ขนาดวิดีโอ: 1280 X 720853 X 480640 X 360
แสดงแผงควบคุมโปรแกรมเล่น
เล่นอัตโนมัติ
เล่นใหม่
何老師根本台灣之光,看了又專業又較不難懂太強大了,看了好多部何老師過去到現在的影片,太神了!
我跑5公里一路到全馬到100英里越野超馬. 59+幾乎60歲了, 最大攝氧量相當於20-29歲男子的95 percentile. 兩年半前跟健力教練學重訓. 跑步跟重訓相輔相成, 跑步有氧為主大重量肌力為輔. 不相容性自己依照需要調整. 李奇儒, 張嘉哲, 陳彥博, 楊森, 井上尚彌都是我的偶像. 感謝怪獸講堂持續不斷推廣健身的正確觀念!
太厲害了!您的最大攝氧是多少?
不過我自己實施下來,有不同看法。我一週跑六天,重訓四到五天。我有三天強度跑(間歇、閾值、長跑),本來跟何博士說的一樣,將強度課與下半身重訓錯開,想說這樣才不會干擾,但事實上,下半身重訓完,隔一兩天都會影響跑步,強度課反而訓練不好。偶然看到國外podcaster,他體重8X公斤,硬舉200kg以上,同時全馬破3小時。他的課表反而是下半身排在強度課當天,一開始半信半疑的試。沒想到效果反而比較好。因為強度課練完幾小時休息後做下半身重訓,並不會有什麼影響,再來隔天一定會有下半身的DOMS,但隔天就是輕鬆跑+上半身重訓,反而會讓下半身休息。目前運作幾個禮拜了,體感很好,跑速與肌力都有同步提升。
可以請問那個podcasters 是誰嗎?
@ Sahil Bloom,另外Nick Bare也很有名,YT應該都找得到。Sahil Bloom有在推特上po他的課表
謝謝何老師跟Josh哥的努力不懈,持續帶給我們正確、寶貴的運動知識,期待老師的新書😊
@@pepewwong821 謝謝😊
謝謝~ :)
後面深蹲架的槓架不一樣高我看得好躁😂😂😂
@@STW 😂😂😂
🤣🤣🤣
我愛跑的原因跟何博士一樣,進入舒服的心流😌
感謝非常實用的專業分享❤
期待新書+1😁
其實剩2-3週可能比較適合E、M區間(Zone 1、2),到間歇就是zone 3~5了,容易疲勞又可能受傷,野跑不知道是不是山徑那種需要高負荷的彈跳(例如你可以從冷水坑到七星山主峰來回做野跑訓練),如果復原不夠可能會受傷。徐國峰、丹尼爾的書內也建議長期訓練對V dot o2效果會比較穩定等。跑步跟重訓一樣是一輩子的事,重訓、野跑、登山、鐵人3項、瑜珈伸展是可以同時訓練的,只是無法同時達到非常極致。
老師也變Hybrid Athlete了😃
感謝何老師和Jush哥花了整整一集的時間回覆我的問題!!!我跑的距離是16km爬升1300m多一些,本身就很愛爬山所以就答應了越野跑。老師提到肌力與體能教練會和跑步教練打起來那邊,我很有感,找我去跑越野跑的朋友是跑馬拉松跟游泳的以前也參加過三鐵,而我是“叫“練,我最初的目標是盡量把3km得速度往上頂,練很多間歇,想說把最大攝氧量頂上去,然後就被噴了。。。後來我覺得很不服才開始打算認真練長跑,在不服的過程中找到跑步的樂趣。之後何老師有打算報名或辦跑步活動(不一定要是馬拉松)的話,希望能夠有公告,我一定會找周遭很粗的教練朋友通通挖過去參加,變成大力士路跑!!!
3/9國道馬半馬
最近常看到何老師在師大附近跑步🏃
這一集可以搭配早一天邱哥放上SBD台灣#110一起來聽
造福聽眾,祝福一夜好眠
沒想到何老師會愛上跑步欸
我參加馬拉松(月月馬)也重訓,有重訓的人跑完馬拉松恢復期很短~像我跑完半馬,隔天仍然可以深蹲與快走操場10圈~~
"有重訓的人跑完馬拉松恢復期很短" - 深(身)有同感
老師您好,想請問何老師:前幾集提到「若長期只做健力三項可能導致關節壓力過大的風險」,若是一般訓練者(非選手)一週約2~3練,且每個健力項目一週只會做一次5*3至5*5.RPE約9的訓練,非訓練日裡只維持日常活動量(飛輪或散步、健走類),這樣也會有老師說的關節壓力風險嗎?若有,是否有能在受傷前觀察出關節壓力可能過大的徵兆?謝謝老師不吝指導。
感謝分享❤
何老師,Josh哥/叔,很感謝一直推出優質的節目,我已經成為忠實觀眾了😊這邊還是有問題想詢問,現在訓練發現負重行走或啞鈴臥推,發現小拇指跟無名指會扣不住了,應該是握力不夠,想問解方,謝謝🎉
@無名-i9l2z 我也好奇何教授跟Josh哥的答案. 不過解方應該有兩個方向(假設您沒有姿勢的問題,例如受力點): 一個是透過代償(包括使用護具)減輕後兩指相對的負荷; 另一個是放慢您漸進式超負荷的進度, 讓您的後兩指和相關的動力鏈有更多向上適應的時間.
