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1 非常同意 Anthony 这里的背景分析。 9:37 作者“蜜蜂是劳动人民”的比喻是有误导的,用蜜蜂的整体对应某个角色的人。应该是“工蜂是劳动人民”。作者在蜜蜂和人之间的比喻是 structural metaphor ,那蜜蜂社会的不同角色也应该对应人类社会的不同角色,比如蜂王 vs 毛泽东,工蜂 vs 劳动人民,蜂巢 vs 人民公社。可以关注作者是如何合理化权力结构的,比如“每只蜜蜂都愿意。。。供养它”,“听话”,“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懂事的。。。悄悄死在外边”。 就像 Anthony 分析的,作者是有特权的,“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但肯定不是工蜂。讽刺的是,作者在文革中被折磨到自尽,正像他笔下的工蜂一样“懂事地”死去。
Anthony 能不能讲一下怎人可以克服阅读障碍? 我看完这一期才恍然大悟自己可能有阅读障碍。小时候语文课要背诵重要的段落,有时候甚至要默写,即使我离开了中国我还是会觉得阅读一本书或者一篇长的文章很有压力。在有限的时间内回复email 也觉得好痛苦。这个视频有揭开我心里的疑惑,原来是小时候语文课带来的后遗症!我脑里闪过了好多以前背诵课文,默写,做阅读理解,还有写作文的那些画面!有一种和自己和解的感觉,原来不是自己懒,也不是自己的理解能力差,阅读慢也不是一种罪。一切一切都来源于输入思想的恐惧和表达的不自由。
您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支持我的频道:
1.接受付费的语音咨询,预约请发邮件至【FreeHarbor2022@gmail.com】
2.点击视频下方的“感谢”或“thanks”的按钮打赏,也可以通过paypal:
www.paypal.me/Anthonyandtheworld
3.加入基础会员可查看文字稿,会员链接:th-cam.com/channels/xN_H2tFQD-0B4d9wGdAVuA.htmljoin
文字咨詢需要加入會員嗎
目前没有文字咨询,只有语音咨询了
拆那的语文老师大概只会两件事,1.大声读课文,2.深情并茂读课文。读个课文跟发春一样
不然呢?多讲两句工作就没了
😂给你点赞
你居然能在评论区发语音
还有一个,背诵全文😂😂😂
拆那的语文老师只会做这两件事还算是比较好的了。就怕有些语文老师拼命的给学生灌输有毒有害的思想,强迫学生在写作中扭曲自己原本的想法,将中心思想扭曲为感恩和无私奉献🤢🤮......并养成不诚实和撒谎的习惯
我曾是一个农村语文老师,我上课基本上每篇课文都要批判一番,都从多个角度来解读,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我很反感那种洗脑式的语文讲授方式。
感谢您为学生的贡献
我至今仍坚定的认为,我的语文老师是在我高二的一个网课老师,我之前的十几年时间都被浪费了
好样的!
我联想到维特跟斯坦所说的 语言的意义来自于他的具体语境,时代背景。孤立的去阅读文章,使我们不得全貌,也许读文章的时候直觉到有不合理的点,但是对于学生来讲,缺乏太多背景知识,缺乏正确的引导,无法从片面的信息中去更高维度的看待整篇文章。但这其实是教师的任务,教学生去立体多维度的看待,引导学生自发思考。而不是预设一个服务于政治的答案,僵化且有毒的思维。
说到点子上了,关键在于国内教学任何内容,最后都要服务于限定的意识形态,不一定是老师没讲透的能力,而是被一个框架限制了,不能讲透
您所說的話很有道理,但是老師大概是沒有那麼多的時間進行教學的,除非整個課綱大變,不然說這些都不踏實。我從小這麼上語文課(臺灣也是照本宣科來,不要以為我們真的有教什麼反思課文喔!),我也很討厭這種文章,不過因為臺灣環境寬鬆,我們很容易就會反思了(尤其是被霸凌被欺負過)。問題不在教育現場,在於言論環境,環境寬鬆了,中國小朋友不用教也會很厲害的
