ขนาดวิดีโอ: 1280 X 720853 X 480640 X 360
แสดงแผงควบคุมโปรแกรมเล่น
เล่นอัตโนมัติ
เล่นใหม่
正构烃和异构烃的分子式都是CnHn+2, 比如正丙烷和异丙烷。多期视频里我发觉大刘的基础知识很不牢靠,基本属于现炒现卖不求甚解,忽悠外行可以。
谢谢指正!
@@getstevenliu 我言辞过激,向您道歉。希望尽可能严谨做得更好!
其實就是透過人工方式把二氧化碳重新變回碳氫,這技術是有絕對價值的,一方面靠自然的光合作用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吸收足夠的二氧化碳,這無法阻止地球升溫一定還需要人工加快,一方面利用沙漠龐大的風光資源來人工合成碳氫燃料可以建立重要的能源庫做為後盾,比如要是遇到超級火山噴發數年時間都沒有太陽,就得靠石化燃料撐過去
這些技術基本上是沒什麼價值的...原因是 他們都會告訴你 可以用CO2+H2還原成碳氫化合物 但不會告訴你這反應中為了需要達到足夠的轉化率 CO2的濃度要夠高....遠遠高於大氣中的400ppm。有搞過化學的就知道 氣相中的400ppm(0.04%)是一個多低的濃度....(不信的是 這濃度已經足夠增加溫室效應) 所以這技術要實用 要嘛你要濃縮大氣中的CO2 而且可能至少得濃縮幾百倍 但這過程有可能非常耗能 要嘛你找高濃度的CO2(譬如發電廠或工廠的鍋爐尾氣) 但這不代表一開始就燒了化石燃料 那還不如一開始就想辦法讓發電廠或工廠別用化石燃料就好 否則工廠燒了變成CO2 你耗盡能源又還原回來 但汽油是給汽車用的 燃燒完的CO2根本無法收集只能直排大氣 又變回超低效率的400ppm..... 除非能有效的濃縮大氣中400ppm的CO2 否則這些CO2轉XX的技術 就算技術上可行 經濟價值也很低....PS: 光合作用效率低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大氣中CO2濃度太低 400ppm的氣相對任何化學反應都是低到不行的濃度...
二氧化碳捕捉和纯化是近几年非常热的话题,成本一直很高。未来,二氧化碳的捕捉设备会变成化工厂依法运转的条件之一,这些成本都会转嫁到市场
大刘为什么不看好光伏呢?
從中國以外的視角,地球有太多太陽、風等能源被閒置未開發,用來合成燃料是低成本又零碳排,更可擺脫原油不均的依賴。更重要的是,合成燃料完全可取代現有汽油,不像電動車的諸多缺點,也不像氫能源有重新建設基礎設施的成本。
今天內容很棒!
电的来源除了风光核能外还有水,魁北克100%水力发电,满足美东地区(包括整个纽约州)的供电需求。这里电动车占有率也是加拿大最高的。
CO2 也能合成食物,成本轉換的問題而已。
基础研发很有意义
合成汽油不知道要消耗多少能源才能得到,而這樣每單位合成汽油的成本,是否比電動車使用的每單位發電成本來的低,如此這樣合成才有意義。
不论是氢能、电池、还是合成燃油,本质都是一种可以便携的能量载体。有能量损失是很正常的,重要的是成本和便携性
二氧化碳生产汽油,这个新闻刚好日本在播,已经设备做出来,准备商业化。成本说是原油提炼的1/10。但是整个新闻里生产效率没有提,所以估计效率是个问题。
关键在于费托合成的效率和消耗,从生物质气化到合成油品,成本比现在植物油加氢得到的航煤成本低得多,产量也更容易上去。现在国内已经有好几个年产百万吨级的合成油厂了,费托合成催化剂也已经比较成熟。
這項技術目前沒什麼前景首先最困難的就是收集CO2因為暖化,大氣中的CO2濃度確實已經到了極高的程度但以工業化眼光來看這濃度又太低不但部署不易,而且運作的電力消耗肯定遠大於收集的CO2合成的汽油生成量1200兆瓦生成1000兆瓦都算樂觀了,1200兆瓦能不能生成12兆瓦都要打個問號而如果是以環保為目的考量,那想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直接種樹不是比較快?
谁说CO2一定要从大气中收集,视频中有说可以在产生CO2的工厂旁进行,比如火力发电站旁
這就是搶地問題,人想要開墾,但種樹需要地,看看有多少為了農業和工業發展去砍伐森林來使用就知道了,而且你又不能逼那些國家不能這樣做,他們經濟還在發展中,也沒這份餘力
@@月亮不睡我也不睡 那樣也不會比較快更別提工廠廢氣你還要用一堆方式過濾到只剩下二氧化碳
@@月亮不睡我也不睡那你知道捕捉设备和材料有多贵吗?用传统化学吸收的话就没法再次利用了,而且会二次污染。可逆吸附材料的吸附率很有限,且操作成本很高。如果你不希望电费贵几倍的话,直接排放就是目前最好的办法
CO2還可以用來製作澱粉,之前就討論過,但捕捉CO2用來做澱粉成本根本比種植植物自己生產澱粉來的貴,而且是超級貴
賽車,航空用油,雖然是很細分市場,但是他的溢價同樣非常高
燃烧汽油释放能量,合成汽油必然要吸收能量,所以关键在于生产合成汽油时,输入能量到底是什么成本。
除了技术以外。二氧化碳合成汽油,肯定要耗能。从环保角度看,有干净能源是前提。离不开石油,又无法获得天然石油时。是一个替代途径。
靠这个给燃油车续命估计是等不到了。但是石油不光有提炼燃料的价值,还有作为化工原料的价值,比如合成塑料、化肥、药品等等。如果这种技术成熟,那么真正回收塑料的技术也就不远了(现在的塑料回收利用几乎就是诈骗)。至于汽车的能源,甚至飞机、船舶,我相信电力是未来,当然电池(能量密度)和发动机(功率)的挑战都不小。不过最起码现在很多的喷气机模型都在用电动函道而不是迷你涡轮喷气发动机,在成本、维护和环保上的优势都很大。对于总体上的能源,我相信核电是未来。现在的核裂变技术最大的缺陷是对水的依赖、核废料处理和安全性。这些通过改进反应堆的设计,得到完全消除的可能行很高,比如中国已经投入试运行的熔盐钍反应堆。如果成功,核电将是最环保也最丰富的能源。
这个的价值在于战争 军用设备不太可能纯电动化 开战时控制不了马六甲 受中俄关系 中马关系制约就太大了
说了这么多石油,跟原油都搞不清楚,笑死人
模型飞机自重极轻,推重比或者说功重比高得吓人,所谓力大砖飞的真实体现。真飞机是无论如何做不到那样的功重比的。所以电动化飞机仍然只是处于研发阶段。
中国多煤,现在煤合成甲醇就已经比汽油便宜了, 西部电力过剩, 过剩的电力可以直接转化成甲醇卖钱,如果核聚变或者深层地热实现, 电力成本降低十倍, 电车每公里1分, 油车每公里1毛, 老百姓也不会太在乎这一毛,不用追求极致的价格低廉, 差不多就行。 欧美工资水平对汽油就不怎么敏感
没必要费劲吧啦的转化为汽油,甲醇就行了,双燃料发动机, 双油箱
相當於用二氧化碳做儲能介質
15年就看过报道说奥迪实现了二氧化碳合成汽油,成本在1-1.5欧每升
仿照植物的 葉綠素 , 利用太陽能把CO2 + H2O 轉成碳氫化合物, 對於 catalyst 專家們可參 葉綠素 的構成!
