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的世界(第十五讲)公元1000年后欧洲的复兴

แชร์
ฝัง
  • เผยแพร่เมื่อ 26 ส.ค. 2024
  • 中世纪的世界(第十五讲)公元1000年后欧洲的复兴

ความคิดเห็น • 16

  • @user-zx8pi2cn1z
    @user-zx8pi2cn1z 10 ปีที่แล้ว +1

    講解很有系統.值得仔細聽.

  • @mll7963
    @mll7963 9 ปีที่แล้ว +1

    谢谢

  • @Fred-jx9jb
    @Fred-jx9jb ปีที่แล้ว +1

    2:25 回到欧洲
    15:05 中世纪
    25:12 欧洲开始复兴
    28:26 蒙古入侵
    35:01 君权有限

  • @mintian4755
    @mintian4755 8 ปีที่แล้ว +1

    真是博学啊!

  • @tomcui2219
    @tomcui2219 3 ปีที่แล้ว

    两位都很博学,至为钦佩,但我更倾向俞磊的观点,现在毕竞是西方化的时代,人们都崇尚科学民主自由,社会也是在这一基础上运行的。就象在中国基本上所有自治区都已汉化,少数民族文化丧失待进一样,社会的运行也跟物理定律一样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渗透

  • @qiangzheng5176
    @qiangzheng5176 8 ปีที่แล้ว

    n/a

  • @qiangzheng5176
    @qiangzheng5176 8 ปีที่แล้ว +2

    欧洲历史能精确记载的观点靠不住。而且,关于欧洲的史书,除了希腊、罗马时期的一些书籍,大部分史书都是文艺复兴以后写的,而不是事情发生后不久就写的,这和中国的史书不一样。在文艺复兴后写的书,离很多历史事件的发生已经相距上千年时间,内容的可靠性值得怀疑,那些历史学家的信息从何处而来?就靠一些教会、王室、贵族家史的记载能够吗?而且,还有一种观点,提到欧洲中世纪前的那些史书都是很长篇章的。而欧洲古时的书写工具比中国要落后得多,中国先秦的史书内容多存于竹木简上,篇幅短小,所以没有多少书籍。那么欧洲连纸都没有,而莎草纸又不能长期保存,那些长篇幅的史书是怎样保存下来的呢?是否是文艺复新后的史学家修订增加的呢?

    • @yuleihistory
      @yuleihistory  8 ปีที่แล้ว +5

      +Qiang Zheng 不敢苟同啊。我也是经过了学习,才惊讶地发现,中世纪欧洲的史料是相当的丰富,中世纪的历史学家也有很多很多。至于你说的问题,比如莎草纸,其实相比于世界上其他地区发明的纸,它是最能长期保存的,另外羊皮书,成本低廉,易于保存,中世纪最多的是羊皮书,而且中世纪有很多时候,一本书写成之后,由于教会的组织的存在,就会迅速传播,各个教堂都有副本保存,相对于世界上其他地方,没有哪里有这样的组织体系能够稳定地维持上千年以上。而且由于教会与君权是脱离的,所以中世纪的历史书反而相当地客观,当时人写当时事,也能直书不讳。另外,欧洲各地区各时代语言文字都很不同,造假是很难的。21世纪以后,比较新的观点:中世纪真不并不“黑暗”,有一些学者经过长期努力,对中世纪的文化,科技成果进行了系统地整理,类似于李约瑟整理的中国科技史,这才发现,中世纪欧洲其实相当地厉害。我现在的观点,所谓黑暗,不过是相对于希腊罗马和文艺复兴的文化。其实中世纪的欧洲文化,并不亚于世界上其他文明。

