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
ฝัง
- เผยแพร่เมื่อ 9 ก.พ. 2025
- #MM #700萬種生活 // 港男花30萬一百日親手裝修公屋 放滿日本古董媲美古道具博物館
在香港,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是很多人的夢想,但古道具商Pete Man的夢想,便是一手一腳把自己住的大圍顯徑邨公屋,變成一間日本古道具博物館。
古道具,在日本又稱為「舊時代日用品」,泛指昭和時代或之前,日常生活中的家具、器皿和雜貨。大多數由昭和時代之前的職人製成,充滿著民間智慧更是日本本土工藝的主軸。日本的古道具商會為物品進行修復再出售,有時更會重新設計成適合現代家庭使用的裝置。
█ 日打三四份工儲錢到日本學藝 挑戰百日親手翻新公屋
32歲的Pete,16歲就被日本古道具文化深深吸引。因為很想深入地研究古道具,本來從事設計工作的Pete,便過著同時打三至四份工作,每日只睡兩個小時的日子,儲了第一筆資金,十年前開始了日本工作的生活。到日本修讀建築課程,幫日本建築師打工,拜訪不同職人偷師學藝。如是者,跟千葉縣木匠學鑑別處理木材﹐在仙台福島跟朋友用舊式工具修復寺廟﹐在關西跟京都教授學習日本的歷史文化﹐在北海道認識了古道具商。最後,找到日本朋友合伙,在日本開了古道具店,將興趣變成事業。十年時間每樣都學懂一點,再利用一百日時間,在2020年尾親手把爸爸多年前買入的公屋,打造為一間放滿古道具,日本文化滿瀉的仿古民宅。
█ 享受在古道具中「格物致知」 修復舊物重新添加意義
研究古道具其中令Pete最享受的便是「格物致知」,深究事物的緣起,分析沉澱再歸納得到總結的這個過程。阿Pete的家具基本上,都是由他收集得來的昭和時代(1926-1989)至江戶時代(1603-1867)舊物所復修。一進門玄關位便看到一幅,由大德寺塔頭三玄院住職所寫的《無一物》的掛軸。Pete:「《無一物》的意思是,我買賣東西不是為賣而賣,是為了表達當中的文化意義。」用以提醒自己不要成為只顧買賣,而不理解物品意義的古道具商人。「加上,入門看到玄關位,整個人便會沉靜下來。然後再走進家𥚃,會感覺很舒服。」
走進客廳,便會見到兩個款式相近的衣物和雜物櫃,都是昭和初期的櫃子。右邊的是經一位古道具商修復和改裝過,連運費約$16,000左右。左邊的便是Pete由價值$1,900破櫃改裝而成的。Pete:「當初發現這個櫃的木紋,和我之前採購的一個破櫃很相似,但那個櫃本來已粉碎到只餘下幾塊木,所以我就買下了這個,然後參照它了做成相近的高度。」
█ 把家電當藝術品與古董融合 打造家居如置身咖啡店般放鬆
全屋的牆身用了珪藻土,加上茶室會用的京壁,兩樣混合再批上牆,全都是Pete親手鏟及塗的。在沙發的位置上方,放了一塊日本富士山圖案的欄間,在日本通常是用來分割兩個空間的,本是一對的,但因為香港空間太小,所以只放了一隻。對照欄間上的富士山,他特意選了一幅江戶時代的富士山畫軸,放在電視機旁。家居始終會有現代化家電,如何去取得平衡呢?便是把家電都當成藝術品,Pete說:「雖然有電視機但其實自己都很少看電視,變得像是半裝飾的畫一樣,所以就像加了畫框,變成了和古道具融為一體。」電視櫃是由日本人放在床邊放置掛畫的床置改裝而成,和現代的電視機放在一起,的確沒有違和感。
睡房的設計重點,是把百年歷史的日本傳統橫向拉開引戶門,修復改裝成直向拉開的房門。不但比實木門更添空間感,穿透門上空隙所透出的光線,完全地提升了單位的風情和格調。Pete在床頭放了一幅,建仁寺487世臨濟宗「喫茶去きっさこ」的字畫,他解說:「當時有想過把家當做是一個,半喝茶、半喫茶室、半古道具屋的狀態。起床可以喝茶,工作時可以喝咖啡,呈現在家放鬆的狀態。
█ 加人古道具細節平衡現代化廚廁 香港空間問題廁所成工作室
廚房和洗手間因為耗損大,於是用上現代物料和裝潢。Pete便從色溫和細節去平衡兩邊,例如放置昭和時期從新改裝的書見臺來放食譜,把現代和舊的東西混合在一起。
雖然走進Pete 屋企,就好像穿梭到日本古民宅,但終究會體現到香港空間問題,廁所同時就是Pete的工作室,他說:「大型的物品會在工作室修復,一些細型木雕都會在家中進行,選擇在洗手間因為我會開著吸塵箱動工怕有嘈音。」
█ 三十萬裝修費 家人誇美得不像公屋
