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妙蓮華】法華經如來壽量品 - 不卑不亢 轉識成智 - 20231024 第1530集

แชร์
ฝัง
  • เผยแพร่เมื่อ 5 ส.ค. 2024
  • 00:00 不卑不亢 轉識成智
    00:54 ⊙恃自己之盛事,而於心生高傲,云何為憍慢幢,於自顯耀盛事,深生染著之想,醉傲自得為性,勝者墮陷憍坑,負者墜入憂獄。
    大家要很把握,要用心,健康之時要好好修法入心,用法在日常生活中,要好好用心。時日已過,時光不再,所以要把握時間。調適自己的心,每天要向大家說話之前,一定要提醒人人,我們修學佛法,也就是要將法入心。而法是譬如水,水是要洗滌我們內心的垢穢,無明、煩惱,我們一定要很謹慎。
    念念無明起,分分淨水將它消除,必定法與我們日常的觀念,一定要平衡起來,煩惱、無明浮起了,我們法就要趕緊馬上將它消除,一直到煩惱減了,我們的智慧增。智慧增加了,才能夠煩惱完全去除,內心清淨無垢穢,這才是修行的成就。
    各位菩薩,我們不要「恃自己之盛事,而於心生高傲」,這我們要常常警惕。我們有因緣能夠接受到佛法,讓我們能夠了解,「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我們時時警惕,惡的事情、惡的念頭,不要浮現起來。若浮現,我們已生惡要速滅之。這是我們學佛之後有法可除煩惱,清除煩惱,我們要很謹慎。
    我們滅除煩惱、無明惡念,不造惡,但是我們更要生善法。我們之前不是說?有「二善」我們普通人不懂得要增加,有「二惡」我們不懂得要警惕,將它斷除。我們若要增「二善」,就是需要,需要「已生善令增長」,我們原來沒有做惡事,原來我們也有那念的善心,我們接受到佛法,我們要趕緊增加;有善心,你就要身體力行。
    若是還未生起了善念,有因緣,我們要趕緊帶動他,「未生善令生」。我們若面對著,不生「二善」的人,我們就要趕緊給他機會,「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若是有人,有不好的習氣,不知道應斷,我們要趕緊提醒他,「已生惡令速斷」。而未生惡呢?我們就要告訴他:「要預防,這是惡的事情不可做。」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報,我們可以用種種方法,讓他知道惡要遠離,不要有惡言、惡行。這就是我們要常常,要自我警惕。
    而在人群中,我們也要這樣時時提醒別人;我們要提醒別人,我們自己雖然聞法、行善,而我們豈可「恃自己之盛事」嗎?難道可以只是常常說:「我會做好事,我很了不起。什麼事情、什麼事情,我全都有做,好事我都有參加,什麼樣、什麼樣的人,我都見過了,我全都就是在這個善的事情,我已經很多,好的人我也看很多,善的事情,我也做很多了。」
    那麼我們這輩子有機會可做,到底我們能夠做多少呢?天下芸芸眾生苦難偏多,我們這輩子時間才有多久?從初發心開始與去付出,到底有多少?我們前面一段經文,很長、很長的經文就是這樣說,無量恆河沙數的菩薩,用無量恆河沙數的時間,這樣來來回回所做的善事,在救度眾生是如何在付出。盡虛空、遍法界,時間的長、空間的廣,他們到底多少國家?多少空間?也是用「恆河沙」,不能數計來譬喻。
    所以說起來,諸佛菩薩在人間來來回回,所做的事情又是多少?我們這輩子有緣,能夠做到這樣的好事,人家讚歎我們,我們自己自以為,就是這樣做很多,若這樣就是在心裡就有高傲的心起來了,我們若認為做很多,那就是很容易停止下來。
    在(二0一七年)人醫年會時,北京有一位教授,大學教授,他也參加人醫年會。過了之後回來,就來跟師父分享。他說,開頭聽到靜思的法,很歡喜,感覺他的心,他的知識原來才有八分滿而已。以前覺得我很滿了,但是接受到《靜思語》的系統,師父的法之後,他感覺到他的知識才八分滿,還有空間,還是要再追求,覺得求法若渴,趕緊要再追求、再追求。
    後來跟慈濟人,在某一個因緣場合,慈濟人就跟他說慈濟,說他做多少,他們多少人,這個團體如何做。他聽得很歡喜,這個時候他覺得,他都滿了,心所要接受的,感覺很多,滿了。但是,他自己覺得滿了,就又再看到大愛臺,又聽到師父在說,這個時候他不敢滿了,又是剩八分,覺得他要再求的法,還很多。不是:你做,我也有做,你在說的那個心得,我也有,所以我跟你比起來,我就滿滿了。
    自己就說:「人心最可怕就是自滿。」自己覺得:你們在做的,差不多。我聽的法,我也很了解。而你們在做的,我也差不多做了。就是這樣。所以他那一天皈依了,他就說:期待他的心態,永遠都保持八分,他還有空間要接受法,期待慈濟的法脈、宗門,他要再用心去追求。這次回來人醫年會,才知道普天之下,有這麼多需要的人,需要的法要應多少苦難人,需要多少的法去付出。這個時候知道了。
    所以說起來,人人知道愈多,應該心靈的空間要愈廣,而要求的、要學的事情又愈多,生生世世求不完,生生世世救不完。因為眾生煩惱無盡,所以我們要求的法,也是法門無量,我們要誓願學;眾生煩惱是無盡量,所以我們就要求無邊際的法,來應眾生苦去付出。