    • @qiangzheng5176
      @qiangzheng5176 8 ปีที่แล้ว +3

      +Lei Yu 本人非特指欧洲中世纪史,而是对传世到今天的所有欧洲历史而言。 再者,本人并未指责整个欧洲中世纪是黑暗的,如很多史学家过去所说的那样。本人只是指现有的欧洲历史较中国史比较起来,叙述得不精确,时间上比较模糊,系统研究信史(19世纪初)之前的史料,涉及面不广,各时间段没有连续衔接,有时段空白(特别是中世纪前)。而目前得到的史料,多数是在信史开始研究之后,通过考古、解读文物古迹文字、运用现代物理化学等手段研究成果后,编撰而成,不是历史事发后直接记录的,多数是近现代西方人依靠分析、推断的结果,凭此并非能将大量历史事件一并寻回。在这一点上,草原、沙漠、森林地带的未开化民族问题就更严重。这些民族因为没有文字,或者虽然已发明文字,但由于社会、文化、技术等方面的落后,无论在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上,还是在记录史料的技术手段上都严重匮乏,所以能留下的史料很少(如盎格鲁撒克逊部落在5世纪移居英格兰到成立7王国时期,再到7国被Wessex王国统一的这400多年的历史,有多少事是叙述清楚的?这些王国有精确的成立时间吗?不要忘了欧洲中世纪是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算起的。英格兰历史精确记载从何谈起?当时统一的英语都没有形成,盎格鲁撒克逊人语言的词汇非常匮乏。后来英语的词汇都是吸收了大量外来语才丰富起来的,包括各种欧洲语言,特别是法语,超过4万个词,而法语又源于拉丁语和希腊语。还有主要是阿拉伯语的闪米特语言,以及以后英国在世界各地殖民时吸收的其它各民族的语言,当然包括很多梵语、汉语、广东话、日语等的词汇,到现在英语词汇超过了90万个,成了世界词汇最多的语言了,但有多少现代以前的文明词汇,还有世界各地各种事物的词汇是英语原创的呢?英语中引用的很多词汇和原创词汇的发音、拼写都大不相同了,估计是为了适应英格兰人发音习惯的需要。对此本人是有看法的,在此不便多说,只举一个和基督徒相关的例子。如对于“耶稣”的发音,这个词起源于《圣经新约》中的希腊语词汇“Ἰησοῦς“,拉丁转写是”Iesous“,后引入拉丁语是“Iesus“,发音没变,再引入法语是“Jésus“,按法语的发音还是没怎么变,所以汉语的译音比较接近原始发音。而再引入英语,就成了”Jesus“,发音就变了。我不清楚英格兰人是否真的就发不出原来的发音,应该按英语的发音把拼写改一下,想既然他们想当虔诚的基督徒,至少应该把主的名字给说对啊,否则.....还有”Jesus“是从法语引入,而英格兰人学用法语词汇应该是在1066年诺曼征服之后,而英格兰人皈依基督教应该是在此之前,因为那时当地已经有修道院了,那么他们称主叫什么名字呢,而后来又改称呼了?或者修道院一说史书记载不实?或者修道士都是欧洲大陆来的,而大众当时还未皈依基督教?这又是说不清的事。类似的例子非常多。估计法国人为什么总瞧不起英语,这就是一个方面。在这种词汇严重匮乏的情况下他们如何描述复杂的历史事件?很多日耳曼部落当时还没有学会用拉丁字母来拼写自己的语言,据说有些日耳曼部落在使用自己发明的字母书写语言,比如北欧日耳曼部落2-5世纪时的卢恩字母(Runes),6世纪被拉丁字母取代,不过那不是在英格兰。在英格兰地区,盎格鲁撒克逊人开始使用古英语撰写文集要到8世纪才开始。已知第一部用古英语写成的文学作品是《贝奥武夫》(Beowulf),是一篇叙事史诗,史诗作者当然无从知晓。也就是在这篇史诗中描述了盎格鲁撒克逊人登陆英格兰的故事,史诗能有多少可信度?其后就是用古英语写的《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成书大约在9世纪后半期,在Wessex王国地区出现,作者不明,记载9世纪至12世纪英格兰历史的编年体汇编。成书之后由英格兰各地的修道院独立书写、抄录与保存,最晚的更新延续至1154年。这本史籍可以认为能反映一些英格兰的真实历史,那么也就是从9世纪后半期开始,离中世纪开始有400年了。可想而知,同当时的中国比较起来,英格兰是怎样一个落后的小国。