ขนาดวิดีโอ: 1280 X 720853 X 480640 X 360
แสดงแผงควบคุมโปรแกรมเล่น
เล่นอัตโนมัติ
เล่นใหม่
這頻道都以樸實易懂的方式講到平時都不會注意到的攝影盲點厲害了
謝謝~~ 我很怕講太深會沒人看😆
我是福倫達50mm F2 APO的業餘愛用者,十分認同鏡頭發色有其差異存在,而且那個差異絕對不是小到可以忽略不計的。雖然說後製調色在現代幾乎已經是必然,但鏡頭對當下色彩和明暗細節的演繹,對一個認真投入精神到所拍照片的創作者而言,細微的差異就有可能在調色的發揮上有著蝴蝶效應般的影響,舉個例子就像以前Tamron偏黃綠發色的鏡頭,那種看到原圖心中就已經浮現些許違和感的狀況,在後製上絕對是要花上更多心力的。但當我在處理用福倫達的APO鏡頭所拍攝的照片時,不管是調色邏輯、汲取色彩的靈感、還是重現當下氛圍上,那都是很舒服很享受的過程。鏡頭其實跟鋼筆一樣,平平都是鋼筆,但不同種類的筆尖和粗細,可以寫出完全不同風格和力道的文字,鏡頭發色也是一樣的道理,需要反覆練習,然後在練習的過程中去認識屬於這顆鏡頭細微的個性~
请问福倫達英文叫什么名字?谢谢。
@@lamwp8634 Voigtlander
@@lamwp8634 Voigtländer
剛好是用sony機身,提供一點老法師的發現,sony鏡身的電子接點未扣上時(按鏡頭釋放+轉鬆鏡頭,但鏡頭仍在機身上),並開啟無鏡頭釋放快門,此時拍一張;扣上鏡頭再拍一張。這時就會發現,sony對於非原廠鏡頭,有兩種設定。1、騰龍的鏡頭,不知是否錯覺,發色變淡對比降低。2、sigma扣上後依舊黃。而較明顯的是sony自家鏡頭,扣上接點發色變不黃;za鏡扣上後,發色有輕微變化往藍綠發展。建議先用新的3~5代機身測sony原廠鏡,效果非常明顯。
意思是同一顆sony鏡頭,無電子接點時,顏色竟然會變,曾經因為電子接點氧化的發現,後來發現似乎對自家鏡頭動了手腳
曾覺得是鏡片、鍍膜或不同品牌的調整,最後發現機身動的手腳才是影響最大,當時測2470art一代、2470gm一代,竟在無電子接點時,有著幾乎相同的發色 ,黃.....
这样看副厂头的污名该被去除了!我去试试富士镜头看
接上接點,機身會自動套用調整,有差,才是正常吧…
同樣的調整,套用到不同的鏡頭,自然出現不同的效果
先看標題其實心裡已經有自己的定見了,但還是喜歡這種講故事的感覺來學習乾貨,感謝內容製作。
推一個!以前不懂的人通常就安靜不太說話這個年頭不懂的人講話反而比誰都大聲
講得太好了,對業餘用戶也許沒什麼差別的細節,但對職業用戶就影響很大。
職業用戶就是甲方覺得怎樣就怎樣,我就有客戶喜歡自己膚色偏藍的…….
@@yang0977 客戶如果是懂行的會有要求。
有興趣聽聽Loxia
感謝分享還有哲理的結合👍
期待下一集!!!😍
我雖然不是用這牌的色卡,但我超推薦大家使用色卡。抱歉吐槽一下,不同的鏡頭發色不一樣,但有沒有用色卡的發色差距更大。我不但在不同天氣開車出去各種機身鏡頭排列組合拍色卡,還到某B屋的燈具空間用各種電燈拍色卡,七年下來建立了各種profile,現在就算沒機會用色卡,後製時還是有合適的profile 可用。缺點是買新相機後那一陣子很累
以色彩而言,我喜歡蔡司ZA多於GM。另外在佳能那面L與非L的色彩也明顯有不同的。
很多ZA使用者也這麼認為~~
@@FurchLab 比較可惜推算Sony原廠日後應該不會有太多機會再有新的ZA鏡發表了。其實A900、A850、A99及A99ii年代A接環ZA鏡頭的ZA色彩更令人一試難忘!可惜全部變了歷史回憶了。
敲碗Loxia系列🤩
想提一個點, 玻璃看起來是綠色的是材質本身反射綠光然後其他顏色的光穿透玻璃過去了而不是綠光被吸收!此外, 影片的實驗方法很實用~
講到發色我就想到很久以前有一個叫做數位比較王的論壇,大多用戶都是C家與N家,後來有一天論壇上出現了O家的數位單眼,那時候我記得真的被他那個系統的發色跟銳利度毒的不要不要的😂講到濾鏡,我想到比較特殊的應該是IR濾鏡,拍起來的照片會有一種很特殊的感覺,感覺空氣靜止,然後植物會有一種毛毛的絨絨的很好摸的感覺下一集講散景,我記得也是當時論壇很喜歡討論的話題,有什麼油畫感的、甜甜圈的,有些真的很漂亮~非常期待下一集~👍