@@李阿鯽 自由表达的权利,不在有表达萌芽时就熄灭,才能激发深度的思考。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古人早就说了:传道、授业、解惑。你那是西化的手法。现代教育的问题是,人没有“择道“的权利和时间了。现代教育的本质就是:服务于“政治”的,只是那个“政治”,是不是能为大家服务而已。现代教师的问题是道行不够,面对全人类的知识体系,任何“一个”教师,都没资格被称作”老师“。说白了,社会的发展,已近把教师降维成”学习“的助手了,而不是领路人。
这段也是讽刺拉满了:在养蜂人的介绍下了解了蜜蜂之后,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
蜜蜂好惨啊。
在中国老师经常被称为园丁培育树苗,有时候我突然觉得这形容也不错,老师在挑粪喂这些孩子呢。
中國人民多好啊,辛勤工作當牛馬,供養共產黨。
我第一反应也是讽刺😂正常人都会把这段当反话来读,只有不正常的人才会觉得这段话的字面意思是正常人能说得出来的。
这可能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人理解能力极差,经常把别人讽刺的话理解成纯粹的字面意思。一是缺乏脑细胞,二是缺乏幽默感。
大炼钢铁最香甜
我大概是在工作的第一年发现这个问题的,当时跟跟朋友兼同事合租,每当跟他们讨论一些深入的问题时只会不断回避或者一直重复跟话题中心毫无关联的字眼,其次是分享个人觉得非常有价值见解以及经验时,他们只会抠字眼或者胡乱总结,就像是分享了一份大餐对方却回礼了一份答辩的感觉,所以CN学到点真东西让思维更进一步很难,一是骗子和庸师多,二是前者挖的坑导致后面的人很难爬出来。
上学时感到别扭但说不出理由。
语文的阅读理解题是一种纯扯淡的题目,他对阅读材料预设了立场和唯一的标准答案,学生做这种题目久了就习惯了断章取义,咬文嚼字、过度解读,因为要强行往标准答案上面靠,你也不能对文章有自己的理解。以前有一个笑话,有一个高考阅读题原文的作者去做自己写的文章出的题目,居然得零分。所以这种方法训练出来的学生都成了诡辩家和杠精,听不懂人话,表达能力极差,毫无逻辑,讲话喜欢绕弯子、扯犊子,沟通效率极其低下。
在高考判卷比较严格的省份,语文考100-110属于正常现象,能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得分大概在120左右,很少人能拿到130分。至于那些能拿到135以上分数的,说句难听的话,我觉得此人精神有点不正常,只有把自己带入出题人的精神世界,深刻体会出题人的矫揉造作和无病呻吟才能拿到这么高的分数。可笑的是真的有很多家长渴望自己的孩子能做到这一点,哪怕是以孩子精神世界遭到污染为代价,“聪明药”如此热销就足以证明这一点了。
@@samuelwang4544我拿了135 分,你骂我😂😂。 不过我学了逻辑,早治好了精神病😅😅
@@samuelwang4544“精神污染”实在太精准了
@@samuelwang4544 “生命这样的旅程”“我渴望你用微笑来完整”
回想台灣的教育,閱讀理解題目雖然沒有那麼極端,但也依然存在,看來我們這邊的語文課程也任重而道遠。
我初中的时候也读到一篇非常荒唐的阅读理解,讲的是有两棵树,一棵树昂首挺胸长的高大挺拔,另外一棵树长了一段时间以后就开始成了歪脖子树低调成长,明显高达挺直的树木更加好看,典型玉树临风,路人的人都说好看,然后老农民来到这里准备砍伐这两棵树,看到歪脖子树就说虽然个子不高也不张扬,但是里面真材实料都是好木头可以做家具和很多有用的东西,砍到高大树木的时候就说这棵树虽然高大威猛,但里面都快空了只剩树皮,哀叹一声这棵树的材料只能用来生火,最后阅读理解让我们认为要做一个低调而且有真才实学的人,老师居然也是这样解释这篇文章。
我当时看着文章就生气,人家树木长什么样最后都要被砍,还得长的符合伐木者的利益,让伐木者可以利用,别人不仅要被利用,还要让自己长的适合被最大化利用,这是什么鬼文章。
奴话人的教育,认真了就是工具人了
哈哈,我初中也读过这篇阅读理解,没有你这么深刻的理解,👍
@@ReiAyanami0001 这种阅读理解的答案应该是开放的,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才有意义。
总结的很好,我总结一下数理化生这些STEM学科,首先要知道数学和算术是俩东西,而国内小学生大部分在弄的是算数、算术、巧算、速算、答题、口算等等,这些机械式的思维和重复对于计算速度确实是很好的训练,但是缺乏了对于真正数学思维的启蒙。其次,初高中数学阶段你会发现,所有的知识点非常简单,而且不多,但是出的题复杂,为了答题而学习,为了得分而学习,这个问题在理化生上面也是可平移的。
