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妙蓮華】法華經如來壽量品 - 惡業因緣 不聞三寶 - 20231121 第1550集

แชร์
ฝัง
  • เผยแพร่เมื่อ 11 ก.ค. 2024
  • 00:00 惡業因緣 不聞三寶
    00:55 ⊙乖理之行謂之惡,身口意三者作事,謂造作諸行為業,十惡五逆之所作。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如大千界微塵數,無始來今細成巨。
    用心體會,要多了解。「乖理之行謂之惡」。「乖」,就是違背,違背道理的行為就都叫做「惡」。「惡」從哪裡表達出來呢?那就是「身口意三者作事」,「惡」是一個名詞,身、口、意就是表達出來。「身」有殺、盜、淫;「口」有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有貪、瞋、癡,這合起來是身、口、意三者會去造作這十惡。
    殺、盜、淫當然是惡業,這是身體所做;惡口的妄言、綺語、兩舌,這也是口所說的話,讓人的心、讓人的意會亂,就是從口出的聲音。這些身的行動、口的出聲,就是來自心意,我們的心意善,自然我們的身所行都是善事,表達出來是柔和的身態,規規矩矩有禮節,這都是身的善。
    若是惡呢?就是殺、盜、淫,所造作的都是違背道理,這是身體造作。口頭言說也是啊!讓人聽到就是很不歡喜,而且唆使別人去做惡的事情,或者是搬弄是非,離間人的感情等等,就是使人不能得以調和。說話中傷,句句的話就比刀在刺人更尖銳、更毒,這就是口業。一切都是從心,我們的心意、我們的觀念偏了,偏向惡,自然身行惡、口言惡,這都是從我們的心意偏,偏差,所以就去造作一切事。
    所以說,「乖理之行謂之惡」,既然違背道理了,開始就叫做惡,不對了。這個不對的事情落實在身、口、意,去做事情,就形成了事實,這我們就要很小心,源頭不要偏差;我們若偏差,就開始惡行、惡念就開始產生了,所以我們要很注意,注意在那個方向不要「乖」,就是違背了,不可,所以我們要顧好這念心意的方向。
    再者「謂造作諸行為業」。惡事,雖然名稱說身、口、意會去造作惡事,但是沒有造作出來,那就是業沒有成,就是要去造作。若去造作這個惡事,那惡業就完成了;只要你造成了事實,那個業力種子就完成。這個業力種子有幾種?那就是「十惡五逆」。這全都是很快就形成那個業的種子,那個意,意念造作出來,完成那個惡業的種子,就已經完成出來了。
    這些已經完成了這些惡業、惡行,總是從我們這一世中我們思想的偏向,形成在我們整身,這個身體、口、意行就是這樣起於動作,去造作成業。這不是只有今生此世,我們這些動作的累積都是延續著過去累生世的習氣。我們累生世,過去生無量數劫以來,我們已經造作完成那個業種,那個習氣,這樣再延續來我們的現在。
    這輩子已經有這樣的習氣、這樣的種子來讓我們造作,所以這叫做「往昔所造諸惡業」。我們若常常「回向文」都有讀到這幾句,「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我們若讀經之後,後面的「回向文」就都有這句,幾句話。
    所以我們要很謹慎,我們更要很深信這個因緣果報,要很深信。我們累生累世造作,我們來到今生此世,延續了過去的習氣來現在,讓我們的方向偏差,引發了我們身、口、意去造作這些「十惡、五逆」的事情。而我們今生此世造成了這些東西,當然就是再帶到我們的來生世,所以我們今生此世是多麼重要。
    過去既往了,我們就沒有辦法再追究,因為既已經來到這裡,因緣事實造成了,我們以後的生來來世呢?我們就要趕緊反省,叫做「懺悔」,懺悔過去生中所造作的惡業。我們今生遇到佛法,我們了解因緣果報;今生此世已經感受到了,不要埋怨,我們要懺悔,懺悔過去,欣然接受在今生此世,逆、惡的環境我們要好好地來接受。
    既然過去歡喜做了,過去生就是這樣做,今生就要很甘願接受,而且要警惕:既然我過去生這樣做,我今生除了接受以外,我就要反省,也就要趕緊知道道理,趕緊接受,接受這個道理。我要趕緊結好人緣,造作人間的福業;有這個因緣,我們要趕緊把握善因緣,為人群去付出,造福眾生。
    其實,現在名稱叫做造福眾生,對我們是在累積福業,因為我們這樣的造作是為善,善就是福,多造福是為己,為自己來累積來生世,所以我們要把握在今生此世。有逆的緣我們要好好接受,有好的緣我們要趕緊把握、付出,這就要靠在今生為來生事,讓我們能夠來生再有因緣遇到佛法,有好的因緣遇到善知識;有了善知識來牽引我們,我們還能夠入佛門來,繼續佛法,來修行。
    雖然現在是無佛的時代,但是,雖然是末法,這個末法的時間還再延長,還是又一段時間,我們若想它:那個劫,長時間,就知道像這樣壞世間之時,它是要再一直延續下去。而我們人的壽命說幾十年,所以在那個長時間還在延續,我們來生還是來得及。
