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傷害了,如果不能怪罪要如何原諒? - 鄧惠文 專訪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 -【心事有人知】20220906

แชร์
ฝัง
  • เผยแพร่เมื่อ 28 มิ.ย. 2024
  • 0:00 片頭
    0:12 前言
    0:52 《如果不能怪罪你,我要如何原諒你?》
    5:28 如何辨認以愛為名的傷害
    7:36 原諒,是沉重而不容易的任務
    11:36 打破無意識的自我破壞
    17:15 全然接納及感受自我的情緒
    21:59 父母不讓小孩體驗自我情緒
    28:33 哀悼與療癒
    34:39 哀悼的歷程
    40:24 從沒感覺到悲傷的人,無法知道喜樂;
    不曾憤怒的人,絕少感覺到真誠的愛;
    一直在逃離恐懼的人,從未發現自己的勇氣;
    那些拒絕感覺「怪罪」的人,從未真正原諒他人。
    42:29 結語
    父母、心理諮商師、醫師、社工、教育工作者,以及每一個受過創傷和時常壓抑情緒的人都需要過往的傷就藏在情緒裡,當你從情緒的磨難中釋放出來,就能真正的獲得愛與尊重!
    如果父母傷害了我們,那麼該責怪他們嗎?我們都知道,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相當巨大的,如果父母將一些事情處理不當,則會給孩子帶來不少負面影響,甚至留下痛苦和創傷,影響孩子的一生。
    美國加州柏克萊市的資深心理治療師彼得.沃克,具有諮商心理學與社會工作的雙學位,從事心理諮商與治療、教學、寫作已超過三十五年,並且擔任治療師督導超過二十年,他的最新著作《如果不能怪罪你,我要如何原諒你?》告訴我們,過往的傷就藏在情緒裡,當我們從情緒的磨難中釋放出來,就能真正的獲得愛與尊重,本集邀請推薦人陳志恆心理師,一起帶著我們了解自我的內在創傷是從何開始蔓延。
    照片來源:陳志恆心理師提供
    --
    歡迎大家動動手指按讚+訂閱+分享!
    就能接收到最新影片通知唷~
    【Facebook】
    節目粉專 - reurl.cc/xOZLrb
    【youtube頻道】
    寶島聯播網-reurl.cc/aNpky3
    心事有人知-reurl.cc/V5Gj9Z
    【Podcast】
    Apple - reurl.cc/Enq0qg
    Spotify - reurl.cc/2rxRME
    Sound On - reurl.cc/35gy8V
    KKBOX - kkbox.fm/0t0w3b
    --
    全台播出時段及頻率如下:
    下午6:00-7:00
    基北地區|FM98.5 寶島新聲
    新竹地區|FM97.9 新竹之音
    嘉義地區|FM91.3 嘉義之音
    台南地區|FM99.7 都會聲音
    高屏地區|FM96.9 主人電台
    晚上10:00-11:00
    中部地區|FM99.1 大千電台
    --
    #心事有人知 #鄧惠文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 #如果不能怪罪你我要如何原諒你 #親子議題 #內在創傷 #CPTSD #以愛為名 #自我破壞 #情緒 #哀悼 #療癒

ความคิดเห็น • 32

  • @c.l.c.2024
    @c.l.c.2024 ปีที่แล้ว +52

    這主題真的是很普遍卻又很難被深刻、周全的好好討論,一般很多人在聽到療傷、釋懷、原諒.....,很急著流於缺乏同理心的道德勸說(我認為他們其實更像是在用力說服他們自己去逃避某些情緒),彷彿是給已經劇烈矛盾痛苦的人再補一刀
    我認為所謂的原諒是沒有辦法用勸說、勉強跟預想一個 ''達成期限‘’ 的,只有當人足夠充分的先顧及自己的感受、先為自己而活(因為以前就是一直被剝奪這些才會創傷撕裂的),原諒是一種當時機成熟了它 ''自然而然'' 發生的感覺,所以也沒必要刻意去想什麼原諒,否則被急著勉強 ''交出'' 原諒那也不是發自內心的,本末倒置、沒有意義
    謝謝鄧醫師跟陳志恆心理師的分享跟介紹!

  • @cottonswabs100
    @cottonswabs100 9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9

    40:25
    從沒感覺到悲傷的人,無法知道喜樂
    不曾憤怒的人,絕少感覺到真誠的愛
    一直在逃離恐懼的人,從未發現自己的勇氣
    那些拒絕感覺怪罪的人,從未真正原諒他人

  • @handbread
    @handbread ปีที่แล้ว +19

    這個節目真的超棒的,今天這集後面結語陳心理師分享的安撫內在小孩的方法,幾年前我曾經自己做過心理治療時,當時也有被別的心理師教導這一塊,沒想到還可以在youtube上再聽到這麼完整的,整集都非常有價值。
    心理創傷真的需要漫長的療育過程,每次的自我面對都會幫助自己好一點點,累積好久之後,有一天會發現自己真的情緒反應進步很多,祝福所有在創傷中努力的人,一起前進!

  • @shurouchen9946
    @shurouchen9946 ปีที่แล้ว +16

    您所做的節目, 真的幫助到很多曾經有受到創傷的人, 感謝您和陳志恆醫師的辛苦.
    人生在世, 本來就不容易, 快樂的事情不容易記得, 而痛苦的事情卻是記一輩子.
    我已經是快60 歲的人, 由於疫情, 讓我這輩子第一次有機會「不得不」靜下來思考, 突然翻天覆地的過去「不如意」 , 至今才有空回想.
    真是一本好書.