這確實與品牌的 IR cut 有關,Olympus 有比可見光更多一些波段(主要是紅外光),這也帶來另一個特徵是 O 家即使不改機也可以發揮一定的天文拍攝功力
我以前就是調相機IQ的也就是相機內RAW直出JPG的參數我曾經遇過S家跟N家都用同一塊SENSOR跟LENS然後他們各自都指定了一台調顏色用的BENCHMARK有3DLUT要顏色有甚麼顏色XD
我的Pentax smc limited鏡頭轉接在Sony 相機上對比原廠的GangMaster,感覺就是色彩和對比度的分辨率上升,細節分辨率下降,尤其綠色區域,對著公園混雜各種植物的樹林拍攝,可以分辨出數十種不同色彩和飽和度層次的綠色,而GM鏡頭大概只能看出四五種綠色。
到底是怎樣的默契又可以在同一天發片講到一樣的鏡頭XDDD8:04 哈哈哈
感谢老师是精彩解说,也学到了业配的漂亮切入方式😂
之前測試過三顆F1.4鏡頭EF35 一代Sigma 35 art35GM在同設定下用EF35拍膚色就真的比較好看
黑白底片拍攝掛有顏色濾鏡主要是控制反差、控制不同顏色的灰色深淺以及紅外線底片拍攝用,這跟黑白底片對不同波長的光線感光效果不同有關
是的 完全正確
關於濾鏡與發色,在底片時代,尤其拍攝彩色正片,影響就相當顯著,濾鏡用的好,整個正片就是格外亮眼好看。
期待下一集😍
每間相機品牌都有各自colour profile data的偏向性,對應名種鏡頭拍攝相同景物的發色是必然產生差異。
不同的設計理所當然的對影像的演譯造成不同的詮釋。光簡單說,所有鏡頭廠家在同焦的鏡頭卻有截然不同的MTF曲線,散景,形變,色差等等等等。顏色只是其中一個不同的面相而已,單一色偏也只是色彩中的一個因素,還有畫面中每個顏色的表現也都會不同。這就是玩鏡頭的樂趣之所在。
我只能說鍍膜是很好逆向工程能用的材料就那些,有光譜就可以逆向了另外影片中建議測試顏色時除了0度入射 也要測量30度入射 45度入射的狀況鍍膜在不同角度會有色偏,可以用這個看到哪顆鏡頭色偏最嚴重(或許相機或許照不到大角度入射的狀況就是了)如果該鏡頭鍍膜是最新前端科技做的那鍍膜介入的部分很少 在一般攝影環境能照到的狀態下基本上看不到色偏很可惜單眼相機由於機身體積大,不太需要這麼前沿科技的設計;在手機這種要縮小相機模組體積,又要求很多的環境才會看到這樣的複合式鍍膜
我朋友正好就是在美國讀光學的。您說的並不正確。他解釋鍍膜的種類,厚度,層數,鍍層順序,一顆鏡頭上有多少鏡片,每個鏡片的鍍膜方式都是不同的。重組下來,那種可能性是天文數字的可能。光教授給個功課,大家自行建公式拿到大電腦去配參數,在交作業前是不用睡覺的了。
這次的影片也很有意思!說到散景希望能聊到stf 鏡頭
STF 經典之至,肯定會聊到的,不過散景的部分能說的太多,應該會分成上下二輯來講
這個系列好讚
鏡頭:一分錢 一分貨°一.)試比較韓國samyang公司(原廠的)平價電影鏡頭VS.專業電影鏡頭,2者 光學對比度/色溫..天壤之別°二.)鏡片材質:收藏價值°蔡司鏡頭非常昂貴,考其原因 a.原廠堅持用「玻璃鏡片」而非塑料鏡片,b.蔡司製程規定: 將高溫的玻璃進入保溫室降溫/並且限制每天降溫1°C以內..c.蔡司鍍膜技術°(這也造成市面上..上個世紀蔡司經典/古典傳奇「老鏡頭 “收藏價格”」以萬元美金計價😮,因為玻璃鏡片百年不泛黃,常保如新😊❤🎉)
分析的超級好...
wow........挑大家很喜歡嘴的主題XD我最喜歡看有多少證據講多少話,感覺得出來講者對於攝影真的有很深很深很深的領悟(想強調,所以講三次),並且想用科學的角度跟大家解釋
講到散景也希望另外可以講一下色階的細膩度
去年的24-70 GM2說好一拍一集來講散景,就在今天,我終於看到他的.....下集預告XDD,好期待啊!!!不過沒想到居然也有業配了!!雖然正成的定價實在好高,我還是去amazon買...,不過還是恭喜啊~是說超認真少年有拍過一集介紹STC,我也是那時候才知道他們是台灣之光,或許有機會可以看到攝影實驗室跟超認真少年合作來介紹STC的濾鏡~最後回到這集,沒想到鏡頭的發色居然連色溫都有顯注的影響,不過感覺更有影響的,應該還是在感光元件。當初從D50升到D90,就有種操作升級,顏色卻降級的感覺...
慚愧慚愧,其實散景還在製作中不會這麼快XD 但預告都發了就努力衝ㄌSTC 真的是好品牌,東西實在價格合理,品質也不錯
優質 推推
第二集 認真~~
受益良多!
