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終三階段

แชร์
ฝัง
  • เผยแพร่เมื่อ 23 พ.ย. 2024
  • 臨終三階段
    問:那天師父有在開示,就是說臨命終有三個階段,因為每個佛弟子在碰到臨命終的時候,就發現病苦的臉色會非常非常的難看,所以會非常的惶恐,就覺得說:誒!有學佛的為什麼今天臨命終會是如此的難看?這個到底又代表什麼?因為太多人都想要知道這個問題,是不是可以請師父開示。
    答:我現在告訴你,我們學佛的人有兩種人臨命終的面相立即可以判斷,比如說,這個是在臨命終或者是極善往生,在《淨土聖賢錄》裡面的記載,也很多人有種種的瑞相。另外一種就是極度的造了十惡業,什麼壞事都幹盡了。那麼,剛一斷氣的話就是下地獄的相。其他的一般的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要經過三個階段。
    第一個,人的死亡,他身體上的生理,比如說遭受到病苦、衰弱啊,所以每一個人的貌相都不一樣。所以,人死亡的時候,我們講所謂的靈魂,應該說第八意識,還沒有完全超脫,就會受到生理(身體上)的病苦,還有臨命終種種的逆境,會影響八到十二個小時。
    接下來就是業力的轉變,如果這個人身體轉變了,比如說已經快沒有溫度了,接下來,就變成業力在轉變。業力當然可以貫通過去、現在、未來,當然臨命終這也算業力,不過現在開始正在轉動。到底這輩子是善業多還是惡業多,他正在轉變。這個時候,如果一個病苦的人很難看,可是他一生一世都護持三寶,一生一世都非常的善良,這個時候,他的身體上,八到十二個小時,還很痛苦,不太好看的時候,但是經過了十二個小時到二十四個小時,這個時候就會~因為一輩子都是護持三寶,很善良,臨命終就算有病苦,慢慢轉變成好看。
    到最後就是預測未來。比如說,有的人死了一天、兩天,他臨命終很痛苦,可是往生一天、兩天,到第三天,全身都是柔軟的,面貌如生,這個就可以預測他的未來是去很棒的地方。
    人沒有大神通,你也沒有說他要往生極樂世界幾品,或者是怎麼樣子,但是,從這個極度的痛苦、折磨(因為是身體嘛)所以講到這個身體上有這個生理的機能掙扎。第二個,就轉變成,出來就業力,二十四個小時以後就業力正在轉變,是升還是沈?到了第三天,斷氣以後的一天、兩天、三天,誒!他全身柔軟,面貌如生,
    那幾乎可以斷定這個是往好的地方。
    我們沒有大神通,也沒有人敢說他往哪裡,所以,我常常告訴徒弟,就說:人活著的時候比較重要,修行是點滴的功夫。我們對淨土法門深信、切願、實行,好好地去深信切願,去念佛,然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縱然你臨命終示現一些病苦,譬如說玄奘大師,他臨命終也示現一些微苦,也就是說病苦,那麼,過去說不定是當了國王,那國王可能稅收太重,或者國王你的法令太過嚴酷,是不是?
