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大小聲(198)【屏東高樹鄉外場】平埔族群正名-馬卡道族的族群認同與文化復振之路20171111

แชร์
ฝัง
  • เผยแพร่เมื่อ 27 ธ.ค. 2024

ความคิดเห็น • 27

  • @風信子-j4e
    @風信子-j4e 3 ปีที่แล้ว +9

    本身自己是排灣族人
    但一直對平埔文化感到興趣
    或許大家祖先從以前都是住在台灣的關係吧
    我會持續關注平埔的相關新聞與議題
    平埔 加油!

  • @丁小小-q8v
    @丁小小-q8v 5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其實我們馬卡道不是只有分佈在上表所介紹,屏東市有隱藏的馬卡道部落(我本身就是,但是也要謝謝大家拋掉對平埔族群的「番」謝謝🙏

  • @林志偉-b3o
    @林志偉-b3o 3 ปีที่แล้ว +5

    台東花蓮也有馬卡道蹤跡

  • @julianchlin
    @julianchlin 3 ปีที่แล้ว +1

    好處就是原民身分考試可以加分,原民人員機關優先(保障)錄取

  • @ppc7349
    @ppc7349 3 ปีที่แล้ว +7

    台灣大眾耳熟能詳的一句諺語:「有唐山公,無唐山媽」,唐山並非指今日河北唐山,而是指中國大陸。這話說的是過去清代台灣社會因有嚴格的「渡台禁令」,導致當時從大陸來台的漢人中男多女少,而有漢人男性與平埔族女性通婚的現象,意謂著今日多數台灣漢人身上都有平埔族的血統。
    不過,這句諺語,不僅不見清代方志記載,日據時期著有《台灣通史》的連橫(1878-1936年,國民黨前主席連戰祖父)、日籍人類學家伊能嘉矩(1867-1925年)等人的著作中更找不到這句話,卻普遍出現在今日小學、中學的歷史鄉土課程教材裡,但學界對這句諺語的由來少有質疑。
    那麼,台灣在日據時代以前,真有如此普遍的漢人與原住民通婚的現象嗎?翻開史料,荷蘭時期的台灣社會雖漢人男多於女,但未載漢人有婚配困難的情況。學者研究,這是因為當時兩岸貿易頻繁,並不需要攜眷入台,另外許多移民可能來台前多已成婚,而尚未成家的漢人男子也多選擇返回大陸原鄉再行婚配,代表當時並無原漢通婚的必要。
    明鄭時期的台灣社會依然是男多女少,但當時鄭氏政權奉南明為正朔、與清廷敵對,導致兩岸無法自由往返,確實讓在台的漢人男子有婚配的困難,不過根據施琅(1621-1696年)的《盡陳所見疏》提到鄭氏官兵「無家眷者十有五、六」,存在掠販婦女的行為,但未見有大量原漢通婚的記載。清廷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遣施琅攻取台灣後,雖有台灣府知府等官員陸續編寫《台灣府志》等記載台灣漢人與番社風土民情的地方志,不過其內容記載依然是漢人男多女少,未見有大量原漢通婚的情況,與荷蘭時期相同。
    迨台灣成為清王朝版圖的一部分後兩岸復航,即使有「渡台禁令」,來台漢人大可先在大陸原鄉結婚後來台,而未婚者若要結婚首選還是返鄉,完全沒有必要因為台灣漢人女性少就與語言、生活習慣皆異原住民通婚。史料僅記載拓墾初期漢人男多於女,男性婚配困難,以及少數原漢通婚的例子,但從未同時記載原漢普遍通婚的情形,代表離台返鄉、婚後來台、返鄉結婚及往返兩岸才是來台漢人移民的選擇。況且,台灣漢人男多於女的情況其實僅僅出現在荷西統治時期到清初之間(1624-1722年),到了雍正年間(1722-1735年)已數次開放漢人可攜眷入台,到乾隆年間(1735-1796年)則完全開放,代表漢人男多於女的現象已經緩解。
    縱觀台灣史,原住民在荷蘭人、明鄭、清廷的統治下,不僅有沉重的賦税與勞役,且漢人大量捕鹿而讓原住民傳統肉食來源減少,加上土地被漢人巧取豪奪,總體生活水平下降、與漢人衝突不斷,而屢有原住民反抗的事件發生,如雍正九年(1731)台灣中部平埔族-道卡斯族之大甲西社,結交拍宰族(巴宰族)之朴子籬等八社聯合抗官,最後變成平埔族共同起事的大規模衝突,讓台灣中部動盪4個月,最後清廷以武力鎮壓。長期飽受漢人壓迫的平埔族,多具備對抗漢人的意識,難以想象原住民會願意與漢人通婚。
    當時漢人,對於原住民也抱持種族歧視的心態。赴台傳教的加拿大長老教會傳教士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1844-1901年)曾寫下:「在台灣的漢人對於原住民很歧視,和他們以物易物、欺騙他們、並把他們推趕到他們的山地據點,對待他們就如同美國人對待印地安人一樣」。可以想象,身處這樣的背景,願與原住民女性通婚、甘願被鄰人指點嘲笑的漢人男性應屬罕見。
    翻開歷史,從來沒有任何一支民族,會在社會經濟地位處於劣勢時,缺乏族群意識地讓本族女性大量與外族通婚。單看在台的漢人女性,她們在日據時期並沒有大批嫁給居統治地位的單身日本男性。那麼,為什麼會認為原住民女性會比漢人女性更願意嫁給外族?
    而「無唐山媽」的諺語,也只能代表台灣在清代康熙年間(1683-1722年)的社會現象,不能視作常態。況且,許多台灣姓氏宗譜裏,反而是「開台媽」(女性開台始祖)帶著兒子「唐山過台灣」來打拼生活、落地生根。再細究「無唐山媽」的意思,表面上似乎以台灣漢人身上普遍流有原住民血緣為榮,但其背後則是踐踏、抹殺原住民的自我意識,可說是漢人在自我優越感作祟下,草草帶過平埔族漢化的悲哀。另一方面,台獨論者也以此強調台灣人與平埔族的關連性、弱化雙方的矛盾,在歷史論述上將台灣的發展與中國大陸脱鈎,進達到從「血緣」實現「去中國化」的政治目的。