大光圈的那個圓形光斑也可以解釋一下再拍一集
然後如果用像是leica monochrome 的單色感光元件,鏡頭前加上特定的濾色片仍然可以提升曝光的品質,例如藍天就比較不會爆掉,反差可以控制的好一點,後期修圖的空間也就更大
沒錯!這是單色相機專屬的玩法ps. 裡面 B-Roll 那台就是 M11 monochrome
Sony机身如果识别出自家原厂镜头会对白平衡做漂移,把镜头的金属触点屏蔽或拧松一点点对不上金属触点,使机身识别不出镜头信息,发色会变得不同,所以最客观的控制变量法是对测试镜头屏蔽金属触点让机身盲识别查看发色情况
是的~~ 不過沒有機身就沒有發色,在測試時我還是傾向以整個系統的測試結果來評價~~
有些入门的镜头偏色还是蛮严重(尤其是超长焦),导致后期每次需要花时间去调试,当然最后的都不是什么大问题。还有很多人很看重镜头的锐度,把锐度作为优先衡量的标准,哪怕只是400%放大才能看得出来的差距。这种也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10:55 這影片拜託誰給STC看一下,我很好奇不同鏡頭跟不同波長的測試啊啊啊啊啊
鏡頭發色就兩個東西,local contrast、coating對圖逆光的影響,這兩項是數位修圖、校色、或ai生成都做不出來的東西
校色真的沒用😂,一開始沒有的光線波長或者微反差,再怎麼後期調整也不可能無中生有
會改善啦但不會完全解決
期待作者做一集有關CPL的探討,然後請STC來。
每一個不同型號鏡頭都有不同色差,使用指向性白平衡魔鏡DCC40,可以完美校正任一款鏡頭的色差。道理很簡單,鏡頭先天的色差色彩會與透過白平衡濾鏡的環鏡光在綜合化作用下,在手動白平衡的操作下,一併把相機色彩系統的白色值精準歸零下,如此任何鏡頭的色差就可完美消除。
「校正」不能「消除」,色差仍然存在只是被補償了,被吸收不存在的光譜並不會因此再生。
@@FurchLab 在真實意義中,這不是鏡頭因鍍膜和鏡片老化所產生的色差問題,被校正好了嗎?
@@raynauldsales2269 並不是啊。換個問題,你用顯色性 CRI 80 的燈打出來的照片,光靠白平衡跟修圖,能修到跟 CRI 95 的燈打出來的照片完全一樣嗎?
@@FurchLab "修" - 您講的是人工造假嗎? 這是永遠作不好作不對總是錯的人工造假吧!
@@raywu6787? 看不懂你在講什麼,現在是在講光譜失去的東西用校正跟後製能不能補回來,跟你講的有什麼關係?
我非常肯定的認為鏡頭發色"非常重要"重要的不是發色的冷暖豔淡是發色的一致性早期我用canon 雙機+C牌鏡頭 T牌鏡頭 S牌鏡頭 拍攝婚禮/活動一場大多1000-2500張我的拍攝習慣一機標準鏡 另一機長焦拍特寫常常一個畫面就是雙機不斷交錯拍進LR就好玩了在全套同一風格檔後T牌鏡頭顏色就是比原場的豔 S牌的就是更暖結果就是調色時調個幾張又要回去複制另一牌的參數到後面乾脆把同一牌的鏡頭一起套色再來比對浪費超多時間 結論就是單場拍攝要就全部用同牌的鏡頭發色較為同一後期調色會輕鬆不少
完全認同,這也是為什麼說發色不重要的人、發色看不出來的人,往往都不是職業工作者,也沒有因應這種工作場合的經驗XD
@@FurchLab 外行人根本甚麼都不懂,偏偏要裝得自己很懂的樣子。
廣告置入的很自然
期待下一集有100GM出場
特别想看Loxia相关的视频,被Loxia 21的星芒种草了
索尼E環最值得買的十大鏡頭之一,曾經是我的愛鏡,之後會用一個總集篇帶到Loxia 21
因為Furch 我也入手了Loxia21, 但也因為這顆蔡司玻璃的通透,其他的廣角鏡都看不上眼 😂
可以做一集感光元件發色差異🤣
感光元件跟顏色無關,跟顏色有關的是上面的sub-pixel的RGB濾鏡但這個大同小異(或者說大同無異更適合)
這題很難,關乎到 CMOS 前方的 Bayer filter、IR cut,各家 CMOS 的差異、色彩重現的準確性。簡單來說是三部分:CMOS前方的濾鏡、CMOS本身(這個差距可能是最小的),以及電子訊號如何再生為顏色(即算法)。
拿眼影盤來對😂😊
鏡頭發色的差異真的影響很大,例如我的sony 50 1.2 gm的發色,永遠跟其他鏡頭的發色不一樣。50 1.2 gm真的難在各種不同光源下,將色彩調教到跟其他鏡頭接近的程度,即便我只拍靜態攝影,這種難以調教的鏡頭發色仍然帶給我非常大的困擾……
說得對,其實顏色的不同對專業攝影師來說是頗困擾的,只是大多數客戶並不是這麼在乎這些就是
@@gosv20 你平常所用的散景、景深等等,都是台灣早期攝影師社群以及雜誌所創造出來的名詞,甚至bokeh也是日本人自己創造的名詞。不論何種語言都會隨著時間、環境和使用者而發生改變,攝影語言當然也是如此。個人認為鏡頭發色,是相當符合「信、達、雅」的用語,攝影社群也都能理解鏡頭發色的語境。
@@高仕平 那接下來是否也來個「空靈感」、「空氣感」、「通透感」、「空氣切割」....
@@gosv20 這裡的發,指的不是發出的發,而比較接近於展現、表露之意。在中文語境中,一個字本來就可以有許多含義,更別說還有轉品這種詞類轉換的方法。
@@gosv20 一個「名詞」跟科學有什麼關係?發色就只是指鏡頭帶來的色彩表現,你把這個名詞換成隨便一個詞,這件事還是存在,它就是個代稱而已,就像薛丁格的貓如果改成薛丁格的狗,那難道量子力學跟哥本哈根詮釋就不是科學?就是偽科學包裝?抱歉,完全不懂你在講什麼XD
發色不同外,使用者顯示照片的螢幕本身也有差異。
螢幕校色、色彩標準⋯⋯這又是另一個大題目了XD
生產成本和售價成正比. 若果不是安全或法規上限制. 廠商不能完全零誤差下生產消費者用品. 若是用於醫療器官. 那少少誤差隨時易出錯誤報告. 是不可接受. 因此若不考慮其他因素. 單純看數據意義何在?
