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山第二十七屆在家菩薩戒第二梯【萬行菩薩篇】

แชร์
ฝัง
  • เผยแพร่เมื่อ 6 ก.ย. 2024
  • 2024年3月14日至3月17日
    地點: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
    如何成佛道,菩提心為先,何謂菩提心,利他為第一。
    護戒的義工當中,許多都是在受菩薩戒時,被義工所感動,因此發願要回來護戒。這種感動和發願,正是菩薩行的真諦。
    無論是受戒還是護戒,都需要我們以菩提心,行他人之所難行,忍他人之所難忍,讓生命在無私奉獻中綻放光彩,就是「萬行菩薩」。
    期盼有您,一起同願萬行~
    #菩薩戒 #菩提心 #萬行菩薩 #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

ความคิดเห็น • 13

  • @user-rn8xr4kb5r
    @user-rn8xr4kb5r 2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阿彌陀佛
    隨喜讚嘆

  • @user-lm7po5bz8y
    @user-lm7po5bz8y 5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8

    感恩法鼓山和尚法師們開方便們末法衆生受持=歸五戒人人都能進來修正版本身!非常感恩,
    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感恩南無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

  • @tangms1501
    @tangms1501 4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恭敬 頂禮 聖嚴大和尚🙏🪷💗🙇
    恭敬 法鼓山住持🙏🪷💗🙇
    恭敬 法鼓山各位法師🙏🪷💗🙇
    恭敬 法鼓山各位師父🙏🪷💗🙇
    各位師兄,師姐,同修,🙏🙏💗💗
    各位受 在家菩薩戒的師兄🙏🙏🪷🪷💗💗
    十分感恩!!!
    讚嘆!讚嘆!讚嘆!
    🙏🙏🙏🪷🪷🪷💗💗💗🙇🙇🙇

  • @herelee2933
    @herelee2933 5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6

    感恩師父建法鼓人間淨土 感恩菩薩們發心受戒 讓自己也有機會種福田報佛恩 護戒圓滿發願成就

  • @user-xm4zr5jp9e
    @user-xm4zr5jp9e 5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3

    讚嘆隨喜南無阿彌陀佛🍑🙏🙇‍♂️😄

  • @user-qn3ky3cd5l
    @user-qn3ky3cd5l 5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3

    南無阿彌陀佛
    加入菩薩行護戒 幸福感
    讚歎

  • @Oiotao929
    @Oiotao929 5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2

    嬰行菩薩
    初發心即成佛道隨喜功德
    普皆迴向
    阿彌陀佛🙏

  • @laulaura9369
    @laulaura9369 5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6

    非常感恩聖嚴師父創辦法鼓山,讓弟子我重新認識佛法僧三寶🙏🙇🏻‍♀️體誤到佛法帶給我身心需要常安住,原來我安住身心,身邊的人也會安住🥺🙏
    非常感恩法鼓山四眾佛子🙇🏻‍♀️🙇🏻‍♀️🙇🏻‍♀️🙏🙏🙏
    無法用言語表達這短短的幾天自己內心的感受和感動🙏🥹
    聖嚴師父用簡單清楚的佛法告訴我們人人都可以受持在家菩薩戒,那我們所處的世界就是人間淨土。
    非常感恩法鼓山僧團和義工團隊的護持讓我們可以在一個安全安心的環境下受持殊勝的在家菩薩戒。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 @user-ig8fn5pn4m
      @user-ig8fn5pn4m 4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2