英国后来居上是17世纪后的事情,可以说他们进步得比较快。不过今天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所以近现代对于这些地区人类活动的研究基本就只能靠考古发掘实物,还有古迹,加上一点周边文明较高者的简要记录。因此要详细编撰这些地区的历史很难办到(很多就是神话)。另外如地中海东岸地区(包括埃及、迦南等)、两河、小亚细亚、波斯(呼罗珊)地区的早期历史,因为文明被多次摧毁,能传世的史料是非常少的。而且因为他们的年代更早,也没有什么其它文明者代为记录(中国晚于埃及、两河,又离那么远,无法记录他们),所以基本也多靠考古、解读莎纸文(可能残破)、石刻铭文等手段来研究撰文(如解读罗塞塔石碑,以此去解读埃及古迹中的象形文字遗迹,还有解读贝希斯敦铭文,以此去解读两河流域出土的楔形文字泥板)。欧洲史料比较这些地区(包括南亚印度,印度人不把记史当回事)当然要详细得多,但相较于中国史料,仍摆脱不了史料在年份上的不完整,需要其它近现代考证材料的补充、编撰的局限性。
      现就中国史和欧洲史的比较谈一点个人看法,予以讨论。 中国的正史基本是依据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加《清史稿》、《清实录》的记载为准,再参考其它古籍的说法来考证历史事件的真实性,这里面确有可能靠不住的地方。因为中国的传世古籍都是历朝历代的文人加以编修整理的,在此过程中由于政治、思想等各种因素,包括回避、篡改、焚烧、遗失等等,能传到现在的内容可能是有问题的。历来对古籍内容的质疑和争论就很多,难辨真伪。因为是过去的事,质疑者并非亲身经历,就算有疑问也没有证据证明真伪。所以,很多史书的真实性要靠考古发掘来验证(过去称之为金石学,自汉代就已出现,以宋代和清代最为发达)。比如银雀山汉墓竹简一例,1972年于山东临沂银雀山两座汉墓中出土竹简共计有完整简、残简4942简,此外还有数千残片,书体为早期隶书,写于前140-前118年。内容包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晏子》、《守法守令十三篇》、《元光元年历谱》等先秦古籍及古佚书。《史记》中提到《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晏子》,《六韬》、《晏子》最早明确收录的是《隋书·经籍志》,《尉缭子》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自唐宋以来这三本书就被疑为后人假托的伪书,而《六韬》在清代更被官方确定为伪书。而此汉简证明这些书至少在西汉中期时已广泛流传了,伪书之说也就不攻自破了。又《孙膑兵法》虽在《汉书·艺文志》中指出是录于其中,但在唐代以前就已散失,后世典籍中不见记载,而此汉简使失传已久的古书得以重见天日。此汉简《孙膑兵法·禽庞涓》篇记载孙膑擒庞涓于桂陵,而《史记·孙武吴起列传》记载魏惠王十七年马陵之役,魏军败于齐军,庞涓自杀,魏惠王太子申被俘,二者显然矛盾。从已有材料来看,孙膑擒庞涓确有可能在桂陵而不在马陵。又如清华战国简一例, 清华大学在2008年7月收藏了一批战国竹简,是校友赵伟国从境外拍卖购得后捐献给母校的。经碳14鉴定,得出结论为战国中晚期,成书大约在公元前305年前后30年之间。后经专家释读,发现内容大多涉及“经”、“史”之类,其中包括了《尚书》的内容。大家知道,按《史记》的记载,秦代由于焚书坑儒,禁止《诗》、《书》、诸子百家书籍的流传,传世《尚书》有佚失,多有遗漏和更改。而此简的《尚书》有些是传世《尚书》中有的,但文句多有差异,更多的内容是传世《尚书》中没有的,因为是先秦书籍,可信度很高。如其中的《傅说之命》三篇与传世《尚书》中《傅说之命》的内容完全不同,现已知传世《尚书》为东晋文人豫章内史梅赜所献的孔传本《古文尚书》,可见梅赜实属伪造。中国史籍虽然有很多疑点、错误,但对历史记载的时间长,且内容详细,时间精确。自西周共和时代(前841年)以来记录精确到年,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以来精确到月日。中国史书还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等不同体裁,将“史”列为四种基本学科分类“经、史、子、集”之一(清纪昀等《四库全书》)。
