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 《安娜·卡列尼娜》:文壇泰斗托爾斯泰代表作

แชร์
ฝัง
  • เผยแพร่เมื่อ 20 ส.ค. 2024
  • 讀書日經典回顧
    《如何閱讀一本書》傳送門
    文壇泰斗托爾斯泰代表作,“不幸的家庭”如何各不相同?
    聽書筆記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這是一句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話,它的出處,正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安娜·卡列尼娜》。這是一部探討19世紀俄國家庭和社會的小說,書中的主人公安娜和列文在動盪時代的心靈掙扎,一百多年來引發無數讀者共鳴。小說作者列夫·托爾斯泰,可以說是俄國文學史上的泰斗級人物,他的名字,永遠與書籍和思想聯繫在一起。在圖書館,人們常常會這樣問管理員:“給我一本好書,托爾斯泰式的!”而在托爾斯泰的作品中,最能體現其思想和才華的,當屬我們這部《安娜·卡列尼娜》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經說,“當代歐洲文學中,沒有一部可以與《安娜·卡列尼娜》相媲美的”。
    小說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有原型嗎?
    這部小說構思於1870年,2月的一天,托爾斯泰突然興致勃勃地對妻子說,我要寫一個墮落的貴婦人的故事,我要把她寫成一個可憐而無罪的人。這就是作家最初關於《安娜·卡列尼娜》的構思。他選取了領近莊園一個叫安娜的風流女人作爲原型,這個女人後來臥軌自殺,托爾斯泰目睹這一場面,受到很大的震動。兩年後,他開始動筆,但是隨着他對社會觀察的不斷深入,他的構思也不斷變化,安娜的形象不斷更新、豐滿,後來還加入了列文這一條線,他前後對這本書進行了十二次精心修改,據說廢棄的手稿堆起來就有一米多高。五年之後的1877年,小說終於出版了。
    托爾斯泰曾說,《安娜》是自己的“第一部真正的長篇小說”。小說的很多情節,取材於他自己的生活經驗。托爾斯泰從小接受貴族教育,閱讀了大量書籍,18歲時,托爾斯泰從喀山大學退學,之後混跡莫斯科上流社會交際圈,甚至前往高加索從軍作戰,這些經歷,使他認識到了當時俄國社會各方面的現狀,也促進了他對真理和自身命運的探求,這一切,他都寫在了小說《安娜·卡列尼娜》中。
    小說的兩條線索之間是什麼關係?
    小說分爲兩條線索講述,第一條是以安娜爲主要人物,第二條是以列文爲主人公。小說中,這兩條線索是交錯講述的,共同融合在19世紀俄國歷史的大背景下。描寫安娜追求愛情的線索,展現了貴族上流社會的面貌;而敘述列文進行社會探索的線索,則反映了俄國農村的生活。這兩條線並行不悖,多角度描繪了俄國19世紀70年代的社會風貌,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小說也被稱爲當時俄國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列文能深切感受到安娜的力量,兩位主人公正是由此產生了強烈的心理共鳴:他們都嚴肅地對待人生,勇敢地向前一步,按照自己的理想尋求新的生活道路。小說的這兩條情節線索,也在此形成了一種內在聯系。托爾斯泰在談到這部作品的結構時,也曾說:“我爲自己的建築藝術而感到自豪。這所建築物的聯結不是靠情節和人物之間的關係,而自有其內在的聯繫。”
    爲什麼托爾斯泰用幸福家庭作爲小說開頭?
    托爾斯泰在日記中寫道:“爲了寫好一部作品,必須喜愛其中最基本的思想,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我就喜歡家庭的思想。”家庭的思想,就是這部小說的主要脈絡。托爾斯泰在小說開場寫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這句話被廣爲傳頌,甚至被稱爲“安娜·卡列尼娜法則”,怎麼解釋呢?簡單來說,這個法則的意思是,一個幸福的家庭所具備的要素,一個都不能少,所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這些要素中少了任何一個,都會導致不幸福,所以不幸的家庭都會各自不同的原因。
    那麼,托爾斯泰的家庭思想核心到底是什麼,或者說,在小說中,構成幸福家庭的要素都有哪些?我們可以簡單歸納爲三點:愛情、責任與社會。即,夫妻雙方首先要有情感和心靈的契合,其次要彼此爲家庭負責,最後要得到社會的承認,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如果從這三點來分析,我們就不難理解爲什麼主人公的婚姻,最終以不幸收場了。
    爲什麼說安娜是文學史上最具光彩的形象之一?
    在這種情況下,安娜如果僅僅是要一段普通的婚外戀,尚且可以被當時的社會所接受;但是,安娜要毫不隱諱地表達自己,她要追求真正的愛情,這無疑是向上流社會的秩序挑戰。此時,擺在安娜面前的有兩條路:或是向虛僞投降,與墮落的上流社會同流合污,在欺騙中生活;或是藐視一切陳規舊俗,公開大膽地去愛,不惜爲之作出任何犧牲。安娜選擇了後者。其實,安娜做的,只是很多人沒有勇氣做的。安娜的嫂子陶麗就說,“安娜不愛他的丈夫,這有什麼錯嗎?她需要生活。上帝賦予我們的心靈這種慾望。她不像我這樣逆來順受”。有一個貴婦人也說,“安娜做的,是所有人都偷偷摸摸幹過的事,而安娜卻不願意欺騙”。正是這種“不願意欺騙”,讓上流社會驅逐了安娜。
