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妙蓮華】分別功德品 - 解悟壽量 分別功德 - 20231129 第1556集

แชร์
ฝัง
  • เผยแพร่เมื่อ 5 ส.ค. 2024
  • 00:00 解悟壽量 分別功德
    00:53 ⊙佛為眾說法身,壽命無量長遠,三世恆時入群,利益天地萬物,教化眾生不絕;靈山法會大眾,已悟法身常住,相生不息不滅,妙法輪常時轉。
    大家將這段文看、體會,是不是回憶起前面佛所說法?我們前面〈壽量品〉是已經《法華經》第十六品已經過了,現在開始我們要再另外一品的開頭。
    回憶著佛陀在〈壽量品〉所說的法,「佛為眾說法身,壽命無量長遠」,這壽命的無量、壽命的長遠,佛陀所說的意是什麼呢?是不是佛陀應人間因緣來人間,壽數八十。現在弟子在法華會上,大家看到從地湧出菩薩,這麼多、這麼的資深,功德難比倫,這到底是從哪裡來?什麼因緣集?是什麼人所教化?前面那一品有很多人的疑問。
    佛陀說:「這些都是我所教化,娑婆世界,我所教化。」大家的心起疑:哪有可能!佛陀來人間,成佛、說法,這個當中也只不過是四十幾年,哪有辦法成就這麼多,這麼多的人已成菩薩,又是非常成就。在十方教化眾生,此時來集合,這修行怎麼會是短時呢?應該是很久、很久了。
    佛陀在人間,說法四十多年到現在也已經年邁了,大家的心也很擔憂,除了懷疑,無法去了解這麼多人的因緣,再來也擔心著佛陀年紀大了,法還能夠說多久呢?佛陀也在這一品裡面也表示將要入涅槃了,未來的眾生要怎麼辦?所以佛陀就開始說出〈壽量品〉。這〈壽量品〉的意義,那就是「壽命無量長遠」。長到什麼程度啊?過去、過去,現在還有未來的未來。
    這個三世,過去是無數劫,現在應緣現相再度眾生、再認識佛法,還有未來的未來,長久要延續。所以佛陀就開始要講壽命長遠,這是法身的壽命無量長遠,在過去、現在、未來沒有間斷。「恆時入群」,過去也是入在人群中,佛陀是為度眾生而修行,所以必定要入人群。過去是這樣,現在也是這樣,未來呢?無央數劫還是這樣。
    這種「三世恆時」,「恆」就是沒有間斷,全都一直是入人群中,眾生群裡面,無不都是「利益天地萬物」,來「教化眾生不絕」,是沒有間斷,不斷、不斷地連續要教育。所以,能夠了解佛陀的悲心殷重,這種體眾生,真正的體解眾生,在這個迷茫,還是又在六道裡面,也是還不能有一個方向。所以迷茫中,佛陀必定要用長久的時間,所以教化眾生不是人間而已,還有所有、所有的世界。
    所以,「靈山法會大眾,已悟法身常住」。因為佛說了那麼多,大家也應該清楚了,人間的壽命有限,卻是法身慧命,在過去、在現在、在未來,這個法身壽命是無窮盡,長遠無窮盡。不只是在人間,也在六道裡面,所以「教化眾生不絕」,是天地萬物,就是來利益天地萬物,所有的生命萬物無不都是佛陀所要庇護、所要教育。
    這大家已經能清楚了,所以在「靈山法會大眾,已悟法身常住」,那時候已經大家聽佛所說,清楚了,體會了法身是常住,是人人本具。佛陀所講的法大家體會、大家了解,這是在靈山會,佛陀那個時代講《法華經》這一刻,〈壽量品〉大家已清楚了。
    所以,「相生不息不滅」。知道這個法身是常常住在人間,在這個人間就是這樣的自然法則,相生不息、綿綿不斷,道理就是這樣。天地人間綿綿不斷,所以「相生不息不滅」,沒有間斷過。所說的法身大家要很清楚,所指的是很多、很多無量數的法,真理。真理是永恆不滅,真理不只是僅僅佛陀的身上所得,是人人都具有,只是人人糊塗了,唯佛覺悟這些道理。大家就是還在迷茫中,唯有佛陀覺悟,天地宇宙與佛的覺性會合起來,所以佛陀會合天地覺性,這叫做「法身」。法身、覺性是同一項,大家要清楚。
    真諦道理就是覺性,這就是真理。覺性會歸真理,我們就能夠清楚世間道理,真理是相生不息,永遠不滅。這種不息不滅的真理,這種法身真諦是永恆,大家若能夠體悟,自然「妙法輪常時轉」。你也能夠體會,他也能夠了解,體會、了解了自然就能夠弘法利生,教化眾生不絕,自然能夠利益天地萬物,這是需要學佛。