所有自然科学都没有在讲科学,甚至没有在讲工程,就是在答题,我亲身经历,有些高一同学为了应付高一化学考试的气体体积问题,因为考点里没有pV=nRT这个灵活性强的方程,只有“标况下,1mol气体占22.4L“这么一个考点,然后变着花样的出题,所以我的同学直接把22.4的所有倍数、因数都背下来了,她说224是7的倍数,下次看到7的倍数可以无脑冲气体方程,然后她们班的成绩是全校最高的班之一了。我要问一下,现实中化学每次都会有1 mol的东西让你用?还是每次产生的气体都是标况?都是22.4的倍数或者7的倍数?以上问题有一个硬件根本原因就是高考不让用计算器
回到自然科学,从初中到高中,他们没有讲”理“,而是讲”用“、”生搬硬套“,而且用法还如此单一、机械,就像是在培养只需要实操的工人一样,每个都按照一个公式死记硬背就行,不需在意深度、广度,我可以说,国内物理化学生物3年没有英国a level 2年讲的多,你即使觉得英国alvl简单,但是你完全能感受到他们是在拿这些当一门科学跟你讲。化学的反应机理和很多无机化学理论、物化都不讲,生物也是对于细胞生物学就涉及非常浅的讲解,更别说其他生物分支的内容,这些内容是真的很难培养出工程师和科学家,要想成就工程师,它灵活性不够,要想成就科学家,它理论性不够。培养出的都是”看一眼题就知道“,”啊,这个模型啊,mg sin theta搞定“,”能量守恒秒了“,最后看到的都是这种回答,还觉得自己学透了,是学霸,简单几个字说出了解一道题的”核心“。
我记得学了蜜蜂这篇文章后,所有同学的作文结尾都是“昨晚我梦见自己变成了啥啥啥….”
沒有學過這篇文章,但是你介紹以後讀起來這個文章思想確實是令人作嘔和陰暗的,頗有特權階級的高高在上的特點
赵家人让其他人给自己无私奉献是这样的,谁是蜜蜂谁是人呢,考试的阅读理解从来会不说这些
这个课文我小时候看没什么,现在看真的是看得我脊背发凉😢
是的。我也有同感。
感谢分享!这篇文章我还没看完就开始皱眉头了,也根本感受不到什么诗意与美好……作者确实写得很恶心,我甚至产生了“此人被批斗,死不足惜”的激进想法,不过我知道这样太偏执了,要想逃脱出中国教育所带来的固有思维模式,就不能这样二极管地批判事物(更何况是采用批斗这种本就变态的方式)。提到的联系历史背景与思考作者创作时的想法的角度我觉得特别棒,人文类的思考就是应该这样多维度地展开去理解,从当事人身处的时代与其个人经历去分析与评判,这才是人文教育该有的样子(盛赞!!)。此文,裹在“优美辞藻”下的卑劣的思想导向,与将其编入语文课本的编辑者之意图,让我满脑子都只有“其心可诛”四个字。能提到“可以用来拓展批判性思维”这点,实在让我宽慰不少hhh,感谢您分享这个角度。
同感,我也是從那個地方出來的,閱讀的問題直到我習慣大量閱讀英文才改善,現在看到中文也是多少有點反感。
也許這就是共產主義最初想推翻的特權階級嘴臉,然而這個特權階級卻在爛瘡橫生的共產主義之上重新長出來了。
諷刺,實在諷刺。
不对,这是秘密写作。杨写这个东是很冒险的,作者虽然不一定有什么良心,但这种风格显然是政治高压年代的写作策略
我高中那时都不让看课外书,挪威的森林和时间简史都被班主任当着全班的面撕过,就这样还指望能学会语文😅
我对语文老师的印象总是很差的。语文老师大多数都是素质最低的老师。
时间简史确实是垃圾 那个年龄段我也看了好多垃圾书
高中我到读了不少史书和古典文学,科学书籍,让我大开眼界。
@@nanometer7为啥说时间简史是垃圾书?正想看看
我们高中语文老师她说自己最喜欢挪威的森林和村上春树,当时她买了新出版的1Q84还在课上给我们展示
不仅仅语文课,所有课都是死板,都是标准答案,一旦你回答出别的东西,你一反应是批评你这个人,从根源上进行否定。
以前初中学过一篇古文叫《口技》,第一句话是“遥闻深巷中犬吠”,当时几个同学回答说意思是表明夜深人静,大家都在睡觉,而我回答说意思是想表明有坏事要发生。然后我至今记得那变态班主任瞪我的眼神…哎
我小学的语文老师就是这样教的,这造成我很长一段时间内的语言和阅读障碍,直到自己尝试大量阅读之后才有好转
我是因为学托福这个契机
我第一遍听这个故事就觉得,什么叫蜜蜂的无私贡献,不是人类去抢人家的蜜吗?。。
似乎有道理。如果赞美牧马人,那就是赞美人对动物的奴役。如果赞美牧羊人,那就是赞美人像豺狼一样去吃别的动物。如果赞美农民,那就是鼓励人类去剥夺其他植物的生命。对吗?