看照片是看整张照片不是拿着放大镜看每毫米细节。一长照片能引发大多数人共鸣,勾起人们心灵就是好照片,管他是什么品牌镜头拍的。
羨慕鏡頭自由, 好多顆, 好羨慕 QQ
現在縮編了 嗚嗚
13:19 誤植成F1.5了還是這是伏筆😂
感謝 單純key錯 哈哈哈
睡著了 晚安
鏡頭發色濃淡,我測是光圈精準度的問題使不同鏡頭發色濃淡不一致
光圈跟發色無關
@@FurchLab 光圈不準,至曝光不正確少量曝光過曝,使顔色變淡少量曝光不足,使顔色變深
@@manuschiu 曝光不正確也未必是光圈不準,更有可能是鏡片通過率、大光圈邊角失光、光路太長導致光線損失等等因素。再說曝光不準亦能夠用曝光補償盡量補足。
@@FurchLab 鏡片失光率、大光圈邊角失光、光路太長導致光線損失等等因素相機測光表會測出光圈不準是相機測光表測不出來因為相機測光時是用最大光圈去測再計算光圏(不是用設定的光圈去測)
@@manuschiu 你沒玩過無反相機?現在會取景時會預縮光圈的機身很多了啦😁
主要还是T*镀膜的关系
就很玄
來了來了炫耀鏡頭很多的圖又派上用場!XDD
其實是很久以前的圖了😆 應該有五年前,現在系統早就面目全非,也縮編不少,只是要拍這種全家福實在太麻煩,所以就偷懶同一張一直沿用啦~~
@@FurchLab 好圖就是要一直用一直用
DataColor這個色卡會反光,感覺不妙⋯⋯
迷你的會反,大張的就不會反,所以用的時候角度要注意一下,請光替時要多轉幾個角度,確實是要注意一下
@@FurchLab 柯達古代的灰卡附的說明書有建議的角度,灰卡法向量與光源的夾角建議大約是與鏡頭夾角的兩倍。不確定現代的色卡有沒有類似的要求。
thx for Furch .....以後再有人屁發色不重要,就拿這片打他臉。修圖無敵論根本瞎扯淡....就算你有無窮的時間可以後製出一張圖,你也不可能無窮盡的找到完整的對應光譜
還有CCD跟CMOS...就被吵得很玄.
up主看来还是不了解数码时代的差异真正的来源,如果断开触点,索尼镜头会比适马更黄,真正的颜色来源,是机内矫正,而副厂腾龙,适马,森阳,没有这个待遇。不信,你断开触金手指再看看各家色彩区别。原厂镜头金手指接触的瞬间,补偿就启动了。 这期视频说对了,似乎也没说对,完全忽略了原厂机身对于原厂镜头的机内补偿。
影響顏色的原因很多,這集就是講「鏡頭發色」,如果要把所有細節都講完的話,影片會長到沒人想看~
要吵散景先把stf拿出來就對了
我本身非常討厭這種虛無飄渺的『發色』自創詞
您也可以用其他名詞代替,如果採用英文論壇常用的color rendition,中文就是鏡頭的色彩顯色。(不是專業翻譯還請海涵)我想用對於台灣的攝影社群來說,鏡頭發色是更親切也更有共識的名詞。很好奇您覺得應該怎麼命名呢?
@@高仕平 那接下來是否來個「空靈感」、「空氣感」、「通透感」、「空氣切割」....
@@gosv20 本質上講的東西就不一樣啊⋯ 我所認知的「鏡頭發色」,是去評估一顆鏡頭各種不同性能的綜合表現(例如:高光細節過渡、色彩表現、微反差、暗部細節以及過渡、整體反差、高頻低頻mtf 等等⋯)這是可以用科學重複驗證的標準。而你所謂的「空氣感」則是以美學為基礎所建立的標準,而非科學。另外,我個人認為用「鏡頭色調」去描述一顆鏡頭的成像表現,是相當狹隘且不足以描述的,因為鏡頭的光學表現絕對不只有「顏色」單一一個因素。
@@高仕平 我在講虛無飄渺的自創詞,發出色彩的鏡頭?
@@gosv20 照您這麼說 景深也是虛無縹緲的自創詞呀😉
老婆煮菜 太鹹太淡,有無意義 ? 你自己說吧
太鹹會高血壓,太淡會低鈉血症,你說呢😊
鏡頭還會發色? 這是什麽詞,有專業術語嗎?
發色泛指鏡頭所帶來的色彩表現~~
@@markshwang6967 哈你不懂,很多人拿這種沒意義的自創詞來自我高潮、自我腦補,等等就會有人跳出來用「感覺」來瞎回
@@FurchLab 謝謝,我是藉由英文來學攝影的,對於中文的術語不熟,查了一下,也沒看到這個術語,但看完視頻,我知道你所要表達的。對於認真玩鏡頭的人來説,這的確是個很科學的東西,但廠商并不公佈這些資料。
自己看不出發色不同,就嘲笑看得出來的人。 這種事甚麼圈子都有,尤其是音響圈的.....
重要的關鍵還有顯示器,以前我在出版社工作時還有轉CMYK的印刷流程,說真的什麼相機鏡頭拍的,到末端真的很難分辨
我懷疑你在臭某老實說社團😝
@@FurchLab 那是象牙塔的極致....