    學佛不為了什麼,學佛最重要就是需要學得真理。諦理入心,讓我們能全部體會了解,這就是佛的覺悟,我們要學的就是在這裡。所以我們要很清楚。因為前面佛說壽量,所以法身慧命長遠,這是很長久。「三世益物,化化不絕」。佛陀所說的法就是利益人群,這叫做「三世益物,化化不絕」。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未來也是這樣,不斷不斷相生不息、不絕。
    所以聞法會中的大眾應該全都了解法身常住了,所以無量壽,無壽量生滅相,我們應該就沒有生命的生滅相。大家認為佛陀現在已經年老,又是將要入涅槃了,未來的眾生什麼人度?佛陀用無壽量生滅相,來讓我們更加清楚。
    佛化身人間,有生、老、病、死,同樣他也要入涅槃的時候;老來也體弱了,同樣也要入涅槃,這叫做自然法則,這個時。但是佛陀要告訴大家法是常住,道理是常住。佛陀講這麼久的法,大家應該要體會、了解進去,人人本具的真理,佛性人人都一樣,只是佛覺、凡夫迷。而我們就是知道我們是凡夫,所以發心學佛。既發心學佛,佛將他的心得說給我們聽,他所體會到的真理是什麼,讓我們也去體會,指這條路讓我們走。
    生命的道要開多寬、要開多長,那就要自己要努力,各人有一條通往佛覺地的道路。這條道路開,不是自己走的小路,要開一條廣大的大路;不是自己一個人走,是無量數的人人都可以行得通、走得到的路。這就是要看我們是不是有用心,將這條路已經聽進去了、方向清楚了,我們有用功,開始將我們這個心的道路這樣用功開下去嗎?有向前前進嗎?周圍夠寬嗎?這就要看我們人人生命的道路是不是夠開闊。
    心靈的道路你若開闊了,道理這樣說,同樣過一天,為一個人說話,與為很多人說話,說的道理,他的法都是一樣;為一個人說,一個人得,為無量數的人說,無量數的人得。一個人開路,一條;眾人開的路,世間道路。世間遼闊,天地宇宙眾生無量,所以需要無量數的人開無量法的道路、法門走。
    所以大家要很用心探討佛法,聽入心,就是身體力行,不是執著在現在的名、現在的相、現在的法。我們要現在佛法的名稱、名相可以舉例,然後法的內容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這樣向前不斷去運用。它的工具,工具「四諦」的真理、「六度」的行為,萬行,讓我們有所作為,這是很開闊的法。雖然這麼開闊的法,我們若有說出去,法就能夠綿綿不斷、人人應用,那就是生滅不息。
    這麼多法收回來就是唯心,唯一念心成就一切功德。所以大家要用心去體會,時時用心。所以,前面的〈壽量品〉,大概我們若能夠再回憶,大家要記得,在那一品裡面,我一直提醒大家要回憶,要很用心,要記得回憶。因為那一品還要再連貫到下一品下來。下一品是叫做〈分別功德品〉,已經是在《法華經》開始從〈序品〉一連串到現在,將是第十七品開始了。
    23:38 ⊙〈分別功德品〉此第十七品,分別功德、隨喜功德、法師功德、常不輕菩薩,為入佛知見。
    這第十七品到底又有什麼內容再連續?每一品都有互相關聯的大意義。所以這個第十七品名稱叫做〈分別功德品〉,再後面還有〈隨喜功德品〉,還有〈法師功德品〉,還有〈常不輕菩薩品〉。這幾品是很重要,但是這幾品道理是很深,難知難解。要能夠了解這裡面的意義實在是要很用心,要解說也是很困難,這要靠人人的用心。
    所以,因為這四品就是要「入佛知見」,「入佛知見」。各位,大家都很了解,佛陀為一大事因緣來人間,這一大事因緣為了開、示、悟、入眾生佛的知見,所以這個知見是佛陀要來教育眾生的一大事,是很重要啊!到底我們是能了解嗎?這「知見」,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
    所以,我們再下來這四品我們要很用心,因為這是入佛知見,佛陀是「開」,開示佛知,也為了眾生要能了解佛的知見,佛陀的精神理念,所以很多佛陀的心靈體悟,他所看法的一切,這就要大家用心去體會、去用功。有用功才有所得,能夠知道佛知、佛見,眾生才有辦法了解,這要很用心,要用功。
    「所謂功德」,「功者,功能之用」。大家首先要去體會什麼叫做「功德」。「功德」二字常常掛在口頭上,「功德無量」,這「功德」二字是什麼呢?
    27:52 ⊙所謂功德:功者功能之用,善有資潤人群;福利眾生之功,能為善行之德,是即名為功德。諸佛一切功德,歷劫悲智宏願,盡聚功德行中。