    • @陳的-q6v
      @陳的-q6v 3 ปีที่แล้ว +1

      現代本土台灣人90%是被漢化的平埔族後裔,唐山公平埔嬤傳下來的只有10%左右,別被有唐山公沒有唐山嬤這句話誤導了

    • @yangelwin3118
      @yangelwin3118 3 ปีที่แล้ว

      @@陳的-q6v 沒那麼多,現在都是混血了,我比較好奇的是,現今社會混血的閩南人、客家人怎麼看待自己的身份,普遍都還是認為"番"
      我是認為該承認的還是承認,我1/4西拉雅就沒辦法,因為長輩還是認為自己是漢人,明明就混血......

    • @masaya5072
      @masaya5072 2 ปีที่แล้ว

      文化、語言是生活方式跟工具,平埔文化就是因為大多不在了才稱為漢化,至於為什麼是漢化又或此刻為什麼飲食西化、購物要用淘寶,那就是當代人對於當時的生活處境做出的選擇而已。

  • @billhuang7708
    @billhuang7708 3 ปีที่แล้ว

    台灣本身就是平埔社的名稱啊,也稱為大員,台灣,大員河洛語發音都ㄧ樣

  • @邱旭川
    @邱旭川 3 ปีที่แล้ว +1

    片中平埔耆老竟呼籲認同原住民血統,
    拒絕再作台灣人,神邏輯乎?

    • @風信子-j4e
      @風信子-j4e 3 ปีที่แล้ว

      他應該只是口誤吧?!

    • @mclee4554
      @mclee4554 3 ปีที่แล้ว +2

      台灣人這個名詞已被閔南族群竊佔

    • @林志偉-b3o
      @林志偉-b3o 3 ปีที่แล้ว +1

      @@mclee4554 沒錯,台灣原住民的祖先根本沒叫過自己的土地作台灣過

    • @李順吉-c3n
      @李順吉-c3n 3 ปีที่แล้ว

      台湾以英國學者在一八七〇年以前的研究,台湾只有族家,並没有國家論,他說的是对的,但以現在是行不通的,台湾交通,交流這麼方便,國是必須的,因都在一個島上。

    • @aaaaa0104
      @aaaaa0104 3 ปีที่แล้ว

      台灣是中國人的稱呼不是原住民

  • @魏東-x9i
    @魏東-x9i 4 ปีที่แล้ว +3

    這些平埔人講的都是恢復身分有什麼福利...

    • @susu24vg
      @susu24vg 3 ปีที่แล้ว +4

      全台灣的平埔族恢復身分,中華民族不應該流亡在台灣改變台灣歷史

    • @李順吉-c3n
      @李順吉-c3n 3 ปีที่แล้ว

      @@susu24vg 中華民族是國民黨一九四五年至一五二年所帶來的那二佰萬人最纯的,先前台湾值民時以六佰萬多人了,你說呢,當然是流亡的中華族群。

    • @susu24vg
      @susu24vg 3 ปีที่แล้ว +3

      @@李順吉-c3n 你們要當中華民族我們沒有阻擋

    • @李順吉-c3n
      @李順吉-c3n 3 ปีที่แล้ว +1

      @@susu24vg 時代的變化,不要再說什麼中華民族,什麼民族不民族,台湾就是台湾,以前我祖先是移民實邊,一八七七後來台湾,但以經五代了,母系這邊都是西拉雅族,早就台湾的血統了,不要再講那些幹話了,中華民族來台湾也離你們很遠了,幹話一堆。

    • @yangelwin3118
      @yangelwin3118 3 ปีที่แล้ว

      @@李順吉-c3n 1945過來的也不純,從南宋開始中原就歷經遊牧民族統治不知道幾百年的歷史,中華民族一點也不中華.....還不是原始部落文演變的
      大家其實都一樣,只是比較會說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