ขนาดวิดีโอ: 1280 X 720853 X 480640 X 360
แสดงแผงควบคุมโปรแกรมเล่น
เล่นอัตโนมัติ
เล่นใหม่
【貝思沛拉棒球學校投手訓練線上課程 限時優惠中】各位朋友如果看完這集後想進一步了解投球機制和投手訓練方法,也歡迎參與貝思沛拉棒球學校推出的投手訓練線上課程。課程內容會對投球機制進行詳細的分階段拆解,許多我在參與浩哲教練的一對一課程時學習到的知識和觀念,也都能在線上課程中學到。無論您是想檢視自己投球機制的棒球選手、或是喜歡棒球的球迷朋友,想進一步增添看球的樂趣,我們都非常推薦這堂課的內容。頂尖球員標配的動作機制、力能從心的投球訓練、有效率地改善投球機制、恢復與手臂照護、以及制定長期訓練計畫等五大知識面向,無限次數回放觀看,隨時想複習都沒有問題。也很感謝貝思沛拉棒球學校大方提供給鍵盤球探聽眾朋友們限時專屬優惠碼「KBS250」(於結帳時輸入),即可享有250元折價優惠(截止日2024/12/31),對投球感興趣的朋友千萬不要錯過~點我開始上課👉www.basepara.com/pitchingcourse/
謝謝主持人,每次都請到那麼有意思的來賓,作為一個聽眾我真的好幸福
感謝支持,我們會繼續努力邀請的!Danny
這個頻道真的好有料,節奏很舒服、來賓也很有料❤
感謝支持,我們繼續努力加油!Danny
太精采了,這些很具有深度的內容聽得很過癮
非常感謝,深層的內容雖然不會有太高的流量,但如果大家喜歡或覺得有收穫,就值得了這集只是前菜,後面兩集浩哲會火力全開深入講解投球,請不要錯過~Yueh
終於看到影片版的了🤣 讚讚讚
感謝支持啦!Danny
兩位好,聽了黑山羊和目前貝思沛拉的訪談,覺得內容真的太精彩了!其中關於投球表現提升的部分,我有一個好奇的點:像體能訓練的各項指標乃至於實際球速、轉速以及球路設計的部分,似乎比較是對應到投手的續航力和整體的stuff,對於投手的control甚至是command好像比較少著墨(不知道這樣的認知有沒有誤區)。想請問的是,如果以兩位的認知,針對提升control/command(如果先不討論不討論降速求控球等犧牲stuff的類型),目前科學化的訓練有沒有辦法像提升體能及stuff一樣,有一套具有一定再現性的系統性訓練方法,例如透過質性或量化的身體指標來修正控球?或者如果換成控球也是天賦的角度,有沒有什麼指標顯示控球好的球員的確在某些方面做得特別好?當然我了解球路控制牽涉到整體機制的穩定性、協調性,背後交互影響相當複雜,但看球二十多年,“這個投手控球修好會很可怕”之類的討論屢見不鮮,但真的修好的案例卻又屈指可數,所以非常好奇二位在這個主題上的看法,也好奇阿岳在貝思沛拉有沒有相關的訓練經驗可以分享?非常謝謝二位!Ray
您好,非常感謝您的支持,每次看到像您這麼專業又深入的留言回覆都會覺得很感動,也是我們持續做下去的動力來源完全理解您的問題 (我自己也非常好奇),我先講我的個人訓練經驗:我在浩哲這邊主要是進行機制的修正,最主要肉眼可見的效果當然是球速提升,以及用更有效率的方式投球,降低肩肘的負擔,讓我在以高強度全力投球時,能更穩定且更可複製良好動作雖然我都不是針對控制下功夫,但光就以上這些收穫,我幾乎可以肯定我如果現在以投手身分進行實戰的控球表現會進步 (先提control就好,command那個離我太遠XD)。原因有:1. 我的球速提升除了體現在最快球速提升,還有均速的提升。也就是我能用身體覺得更低的強度,持續投出和以往相同甚至更快的球。而更低的強度就會有更好的控制能力2. 我的機制和揮臂被固定下來,相較於以往偏向用手硬催,轉而依賴全身由下而上的動力鍊來投球。以前的機制全力丟10顆左右手大概就受不了,現在在訓練中能高強度投20-30顆且肩肘的疲勞感大幅下降,手當然還是會累但下半身、軀幹也分攤了不少壓力。當動作更省力更固定,我的放球點自然也更固定了我自己的猜測是,對於機制還有加強空間的選手而言,以上這兩個間接面向,應該已經可以帶來一些控球改善的效果。況且目前MLB主流的想法也是球速優先,夠優秀的stuff本身完全可以掩護command的不足,我想這是大部分訓練機構會專注在球速/球路設計的主因。但如果是出力機制已經非常優異的選手,或是「更直接針對控球」的訓練提升,我就比較沒有涉獵了。下次我去訓練時,我可以和教練討論看看這個問題~如果對我的訓練有興趣也歡迎追蹤我的IG,我會努力更新instagram.com/yueh_kbs/Yueh