告诉我叶绿素造了纤维素,然后呢,你烧柴火开车吗😂
光合作用的能量利用率这样1%左右……
内燃机会导致氮气和氧气反应,产生酸性气体。电机没有这个副作用。
確實蠻有前景,合成煤油可能更快進入商用,畢竟飛機去碳方法不多。。。
人类什么时候掌握光合作用, 直接让植物长出汽油.
這篇我收下了,滿滿的乾貨。
庄稼地里每年都发愁这么多碳怎么处理,感觉这些科学家仅仅是为了写文章,不具有实际应用
可以作为储能的中间介质
只用合成到甲醇就可以了,现有的石油运输系统可以一样用,解决一下甲醇腐蚀性的问题就行了,用煤合成的甲醇已经比汽油成本低了,汽车装两个油箱,一个甲醇一个汽油,有什么用什么。 中国多煤,西部电力过剩,过剩的电力生产甲醇直接换钱
汽油是化學電池性價比怎麼算都比整車換電池高
very concise and educational
这类技术在太空外星上可能有展望,例如火星金星土卫六等,甲烷都成湖泊海洋了。
那种地方如果有本地居民,一定会面临一个难题,不见得比我们面对的困难要小:去哪里搞氧气?
如果制造燃烧值1000焦的汽油不使用超过1000焦的能量,那能量就不守恒喽。
合成过程的热量损耗
为什么不直接用氢气
拿氢把二氧化碳转化成长链烃?干嘛不直接用氢驱动燃料电池呢?
最廉價最安全地獲得持續不斷的電將改變一切。唯可控核聚變可期
二氧化碳不够用怎么办?
这是终极方案.
ChatGPT回答的关于电动车效率问题,请问靠谱吗:考虑到发电站的效率、电网传输效率、以及电池的充放电效率,在使用化石燃料作为发电燃料的情况下,电动车相比燃油车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优势会有所减弱,但通常仍然存在。以下是一些关键因素的考虑:1. **发电站的效率**:火力发电站(使用化石燃料)的效率一般在33%到48%左右。这意味着只有这一比例的化学能转换为电能。2. **电网传输效率**:一般在90%到95%之间,这表示大部分电能能够成功传输到终端用户。3. **电池充放电效率**:通常在80%到90%之间。综合考虑上述因素,虽然从原始燃料到车轮的能量转换链路中存在多次能量转换和传输损失,但电动车的总体能效仍然优于燃油车。这是因为:- **电动机效率高**:电动车的电动机效率(85%到95%)远高于燃油车的内燃机效率(20%到30%)。- **再生制动**:电动车能通过再生制动系统回收一部分能量,这在燃油车中是不可能的。- **停车时无能耗**:电动车在停车或怠速时几乎不消耗能源,而燃油车的内燃机在怠速时仍然消耗燃料。因此,即使在使用化石燃料的发电站为电动车提供动力的情况下,电动车相比燃油车通常还是具有更高的能效和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然而,这一优势的程度会受到发电方式、地区电网的绿色能源比例等因素的影响。随着可再生能源在电网中所占比例的增加,电动车的环境优势将会更加明显。
而且汽油也不是自动到汽车里的,石油的勘探开采运输冶炼等等也是需要消耗能源的。
@@宁天天 这个没有考虑哦
合成的意义是从下往上重建化工链条
燃料只不过是能量的载体。。。合成了还是需要能量输入,能量从哪来😂
所有化學反應 兩個變化 1 分子的化學鍵從組 可是參加反應的原子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 2 化學能的改變 化學反應會對環境吸熱 或放熱 氣油燃燒是放熱反應 產生二氧化碳 和水 反應產生的熱能就是汽車的動力 如果把二氧化碳變成氣油 就要把這些能量還回去 再加上耗損 所以不管用什麼方法都是賠本生意 因為生產氣油所需的能量超過氣油能提供的能量 那麼氣油的能量從那裡來的 是從太陽來的
把二氧化碳 變成碳氫化合物就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如果创造反应条件所需的能量可以主要由电能提供,那么把它当成另一种形态的化学电池去看待或许是一个可取的思路。毕竟只要不泄漏,这玩意自放电就是0。只不过“充电”和“放电”效率目前很低。而且释放能量的途径可以是热机,也可以是燃料电池。CO2的来源如果有化工厂直供当然最好,现在还有不少研究大气中CO2捕获、固化的技术,固化这块除了产烃类,还有产煤的。捕获这块如果能达到足够的纯度和效率,也可能跟这个合成汽油技术结合一下?
合成汽油不是新鮮事,成本從來就是個難題,個人看法生質柴油更靠譜,而且還能回收廢棄的食用油,但目前成本還是比汽柴油都高就是,但那價差還不至於那麼離譜~!
我比較蠢, 要收集氫和二氧化碳再去弄汽油...我收集好氫直接液化儲存啦! 汽油發動機改用氫不難的🤣
氫氣運送跟儲存成本高上汽油不少。汽油可以用金屬容器或耐汽油材質存放,而氫氣分子太小,容易從一般材質溜出去,需用特殊材料去製作。而用在車上,汽油是直接以液態倒入油箱,氫氣則需加壓變液態再輸送到車輛的高壓存儲桶。
生質柴油 更簡單易取~
汽油發動機的數量比柴油發動機不知道多幾十倍,合成汽油是要替代汽油,讓燃油汽車能夠繼續使用,又能達到碳中和😊
听你这么说,我感觉这个前景很广阔的。这个不是价格的问题了........可以解决电能的存储问题。我直接做成汽油总比做电池好吧............还得看具体工艺了。不是太懂,没听明白反正。😂
有意思
但是现在内燃机的效率非常的低啊。还是不划算。
那么内燃机的效率和火力发电的效率差多少呢
@@LeoCrayon 內燃機 火力發電 至少差一倍現在火力發電 大部份是 複循環發電 可以回收廢熱發電 效率可以到60%你說的內燃機 是汽車嗎?汽車走走停停 效率很低 且行走時 有忽快忽慢 更慘的是 停等紅綠等 怠速都是浪費電動機沒這問題 只是馬達在高功率很費電 現在電池容量太小
@@s9154001 柴油HEV增程应该效率不会低
基础研发很有意义,商业应用来说可能还很远。😂😂😂
跟環保完全沾不上邊,合回去消耗的能量一定比分解產生的能量還大
TD 2nd law!