這頻道都以樸實易懂的方式
講到平時都不會注意到的攝影盲點
厲害了
謝謝~~ 我很怕講太深會沒人看😆
我是福倫達50mm F2 APO的業餘愛用者,十分認同鏡頭發色有其差異存在,而且那個差異絕對不是小到可以忽略不計的。
雖然說後製調色在現代幾乎已經是必然,但鏡頭對當下色彩和明暗細節的演繹,對一個認真投入精神到所拍照片的創作者而言,細微的差異就有可能在調色的發揮上有著蝴蝶效應般的影響,舉個例子就像以前Tamron偏黃綠發色的鏡頭,那種看到原圖心中就已經浮現些許違和感的狀況,在後製上絕對是要花上更多心力的。但當我在處理用福倫達的APO鏡頭所拍攝的照片時,不管是調色邏輯、汲取色彩的靈感、還是重現當下氛圍上,那都是很舒服很享受的過程。
鏡頭其實跟鋼筆一樣,平平都是鋼筆,但不同種類的筆尖和粗細,可以寫出完全不同風格和力道的文字,鏡頭發色也是一樣的道理,需要反覆練習,然後在練習的過程中去認識屬於這顆鏡頭細微的個性~
请问福倫達英文叫什么名字?谢谢。
@@lamwp8634 Voigtlander
@@lamwp8634 Voigtländer
剛好是用sony機身,提供一點老法師的發現,sony鏡身的電子接點未扣上時(按鏡頭釋放+轉鬆鏡頭,但鏡頭仍在機身上),並開啟無鏡頭釋放快門,此時拍一張;扣上鏡頭再拍一張。這時就會發現,sony對於非原廠鏡頭,有兩種設定。1、騰龍的鏡頭,不知是否錯覺,發色變淡對比降低。2、sigma扣上後依舊黃。而較明顯的是sony自家鏡頭,扣上接點發色變不黃;za鏡扣上後,發色有輕微變化往藍綠發展。建議先用新的3~5代機身測sony原廠鏡,效果非常明顯。
意思是同一顆sony鏡頭,無電子接點時,顏色竟然會變,曾經因為電子接點氧化的發現,後來發現似乎對自家鏡頭動了手腳
曾覺得是鏡片、鍍膜或不同品牌的調整,最後發現機身動的手腳才是影響最大,當時測2470art一代、2470gm一代,竟在無電子接點時,有著幾乎相同的發色 ,黃.....
这样看副厂头的污名该被去除了!我去试试富士镜头看
接上接點,機身會自動套用調整,有差,才是正常吧…
同樣的調整,套用到不同的鏡頭,自然出現不同的效果
先看標題其實心裡已經有自己的定見了,但還是喜歡這種講故事的感覺來學習乾貨,感謝內容製作。
推一個!
以前不懂的人通常就安靜不太說話
這個年頭不懂的人講話反而比誰都大聲
講得太好了,對業餘用戶也許沒什麼差別的細節,但對職業用戶就影響很大。
職業用戶就是甲方覺得怎樣就怎樣,我就有客戶喜歡自己膚色偏藍的…….
@@yang0977 客戶如果是懂行的會有要求。
有興趣聽聽Loxia
感謝分享還有哲理的結合👍
期待下一集!!!😍
我雖然不是用這牌的色卡,但我超推薦大家使用色卡。抱歉吐槽一下,不同的鏡頭發色不一樣,但有沒有用色卡的發色差距更大。
我不但在不同天氣開車出去各種機身鏡頭排列組合拍色卡,還到某B屋的燈具空間用各種電燈拍色卡,七年下來建立了各種profile,現在就算沒機會用色卡,後製時還是有合適的profile 可用。
缺點是買新相機後那一陣子很累
以色彩而言,我喜歡蔡司ZA多於GM。另外在佳能那面L與非L的色彩也明顯有不同的。
很多ZA使用者也這麼認為~~
@@FurchLab 比較可惜推算Sony原廠日後應該不會有太多機會再有新的ZA鏡發表了。其實A900、A850、A99及A99ii年代A接環ZA鏡頭的ZA色彩更令人一試難忘!可惜全部變了歷史回憶了。
敲碗Loxia系列🤩
想提一個點, 玻璃看起來是綠色的是材質本身反射綠光然後其他顏色的光穿透玻璃過去了而不是綠光被吸收!此外, 影片的實驗方法很實用~
講到發色我就想到很久以前有一個叫做數位比較王的論壇,
大多用戶都是C家與N家,
後來有一天論壇上出現了O家的數位單眼,
那時候我記得真的被他那個系統的發色跟銳利度毒的不要不要的😂
講到濾鏡,我想到比較特殊的應該是IR濾鏡,拍起來的照片會有一種很特殊的感覺,感覺空氣靜止,然後植物會有一種毛毛的絨絨的很好摸的感覺
下一集講散景,我記得也是當時論壇很喜歡討論的話題,有什麼油畫感的、甜甜圈的,有些真的很漂亮~
非常期待下一集~👍
這確實與品牌的 IR cut 有關,Olympus 有比可見光更多一些波段(主要是紅外光),這也帶來另一個特徵是 O 家即使不改機也可以發揮一定的天文拍攝功力