非常理解您的意思!我可能會這樣理解:對於比較raw的球員,改善投球機制或提升身體素質比較明確的優點有1. 提升stuff,有較多的餘裕在非全力投球的情況下,提升控制力(白話就是先升速,再降速求控球XD)2. 身體疲勞耐受度提升,每顆球動作的穩定性自然就上升了。很期待後續阿Yuei跟教練的討論,畢竟球迷總是會幻想如果像曾峻岳 古林 若熙等級的stuff,如果球路控制能力能再提升會有多香XDD(根據鍵盤OOTP球員發展顧問的角度XD)我目前的猜測是續航力、stuff和球路控制能力可能不能當作各自獨立的變量,而可能比較接近一個模組,單一選手選擇了特定機制或動作可能就決定了各個能力的天花板(比方說同一個機體有機會透過調整機制得到stuff/control=60/60或70/50的組合之類的)希望有機會可以看到更多這方面的討論,也很期待阿Yuei關於投球機制的統整分享(無情敲碗XD
@@ray12042008 下一集浩哲教練就會有關於投球機制的詳細解析了~至於控球相關的問題,如果之後我和教練討論完有心得,有機會再在podcast節目中的聽眾QA環節跟大家分享囉!也請持續鎖定我們的節目了Yueh
感謝阿Yuei在節目中回覆後續和浩哲的討論(其實我都有準時收聽!只是拖延症發作到過了兩周現在才回覆@@)完全可以想像三種不同層次提升控球的方法,浩哲分享的實務上用訓練球的方式(感覺比較像在訓練對小肌肉的控制力)和運動心理的角度都非常有趣,都是我之前沒想過的角度!很喜歡這樣和你們的討論、互動方式,期待之後更多高品質的內容!
@@ray12042008 也很感謝你的留言讓我有機會和浩哲討論學到更多東西!以後也歡迎常來和我們聊天討論,我相信一定會很有火花Yueh
很精彩的訪談❤還蠻好奇後面會提到郭俊麟在春訓透過運科調整的情況嗎?
這次訪談沒聊到俊麟,真的比較可惜;期待之後還有機會再訪問到浩哲,再把這part補上!Danny
陳冠豪那一段有點可惜,因為他今年動作改變了,真想聽總監對於更改後的動作有什麼看法
希望下次來賓可以帶一些簽名球 可以拿來送給斗內的觀眾
感謝建議,後續如果有適合的受訪來賓我們再嘗試看看!Danny
來賓改成目前坐的位子比較好,這樣子臉和表情都會更清楚👍🏻
上次錄完我們也有發現這點,這次就趕快調整一下來賓的座位了!Danny
運科很好,但用過多名詞去解釋,真的很假掰一樣是運科 為什麼張立帆就噴你
可能是因為生意被搶了吧
可能是因為做得太好了,解釋得專業又詳細,效果又很好所以才會被噴吧,人紅是非多囉
既然是運動科學,本來就很有很多專有名詞,每個人本來都有習慣用字,還是你家住海邊嗎
很多學術都有自己的專有名詞,這個沒問題吧?大家在念自己本科系的時候不就一堆了,還是你要說老師假掰🤔
您好,首先歡迎您的留言,有各種意見的朋友我們都樂意和大家討論,畢竟初衷是希望台灣棒球更好以我和曾教練的合作過程中,認為他對複雜概念的科普和解釋實在是非常淺顯易懂,是我遇過溝通表達能力相當優異的專家。再者,運動科學的知識包山包海,有很多不同領域的專家都致力將這些寶貴的知識分享給大眾,我一律抱著感恩的態度來學習;個人經驗還真的沒有覺得任何一位專家試圖拆解複雜概念的過程叫做假掰,即使有有些專家的語言很專精難理解,那也是個難得的學習經驗,研究相關資料試著弄懂的過程,是非常快樂的一件事情。這個思維模式和您出發點不同,完全尊重,但就比較難進行討論了,請恕我跳過至於您提到張教練的指教,我不是專家就不針對教練的專業評論了。不過印象中當時張教練對沒有選手背景的教練指導運科這點頗有微詞,引發不少討論,因為目前全世界的職業運動和訓練機構都有許多沒有職業選手背景的運動科學專家在服務選手。不過各種想法我都尊重,我想就見仁見智、留給大家自行評斷囉簡單回應到這邊,再次感謝您的留言~Yueh
【貝思沛拉棒球學校投手訓練線上課程 限時優惠中】
各位朋友如果看完這集後想進一步了解投球機制和投手訓練方法,也歡迎參與貝思沛拉棒球學校推出的投手訓練線上課程。課程內容會對投球機制進行詳細的分階段拆解,許多我在參與浩哲教練的一對一課程時學習到的知識和觀念,也都能在線上課程中學到。無論您是想檢視自己投球機制的棒球選手、或是喜歡棒球的球迷朋友,想進一步增添看球的樂趣,我們都非常推薦這堂課的內容。
頂尖球員標配的動作機制、力能從心的投球訓練、有效率地改善投球機制、恢復與手臂照護、以及制定長期訓練計畫等五大知識面向,無限次數回放觀看,隨時想複習都沒有問題。也很感謝貝思沛拉棒球學校大方提供給鍵盤球探聽眾朋友們限時專屬優惠碼「KBS250」(於結帳時輸入),即可享有250元折價優惠(截止日2024/12/31),對投球感興趣的朋友千萬不要錯過~
點我開始上課👉www.basepara.com/pitchingcourse/
謝謝主持人,每次都請到那麼有意思的來賓,作為一個聽眾我真的好幸福
感謝支持,我們會繼續努力邀請的!
