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1 “菩提本无树”的智慧

แชร์
ฝัง
  • เผยแพร่เมื่อ 8 ต.ค. 2024
  • 文稿
    各位朋友大家好,上一讲结束时我提到了慧能完成了一场佛学上的革命
    现在我们从这一讲开始,就要具体地展开,禅宗的佛学革命及其思想的运用
    在《坛经》里面有这样对于慧能身世的叙述
    慧能是个文盲,不识字,他为什么不识字?他三岁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他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跟母亲相依为命,慢慢长大,长成了一个普通的体力劳动者,砍柴火、卖柴火为生
    有一次,他把他砍到的柴火卖到一个客店里去,然后从客店里走出来走到街上,就听到一个人在街边上念经,有八个字飘到慧能耳朵边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慧能一听到这八个字,心中突然有领悟,赶紧去问那个念经的人你在念什么,是什么经,那人跟他讲是《金刚经》
    (慧能问)“谁让你念”? 那人就说:湖北(当时叫岐州),有一个县黄梅县,黄梅县里有一座庙,叫东山寺,东山寺的方丈弘忍法师,也就是禅宗的第五祖,他说过,“佛经浩如烟海,读不胜读,其实我们只要读其中一部就够了,终身受用
    这部经就是《金刚经》”
    我听了弘忍法师的话,所以我每天都要念诵《金刚经》
    慧能听到这样的话,心下大喜,当下就发了一个宏愿,一定要找到弘忍法师,求他度自己
    现在我们把这件事拿出来说,是在说什么呢?说慧能是一个文盲,不识字,他听到《金刚经》中的这八个字心中就有领悟,这说明他是一个“上根之人”,慧根很深
    我们大概都听说过《坛经》中有两个偈句,一个偈句是神秀写的,还有一个偈句是慧能的,这两个偈句都很有名
    我们现在来讲讲这两个偈句产生的背景
    当初,弘忍法师知道自己年岁大了,必须解决衣钵传承的问题
    所以把众弟子都招到边上,跟他们讲话,对他们其实都不满意,然后底下跟他们讲,你们每个人都要作一个偈句给我看,谁作的好谁就得衣钵,这叫考试来了
    神秀是弘忍法师的首座底子,他在想:作不作这个偈句呢?不作的话衣钵肯定得不到,但是如果作得不好,师傅见了说不好,他不光得不到衣钵,还在众弟子面前失去了威望
    后来他终于想出一个妙计--偈句还是要作的,但不要署名
    于是他在半夜三更的时分把他的偈句写在墙上
    第二天师傅见到了,他的偈句是这样的: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有尘埃
    ” 这个偈句的意思就是这样:我们的身体不光是肉身,或者叫色身,而且还是法身,如菩提树一般
    菩提树是觉悟的象征,因为释迦牟尼是在菩提树下悟道的
    所以我们要把自己的身体要看成是法身,这就是“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我们的心本来非常干净,如明镜一般,但来到这个世界上难免沾染上灰尘,人世间充满了灰尘,怎么办? “时时勤拂拭”,要不断的擦,“勿使有尘埃”,不要让它沾染上灰尘
    这个偈句写在那里了,里面也谈到了“心”--心现成地在那里,它本来很干净,无奈世界上有那么多灰尘
    所以修行是怎样被神秀理解的?神秀理解为始终保持我们本来干净的心,跟世界的灰尘之间的隔绝状态,这叫“时时勤拂拭”
    弘忍法师见到了这个偈句,就跟众弟子讲,你们每天都要念诵这个偈句,念诵这个偈句有大利益,也就是对你们修行有很大的好处
    这话倒也是实话,为什么?至少神秀的境界要比其他的弟子要高,他修佛不是求福报、种福田,他要的是去除我们的烦恼
    什么叫尘?佛教中讲的灰尘的“尘”就是指烦恼
    人世间充满了烦恼,所以这个世界又被称为尘世
    东禅寺的弟子们都念诵了神秀的偈句,被舂米房里劳动的慧能听见了
    慧能就问一个小和尚,你们每天都在念诵什么呢?这小和尚告诉慧能,我们的师傅讲,神秀所作的偈句,每天都要念,对修行有好处
    慧能说我不识字,你能不能完整地念给我听?边上另一个和尚便高声朗诵,把神秀的偈句完整地念了一遍
    慧能听完了说:我也来作一首,但我不会写字,烦劳你帮助,把我的偈句也写在墙上
    那个人就说你就先念,慧能念了他自己的偈句: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他的偈句一念出来,边上的和尚就觉得境界果然高了,但是还不愿意帮他写
    他跟慧能说,你要我帮你把它也写在墙上,是有条件的,什么条件的?将来万一你得了衣钵必须先来度我,慧能说这没问题,于是那个人帮助慧能把他的偈句也写在墙上
    好,现在我们就来讨论这两个偈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慧能偏偏针锋相对“菩提本无树”;神秀说“心如明镜台”,慧能又针锋相对了“明镜亦非台”;神秀说“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也针锋相对来了一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我们现在来看,慧能的偈句境界比神秀要高,高在哪里?或者换句话说,神秀的偈句的毛病在哪里? 慧能的偈句本来就是针锋相对的,针对神秀的偈句的毛病的,那么神秀偈句的毛病是什么?有两个