我以前就是調相機IQ的
也就是相機內RAW直出JPG的參數
我曾經遇過S家跟N家都用同一塊SENSOR跟LENS
然後他們各自都指定了一台調顏色用的BENCHMARK
有3DLUT要顏色有甚麼顏色XD
我的Pentax smc limited鏡頭轉接在Sony 相機上對比原廠的GangMaster,感覺就是色彩和對比度的分辨率上升,細節分辨率下降,尤其綠色區域,對著公園混雜各種植物的樹林拍攝,可以分辨出數十種不同色彩和飽和度層次的綠色,而GM鏡頭大概只能看出四五種綠色。
到底是怎樣的默契又可以在同一天發片講到一樣的鏡頭XDDD
8:04 哈哈哈
感谢老师是精彩解说,也学到了业配的漂亮切入方式😂
之前測試過三顆F1.4鏡頭
EF35 一代
Sigma 35 art
35GM
在同設定下
用EF35拍膚色就真的比較好看
黑白底片拍攝掛有顏色濾鏡主要是控制反差、控制不同顏色的灰色深淺以及紅外線底片拍攝用,這跟黑白底片對不同波長的光線感光效果不同有關
是的 完全正確
關於濾鏡與發色,在底片時代,尤其拍攝彩色正片,影響就相當顯著,濾鏡用的好,整個正片就是格外亮眼好看。
期待下一集😍
每間相機品牌都有各自colour profile data的偏向性,對應名種鏡頭拍攝相同景物的發色是必然產生差異。
不同的設計理所當然的對影像的演譯造成不同的詮釋。光簡單說,所有鏡頭廠家在同焦的鏡頭卻有截然不同的MTF曲線,散景,形變,色差等等等等。顏色只是其中一個不同的面相而已,單一色偏也只是色彩中的一個因素,還有畫面中每個顏色的表現也都會不同。這就是玩鏡頭的樂趣之所在。
我只能說鍍膜是很好逆向工程
能用的材料就那些,有光譜就可以逆向了
另外影片中建議測試顏色時
除了0度入射 也要測量30度入射 45度入射的狀況
鍍膜在不同角度會有色偏,可以用這個看到哪顆鏡頭色偏最嚴重
(或許相機或許照不到大角度入射的狀況就是了)
如果該鏡頭鍍膜是最新前端科技做的
那鍍膜介入的部分很少 在一般攝影環境能照到的狀態下基本上看不到色偏
很可惜單眼相機由於機身體積大,不太需要這麼前沿科技的設計;
在手機這種要縮小相機模組體積,又要求很多的環境才會看到這樣的複合式鍍膜
我朋友正好就是在美國讀光學的。您說的並不正確。他解釋鍍膜的種類,厚度,層數,鍍層順序,一顆鏡頭上有多少鏡片,每個鏡片的鍍膜方式都是不同的。重組下來,那種可能性是天文數字的可能。光教授給個功課,大家自行建公式拿到大電腦去配參數,在交作業前是不用睡覺的了。
這次的影片也很有意思!
說到散景希望能聊到stf 鏡頭
STF 經典之至,肯定會聊到的,不過散景的部分能說的太多,應該會分成上下二輯來講
這個系列好讚
鏡頭:一分錢 一分貨°
一.)試比較韓國samyang公司(原廠的)平價電影鏡頭VS.專業電影鏡頭,2者 光學對比度/色溫..天壤之別°
二.)鏡片材質:收藏價值°
蔡司鏡頭非常昂貴,考其原因 a.原廠堅持用「玻璃鏡片」而非塑料鏡片,b.蔡司製程規定: 將高溫的玻璃進入保溫室降溫/並且限制每天降溫1°C以內..c.蔡司鍍膜技術°
(這也造成市面上..上個世紀蔡司經典/古典傳奇「老鏡頭 “收藏價格”」以萬元美金計價😮,因為玻璃鏡片百年不泛黃,常保如新😊❤🎉)
分析的超級好...
wow........挑大家很喜歡嘴的主題XD
我最喜歡看有多少證據講多少話,感覺得出來講者對於攝影真的有
很深很深很深的領悟(想強調,所以講三次),
並且想用科學的角度跟大家解釋
講到散景
也希望另外可以講一下色階的細膩度
去年的24-70 GM2說好一拍一集來講散景,就在今天,我終於看到他的.....下集預告XDD,好期待啊!!!
不過沒想到居然也有業配了!!雖然正成的定價實在好高,我還是去amazon買...,不過還是恭喜啊~
是說超認真少年有拍過一集介紹STC,我也是那時候才知道他們是台灣之光,或許有機會可以看到攝影實驗室跟超認真少年合作來介紹STC的濾鏡~
最後回到這集,沒想到鏡頭的發色居然連色溫都有顯注的影響,不過感覺更有影響的,應該還是在感光元件。當初從D50升到D90,就有種操作升級,顏色卻降級的感覺...
慚愧慚愧,其實散景還在製作中不會這麼快XD 但預告都發了就努力衝ㄌ
STC 真的是好品牌,東西實在價格合理,品質也不錯
優質 推推
第二集 認真~~
受益良多!