      欧洲信史的研究始于19世纪,在此之前并没有系统的记载和考证历史的真伪。
      先看希腊史,对于早期的古希腊,《荷马史诗》是文学诗歌,谈不上明确记载历史。前5世纪的希罗多德的《希波战争史》从神话和文学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历史的开始。希罗多德因此被西塞罗称为“史学之父”。但希罗多德的记录中真实事件与虚构事件混杂,并非纯粹的历史。20多年后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治学态度严谨,历史记载翔实,才算西方第一部“信史”。其后200多年波利比奥斯的《历史 (波利比乌斯)》有40卷,只有5卷传世,记叙地中海周边的历史,特别是罗马帝国的崛起。古希腊史的问题在于信史和野史都严重不足,也难以和考古发掘交相印证,发掘的只有一些莎草纸碎片,还有石刻铭文,没有长篇完整记述(如上文的中国史的考古验证)。又与古希腊相关的事物,世人往往只知道雅典,而对其它城邦几乎一无所知。如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狄摩西尼、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学者几乎全都是雅典人。还有希腊史料基本只关乎政治方面,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史料更是匮乏。说到此,对比中国的史籍记载了大量国家层面的社会各方面的情况,而对于地方上的记载不多,所以对于地方、民间的情况也有赖于考古发掘。如2002年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里耶古城出土的秦代简牍共36000多枚,记载了大量当地关于户口、土地开垦、物产、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里程、邮驿津渡管理、奴隶买卖、刑徒管理、祭祀先农以及教育、医药等相关政令和文书,为研究秦汉公文制度打开了新的窗口。史料和文物严重不足、仅限于雅典和无关社会经济是古希腊史料的三个致命缺陷。
      再看罗马史,古代罗马最早的文献材料是年代记,这是古罗马祭司长为编制历法而作的。年代记以每年当选的首席长官或两位执政官的名字纪年,主要记载当年发生的重要事件,写在木牌上作为档案,保存在传说的努玛旧宫里,这类文字简短。至前3世纪以后,祭司长才编制比较详细的年代记,这些材料只有部分流传至今。前3世纪末,罗马出现了成文史家,他们开始把史料和传说结合起来写成最早的罗马史,有法比乌斯·皮克脱和琴启乌斯·阿里门图斯。他们都用希腊文写罗马史。皮克脱从神话时代写起,用王名和执政官名记年,史官也称之为年代记。阿里门图斯也写过类似年代记的历史著作。他们的作品只有断片间接地流传下来。监察官迦图(前234-149年)是第一个用散文体拉丁文写作的罗马作家。他的《创世纪》共7卷,前3卷系追溯罗马和其它意大利城邦的起源,后4卷叙述第一次、第二次布匿战争的经过,以及他那个时代的大事。除了极少的断片外,几乎没有保留下来。前2世纪的历史学家波里比乌斯(约前200-118年)写了一部40卷的《通史》,把前264-146年希腊、罗马以及地中海东部各国的历史加以综合的叙述,但保存下来的只有前5卷,其余35篇只有残篇流传到现在。萨鲁斯提乌斯(约前86-34年)是第一个摹仿修昔底德和波里比乌斯的罗马史家,著有《喀提林阴谋》、《朱古达战争》以及《历史》。《历史》一书共5卷,主要记述前78-67年的史事,但只有少数片断保留下来。前1世纪上半叶开始,罗马社会出现撰写回忆录、自传和伟人传记以及与友人通信谈论政治和社会问题等的风尚,在这些文献材料中,流传至今的有西塞罗与其友人的通信。