    據說安娜的原型,是詩人普希金之女普希金娜。托爾斯泰和普希金娜只見過一面,當時普希金娜二十八歲,她的美貌和超凡脫俗的氣韻,給托爾斯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後他就依此塑造了安娜·卡列尼娜這個光彩照人的藝術形象。背棄自己的階層,逃脫自己的家庭,走向自殺之路,這些在安娜身上發生的事,正是托爾斯泰想做而未做的,因此,對於安娜這個形象,托爾斯泰是既讚歎,又恐懼。據說在終於寫完這部小說後,托爾斯泰簡直如釋重負地說,自己快要被折磨死了。
    通過安娜,托爾斯泰如何展現俄國社會矛盾以及他的幸福觀?
    安娜對幸福生活的渴望,是她性格中最核心的東西。這種渴望,與其宗教精神之間的矛盾,也在折磨着她的心靈。可以說,這也是托爾斯泰幸福觀的展現,從根本上說是東正教的幸福觀。對他們來說,對不幸的忍耐近乎崇拜,而得到幸福,反而會讓他們產生不安的罪惡感。與弗龍斯基相遇後,安娜在感到生命力釋放的同時,也時時覺得自己是有罪的;她同弗龍斯基私奔到國外時,她覺得自己“幸福得簡直不可饒恕”。此外,她幾乎每夜都會做着噩夢,夢見卡列寧和弗龍斯基,兩人都是她的丈夫,兩人都在愛撫她。她無數次從這個噩夢中驚醒,身心備受煎熬。她說,我知道我使得卡列寧痛苦,但是我也很痛苦,我做了壞事,因此,我不指望幸福,不指望離婚,我將忍受恥辱,忍受離開兒子的痛苦。她對兒子說:“愛你的父親,他比我好,比我仁慈,我對不起他。你長大了就會明白。”無論是她患產褥熱時,祈求卡列寧的“徹底寬恕”,還是臥軌自殺時,最後說的那一句“寬恕我吧”,都體現了安娜的心靈重負和精神矛盾。對生命力的渴求,和對宗教的虔誠,把安娜向兩個極端不斷拉扯,最終導致了她的死亡。
    這種精神上的矛盾,也正是當時俄國社會矛盾的投影。1861年,俄國雖然已經完成農奴制改革,但是維持國家運轉的,仍是長達千年的宗教制度和專制體制。其實,在這種體制下,卡列寧的痛苦,也不亞於安娜。在托爾斯泰筆下,這個安娜口中的“官僚機器”,其實也有着豐富而矛盾的內心。他也無數次自問,我到底做錯了什麼?由官僚系統、宗法婚姻以及貴族體制構成的牢籠,讓他不無悲傷地認識到,高貴的社會地位給他帶來的,只是在虛假中做無用的痛苦掙扎,官場爾虞我詐,婚姻已經崩潰,他只能用道德和宗教來說服自己繼續。正如哲學家別爾嘉耶夫所說:“俄羅斯的民族性格中存在着深深的兩極性和矛盾性。”
    列文面對怎樣的心靈掙扎,如何獲得拯救?
    同安娜與上流社會的決裂不同,列文在面對內心掙扎時,抓住了社會和宗教的救命稻草。
    列文不同於一般貴族、不同於上流社會的生活理想,對於婚姻充滿了矛盾的看法。列文和吉娣各自恪守責任,也維持着貴族地主的婚姻,過着外表幸福的生活,但是兩人在精神上的無法同步,無法達到列文幸福婚姻的要求。
    列文,最終還是要獨自面對他內心的矛盾。這個矛盾,首先是讓列文費盡心神的農業改革。他終日冥思苦想,力圖找出既能保住貴族地主利益,又能改變農民貧困狀況的兩全之策,但是他的“改革”,最終宣告失敗。農事改革失敗之後,哥哥尼古拉的死,又加重了列文內心的矛盾,他開始思索生死問題。一次,列文在打穀場幹活時,一位農民對列文說,人活着不是爲了滿足自己的慾望,而是爲了靈魂,要服從真理,記住上帝。列文由此悟出了人生的意義:人類唯一的天職就是對上帝、對善的信仰,要正直地、按照上帝的旨意生活,從生活本身尋找答案。而理智,只能用於生存競爭,滿足的只是慾望;只有心靈,才能拯救我,能讓我學會愛。列文的精神追求,他在追求道路上的痛苦,最後靠宗教得以緩解。
    托爾斯泰如何探討這個世界和個人的最終命運?
    安娜和列文,都曾嘗試在自己的生活中打破已有現狀,向前邁進一步,但最終失敗。小說主人公的命運,正是俄國社會與文化的現實隱喻,更是托爾斯泰的終極追問,即關於個人如何獲得拯救。雖然《安娜·卡列尼娜》被稱爲最偉大的社會問題小說,但是,我們可以從列文的覺悟和安娜的反叛中看出,這部小說從本質上是反理性、反社會的。
    托爾斯泰的拯救,無關社會進步、革命理想、文化制度、知識和科學;這個拯救,在小說題記中已經展現,題記八個字,“伸冤在我,我必報應”,通過這句來自聖經的話,托爾斯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即人的靈魂法則是神祕的,誰也不可能充當最後的法官,任何人都沒有能力譴責安娜,只有上帝,或者說命運,才能懲罰她,才能讓她的靈魂得到拯救。只有上帝,才知道這個世界的全部祕密,以及人的最終命運。在此,托爾斯泰展現了被陀思妥耶夫斯基稱爲“世界上最偉大的祕密”,即這個世界和個人的最終命運。安娜曾經向丈夫卡列寧坦白說,我還是我,但是我身上還有另外一個我,我害怕她。安娜的靈魂被一分爲二了,她無法區分哪一個是真實的我,她絕望地選擇自殺;而列文,最後之所以放棄自殺,在於他感受到了上帝的旨意,即要在活着的時候拯救自己。托爾斯泰藉助安娜這個神祕的繆斯,觸及到這種人類心靈的神祕。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托爾斯泰獲得了來自世界範圍內的盛讚,人們說,托爾斯泰具有如此令人震驚的力量,對他來說,人類心靈的世界已無奧祕可言。
    解讀 | 知非
    外國文學青年研究者
    播音 | 娜娜
    策劃編輯 | 周向榮