大光圈的那個圓形光斑也可以解釋一下再拍一集
然後如果用像是leica monochrome 的單色感光元件,鏡頭前加上特定的濾色片仍然可以提升曝光的品質,例如藍天就比較不會爆掉,反差可以控制的好一點,後期修圖的空間也就更大
沒錯!這是單色相機專屬的玩法
ps. 裡面 B-Roll 那台就是 M11 monochrome
Sony机身如果识别出自家原厂镜头会对白平衡做漂移,把镜头的金属触点屏蔽或拧松一点点对不上金属触点,使机身识别不出镜头信息,发色会变得不同,所以最客观的控制变量法是对测试镜头屏蔽金属触点让机身盲识别查看发色情况
是的~~ 不過沒有機身就沒有發色,在測試時我還是傾向以整個系統的測試結果來評價~~
有些入门的镜头偏色还是蛮严重(尤其是超长焦),导致后期每次需要花时间去调试,当然最后的都不是什么大问题。还有很多人很看重镜头的锐度,把锐度作为优先衡量的标准,哪怕只是400%放大才能看得出来的差距。这种也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10:55 這影片拜託誰給STC看一下,我很好奇不同鏡頭跟不同波長的測試啊啊啊啊啊
鏡頭發色就兩個東西,local contrast、coating對圖逆光的影響,這兩項是數位修圖、校色、或ai生成都做不出來的東西
校色真的沒用😂,一開始沒有的光線波長或者微反差,再怎麼後期調整也不可能無中生有
會改善啦但不會完全解決
期待作者做一集有關CPL的探討,然後請STC來。
每一個不同型號鏡頭都有不同色差,使用指向性白平衡魔鏡DCC40,可以完美校正任一款鏡頭的色差。道理很簡單,鏡頭先天的色差色彩會與透過白平衡濾鏡的環鏡光在綜合化作用下,在手動白平衡的操作下,一併把相機色彩系統的白色值精準歸零下,如此任何鏡頭的色差就可完美消除。
「校正」不能「消除」,色差仍然存在只是被補償了,被吸收不存在的光譜並不會因此再生。
@@FurchLab 在真實意義中,這不是鏡頭因鍍膜和鏡片老化所產生的色差問題,被校正好了嗎?
@@raynauldsales2269 並不是啊。換個問題,你用顯色性 CRI 80 的燈打出來的照片,光靠白平衡跟修圖,能修到跟 CRI 95 的燈打出來的照片完全一樣嗎?
@@FurchLab "修" - 您講的是人工造假嗎? 這是永遠作不好作不對總是錯的人工造假吧!
@@raywu6787? 看不懂你在講什麼,現在是在講光譜失去的東西用校正跟後製能不能補回來,跟你講的有什麼關係?
我非常肯定的認為鏡頭發色"非常重要"
重要的不是發色的冷暖豔淡
是發色的一致性
早期我用canon 雙機+C牌鏡頭 T牌鏡頭 S牌鏡頭 拍攝婚禮/活動
一場大多1000-2500張
我的拍攝習慣一機標準鏡 另一機長焦拍特寫
常常一個畫面就是雙機不斷交錯拍
進LR就好玩了
在全套同一風格檔後
T牌鏡頭顏色就是比原場的豔 S牌的就是更暖
結果就是調色時調個幾張
又要回去複制另一牌的參數
到後面乾脆把同一牌的鏡頭一起套色再來比對
浪費超多時間
結論就是
單場拍攝
要就全部用同牌的鏡頭
發色較為同一
後期調色會輕鬆不少
完全認同,這也是為什麼說發色不重要的人、發色看不出來的人,往往都不是職業工作者,也沒有因應這種工作場合的經驗XD
@@FurchLab 外行人根本甚麼都不懂,偏偏要裝得自己很懂的樣子。
廣告置入的很自然
期待下一集有100GM出場
特别想看Loxia相关的视频,被Loxia 21的星芒种草了
索尼E環最值得買的十大鏡頭之一,曾經是我的愛鏡,之後會用一個總集篇帶到Loxia 21
因為Furch 我也入手了Loxia21, 但也因為這顆蔡司玻璃的通透,其他的廣角鏡都看不上眼 😂
可以做一集感光元件發色差異🤣
感光元件跟顏色無關,跟顏色有關的是上面的sub-pixel的RGB濾鏡
但這個大同小異(或者說大同無異更適合)
這題很難,關乎到 CMOS 前方的 Bayer filter、IR cut,各家 CMOS 的差異、色彩重現的準確性。簡單來說是三部分:CMOS前方的濾鏡、CMOS本身(這個差距可能是最小的),以及電子訊號如何再生為顏色(即算法)。
拿眼影盤來對😂😊
鏡頭發色的差異真的影響很大,例如我的sony 50 1.2 gm的發色,永遠跟其他鏡頭的發色不一樣。50 1.2 gm真的難在各種不同光源下,將色彩調教到跟其他鏡頭接近的程度,即便我只拍靜態攝影,這種難以調教的鏡頭發色仍然帶給我非常大的困擾……
說得對,其實顏色的不同對專業攝影師來說是頗困擾的,只是大多數客戶並不是這麼在乎這些就是
@@gosv20 你平常所用的散景、景深等等,都是台灣早期攝影師社群以及雜誌所創造出來的名詞,甚至bokeh也是日本人自己創造的名詞。不論何種語言都會隨著時間、環境和使用者而發生改變,攝影語言當然也是如此。個人認為鏡頭發色,是相當符合「信、達、雅」的用語,攝影社群也都能理解鏡頭發色的語境。
@@高仕平 那接下來是否也來個「空靈感」、「空氣感」、「通透感」、「空氣切割」....
@@gosv20 這裡的發,指的不是發出的發,而比較接近於展現、表露之意。在中文語境中,一個字本來就可以有許多含義,更別說還有轉品這種詞類轉換的方法。
@@gosv20 一個「名詞」跟科學有什麼關係?發色就只是指鏡頭帶來的色彩表現,你把這個名詞換成隨便一個詞,這件事還是存在,它就是個代稱而已,就像薛丁格的貓如果改成薛丁格的狗,那難道量子力學跟哥本哈根詮釋就不是科學?就是偽科學包裝?抱歉,完全不懂你在講什麼XD
發色不同外,使用者顯示照片的螢幕本身也有差異。
螢幕校色、色彩標準⋯⋯這又是另一個大題目了XD
生產成本和售價成正比. 若果不是安全或法規上限制. 廠商不能完全零誤差下生產消費者用品. 若是用於醫療器官. 那少少誤差隨時易出錯誤報告. 是不可接受. 因此若不考慮其他因素. 單純看數據意義何在?