这个东西适合用在航母上,用来合成航空煤油。
变汽油太麻烦了,直接换算成碳排放交易卖钱,才牛逼
說到二氧化碳,美國最近在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機獲得突破,這玩意可厲害了,只需要傳統水蒸汽發電機組十分之一的體積就能發出一樣的電量,之前我對電磁砲無法裝配在非核電動力船艦的評論可能會被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機打臉,美軍都的電磁砲計畫可能會死灰復燃
說明一下,中國華能集團在2021年已經開始運轉5兆瓦的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機,美國是剛剛完成10兆瓦的組裝明年開始運轉。
这东西军用可靠性存疑 损管怎么搞 蒸汽机组补水可太容易了 CO2漏了就GG了 20年前美国海军学院的电磁炮规划是要用钍反应堆
@@skykhan37渦輪機體積都這麼小了 哪需要多少CO2.
塵爆?
按照永动机的逻辑推理就能得出,合成出的汽油绝对不可能释放比合成所需更多的能量。除非某些特殊应用场景,大概率绝对无法实现大规模量产
我不相信两桶油会做这种好事😂
将来如果电能无限化,那这个合成汽油完全可以视为是极优的能量转储方案。第一它的材料易得(氢好办,电解水即可,二氧化碳难度高点,考虑到那时候电能无限,直接从大气中提取没准也是可行的),合成汽油本身如果大部分碳来自于空气,那它本身就完全可视为纯绿色能源。想想就激动,再也不用考虑讨厌的电动车了。
现在煤合成甲醇的价格比汽油低,一些城市有甲醇出租车,西部电力过剩可以转化成甲醇卖钱, 到甲醇这一步就行了, 等核聚变或者深层地热突破,电力价格便宜十倍,电车每公里一分钱,油车一毛钱都有竞争力, 不追求极致低价,可接受即可
把地上的土变成银和铜才好,那汽油没前途的
银已经很便宜了,据说大型电解生产什么金属的厂子的电极上有副产物银
先产生二氧化碳再合成油为什么要产生二氧化碳呢 因为二氧化碳不好收集啊 还要过滤杂质不如直接产生二氧化碳什么鬼
為何不直接把甲醇拿來燒 額外花那麼多步才能合成汽油
你得考虑燃烧热吧?
燃烧热值只有汽油一半,热值參數對內燃機很重要,若要提高效率只能用""甲醇燃料電池""發電用電動機(反而跟氫燃料電池競爭,乾脆用氫不是更簡單)。。。甲醇有這問題,導致船隻變換未來燃料上一直有顧慮。合成甲烷,合成汽油,合成柴油,合成煤油都有應用場景。。。(而甲醇有被當作"廉價氫載體"可能,需要氫時,用催化劑分解產氫)
甲醇还有一点低毒。也是麻烦的东西。
前有生物燃料,再有合成汽油,再怎么样也抵挡不住革命性的电动车浪潮。
先有的汽油,才有的发动机设计。
第一,费托反应是近一百年前的技术了。第二,南非sasol和荷兰壳牌公司的商业费托设备都已经有好几十年了。第三,铜是水汽变换的催化剂,没有费托活性。第四,高研院的论文有很多疑点,大化所的催化体系寿命是硬伤。第五,费托汽油相比裂化汽油不具备商业优势,属于战略储备型技术,不能解决能源问题。第六,我国早就有了铁基费托催化剂,但缺乏大型费托设备的工程经验。
所谓科普,不应该是简简单单地搬运几篇科技报道。对自己不了解的东西,要抱有敬畏的态度
以能量個觀點不可能會需要更少的能量啦畢竟做任何事情亂度都是變多的
不论用什么做原材料,只要是合成汽油都是没有前途的,原因是都有成本。而且成本不低!而电 在未来是没有成本的,为什么呢?原因有二。第一,如果我们未来的天空太阳能发电站建起来了,那么电的成本会逐渐地越来越低,直至几乎不要钱。第二点是,如果我们的核聚变反应堆的科技突破了,那么月球上的一公斤的氦-3就可以够全人类500年的用电量,因此电也可以说没有成本了。第一个方面,我国已经在建设中,未来3-5年,我们的天空太阳能发电站就将发射升空。地面的建设,也已经在实施,已经在四川靠近青海的地区规划出专门的土地,建设用于接收来自天空太阳能发电站传回来的电能的地面接收站,接收方式是微波传输,这可以不受地面天气的影响。因此,二氧化碳并不是用来合成汽油的,而是用来合成食物的,中国的科学家已经用二氧化碳合成了淀粉,这是未来深空探测中,航天员最最需要的食物,这才是二氧化碳最终的归宿。希望大刘赶紧自我科普这方面的知识!
太空發電你要怎麼輸回地面?你還相信微波無線輸電那套科幻喔,別傻了,你說的很好笑,微波能輸多少電你要不要去查一下啊,這一路有多少東西會吸收微波啊?對人體動物的影響目前也沒研究,呵呵,韭菜國有大量韭菜不怕死人,大概也只有中國敢這樣玩,漢人別殘害少數民族好嗎,還想設在新疆西藏
@@dhh523 可是目前太空发电传微波最先实验是美国,,,
@@pengyuecai553 已經驗證效率低下了
@@dhh523 所以以色列的技术有没有指引,我看下,大家交流下资讯。
@@pengyuecai553 請google h2pro
关键很多人晚上充电车啊,晚上的电不用也会浪费掉。
這個是美軍用來給航母艦載機補給燃油用的,核電在身,不怕浪費能源,油能多弄一點就能跑遠一點,補給間隔更長
玉米:你們終於會了
我感覺這技術的問題是....氫氣打哪來?要壓低成本就要用灰氫,那你還不如直接用甲烷去合成汽油煤油呢
電解水阿,所以這就包含在了生產能量成本裡
@@gcdonetwothree 電解水產氫是所有生成氫氣方法裡最簡單但是最沒有效率的方式...一半以上的能量都浪費掉了....大概只有非尖峰時綠能發電量過剩又儲能電池滿時才會考慮的方法吧....抽水蓄水位能轉換效率可能都還比較划算哩...
