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事(第19輯) - 中產崛起

แชร์
ฝัง
  • เผยแพร่เมื่อ 8 เม.ย. 2012
  • 節目名稱:香港故事(第19輯) - 我們的品牌
    本集主題:中產崛起
    播出日期:09-04-2012
    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香港社會逐漸富裕起來,其中最明顯的特徵,是日本食品及文化開始在香港大行其道、以歐美名稱出現的貨品更受吹捧,而傳統物品透過現代化的包裝,亦能廣被接受。
    在「食」方面,日本食品在香港的發展,可追溯至上世紀六十年代,第一間日本料理店在彌敦道帝國酒店的開設,當時是專門服務僑居香港的日本人。後來大丸百貨公司開幕,當中設立食品部,但只售賣日本罐頭食品。
    七十年代初,戴德豐先生創辦食品集團,開始引入「三粒糖」、「太空糖」及「甘大滋」等日本零食,並以電視廣告作宣傳。成長於七十年代的青少年,開始透過這些經典零食接觸日本文化。到八十年代,社會趨向繁榮富庶,在貿易公司的大量引進下,日本食品大為普及,當中的「波子汽水」更是風靡一時。
    八十年代以前,日資百貨公司並不流行,服務對象亦只限於社會中、上階層。但到八十年代中期,較多日式百貨公司進駐香港,服務對象是正在冒起的中產階級: 出生於六十年代貧窮家庭、受惠於七十年代港督麥理浩的改善民生政策、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更因香港轉型為金融中心而有機會進入管理階層,新興的中產階級一方面未擺脫上一代的傳統包袱,也未能完全接受西方的現代思想,日式百貨公司「非傳統非現代」、「非中非西」的感覺,正符合中產階級的意識型態。
    中產階級的冒起,也同時帶動家居消費品的變化。有出產木棉花枕頭的本土枕頭床褥公司,曾在「愛祖國用國貨」的七十年代,於產品上加上類似國貨的牌子名稱以順應潮流;但當日資百貨取代了國貨公司,同樣的枕頭產品,便換上外國牌子名稱,結果開創出新的巿場。
    另外,在八十年代以前,家庭電器並不普及,有本地的廚房電器公司,先透過屋邨電器鋪及樓梯底檔推銷其電熱水爐,慢慢等待這類電器成為家庭生活必需品。然而踏入九十年代後期,社會富起來,豪宅湧現,香港人追求個性化及有品味的家居環境,廚房、家庭電器漸漸發展成奢侈品,當年樓梯底檔的廚房電器公司亦發展成熟,成為專門品牌。
    在香港富起來的同時,地鐵系統出現,亦造就不少新機會,甚至令傳統買賣大革新。例如1986年創立的傳統涼茶鋪,因眼見忙碌的香港人工作時間越來越長,而地鐵作為快捷、方便、高效率的交通工具,正合乎港人的需要,於是決定在亞洲金融風暴後走到地底,進駐地鐵商店,將傳統涼茶發展為現代化的方便飲料;另外,為配合都巿人的需要,涼茶鋪將杯裝涼茶改成樽裝熱飲與凍飲、傳統的中藥口味改為隨季節變化的花草果汁口味,甚至將數百年不變的龜苓膏改為便攜式包裝,以迎合八十年代忙碌都巿的生活形態。
    從日式零食、到西式名稱、到現代化包裝,上世紀八十年代,是社會走出傳統,迎接新文化、新思維,也是香港富起來的年代。

ความคิดเห็น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