    「功者功能之用,善有資潤人群」。它的功用最好的就是能夠資潤,因為這功能是用在人與人之間如何來互動,人與人之間要如何付出。「菩薩所緣,緣苦眾生」,眾生有多少的苦呢?需要菩薩在人間去造福,人人還未受苦難之前,能夠引導他們永恆沒有苦難。要能夠永恆沒有苦難,唯有教育他們不要錯誤,就是要教育眾生方向正確。眾生方向正確了,就沒有錯誤、造惡;沒有錯誤、沒有造惡,那就沒有惡因緣受苦難。
    所以必定要造福人群、福利眾生,這叫做「功」。不要等到他受苦了才要去救,那就是他還未受苦之前,你就要教育他轉凡為聖,讓他內心得到很豐富的法,善惡分明,人人都能夠去利益人群,這就是「功」;讓眾生人人都是在很快樂在利益人群,這叫做「功」。
    「能為善行之德」。不只是讓別人做、教會別人,就是自己也就是要先做得到。因為我們要先「覺」,方向沒有偏差,我們要引導人,才不會有萬一的錯誤。所以我們必定要自己先自覺,先要用功,用功的同時我們還要再度人。這善「能為善行之德」,不只是利益他人,還是自己的功行也要很足夠,所以這就是功德,很圓滿。不論是自修、度他、自得、利他,這就是叫做功德。
    所以,「諸佛一切功德,歷劫悲智宏願,盡聚功德行中」。這就是佛所以能夠成佛,就是為了利益眾生而去付出,保護眾生不要去造惡,這就是佛陀的功德。他不只是教育人,又是自己也是很圓滿的修行者。這是過去、現在諸佛,時間歷盡了劫;劫就是長時間。成、住、壞、空,這麼長的劫數,就是這樣不斷累生世一直來,不是只有過去生、現在生、未來生,不只是這樣,他是歷劫。
    這時間,時間無窮盡,佛陀修行,諸佛修行就是這樣與天地時空合一,這樣累劫累劫都是為眾生付出。這「歷劫悲智」,慈悲、智慧,他的宏願全都聚集在功德,因為他的用功所得的德行,所以成佛了,這「歷劫悲智宏願,盡聚功德行中」。所以大家要很用心,好好去體會。還有,「既聞真實妙法常住,解悟佛壽無量妙覺無極」。
    35:19 ⊙既聞真實妙法常住,解悟佛壽無量妙覺無極;能令眾生入佛知見。精勤體悟證入,解了覺悟之道,故如來與之分別功德行淺深。
    我們已經都已經聽到,佛陀的時代靈山會上的弟子也是都聽到。佛陀為大眾在說法,尤其是體會到佛陀四十多年來應機逗教,這樣不斷隨機說法,來到法華會,在〈壽量品〉大家更加清楚。所以「聞真實妙法」,原來是常住,真實的妙法原來就是永恆,過去不減,現在不增,未來也是,是常住。
    所以大家已經解悟了,體解也了解了,所以叫做「解悟」。雖然還未覺悟,但是體解了、知道了,所以了解「佛壽無量妙覺無極」。佛稱為「覺」,這個覺就是本來就有的,人人本具的佛性與真理合一,這叫做「妙覺」。儘管我們人人本具,但是道理我們還未合一、還未通達。
    所以,凡夫只是初覺永存。原來我們就是有,初覺就是「本覺」,本來就有的,只是我們還未到那個「妙」。因為道理與覺性若能夠會合起來為一體,這叫做「妙覺」。這種原來有的道理、原來有的覺性,若這樣將它合起來,內外會合,這叫做「妙覺」。
    所以,「能令眾生入佛知見」。這大家要能夠了解這個內、外,內外盡虛空、遍法界無不都是道理、真理,真諦存在。眾生人人本具佛性,這個「內」人人本具,「外」本來就恆存,我們若能夠這兩項合起來,但是偏偏我們就是無法去合起來,我們的凡夫還是與這個真理還有這樣的距離。
    所以佛陀來人間,就是要「能令眾生入佛知見」,就是在這個隔礙,佛陀要如何將我們教育得我們內覺與外理這樣合為一體,這樣將它合起來。這是佛的知見,希望我們能夠入;這道門開了,希望你們能夠入,所以叫做「開、示」,開這道門要讓大家了解。所以我們前面有這長者引導窮子入室去開寶藏,去看有這麼多、這麼多的東西,同樣的道理。
    41:45 ⊙聞佛道法隨機修證,淺深不同,謂之分別。即辨別聞法者受益之淺深、體悟多少、誓願今往遠近。
    48:55 ⊙功者,功行;德者,果德。地涌過去弟子,靈山現在弟子,聞壽命長遠,得種種益,謂之功德。
    51:02 ⊙此功德即由聞如來壽量所聞殊勝之法,獲得成就者;故能聞之功德亦因之殊勝。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8年2月25日~
    ※因字數限制無法完整刊出,全文請見:
    www.daai.tv/master/wisdom-at-...
  • บันเทิง

