ขนาดวิดีโอ: 1280 X 720853 X 480640 X 360
แสดงแผงควบคุมโปรแกรมเล่น
เล่นอัตโนมัติ
เล่นใหม่
我家附近有間羊肉羹麵,十幾年前從一碗45塊,漲到現在75塊,老闆很堅持不能減份量,所以到現在生意還是非常好,我能接受漲價,但不能接受東西變少,這是奇摩子的問題。
算有良心了,現在一堆漲價縮水一起來的,有夠王八
漲價是明的,變少是暗的
聽過朝三暮四嗎呵呵
减分量完全没良心,因为人要吃这么多,你才定这么多分量不是吗?很多产品的一盒,一包,都是定好人需要的分量的.
最可恨的是漲價了的份量也變少。
在台灣還有一種更噁心人的縮水式通膨,有不少商品可能因為其內容物具有不好分割性,而會用+-10%這種重量標示,然而根據前幾年的一個媒體測試結果顯示,基本上沒有任何商品會出現+的情況,而且大部分還是在其標示-10%的下限之下,甚至有一款抽了十五件商品結果全部都在-20%之下,最低更是到了-3X%;另外,最近果汁【類】產品標示的果汁成分也很唬人,往往其封面大大的寫上本產品果汁成分未滿30%,你可能會猜想那也許應該大約是2X%吧,結果據報導檢驗後其天然果汁僅只有0.3%的含量!當然以數學來說確實沒有騙人,但就是這種標示的潛藏惡意性,我想已經是很明顯的了。
家裡經營果汁原汁製造 我也無比的希望消費者能接受更高價但果汁含量更高的商品
@@DAVIDWeng-hj5jf 事實上這些果汁類飲品價格並不低,我後來寧願買貴一點的100%純天然果汁,反正純果汁太甜,我一定會加水稀釋後再喝,最後很神奇的換算每100ML價格居然幾乎一樣,但果汁含量天差地遠至少相差150倍~
@@kim7258 有真的天然果汁這種東西嗎 都是濃縮還原的
@@a90c05 把水果直接打成汁不就是天然果汁嗎? 還是說倒到杯子裡的時候水分蒸發,然後跟口水混合來還原"濃縮"果汁?
@@EstoyesWatashiwa 超市都是濃縮果汁還原,你去傳統市場現在買果汁現打的都不便宜了,以前小時候十元可以喝到大大一杯純甘蔗汁,現在去哪買
臺灣很常用第三種方法,最可惡的是用完第三種之後還會再用第一種。結果就是漲了兩次價,然後廠商還覺得自己很委屆。
第二種最可怕--降低品質,然後你卻沒發現,因為人的味覺很好騙
薯片其实一年比一年咸
@@百里-o7w 就感覺味道"好像"有變 然後久了就習慣了
@@百里-o7w 降低品質一開始就在使用了 莫忘地溝油
超商微波食品,聯名分量變少又變貴
說真的,身為比較大隻的人,比起影片中的縮水式通膨,我更能接受價格上漲。寧願一碗滷肉飯35->45能吃半飽再配小菜跟湯。也不喜歡同樣是35元的滷肉飯,但剩7成,點一碗不夠,兩碗太多的尷尬局面
現在的大碗是以前的小碗,這兩年份量縮水縮超兇,然後還變貴….
因為這樣商家才有賺頭就是要你吃兩碗 對於食量大的人真的不友善
就是故意要讓你多消費,因為你吃不下的的那一部分也是店家的利潤
再長大一點兩碗就剛剛好了🤪
很多廠商早就這樣做了如果有點年紀的顧客仔細回想就會發現 以前的喜年來蛋捲從一盒10支縮水到一盒4-6支 且包裝越改越多 盒子永遠都這麼大
對!!!!很混怒
我記得我小時候的餅乾盒是裝滿滿一排,現在中間塑膠凸起,還美其名保護
不只數量變少 蛋捲也變細了 可能幾年後就會變成原子筆蛋捲
連個 蛋味也沒了!🐣🐣🐣輕 薄 細捲 ~ 讓你幾乎忘了它的存在
泡麵也是個很明顯的例子麵體縮水,有調理包的就把肉減少包裝一樣不變
飲料是最容易察覺的 例如 : 鋁罐汽水從350CC減少到330CC15元鋁箔包飲料 375CC縮減到330CC
寶特瓶也做成了有腰身的版本....美其名曰〖曲線瓶〗,超嘔😵
600CC的礦泉水減重成550CC價格沒變
13年前左右在便利商店打工,那時候雀巢檸檬茶換寶特瓶包裝,瓶身比較高,結果是從600cc變成580cc
然後再標榜"增量50cc",讓消費者以為賺到了
這包洋芋片 "香味"越來越多了
的確是行騙,但香港的話一般是漲價再減量,雙管齊下的
咁樣就應該係明搶了😂
用搶的可能更快一點吧😂
係響應環保同埋成本上升(好似係)
@@ronaldwakaka 香港沒自帶杯子類減點錢?台灣的如果自帶杯子買咖啡飲料可以減5-10台幣
統一集團
可口乃滋舊包裝是用紙環束後來改為內裝是塑料盒容量少了1/3廠商說是因為舊包裝容易碎我聽他在啦叭
後來…我就不買了…
零食我覺得都是暴利 現在我都去批發糖果餅乾店買
改塑膠盒裝後,就再也沒買過了
台灣廠商漲價手段也很豐富,例如先把商品的價格調漲之後再進行活動"特價促銷"(促銷價格跟漲價之前差不多),"促銷"結束之後就"回歸原本價格"。除了這些之外還有一種漲價模式就是把一個產品改名,用同樣的原料同樣的成本同樣的容器做出同樣的商品,但是把原本的商品停售,然後把同樣的商品改用新名稱販售(並且價格比原本的商品還要高)。
麥當勞就是這樣
有一招叫限時原價🤭
與其說沒意識,不如說意識到又如何? 當每家都跟進這個做法時,想不買縮水的嗎? 可以啊,那就是什麼都沒得買了。關鍵在於消費者本身就沒有反制手段,只有能帶起輿論的人才能贏 可能輕鬆帶起輿論的也是那些"受成本所苦"的大企業們
countermeasures多啊,1拒绝购买非必需品 2 DIY替代品 3多找几个人去wholesaler获取bulk price
@@robertchen4673 重点是消费者不团结
其實有啦~以台灣家樂福為例,他都會標上單位售價多少,比如洗髮精100ml平均多少錢,如果消費者會看的話自然會抵制掉那些少的太誇張的,但重點是大多消費者不會看XD
你們說的方法已經包含在沒反制手段了,為何沒有?大多企業為何能團結? 因為他們共同目標不需要溝通 就是賺錢,且有錢同時能開更多家 打更多廣告 曝光率極高。就算有少數沒想賺那麼多的又如何? 看看黑心跟良心企業 哪個發展得快就好了,良心賣一個東西賺20% 黑心賣一個賺100 甚至200%,有良心發展速度能有黑心快嗎? 且市場上起步時錢滾錢效益很明顯,到時路上全是黑心的良心的在哪? 你可能要花一個小時才能到店 甚至根本都沒聽過那間店的存在,因為被競爭掉了 廣告被蓋過了只有極少數才有可能靠運氣脫穎而出,其他都在路上通通被鬥掉或是被吸收入黑心企業裡,或是還在某個不為人知的小角落裡面發呆
而為何說消費者無法反制? 因為消費者太多太多了,且每個人買同一種東西的理由/願意花費的時間成本不盡相同,你不買黑心 別人照買,以上則留言舉例的 就算你吸引5個同好去良心的買,只要有一個人去黑心的買 那黑心的還是贏了。而只要過一段時間,這些賺錢的東西就會如雨後春筍一般,滿地都是,如果不懂有本錢的概念,參考你常看到的廣告或路邊/網路商店即可,看看是便宜的廣告多還是花錢的東西廣告多哪怕最常接觸到的食物,你覺得某個巷口40元的大碗好吃滷肉飯跟大型連鎖的80縮水滷肉飯比較容易吸引人去吃? 越坑錢擴張越快,第一關知名度越容易曝光在顧客眼前,你宣傳40元那間店名可能沒多少人知道,但大型連鎖的名稱講出去 90%的人都可能聽過第二關方便性 就算知道40元好吃大碗 可他在一小時車程外 且只有本地這家, 80元的到處都開 可能你家巷口還有一間第三關頻率 如果你每天吃一碗你可能會在意,但朋友A他可能一個月吃一次 他會在意這40嗎? 不會 還有各種原因,而任何人只要跨不過其中一個原因,那選擇連鎖店的機率就會UPUP,百樣人有百種不同的思考方式,但能跨過所有檻的 只是少數,於是 賣一碗賺更多錢的又能接收到更多客人,而賺少少的良心企業接不到 除非自家房子,不然遲早被房租逼到倒閉
廠商縮水分量的幅度,實際上遠超過成本上升的幅度、或利潤並未減少的情況下仍大幅縮水容量.....然後消費者渾然不覺,結果就是富者越富貧者越貧,非常符合目前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現象,總之有錢人想的只是如何利用時機讓自己更有錢而已
就變相漲價而已!