恺撒(前100-44 年)留下两部著作《高卢战记》和《内战记》,是当时人写当时的历史,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狄奥尼修斯是奥古斯都时代著名的修辞学家和史学家,主要著作是用希腊文写成的《罗马古代史》。该书共分20卷,主要记载了意大利上古时期至第一次布匿战争期间的许多历史事件。全书只有前10卷保存下来,其余各卷仅有片断。狄奥多鲁斯是狄奥尼修斯的同时代人,他用希腊文编写了一部综合性历史著作《历史文库》,全书共40 卷,保存下来的有第1-5卷、第11-20卷以及其他各卷的断片。叙述了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古代希腊的历史,而后又叙述了上古以来的罗马史。近代研究者认为,他的罗马上古史主要来源于皮克脱的著作。提图斯·李维(前59 年-后17年)写成一部具有通史规模的著作《罗马建城以来史》,叙述从前754年至后9年的罗马历史。全书共142卷,第1-5卷,叙述罗马最初的历史,始自前742年,止于前390年高卢人攻陷罗马的外城;第6-15卷,叙述罗马早期的领土扩张以及意大利的征服;第16-30卷,记载第一次布匿战争的过程;第31-45卷,记载第二次布匿战争以及罗马征服希腊和马其顿的经过;第46-70卷,记载第三次布匿战争以及罗马用兵东地中海的经过,结束于前90年的“意大利同盟”战争;第71-80卷,叙述了马略和苏拉之间的党争;第81-90卷,叙述罗马党争的继续,直至前78年苏拉的逝世;第91-116卷,主要叙述庞培的兴起,前三头政治的形成,庞培与恺撒间的战争,止于前44年恺撒被刺;第117-133卷,叙述后三头政治的始末,止于前31年的亚克兴之战;第134-142卷,记载奥古斯都时代的政事,止于公元9年德鲁苏斯之死。李维的著作一直完好地保存到公元7世纪。但7世纪以后,散失甚多,目前仅存35卷以及陆续发现的少数残篇。整个克劳狄王朝时代,保存下来的只有维莱乌斯·帕提尔库鲁斯所写的《罗马史》。此书共两卷,他在第2卷中记述了公元14年至30年这一历史阶段的历史事件。犹太学者约瑟夫(生于37年)用希腊语写了一系列历史著作,其中著名的有《犹太战争》、《犹太的古代》和《自传》等,在这些著作中保存了许多希腊史和罗马史方面(尤其是尼禄、维斯帕西亚努斯和提图斯诸帝时代)的材料。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塔西佗(约55-120 年)著有《演说家对话录》、《阿格里古拉传》、《日耳曼尼亚志》主要记述了日耳曼各部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情况、《历史》和《编年史》。《历史》和《编年史》连在一起构成一部从提比略到图密善(14-99年)时期的罗马帝国历史。《历史》共12卷,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有完整的第1至第4卷和第5卷一部分,《编年史》共18卷,保存下来的有第1-4卷、第5卷的开头部分,第6卷的绝大部分,第11-15卷的全部及第16 卷的前半部分,这些是研究罗马帝国初期历史最珍贵的史料。同时期的普鲁塔克(约46-126年)和苏埃托尼乌斯两人合传《希腊罗马名人传》,以事迹相似的希腊和罗马名人各一个合传,作比较叙述,现存50篇。阿庇安(约95-165年)所著《罗马史》共24卷,其中有11卷完整地保存下来,叙述西班牙战争、伊利里亚战争、汉尼拔战争、叙利亚战争和密特里达提战争等6卷和内战记5卷。狄奥·卡西乌斯(155-235年)著有80卷《罗马史》,从伊尼阿开始写到他自己的时代(229年),完全流传下来的有第36-60卷,其余各卷仅有片断保存。罗马最后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是阿米利阿努斯·马塞利努斯(330-400年),他用拉丁文写了一部《罗马史》,始自96年图密善皇帝之死,止于378年的阿德里亚堡之战,可以说是塔西佗史著的续编。此书原有31卷,前13卷已散佚,现仅存后18卷,包括公元352年至378年这26年间的史事。