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书苑第355期 - 逻辑与诡辩

แชร์
ฝัง
  • เผยแพร่เมื่อ 6 ก.พ. 2025
  • 分享嘉宾介绍
    丁毅,理科背景的人文社科爱好者,在湾区电脑硬件制造业工作之余研究宪政问题多年,除了自学宪法学和政治学,还为了进一步理解政治行为而博览心理、历史、文化等领域的大量资料。 曾在谷雨书苑分享过《自由的窄廊》、《国家认同与民族主义》、《七十年前的多党协商制宪》、《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危险人格”说起》、《人为什么难于纠错》等多个主题。
    分享内容介绍
    逻辑学知识与识别诡辩的方法是中国教育体系的一个缺环。此次读书分享主要基于上个世纪中叶台湾学者殷海光的著作《逻辑新引:怎样辨别是非》(在大陆出版的一个版本又名《逻辑课:如何辨别真假对错》)以及南开大学涨晓芒教授的著作《逻辑思维与诡辩》,简单介绍逻辑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的诡辩术的破绽。当然,合乎逻辑仅仅是正确性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生活中也有很多微妙的场合需要在严于律己的同时对他人慎用逻辑,这场讲座将涉及这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及其实例。

ความคิดเห็น • 40

  • @irainbow
    @irainbow ปีที่แล้ว

    刚看完另一个关于逻辑的视频,谷雨就上传了这个视频hhh。很喜欢听丁毅做分享。

  • @kangkangyouwei
    @kangkangyouwei 4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1

    谢谢分享,我24年10月看到视频,顺着视频里提到的内容搜索到殷海光的书《逻辑新引:怎样辨别是非》,发现一个变化,这里提出来以便后来者做判断,就在视频上传之后不到一年时间,这本书也在大陆出版了,书名同样是:《逻辑新引:怎样辨别是非》,作者:殷海光,出版时间:2024-08-01,品牌方:北京明天远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2004年7月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不同主要有一点,体现在字数上,大陆版是约13万字,04版是约20万字,体现在内容上,主要是少了怎样辨别是非的八个章节内容,而关于逻辑新引的内容都有。逻辑新引部分,有无具体差别,我还没有进行对比。准备看书的可稍加留意。

  • @虎太郎-p3g
    @虎太郎-p3g ปีที่แล้ว +1

    感谢博士百忙之中分享历史,政治,哲学类的书籍,多读书多思考,多多进益

  • @JiaLijian
    @JiaLijian ปีที่แล้ว +1

    華人世界中有兩個很流行的邏輯謬論:機會是流給有準備的人的;性格決定命運。這兩個論斷,大偽似真,很有迷惑性,因為其原因和結果並不具有必然聯繫。還有,這兩句話一般也是某一標準下的強者對該標準下的相對若者說的,所以也充滿了傲慢與偏見。

  • @杨梵-z2k
    @杨梵-z2k ปีที่แล้ว +6

    我来讲讲辩证法
    举个例子,A村子没粮食了,村子里的男人去B村子抢了粮食。
    那对于A村来说,他们是英雄,对于B村来说他们就是土匪。你看,一个事情,看的角度不同,就会从坏事变好事,所以一件事是好是坏说不清的,神奇不神奇呀?
    神奇个鸡儿!问题是你的立场是什么?这个问题跟你的关系是什么?你是A村的村民,他们是英雄不是土匪。你是B村的村民,他们是土匪不是英雄。那如果你是C村的村民呢?你是希望村子闹饥荒的时候有英雄,还是村子不要被土匪袭击?自己判断!
    辩证法可以让你多角度的思考问题,然后回到你自己的立场上得到你自己的答案。
    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先给出牠们要的答案,最后按照牠们的答案找到思考问题的角度。