@@KevinHuang-lq8ke 看標題的時候我也直覺是變相漲價,這個生態在台灣少說也有十年以上了,大家都心知肚明
只是事實上你根本不需要吃零食,甚至不需要用洗潔精(多用蒸焗方法,配合矽膠斜紋百潔布!而且用矽膠百潔布洗手不必用洗手液)!家中可以像印度人那樣用水沖屁股便不用買廁紙了!女性可以用新式的布衛生巾,我家女性都在用(外出有沒有用即棄的不清楚,那見她經期洗布衛生巾,很快就幹也不污糟)
@@awadu313 台灣才十年? 美國都出現至少三十年了
@@tming3197 台灣也早超過十年
有阿, 7-11的御飯糰每次漲價時都說餡料增加, 可是從15塊漲到現在, 如果每次都增加餡料的話...應該沒剩幾粒飯都是料了哈哈, 想起來就覺得超騙, 已有好幾年拒買.
鮪魚和肉鬆飯糰
當我們的體制還在追求GDP的成長,那麼企業就不得不找地方榨出更多的利潤。事實上人類現在製造資源量完全夠我們的所需,而且因為資本市場的關係,很多商品其實供過於求,我們每年丟棄了極大量的過期商品,以及沒有人買的新衣服。現在物價之所以還在上漲不是因為物資不夠,而是企業、國家還在追求GDP的成長。今年70%那明年要73%後年要⋯⋯,然後沒有最後了,人類社會會被舊資本搞垮。薪水不漲就是最好的證明,GDP達到某個值就已經跟人民幸福沒有掛鉤了,20年前早已經達到了那個峰值。
當蛋捲從5隻變3隻、當水餃縮成餛飩大小、當大雞腿便當變雞腿排、當包子縮成水煎包、水煎包又縮成湯包、當咖啡中杯尺寸變大杯價錢時........我就知道買東西被扒了整整兩次皮,而這招[縮水式通膨]台灣廠商也運用的爐火純青!
飲料最常見,寶特瓶600cc的變580、550、500。利樂包500cc變480、450、400、380(或者換包裝,標新上市,內容物不縮水直直接漲5-10%)
每次seven針對某項賣得好的食物換包裝,我們辦公室都笑說又要縮水了XD
注意到這個情況很久了 不過一直沒有仔細研究 原來叫"縮水式通膨"很討厭商家把成本花到包裝上然後縮水商品 美其名配合消費者使用習慣
台灣這邊習慣的說法應該是「變相漲價」,其實十幾年前就開始發生了,只是近幾年的幅度確實大很多qwq
我覺得有一點挺關鍵的,全球物料成本或許提高不少,可公司的決策者的影響卻更大比如某些老闆或中高階層的主管利用這樣的手法讓自己在位時有「優良的績效」,藉此升官、發財繼承者和後繼者也不可能將前任所訂下的產品價格、尺寸等攸關利潤的部份改得更利民即使說未來物料成本下降,可產品只會越來越貴,以此謀取利潤、績效整個就是個死循環
對,這位朋友說得很好,有時這些餿主意是來自員工因為考量KPI所採取的作法,因此可能在非通膨時期就在搞這一套了。
其實我覺得消費者沒有這麼好騙,例如我自己,從10年前開始就會把標價進位成整數來看($99>>$100),現在我去買東西也會更注意每100ml的售價(全聯或家樂福都有這種標價)而不只是單一份商品的價格,真的很難忽弄過去。所以說消費者其實很清楚商家的小伎倆,只是萬物齊漲的時候,消費者多只能被迫接受
會注意的不多
不想接受,也可以選擇不買!某牌的“瓜仔雞”水餃一直是個人心頭好!但售價從當初的1120g~89元一路漲到兩、三年前的720g~119元,讓我終於決定:再也不買了!
臺灣就很多啊,像麥當勞縮水+漲價很久以前就有了,其它洋芋片之類的餅乾也是,以前一包10塊現在30幾,還2/3的空氣...
洋芋片打開來,真正內容物全擠在底下,上半超過三分之二是空蕩蕩。
那是防止壓碎用的
@@luciali1019 美其名防止壓碎用
@@幻百 一舉兩得?
大麥克變小麥克都已經很久以前了
日本這邊我覺得最討人厭的是洗衣精洗髮精沐浴乳之類的產品標準按壓瓶使用毫升(ml)標記 但同產品的補充包卻故意改用公克(g)做標記XD因為不是水 所以不能直接用ml-g換算 超會玩
市場原物料上漲廠商表示:因原物料上漲使成本提高不得不提高售價半年後~~原物料下降廠商表示:原物料只佔整體成本的一部份消費者:……
說的都是真話,讓人無法反駁
通常一漲價就不會回頭--奸商操作
消費者轉為廠商就沒問題了 競爭帶動削價競爭
廠商:之前原物料調漲已經自行吸收很久,所以暫時不考慮調降
勞動力成本上升,但員工薪資沒漲呀;我董事長,總經理的薪水呀
我覺得縮水式通膨還有一點難以察覺的是,當市場上全面更換新包裝,找不到舊包裝了,是要如何查察覺產品的內容物有縮水?業者這一招真的頗高明,在不知不覺中,溫水煮青蛙,從消費者身上賺取更多的利潤。
這些食品公司真是佛心,消費者少吃點,可以省下以後減肥的費用!
真的 現在看到一些零食的內容量都傻眼😯 不過沒差 反正零食多吃無益 乾脆趁機少買減少零食的食用量
說得真好,趁機減肥、變健康
@@chiangjazhun8685 我本身就是不太吃的人啊
想到之前買過一條鳳梨酥,中間處用包裝Logo遮起來,拆開來才知道中間兩格並沒有東西。義美的夾心酥也是愈來愈薄且很難撥開。
現在的夾心酥變的很輕
我也喜歡從中間剝開夾心酥
衛生紙才是恐怖的,紙漿製成要分辨到很細,一包有幾抽或張,長寬各是多少,厚薄磅數多少,都是可以動手腳的。
台灣現在感覺是兩者並行,東西縮水加漲價,消費者被剝兩層皮
自信點,把感覺拿掉
就是啊啥感覺啊
我買的雀巢金牌咖啡,從以前的175克縮水至150克,在到現在的120克,價格也是一直漲,雙重漲幅。😓
@@5408-g4i 雙重漲幅才是最可怕的因為你們會相乘這個利潤可猛了
自信點不是現在 至少十幾年了 只是這幾年感受很明顯 零食類超有感縮水還漲價.....
在德國超市大部分的標價,除一件單價外,很多商品還會另外標示每公斤、每公升的平均單價,方便消費者比價。不確定是不是歐盟的商品標示相關規定的影響。
我最討厭的是台灣有些超市、超商會推出多買一件一樣商品打折活動(買一送一或第二件6折之類的),但會提高售價再打折,有可能最終價格只比單件價格少10%,卻要多買一件一樣的商品
X飯糰 根本是ㄆㄨㄣ 🤮
安0
你可以不要買啊?幹嘛討厭?你有事嗎🙄🙄🙄
@@grey_mao_mao 你不喜歡看我討厭可以不要看啊。你有事嗎?
@@grey_mao_mao 你有事嗎🙄🙄🙄
20年後的人們不會再有"買空氣送洋芋片"的事情發生!!因為洋芋片"以片計價"
以後連空氣都要算錢了
以後應該一片10塊了
以前20年前說石油會枯竭 至今尚未
應該會消失在零食界吧⋯⋯
會變成只能在高擋餐廳才吃得到的高級料理 一片200 一盤3片佐番茄醬啦😅
影片介紹的是實質的商品,但非實質的,例如語言課程、才藝課程等,也都從60分鐘縮成50分鐘,但消費者的學費也沒變便宜,然後公司為了賺更多,就縮減老師時薪,搞得老師和學生都不爽。
真的,很多課程實際上沒上好上滿
人类社会越来越坏了,道德越来越低,看来离灭绝越来越近了.
很久以前就這樣了坐檯小姐一番2小時變一小時XDDD
其實早就發現,只是我們沒有選擇!
所以我只能預算式控管了比如一個月500元本來可以吃10包餅乾,漲價後變8包餅乾。
有啊,你可以選擇不吃不買,或是賺更多一點錢
@@indigoglo2012 妥協現況等同沒得選啊
有誰還記得 飛想茶(分家之前的雀巢檸檬紅茶) 最早一瓶600毫升第一次縮減包裝容量是在換新瓶子的時候那時候一次少了20毫升
我記得,那時候我在便利商店打工,剛好碰到他們換寶特瓶包裝,當時好奇的我拿起來相互比對一下...