Pete用了大概三十萬,完成裝修公屋這個百日計劃,除了鋁窗水電清垃圾找師博協助,因為其餘都是自己落手,所以慳了不少人工錢。這間公屋是Pete由出生到中學時期的家,雖然有幫家人供另一個單位,但他反而選了裝修公屋而非新居,而最難得的是家人完全放手給他,沒加半點意見。「家人不介意我幹甚麼,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就好,我兩個哥哥已經是專業人士,所以便沒有家庭壓力。我爸爸知道我有一直在學習工藝,但我大哥和二哥不知道我去到哪個水平。當他們來到這個家,他們的第一反應是:『嘩!裝成這樣子,完全不像是一間公屋!』然後我就說不要去分別公屋與否,最重要空間適合自己。」
█ 住公屋更勝日本生活 自己裝修圓滿家的感覺
他指以前在日本生活空間,反而不夠安全感,一個人住三至四百尺便足夠。所有事物都很近,生活上都方便,公屋附近也多商場。他補充:「我是很喜歡住公屋的,因為我喜歡那種文化混合,又可以和街坊閒聊。我有一個很奇怪的癖好,嗅到鄰居煮飯會覺得很有趣,好像勾起了小時候的回憶。」
由一開始把所有東西拆卸,再一步步裝修構思設計,有時甚至在地盤過夜,會令Pete回想當年在日本工作時的感覺,「我喜歡將自己所學及經驗和回憶,變成不同的器物放置在家中,好像每去不同的位置,都會有自己不同時代和年紀的回憶,我便會定義這個空間為我的家。」
█ 受家人影響看日本哲學書 在香港開古道具店分享美學
三年前因為家事回到香港生活,便索性醞釀嘗試把日本所學和收藏的古道具,帶回香港在九龍灣開了黑池古道具店。不過說到真正的緣起,便是他年少時在家中,發現了爸爸的一本柳田國男《遠野物語》,還有媽媽認識的一位古美術家阿姨,這位阿姨和爸爸可說是他在古道具上的啟蒙老師。
Pete:「我家人都很有趣,不太介意我去學習比較藝術的東西,甚至會建議我先學習藝術,繼而進修比較實用的東西,這樣便不會局限了自己。」他16年前開始看日本民族學家柳田国男的《遠野物語》(1910),後來開始看九鬼周造《「粹」的構造》(1930),再深入一點便看西田幾多郎《善の研究》,嘗試由哲學的角度表達自己的美學。「我有一個阿姨是古美術家,她會教我如何鑑定古美術品,發現原來要看很大量的書籍,然後才會對事物有認識。」他笑說收藏的古書,達到七千到一萬本。
█ 與同路人同行開咖啡店 配合香港文化展現古道具的美
古道具本身在香港不是一種很大眾的東西,基本上能和Pete分享興趣的﹐只得他在日本古道具界的朋友,古道具店的陳列像是小型藝廊多於一間商店,他用心製作每一個簡介,都看得出他是如何落力﹐將自己的喜愛與人分享。Pete:「古道具是每一個痕跡和細節,你都可以找到它的年份,而你慢慢去尋找便會發現很多細節,是你從來沒有想像過的。我想教育大家消化了文化才去買,就好像與物件有一個聯繫。」
喜歡特別的東西總給人較孤獨感覺,不過黑池的開業,至少讓他在香港找到三至四位聊得來的同好。多了分享自己家中的狀態後,發現大家才幻想到古道具原來可以這樣日常使用。因為這個發現,他最新動向便是在2021年中,和4位同好一起開了Yukkuri,希望用比較貼地的餐食介紹古道具。不過他們還是保持佛系,餐廳一星期休息兩天,因為團隊怕一下子衝得太快,變成普通打卡Cafe而失去本意。Pete:「古道具本身在香港是一樣很小眾的東西,反而對我來說不是要把它變得大眾,而是希望接觸到一班對美感有要求的人,然後再一路走下去。」
黑池|@hatch_area
/ hatch_area
Yukkuri|@yukkuri.hk
/ yukkuri.hk
策劃:鄭汝翹(Karen)
攝影:潘志恆、張志孟、簡加希、陳港怡
剪接:林位贊
監製:王秋婷
#公屋 #公屋裝修 #公屋設計 #裝修 #裝修設計 #裝修設計公屋
#室內設計 #日本 #古道具 #道具 #日本室內設計 #日本餐廳 #MillMILK
____
MM Website: www.mill-milk....
MM Instagram: / mm.millmilk
MM Facebook: / mm.millmilk
____
CHUCKY|@chuckyching
/ chuckyching
PHOEBE|@phoebe.unprofessional.journey
/ phoebe.unprofessional....
ELAINE|@elaine_wow
/ elaine_wow
京|@phaedruslam
/ phaedruslam
KAREN|@karen__yukiu
/ karen__yukiu
MANYI|@manyishum
/ manyishum
SAM|(付費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