看成本了
合成汽油是没有意义的,只是为了汽车动力。既然需要氢,为什么不直接用氢做燃料?二氧化碳合成甲醇是有意义的,因为甲醇是化工的中间原料,可以用于各种化工产品。所以没有石油,也没有关系。我们有CO2,只要有足够的氢就能合成大部分的石化产品。所以说这颗科技树没有点歪,而是大有作为。
估计你应该是没看懂😜。汽油燃点和储存方面比氢有很大的优势,这是分子多碳的原因。 现有的油车可以直接使用。
@@stonefly7352 氢气易挥发,必须压缩储存,易爆炸
塑料的原材料就是石油
可以不可以使用现有的汽油的基础架构,比如加油站,发动机的存量和设计生产能力,这是和氢能相比不能忽视的价格差别。你是瞎了才会看不到这些吧😂
你絕對不想你家地下室放滿氫氣車
❤❤❤
煤电发电依然是环保的,为什么?因为煤电是集中发电的,可以通过各种方法集中解决污染问题,但汽车就不一样了,是分散的,是没办法完全解决每个汽车的污染问题,所以,即便用煤电发电,用电动车也是环保的。关键解决电池的环保问题就可以了。
效率是关键问题。效率高就成电池了。
電動機 比較正確
基本上跟氫能是一樣的道理理論上輸出肯定是少於輸入的最終就是看兩者哪個損耗更少,大概只會有一個能夠商業化,另一個大概只能作為技術儲備但氫能還有環保的buff,所以合成汽油勝出的概率極小
所以直接停售燃油車是不對的
中国基本上都是混动了。😂一箱油可以跑1300公里。
这种人造汽油的能量计算过吗?如果输入能量大于输出能量,不就是永动机了?还是生物质产品,已经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了固定了一定的能量(碳氢氧化合物)改造为燃料比较靠谱。相对于是自然界和工业界的结合。
乙醇才是未来
从价值属性上说,是用低价原料生产高价值产品,这没什么好说,关键是技术进步,降低成本。从节能减排角度说,按照能量守恒的原理,合成汽油就是转移能量,在生产过程中必然有能量损耗,节能是不肯能的,用清洁能源可以不增排,如果用煤电转化那就是间接煤制油了,还要增排。只是可以发挥中国的煤炭储量优势,减少石油依赖,非常时期有战略价值。如果将来几十年能实现核聚变发电,有无限清洁能源,那这个技术就可以充分发挥作用,社会发展完全不需要受石油资源制约了。那天将是仅依靠石油输出生活的国家的灾难,他们将被扔到垃圾箱里。
如果可以通过二氧化碳生成汽油,那更需要用电动车了。你想啊,你先收集二氧化碳炼汽油对吧,然后汽油炼完了用来燃烧发电,燃烧过程中,又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又炼汽油……卧槽,闭环了。我就想问,这种既非裂变又非聚变的化学反应,能量要不要守恒....
消耗能量制造汽油,再燃烧产生能量,这科技树是点歪了
大自然:跟我斗?
😮😮😮😮😮😮😮😮😮😮
这次内容比较烧cpu
會嗎,不就是國中程度的化學嗎?我不知道現在的國中課程,我們以前國中就有教汽油的成分了,就很簡單的基礎有機化學
二战的时候,德国就能用煤转成汽油,成本高,不实际。其实现在全合成机油就是用天然气合成的,这样分子链大小比较一致。
现在也在搞e-fuels 准备在智利生产的样子 德国佬传统艺能了
先踩再看,养成习惯
泰囧走一波😂
那么问题来了,用CO2合成汽油,会释放多少CO2?
究竟要智障到什么程度?好笑吗?
都有氫了不直接用氫?😂
日本人哭晕在厕所里
存储运输都有要求,而且汽油之所以汽油就是各种环境比较稳的运行。氢很麻烦。
根据能量守恒,合成的能量哪里来,还是说发明了一种超媒介
招搖撞騙,遙遙領先
直接烧H2就好了
這又不是多新的實驗室研究項目,講了一大串,講到重點的量產效率就弱掉了,更沒有經濟效益可言,看完影片,讓人又浪費了11分鐘,消耗掉11分鐘的電力。
刘,你前几天问频道内容的事,这个是一个例子-别整那些没用的。你做了很多这种书呆子交作业的玩意儿,特没劲。我没看内容。看标题就枪毙了。尤其是这种不知道你是要弘扬民族主义还是高级黑的立场。以前挺喜欢愿意听一个文科生掰活数理化的。
大刘的频道我个人是愿意付费订阅会员的。
油车电车比较不公平。电车的能量效率远远超过油车。所以电车普及必定减少排放😊
选题越来越奇葩了,这种选题能有流量吗?要结合流量选题呀,比如研究下哈马斯的火箭怎么搓出来的,流量肯定翻一个档次
二氧化碳是便宜貨,用分子篩技術從大氣中就能大量提取,大劉沒講到氫氣的成本,其實才是合成汽油的最大成本來源之一,這玩意可不便宜喔,如果是綠氫那就更貴了,估計是一定要用綠氫的,如果用藍氫那搞合成汽油就沒意義了,跟你們說一個對中國不好的消息,目前電解水取綠氫的技術已經獲得巨大突破,成本已經比傳統方式大降7成以上,可惜這技術是你們中國人討厭的以色列人發明的,人家已經在美國新創融資了,獲得巨大的資金,但是現在中國跟以色列搞翻臉了,你們拿不到這個技術了,透過美國牽線,我們台灣已經私下接觸以色列好幾輪了,呵呵呵,我只能說呵呵呵了,大劉兄給你一個題材方向了,可以去介紹這個全新的電解水製綠氫的技術
可是中国已经在海上制氢了,那么以色列现在有什么比较大的制氢项目吗?
中國海上製氫是結合太陽能的傳統製法?以色列製氫的效率是傳統方法的數倍,日本已經搶先台灣取得技術了
日本近日已經取得以色列的技術了,豐田章男之前慘被退出豐田汽車決策層,就是因為他執意要搞氫能源汽車,不搞純電,當時他灰不溜丟的被董事會趕下台,各位近日有注意到豐田章男嗎?日本取得以色列的新型製氫技術,豐田章男講話又大聲起來了,開始批評全電汽車
科技進步是全人類的事業不用陰陽怪氣的,並且也不用貶低中國的實力,中國有能力有資源也有政策在所有可行的賽道做嘗試與推進,比如中國的光合新能也提供了一種有趣的方案推薦您去了解一下。另一方面中國的全產業鏈工業化程度舉世無匹,氫產業鏈不是只有制氫,氫氣製作出來之後還需要儲存,金屬氫化物儲氫材料這方面中國也走在前面,氫產業鏈相關的專利也名列世界前茅,照這麼說難道以色列需要來求中國?人類本就有科技共享的機制跨國科研活動也很頻繁,並非你想像中的壁壘分明蔽掃自珍,而且技術獨佔也並非都是好事會阻礙該技術的產業化、普及生態化與規範化,不然特斯拉何必公開專利呢?事實上從稀土處理這個例子可以體會,新技術或資源離不開相應工業產業鏈來搭配才能做到經濟性的產出,而中國工業的全球占比注定了這不是一兩項新科技或個人的意識形態立場可以去撼動或評斷的,所以在一個純粹討論科學技術的清新頻道中又何必帶入你的個人情緒?
@@tensaicheng 金屬材料將氫儲存在晶格中的技術早已經被淘汰了你還活在過去呢,早就沒人在申請專利了好嗎?聽你說這個就大概能判斷你的年紀了,日本的高分子高壓罐儲氫才是王道,金屬儲氫能儲多少?重量又重,只有在我20年前讀書時吵的火熱,後來早就沒人在玩了,你估計年紀比我更大,資訊沒更新吧
二氧化碳浓度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尽管在大气中的浓度是气候变暖的祸首,但用于汽油合成还是太低了。
燃烧氢不就好了 反正都是炸
太麻烦了,直接研究随意门
正构烃和异构烃的分子式都是CnHn+2, 比如正丙烷和异丙烷。多期视频里我发觉大刘的基础知识很不牢靠,基本属于现炒现卖不求甚解,忽悠外行可以。
谢谢指正!