資本主義阿, 因為公司今年一定要比過去還要賺錢, 不然會被股東質疑,嚴重還會被撤資. 但是日用品食品類的商品漲價有極限, 而且天花板還很低, 只好偷料, 雖然說我也很想知道他們偷到不能在偷之後, 下一步會做什麼哈哈
偷工減料就偷工減料,改成縮水式通膨並不會比較好聽,而且和油價上漲非絕對正相關,因為錢沒有人會嫌多,就算油價跌原物料跌了這些財團也不可能再把包裝改回來,就像我們的大有為政府說便宜的油永遠都還在海上一樣
在台灣買零食都像買空氣 房子越蓋越小...這兩個都是漲價了但內容物縮水.....比影片舉例的更過分
台灣產品就算經濟沒問題也會縮水經濟出問題狂縮水這十年前新聞常常爆料這事,但廠商假裝沒聽到
想想以前寶特瓶大概就600ml正負10ml現在大概都縮到500ml上下
亞洲版的品客也是,縮水到可以非常完美的塞進美版的品客裡面蓋上蓋子
舒跑、品客、茶裏王、義美、五十嵐、麻古、樂事等這些經典品牌都是包裝縮水的常客!
台灣看起來產品很多,實際上選擇卻非常地少,大部分的商品其實都被壟斷了。我記得在香港的超市,光燕窩的品項就能頂到幾乎兩層樓的天花板,還可以買到罌粟子跟葫蘆巴子等咖喱食材,連唐寧都有好幾種包裝,而且還比台灣便宜太多。連踢不爛都能有包款(當時台灣還沒有)。就算干炒牛河從貴到不行的赤臘角到平價的小吃店都有,連豆花還有加燕窩的選項。不到台灣1/3人口的香港竟能有這麼多選擇。當時我真的很羨慕。
我也覺得台灣商品選擇好貧乏,所以都只買進口貨。
我從香港移居北美洲幾十年來,看到北美洲壟斷不大容易,就算甚麼名牌產品也得顧慮競爭對手冷不丁殺出來(品質相當量夠大),品牌忠誠一破永遠回不來,所以名牌也不敢欺人太甚。
不要去中大型的超市買,去一般雜糧或是小店,品牌比較多在地選擇
什麼是「踢不爛」?
@@connielok5900 Timberland(音譯)是美國品牌鞋子,有登山,踢球,遠足,鋼趾(workboot)等產品, 我在北美洲買過幾雙。
這就是為什麼好市多會在臺灣越來越熱門更低的價格更多的份量會逐步淘汰舊有產品
這問題早就在20年前的台灣就發現了 本人是一個很喜歡吃各種零食跟甜品飲料的人 加上自己從小住在外面 自食其力 所以對這些很早以前就有發現 也因為這樣 所以對很多這樣的行為覺得不齒 也有經濟的問題 所以一職慢慢地減少購買尤其這幾年更是誇張 如盒裝或是洋芋片 更是利用空間 隔層 多重包裝等等減少內容物 並且價格還是會上漲些許 所以簡單說 不是消費者不買 而是那些公司自食苦果而已
既然都談到縮水式通膨了怎麼能不提蘋果呢這個套錄玩的最光明正大不要臉的當屬它啊直接縮水少了一個充電頭,還抬出環保當藉口,然後價錢沒降低半毛
賈伯斯離開後,蘋果就一直很糟了,依然還有很多人把蘋果當神器
@@chiangjazhun8685 其他公司還會跟著學
蘋果要把買它東西的消費者、代工生產夥伴、周邊開發商(專利)、吃的渣都不剩,很多台廠公司已經不做蘋果單了,這不是壟斷,對了,西方人的壟斷不是壟斷。
哈 端出環保真的是很好用的理由
還是有其他廠牌的手機啊。安卓系的現在真的沒有很差,索尼、三星、左岸國家ㄧ堆會買蘋果的我真覺得都是不介意價錢的人在買的
外面手搖飲店也是,以前700cc,放汽車置杯座都不會搖晃,現在是杯子越來越瘦,價錢又漲價,扒兩層皮!
我覺得, 縮水式通膨跟超市的特價優惠有連帶關係所以出來工作後, 每次購物時一定會留意, 重量+價錢>>折扣多少>>價錢(特別是買過物品的新舊價錢)而且我很討厭囤積, 如果某貨物有優惠, 但要買大量, 我寧願買需要的份量算
那種奇怪的包裝除了減少內容量並不會減少運輸 零售的成本(頂多讓人更長跑超市)意味著運輸零售成本可能太低了@@ 才會導致廠商樂於減少內容量
這就看你是外包物流業 還是靠行的 成本除了司機薪水 物流公司維護成本 加油費用 還有哪些?
7-11的惡德商法 就是改包裝改工法漲原價 先給你特價(與前價齊平)一段時間 時間過後就漲到底了想想最初的只有50塊的御便當吧!
20年前是35元的國民便當
義大利麵65$直接換包裝漲到79$ 換包裝就算了麵感覺也有少 還有點走味😑😑
很久沒吃,上次去買了一份涼麵回來吃,吃完差點哭出來,覺得又貴又吃不飽,買的自己是盤子
@@oip930 義大利麵沒有65折真的買不下去
現在超商便當除非當下快餓死了,不然打死不買沒打折的。原價真的有夠盤
竹北房子就是最好例子~2200萬70坪~2年過後的現在已經縮水到28坪
可是真的很多人覺得自己賺到了...
@@yilanestate-yixiang 只有建商跟炒房賺到
偉大的經濟火車頭
@@歐-s3h 你懂他懂了解就好😂
07:37「我不是在指控百事公司正牟取暴利,但從實際數據看來卻很有這樣的跡象。」這說法太妙了,不是我個人的主觀指控,而是有數據佐證、客觀的事實。話說得太漂亮了,我要學起來。
這縮水行為,早就在亞洲國家盛行多年了!就拿佛蒙特咖哩塊舉例,多年前內盒為四方形包裝,突然換成圓形,外包裝不變,價格不變!超級無敵的詐包行為!
有多少像我一樣會在買包裝飲品時算算每一元買到多少ml?自從有次我算到特價(好像大約80ml/每一元)買到的每一元買到的毫升比沒特價(~100ml/每一元)的少時我每次買特價飲品都算一次XDDDD
我只會算西遊記的孫悟空上了天庭多久,再以天上一天,人間一年,來算算他到底花了多少時間~
我會常常發現所謂加大包裝洗碗精(洗衣精),居然比正常容量還要貴!不注意真的會被騙過去。
早就很多商品都這樣了,所以顧客也被訓練的很厲害了。那就是買的次數變少了。就是想吃的時候才去買。而不是一次買大量。其他時間就當做為了健康,不吃吧!
說得好,其實放在商場貨架的東西,長期來說對健康都是不好的。有辦法多吃生鮮吧,長期下來還省醫藥費
這招對我周圍的台灣人好像沒甚麼作用 我們都會在買的時候計算重量跟內容還有特價再做購買 所以 愛貪小便宜有它的好處
真的,精算大師
台灣人其實很會算
如果是台灣就沒那麼簡單了,會先降低用料品質然後順便縮水之後再跟消費者說原物料上漲漲價,然後跟員工說原物料上漲價格上漲導致買氣銳減公司沒有獲利要求共體時艱然後薪資凍漲裁員工作量不減反增,配合一些通路搞什麼第二件六折之類的,操作下來公司直接賺爆。
這早已是十幾年來許多商品上面發生的事實. 以各種看不見的手法....數量,體積,大小,重量,.....甚至是換料....
可樂果的縮水幅度也很誇張,本來原味440g包裝的賣86元,後來價格不變重量變成400g,之後價格還是不變重量變成360g。52~55元那種包裝的大部分本來重量是220~240g,現在都是180~200g了其它牌子也有這現象,比如樂事的洋芋片中包早期是72g,後來改成67g,現在則是62g,跟小包的42~50G已經差不多了罐裝洋芋片也是一直縮水,早期還有140/150/162g包裝的,現在普遍都是100/110/130g包裝就連餐飲店也是如此,有間我去了不少次的包子饅頭店,上回去買了4個芋頭饅頭,發現變得好小顆,只有正常鰻頭的一半大小,4個加起來還不到200公克重,一個價格12元.....以後再也不去了
難怪,前次去COSTCO買多力多滋,回來耍一耍包裝變成半包,果然廠商在玩花樣,這是隱藏在花哩狐哨的欺騙.物價若平穩後,價格和包裝也不會變回來.
很多廠商都在「溫水煮魚」,消費就是那個魚價格一下調漲2元,然後降1元,價格慢慢地漲上去量則是慢慢地少,或者改包裝,近5年,有些價格與內容物,與5年前相比已經相差超過1倍了。
我會看公克數,因為在台灣太多包裝大容量少的東西了,最近可樂果也是縮很大,從240克縮水成188克,價格不變
可樂果超有感
之前家附近的飲料店重新裝潢,開始營業後發現產品變貴很多而且變小杯,味道也沒有讓人驚艷,只有價格讓人驚嘆,後面開始拒買,最近發現店面在頂讓,以為消費者都盤子嗎?