Danny
這個頻道真的好有料,
節奏很舒服、來賓也很有料❤
感謝支持,我們繼續努力加油!
Danny
太精采了,這些很具有深度的內容聽得很過癮
非常感謝,深層的內容雖然不會有太高的流量,但如果大家喜歡或覺得有收穫,就值得了
這集只是前菜,後面兩集浩哲會火力全開深入講解投球,請不要錯過~
Yueh
終於看到影片版的了🤣 讚讚讚
感謝支持啦!
Danny
兩位好,
聽了黑山羊和目前貝思沛拉的訪談,覺得內容真的太精彩了!
其中關於投球表現提升的部分,我有一個好奇的點:像體能訓練的各項指標乃至於實際球速、轉速以及球路設計的部分,似乎比較是對應到投手的續航力和整體的stuff,對於投手的control甚至是command好像比較少著墨(不知道這樣的認知有沒有誤區)。想請問的是,如果以兩位的認知,針對提升control/command(如果先不討論不討論降速求控球等犧牲stuff的類型),目前科學化的訓練有沒有辦法像提升體能及stuff一樣,有一套具有一定再現性的系統性訓練方法,例如透過質性或量化的身體指標來修正控球?或者如果換成控球也是天賦的角度,有沒有什麼指標顯示控球好的球員的確在某些方面做得特別好?
當然我了解球路控制牽涉到整體機制的穩定性、協調性,背後交互影響相當複雜,但看球二十多年,“這個投手控球修好會很可怕”之類的討論屢見不鮮,但真的修好的案例卻又屈指可數,所以非常好奇二位在這個主題上的看法,也好奇阿岳在貝思沛拉有沒有相關的訓練經驗可以分享?
非常謝謝二位!
Ray
您好,非常感謝您的支持,每次看到像您這麼專業又深入的留言回覆都會覺得很感動,也是我們持續做下去的動力來源
完全理解您的問題 (我自己也非常好奇),我先講我的個人訓練經驗:我在浩哲這邊主要是進行機制的修正,最主要肉眼可見的效果當然是球速提升,以及用更有效率的方式投球,降低肩肘的負擔,讓我在以高強度全力投球時,能更穩定且更可複製良好動作
雖然我都不是針對控制下功夫,但光就以上這些收穫,我幾乎可以肯定我如果現在以投手身分進行實戰的控球表現會進步 (先提control就好,command那個離我太遠XD)。原因有:
1. 我的球速提升除了體現在最快球速提升,還有均速的提升。也就是我能用身體覺得更低的強度,持續投出和以往相同甚至更快的球。而更低的強度就會有更好的控制能力
2. 我的機制和揮臂被固定下來,相較於以往偏向用手硬催,轉而依賴全身由下而上的動力鍊來投球。以前的機制全力丟10顆左右手大概就受不了,現在在訓練中能高強度投20-30顆且肩肘的疲勞感大幅下降,手當然還是會累但下半身、軀幹也分攤了不少壓力。當動作更省力更固定,我的放球點自然也更固定了
我自己的猜測是,對於機制還有加強空間的選手而言,以上這兩個間接面向,應該已經可以帶來一些控球改善的效果。況且目前MLB主流的想法也是球速優先,夠優秀的stuff本身完全可以掩護command的不足,我想這是大部分訓練機構會專注在球速/球路設計的主因。但如果是出力機制已經非常優異的選手,或是「更直接針對控球」的訓練提升,我就比較沒有涉獵了。下次我去訓練時,我可以和教練討論看看這個問題~
如果對我的訓練有興趣也歡迎追蹤我的IG,我會努力更新
instagram.com/yueh_kbs/
Yueh
非常理解您的意思!