    第一个毛病,就是我们要问“尘”,也就是烦恼,烦恼本从哪里来?烦恼本就是从我们自己的心里生出来的,请问如何擦?人心才生烦恼,动物没烦恼
    有人会不同意,认为动物也有烦恼,你看动物肚子饿了要吃东西,找不到食物,烦恼不来了吗;动物的安全受到威胁,它的烦恼也来了;动物的身体若是得了病,会有肉体的痛苦,我们会听到鸟兽的哀鸣,你看烦恼也来了
    但是,这些都不能叫烦恼,至多叫焦虑
    为什么要把烦恼和焦虑分得这么清楚呢?我说当然要分
    比方说,若我们养了一条狗,它成了我们的宠物,我们一定每天保证它三样东西:一、有食物;二、有安全;三、还没生病,还健康着,如果生病马上送到宠物医院去
    这狗每天获得了食物、安全和健康,它的尾巴就会摇得很欢,人做得到这一点吗?我们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正常的情况下,同时都具备这三样东西:一、食物,二、安全,三、健康
    我们每天就很开心吗?依旧是烦恼不断
    我们有种种的欲求,对未来有种种的期待,如果实现了叫如意,如果不实现就是不如意,烦恼就是不如意
    这不如意不就是从我们的心里生出来的吗?因为我们筹划未来,而未来尚不存在,它还不是事实,还不是现实,我们已经去筹划它了,被筹划的未来如果实现了,那叫如意,如果没有实现就是不如意
    所以人心自生烦恼,当然这一点也表明人心很伟大,为什么?因为他的心有无限的一面,也就是超出现实,去筹划那尚不存在的未来,这就很了不起
    这说明我们比动物要伟大多了,我们有一个无限性
    也就是这无限性使人生成了问题,什么问题,如何安顿这无限性? 神秀的偈句的第一个毛病,“尘”本从心中来,如何擦?要把心跟烦恼隔开,如何隔开?烦恼就从心里生,这是人心伟大的一面
    那么现在再来看神秀偈句的第二个毛病,若要擦灰,请问擦灰者是谁?神秀的偈句把“心”和“尘”二元对立起来,然后要保持这两者之间的隔绝状态,那就要有人来擦,那么这个擦灰者一定高于“心”和“尘”之上
    这样,这种想法就接近于西方宗教了--上帝就是擦灰者,人都有罪,于是上帝来救赎我们
    中国思想中没这个想法,心生烦恼,还是心自己来解决
    所以慧能的偈句就来了,“本来无一物 , 何处惹尘埃
    ”--你不要把心看成是一个现成存在的东西,所谓“心如明镜台”,就是指它现成的存在,然后要求把它跟灰尘隔开
    心是怎样存在的?它若不认识到自己,也就不能存在
    这是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叫“本心自悟”--觉悟的悟,本心自己悟到自己
    本心自悟就是用禅宗的语言说出来的主体性
    我没有办法把一个本心赋予你,它本来存在于你,本来就在你身上,但是你不知道,因为你没有悟,你就还不是个主体,一旦悟了它就存在
    它的存在,本心的存在和本心的自我领悟是同一件事,这就叫“精神”,而精神就是主体性
    什么是精神的存在?精神的存在和它的自我意识是同一件事--这是黑格尔讲的
    至于中国的禅宗讲的是本心自悟,境界是一样的
    心生烦恼,也用我们心把烦恼去掉,这是同一个心
    所以烦恼就是不如意,这个不如意是我们的心向外驰求,有一个趋高避低、趋贵避贱、趋富避贫的追求
    若我们回归呢?回归本心
    本心是我们本有的,一旦回归,这就叫悟了,它就存在了
    这样一条原则,被慧能把握到了
    好,这一讲我们就先讲到这里
    #孔子 #老子 #庄子 #孟子 #六祖慧能 #王德峰

ความคิดเห็น • 4

  • @BladesAcademy
    @BladesAcademy ปีที่แล้ว

    本来有物,尘来诸此-心也。

  • @常華
    @常華 2 ปีที่แล้ว +1

    老子的無是不要過多的人為干預,但社會還是需要人來作建設,推動進步。佛教的空,偏向避世的不作為,心靈上的斷念。「禪」似乎有儒家定、靜、安、慮、得的意涵卻消極化「得」的積極意義。
    菩提不是樹,那麼人又是什麼呢?人來到世界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不知我的看法對不對?

  • @常華
    @常華 2 ปีที่แล้ว

    佛教能在中華大地上廣為傳播,是被連結了許多中國固有哲學思想的解釋,為什麼呢?因為「是非成敗轉成空」這個空讓人感嘆歷史上外敵的入侵,政權的改朝換代都脫離不了殺戮,但一時的成敗最後還是隨人的故去煙消雲散,這個「空」觸發了人們何必當初,希望平和,希望安寧的心靈。

    • @wanwwang2038
      @wanwwang2038 2 ปีที่แล้ว +1

      一件事对不对和信它的人多不多,二者毫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