何老師很久沒有發訓練shorts了 XD
很簡單耶😂我禮拜二跑班,跑課表禮拜六固定長距離,20公里禮拜日就重訓我全都要~
請問 如中午先重訓上身傍晚再練跑vs中午練跑傍晚再練上身,這樣的訓練效果雷同嗎?或仍建議重訓優先效果較佳呢?謝謝
一直覺得 Hybrid 很累,所以把重訓改成 Heavy Duty 肩推、引體、雙槓有氧 五公里 一週跑三天完全不練深蹲和硬舉
Easy max其实就是类似Dan John的 strength maintenance workout,在一定的重量强度下就可以维持最大肌力的力量。
正呀❤🎉🎉❤😂❤❤yoyoyo😂🎉
请问扛沙袋跑步算负重间隙训练吗?😊
感謝能在優質的 TH-cam 頻道中學習和收聽,我自己也是「最大肌力」理念的忠實支持者!最近在思考如何更進一步優化訓練效率,這裡想請教一個問題:如果在日常生活中長時間穿戴循序漸進加重的負重背心,並且同時進行常規的訓練計畫,這樣的結合是否能有效提升訓練效率?尤其是在增強肌肉耐力、力量或爆發力方面,這種「生活化負重」的策略是否會帶來額外的效益,還是可能有過度訓練的風險?
長時間穿負重背心走路可能對你的關節不大好
每天走路1小時半 大概8公里多一點 應該還好不會掉肌肉吧? 每週重訓四天 就上肢 下肢各兩天
❤❤😄😄😄🤸
没人觉得Josh这集特别困(都快睡着了)吗
加一😂
241212+1太棒了
Specialization is for insects. - Robert Heinlein
其實如果是有國際認證的越野跑路線 爬山的路徑會很多即使是菁英選手也沒有像公路跑一樣全程跑不停時間不多就直接背起背包去走類似的路徑或直接去比賽場地練習最好能練一次走五~六公里 因為越野跑補給站可能會拉長到這種距離
👍👍👍
Go Hybrid.
何老師根本台灣之光,看了又專業又較不難懂太強大了,看了好多部何老師過去到現在的影片,太神了!
我跑5公里一路到全馬到100英里越野超馬. 59+幾乎60歲了, 最大攝氧量相當於20-29歲男子的95 percentile. 兩年半前跟健力教練學重訓. 跑步跟重訓相輔相成, 跑步有氧為主大重量肌力為輔. 不相容性自己依照需要調整. 李奇儒, 張嘉哲, 陳彥博, 楊森, 井上尚彌都是我的偶像. 感謝怪獸講堂持續不斷推廣健身的正確觀念!
太厲害了!您的最大攝氧是多少?
不過我自己實施下來,有不同看法。我一週跑六天,重訓四到五天。我有三天強度跑(間歇、閾值、長跑),本來跟何博士說的一樣,將強度課與下半身重訓錯開,想說這樣才不會干擾,但事實上,下半身重訓完,隔一兩天都會影響跑步,強度課反而訓練不好。偶然看到國外podcaster,他體重8X公斤,硬舉200kg以上,同時全馬破3小時。他的課表反而是下半身排在強度課當天,一開始半信半疑的試。沒想到效果反而比較好。因為強度課練完幾小時休息後做下半身重訓,並不會有什麼影響,再來隔天一定會有下半身的DOMS,但隔天就是輕鬆跑+上半身重訓,反而會讓下半身休息。目前運作幾個禮拜了,體感很好,跑速與肌力都有同步提升。
可以請問那個podcasters 是誰嗎?
@ Sahil Bloom,另外Nick Bare也很有名,YT應該都找得到。Sahil Bloom有在推特上po他的課表
謝謝何老師跟Josh哥的努力不懈,持續帶給我們正確、寶貴的運動知識,期待老師的新書😊
@@pepewwong821 謝謝😊
謝謝~ :)
後面深蹲架的槓架不一樣高我看得好躁😂😂😂
@@STW 😂😂😂
🤣🤣🤣
我愛跑的原因跟何博士一樣,進入舒服的心流😌
感謝非常實用的專業分享❤
期待新書+1😁
其實剩2-3週可能比較適合E、M區間(Zone 1、2),到間歇就是zone 3~5了,容易疲勞又可能受傷,野跑不知道是不是山徑那種需要高負荷的彈跳(例如你可以從冷水坑到七星山主峰來回做野跑訓練),如果復原不夠可能會受傷。徐國峰、丹尼爾的書內也建議長期訓練對V dot o2效果會比較穩定等。跑步跟重訓一樣是一輩子的事,重訓、野跑、登山、鐵人3項、瑜珈伸展是可以同時訓練的,只是無法同時達到非常極致。
老師也變Hybrid Athlete了😃
感謝何老師和Jush哥花了整整一集的時間回覆我的問題!!!