@@getstevenliu 我言辞过激,向您道歉。希望尽可能严谨做得更好!
其實就是透過人工方式把二氧化碳重新變回碳氫,這技術是有絕對價值的,一方面靠自然的光合作用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吸收足夠的二氧化碳,這無法阻止地球升溫一定還需要人工加快,一方面利用沙漠龐大的風光資源來人工合成碳氫燃料可以建立重要的能源庫做為後盾,比如要是遇到超級火山噴發數年時間都沒有太陽,就得靠石化燃料撐過去
這些技術基本上是沒什麼價值的...原因是 他們都會告訴你 可以用CO2+H2還原成碳氫化合物 但不會告訴你這反應中為了需要達到足夠的轉化率 CO2的濃度要夠高....遠遠高於大氣中的400ppm。有搞過化學的就知道 氣相中的400ppm(0.04%)是一個多低的濃度....(不信的是 這濃度已經足夠增加溫室效應) 所以這技術要實用 要嘛你要濃縮大氣中的CO2 而且可能至少得濃縮幾百倍 但這過程有可能非常耗能 要嘛你找高濃度的CO2(譬如發電廠或工廠的鍋爐尾氣) 但這不代表一開始就燒了化石燃料 那還不如一開始就想辦法讓發電廠或工廠別用化石燃料就好 否則工廠燒了變成CO2 你耗盡能源又還原回來 但汽油是給汽車用的 燃燒完的CO2根本無法收集只能直排大氣 又變回超低效率的400ppm.....
除非能有效的濃縮大氣中400ppm的CO2 否則這些CO2轉XX的技術 就算技術上可行 經濟價值也很低....
PS: 光合作用效率低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大氣中CO2濃度太低 400ppm的氣相對任何化學反應都是低到不行的濃度...
二氧化碳捕捉和纯化是近几年非常热的话题,成本一直很高。未来,二氧化碳的捕捉设备会变成化工厂依法运转的条件之一,这些成本都会转嫁到市场
大刘为什么不看好光伏呢?
從中國以外的視角,地球有太多太陽、風等能源被閒置未開發,用來合成燃料是低成本又零碳排,更可擺脫原油不均的依賴。更重要的是,合成燃料完全可取代現有汽油,不像電動車的諸多缺點,也不像氫能源有重新建設基礎設施的成本。
今天內容很棒!
电的来源除了风光核能外还有水,魁北克100%水力发电,满足美东地区(包括整个纽约州)的供电需求。这里电动车占有率也是加拿大最高的。
CO2 也能合成食物,成本轉換的問題而已。
基础研发很有意义
合成汽油不知道要消耗多少能源才能得到,而這樣每單位合成汽油的成本,是否比電動車使用的每單位發電成本來的低,如此這樣合成才有意義。
不论是氢能、电池、还是合成燃油,本质都是一种可以便携的能量载体。
有能量损失是很正常的,重要的是成本和便携性
二氧化碳生产汽油,这个新闻刚好日本在播,已经设备做出来,准备商业化。成本说是原油提炼的1/10。但是整个新闻里生产效率没有提,所以估计效率是个问题。
关键在于费托合成的效率和消耗,从生物质气化到合成油品,成本比现在植物油加氢得到的航煤成本低得多,产量也更容易上去。现在国内已经有好几个年产百万吨级的合成油厂了,费托合成催化剂也已经比较成熟。
這項技術目前沒什麼前景
首先最困難的就是收集CO2
因為暖化,大氣中的CO2濃度確實已經到了極高的程度
但以工業化眼光來看這濃度又太低
不但部署不易,而且運作的電力消耗肯定遠大於收集的CO2合成的汽油生成量
1200兆瓦生成1000兆瓦都算樂觀了,1200兆瓦能不能生成12兆瓦都要打個問號
而如果是以環保為目的考量,那想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直接種樹不是比較快?
谁说CO2一定要从大气中收集,视频中有说可以在产生CO2的工厂旁进行,比如火力发电站旁
這就是搶地問題,人想要開墾,但種樹需要地,看看有多少為了農業和工業發展去砍伐森林來使用就知道了,而且你又不能逼那些國家不能這樣做,他們經濟還在發展中,也沒這份餘力
@@月亮不睡我也不睡 那樣也不會比較快
更別提工廠廢氣你還要用一堆方式過濾到只剩下二氧化碳
@@月亮不睡我也不睡那你知道捕捉设备和材料有多贵吗?用传统化学吸收的话就没法再次利用了,而且会二次污染。可逆吸附材料的吸附率很有限,且操作成本很高。如果你不希望电费贵几倍的话,直接排放就是目前最好的办法
CO2還可以用來製作澱粉,之前就討論過,但捕捉CO2用來做澱粉成本根本比種植植物自己生產澱粉來的貴,而且是超級貴
賽車,航空用油,雖然是很細分市場,但是他的溢價同樣非常高
燃烧汽油释放能量,合成汽油必然要吸收能量,所以关键在于生产合成汽油时,输入能量到底是什么成本。
除了技术以外。二氧化碳合成汽油,肯定要耗能。从环保角度看,有干净能源是前提。
离不开石油,又无法获得天然石油时。是一个替代途径。
靠这个给燃油车续命估计是等不到了。但是石油不光有提炼燃料的价值,还有作为化工原料的价值,比如合成塑料、化肥、药品等等。如果这种技术成熟,那么真正回收塑料的技术也就不远了(现在的塑料回收利用几乎就是诈骗)。至于汽车的能源,甚至飞机、船舶,我相信电力是未来,当然电池(能量密度)和发动机(功率)的挑战都不小。不过最起码现在很多的喷气机模型都在用电动函道而不是迷你涡轮喷气发动机,在成本、维护和环保上的优势都很大。
对于总体上的能源,我相信核电是未来。现在的核裂变技术最大的缺陷是对水的依赖、核废料处理和安全性。这些通过改进反应堆的设计,得到完全消除的可能行很高,比如中国已经投入试运行的熔盐钍反应堆。如果成功,核电将是最环保也最丰富的能源。
这个的价值在于战争 军用设备不太可能纯电动化 开战时控制不了马六甲 受中俄关系 中马关系制约就太大了
说了这么多石油,跟原油都搞不清楚,笑死人
模型飞机自重极轻,推重比或者说功重比高得吓人,所谓力大砖飞的真实体现。真飞机是无论如何做不到那样的功重比的。所以电动化飞机仍然只是处于研发阶段。
中国多煤,现在煤合成甲醇就已经比汽油便宜了, 西部电力过剩, 过剩的电力可以直接转化成甲醇卖钱,如果核聚变或者深层地热实现, 电力成本降低十倍, 电车每公里1分, 油车每公里1毛, 老百姓也不会太在乎这一毛,不用追求极致的价格低廉, 差不多就行。 欧美工资水平对汽油就不怎么敏感
没必要费劲吧啦的转化为汽油,甲醇就行了,双燃料发动机, 双油箱
相當於用二氧化碳做儲能介質
15年就看过报道说奥迪实现了二氧化碳合成汽油,成本在1-1.5欧每升
仿照植物的 葉綠素 , 利用太陽能把CO2 + H2O 轉成碳氫化合物, 對於 catalyst 專家們可參 葉綠素 的構成!