    但是,玄奘大師對整個佛教的貢獻,應該說全世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就算臨命終有微苦,那麼他往生,因為他是學唯識的,那麼,到彌勒內院沒有問題。
    所以,我們就知道,不能用臨命終那個病苦不好看,就來判斷一個人往哪裡。不可以這樣判斷的。那這樣就沒有因果了。是不是?譬如說這個人上輩子殺了一百個人,或者殺了一千個人,這輩子有幸再得到人身,臨命終的時候,那一百個人要你命啊!可是他對淨土很有信心。假設說,臨命終的時候會有一些病苦,但是,他無量劫來對三寶護持,所以,加起來勝過所殺的人。往生淨土以後,那麼,他一定會發願,以前被他殺害過的,他成就以後再回娑婆度他們。他已經神通自在了,示現也自在了,對不對?債務總是要還嘛!是不是?不是到極樂世界去就什麼都免了,不是這樣子。
    到極樂世界是還有我法二執,品位還沒有達到上上品的時候,沒有辦法入如來地,那麼,他就慢慢地修修修。沒錯!極樂世界不退轉,但是成就以後,他要再回來痛苦的世界,度他以前傷害過的眾生。不過,他來到這個世間已經是遊戲人間,度他該度的眾生。所以,大願力的大菩薩來,他要示現要等同凡夫,跟凡夫要一模一樣,一樣的生活,一樣的吃,一樣的住,一樣的活著,一樣的吃飯、穿衣、睡覺、洗澡,都一模一樣,菩薩也不可避免。
    就像佛陀來示現一樣,他也不能一下子就說我是佛來的。末法時期,大家都這樣講的話,那就亂了。所以,世尊是最了解人性的弱點,對不對?
    這樣講吃香啊!動不動,你看現在,他說他是觀世音菩薩再來,自己說是文殊師利菩薩再來的,這樣太吃香了,對不對?就糊弄那些愚癡的老爺爺、老太婆啊!是不是?
    為了吃香喝辣的這樣講,對他速度比較快。看佛示現就知道,不允許你這樣子。大菩薩、佛來示現的,統統必須按部就班,這樣講才通啊!
    所以,釋迦牟尼佛經過多少?雪山啊,吃苦啊,苦行啊,一開始,親近外道,然後日食一麻一麥,到最後骨瘦如豺,命都快沒有了,最後接受牧羊女的供養,對不對?喝了羊奶,有了氣力,後來,東方一顆星閃耀下去,成道了。釋迦牟尼佛就是來人間演一齣戲,像得到奧斯卡最佳的演員。
    如果釋迦牟尼佛一出生就說:我是佛,你們要信服我。那以後大家都說他自己是佛,這樣很快啊!吃香喝辣的,會造成無量無邊眾生的妄語,造成眾生造無量無邊的惡業,
    人,偷盜不一定是行為,語言上也是偷盜。
    何以故?
    貪求供養就是偷盜。犯大妄語戒,還犯偷盜戒。
    為什麼?
    你沒有真功夫,對不對?你三藏也不通,心性也不明,然後就說自己是哪一尊佛、大菩薩再來的。是不是?
    你受人供養,一、你犯了大妄語,你不是聖人啊!第二、你犯了偷盜,你接受,對不對?
    你貪圖供養。你犯了兩個重戒,一、大妄語戒,非聖言聖。不是聖人,自己說自己是聖人。對不對?竊取聖位,犯大妄語戒。這一條你就受不了了。你要看了比丘戒裡面犯了大妄語戒,其他有救,犯大妄語戒很難救的。
    第二、犯偷盜戒。
    何以故?
    貪圖人家的供養,心不在道上,也不在經教,也不在弘法利生,他就享受這份膜拜。
    諸位,在戒律裡面,默認都不行。
    人家問你說:慧律法師,你是觀世音菩薩再來的。然後,我就(微笑點頭)這樣默認,叫做犯大妄語戒。
    你必須告訴他:我不是觀世音菩薩再來的。你立刻要表明不可以這樣講的。不犯大妄語戒,
    我們不犯偷盜戒。為什麼?
    一、我沒有大妄語。他說我是觀世音菩薩再來,我立刻就否定。
    第二,我也不貪圖供養,我也沒有犯偷盜戒。所以,偷盜不一定是手去拿,不一定是手去拿。
    男人也犯了一個偷盜的戒,偷女人的心,也犯了偷盜戒。用騙的,你知道嗎?不過,這個比較不具體。你騙了人家的感情,騙了人家的心,這也算是偷盜的一種,但是,這個在戒律裡面就比較沒有論斷這個這麼微細的東西。所以,這個有一點輕鬆的語調在談論這個。
    所以,在佛的戒律裡面是嚴格禁止,你連默認都不行。人家說你是文殊師利菩薩再來的,你必須立刻就否定──不可以這樣講的。
    你保持微笑,死定了!默認,犯了大妄語戒。不行!
