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 |《逃避自由》

แชร์
ฝัง
  • เผยแพร่เมื่อ 22 ต.ค. 2020
  • 爲什麼人人都渴望自由,但卻又要逃避自由?
    精華筆記
    弗洛姆是美籍德國猶太人,出生於1900年。他在德國海德堡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之後,就一直從事精神分析研究,也是20世紀著名的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和人本主義哲學家。1934年德國納粹執政之後,34歲的他就跑去了美國,在哥倫比亞大學工作。《逃避自由》這本書,就是他在哥大的時候寫的,也是他出版的第一部著作。
    一、什麼是自由?
    簡單來說,自由就是人有自我意識,獨立人格,能夠自主選擇自己的生活,創造性地實現自己的價值。
    其實,一個人在出生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裏,都是沒有自由的。弗洛姆把這個時期人和外部環境的聯繫,比如說和父母、家庭的聯繫,稱爲“始發紐帶”。也就是人與生俱來帶有的某種社會聯繫。他認爲,這種始發紐帶一方面意味着人缺乏“個體性”,也就是說,你沒有獨立人格,無法自主選擇自己的生活;但另一方面,也給人帶來安全感。
    但是長大後,你開始意識到,自己和父母是各自獨立的個體。從這個時候開始,你就開始和自己的原生家庭分離了,你就開始自己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了,渴望自由與獨立的願望就會變得越來越強。這個過程就是弗洛姆在書中所說的“個體化的過程”。
    但是,自由給我們帶來的後果也是複雜的:
    第一,脫離始發紐帶,使我們的自我力量得到增長,我們開始建立完整的獨立人格。
    第二,就是日益加深的孤獨感和焦慮感。
    二、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人們爲什麼要逃避自由?
    首先,在分析現代資本主義制度對現代人的影響時,弗洛姆也肯定了資本主義對人的心智、社會和政治生活都具有解放作用。
    其次,他認爲資本主義也使個人更孤獨、孤立。弗洛姆認爲這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資本主義經濟迫使人學會自力更生。
    在經濟上,人們把實現經濟目標視爲個人最終的目的。
    在人際關係方面比較冷漠。
    最後,戰爭的威脅也給人帶來巨大的不安全感。
    三、人是如何逃避自由的?
    通過精神分析的方法,弗洛姆提出了三種人們逃避自由的方式。
    ● 是把自己和其他人捆綁在一起,成爲一個權威體系中的一員。
    弗洛姆認爲有兩個辦法。一個是服從於權威,用他的話來說就是“受虐”;另一種則是把自己變成權威本身,來控制其他人,也就是“施虐”。無論你是施虐還是受虐,其實都是剝奪了獨立的自我。
    ● 搞破壞
    就是有些人對他們自己的生存狀態不滿意,他們對抗世界的方法是:我要毀滅地球。如果一個人搞破壞的慾望被環境壓抑了,比如說他能力很弱,沒能力破壞外界環境,那麼他就會轉向自我毀滅,他就傷害自己,也就是自虐。
    ● 機械趨同。
    就是說機械性地趨向於同一種行爲方式,通俗點說,就是隨大流。
    四、如何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呢?
    弗洛姆認爲自由的擴大並不一定導致惡性循環。人是可以自由但並不孤獨的。但是這種自由不能依賴於別人去獲得,而需要依靠自己,靠自己的自我實現。自我實現就是要多嘗試自發性的行爲,讓自己更多從自己身上獲得滿足,而不需要依靠別人。
    解讀 | 鄭佳雯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博士,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助理研究員
    播音 | 鄭佳雯
    策劃編輯 | 左宓

ความคิดเห็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