中國蕭 飲料但倒了 可喜可賀
很久之前看寶特瓶響應環保 用更少的塑料來製瓶身 既然瓶身成本下降了 為何沒反應在價格上 不就變相騙一波 之後包裝改版又繼續漲價再賺一波
其實TH-cam 也是,你短短幾年的廣告開始越來越頻繁,不能跳過的秒數越來越長還一次塞給你兩則,但是我們也是不易察覺到這個通貨膨脹
變成10秒的😢
生活用品比較難跟進,台灣十幾年前不知道哪個天才賣場開始都會在用品標價上標明「多少錢/單位」然後只要有縮水的貨架上就會開始堆起來(賣不出去)
沒錯!像我常買起司,標籤上都會標,目前大概 $40上下/100g,這種標示方便常購物的商品,清庫存打折或買一送ㄧ時,就可以多買一些些
这么实诚的吗 哈哈哈
是家樂福
@@whpured 賣場標的,商品商家被迫誠實XD
@@x7162k2 真的假的XD,我有印象的時候已經是十幾年前的大潤發和愛買了,在想源頭在哪
台灣全聯超市在食材方面就會特別標示該產品【 元/公克】來供消費者做比較考量,但零食飲料方面就要靠消費者自己的記憶去判斷了。
不過醬油有時會買到算起來便宜但嘗起來很淡的XD
這種手法真的要請教各大洋芋片!! 媽的包裝出的一包比一包大,但內容物和以前的小包裝完全一樣!😂😂
很多店家是價格提升 東西還減少 以前一碗牛肉麵這裡賣110 一大碗吃超級飽 現在漲價到160 剛吃完過了五分鐘 我就忘記剛剛有沒有吃東西了 份量少的可憐
拿"八方雲集" 鍋貼來舉例:原味鍋貼,己漲到6元/個;此外,鍋貼的呎吋,也比過去小;再小下去,都快變成了餛飩。即,這家公司,不止漲價,商品呎吋也跟著一起變小,算是"縮水式通膨 Plus "版.
他們的鍋貼超過5元我就不買了
自從漲價,已經2年沒進去吃過東西了
真的 現在要我買也很難下手😑
以前是12顆,現在吃15顆還不會飽,因為變小顆很多.
八方雲集我一年吃不到3次了。以前每個月吃一次
十分正常的商业行为,企业在通胀期为维持利润维持市场占有的普遍手段,几十年前就是这样了,特别是长时间的通胀期。
我們熟知的O聯就是縮水式通膨商品界的翹楚。
十年前買樂事:乾 怎麼都是空氣十年後買樂事:乾 怎麼還是空氣
20年後 一口價30元
再十年後:乾 怎麼全是空氣
其实,当你看到某个货物换了套新包装的时候,大概率就是要缩水了😂
在醫療業工作,連紗布都變薄了,是疫情之後開始的
很明顯就寶特瓶的茶啊,以前是600CC變成580再變成550CC
紙盒飲料從600cc變成400cc呢
Costco的一份商品:6年前,用一半弃一半(过期);3年前,用大半弃小半;现在,刚好用完
時值中秋佳節,許多應景點心禮盒都過度包裝了!同樣的鳳梨酥蛋黃酥,但是採用多層硬紙撐出美美又大大的禮盒,雖然送禮時確實增加了視覺效果和質感,但......真的沒必要。簡單、樸實的包裝,並不影響真正好產品的質感。
以前買哀鳳有附豆腐頭跟耳機後來沒有算是一種縮水式通膨嗎?😂 美其名是環保(明明可以弄成電子票卷存在電子錢包裡需要的時候再去兌換,這樣也環保啊🤔
看來可能我是個長期有病的人😅個人在買這類產品時,一直都會去算單位容量的價格,也就是「這罐每cc多少錢」(當然是以沒有虛標為前提),所以一路以來一直都有覺得“東西一直在漲”這件事,但事實是:就算知道了,又如何?漲了,該吃還是要吃,該用還是要用,就是徒增自己內心的難受而已😅😅
我20年前時,已經身上帶計算機去計算了。😂
錢都是被這些企業賺走, 每一年他們都要看到增值, 外面的情況如何並不是他們這些公司高層跟股東們在乎的錢最後就在這樣的金字塔下一直傳送到最上層, 然後這些人真正拿錢來發展人類文明的少之又少, 更多的是他們個人的生活玩樂跟資產增加這樣的世界需要的是一場革命, 而現在還沒出現的原因是因為在金字塔中間階層生活的人還是有不少, 他們還能繼續往上爬, 所以也不願現階段就被打破金字塔結構但現在我覺得如果這些金字塔的最上層不把資源拿來平衡一下的話, 社會總有一天會開始暴動的
這個我就喜歡了,老闆只能賺多不能少賺,全部的漲價都由百姓承擔,金字塔下層是 非常廣泛的
税收才是最关键。转一手就要加百分之26税。有的东西都不知道几手转了
@@dongguoxu2715 社會主義才會課重稅,你是大陸人吧,你們那種社會貧富差距算很小的,台灣的稅大概只有7%以下,而且很多避稅方法
@@翁鐵城-k4k 對岸貧富差距才大的恐怖吧
@@歐-s3h社會主義國家貧富差距較小,台灣這種才會很大,富人都用基金會當自己小金庫,合法避稅,宮廟那種還可以合法洗錢,不受監督
@@歐-s3h covid過了才知道台灣的醫院貪得無厭,和政府共謀發國難財,不顧百姓死活,台灣一整個爛到根
台灣基本上是這樣的,就是將產品的份量縮水,同時價格再調漲。
餅乾的縮水就是這樣啊回不去的三十塊豆花QAQ
哈哈我不吃豆花
我都去菜市場買一桶豆花回來自己放料
以前雜貨店10塊餅乾的份量變成現在要花兩倍價格的份量了
路口的燒臘店漲價5~10元,肉量也減少給1/5。雙重漲價,改吃自助餐了
以前吃皮蛋豆腐一份是完整的豆腐,但現在豆腐只剩一半的份量,皮蛋也變得小顆… 明明都漲價了份量還是減少。撇除這些企業大公司連鎖集團外,是否小吃攤更承受不起成本調漲?
其實通棚最慘的是中產階級,財富可能直接縮水變成無產階級!
有保值资产就不会缩水,比如房产
低層呢?麵包都買不起了
@@runsam 從本來就很窮 變成更窮 食住更差
台灣的房子也開始越蓋越小...
@@s86810624 房子是最明顯的縮水式通膨😂
有沒有人察覺到小時候吃的麥當勞漢堡,到現在的漢堡越來越小,價格卻越來越貴。
麥香魚快比我嘴巴還小了 幹
幸好我都會算每單位重量/價格比,所以發現很多東西有大、中、小三種包裝的。都是中的比大的便宜而且每次都說原物料上漲被迫調漲、然後原物料跌的時候怎麼就沒有反應…
都是為了哄抬的藉口罷了,等原物料下降時,業者又會說原物料只占其中的比例不高,沒有調降空間
謝謝!
我還寧願他漲價,包裝一撕開洋芋片裝不到1/4,假日難得放鬆的小確幸瞬間只剩下空虛感
份量縮水還好 最怕有些天才老闆把水餃內餡縮水 把美食變垃圾
我是會注意「量」的消費者。衛生紙張數的確變少了。窮奢極欲是個理性的平台,請繼續加油喔
7-11便當,一直改包裝,然後變貴
原來只有我會注意價格與重量比嗎......像是品客我從6、7年前就一直注意到他在不斷縮水了
Walmart 的自動販賣機 長年都是 50 cents (0.5美金) 販賣一個鋁罐可口可樂 (包含回收的押金費用) 這是你能找到最便宜的冰鎮可口可樂零售價格 從2021年一口氣漲價到 75 cents, 漲幅 50%
包装薯片卖贵是正常的,它里面给了大量你所需要的空气
裡面應該是氮氣不是空氣才對,要是空氣的話洋芋片可能會發霉與軟化。
裏面填的是氮氣。
我都會換算每100g/價格。用在罐頭也是可以,就看固體重量來算,肉品也是。每100g豬肉差不多20~46牛肉差不多30~69雞肉差不多18~36常買的東西就會記得,它的範圍大概多少,當然上面的範圍區間是因為肉還有分部位。太空包零食,看樣子以後就是一包裡裝一片吧。
原物料(部分)漲10%,食品(成品)售價漲10%,然後利潤漲超過10%
同意到不行都好幾年了! 很棒的影片分享~
7-11已經行之有年了,常常假借改包裝新配方,越改越小盒,而且價格也會上漲
我家附近有間羊肉羹麵,十幾年前從一碗45塊,漲到現在75塊,老闆很堅持不能減份量,所以到現在生意還是非常好,我能接受漲價,但不能接受東西變少,這是奇摩子的問題。
算有良心了,現在一堆漲價縮水一起來的,有夠王八
漲價是明的,變少是暗的
聽過朝三暮四嗎
呵呵
减分量完全没良心,因为人要吃这么多,你才定这么多分量不是吗?