ความคิดเห็น • 10

  • @jiang7864
    @jiang7864 29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感恩上人开示

  • @user-hq9tz4jf8n
    @user-hq9tz4jf8n 8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1

    感恩上人,晚安吉祥

  • @angboitan7913
    @angboitan7913 28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感恩上人慈悲的开示🙏🙏🙏

  • @user-fq3rp1tm5f
    @user-fq3rp1tm5f 8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4

    感恩 上人帶領弟子深入佛陀知見,並教導弟子如何讓內覺本性和外界佛法相契合的方法。
    感恩 上人開示!

  • @user-wu1ou8nk3q
    @user-wu1ou8nk3q 8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2

    虔誠感恩與祝福證嚴上人
    法體康安常住世間法輪常轉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

  • @user-wu1ou8nk3q
    @user-wu1ou8nk3q 8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2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

  • @user-yc2om4tt6j
    @user-yc2om4tt6j 8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2

    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阿彌陀佛合十

  • @a0917712984
    @a0917712984 8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2

    🙏🙏🙏👍👍👍法聲遍法界.

  • @user-qp6sk2wv9l
    @user-qp6sk2wv9l 8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2

    🙏🙏🙏🙏💕

  • @user-hq9tz4jf8n
    @user-hq9tz4jf8n 8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3

    感恩上人開示,平安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