ไม่สามารถเล่นวิดีโอนี้
ขออภัยในความไม่สะดวก

荃灣大窩口潮僑盂蘭勝會

แชร์
ฝัง
  • เผยแพร่เมื่อ 22 ส.ค. 2012
  • 香港盂蘭勝會
    盂蘭勝會中的「盂蘭」由梵文「Ullambana」譯來的,意為「救倒懸」,即救度亡魂倒懸之苦,是來自民間《目蓮救母》的故事;「勝會」是指一大群人舉行活動的意思,在香港亦稱為盂蘭節、中元節或鬼節。相傳陰司地府在七月初一大開鬼門關,直到七月三十日才再次關閉,七月十五日佛教定為「盂蘭盆會」,而道教則稱為「中元普渡」。
    香港盂蘭勝會是始於中國潮州、海豐、陸豐、鶴佬籍等移居到香港的人士,他們在1940年代到1950年代從中國內地來到香港,聚居於銅鑼灣、上環、西營盤、深水埗、尖沙咀等地,並將他們在家鄉流行的盂蘭節也一併帶來,以聯系同鄉感情、紀念祖先和超渡地方上的孤魂野鬼。
    香港各區的盂蘭勝會一般只有四、五十年的歷史,最先在咕喱聚集的地區開始,創始者是銅鑼灣的「公和堂」,後來香港各區都傚法舉行。咕喱主要是潮籍人士,在碼頭和貨倉為泊岸貨船上落貨物,他們之間是親屬或同鄉關係,由「咕喱頭」帶領和組織,成為了潮州移民勞工的社區。而同期移居香港的海陸豐人則以抬轎、拉車維生,其後則轉往建築地盤工作,亦因為鄉里族群的凝聚,便逐漸形成海陸豐移民勞工社區。
    現時在香港島、九龍、新界各區幾乎都有舉辦,團體至少有60多個,最多在觀塘、九龍城、深水埗等舊區,上環的摩羅街、大坑摩頓台公園、西區公園海旁球場、水街、堅尼地城西寧街足球場等也有。在長沙灣保安道球場,農曆七月前後有4個不同社團租用,舉行盂蘭勝會,而早期潮州人聚集的地區上環及西環的沿海一帶,便總共有五個盂蘭勝會,包括三角碼頭、渣甸橋東邊街、正街、石塘咀和西環,以三角碼頭和東邊街歷史最悠久,其餘幾個各自因應區內發展而興起。
    荃灣區 荃灣潮僑盂蘭勝會 大窩口球場

ความคิดเห็น • 8

  • @user-ey4tm4fx5z
    @user-ey4tm4fx5z 2 ปีที่แล้ว +1

    潮州八音真係好听。

  • @cklu7328
    @cklu7328 11 ปีที่แล้ว +1

    在香港也有这种游神活动,有机会得去看下

  • @albertchiu655
    @albertchiu655 2 ปีที่แล้ว +1

    能夠保持傳統習俗!! 真難得!!

  • @jamesfang6618
    @jamesfang6618 4 ปีที่แล้ว +1

    同潮汕那边一样

  • @naturelilacgold9016
    @naturelilacgold9016 7 ปีที่แล้ว +1

    打琴那女人最舒服

  • @yuezhongxie2963
    @yuezhongxie2963 6 ปีที่แล้ว +2

    来香港看“劳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