告诉我叶绿素造了纤维素,然后呢,你烧柴火开车吗😂
光合作用的能量利用率这样1%左右……
内燃机会导致氮气和氧气反应,产生酸性气体。电机没有这个副作用。
確實蠻有前景,合成煤油可能更快進入商用,畢竟飛機去碳方法不多。。。
人类什么时候掌握光合作用, 直接让植物长出汽油.
這篇我收下了,滿滿的乾貨。
庄稼地里每年都发愁这么多碳怎么处理,感觉这些科学家仅仅是为了写文章,不具有实际应用
可以作为储能的中间介质
只用合成到甲醇就可以了,现有的石油运输系统可以一样用,解决一下甲醇腐蚀性的问题就行了,用煤合成的甲醇已经比汽油成本低了,汽车装两个油箱,一个甲醇一个汽油,有什么用什么。 中国多煤,西部电力过剩,过剩的电力生产甲醇直接换钱
汽油是化學電池
性價比怎麼算都比整車換電池高
very concise and educational
这类技术在太空外星上可能有展望,例如火星金星土卫六等,甲烷都成湖泊海洋了。
那种地方如果有本地居民,一定会面临一个难题,不见得比我们面对的困难要小:去哪里搞氧气?
如果制造燃烧值1000焦的汽油不使用超过1000焦的能量,那能量就不守恒喽。
合成过程的热量损耗
为什么不直接用氢气
拿氢把二氧化碳转化成长链烃?干嘛不直接用氢驱动燃料电池呢?
最廉價最安全地獲得持續不斷的電將改變一切。唯可控核聚變可期
二氧化碳不够用怎么办?
这是终极方案.
ChatGPT回答的关于电动车效率问题,请问靠谱吗:考虑到发电站的效率、电网传输效率、以及电池的充放电效率,在使用化石燃料作为发电燃料的情况下,电动车相比燃油车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优势会有所减弱,但通常仍然存在。以下是一些关键因素的考虑:
1. **发电站的效率**:火力发电站(使用化石燃料)的效率一般在33%到48%左右。这意味着只有这一比例的化学能转换为电能。
2. **电网传输效率**:一般在90%到95%之间,这表示大部分电能能够成功传输到终端用户。
3. **电池充放电效率**:通常在80%到90%之间。
综合考虑上述因素,虽然从原始燃料到车轮的能量转换链路中存在多次能量转换和传输损失,但电动车的总体能效仍然优于燃油车。这是因为:
- **电动机效率高**:电动车的电动机效率(85%到95%)远高于燃油车的内燃机效率(20%到30%)。
- **再生制动**:电动车能通过再生制动系统回收一部分能量,这在燃油车中是不可能的。
- **停车时无能耗**:电动车在停车或怠速时几乎不消耗能源,而燃油车的内燃机在怠速时仍然消耗燃料。
因此,即使在使用化石燃料的发电站为电动车提供动力的情况下,电动车相比燃油车通常还是具有更高的能效和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然而,这一优势的程度会受到发电方式、地区电网的绿色能源比例等因素的影响。随着可再生能源在电网中所占比例的增加,电动车的环境优势将会更加明显。
而且汽油也不是自动到汽车里的,石油的勘探开采运输冶炼等等也是需要消耗能源的。
@@宁天天 这个没有考虑哦
合成的意义是从下往上重建化工链条
燃料只不过是能量的载体。。。合成了还是需要能量输入,能量从哪来😂
所有化學反應 兩個變化 1 分子的化學鍵從組 可是參加反應的原子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 2 化學能的改變 化學反應會對環境吸熱 或放熱 氣油燃燒是放熱反應 產生二氧化碳 和水 反應產生的熱能就是汽車的動力 如果把二氧化碳變成氣油 就要把這些能量還回去 再加上耗損 所以不管用什麼方法都是賠本生意 因為生產氣油所需的能量超過氣油能提供的能量 那麼氣油的能量從那裡來的 是從太陽來的
把二氧化碳 變成碳氫化合物就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如果创造反应条件所需的能量可以主要由电能提供,那么把它当成另一种形态的化学电池去看待或许是一个可取的思路。毕竟只要不泄漏,这玩意自放电就是0。只不过“充电”和“放电”效率目前很低。而且释放能量的途径可以是热机,也可以是燃料电池。CO2的来源如果有化工厂直供当然最好,现在还有不少研究大气中CO2捕获、固化的技术,固化这块除了产烃类,还有产煤的。捕获这块如果能达到足够的纯度和效率,也可能跟这个合成汽油技术结合一下?
合成汽油不是新鮮事,成本從來就是個難題,個人看法生質柴油更靠譜,而且還能回收廢棄的食用油,但目前成本還是比汽柴油都高就是,但那價差還不至於那麼離譜~!
我比較蠢, 要收集氫和二氧化碳再去弄汽油...我收集好氫直接液化儲存啦! 汽油發動機改用氫不難的🤣
氫氣運送跟儲存成本高上汽油不少。汽油可以用金屬容器或耐汽油材質存放,而氫氣分子太小,容易從一般材質溜出去,需用特殊材料去製作。而用在車上,汽油是直接以液態倒入油箱,氫氣則需加壓變液態再輸送到車輛的高壓存儲桶。
生質柴油 更簡單易取~
汽油發動機的數量比柴油發動機不知道多幾十倍,合成汽油是要替代汽油,讓燃油汽車能夠繼續使用,又能達到碳中和😊
听你这么说,我感觉这个前景很广阔的。这个不是价格的问题了........可以解决电能的存储问题。我直接做成汽油总比做电池好吧......
......还得看具体工艺了。不是太懂,没听明白反正。😂
有意思
但是现在内燃机的效率非常的低啊。还是不划算。
那么内燃机的效率和火力发电的效率差多少呢
@@LeoCrayon
內燃機 火力發電 至少差一倍
現在火力發電 大部份是 複循環發電 可以回收廢熱發電 效率可以到60%
你說的內燃機 是汽車嗎?
汽車走走停停 效率很低 且行走時 有忽快忽慢 更慘的是 停等紅綠等 怠速都是浪費
電動機沒這問題 只是馬達在高功率很費電 現在電池容量太小
@@s9154001 柴油HEV增程应该效率不会低
基础研发很有意义,商业应用来说可能还很远。😂😂😂
跟環保完全沾不上邊,合回去消耗的能量一定比分解產生的能量還大
TD 2nd law!
