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 | 桑榆不晚因有志,德光為霞尚滿天

แชร์
ฝัง
  • เผยแพร่เมื่อ 11 ต.ค. 2024
  • 悅讀 | 桑榆不晚因有志,德光為霞尚滿天
    親愛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是九九重陽節,中國人敬老、尊老的傳統節日。老人為家庭、社會奉獻了一生,到了晚年,如何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的美好願景,不僅是每個家庭的關切,也是全社會關注的大事。
    我曾讀過一本書,作者從古人的經驗教訓中探討養老的智慧。作者認為,現今的老人在養老中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疏忽了「養志」。
    許多老人認為人到暮年,人生已經沒有了希望,找不到生命的價值。失去志向和目標的人,往往會感到迷茫和沮喪,精神和氣質隨之衰退,所謂「志奪氣衰」。古語云:「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老人也要「立志」,養老貴在「養志」,點燃生命志向,老人也能充滿活力和生命力。
    那麼,老人應當立怎樣的志向呢?作者主張要立「傳家之志」。傳家並非僅指傳承物質財富,而是傳承優良家風。家風代代相傳,家族才能基業常青。
    我很認同這一觀點。許多老人到了晚年,出於疼愛子女的天性,總想給子女留下點什麼,通常是節衣縮食,只為多留些家產給兒女,讓他們未來可以衣食無憂,有個好前程。可憐天下父母心,老人對兒女的愛心無可厚非,然而現實的情況,卻未必都能如人所願。
    漢朝時期,有位叫疏廣的人,他做過太子的老師,很懂得家教。疏廣年老退休後,皇帝和太子賞賜給他不少黃金。疏廣回到家鄉,就用這筆錢宴請親朋鄰里,可謂是三天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還不時追問家人自己帶回來的金子還剩多少,並催促家人儘快用完。
    子孫們見狀心中不悅,又不敢當面說什麼,就請族中長輩勸說老人:「應該用這些金子置辦田宅,多為兒孫們打算。」
    疏廣聽後,道出了自己這樣做的緣由:「我這樣花費,哪裡是年老糊塗不為兒孫們著想!我是看他們原來已有各自的田舍,生活雖不富裕,但也是靠自己的勤勞養活一家。我現在如為他們增加田產,過上安逸的日子,只能使他們越來越懶惰,成為廢人。我也是快入土之人,以後不能再教導他們,現在這樣做,也正是為他們的將來著想啊!」
    疏廣很有遠見,在他看來,如果子孫賢良,給他們留太多錢財,只會損害他們的志向;如果子孫愚癡,給他們留太多錢財,只會助長他們的過失。
    他還認為:「富裕之人往往會招人嫉恨,我沒有什麼可以教導子孫的,只是不想增加他們的過失而招人怨恨而已。」
    古人很有智慧,知道傳家應傳好的家道、家風,而非豐厚的家產。《三字經》說:「人遺子,金滿籯,我教子,惟一經。」這個「經」不僅指經典,更是指人生的真理、生活的智慧。即便老人一字不識,但他能通過身體力行,把優良的家風傳給後代,也是「傳經」。
    當然,若老人能以續家譜、編家史、寫家訓的方式,把家族的歷史與人生感悟記錄下來,流傳給後人,激勵啟迪子孫,那將是更為珍貴的財富。這樣的精神遺產不僅能激勵子孫後代,老人也因此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明朝袁了凡先生的《了凡四訓》便是傳家訓的典範,總結並傳承「立命之學」,教導子孫「改過遷善」、「惟謙受福」。了凡先生大概不會想到,他的這篇家訓竟然會對後世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不僅在中國備受推崇,甚至在日本、韓國等地也影響深遠。
    日本當代著名漢學家安岡正篤先生曾建議日本政府將此書當作「治國寶典」。此外,日本有「經營之神」之稱的稻盛和夫也把《了凡四訓》的思想觀念和現代企業管理相融合,因此創造了世界五百強企業。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雖然我們或難比肩古人,但我們可以通過學習、借鑒古人的智慧,做自己命運的主人翁。
    在《了凡四訓》中,了凡先生通過梳理自己改過止非、積善累德扭轉命運的一生,並例舉自己親歷及聽聞的諸多因果事例,告誡子孫:「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人到暮年,好像萬般註定,萬事皆休,但了凡先生告訴我們,轉變自己與家庭的命運,就在當下一念,不會嫌遲。
    在《了凡四訓》中,舉了一個例子:福建莆田的林老太太,一生樂善好施,晚年經常做粉團救濟窮人。後來經一位高人指點,得了一塊好墓地。林老太太去世後,埋葬在這塊墓地中,果然後代子孫中舉做官者,有一升芝麻這麼多。
    林家賢人輩出,經後人考據,晚清一代名臣林則徐,也是林老太太的後裔。一個普普通通的老人,僅僅通過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積善累德,就轉變了整個家族的命運。可見,古人所說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確實是顛撲不破的人生真理。
    我家的祖地在鄉村,這些年因修祖墓,與老家族人有許多接觸。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就是許多族人都在煞費苦心為家中老人覓求一塊安葬的風水寶地,以求將來子孫發達、家業興旺。
    殊不知,老人的德行便是最好的風水。如果林老太太自己沒有樂善好施,即便經高人指點得了好墓地,子孫也無福享用;反之,老人若有德行,即使是一塊普通的墓地,依然能德蔭子孫,使後代興旺。所以聖哲說:「相由心生,境隨心轉」,「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厚德載物」,都是耐人尋味的人生至理。
    在我們家族,就有這樣的事例。家族中有位老人,以前讀過兩年私塾,粗通文墨,一生耕田務農,清貧如洗,卻熱衷於公益事務,樂於助人。到晚年時,他感歎家族數百年來沒有一部完整的家譜,許多族人對家史茫然無知。他便下定決心,四處搜集宗親資料,以編修家族宗譜。
    在生命的最後歲月,老人跋山涉水、寒來暑往,為編成家譜嘔心瀝血、不辭辛勞。其間雖然遭到一些不明事理的族人誤解非議,但他仍不改初心,甘之如飴。老人過世後,棲身之所雖非龍穴鳳地,但他的後代都很有出息。
    如果把家庭比作一棵生命大樹,老人的德行便是樹根,只要老人根深,子孫就會業茂。傳承優良家風,就是為子孫奠定堅實的基礎。正如《了凡四訓》所言:「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孫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孫保之;其斬焉無後者,德至薄也。」古人修身齊家的經驗,都是經得起實踐檢驗的真理。
    在書中作者總結道:「老人養老,做到五養,其根必深,其力必盛。一養志,二養善,三養氣,四養謙,五養根。」有了這五個「養」,便能實現健康長壽、子孫孝順、家和家興、晚年安樂的理想生活。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重陽節,祈願所有的老人都能享有幸福安康的晚年,家庭興旺,如意吉祥!
    好了,今天就和您分享到這裡,我是靜慧,我們下期再會。

ความคิดเห็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