      現在的學佛人都要肩負護持正法的使命,要不然往後的學佛者不就要被誤導了。這怎麼對得起佛陀!
      這是解釋成佛須經三大阿僧祇劫。悟後還要起修才能圓滿佛陀的神通與妙用。(明心見性在七住位。)
      藏.通.別.圓。小.始.終.頓.圓。
      藏教是小乘,唯有釋迦牟尼一人成了佛,其他的人僅成聲聞與緣覺;通教僅有三乘共通的十地;別教的佛,要經五十二個位次,要從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最後還有等覺和妙覺。
      《大乘起信論》
      馬鳴菩薩造 賢首國師疏 憨山大師解
      「染心者有六種。云何為六。一者執相應染。依二乘解脫。及信相應地遠離故。」
      (賢首疏:一下。是六麤中第三第四相也。亦是上意識見愛煩惱所增長義。亦是上四相中麤分別執著相也。但麤心外執。與境相應。汙其淨行。故云執相應染也。
      二乘解脫者。至無學位。見修煩惱。究竟離也。
      及下。十解已去。信根成就。無有退失。名信相應。故地論云。地前總名信行地菩薩。無著論中。亦同此說也。此菩薩得人空。見修煩惱。不得現行。故云遠離。非約隨眠以留惑故。故攝論云。若不斷上心。則不異凡夫。若不留惑種子。則不異二乘。又二意留惑。為自他也。此約終教說。若約始教。初地已上。方說留惑。如餘論說。今此菩薩。非直斷四住人執。亦分斷無明住地故。此論下云。「不了法界義者。從信相應地觀察學斷故。」今但為顯人我麤執。故下論彼也。)
      (憨山解:一者這是六粗的「執取」、「計名字」二相。
      這相當於第六意識的見思二惑,所以二乘人及十信位能離。)
      「二者不斷相應染。依信相應地修學方便漸漸能捨。得淨心地究竟離故。」
      (賢首疏:二下。六麤中第二也。從此至六。又逆配前五意中。此位第五。但執法續生。生起不斷。即是相續義也。
      依信下。十解已去。修唯識觀。尋伺方便。乃至初地。證三無性。徧滿真如。法執分別。不得現行。)
      (憨山解:二者這是六粗中「相續相」,從十信到十迴向。
      從三賢到初地能離。)
      「三者分別智相應染。依具戒地漸離。乃至無相方便地究竟離故。」
      (賢首疏:三下。六中第一。五中第四。以能分別世出世諸法染淨。故云智也。是法執修惑。
      依具下。七地已還。有出入觀異。故於境界。有微細分別。然地地分除。故云漸離。八地已去。無出觀緣境。故於七地盡此惑也。云究竟離。以二地三聚戒具。故云具戒地。以七地前無相觀。有加行方便。有功用。故云無相方便地。八地已上。無相無方便功用故。)
      (憨山解:三者這是六粗中「智相」。
      從二地到七地能離。)
      「四者現色不相應染。依色自在地能離故。」
      (賢首疏:四下。三細五意中。皆當第三。此即依根本無明。動彼淨心。令現境界也。
      依色下。以八地中得三種世間自在。色性隨心。無有隔礙。故云色自在地能離也。以色不自在位。現識不亡。故此位中。遣彼相也。)
      (憨山解:四者三細中的「現相」。
      依八地能離故。)
      「五者能見心不相應染。依心自在地能離故。」
      (賢首疏:五句。三中五中。皆當第二。以根本無明。動令能見。上文云。依於動心。成能見故。
      依心中。以九地中。善知眾生心行。十種稠林。故云心自在。此於他心得自在。又以自得四十無礙智。出華嚴經。有礙能緣。永不得起。)
      (憨山解:五者三細中的「見相」,依九地能離故。)
      「六者根本業不相應染。依菩薩盡地。得入如來地能離故。不了一法界義者。【(※不了一法界義者,就像現今的體佛法師,把第六分別意識當作不生不滅的第八識來教導信眾※)】從信相應地觀察學斷。入淨心地隨分得離。乃至如來地能究竟離故。」
      (賢首疏:六句。三中五中。皆當第一。以無明力。不覺心動故。
      菩薩下。十地終心金剛喻定。無垢地中。微細習氣。心念都盡。故上文云。得見心性。心則常住故。)
      (憨山解:六者三細中的「無明業相」,得入如來地能離故。
      這是詳細的就修行階位以表示出離煩惱的深淺,廣泛的說明「還淨的因緣。)