这个东西适合用在航母上,用来合成航空煤油。
变汽油太麻烦了,直接换算成碳排放交易卖钱,才牛逼
說到二氧化碳,美國最近在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機獲得突破,這玩意可厲害了,只需要傳統水蒸汽發電機組十分之一的體積就能發出一樣的電量,之前我對電磁砲無法裝配在非核電動力船艦的評論可能會被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機打臉,美軍都的電磁砲計畫可能會死灰復燃
說明一下,中國華能集團在2021年已經開始運轉5兆瓦的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機,美國是剛剛完成10兆瓦的組裝明年開始運轉。
这东西军用可靠性存疑 损管怎么搞 蒸汽机组补水可太容易了 CO2漏了就GG了 20年前美国海军学院的电磁炮规划是要用钍反应堆
@@skykhan37渦輪機體積都這麼小了 哪需要多少CO2.
塵爆?
按照永动机的逻辑推理就能得出,合成出的汽油绝对不可能释放比合成所需更多的能量。
除非某些特殊应用场景,大概率绝对无法实现大规模量产
我不相信两桶油会做这种好事😂
将来如果电能无限化,那这个合成汽油完全可以视为是极优的能量转储方案。第一它的材料易得(氢好办,电解水即可,二氧化碳难度高点,考虑到那时候电能无限,直接从大气中提取没准也是可行的),合成汽油本身如果大部分碳来自于空气,那它本身就完全可视为纯绿色能源。想想就激动,再也不用考虑讨厌的电动车了。
最廉價最安全地獲得持續不斷的電將改變一切。唯可控核聚變可期
现在煤合成甲醇的价格比汽油低,一些城市有甲醇出租车,西部电力过剩可以转化成甲醇卖钱, 到甲醇这一步就行了, 等核聚变或者深层地热突破,电力价格便宜十倍,电车每公里一分钱,油车一毛钱都有竞争力, 不追求极致低价,可接受即可
把地上的土变成银和铜才好,那汽油没前途的
银已经很便宜了,据说大型电解生产什么金属的厂子的电极上有副产物银
先产生二氧化碳再合成油
为什么要产生二氧化碳呢 因为二氧化碳不好收集啊 还要过滤杂质
不如直接产生二氧化碳
什么鬼
為何不直接把甲醇拿來燒 額外花那麼多步才能合成汽油
你得考虑燃烧热吧?
燃烧热值只有汽油一半,热值參數對內燃機很重要,若要提高效率只能用""甲醇燃料電池""發電用電動機(反而跟氫燃料電池競爭,乾脆用氫不是更簡單)。。。甲醇有這問題,導致船隻變換未來燃料上一直有顧慮。合成甲烷,合成汽油,合成柴油,合成煤油都有應用場景。。。(而甲醇有被當作"廉價氫載體"可能,需要氫時,用催化劑分解產氫)
甲醇还有一点低毒。也是麻烦的东西。
前有生物燃料,再有合成汽油,再怎么样也抵挡不住革命性的电动车浪潮。
先有的汽油,才有的发动机设计。
第一,费托反应是近一百年前的技术了。第二,南非sasol和荷兰壳牌公司的商业费托设备都已经有好几十年了。第三,铜是水汽变换的催化剂,没有费托活性。第四,高研院的论文有很多疑点,大化所的催化体系寿命是硬伤。第五,费托汽油相比裂化汽油不具备商业优势,属于战略储备型技术,不能解决能源问题。第六,我国早就有了铁基费托催化剂,但缺乏大型费托设备的工程经验。
所谓科普,不应该是简简单单地搬运几篇科技报道。对自己不了解的东西,要抱有敬畏的态度
以能量個觀點不可能會需要更少的能量啦
畢竟做任何事情亂度都是變多的
不论用什么做原材料,只要是合成汽油都是没有前途的,原因是都有成本。而且成本不低!
而电 在未来是没有成本的,为什么呢?原因有二。第一,如果我们未来的天空太阳能发电站建起来了,那么电的成本会逐渐地越来越低,直至几乎不要钱。
第二点是,如果我们的核聚变反应堆的科技突破了,那么月球上的一公斤的氦-3就可以够全人类500年的用电量,因此电也可以说没有成本了。
第一个方面,我国已经在建设中,未来3-5年,我们的天空太阳能发电站就将发射升空。地面的建设,也已经在实施,已经在四川靠近青海的地区规划出专门的土地,建设用于接收来自天空太阳能发电站传回来的电能的地面接收站,接收方式是微波传输,这可以不受地面天气的影响。
因此,二氧化碳并不是用来合成汽油的,而是用来合成食物的,中国的科学家已经用二氧化碳合成了淀粉,这是未来深空探测中,航天员最最需要的食物,这才是二氧化碳最终的归宿。
希望大刘赶紧自我科普这方面的知识!
太空發電你要怎麼輸回地面?你還相信微波無線輸電那套科幻喔,別傻了,你說的很好笑,微波能輸多少電你要不要去查一下啊,這一路有多少東西會吸收微波啊?對人體動物的影響目前也沒研究,呵呵,韭菜國有大量韭菜不怕死人,大概也只有中國敢這樣玩,漢人別殘害少數民族好嗎,還想設在新疆西藏
@@dhh523 可是目前太空发电传微波最先实验是美国,,,
@@pengyuecai553 已經驗證效率低下了
@@dhh523 所以以色列的技术有没有指引,我看下,大家交流下资讯。
@@pengyuecai553 請google h2pro
关键很多人晚上充电车啊,晚上的电不用也会浪费掉。
這個是美軍用來給航母艦載機補給燃油用的,核電在身,不怕浪費能源,油能多弄一點就能跑遠一點,補給間隔更長
玉米:你們終於會了
我感覺這技術的問題是....氫氣打哪來?要壓低成本就要用灰氫,那你還不如直接用甲烷去合成汽油煤油呢
電解水阿,所以這就包含在了生產能量成本裡
@@gcdonetwothree 電解水產氫是所有生成氫氣方法裡最簡單但是最沒有效率的方式...一半以上的能量都浪費掉了....大概只有非尖峰時綠能發電量過剩又儲能電池滿時才會考慮的方法吧....抽水蓄水位能轉換效率可能都還比較划算哩...