罗马帝国时代其它历史作品价值较小,但因为缺乏别的可靠著作,所以也必须对之加以利用,包括赫罗狄安(170-241年)《马可·奥理略以后诸帝史》,4世纪的犹特罗皮乌斯的《罗马自建城以来史简编》,2-3世纪多人编写的《罗马皇帝传记集》,基督教被定为罗马国教后,教会学者犹西比乌斯(263-340年)写的第一部综合性的教会史,5世纪西班牙籍的神父保罗·奥罗西斯写的《反异教徒史》,还有迦图的《农业志》、瓦罗的《论拉丁语》和《农业志》、科鲁美拉的《论农业》、斯特拉波和托勒密的《地理学》、小普林尼的《书信集》等等。除了历史文献,能提供考证材料的主要依赖考古学、碑铭学、纸草学及钱币学等。主要是考察罗马时期的历史遗迹,解读铭文,发掘纸草、钱币等,寻找信息。罗马时期的近代研究始于文艺复兴,最主要的就是爱德华·吉本(1737-1794年)所著《罗马帝国衰亡史》,被西方人认为是第一部“现代”历史著作,后世的许多历史学家都是引用这部书的材料。说到此,本人对吉本的著作有些个人看法。18世纪离西罗马灭亡已有1300多年(当然此书是一直写到东罗马灭亡的),而考古学的手段还不像现在那么发达,吉本在撰写《罗马帝国衰亡史》前据说博览群书,还看过中国的史书,而他本人似乎没有开列参考书单(如现在治学写论文都要罗列参考资料一样),也不知他是否都读过上述资料,而他是在1764年到的罗马,1765年就回国了,就这点时间,应该无法进行多少考古工作。其后在1771-1772年两年间进行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再后一直到1788年写作《罗马帝国衰亡史》一书。罗马的史料都比较散碎,没有完整的按年编撰的材料,吉本靠参考这些相关资料,在加上他那个时期的一些考古成果,而且写作时和事发当时隔了那么长时间,所述事件能否可靠?本人初略阅读了《罗马帝国衰亡史》的中译本,感觉书中内容都是在如说故事一样讲述事件的经过,而很少提及事件的准确时间,发生地点。和中国史籍中叙事前先说时间(帝王纪年)、地点风格极不相同。这也是本人读过的其它近代撰写的关于古代欧洲、非洲、亚洲中国以外地方、美洲的史书的通病,因为没有精确时间的记录,所以都是大致估计。吉本之后是丹麦裔普鲁士史学家尼布尔(Barthold Georg Niebuhr 1776-1831年)撰写的《罗马史》,他使用了新的批判方法,想考证上古罗马史的不可信度,坚决不用第二手材料,而完全依靠原始的史料证据,在1812年写成 《罗马史》,几年后又几乎重写,从此开始了系统研究罗马史的时代,即上文提到的欧洲信史研究的开端。在他的著作中罗马的土地问题第一次得到了研究。特奥多尔·蒙森(1817-1903年)于1854-1856年出版了他的《罗马史》,很快被译成各种欧洲文字,其目的在于向广大民众普及历史知识。其后,他又撰写了《年代学》,第一次据说解决了以往所有西方学者都未曾涉及过的年代学这个棘手问题(看看中国史,除了共和时代之前的历史,年代都写在书中,不用过多考证,这就是欧洲史学的缺陷)。他还出版了《罗马货币史》 、《罗马法制史》、《从奥古斯都到戴克里先的罗马行省史》、《拉丁铭文集》这些针对罗马专项问题进行研究的史书。在他之后,有美国史学家弗兰克(Tenney Frank 1876-1939年)的《罗马经济史》、《古代罗马经济研究》,俄裔美国史学家罗斯托夫采夫(Mikhail Ivanovich Rostovtzeff 1870-1952年)的《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都是专项罗马史著作。进入20世纪后,关于罗马的史书就很多了,比较著名的有英国的《剑桥古代史》和前苏联的《世界通史》。罗马史在中世纪之前的史料多为个人独立创作,之间无法协调,而且多半残缺不全,时段断裂,年代叙述模糊。文艺复兴后创作的,由于间隔年代久远,直接叙述可靠性难以保证,多半只能是在19世纪后根据考古研究的成果加上已有史料编撰,疏漏难以避免,而且涉及领域有限。相较而言,中国史虽然也有类似问题,但史籍编修年代离事发时间较近,且按年份编写详细,内容就全面、可靠得多。近现代撰写的中国史文献也多直接引用古籍内容,再加上金石学、考古学考证的成果,而不似西方史,撰写新史书时,除了考古成果,本身引用的就是近现代的史料(可谓之为互相抄袭),可信度不高。
      最后看看罗马以后的历史,由于近代史史料太多,就无需过多考证,只谈欧洲中世纪史。待续。