我跑的距離是16km爬升1300m多一些,本身就很愛爬山所以就答應了越野跑。老師提到肌力與體能教練會和跑步教練打起來那邊,我很有感,找我去跑越野跑的朋友是跑馬拉松跟游泳的以前也參加過三鐵,而我是“叫“練,我最初的目標是盡量把3km得速度往上頂,練很多間歇,想說把最大攝氧量頂上去,然後就被噴了。。。後來我覺得很不服才開始打算認真練長跑,在不服的過程中找到跑步的樂趣。
之後何老師有打算報名或辦跑步活動(不一定要是馬拉松)的話,希望能夠有公告,我一定會找周遭很粗的教練朋友通通挖過去參加,變成大力士路跑!!!
3/9國道馬半馬
最近常看到何老師在師大附近跑步🏃
這一集可以搭配早一天邱哥放上SBD台灣#110一起來聽
造福聽眾,祝福一夜好眠
沒想到何老師會愛上跑步欸
我參加馬拉松(月月馬)也重訓,有重訓的人跑完馬拉松恢復期很短~像我跑完半馬,隔天仍然可以深蹲與快走操場10圈~~
"有重訓的人跑完馬拉松恢復期很短" - 深(身)有同感
老師您好,想請問何老師:前幾集提到「若長期只做健力三項可能導致關節壓力過大的風險」,若是一般訓練者(非選手)一週約2~3練,且每個健力項目一週只會做一次5*3至5*5.RPE約9的訓練,非訓練日裡只維持日常活動量(飛輪或散步、健走類),這樣也會有老師說的關節壓力風險嗎?若有,是否有能在受傷前觀察出關節壓力可能過大的徵兆?謝謝老師不吝指導。
感謝分享❤
何老師,Josh哥/叔,很感謝一直推出優質的節目,我已經成為忠實觀眾了😊
這邊還是有問題想詢問,現在訓練發現負重行走或啞鈴臥推,發現小拇指跟無名指會扣不住了,應該是握力不夠,想問解方,謝謝🎉
@無名-i9l2z 我也好奇何教授跟Josh哥的答案. 不過解方應該有兩個方向(假設您沒有姿勢的問題,例如受力點): 一個是透過代償(包括使用護具)減輕後兩指相對的負荷; 另一個是放慢您漸進式超負荷的進度, 讓您的後兩指和相關的動力鏈有更多向上適應的時間.
何老師很久沒有發訓練shorts了 XD
很簡單耶😂
我禮拜二跑班,跑課表
禮拜六固定長距離,20公里
禮拜日就重訓
我全都要~
請問 如中午先重訓上身傍晚再練跑vs中午練跑傍晚再練上身,這樣的訓練效果雷同嗎?或仍建議重訓優先效果較佳呢?謝謝
一直覺得 Hybrid 很累,
所以把重訓改成 Heavy Duty 肩推、引體、雙槓
有氧 五公里 一週跑三天
完全不練深蹲和硬舉
Easy max其实就是类似Dan John的 strength maintenance workout,在一定的重量强度下就可以维持最大肌力的力量。
正呀❤🎉🎉❤😂❤❤yoyoyo😂🎉
请问扛沙袋跑步算负重间隙训练吗?😊
感謝能在優質的 TH-cam 頻道中學習和收聽,我自己也是「最大肌力」理念的忠實支持者!最近在思考如何更進一步優化訓練效率,這裡想請教一個問題: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長時間穿戴循序漸進加重的負重背心,並且同時進行常規的訓練計畫,這樣的結合是否能有效提升訓練效率?
尤其是在增強肌肉耐力、力量或爆發力方面,這種「生活化負重」的策略是否會帶來額外的效益,還是可能有過度訓練的風險?
長時間穿負重背心走路可能對你的關節不大好
每天走路1小時半 大概8公里多一點 應該還好不會掉肌肉吧? 每週重訓四天 就上肢 下肢各兩天
❤❤😄😄😄🤸
没人觉得Josh这集特别困(都快睡着了)吗
加一😂
241212+1太棒了
Specialization is for insects. - Robert Heinlein
其實如果是有國際認證的越野跑路線 爬山的路徑會很多
即使是菁英選手也沒有像公路跑一樣全程跑不停
時間不多就直接背起背包去走類似的路徑或直接去比賽場地練習
最好能練一次走五~六公里 因為越野跑補給站可能會拉長到這種距離
👍👍👍
Go Hybr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