    「菩薩所緣,緣苦眾生」,所以我們不要自恃自己盛事,覺得我做很多,我很滿了,或者是在自己的心,就很容易貢高驕傲起來,不可!千萬不可。所以,「云何為憍慢幢?於自顯耀盛事」。就像那憍慢幢。我們不要驕傲,我們就是道場在我們的內心,我們要有一個廣無邊際的道場,我們要有量無邊際的法,要不斷將我們的心開闊,「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我們所要追求。
    但是,學佛法要在人群中學,人群中的煩惱,我們要投入。「煩惱即菩提」,這常常向大家說,說的都差不多,聽的都差不多,但是我們有做到嗎?我們體會得到嗎?人生在煩惱群中,我們若沒有進去,無法取得菩提。我們要覺有情,覺悟,那就是菩提。
    人群就是迷,你若沒有進去那人群迷茫中,了解眾生如何造作煩惱,自作無明煩惱,結果在那個地方受苦難,你若沒有去身體力行、深入,你聽不到,聽不到眾生的苦。這我們要很用心,了解眾生苦,見苦知福,見迷知覺。
    「哎呀!這些眾生怎麼這麼迷,事情原來是這麼簡單,何必為了這件事情,在那裡惹煩惱?」旁觀者清,當局者迷,我們能夠進去再出來,清清楚楚了解,人間心靈的無明到底在哪裡。我們也常常聽到、常常看到,為何會有憂鬱症?為何會躁鬱症?若是拔不起來,那就一直一直沉下去。
    看到一位菩薩,已經進來在做環保,她很感恩,她有一個很好的家庭,她有一個很圓滿的家庭,但是自己的責任感很大,不論是長輩,就是公婆,他們若稍微一點點說:「我今天這件事情,我怎麼覺得這麼不愉快?」她自己就拿來心裡,「他不愉快,是不是,是我做不好?」就一直自己自責。
    先生若有出去,較晚回來,或者是臉色較不好,她就一直自己覺得:是不是我今天的態度有怎麼樣?若是孩子,孩子稍微較不順意,就自己又自責:是不是我?是不是母親責任沒有做到,讓孩子不滿意?這種一直家裡面的人有什麼事情,風吹草動,全都這樣,將它攬進來自己的身上,都一直說自己做得不夠。從這樣開始,她憂鬱症了。
    她說:「哦!憂鬱症很可怕。」那個時候,這樣一直靠近的時候,她說,站在樓上,就一直兩隻腳想要跳下去。她說,沒有受到這個疾病的人,不知道那個力是有多強。自己要拉住腳,都好像拉不住,那兩隻腳一直要跳,這種的感覺。後來,幸好,有她的親姊姊告訴她:「妳這樣很危險,這麼好的家庭,妳本來也這麼顧家,妳本來。」就說她很盡責任,「妳若是萬一怎麼樣,妳的家庭。」等等等等,慢慢分析給她聽,就將她牽出來,走入慈濟環保站去。
    她這樣開始在環保站裡面,看、聽、做,開始心起了歡喜心,心慢慢就安住下來,在那個環保場,做得心安自在。家庭的事情做好,時間用在這個地方,甚至慢慢慈濟人的慈濟分享,外面的境界,苦難人之多,就開始邀她、帶她,帶去看那個苦難的家庭,見苦知福,自己還有什麼不滿足呢?去看,看人生,那個錯誤的互動之後,造成家庭的分離。
    她也了解了,人滿足就好,不可要求太多,求的很辛苦,真正徹底看開了,這樣輕安自在。開始一直接觸慈濟,除了環保,就跟人家去訪視,慢慢開始走進來,進來慈濟的道場,見習、培訓了,也做菩薩,人間菩薩,聞聲救苦、精進。環保也做了,名副其實聞聲救苦,做得很歡喜,家庭也很圓滿,家裡的人也很響應她。這就是人生,原來本來是很有福,但是過程到底是什麼樣的心態,引起了自己心理的毛病,就這樣,就後來這個因緣,才有人這樣把她帶進來。
    雖然聽起來這是很平常,但是現在的社會多少家庭,像這樣的病態有多少?這造成了家庭、造成了社會(問題)等等,這全都是從小的事情開始,這個小的事情是從心理開始。所以,將人生看得平常一點,不要憍慢,也不用顯耀自己的盛事。這人間無常,苦難偏多。
    所以「深生染著之想,醉傲自得為性」。不要沉醉,也不要心在名,或是利,自己貢高憍慢起來。做慈濟、入人群,我們就是想要好好,佛法很透徹,在某一個環境中能夠鍛煉得,我們入什麼樣的環境,都沒有影響我們的心境。就像洪爐,這個廢鐵,將它丟進去洪爐裡面,那個雜染的東西,就是要經過了捶打,經過了烈火煉過,打鐵煉鋼,就是煉成了,很精粹、很好的東西。
    同樣,我們人生,幾十世、幾百世、無央數世在人間,我們的煩惱無明染著了多少,現在遇到佛法,既然遇到佛法,我們身、心接受佛法,我們應該要好好盡這輩子,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要誓願斷,佛道無上才有辦法成,要求佛法。
    所以,「勝者墮陷憍坑」。不要認為我都能夠勝人,我比別人更有本事。我們要常常有八分滿就好了,不可覺得我很自滿,不可。我們要留著空間,將自己要再繼續求法;我們要再留著空間,謙虛,要包容他人,所以不要「勝」,自己要炫耀自己就是勝過他人,不可哦。
    所以,「勝者墮陷憍坑,負者墜入憂獄」。就是不要很自滿,也不必很自卑,我們不要自卑感,因為我們人人本具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我們不要有自卑感。你在學佛,我也可以學佛;你救人,我也可以救;你做好事,我也可以做;你有力量做較大一點,我沒有力量,哪怕一把米,我也可以累積起來做好事。哪怕一個銅板,也可以就像入大海,很多人累積,也有我一點點錢在裡面,在救人。不要以為善小而不為,不要以為力微而不行,所以我們要好好不要貢高,也不要自卑。