很多产品的一盒,一包,都是定好人需要的分量的.
最可恨的是漲價了的份量也變少。
在台灣還有一種更噁心人的縮水式通膨,有不少商品可能因為其內容物具有不好分割性,而會用+-10%這種重量標示,然而根據前幾年的一個媒體測試結果顯示,基本上沒有任何商品會出現+的情況,而且大部分還是在其標示-10%的下限之下,甚至有一款抽了十五件商品結果全部都在-20%之下,最低更是到了-3X%;
另外,最近果汁【類】產品標示的果汁成分也很唬人,往往其封面大大的寫上本產品果汁成分未滿30%,你可能會猜想那也許應該大約是2X%吧,結果據報導檢驗後其天然果汁僅只有0.3%的含量!當然以數學來說確實沒有騙人,但就是這種標示的潛藏惡意性,我想已經是很明顯的了。
家裡經營果汁原汁製造 我也無比的希望消費者能接受更高價但果汁含量更高的商品
@@DAVIDWeng-hj5jf 事實上這些果汁類飲品價格並不低,我後來寧願買貴一點的100%純天然果汁,反正純果汁太甜,我一定會加水稀釋後再喝,最後很神奇的換算每100ML價格居然幾乎一樣,但果汁含量天差地遠至少相差150倍~
@@kim7258 有真的天然果汁這種東西嗎 都是濃縮還原的
@@a90c05 把水果直接打成汁不就是天然果汁嗎? 還是說倒到杯子裡的時候水分蒸發,然後跟口水混合來還原"濃縮"果汁?
@@EstoyesWatashiwa 超市都是濃縮果汁還原,你去傳統市場現在買果汁現打的都不便宜了,以前小時候十元可以喝到大大一杯純甘蔗汁,現在去哪買
臺灣很常用第三種方法,最可惡的是用完第三種之後還會再用第一種。結果就是漲了兩次價,然後廠商還覺得自己很委屆。
第二種最可怕--降低品質,然後你卻沒發現,因為人的味覺很好騙
薯片其实一年比一年咸
@@百里-o7w 就感覺味道"好像"有變 然後久了就習慣了
@@百里-o7w 降低品質一開始就在使用了 莫忘地溝油
超商微波食品,聯名分量變少又變貴
說真的,身為比較大隻的人,比起影片中的縮水式通膨,我更能接受價格上漲。
寧願一碗滷肉飯35->45能吃半飽再配小菜跟湯。也不喜歡同樣是35元的滷肉飯,但剩7成,點一碗不夠,兩碗太多的尷尬局面
現在的大碗是以前的小碗,這兩年份量縮水縮超兇,然後還變貴….
因為這樣商家才有賺頭
就是要你吃兩碗 對於食量大的人真的不友善
就是故意要讓你多消費,因為你吃不下的的那一部分也是店家的利潤
再長大一點
兩碗就剛剛好了🤪
很多廠商早就這樣做了
如果有點年紀的顧客
仔細回想就會發現 以前的喜年來蛋捲
從一盒10支縮水到一盒4-6支
且包裝越改越多 盒子永遠都這麼大
對!!!!很混怒
我記得我小時候的餅乾盒是裝滿滿一排,現在中間塑膠凸起,還美其名保護
不只數量變少 蛋捲也變細了 可能幾年後就會變成原子筆蛋捲
連個 蛋味也沒了!🐣🐣🐣
輕 薄 細捲 ~ 讓你幾乎忘了它的存在
泡麵也是個很明顯的例子
麵體縮水,有調理包的就把肉減少
包裝一樣不變
飲料是最容易察覺的
例如 : 鋁罐汽水從350CC減少到330CC
15元鋁箔包飲料 375CC縮減到330CC
寶特瓶也做成了有腰身的版本....
美其名曰〖曲線瓶〗,超嘔😵
600CC的礦泉水減重成550CC價格沒變
13年前左右在便利商店打工,那時候雀巢檸檬茶換寶特瓶包裝,瓶身比較高,結果是從600cc變成580cc
然後再標榜"增量50cc",讓消費者以為賺到了
這包洋芋片 "香味"越來越多了
的確是行騙,但香港的話一般是漲價再減量,雙管齊下的
咁樣就應該係明搶了😂
用搶的可能更快一點吧😂
係響應環保同埋成本上升(好似係)
@@ronaldwakaka 香港沒自帶杯子類減點錢?台灣的如果自帶杯子買咖啡飲料可以減5-10台幣
統一集團
可口乃滋舊包裝是用紙環束
後來改為內裝是塑料盒
容量少了1/3
廠商說是因為舊包裝容易碎
我聽他在啦叭
後來…我就不買了…
零食我覺得都是暴利 現在我都去批發糖果餅乾店買
改塑膠盒裝後,就再也沒買過了
台灣廠商漲價手段也很豐富,例如先把商品的價格調漲之後再進行活動"特價促銷"(促銷價格跟漲價之前差不多),"促銷"結束之後就"回歸原本價格"。
除了這些之外還有一種漲價模式就是把一個產品改名,用同樣的原料同樣的成本同樣的容器做出同樣的商品,但是把原本的商品停售,然後把同樣的商品改用新名稱販售(並且價格比原本的商品還要高)。
麥當勞就是這樣
有一招叫限時原價🤭
與其說沒意識,不如說意識到又如何? 當每家都跟進這個做法時,想不買縮水的嗎? 可以啊,那就是什麼都沒得買了。
關鍵在於消費者本身就沒有反制手段,只有能帶起輿論的人才能贏 可能輕鬆帶起輿論的也是那些"受成本所苦"的大企業們
countermeasures多啊,1拒绝购买非必需品 2 DIY替代品 3多找几个人去wholesaler获取bulk price
@@robertchen4673 重点是消费者不团结
其實有啦~以台灣家樂福為例,他都會標上單位售價多少,比如洗髮精100ml平均多少錢,如果消費者會看的話自然會抵制掉那些少的太誇張的,但重點是大多消費者不會看XD
你們說的方法已經包含在沒反制手段了,為何沒有?
大多企業為何能團結? 因為他們共同目標不需要溝通 就是賺錢,且有錢同時能開更多家 打更多廣告 曝光率極高。
就算有少數沒想賺那麼多的又如何? 看看黑心跟良心企業 哪個發展得快就好了,良心賣一個東西賺20% 黑心賣一個賺100 甚至200%,有良心發展速度能有黑心快嗎? 且市場上起步時錢滾錢效益很明顯,到時路上全是黑心的
良心的在哪? 你可能要花一個小時才能到店 甚至根本都沒聽過那間店的存在,因為被競爭掉了 廣告被蓋過了
只有極少數才有可能靠運氣脫穎而出,其他都在路上通通被鬥掉或是被吸收入黑心企業裡,或是還在某個不為人知的小角落裡面發呆
而為何說消費者無法反制? 因為消費者太多太多了,且每個人買同一種東西的理由/願意花費的時間成本不盡相同,你不買黑心 別人照買,以上則留言舉例的 就算你吸引5個同好去良心的買,只要有一個人去黑心的買 那黑心的還是贏了。
而只要過一段時間,這些賺錢的東西就會如雨後春筍一般,滿地都是,如果不懂有本錢的概念,參考你常看到的廣告或路邊/網路商店即可,看看是便宜的廣告多還是花錢的東西廣告多
哪怕最常接觸到的食物,你覺得某個巷口40元的大碗好吃滷肉飯跟大型連鎖的80縮水滷肉飯比較容易吸引人去吃?
越坑錢擴張越快,第一關知名度越容易曝光在顧客眼前,你宣傳40元那間店名可能沒多少人知道,但大型連鎖的名稱講出去 90%的人都可能聽過
第二關方便性 就算知道40元好吃大碗 可他在一小時車程外 且只有本地這家, 80元的到處都開 可能你家巷口還有一間
第三關頻率 如果你每天吃一碗你可能會在意,但朋友A他可能一個月吃一次 他會在意這40嗎? 不會
還有各種原因,而任何人只要跨不過其中一個原因,那選擇連鎖店的機率就會UPUP,百樣人有百種不同的思考方式,但能跨過所有檻的 只是少數,於是 賣一碗賺更多錢的又能接收到更多客人,而賺少少的良心企業接不到 除非自家房子,不然遲早被房租逼到倒閉
廠商縮水分量的幅度,實際上遠超過成本上升的幅度、或利潤並未減少的情況下仍大幅縮水容量.....然後消費者渾然不覺,結果就是富者越富貧者越貧,非常符合目前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現象,總之有錢人想的只是如何利用時機讓自己更有錢而已
就變相漲價而已!