    • @vvv7vvv
      @vvv7vvv ปีที่แล้ว +1

      牠们

  • @hoo-ha
    @hoo-ha ปีที่แล้ว +3

    辩证法是划立场,是诡辩

  • @1dong6666
    @1dong6666 ปีที่แล้ว

  • @kalawang-bf1rr
    @kalawang-bf1rr ปีที่แล้ว

    丁毅博士在讲智者派的普罗塔格拉和他的学生为了学费打官司的例子的时候,没有理解这个故事的主旨或核心。无论老师还是学生的说法,都认为自己胜利--收到学费或者不给学费,是属于诡辩,他们各自站在自己的角度,选择有利于自己的说辞,无视不利于自己的说辞,选择性遗忘,选择性强调。这是智者派的诡辩的拿手本领--相对主义,不承认绝对的真理,一切都是相对的,所以,才激发了苏格拉底哲学的一大特征,寻求人世间道德伦理的一般性,而不是相对性。

    • @yiding7547
      @yiding7547 ปีที่แล้ว +1

      多谢,你的补充非常重要!我只考虑了如何解决那种两边都有一些道理的争端,没从选择性失忆的角度考虑。确实如你所说,智术师学派所代表的这种专挑对自己有利的方面做辩论的思维是一种诡辩,我讲到的时候轻描淡写了

  • @user-yuyinjie
    @user-yuyinjie ปีที่แล้ว

    推理的前提必须可靠,这样才可能保证结论正确。所谓形而上学或西哲,由于未能做到这一点基本都是虚构和错误的。

    • @user-yuyinjie
      @user-yuyinjie ปีที่แล้ว

      @vonheykey193 一切最根本的可靠根据都来自感官感受例如疼。所有概念的定义最终都是以感受为根据的再如有,包括逻辑和理性等概念最终都来自感受。可区分是是一切概念存在的认识前提。如果不可区分,就不可能有我(主体)这个概念,更不会有我是谁这个问题。有也是通过区分获得的概念,当然也通过感官。没有区分就没有什么可怀疑的,怀疑论就此终结。只有可区分的才可能是明确认识即确知的,即可确知的基本含义就是可区分,不可知就是不可区分的意思。进而言之,不可知论者其实不知道自己在表达什么,即不可知论也就此终结。
      有就是《道德经》中的有,形而上学把这样可感知的有称“非存在”等,其实是智慧游戏或所谓爱智慧,本质上不是哲学。有这种东西虽然是变化的,但这就我们认为明确知道的东西,也就是认为它是真实的。有真才有假,“有”这种真实尽管是相对的,也是我们认识一切的根本前提。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就不可能认识到逻辑的存在并进行推理,直至去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
      我们的宇宙就是这样。它是唯一且完满的整体。无就是《道德经》中的无,它就是《圣经》中的上帝,是不可区分的。一切存在都在可区分与不可区分之间。
      抛弃以前那些华而不实的形而上学的认知,脚踏实地的往前走。哲学是宇宙的根本知识,它绝不会以其它任何通过假设等手段掌握的知识为根据。我从小就坚持这样认为并且是这样做的,而且我认为如今我的所有结论都是可靠的。希望这对你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认识宇宙不会存在循环论证问题,因为它由从不可区分到可区分的概念构成。最基本的概念就是我们的感受如有和疼,然后就能通过这些基本严格推理认识了。所谓科学最终就是解决人的感受(幸福)问题的。科学是一种活动,不是逻辑等,把归纳等(科学的某种手段)当科学是学界所犯的严重错误。
      康德以来的所谓现代哲学是一揽子利用人类的无知和学术恐吓等手段对人类进行洗脑的纯粹的邪教。
      (目前我还没准备出书,消化一段时间后再写出来更好。另一个重要问题是,不要泄露以上内容的出处,我非常害怕来自外部的干扰,你应该能懂这是为什么。谢谢!)