    就像心理若有毛病了,可能就會憂鬱,或者是躁鬱起來,這也自己不由自己,這樣覺得好像每件我都是錯的,也不需要這樣。每件都是我,若這樣,每件都是我不對,這樣也不行。還是要將我們自己的心調適好,不要自己這樣,很自負地覺得我很了不起,也不要自己很自卑。這個字「負」,那就是敗的意思,不要自己認敗了,也不要覺得我很得勝,也不必擔心我這樣輸人了。都不用這樣,總是保持好我們平常的心。來,前面的經文:
    30:52 ⊙「所以者何?若佛久住於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於憶想妄見網中。」《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這段和前面所說的,我們要多用心去會合。我們要修了,不能德薄了,我們應該點滴,我們去付出,培養我們的德行。「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下面這段經文,用心聽、讀、看:
    31:41 ⊙「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來以方便說:比丘當知!諸佛出世難可值遇。」《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這段經文,那就是前面這樣說,佛陀開始說要入滅了,「若佛久住於世」。佛陀為什麼要示滅呢?明明〈壽量品〉就一直說佛壽是無量,但是佛陀說八十歲就將要入滅了,為什麼呢?佛陀就是考慮到眾生,佛若常常在世,前面的經文這樣說,「若佛久住於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
    35:16 ⊙若見佛常在世便起憍怠,故有損。不生難遭恭敬,故無益。憍恣即增見惑,厭怠即生思惑。
    40:26 ⊙不生想,即不能生見諦解,故不能斷見。不恭敬,不能生思惟道,故不能斷思。為是義故,宜應現滅也。
    43:40 ⊙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斯等之人,見佛不滅,視以為常,生憍縱,而懷輕易厭倦懈怠。
    46:43 ⊙此薄德之人,以習見如來之故,起於憍恣,心自放逸,懷有厭怠,不樂親近。
    47:56 ⊙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不能生於難遭想,而起恭敬信仰之心。無難遭之想,則不能勇猛精進;無恭敬之心,則無由發生功德。
    49:53 ⊙是故如來以方便說,比丘當知!諸佛出世難可值遇:言有生滅。久遠一出,難可得見。
    52:52 ⊙諸佛難值遇者,眾生樂小法,見思障重,聞三身不滅,則不修道,故難得契會於佛也。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10月12日~
    ※因字數限制無法完整刊出,全文請見:
    www.daai.tv/master/wisdom-at-...
  • บันเทิง

ความคิดเห็น • 7

  • @user-hq9tz4jf8n
    @user-hq9tz4jf8n 7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2

    感恩上人開示,早安吉祥

  • @user-hq9tz4jf8n
    @user-hq9tz4jf8n 7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感恩上人,平安吉祥

  • @user-xe3oi2wb3v
    @user-xe3oi2wb3v 9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弟子感恩 上人開示

  • @user-fq3rp1tm5f
    @user-fq3rp1tm5f 9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2

    感恩 上人開示! 弟子 感恩合十

  • @user-qp6sk2wv9l
    @user-qp6sk2wv9l 9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1

    🙏🙏🙏🙏❤

  • @user-pv3hb9zh4j
    @user-pv3hb9zh4j 9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曾幾何時我每天去薰法香,每天聽 上人 的開示,每天聽 上人 講述 法華經 ,但因為一件事而讓我離開了慈濟,我愧對 上人 ,不配當 上人的弟子。若是有緣我願再回到慈濟這個大家庭

  • @user-wu1ou8nk3q
    @user-wu1ou8nk3q 9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虔誠感恩與祝福證嚴上人
    法體康安常住世間法輪常轉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