对啊,跟中共一边割韭菜还一边说劳动人民最伟大一样😂
你解读的很好,我也赞同,可是在中国这样的解读不会被允许,日子久了会被举报开除,罪名是三观不正,反动言论。所以最好的出路就是默默的清醒,悄悄地离开。我在国内常常提出质疑,惹得老师骂我三观不正 学生嘲笑我激进 但是我知道我是对的 所以我就出来了。
我觉得阅读理解是最反人类的题型,这玩意儿竟然有固定答案,更可怕的是还有固定格式
anthony老师已经聊过固定答案了,我接下来想主要谈谈格式
大概是这样的:1,用了什么写作手法2,写出了什么特点3,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点和点之间毫不相干,那样子分点写话的方式现实中又用的上多少,我认为人自然的思考方式就是发散的,分点往往把思维给中断了
但更重要的是,大家都知道这个模板,这样做题差不多就变成了在一堆废话中找得分点,而非真的写你自己的感受
没错,你的感受不重要,重要的是出题人的标准答案
然而,作文也充斥着模板,我初二那年出了国,初一那年的高分作文雷同得我都怀疑是一个人帮好几个人写的,大概就是主角开头因某事消沉,看到寄托着某种精神的某物,然后就突然精神振奋到像打鸡血那般去学习了(嗯…但相比于杨朔,还真是小巫见大巫)
总之,啥都有模版
但人类的语言难道不是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的吗!
固定答案+固定格式,按这玩意写出来的东西和机器造的差不多
一些其他的话:
Anthony老师说中国人总想找一个定于一尊的正确这句话真的好棒,可以解释中国人很多性格缺陷,以后可以出一期讲这个的视频吗
荔枝蜜这篇文真的让我有点脊背发凉,蜜蜂只要有足够自己吃的糖,就什么怨言也不会有,死都要悄悄死在外面,因这些特质而被称为高尚,简直写实到不可思议
顺带一提8:30时老梁说的是“蜜蜂这东西”
语文是我这一生的噩梦,想起来比吃了屎还恶心。高二的时候语文期末考试考了全校几百个学生的最低分,英语全校第二高分,语文老师不点名讽刺我英语再好也超不过母语。后来,我的英语远远超越了我的母语,我整个人生从生活到事业,从休闲到研究经史哲再到灵修,全部浸泡在英文里。我可以说的没有口音,我可以听懂北美各个地方的方言,可以听懂世界各国家的五花八门的口音,本能的用英语思维。人活在这个世界,需要语言这中符号来帮助我们认知,帮助我们成长。非常感恩英语能够代替我的母语。
极聪明的博主。懂得从网友的反馈中,抓住真正值得讲的东西。
12:41 非常同意 Anthony 这里的背景分析。
9:37 作者“蜜蜂是劳动人民”的比喻是有误导的,用蜜蜂的整体对应某个角色的人。应该是“工蜂是劳动人民”。作者在蜜蜂和人之间的比喻是 structural metaphor ,那蜜蜂社会的不同角色也应该对应人类社会的不同角色,比如蜂王 vs 毛泽东,工蜂 vs 劳动人民,蜂巢 vs 人民公社。可以关注作者是如何合理化权力结构的,比如“每只蜜蜂都愿意。。。供养它”,“听话”,“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懂事的。。。悄悄死在外边”。
就像 Anthony 分析的,作者是有特权的,“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但肯定不是工蜂。讽刺的是,作者在文革中被折磨到自尽,正像他笔下的工蜂一样“懂事地”死去。
精彩,尤其是最后一句。
我認為這裡有刻意抹去蜜蜂內部的差異,因為如果讓人們聯想到紅色權貴與老百姓似乎不在同一階級,不只無法有效洗腦,甚至會有反效果。
這個小心思我只能以卑劣來形容。
解毒得非常好!