我可能會這樣理解:對於比較raw的球員,改善投球機制或提升身體素質比較明確的優點有
1. 提升stuff,有較多的餘裕在非全力投球的情況下,提升控制力(白話就是先升速,再降速求控球XD)
2. 身體疲勞耐受度提升,每顆球動作的穩定性自然就上升了。
很期待後續阿Yuei跟教練的討論,畢竟球迷總是會幻想如果像曾峻岳 古林 若熙等級的stuff,如果球路控制能力能再提升會有多香XDD
(根據鍵盤OOTP球員發展顧問的角度XD)我目前的猜測是續航力、stuff和球路控制能力可能不能當作各自獨立的變量,而可能比較接近一個模組,單一選手選擇了特定機制或動作可能就決定了各個能力的天花板(比方說同一個機體有機會透過調整機制得到stuff/control=60/60或70/50的組合之類的)
希望有機會可以看到更多這方面的討論,也很期待阿Yuei關於投球機制的統整分享(無情敲碗XD
@@ray12042008 下一集浩哲教練就會有關於投球機制的詳細解析了~至於控球相關的問題,如果之後我和教練討論完有心得,有機會再在podcast節目中的聽眾QA環節跟大家分享囉!也請持續鎖定我們的節目了
Yueh
感謝阿Yuei在節目中回覆後續和浩哲的討論(其實我都有準時收聽!只是拖延症發作到過了兩周現在才回覆@@)
完全可以想像三種不同層次提升控球的方法,浩哲分享的實務上用訓練球的方式(感覺比較像在訓練對小肌肉的控制力)和運動心理的角度都非常有趣,都是我之前沒想過的角度!很喜歡這樣和你們的討論、互動方式,期待之後更多高品質的內容!
@@ray12042008
也很感謝你的留言讓我有機會和浩哲討論學到更多東西!以後也歡迎常來和我們聊天討論,我相信一定會很有火花
Yueh
很精彩的訪談❤
還蠻好奇後面會提到郭俊麟在春訓透過運科調整的情況嗎?
這次訪談沒聊到俊麟,真的比較可惜;期待之後還有機會再訪問到浩哲,再把這part補上!
Danny
陳冠豪那一段有點可惜,因為他今年動作改變了,真想聽總監對於更改後的動作有什麼看法
希望下次來賓可以帶一些簽名球 可以拿來送給斗內的觀眾
感謝建議,後續如果有適合的受訪來賓我們再嘗試看看!
Danny
來賓改成目前坐的位子比較好,這樣子臉和表情都會更清楚👍🏻
上次錄完我們也有發現這點,這次就趕快調整一下來賓的座位了!
Danny
運科很好,但用過多名詞去解釋,真的很假掰
一樣是運科 為什麼張立帆就噴你
可能是因為生意被搶了吧
可能是因為做得太好了,解釋得專業又詳細,效果又很好所以才會被噴吧,人紅是非多囉
既然是運動科學,本來就很有很多專有名詞,每個人本來都有習慣用字,還是你家住海邊嗎
很多學術都有自己的專有名詞,這個沒問題吧?大家在念自己本科系的時候不就一堆了,還是你要說老師假掰🤔
您好,首先歡迎您的留言,有各種意見的朋友我們都樂意和大家討論,畢竟初衷是希望台灣棒球更好
以我和曾教練的合作過程中,認為他對複雜概念的科普和解釋實在是非常淺顯易懂,是我遇過溝通表達能力相當優異的專家。再者,運動科學的知識包山包海,有很多不同領域的專家都致力將這些寶貴的知識分享給大眾,我一律抱著感恩的態度來學習;個人經驗還真的沒有覺得任何一位專家試圖拆解複雜概念的過程叫做假掰,即使有有些專家的語言很專精難理解,那也是個難得的學習經驗,研究相關資料試著弄懂的過程,是非常快樂的一件事情。這個思維模式和您出發點不同,完全尊重,但就比較難進行討論了,請恕我跳過
至於您提到張教練的指教,我不是專家就不針對教練的專業評論了。不過印象中當時張教練對沒有選手背景的教練指導運科這點頗有微詞,引發不少討論,因為目前全世界的職業運動和訓練機構都有許多沒有職業選手背景的運動科學專家在服務選手。不過各種想法我都尊重,我想就見仁見智、留給大家自行評斷囉
簡單回應到這邊,再次感謝您的留言~
Yue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