@@KevinHuang-lq8ke 看標題的時候我也直覺是變相漲價,這個生態在台灣少說也有十年以上了,大家都心知肚明
只是事實上你根本不需要吃零食,甚至不需要用洗潔精(多用蒸焗方法,配合矽膠斜紋百潔布!而且用矽膠百潔布洗手不必用洗手液)!家中可以像印度人那樣用水沖屁股便不用買廁紙了!女性可以用新式的布衛生巾,我家女性都在用(外出有沒有用即棄的不清楚,那見她經期洗布衛生巾,很快就幹也不污糟)
@@awadu313
台灣才十年? 美國都出現至少三十年了
@@tming3197 台灣也早超過十年
有阿, 7-11的御飯糰每次漲價時都說餡料增加, 可是從15塊漲到現在, 如果每次都增加餡料的話...應該沒剩幾粒飯都是料了哈哈, 想起來就覺得超騙, 已有好幾年拒買.
鮪魚和肉鬆飯糰
當我們的體制還在追求GDP的成長,那麼企業就不得不找地方榨出更多的利潤。
事實上人類現在製造資源量完全夠我們的所需,而且因為資本市場的關係,很多商品其實供過於求,我們每年丟棄了極大量的過期商品,以及沒有人買的新衣服。
現在物價之所以還在上漲不是因為物資不夠,而是企業、國家還在追求GDP的成長。今年70%那明年要73%後年要⋯⋯,然後沒有最後了,人類社會會被舊資本搞垮。
薪水不漲就是最好的證明,GDP達到某個值就已經跟人民幸福沒有掛鉤了,20年前早已經達到了那個峰值。
當蛋捲從5隻變3隻、當水餃縮成餛飩大小、當大雞腿便當變雞腿排、當包子縮成水煎包、水煎包又縮成湯包、當咖啡中杯尺寸變大杯價錢時........我就知道買東西被扒了整整兩次皮,而這招[縮水式通膨]台灣廠商也運用的爐火純青!
飲料最常見,寶特瓶600cc的變580、550、500。
利樂包500cc變480、450、400、380(或者
換包裝,標新上市,內容物不縮水直直接漲5-10%)
每次seven針對某項賣得好的食物換包裝,我們辦公室都笑說又要縮水了XD
注意到這個情況很久了 不過一直沒有仔細研究 原來叫"縮水式通膨"
很討厭商家把成本花到包裝上然後縮水商品 美其名配合消費者使用習慣
台灣這邊習慣的說法應該是「變相漲價」,其實十幾年前就開始發生了,只是近幾年的幅度確實大很多qwq
我覺得有一點挺關鍵的,全球物料成本或許提高不少,可公司的決策者的影響卻更大
比如某些老闆或中高階層的主管利用這樣的手法讓自己在位時有「優良的績效」,藉此升官、發財
繼承者和後繼者也不可能將前任所訂下的產品價格、尺寸等攸關利潤的部份改得更利民
即使說未來物料成本下降,可產品只會越來越貴,以此謀取利潤、績效
整個就是個死循環
對,這位朋友說得很好,有時這些餿主意是來自員工因為考量KPI所採取的作法,因此可能在非通膨時期就在搞這一套了。
其實我覺得消費者沒有這麼好騙,例如我自己,從10年前開始就會把標價進位成整數來看($99>>$100),現在我去買東西也會更注意每100ml的售價(全聯或家樂福都有這種標價)而不只是單一份商品的價格,真的很難忽弄過去。所以說消費者其實很清楚商家的小伎倆,只是萬物齊漲的時候,消費者多只能被迫接受
會注意的不多
不想接受,也可以選擇不買!
某牌的“瓜仔雞”水餃一直是個人心頭好!但售價從當初的1120g~89元一路漲到兩、三年前的720g~119元,讓我終於決定:再也不買了!
臺灣就很多啊,像麥當勞縮水+漲價很久以前就有了,其它洋芋片之類的餅乾也是,以前一包10塊現在30幾,還2/3的空氣...
洋芋片打開來,真正內容物全擠在底下,上半超過三分之二是空蕩蕩。
那是防止壓碎用的
@@luciali1019 美其名防止壓碎用
@@幻百 一舉兩得?
大麥克變小麥克都已經很久以前了
日本這邊我覺得最討人厭的是洗衣精洗髮精沐浴乳之類的產品
標準按壓瓶使用毫升(ml)標記 但同產品的補充包卻故意改用公克(g)做標記XD
因為不是水 所以不能直接用ml-g換算 超會玩
市場原物料上漲
廠商表示:因原物料上漲使成本提高不得不提高售價
半年後~~原物料下降
廠商表示:原物料只佔整體成本的一部份
消費者:……
說的都是真話,讓人無法反駁
通常一漲價就不會回頭--奸商操作
消費者轉為廠商就沒問題了 競爭帶動削價競爭
廠商:之前原物料調漲已經自行吸收很久,所以暫時不考慮調降
勞動力成本上升,但員工薪資沒漲呀;我董事長,總經理的薪水呀
我覺得縮水式通膨還有一點難以察覺的是,當市場上全面更換新包裝,找不到舊包裝了,是要如何查察覺產品的內容物有縮水?業者這一招真的頗高明,在不知不覺中,溫水煮青蛙,從消費者身上賺取更多的利潤。
這些食品公司真是佛心,消費者少吃點,可以省下以後減肥的費用!
真的 現在看到一些零食的內容量都傻眼😯 不過沒差 反正零食多吃無益 乾脆趁機少買減少零食的食用量
說得真好,趁機減肥、變健康
@@chiangjazhun8685 我本身就是不太吃的人啊
想到之前買過一條鳳梨酥,中間處用包裝Logo遮起來,拆開來才知道中間兩格並沒有東西。義美的夾心酥也是愈來愈薄且很難撥開。
現在的夾心酥變的很輕
我也喜歡從中間剝開夾心酥
衛生紙才是恐怖的,紙漿製成
要分辨到很細,一包有幾抽或張,長寬各是多少,厚薄磅數多少,都是可以動手腳的。
台灣現在感覺是兩者並行,東西縮水加漲價,消費者被剝兩層皮
自信點,把感覺拿掉
就是啊啥感覺啊
我買的雀巢金牌咖啡,從以前的175克縮水至150克,在到現在的120克,價格也是一直漲,雙重漲幅。😓
@@5408-g4i 雙重漲幅才是最可怕的
因為你們會相乘
這個利潤可猛了
自信點不是現在 至少十幾年了 只是這幾年感受很明顯 零食類超有感縮水還漲價.....
在德國超市大部分的標價,除一件單價外,很多商品還會另外標示每公斤、每公升的平均單價,方便消費者比價。
不確定是不是歐盟的商品標示相關規定的影響。
我最討厭的是
台灣有些超市、超商會推出多買一件一樣商品打折活動(買一送一或第二件6折之類的),但會提高售價再打折,有可能最終價格只比單件價格少10%,卻要多買一件一樣的商品
X飯糰 根本是ㄆㄨㄣ 🤮
安0
你可以不要買啊?
幹嘛討厭?
你有事嗎🙄🙄🙄
@@grey_mao_mao 你不喜歡看我討厭可以不要看啊。
你有事嗎?
@@grey_mao_mao 你有事嗎🙄🙄🙄
20年後的人們不會再有"買空氣送洋芋片"的事情發生!!
因為洋芋片"以片計價"
以後連空氣都要算錢了
以後應該一片10塊了
以前20年前說石油會枯竭 至今尚未
應該會消失在零食界吧⋯⋯
會變成只能在高擋餐廳才吃得到的高級料理 一片200 一盤3片佐番茄醬啦😅
影片介紹的是實質的商品,但非實質的,例如語言課程、才藝課程等,也都從60分鐘縮成50分鐘,但消費者的學費也沒變便宜,然後公司為了賺更多,就縮減老師時薪,搞得老師和學生都不爽。
真的,很多課程實際上沒上好上滿
人类社会越来越坏了,道德越来越低,
看来离灭绝越来越近了.
很久以前就這樣了
坐檯小姐一番2小時變一小時XDDD
其實早就發現,只是我們沒有選擇!
所以我只能預算式控管了
比如一個月500元本來可以吃10包餅乾,漲價後變8包餅乾。
有啊,你可以選擇不吃不買,或是賺更多一點錢
@@indigoglo2012 妥協現況等同沒得選啊
有誰還記得 飛想茶(分家之前的雀巢檸檬紅茶) 最早一瓶600毫升
第一次縮減包裝容量是在換新瓶子的時候
那時候一次少了20毫升
我記得,那時候我在便利商店打工,剛好碰到他們換寶特瓶包裝,當時好奇的我拿起來相互比對一下...
