔而伐之,非宜也;21:13三子盡【忠】非盡終。22:20以後破梗之時才該是旗人賣【滷】雞、三子盡終。
吳老師,一路走好,RIP!
想起那个“华都西餐厅”“今夜我们说相声”。老先生这算传统文哏的。挺好。两岸老一辈的大师们都是非常有底蕴的,后来的新派相声演员们在这种文化底蕴(不是文凭)上确实欠缺些。如今台湾还有相声吗?还真的没听到过消息。
沈思量 吳兆南、魏龍豪先生的徒弟不少,劉增鍇、樊光耀、侯冠群算是比較有名的,另外一派就是馮翊綱、宋少卿領銜的「相聲瓦舍」比較有名,不過他們跟二位老先生沒有直接師承關係,表演的味道也有差異。相對於其他劇種(京劇、豫劇等等⋯)相聲表演有蠻多人喜歡,只是相聲在台也要適應本地的環境,味道跟發展與北京本地有些不同。我個人還是比較欣賞這些傳統相聲。
还有一位陈逸安三人都交叉搭档过。中学年代午饭时经常从收音机里听他们的表演。
這二位是中華文化的國寶,都是文化底蘊深厚的大師,後無來者矣!
吴先生今天没了,缅怀
大師好走
兩位大師都團聚天上,再起舞台了
赞👍
這才真的是段子啊!
刚看到新闻说他去世了,然后恰巧就看到这视频就点开了。
不捨呀~
真心不错,好~郭德纲的相声也好,虽然是编排于谦,人家于谦都不气,你们又何必呢,就像马戏团的小丑一样,丑化自己,博大家一笑罢了,本来就是为了开心的,有些人何必去计较呢~~
各有各的市場
藝人則是看地方決定自己說什麼
台灣其實有陣子也有人為了說相聲弄了個茶館
進去場地很小 小的不行
去的人也不多
黃腔也滿天飛
不過也沒人在乎
可是上了電視跟舞台講的又不同了
分寸得自己把握
全場25:49讓人拍案叫絕,紮紮實實的好段子。絕無來者。
看了兩位大師的表演 再看吳兆南大師的高徒創辦的相聲瓦舍 唉
相聲瓦舍的兩位與吳老先生沒有師承關係喔!
這人從前說相聲 但現在說不了了
這個段子表演沒多久隔年三月魏老就去世了唉!
老一辈的相声大师肚囊是真宽敞啊,可不像现在的年轻相声艺人,除了撒狗血不会别的
高!
那句 我们中国人的节 真暖
吳兆南 R.I.P.
据说,相声的这个“哏”字儿,到了台湾因位语言上的些许差异,变成了“梗”。然后大陆人一听“梗”字儿很洋气,就跟风了
是真的,吳魏二位有段哏政部相聲
我也是最近才釐清這倆字的關係😂😂
这就是郭德纲说的极其传统,不带屎尿屁的的相声。
也好听呀 不像郭德纲说的那么难懂
其实郭德纲有个徒弟胖胖的讲评书的网上昵称“壮壮”的,他讲单口和评书时也是有这种“文哏”的腔调的。郭德纲是从底层走上来的。他肚子里有这些东西,对传统曲艺的研究整理是很多的 不过可能是因为底层打拼经历使得其江湖气较重,前期又一直不太能上主流舞台,路子比较草莽 ,所以可能与这个路数不太匹配。但是他应该会给相声的继承发展创造些不错的机会。
不過我也是接觸郭德綱先生的表演才認識到台灣的相聲大師
@@沈思量 壯壯就是閻鶴祥吧,最近開始聽他的評書挺好。我覺得相聲還是分客群,郭德綱先生的表演照顧到了社會各個階層,給我的感覺是不會因為名氣大了就忘了最早給他買票的觀眾
哲人已逝 , 聲永流傳
大师仙逝 一路走好
RIP大師
國曆三月十七是國醫節,為紀念1929年中醫界反抗當時國民政府衛生部通過西醫余岩提議「取締中醫」的運動。這一次的運動博得全國上下一致支持,爭取到最後勝利,因得來不易,故訂三月十七日這一天為「國醫節」。
敬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