    • @user-yuyinjie
      @user-yuyinjie ปีที่แล้ว

      @vonheykey193 我尽努力和简单地回答你的问题。非常愿意和你交流😃
      首先,在我们连逻辑是什么还不知道是什么的时候不要谈逻辑,也不要谈什么逆否命题,这很可能陷入老套路。
      这里所说的“有”是感官上的,感官感觉不到就认为感官上的无。逻辑是后被认识的,通过日出日落和自然物的成长变化等,我们认识到逻辑的存在。这个存在就不是感官上的有了,而是抽象的有,是借感官获得的有的意义描述抽象的有。这种抽象的有在中文语境中通常称之为存在,是关于有的更郑重的表达。所有抽象概念的来历都类似并且可以藉此获得定义。
      可区分是一切认识的前提。可区分是由“可”和“区分”是构成的复合概念,这体现了宇宙本身有“可……”这样的属性。我们可以把“可”理解为所谓的能动性,其实解为使道成为道的东西更准确。
      回到你的问题。你的问题是由“不可区分一>不可确知”。这是对“可区分”的误解。可区分能够导致确知如感官上的有。但不可区分并不能导致所谓的不可确知和不可知等,而是由于不可区分而导致无可挑剔。你无法也不能对不可区分的东西进行任何挑剔,其实这就是完满这个概念的定义--无可挑剔。当你认识有关概念之后会知道,任何挑剔都将从逻辑上使宇宙不存。 宗教说的完满的就是无所不能无所不在极不准确。
      邓晓芒曾提出这样的质疑:既然物自体不可知,我们就无法知道它存在,但康德假设它存在就知道它存在,这是矛盾。他的这种质疑毫无疑问就是区分与可区分(这种功能)使然。但是他解释不清何以如此,即不知道不可知就是不可区分的意思,更不知道由此将导出完满的定义。
      其实当从感官上确认了有这个概念,真与假等概念也就诞生了。但真与假应仅限定在这种感官辖制的范围内。怀疑论在怀疑“我”是否真的存在就是关于真与假的问题。其实你已经在进行区分,就毫无疑问地存在,至少在遭受意外之前真实存在(必然判断并非决定论的因为至少还有偶然)。所以这种怀疑是毫无意义的。什么“我思故我在”纯属闹着玩的。这是由形而上学这种思维习惯导致的,根源在于西哲的认识撕裂或所谓二元论。
      关于真与假必须要做适当的限定,如与其出处匹配等。关于感官或具体的真与假自然要由感官决定,否就就是非法的与自欺欺人和自寻烦恼。抽象的有和无与感官上的有和无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我们没办法不借用感官上的(有)概念来描述抽象概念。因此也必须要注意这两种有和无的区分,以至决不能把抽象的无或否定判断的无或非理解为感官上的无。你在问题中的“非”其实就没有做这样的区分,其实这里是挺复杂的。这种问题恐怕至今还没有人认真地考虑过,否则就不会有所谓辩证法了。辩证法主要是把现实中的矛盾和逻辑中的矛盾混为一谈,并且通过洗脑使你认为这两种概念相同,以成为地地道道的阴谋论--纯粹的邪教,根基当然在康德那里。逻辑种的矛盾是非此即彼的,现实中即便有矛盾是因为共存才可能产生矛盾。然而就这样被黑格尔搅合的和狗屎一样臭,什么战争是国家的兴奋剂都源于此。
      其实,即便不从不可知的真实意义否定不可知论,不可知论也是人为制造的地地道道而且是终极的邪教。贝克莱早就指出“无穷小像飘动不拘的鬼魂”,这种鬼魂(自由)就隐含在微积分或自然科学中。我真的搞不明白,两百多年来的“哲学家”虽然会谈到贝克莱这句话,却没发现因此自然科学因此并非是决定论的。他们唯一能列举决定论实例不过如此。与此同时,至少我没见到谁把贝克莱这句话和决定论一起谈论,这是在有意规避问题吗?没有决定论,不可知论何以存在?!
      之所以不存在决定论是因为天道并非决定论的,即必然判断并非决定论的。如在你说下一刻的路人甲必然是路人甲,话音未落路人甲被爆头,你说下一刻的路人甲还是路人甲吗。这里存在多大的漏洞。至少由于这种漏洞的存在,无法认识整体这个概念。
      (以上内容仅为粗略一谈,恐怕漏洞也在所难免,仅供参考)

  • @hoo-ha
    @hoo-ha ปีที่แล้ว

    法律不外乎人情

  • @大年三十除夕夜
    @大年三十除夕夜 ปีที่แล้ว +6

    你这不是跟中宣部唱对台戏吗?