    • @laulaura9369
      @laulaura9369 4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1

      @@user-ig8fn5pn4m 感恩菩薩分享🙏

    • @user-ig8fn5pn4m
      @user-ig8fn5pn4m 3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laulaura9369
      《大乘起信論》
      馬鳴菩薩造 賢首國師疏 憨山大師解
      「如二乘觀智。初發意菩薩等。覺於念異。以捨麤分別執著相故。名相似覺。」
      這是說明覺察「異相」,是三賢位的修行程度。
      「如二乘觀智」是說二乘人作「人空觀」,破「分別我執:初發菩提心的菩薩,又依「人空觀」進一步作「法空觀」,破「分別法執」。從十信位進入十住位,到十迴向位圓滿,這當中漸漸的斷了「分別我執」。和「分別法執」二障,這個階段名「相似覺」,就是覺察到「異相」。
      《大乘起信論》
      馬鳴菩薩造 賢首國師疏 憨山大師解
      「若修止者。對治凡夫住著世間。能捨二乘怯弱之見。若修觀者。對治二乘不起大悲狹劣心過。遠離凡夫不修善根。以是義故。是止觀門。共相助成。不相捨離。若止觀不具。則無能入菩提之道。」
      這是從對治的角度來說明止觀。因為凡夫貪著世間,二乘怖畏生死,所以指示「即觀之止」,讓凡夫知道世間無常,就不會再貪著於世間;讓二乘知道本自真常,因此就不會再怖畏生死,所以說「對治凡夫住著世間,能捨二乘怯弱之見。」這就是「即觀之止」。能對治二種過失,若修「即止之觀」,是對治二乘狹劣之心,能夠讓他們生起大悲,也對治凡夫使他們離貪著心,知道世間的無常,而勤修眾善,所以說「對治二乘不起大悲。遠離凡夫不修善根。」這二種過失。
      「以是」下是總結「止觀俱行,共相助成」。因為凡夫能厭世間,就會勤修眾善,二乘不怖畏生死,就能生起大悲。而由於止觀的互相助成,所以能不住生死涅槃,才能直趣菩提,這就是雙運的效益。
      本願念佛人須要了解
      【往生品】
      「如是二輩。名為後生得利劣機。人相有如是等。二種得利。大利益故。諸佛如來往生他方佛土。唯除以自愚痴無智。不知道理。闇昧之心。而忘了解聖教義理。以自為勝。以他為劣。以私智教他人。欲作自愚伴。以此劣行為勝。於其最上勝行。云何除之。是謗正法。背彼如來本願故。云何背彼本願心也。彼阿彌陀佛常說一乘。常念一乘。而唯欲令下方一切眾生等。悟一乘妙道。不以劣行。為其本意。入守常護。娑婆世界修行大道。不以極樂住安修行。為其本意。但發弘願。令得往生一心。愚人不堪於此修行成。故爾。不得止。立往生願。彼佛心念。無隔娑婆安養之思。娑婆安養。一通平等。此界他界。更無有差。彼佛心念無隔。念念他之心。何以故。爾一佛眾佛。眾佛一佛法身一體。此佛他佛。無有差別。人間大君。尚無我。而念自念他。心不作差。何況於果滿地如來。梵王果報尚清淨。而天上天下。目不見差。何況於果滿地如來。」
      【降魔品】