  • @user-cl8bl2wq3v
    @user-cl8bl2wq3v ปีที่แล้ว +10

    講的很好,不過通常我會嘗試去理解,然後發現對方是真的在傷害我,直接問候他祖宗(心理),愛自己很重要,不要理垃圾。

  • @piyutwfulful
    @piyutwfulful 7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1

    謝謝
    長期的累積傷害讓成年後不斷在原諒、怪罪、傷害自己中不斷矛盾,甚至家人的歷經家暴的比較誰才是「慘」,直到有些事的經歷和心理諮商,一件件的事觀察,不再要求自己假裝善良,明白「不原諒」與不和解也是一個選擇

  • @shurouchen9946
    @shurouchen9946 ปีที่แล้ว +5

    陳醫師舉的例子:
    在網路有人比較「激烈」的反應, 有其他網友回覆他, 那麼久了, 應該要放下了, 一些道德綁架……… 真是好例子, 沒有人可以輕鬆為別人回答, 尤其「 受到傷害的人」, 就是當下也不明白, 或是也是有「親人愛」的關係, 使得他無法做反擊, 因為有愛的關係. 直到「 不要那個關係」, 「拒絕」以後, 但關係也沒改善, 儘管曾經和對方聊聊當年的「那段過去」, 對方的反應竟然是不記得了, 不承認.

  • @KM-zr3iu
    @KM-zr3iu ปีที่แล้ว +6

    就像與癌細胞和平相處,不原諒那塊以外,要好好生活,養好自己

  • @andylee8893
    @andylee8893 4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1

    I think grieving is a better term for 哀悼. Agreed grieving should include the part of acceptance, not just feeling sad or depressed.

  • @99988Q
    @99988Q ปีที่แล้ว +9

    謝謝時間軸的整理
    可以針對某些主題反覆回味
    #無意識的自我毀滅
    #包括身體的關係的

  • @liualice6443
    @liualice6443 ปีที่แล้ว +3

    但我也不覺得 需要當個完美的父母,夠好就好,畢竟都是平凡人,真實的人生本來就是充滿酸甜苦辣,各個角色都是不容易啊!大家互相體諒那些不容易。

  • @jeanh6603
    @jeanh6603 ปีที่แล้ว +1

    非常喜愛今天的節目,獲益良多。

  • @sakih1242
    @sakih1242 ปีที่แล้ว

    這集主題真的很有幫助

  • @elainelin6755
    @elainelin6755 3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好棒的一集!謝謝二位❤

  • @erincui286
    @erincui286 ปีที่แล้ว

    很有用的一期~谢谢邓医师,希望有更多心理学的分享未来!

  • @yupuyue5712
    @yupuyue5712 6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2

    我找到了很多记忆和共鸣,很多模糊不清的问题,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

  • @giababa
    @giababa ปีที่แล้ว +5

    10:45 你可以選擇不原諒 怎麼看到自己,疼惜自己,看待現在的自己
    19:20 我可以!!! 內在小孩
    22:20 22:40 小孩被罵
    25:30 我都沒亂射,你要亂射 27:25 陪伴負面情緒很難.
    28:33 失去.失落

  • @BodyMindSocial
    @BodyMindSocial ปีที่แล้ว +2

    無法改變過去,就不放在心理。了解就是痊癒。智慧不起煩惱。
    不計較過去,培養好的興趣,文明的生活習慣,規律運動。
    遠離小人壞人騙子及愚蠢幼稚無知的人,才不會浪費寶貴的生命。

  • @user-yh3gi3pj2l
    @user-yh3gi3pj2l ปีที่แล้ว +2

    這個訪談超棒的, 我身邊的人很習慣怪罪旁人, 推卸責任, 我該怎麼辦啊?

  • @user-uo1sc7hx3l
    @user-uo1sc7hx3l ปีที่แล้ว +1

    知易行難=我們都是人,不是神。

  • @winwin-ef7dj
    @winwin-ef7dj ปีที่แล้ว

    類似薩提爾冰山理論,情緒自我覺察

  • @chichirong5258
    @chichirong5258 ปีที่แล้ว +6

    可以知道這本書原文英文書名是? 謝謝!

    • @user-ky5yo8uk1x
      @user-ky5yo8uk1x ปีที่แล้ว +12

      如果不能怪罪你,我要如何原諒你?:從哭泣、怪罪到原諒,真實療癒你的內在創傷
      The Tao of Fully Feeling: Harvesting Forgiveness out of Blame

    • @shurouchen9946
      @shurouchen9946 ปีที่แล้ว

      Thank you so much

  • @user-nj2xc5sq1o
    @user-nj2xc5sq1o ปีที่แล้ว +10

    萬一表達不滿和說明原委後,被上司或是老師以更嚴厲的方式針對呢

    • @yutingchen7319
      @yutingchen7319 ปีที่แล้ว +2

      希望如此意義深長深入的主題能有上下part,對於社會一般民眾來說更有機會去理解到哀悼失落痛苦的經驗是需要時間及與怎樣的心力去走、經歷的。

    • @shurouchen9946
      @shurouchen9946 ปีที่แล้ว +2

      還是要面對自己的疼痛, 我個人也嘗試去疏導我曾經的傷痛, 跟那個我認為她傷害過我的人( 自己的妹妹), 然而結果是失敗的, 連姊姊聽到了的反應, 也是第二度批評, 二度傷害.

    • @winwin-ef7dj
      @winwin-ef7dj ปีที่แล้ว

      那叫情緒勒索

  • @user-ov7mg3tx2x
    @user-ov7mg3tx2x ปีที่แล้ว +1

    鄧醫師形容的哀悼,我感覺像是基督徒的告解,不知道是否有相同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