資本主義阿, 因為公司今年一定要比過去還要賺錢, 不然會被股東質疑,嚴重還會被撤資. 但是日用品食品類的商品漲價有極限, 而且天花板還很低, 只好偷料, 雖然說我也很想知道他們偷到不能在偷之後, 下一步會做什麼哈哈
偷工減料就偷工減料,改成縮水式通膨並不會比較好聽,而且和油價上漲非絕對正相關,因為錢沒有人會嫌多,就算油價跌原物料跌了這些財團也不可能再把包裝改回來,就像我們的大有為政府說便宜的油永遠都還在海上一樣
在台灣買零食都像買空氣 房子越蓋越小...這兩個都是漲價了但內容物縮水.....比影片舉例的更過分
台灣產品就算經濟沒問題也會縮水
經濟出問題狂縮水
這十年前新聞常常爆料這事,但廠商假裝沒聽到
想想以前寶特瓶大概就600ml正負10ml
現在大概都縮到500ml上下
亞洲版的品客也是,縮水到可以非常完美的塞進美版的品客裡面蓋上蓋子
舒跑、品客、茶裏王、義美、五十嵐、麻古、樂事等這些經典品牌都是包裝縮水的常客!
台灣看起來產品很多,實際上選擇卻非常地少,大部分的商品其實都被壟斷了。我記得在香港的超市,光燕窩的品項就能頂到幾乎兩層樓的天花板,還可以買到罌粟子跟葫蘆巴子等咖喱食材,連唐寧都有好幾種包裝,而且還比台灣便宜太多。連踢不爛都能有包款(當時台灣還沒有)。就算干炒牛河從貴到不行的赤臘角到平價的小吃店都有,連豆花還有加燕窩的選項。不到台灣1/3人口的香港竟能有這麼多選擇。當時我真的很羨慕。
我也覺得台灣商品選擇好貧乏,所以都只買進口貨。
我從香港移居北美洲幾十年來,看到北美洲壟斷不大容易,就算甚麼名牌產品也得顧慮競爭對手冷不丁殺出來(品質相當量夠大),品牌忠誠一破永遠回不來,所以名牌也不敢欺人太甚。
不要去中大型的超市買,去一般雜糧或是小店,品牌比較多在地選擇
什麼是「踢不爛」?
@@connielok5900 Timberland(音譯)是美國品牌鞋子,有登山,踢球,遠足,鋼趾(workboot)等產品, 我在北美洲買過幾雙。
這就是為什麼好市多會在臺灣越來越熱門
更低的價格更多的份量會逐步淘汰舊有產品
這問題早就在20年前的台灣就發現了 本人是一個很喜歡吃各種零食跟甜品飲料的人 加上自己從小住在外面 自食其力 所以對這些很早以前就有發現 也因為這樣 所以對很多這樣的行為覺得不齒 也有經濟的問題 所以一職慢慢地減少購買
尤其這幾年更是誇張 如盒裝或是洋芋片 更是利用空間 隔層 多重包裝等等減少內容物 並且價格還是會上漲些許 所以簡單說 不是消費者不買 而是那些公司自食苦果而已
既然都談到縮水式通膨了怎麼能不提蘋果呢
這個套錄玩的最光明正大不要臉的當屬它啊
直接縮水少了一個充電頭,還抬出環保當藉口,然後價錢沒降低半毛
賈伯斯離開後,蘋果就一直很糟了,依然還有很多人把蘋果當神器
@@chiangjazhun8685 其他公司還會跟著學
蘋果要把買它東西的消費者、代工生產夥伴、周邊開發商(專利)、吃的渣都不剩,很多台廠公司已經不做蘋果單了,這不是壟斷,對了,西方人的壟斷不是壟斷。
哈 端出環保真的是很好用的理由
還是有其他廠牌的手機啊。
安卓系的現在真的沒有很差,索尼、三星、左岸國家ㄧ堆
會買蘋果的我真覺得都是不介意價錢的人在買的
外面手搖飲店也是,以前700cc,放汽車置杯座都不會搖晃,現在是杯子越來越瘦,價錢又漲價,扒兩層皮!
我覺得, 縮水式通膨跟超市的特價優惠有連帶關係
所以出來工作後, 每次購物時一定會留意, 重量+價錢>>折扣多少>>價錢(特別是買過物品的新舊價錢)
而且我很討厭囤積, 如果某貨物有優惠, 但要買大量, 我寧願買需要的份量算
那種奇怪的包裝除了減少內容量
並不會減少運輸 零售的成本
(頂多讓人更長跑超市)
意味著運輸零售成本可能太低了@@
才會導致廠商樂於減少內容量
這就看你是外包物流業 還是靠行的 成本除了司機薪水 物流公司維護成本 加油費用 還有哪些?
7-11的惡德商法 就是改包裝改工法漲原價 先給你特價(與前價齊平)一段時間 時間過後就漲到底了
想想最初的只有50塊的御便當吧!
20年前是35元的國民便當
義大利麵65$直接換包裝漲到79$ 換包裝就算了麵感覺也有少 還有點走味😑😑
很久沒吃,上次去買了一份涼麵回來吃,吃完差點哭出來,覺得又貴又吃不飽,買的自己是盤子
@@oip930 義大利麵沒有65折真的買不下去
現在超商便當除非當下快餓死了,不然打死不買沒打折的。原價真的有夠盤
竹北房子就是最好例子~2200萬70坪~2年過後的現在已經縮水到28坪
可是真的很多人覺得自己賺到了...
@@yilanestate-yixiang 只有建商跟炒房賺到
偉大的經濟火車頭
@@歐-s3h 你懂他懂了解就好😂
07:37
「我不是在指控百事公司正牟取暴利,但從實際數據看來卻很有這樣的跡象。」這說法太妙了,不是我個人的主觀指控,而是有數據佐證、客觀的事實。
話說得太漂亮了,我要學起來。
這縮水行為,早就在亞洲國家盛行多年了!
就拿佛蒙特咖哩塊舉例,多年前內盒為四方形包裝,突然換成圓形,外包裝不變,價格不變!
超級無敵的詐包行為!
有多少像我一樣會在買包裝飲品時算算每一元買到多少ml?
自從有次我算到特價(好像大約80ml/每一元)買到的每一元買到的毫升比沒特價(~100ml/每一元)的少時
我每次買特價飲品都算一次XDDDD
我只會算西遊記的孫悟空上了天庭多久,再以天上一天,人間一年,來算算他到底花了多少時間~
我會
常常發現所謂加大包裝洗碗精(洗衣精),居然比正常容量還要貴!
不注意真的會被騙過去。
早就很多商品都這樣了,所以顧客也被訓練的很厲害了。
那就是買的次數變少了。就是想吃的時候才去買。
而不是一次買大量。其他時間就當做為了健康,不吃吧!
說得好,其實放在商場貨架的東西,長期來說對健康都是不好的。有辦法多吃生鮮吧,長期下來還省醫藥費
這招對我周圍的台灣人好像沒甚麼作用 我們都會在買的時候計算重量跟內容還有特價再做購買 所以 愛貪小便宜有它的好處
真的,精算大師
台灣人其實很會算
如果是台灣就沒那麼簡單了,會先降低用料品質然後順便縮水之後再跟消費者說原物料上漲漲價,然後跟員工說原物料上漲價格上漲導致買氣銳減公司沒有獲利要求共體時艱然後薪資凍漲裁員工作量不減反增,配合一些通路搞什麼第二件六折之類的,操作下來公司直接賺爆。
這早已是十幾年來許多商品上面發生的事實. 以各種看不見的手法....數量,體積,大小,重量,.....甚至是換料....
可樂果的縮水幅度也很誇張,本來原味440g包裝的賣86元,後來價格不變重量變成400g,之後價格還是不變重量變成360g。52~55元那種包裝的大部分本來重量是220~240g,現在都是180~200g了
其它牌子也有這現象,比如樂事的洋芋片中包早期是72g,後來改成67g,現在則是62g,跟小包的42~50G已經差不多了
罐裝洋芋片也是一直縮水,早期還有140/150/162g包裝的,現在普遍都是100/110/130g包裝
就連餐飲店也是如此,有間我去了不少次的包子饅頭店,上回去買了4個芋頭饅頭,發現變得好小顆,只有正常鰻頭的一半大小,4個加起來還不到200公克重,一個價格12元.....以後再也不去了
難怪,前次去COSTCO買多力多滋,回來耍一耍包裝變成半包,果然廠商在玩花樣,這是隱藏在花哩狐哨的欺騙.物價若平穩後,價格和包裝也不會變回來.
很多廠商都在「溫水煮魚」,消費就是那個魚
價格一下調漲2元,然後降1元,價格慢慢地漲上去
量則是慢慢地少,或者改包裝,
近5年,有些價格與內容物,與5年前相比已經相差超過1倍了。
我會看公克數,因為在台灣太多包裝大容量少的東西了,最近可樂果也是縮很大,從240克縮水成188克,價格不變
可樂果超有感
之前家附近的飲料店重新裝潢,開始營業後發現產品變貴很多而且變小杯,味道也沒有讓人驚艷,只有價格讓人驚嘆,後面開始拒買,最近發現店面在頂讓,以為消費者都盤子嗎?