    佛法,雖然是末法了,我們在今生聽到正法,其實正法、像法、末法是在人心。我們今生此世聽到正法,我們要正思惟、正念、正行,接受了這個法,深刻在我們的心裡,我們還是向著正法學習,這正法的種子就是在我們的內心。希望來生來世有這個因緣,讓我們的正法這一念的種子,帶來來生再接受到好的因緣,受到正法來教育。
    我們現在已經是在這個正法中薰陶了,大家說「薰法」,是啊,「薰」,來為我們「薰」這個法,我們薰陶在這個法中,這能夠種子培養好,正知、正見、正思惟、正念、正行等等,我們已經累積了,這個業的種子就帶來後世,遇到善知識,再接引我們,遇到佛法。從我們內心的種子,未來善知識的牽引,我們還是心念在正法中。
    所以說是正法、像法、末法,都是人為;我們的正法念在,佛的正法還是一樣在。期待我們的正法能夠教育在後世,而我們自己也就要好好培養好我們這分正思惟、正行,業的種子還是在讓我們很清楚帶去後世。
    所以,既然是過去「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可見貪、瞋、癡是多麼的重要,我們要提高警覺。對我們今生此世,我們有貪嗎?有,趕緊去除,斷除貪的種子。貪的念識,我們今生此世盡量不要有。而瞋呢?動不動愛發脾氣,就像這樣,我們也要及時去除。
    癡,就是不明白道理,我們怎麼能夠再延續著,糊里糊塗在不明白道理呢?我們接受到道理,我們要趕緊要珍惜,要懂得戀慕。前面說過了戀慕,我們要不斷回憶這個真理,聽過去了,可以與我們的生活這麼接近;我們要時時回憶,回憶這個法,我們要舉手動足無不都是要落實在我們的生活中。
    我們心心念念地回憶正法,步步行為動作,我們也要來落在生活,這樣這個佛法永遠都是刻在我們的心裡,而煩惱無明就能夠即時去除。所以,貪、瞋、癡,我們要常常提高警覺,不要再反覆著貪、瞋、癡。有起念,我們要趕緊去除,轉貪為布施,願捨,轉瞋為柔和善順,轉癡念來為智慧,我們要時時用心。
    過去的煩惱既然像是大千界,重重疊疊就像微塵那麼多。前面我們也用一段很長的時間,說過去的時間很長,就像微塵;而時間長,我們重重疊疊所造作的業也是同樣與微塵數一樣,既有那麼長的時間就有造作那麼多的業。
    所以,「無始來今細成巨」。一點點一點點的,從長久的時間累積來,也已經變成很多了。灰塵都是一粒一粒的這樣累積來,就變成了一片很黑、很髒的東西,這全都是一點點、一點點的累積。髒的東西會這樣累積,我們清淨的念也是一樣能夠這樣累積;善念、善事也是這樣一點點、一點點,我們正法、善思惟也是這樣一念一念,念念不斷。說過了,這念念不息,就是這樣從眾念,無限量的這個善的累積,這叫做「眾生」,我們要好好用心了解。
    善的這個習氣,善念也是要一點點、一點點累積起來,生生不息、念念不斷,這善念、善事要一樣一點點一點點的。因為惡業就是這樣一點點一點點過去累積,我們現在將那個東西去除,也點點滴滴將它去除。我們同樣善念點點滴滴累積來,同樣是清淨,不是不可能,只要我們下決心,天下事,總是有成就。所以,我們說過了,這段經文這樣說:
    25:29 ⊙園林諸堂閣,種種寶莊嚴,寶樹多華果,眾生所遊樂。諸天擊天鼓,常作眾伎樂,雨曼陀羅華,散佛及大眾。《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大家還記得所說的,「園林諸堂閣」,我們就知道,「園林諸堂閣」無不都是法來莊嚴起來的,「種種寶莊嚴」,都是法,《三十七助道品》等等這個法,這個基礎的法,從幼苗而變成了大樹。從地基一直變成了堂閣。
    這都是我們的法,從三「四」、二「五」、「七」、「八」,這《三十七助道品》,這是學佛的基礎。有好的基礎建設起來,就有很高的堂閣莊嚴了園區,很莊嚴的寶殿,很莊嚴。這就是表示我們修行基礎若打好了,我們的品格、人格就建立起來,同樣的道理。
    所以,「寶樹多華果」。已經「一生無量」了,這善的種子一種下,樹木長大了,樹也開花了,不只是開花,又再結籽,這叫做「一生無量」,纍纍果實。一粒善種子,累生累世按照這個善法,累生世累積起來,也是無量。
    所以,「眾生所遊樂」。那時候,我們就是輕安自在了,就沒有這粗重的業力來壓迫我們,那時候就是輕安自在。就像天人的天鼓,就是很響亮的天鼓,聲音就出來了。「常作眾伎樂」。所聽到聲音、所看到的身形,所造作的就是利益人群,所講說的就是讓人很歡喜,能夠輔導人人向善、向正的道路,這聲音都很好。
    所有的境界,「雨曼陀羅華」。「曼陀羅華」就是很多種很柔軟的花,那個地方人人心都很柔軟,這就是一個很美的境界,不斷從天而降。這是描述著我們菩薩的境界、佛的境界,無不都是莊嚴,無不都是所觸、所感覺的,就是這麼的輕安自在。接下來這段經文再這樣說:
    30:10 ⊙我淨土不毀,而眾見燒盡,憂怖諸苦惱,如是悉充滿。是諸罪眾生,以惡業因緣,過阿僧祇劫不聞三寶名。《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前面所描述的境界就是佛的淨土,前面所說這些境界,園林、樓閣等等,這就是諸佛菩薩的境界佛法充滿,人人都是輕安自在,很美妙的境界,那全都是佛的淨土。人人本具佛心、人人本具真如本性,清淨的本性在淨土之中,永遠永遠不毀滅。所以,我們的真如本性也沒有毀滅,永遠存在。
    但是,「而眾見燒盡」。「眾見」就是眾生的見解。現在叫做五濁惡世,就是濁氣,現在眾生的濁氣很重、見解很重,所以有了種種的見濁。開始就是「憂怖諸苦惱,如是悉充滿,是諸罪眾生,以惡業因緣,過阿僧祇劫不聞三寶名」。這段文開始就說「佛心淨土恆具輕安自在」。
    32:49 ⊙我淨土不毀,而眾見燒盡:佛心淨土恆具輕安自在;業苦重障眾生,貪癡瞋火起處,玉石俱焚,不可撲滅。
    佛心,他的心裡那個淨土就是這麼輕安,而業苦障重眾生,就是「貪瞋癡火起」。這些眾生,因為心地都有貪、瞋、癡,這些眾生,他們的心態就是這樣,業障很重,內心充滿了貪、瞋、癡。
    佛與眾生同世,佛的心靈境界是一片的清淨,而眾生的心念、見解,他們的境界就是這樣,「業苦重障」的眾生,眾生就是滿心煩惱,這些滿心煩惱造成了自己內心的障礙。人人本具佛性,我們怎麼會無法像諸佛菩薩心這麼輕安呢?我們怎麼會業這麼重呢?我們的煩惱,我們糊里糊塗還是很不清楚,那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還有貪、瞋、癡這個火在焚燒我們。
    所以,「玉石俱焚,不可撲滅」,無法消滅,這就是凡夫。凡夫這個無明火,就是這樣不斷在燒我們,讓我們的內心,時時時時就是有這無明火起。這就是不論是玉或者石,同樣受到無明火,這麼寶貴的東西也將它燒盡,無法消滅。這就是要說,「佛應如是法而來人間」。
    36:04 ⊙佛應如是法而來人間,為第一義諦所攝,非世間俗諦攝化之土可比,故化土燒盡而淨土不毀。
    佛是應眾生的因緣,最近我們都一直在說這些事情。佛就是因為這「一大事因緣」,而且因緣成熟,乘如是法而來人間,這是佛來人間的因緣,是「為第一義諦所攝」。佛的法就是第一義諦,那就是世間第一的法。
    42:40 ⊙憂怖諸苦惱,如是悉充滿:憂愁怖畏,種種苦惱。如是諸難,悉皆充滿。憂佈等,如三途惡道山林等。
    45:38 ⊙是諸罪眾生,以惡業因緣:是諸罪孽深重苦難眾生,以是久遠劫來,以作諸不善惡業,障其為善果之因緣。
    48:56 ⊙過阿僧祇劫不聞三寶名:過於無量阿僧祇劫,障蔽故不得聞三寶名。
    50:40 ⊙三寶:大覺佛,稱佛寶;由佛所說之法,謂法寶;奉行佛所說法之人,即僧寶。佛者覺諦之義,法者法軌之義,僧者和合之義。
    53:15 ⊙皈依三寶大覺者,正法導向菩提道;以求教護念,滋育眾生慧命;若誠心皈向三寶,更無異念,不違佛所教導,則邪惡遠離不侵。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11月5日~
    ※因字數限制無法完整刊出,全文請見:
    www.daai.tv/master/wisdom-at-...
  • บันเทิง

ความคิดเห็น • 6

  • @user-hq9tz4jf8n
    @user-hq9tz4jf8n 7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1

    感恩上人開示,平安吉祥

  • @user-hq9tz4jf8n
    @user-hq9tz4jf8n 7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1

    感恩上人,晚安吉祥

  • @user-tx4bh6ue2r
    @user-tx4bh6ue2r 7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感恩 上人慈悲開示.平安健康*

  • @user-qp6sk2wv9l
    @user-qp6sk2wv9l 7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2

    🙏🙏🙏🙏💕

  • @user-fq3rp1tm5f
    @user-fq3rp1tm5f 7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2

    感恩 上人開示和弘揚正法,讓弟子在菩薩道有所依歸及方向。
    弟子感恩合十

  • @user-wu1ou8nk3q
    @user-wu1ou8nk3q 7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1

    虔誠感恩與祝福證嚴上人
    法體康安常住世間法輪常轉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