    只有一種人沒有罪,比如這個人精神病,可是表相看起來很莊嚴,對不對?那種心態就是說:噢!這個看起來像菩薩。因為他精神病啊!你不知道他精神病,他看起來,噢!這個人看起來像菩薩。這個沒有罪。因為他精神錯亂,不知道你的含意是什麼。
    半開玩笑的,那個嬉戲當中,不算犯妄語戒。
    像我們以前廣播,每次都廣播:各位菩薩大家好。
    我都跟那個廣播的講:不要這樣廣播。要說:各位居士大德,大家好。對不對?
    當然我們知道她講「各位菩薩」這是一個方便說。但是這個名詞不適用在廣播裡面。應該說:各位護法居士大德大家好。這樣廣播才對。
    各位菩薩大家好,是一種尊稱,無罪。但,不恰當。
    我連廣播都告訴她:這樣廣播是非常不恰當的。
    所以,你問的這個問題,臨命終的三個階段:生理的交戰期、業力的交戰期、未來的期盼期。不一定每一個人都按照這個格式在走,不一定。所以,重點在哪裡?重點就在活著的時候點滴的功夫是最重要的。一點一滴的修善,你今天有碰到因緣,你有能力,你有時間空間,那就千萬不要放棄。
    譬如說我們101的,大家都在寫這個牌位,記得,在處理牌位所有的辛苦,不牢騷、不抱怨,有工作做,是真的很幸運,很幸福。不跟任何人比較,我告訴你:在101就叫做真的修行。如果邊打(字)然後就說:薪水也沒有多少,從早上做到晚。那~在講堂就變成失去意義了。這裡是道場啊!不是商場。是不是?來到這地方,我們用真心,就覺得說我可以為眾生服務,我為常住服務,我的心可以跟十方常住連接,本不生本不滅,自覺聖智相接連,我跟般若法身相接連,跟和合無諍的僧(自性的僧)相接連,我在三寶門中,自覺聖智,般若的法身,然後,與世無爭,無念無住無相平等,那麼,在101的這個工作,是夢寐以求,你想要找都找不到這樣的因緣,如來正法的道場。那這樣,我說這個人臨命終不得了。一輩子的付出,你的點滴叫做功不唐捐。
    所以,我們的概念要昇華,變成實相的思想。
    所謂思想,就是實相展現出來的用,方便說叫做思想。
    所以,你在這裡(三寶門中)如果那個理念,世俗諦,智慧都非常的清晰,你做任何事情,都知道統統是自性,那就沒有外在的東西來干擾你。所以,你就變成每一分每一秒,你都很樂意為眾生服務,你在享受你真實的生命,法界就是你的心,你的心就是法界。你把以前妄想、概念的生命,焦慮、壓力轉變成每一分每一秒很樂意,就變成享受你的生命。
    要不然,誰叫我講經說法?
    沒有啊!
    我把講經說法變成我的責任,自我訓練,我也享受這份犧牲,享受這份奉獻。那麼,所謂犧牲奉獻,是自性清淨的一個名詞,它也是一個名詞而已。沒有人叫我這樣做,而我自己覺得我應該這樣做。與眾生(有緣的眾生)結了這個弘法的佛緣,不管他能不能成道,總是要去做。
    所以,如來(佛陀)他是大思想家,是大教育家。最珍貴的是,他是大實踐家,腳踏實地的去弘法利生,轉大法輪,這是佛陀一輩子最偉大的風範。我們向佛陀學習,還繼續學習。也享受了這份佛陀偉大的胸懷。
    當然,我們沒有辦法跟佛相提並論,但佛陀是我們的模範,我們應當這樣做。

ความคิดเห็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