中國蕭 飲料但倒了 可喜可賀
很久之前看寶特瓶響應環保 用更少的塑料來製瓶身 既然瓶身成本下降了 為何沒反應在價格上 不就變相騙一波 之後包裝改版又繼續漲價再賺一波
其實TH-cam 也是,你短短幾年的廣告開始越來越頻繁,不能跳過的秒數越來越長還一次塞給你兩則,但是我們也是不易察覺到這個通貨膨脹
變成10秒的😢
生活用品比較難跟進,台灣十幾年前不知道哪個天才賣場開始都會在用品標價上標明「多少錢/單位」
然後只要有縮水的貨架上就會開始堆起來(賣不出去)
沒錯!像我常買起司,標籤上都會標,目前大概 $40上下/100g,這種標示方便常購物的商品,清庫存打折或買一送ㄧ時,就可以多買一些些
这么实诚的吗 哈哈哈
是家樂福
@@whpured 賣場標的,商品商家被迫誠實XD
@@x7162k2 真的假的XD,我有印象的時候已經是十幾年前的大潤發和愛買了,在想源頭在哪
台灣全聯超市在食材方面就會特別標示該產品【 元/公克】來供消費者做比較考量,但零食飲料方面就要靠消費者自己的記憶去判斷了。
不過醬油有時會買到算起來便宜但嘗起來很淡的XD
這種手法真的要請教各大洋芋片!! 媽的包裝出的一包比一包大,但內容物和以前的小包裝完全一樣!😂😂
很多店家是價格提升 東西還減少 以前一碗牛肉麵這裡賣110 一大碗吃超級飽 現在漲價到160 剛吃完過了五分鐘 我就忘記剛剛有沒有吃東西了 份量少的可憐
拿"八方雲集" 鍋貼來舉例:
原味鍋貼,己漲到6元/個;此外,鍋貼的呎吋,也比過去小;再小下去,都快變成了餛飩。
即,這家公司,不止漲價,商品呎吋也跟著一起變小,算是"縮水式通膨 Plus "版.
他們的鍋貼超過5元我就不買了
自從漲價,已經2年沒進去吃過東西了
真的 現在要我買也很難下手😑
以前是12顆,現在吃15顆還不會飽,因為變小顆很多.
八方雲集我一年吃不到3次了。以前每個月吃一次
十分正常的商业行为,企业在通胀期为维持利润维持市场占有的普遍手段,几十年前就是这样了,特别是长时间的通胀期。
我們熟知的O聯就是縮水式通膨商品界的翹楚。
十年前買樂事:乾 怎麼都是空氣
十年後買樂事:乾 怎麼還是空氣
20年後 一口價30元
再十年後:乾 怎麼全是空氣
其实,当你看到某个货物换了套新包装的时候,大概率就是要缩水了😂
在醫療業工作,連紗布都變薄了,是疫情之後開始的
很明顯就寶特瓶的茶啊,以前是600CC變成580再變成550CC
紙盒飲料從600cc變成400cc呢
Costco的一份商品:6年前,用一半弃一半(过期);3年前,用大半弃小半;现在,刚好用完
時值中秋佳節,許多應景點心禮盒都過度包裝了!同樣的鳳梨酥蛋黃酥,但是採用多層硬紙撐出美美又大大的禮盒,雖然送禮時確實增加了視覺效果和質感,但......真的沒必要。簡單、樸實的包裝,並不影響真正好產品的質感。
以前買哀鳳有附豆腐頭跟耳機後來沒有算是一種縮水式通膨嗎?😂 美其名是環保(明明可以弄成電子票卷存在電子錢包裡需要的時候再去兌換,這樣也環保啊🤔
看來可能我是個長期有病的人😅
個人在買這類產品時,一直都會去算單位容量的價格,也就是「這罐每cc多少錢」(當然是以沒有虛標為前提),所以一路以來一直都有覺得“東西一直在漲”這件事,但事實是:就算知道了,又如何?漲了,該吃還是要吃,該用還是要用,就是徒增自己內心的難受而已😅😅
我20年前時,已經身上帶計算機去計算了。😂
錢都是被這些企業賺走, 每一年他們都要看到增值, 外面的情況如何並不是他們這些公司高層跟股東們在乎的
錢最後就在這樣的金字塔下一直傳送到最上層, 然後這些人真正拿錢來發展人類文明的少之又少, 更多的是他們個人的生活玩樂跟資產增加
這樣的世界需要的是一場革命, 而現在還沒出現的原因是因為在金字塔中間階層生活的人還是有不少, 他們還能繼續往上爬, 所以也不願現階段就被打破金字塔結構
但現在我覺得如果這些金字塔的最上層不把資源拿來平衡一下的話, 社會總有一天會開始暴動的
這個我就喜歡了,老闆只能賺多不能少賺,全部的漲價都由百姓承擔,金字塔下層是 非常廣泛的
税收才是最关键。转一手就要加百分之26税。有的东西都不知道几手转了
@@dongguoxu2715 社會主義才會課重稅,你是大陸人吧,你們那種社會貧富差距算很小的,台灣的稅大概只有7%以下,而且很多避稅方法
@@翁鐵城-k4k 對岸貧富差距才大的恐怖吧
@@歐-s3h社會主義國家貧富差距較小,台灣這種才會很大,富人都用基金會當自己小金庫,合法避稅,宮廟那種還可以合法洗錢,不受監督
@@歐-s3h covid過了才知道台灣的醫院貪得無厭,和政府共謀發國難財,不顧百姓死活,台灣一整個爛到根
台灣基本上是這樣的,就是將產品的份量縮水,同時價格再調漲。
餅乾的縮水就是這樣啊
回不去的三十塊豆花QAQ
哈哈
我不吃豆花
我都去菜市場買一桶豆花回來自己放料
以前雜貨店10塊餅乾的份量變成現在要花兩倍價格的份量了
路口的燒臘店漲價5~10元,肉量也減少給1/5。雙重漲價,改吃自助餐了
以前吃皮蛋豆腐一份是完整的豆腐,但現在豆腐只剩一半的份量,皮蛋也變得小顆… 明明都漲價了份量還是減少。
撇除這些企業大公司連鎖集團外,是否小吃攤更承受不起成本調漲?
其實通棚最慘的是中產階級,財富可能直接縮水變成無產階級!
有保值资产就不会缩水,比如房产
低層呢?麵包都買不起了
@@runsam 從本來就很窮 變成更窮 食住更差
台灣的房子也開始越蓋越小...
@@s86810624 房子是最明顯的縮水式通膨😂
有沒有人察覺到小時候吃的麥當勞漢堡,到現在的漢堡越來越小,價格卻越來越貴。
麥香魚快比我嘴巴還小了 幹
幸好我都會算每單位重量/價格比,所以發現很多東西有大、中、小三種包裝的。都是中的比大的便宜
而且每次都說原物料上漲被迫調漲、然後原物料跌的時候怎麼就沒有反應…
都是為了哄抬的藉口罷了,等原物料下降時,業者又會說原物料只占其中的比例不高,沒有調降空間
謝謝!
我還寧願他漲價,包裝一撕開
洋芋片裝不到1/4,假日難得放鬆的小確幸瞬間只剩下空虛感
份量縮水還好 最怕有些天才老闆把水餃內餡縮水 把美食變垃圾
我是會注意「量」的消費者。衛生紙張
數的確變少了。
窮奢極欲是個理性的平台,請繼續加油喔
7-11便當,一直改包裝,然後變貴
原來只有我會注意價格與重量比嗎......
像是品客我從6、7年前就一直注意到他在不斷縮水了
Walmart 的自動販賣機 長年都是 50 cents (0.5美金) 販賣一個鋁罐可口可樂 (包含回收的押金費用)
這是你能找到最便宜的冰鎮可口可樂零售價格
從2021年一口氣漲價到 75 cents, 漲幅 50%
包装薯片卖贵是正常的,它里面给了大量你所需要的空气
裡面應該是氮氣不是空氣才對,要是空氣的話洋芋片可能會發霉與軟化。
裏面填的是氮氣。
我都會換算每100g/價格。
用在罐頭也是可以,就看固體重量來算,肉品也是。
每100g
豬肉差不多20~46
牛肉差不多30~69
雞肉差不多18~36
常買的東西就會記得,它的範圍大概多少,當然上面的範圍區間是因為肉還有分部位。
太空包零食,看樣子以後就是一包裡裝一片吧。
原物料(部分)漲10%,食品(成品)售價漲10%,然後利潤漲超過10%
同意到不行都好幾年了! 很棒的影片分享~
7-11已經行之有年了,常常假借改包裝新配方,越改越小盒,而且價格也會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