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事(第19輯) - 廠出名堂
ฝัง
- เผยแพร่เมื่อ 1 ธ.ค. 2024
- 節目名稱:香港故事(第19輯) - 我們的品牌
本集主題:廠出名堂
播出日期:26-03-2012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大量移民湧入,為本地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為配合當時的人口政策規劃,政府在港九各處建設多個工業區,包括官塘、柴灣、新蒲崗等。早年的工廠以輕工業為主,開設在多層工廠大廈內,只需小型機械設備便可投產,屬於勞動密集型工業。這些廠廈大都靠近民居,方便工人上下班之餘,當工廠訂單較多時,更會外發部份工序,讓工人帶回家中,由家人協助下繼續工作。這種外發制度,不但補助了勞苦大眾的家庭收入,也推動了本地的工業發展,如紡織、製衣、塑膠、及後來的電子、鐘錶、玩具業等;其中鐘錶與玩具的出口量,更曾經成為世界第一位。
由於價廉物美,及品質設計達到國際水平,「香港製造」的標誌逐漸被國際認同」;而在各類工業製品中,尤以家庭塑膠用品令人印象深刻:從膠水桶、膠櫈、膠杯碟至膠書喼,都成為香港人對六十年代的集體回憶。
雖然香港早年工業多以低技術為主流,不過當中也有例外。五十年代後期,工業家黃克競勇於創新,他放下了發展穩定的塑膠業,轉向製造光學儀器,並投資大量資金設立廠房,生產相機,因而被稱為「光學儀器大王」。相機製造需求高技術,黃克競由零開始,通過努力不懈的研發,推出一部從頭到尾百分百香港製造的『夏蓮娜』相機,其後更出口到歐美等國際市場。
除專業機械相機外,六十年代香港廠家亦曾經推出一部名為『Diana』的塑膠相機,更在七十年代風行一時;近年有大公司按照『Diana』相機原形推出復刻版,並深受年青一代喜愛,成為影響廿一世紀攝影文化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