看照片是看整张照片不是拿着放大镜看每毫米细节。一长照片能引发大多数人共鸣,勾起人们心灵就是好照片,管他是什么品牌镜头拍的。
羨慕鏡頭自由, 好多顆, 好羨慕 QQ
現在縮編了 嗚嗚
13:19
誤植成F1.5了
還是這是伏筆😂
感謝 單純key錯 哈哈哈
睡著了 晚安
鏡頭發色濃淡,我測是光圈精準度的問題
使不同鏡頭發色濃淡不一致
光圈跟發色無關
@@FurchLab 光圈不準,至曝光不正確
少量曝光過曝,使顔色變淡
少量曝光不足,使顔色變深
@@manuschiu 曝光不正確也未必是光圈不準,更有可能是鏡片通過率、大光圈邊角失光、光路太長導致光線損失等等因素。再說曝光不準亦能夠用曝光補償盡量補足。
@@FurchLab 鏡片失光率、大光圈邊角失光、光路太長導致光線損失等等因素
相機測光表會測出
光圈不準是相機測光表測不出來
因為相機測光時是用最大光圈去測
再計算光圏(不是用設定的光圈去測)
@@manuschiu 你沒玩過無反相機?現在會取景時會預縮光圈的機身很多了啦😁
主要还是T*镀膜的关系
就很玄
來了來了炫耀鏡頭很多的圖又派上用場!XDD
其實是很久以前的圖了😆 應該有五年前,現在系統早就面目全非,也縮編不少,只是要拍這種全家福實在太麻煩,所以就偷懶同一張一直沿用啦~~
@@FurchLab 好圖就是要一直用一直用
DataColor這個色卡會反光,感覺不妙⋯⋯
迷你的會反,大張的就不會反,所以用的時候角度要注意一下,請光替時要多轉幾個角度,確實是要注意一下
@@FurchLab 柯達古代的灰卡附的說明書有建議的角度,灰卡法向量與光源的夾角建議大約是與鏡頭夾角的兩倍。不確定現代的色卡有沒有類似的要求。
thx for Furch .....以後再有人屁發色不重要,就拿這片打他臉。修圖無敵論根本瞎扯淡....就算你有無窮的時間可以後製出一張圖,你也不可能無窮盡的找到完整的對應光譜
還有CCD跟CMOS...就被吵得很玄.
up主看来还是不了解数码时代的差异真正的来源,如果断开触点,索尼镜头会比适马更黄,真正的颜色来源,是机内矫正,而副厂腾龙,适马,森阳,没有这个待遇。不信,你断开触金手指再看看各家色彩区别。原厂镜头金手指接触的瞬间,补偿就启动了。 这期视频说对了,似乎也没说对,完全忽略了原厂机身对于原厂镜头的机内补偿。
影響顏色的原因很多,這集就是講「鏡頭發色」,如果要把所有細節都講完的話,影片會長到沒人想看~
要吵散景先把stf拿出來就對了
我本身非常討厭這種虛無飄渺的『發色』自創詞
您也可以用其他名詞代替,如果採用英文論壇常用的color rendition,中文就是鏡頭的色彩顯色。(不是專業翻譯還請海涵)我想用對於台灣的攝影社群來說,鏡頭發色是更親切也更有共識的名詞。很好奇您覺得應該怎麼命名呢?
@@高仕平 那接下來是否來個「空靈感」、「空氣感」、「通透感」、「空氣切割」....
@@gosv20 本質上講的東西就不一樣啊⋯ 我所認知的「鏡頭發色」,是去評估一顆鏡頭各種不同性能的綜合表現(例如:高光細節過渡、色彩表現、微反差、暗部細節以及過渡、整體反差、高頻低頻mtf 等等⋯)這是可以用科學重複驗證的標準。而你所謂的「空氣感」則是以美學為基礎所建立的標準,而非科學。另外,我個人認為用「鏡頭色調」去描述一顆鏡頭的成像表現,是相當狹隘且不足以描述的,因為鏡頭的光學表現絕對不只有「顏色」單一一個因素。
@@高仕平 我在講虛無飄渺的自創詞,發出色彩的鏡頭?
@@gosv20 照您這麼說 景深也是虛無縹緲的自創詞呀😉
老婆煮菜 太鹹太淡,有無意義 ? 你自己說吧
太鹹會高血壓,太淡會低鈉血症,你說呢😊
鏡頭還會發色? 這是什麽詞,有專業術語嗎?
發色泛指鏡頭所帶來的色彩表現~~
@@markshwang6967 哈你不懂,很多人拿這種沒意義的自創詞來自我高潮、自我腦補,等等就會有人跳出來用「感覺」來瞎回
@@FurchLab 謝謝,我是藉由英文來學攝影的,對於中文的術語不熟,查了一下,也沒看到這個術語,但看完視頻,我知道你所要表達的。對於認真玩鏡頭的人來説,這的確是個很科學的東西,但廠商并不公佈這些資料。
自己看不出發色不同,就嘲笑看得出來的人。 這種事甚麼圈子都有,尤其是音響圈的.....
重要的關鍵還有顯示器,以前我在出版社工作時還有轉CMYK的印刷流程,說真的什麼相機鏡頭拍的,到末端真的很難分辨
我懷疑你在臭某老實說社團😝
@@FurchLab 那是象牙塔的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