    • @longlongyu8918
      @longlongyu8918 9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正义总是和邪恶对立

  • @mr.ruslan4663
    @mr.ruslan4663 ปีที่แล้ว

    第一!!!🎉🎉🎉

  • @lesteryoung6024
    @lesteryoung6024 8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人民军队杀人民,听党指挥是党卫军,逻辑很重要。

  • @MrSimonsmoke
    @MrSimonsmoke 2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居然有中文的logic讲座…太缺少了..

  • @guoshixu5357
    @guoshixu5357 ปีที่แล้ว

    教学啊?

  • @HKong707
    @HKong707 11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我们能不能认为:辩证法就是一种诡辩?

    • @yiding7547
      @yiding7547 9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哈哈,在中国人用“辩证法”的大多数语境,“辩证法”确实变成了诡辩!😄👍

  • @guoshixu5357
    @guoshixu5357 ปีที่แล้ว

    说你大爷呢

  • @user-yuyinjie
    @user-yuyinjie ปีที่แล้ว

    30:10 科学不是归纳出来的,这这种说法纯属滥用科学这个概念。连科学的定义都没有,你凭什么说科学是归纳出来的。“天鹅是白的”是科学吗。当然不是,这种说法纯属滥用概念(不知道是哪个权威创造的这个实例)。搞逻辑学的学者如此滥用概念,怎么可能搞懂哲学问题呢。不可能。
    我可以告诉你,科学有明确的定义,中国传统哲学的“回归自然”就真正的科学的。辩证法是自欺欺人的邪教。

    • @yiding7547
      @yiding7547 ปีที่แล้ว +1

      我这次读书分享过程中有几句话说得不严谨,但是不包括关于归纳法的那句话吧...我的原话是:“科学之中有时候...出于归纳的最后也是会被新的发现来推翻”

    • @user-yuyinjie
      @user-yuyinjie ปีที่แล้ว

      @@yiding7547 我给你个科学的定义:科学就是基于理性并高于理性的人类活动。当然理性也有明确的定义,所有这些抽象的定义最终都来自感官感受。进而言之“我是谁”这个问题可能明确地回答,如所谓回归自然就是纯粹的科学。从康德开始的所谓现代哲学是一揽子自欺欺人的邪教。

    • @DxWangZ
      @DxWangZ ปีที่แล้ว

      别在意那些人,就像你说的“走为上策”。这人一会”科学“,一会“中国传统”,选择性失忆。@@yiding7547

    • @user-yuyinjie
      @user-yuyinjie ปีที่แล้ว

      @macaw5123 @macaw5123 首先得搞清楚演绎是啥意思。演绎不是逻辑推理,它既包含逻辑又包含伦理(广义伦理或所谓自然选择)过程。科学是一种活动,一种基于理性又高于理性的人类活动。它不是逻辑,不是推理,不是演绎。科学的终极活动是认识真理,真理是明确的,而科学活动只能尽可能趋向真理⸺这是人类的终极行为能力。
      现在我也没搞清楚演义推理究竟是啥意思,因为没有明确的定义,只是某种共识。这种共识严谨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作为学术必须力求严谨。有人把三段论理解并翻译为演绎推理,这很容易使人产生理解偏差。

    • @user-yuyinjie
      @user-yuyinjie ปีที่แล้ว

      @macaw5123 我的意思是不应该把三段论翻译为演绎推理,中文的演绎与三段论逻辑的意义是不同的。干脆就叫三段论也罢,否则就会产生语言的混乱。即便如此三段论这种必然判断也不是决定论的。就像自然科学,无穷小也就是自由的(姑且理解为)某种形式从根本上就隐含于其中。贝克莱早就指出该问题,可是现代“哲学家”们还认为是决定论的。尽管谈这些看似远离了所谓演绎推理,但实质上是当今的整个哲学届对演绎推理的理解都有漏洞。
      逻辑和推理都不是科学

  • @zhinafreefederal
    @zhinafreefederal 6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只拿,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