      「何為易行著相見魔。無力沙門。於我所說諸教經中。為化愚痴無根之人。任於過去諸佛方便。亦不得止。設方便教。或歸一佛。或一菩薩。或持一咒。持一經句。歸之信之。不依難行。滅罪解毒。方便成路。或有破戒劣根沙門。倦修眾聖真人正道。如渡得船。見之歡喜。悉捨諸佛戒慧道。一向著住此方便道。不知諸佛不得止設纔時方便權假之道。還以此權假方便。為最上法。謂無上路。或作邪思。為我能得一切道人。未見未得最上妙法殊勝妙路。招諸愚人。為彼愚人。設講設會。廣說敷演。而謂此道最勝極妙。唯限此路。眾生成佛。諸餘經道皆是難行。一切凡夫皆是下根。若下根人依難行道。百千萬人中。雖一人。不可有得成佛道。於茲一切魔魅。得便加勢加利。冥成助故。日日長其信心氣。亦日日弘長其邪法流。亦復一切愚人迷俗於功兹得幸大作歸伏。所以者何。一切愚人好惡。惡事。懶於善行。雖如是一切賢聖一切諸佛。已說今說。作惡人者。非是人間。非是佛徒。今過罪害。後生惡趣。生生世世得惡果報。永絕成佛得脫大路。是故捨好忍懶。勤修依戒。依定。依慧。修度。忍難。忍苦。依聖學教。恐罪捨惡。趣向聖道。然今逢此大易行說。不依賢跡。不依聖道。永離惡趣。直得成佛。大慶大喜。皆人此教。於茲即廢諸佛正法。豈唯廢我成佛法。也即廢王法仁義聖道。所以者何。令諸人心深著易行。不知道理。以是理故。親罪親過。親迷親妄。親惡親邪。疏父疏母。疏君疏臣。疏聖疏賢。疏天疏命。
      豈唯是自然廢聖道也。彼邪沙門。見此經知見道人。甚大惡之誹謗。而謂此修行人不知直路。遠迷久惑。留難行道。知見道者難解難入。濁惡世中絕不相應下愚人民。千萬億人於中無迷其一。成就此道。誠可咍之。此邪言流布於世。大遮入於知見道人。悲哉此人不知諸佛設方便旨。諸佛設此方便路意。欲先教之。因是為緣。起信近佛。漸漸增益一切佛種。引入佛道。開示悟入佛知見道。令得成佛。阿難當知。念三寶者。是為至於知見寶處中路舟筏。執此舟筏。還遮寶處。誠可悲之。名非遮此佛知見道。還遮自己念三寶道者。所以者何。或是念佛。或是念法。或是念僧。雖是皆實諸佛說法。是愚沙門所念之心。即邪念故。念三寶法即成邪法。修邪法故即墮魔道。自墮魔道故令他墮魔。自墮他墮皆破佛法。破佛法故破念三寶。豈唯墮魔邪類中也。終墮無間大火坑中。無量無邊大劫數間。受無量苦。永絕佛種。如是愚人誠難治之。三世諸佛。一切菩薩。無有一佛亦一菩薩。不依此經。佛知見道。如是愚人非我弟子。即是魔徒。
      白佛言。世尊如是愚人云何得脫魔法魔徒。應還信佛。佛言阿難。如是愚人即止慢心。迴心還思。應當思念。我是愚人。我是惡人。當墮三途火坑之中。但有諸佛。以大慈悲。能設方便。為我等故說此易行念三寶道。令我愚人永離三塗。是尚慶餘應如是我往淨土者。誠不思議我法方便。更不應對他人勝道。如是思求。依我劣根。無由勝道。唯歸如來方便之道。於自他相。無是無非。不遮他道。唯向自身。拂心垢。欲專念誦。則眾魔退去。其三寶現。自無罪亦他無罪。故即成我教。念三寶法。若一念生自勝他劣等者。還作魔行。亦離佛行。諸佛真實知見道。尚謂自勝他劣生慢心者。即為魔道。何以故。此佛知見者。為得作佛耳。非為見自勝他劣生慢心故。何況於為修佛方便劣行尚爾。以自劣為勝於他勝道也。」

  • @siejinchan3570
    @siejinchan3570 5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

  • @user-pq7by2cl5o
    @user-pq7by2cl5o 5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可惜我被打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