    • @yuleihistory
      @yuleihistory  8 ปีที่แล้ว +3

      +Qiang Zheng 老兄真是厉害,本上概述了西方的各种史料,这点我非常赞同,因为中国文明本身的延续性和对历史的重视程度(特别相对于印度),所以中国能够留下的史料是相当的丰富。我觉得其他有些文明也是重视历史的,比如玛雅,只可惜纸质玛雅书籍已差不多损失殆尽,仅仅从他们的石碑的记载上就能看出他们应该是精确记载历史的。西方的话,由于各种复杂的因素,造成有些历史断层。但是从中国的学者的角度来讲,我们中国人能够看到或者通常看到的仍然只是一部分,我以前听说过,古希腊时代有爱奥尼亚城邦有从公元前十二世纪开始至波斯入侵的编年史,我很想看看这些编年史究竟是什么样子。还听说发现有介于迈锡尼文明线形文字B和后来腓尼基字母之间的一种字母,填补了希腊黑暗时代的一段空白,估计这些史料非专业的人也很难接触到。我个人一直有个想法,这也是我在视频中一直宣扬的一种观点,就是以世界人的立场来看待问题,如果这样,作为有良好史学传统的中国学者,更应该注重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文明。假如再有一本新的史记,不管是谁写的,那应该是世界人的史记。

    • @yuleihistory
      @yuleihistory  8 ปีที่แล้ว +1

      +Qiang Zheng 您在哪里,看发贴时间都在我这里的半夜,估计您在西半球的吧(我在上海)。看得出,您有相当的功底,我的联系方式很多,如果不介意,我们可以多做交流,不知道您平时喜欢怎样联系方便。

    • @qiangzheng5176
      @qiangzheng5176 8 ปีที่แล้ว +3

      +Lei Yu 我的名字郑强,如我的拼音一样,年龄大概比您小几岁,算老弟吧。和您一样是上海人(算半个吧,我母亲原来家在闸北),另一半是南京人,现在家在南京。不过我本人不在国内,而在加拿大卡尔加里。我大概和您差不多,也是搞计算机的,一个计算机科学专业硕士,主要研究算法问题。前两年曾在浦东张江的惠普公司工作搞数据仓库,不过我觉得惠普的数据仓库可能难以发展下去,就又回到卡尔加里找其它机会。平常看书时,发现您在youtube上载的视频讲的不错,就全看了一遍(我认为比袁腾飞要讲得好,不是指说话方式,他是北京人,专业历史教师,话说节奏感好,北京话音正,说话比较风趣。不过很不严谨,讲的内容中失误很多,特别是在例举数据上)。和您一样。我从上小学五年级起就喜欢看历史,只是那时是觉得好玩,而且多是关心战争史,比如一战、二战,并没有注意社会的其它方面,其它方面都是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增多,慢慢开始关注的。不过,说实话我对天文、音乐等不是很在意(想到我知道的一点乐理知识,关于明朝皇亲朱载堉是在世界上第一个算出十二平均律的人,也算是中国人是有智慧的一个例子,您可以把它加到您的课程中去,您的西方古典音乐第二讲在我这里被封住了,看不见。不知道十二平均律是怎么说的),其实也比较忙,关注技术时间都不够用,也没有精力去关心那些了,不过对历史和各种人类语言文化很感兴趣。上面那些评论是我昨天开始写的,也没想到能写那么多。由于时间所限,中世纪的部分还来不及写,想先放一下,因为我目前还在看一些算法和自动机的书。而且对于欧洲中世纪,我想先大致把那个时期的一些能查到史料来源查一查,措措词再写(说实话,我认为像我这样的业余人士,又不是专研欧洲中世纪史的,也没有多少能力能把有关那些时期的史料搞清楚,也就尽我所能吧,来支持一下我的观点。大概要等几天。我在袁腾飞的课程视频中听他说很多历史专业人士专研的方向比某地区某时代历史要细得多,有的只专研某国某朝代的历史,比如只专研英格兰王国都铎王朝的历史,由此看业余和专业之间的差距,所以我认为精力不够就不要深究了)。如果有兴趣交流,可以联系我的邮箱qgzheng110@gmail.com。

  • @mll7963
    @mll7963 8 ปีที่แล้ว +1

    谢谢

  • @mll7963
    @mll7963 10 ปีที่แล้ว +1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