看成本了
合成汽油是没有意义的,只是为了汽车动力。既然需要氢,为什么不直接用氢做燃料?二氧化碳合成甲醇是有意义的,因为甲醇是化工的中间原料,可以用于各种化工产品。所以没有石油,也没有关系。我们有CO2,只要有足够的氢就能合成大部分的石化产品。所以说这颗科技树没有点歪,而是大有作为。
估计你应该是没看懂😜。汽油燃点和储存方面比氢有很大的优势,这是分子多碳的原因。 现有的油车可以直接使用。
@@stonefly7352 氢气易挥发,必须压缩储存,易爆炸
塑料的原材料就是石油
可以不可以使用现有的汽油的基础架构,比如加油站,发动机的存量和设计生产能力,这是和氢能相比不能忽视的价格差别。你是瞎了才会看不到这些吧😂
你絕對不想你家地下室放滿氫氣車
❤❤❤
煤电发电依然是环保的,为什么?因为煤电是集中发电的,可以通过各种方法集中解决污染问题,但汽车就不一样了,是分散的,是没办法完全解决每个汽车的污染问题,所以,即便用煤电发电,用电动车也是环保的。关键解决电池的环保问题就可以了。
效率是关键问题。效率高就成电池了。
電動機 比較正確
基本上跟氫能是一樣的道理
理論上輸出肯定是少於輸入的
最終就是看兩者哪個損耗更少,大概只會有一個能夠商業化,另一個大概只能作為技術儲備
但氫能還有環保的buff,所以合成汽油勝出的概率極小
所以直接停售燃油車是不對的
中国基本上都是混动了。😂一箱油可以跑1300公里。
这种人造汽油的能量计算过吗?如果输入能量大于输出能量,不就是永动机了?还是生物质产品,已经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了固定了一定的能量(碳氢氧化合物)改造为燃料比较靠谱。相对于是自然界和工业界的结合。
乙醇才是未来
从价值属性上说,是用低价原料生产高价值产品,这没什么好说,关键是技术进步,降低成本。从节能减排角度说,按照能量守恒的原理,合成汽油就是转移能量,在生产过程中必然有能量损耗,节能是不肯能的,用清洁能源可以不增排,如果用煤电转化那就是间接煤制油了,还要增排。只是可以发挥中国的煤炭储量优势,减少石油依赖,非常时期有战略价值。
如果将来几十年能实现核聚变发电,有无限清洁能源,那这个技术就可以充分发挥作用,社会发展完全不需要受石油资源制约了。那天将是仅依靠石油输出生活的国家的灾难,他们将被扔到垃圾箱里。
如果可以通过二氧化碳生成汽油,那更需要用电动车了。你想啊,你先收集二氧化碳炼汽油对吧,然后汽油炼完了用来燃烧发电,燃烧过程中,又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又炼汽油……卧槽,闭环了。我就想问,这种既非裂变又非聚变的化学反应,能量要不要守恒....
消耗能量制造汽油,再燃烧产生能量,这科技树是点歪了
大自然:跟我斗?
😮😮😮😮😮😮😮😮😮😮
这次内容比较烧cpu
會嗎,不就是國中程度的化學嗎?我不知道現在的國中課程,我們以前國中就有教汽油的成分了,就很簡單的基礎有機化學
二战的时候,德国就能用煤转成汽油,成本高,不实际。其实现在全合成机油就是用天然气合成的,这样分子链大小比较一致。
现在也在搞e-fuels 准备在智利生产的样子 德国佬传统艺能了
先踩再看,养成习惯
泰囧走一波😂
那么问题来了,用CO2合成汽油,会释放多少CO2?
究竟要智障到什么程度?
好笑吗?
都有氫了不直接用氫?😂
日本人哭晕在厕所里
存储运输都有要求,而且汽油之所以汽油就是各种环境比较稳的运行。氢很麻烦。
根据能量守恒,合成的能量哪里来,还是说发明了一种超媒介
招搖撞騙,遙遙領先
直接烧H2就好了
這又不是多新的實驗室研究項目,講了一大串,講到重點的量產效率就弱掉了,更沒有經濟效益可言,看完影片,讓人又浪費了11分鐘,消耗掉11分鐘的電力。
刘,你前几天问频道内容的事,这个是一个例子-别整那些没用的。你做了很多这种书呆子交作业的玩意儿,特没劲。我没看内容。看标题就枪毙了。尤其是这种不知道你是要弘扬民族主义还是高级黑的立场。以前挺喜欢愿意听一个文科生掰活数理化的。
大刘的频道我个人是愿意付费订阅会员的。
油车电车比较不公平。
电车的能量效率远远超过油车。所以电车普及必定减少排放😊
选题越来越奇葩了,这种选题能有流量吗?要结合流量选题呀,比如研究下哈马斯的火箭怎么搓出来的,流量肯定翻一个档次
二氧化碳是便宜貨,用分子篩技術從大氣中就能大量提取,大劉沒講到氫氣的成本,其實才是合成汽油的最大成本來源之一,這玩意可不便宜喔,如果是綠氫那就更貴了,估計是一定要用綠氫的,如果用藍氫那搞合成汽油就沒意義了,跟你們說一個對中國不好的消息,目前電解水取綠氫的技術已經獲得巨大突破,成本已經比傳統方式大降7成以上,可惜這技術是你們中國人討厭的以色列人發明的,人家已經在美國新創融資了,獲得巨大的資金,但是現在中國跟以色列搞翻臉了,你們拿不到這個技術了,透過美國牽線,我們台灣已經私下接觸以色列好幾輪了,呵呵呵,我只能說呵呵呵了,大劉兄給你一個題材方向了,可以去介紹這個全新的電解水製綠氫的技術
可是中国已经在海上制氢了,那么以色列现在有什么比较大的制氢项目吗?
中國海上製氫是結合太陽能的傳統製法?以色列製氫的效率是傳統方法的數倍,日本已經搶先台灣取得技術了
日本近日已經取得以色列的技術了,豐田章男之前慘被退出豐田汽車決策層,就是因為他執意要搞氫能源汽車,不搞純電,當時他灰不溜丟的被董事會趕下台,各位近日有注意到豐田章男嗎?日本取得以色列的新型製氫技術,豐田章男講話又大聲起來了,開始批評全電汽車
科技進步是全人類的事業不用陰陽怪氣的,並且也不用貶低中國的實力,中國有能力有資源也有政策在所有可行的賽道做嘗試與推進,比如中國的光合新能也提供了一種有趣的方案推薦您去了解一下。
另一方面中國的全產業鏈工業化程度舉世無匹,氫產業鏈不是只有制氫,氫氣製作出來之後還需要儲存,金屬氫化物儲氫材料這方面中國也走在前面,氫產業鏈相關的專利也名列世界前茅,照這麼說難道以色列需要來求中國?人類本就有科技共享的機制跨國科研活動也很頻繁,並非你想像中的壁壘分明蔽掃自珍,而且技術獨佔也並非都是好事會阻礙該技術的產業化、普及生態化與規範化,不然特斯拉何必公開專利呢?
事實上從稀土處理這個例子可以體會,新技術或資源離不開相應工業產業鏈來搭配才能做到經濟性的產出,而中國工業的全球占比注定了這不是一兩項新科技或個人的意識形態立場可以去撼動或評斷的,所以在一個純粹討論科學技術的清新頻道中又何必帶入你的個人情緒?
@@tensaicheng 金屬材料將氫儲存在晶格中的技術早已經被淘汰了你還活在過去呢,早就沒人在申請專利了好嗎?聽你說這個就大概能判斷你的年紀了,日本的高分子高壓罐儲氫才是王道,金屬儲氫能儲多少?重量又重,只有在我20年前讀書時吵的火熱,後來早就沒人在玩了,你估計年紀比我更大,資訊沒更新吧
二氧化碳浓度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尽管在大气中的浓度是气候变暖的祸首,但用于汽油合成还是太低了。
燃烧氢不就好了 反正都是炸
太麻烦了,直接研究随意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