ความคิดเห็น • 16

  • @quancui5355
    @quancui5355 ปีที่แล้ว +3

    我最爱的小说

  • @davidzhang5600
    @davidzhang5600 ปีที่แล้ว +3

    享受你的朗讀和內容!

  • @lucoquelle487
    @lucoquelle487 ปีที่แล้ว +2

    很棒的解说

  • @flowerkim9264
    @flowerkim9264 3 ปีที่แล้ว +3

    谢谢分享

  • @youandmecold
    @youandmecold ปีที่แล้ว

    解說的真是很棒! 謝謝❤

  • @Anna-mt3pu
    @Anna-mt3pu ปีที่แล้ว +1

    👍🏻👍🏻👏👏

  • @sz8308
    @sz8308 ปีที่แล้ว +1

    除了时代背景,其实很现代的很多情况也很像啊

  • @xt3747
    @xt3747 6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希望有启示

  • @user-bh7pb2ss5z
    @user-bh7pb2ss5z 8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男女人相較 男人的婚姻都較邪惡 但是女人對生命的尊重在孩子出現後沒爆發 也就會與男人一樣

    • @user-bh7pb2ss5z
      @user-bh7pb2ss5z 8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 未婚男女人至婚內嬉戲幹砲發洩行為
      是非常不愛惜自己 也非常不尊重對方

    • @user-bh7pb2ss5z
      @user-bh7pb2ss5z 8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為婚姻= 為配偶 =要賭上自己的性命與賭上後代的命運 = 實在太夠冒險 = 死大頭要保持單身至老死 = 要為我守活寡 = 死大頭的性命與命運才會平安咧

  • @user-bg3sq3of6k
    @user-bg3sq3of6k 4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1

    ㄧ個女人對孩子的愛,竟及不過得不到的私情私慾,而選擇臥軌自殺,這種慘烈會帶給後代怎樣的陰影人生?然後她竟也被歌頌成最精進而有智慧的女人?...😮

  • @user-bh7pb2ss5z
    @user-bh7pb2ss5z 8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那我在我的26年婚姻裡 最後坐上法官位置宣判離婚 同時替婚姻總成員強制執行分割分配財產共有權 同時替後代劃分界限各奔前程 = 真正合法善意婚姻 做起來實在不容易

    • @user-bh7pb2ss5z
      @user-bh7pb2ss5z 8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那我真的可謂厲害了 打破傳統舊有男尊女卑陋習

    • @user-bh7pb2ss5z
      @user-bh7pb2ss5z 8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女權若用錯 命運簡直是天差地的距離

  • @ShuiLaner
    @ShuiLaner ปีที่แล้ว

    谢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