谢谢你这几期的讲解,解答了我多年的疑惑。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逻辑不清又笨的人,数学差也就算了,中文也很差。 上学的时候的觉得学习是一件非常无聊的事情,以至于成绩很差,即使是喜欢的科目,也没有兴趣学,因为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唯一幸运的是现在身在国外,但悲剧的是没什么技能,没学历,也没什么合适的工作。这种处境,让我觉得自己很失败。后来我觉得奇怪的是我好像并不笨,和那些国外高学历的人在一起也不觉得自己很差劲,逻辑是不强但有时候学习能力挺强的。我经常责怪自己学生时期太不努力了,直到看到你的视频,我才了解了我自己,可以这么说,我的失败并不完全是我的错。谢谢你,可是错过的黄金时期是怎么也回不来了 😢😢只能往前看
语文课同时也是思政课😂
本来就是😂初中就意识到了
这不只是语文教育的问题,不教逻辑学是大问题,台湾和欧美很多国家都有逻辑课,缺乏逻辑思考的人很容易就被各种宣传带动
中國有邏輯課,在高中政治的選修裡,這真的需要闢謠嗎,自己去查一下很難嗎
@@charming-dot-273有逻辑课选修不代表会修,我当初高中就没学!而且关键一点:逻辑学作为批判性思考的工具,作为选修合适吗?不应该是必修吗? 从概念定义开始,到提取命题,重组命题,分析命题的逻辑结构,找出逻辑漏洞! 这些技能不应该是现代公民社会必修的技能吗? 选修是什么意思? 可要可不要?
@@charming-dot-273首先这是近几年才有的,我读书时没门课;其次這是政治課,只有选政治的才會学;再者這是選修課,属于次要地位。
最后,中国教育的特点是,无论什么内.展开
@@charming-dot-273我学纯理的还得专门去翻翻政治选修教材?从你的话看得出来即使有这本教材,里面的内容也只能教出你这样的人才。
@@faneter9441 是选择性必修,如果你高考选政治,这是必考的
我高中是物化政,逻辑必须要学的
以前好像学过这篇文章,现在再听到,当主角和老农聊完蜜蜂抬头看到劳作的农民,我感受到的是恐怖。就好像有些电影里,当主角发现世界的破绽时那种感觉
楚門的世界,當楚門意識到自己的世界可能是虛假的時候,那就是你現在的感覺
@Freeman-j1h 那我可能发现破绽很久了😂
@@susanl3902 我當初有同樣的感覺是在2022年前後,當時還在China,他們宣傳說Covid19是殺傷力巨大的病毒,必須消滅,其他國家不消滅都是愚蠢的行為。
經歷了三年的隔離,最後一句話就放開了,瞬間就有一種被玩弄感情的感覺。時間過去這麼久了,其他國家我都不討厭,我唯獨討厭中國。但凡有機會,我都會想辦法區別對待中國。🤣🤣🤣
@@Freeman-j1h根本就没把中国人当人,中国政府管理中国就像管理家禽一样,说好听点是管理宠物。不过又不是,毕竟宠物不用工作。
Anthony 能不能讲一下怎人可以克服阅读障碍? 我看完这一期才恍然大悟自己可能有阅读障碍。小时候语文课要背诵重要的段落,有时候甚至要默写,即使我离开了中国我还是会觉得阅读一本书或者一篇长的文章很有压力。在有限的时间内回复email 也觉得好痛苦。这个视频有揭开我心里的疑惑,原来是小时候语文课带来的后遗症!我脑里闪过了好多以前背诵课文,默写,做阅读理解,还有写作文的那些画面!有一种和自己和解的感觉,原来不是自己懒,也不是自己的理解能力差,阅读慢也不是一种罪。一切一切都来源于输入思想的恐惧和表达的不自由。
上学的时候我最讨厌的就是写景的文章,你要是阅历太浅你就是把文章都背下来也勾勒不出文字所描写的景色
「我們是視覺上的沙漠,這是一個沒有美感教育的社會。」ーー陳丹青
说实话我虽然当了高中几年的语文科代表但是我真的不知道语文在学啥,高考在考啥。。。
歌颂劳动人民对劳动人民有什么益处?分配机制合理才是对劳动人民真正有用的“益处”
我记得自己小时候还会看书,但是后来越来越不爱看书,想到看书就有一种压力,倒是在外国影视剧里面找到了很多触动,就经常在家看电影电视剧,最近终于发现一些自己想看的书,也买了一些,希望自己能看,但是还是感觉很困难,不知道为什么,拿起书就感觉很沉重,今年好不容易才看了一本,我觉得成长过程中越来越感觉到读书这件事被赋予了功利色彩,甚至咱们总书记也是在大会上背书单了。
有看权游吗
@@XXTOM-typeC 有啊,不错
小時候做閱讀理解,揣摩出題人想讓你揣摩出的含義。
長大後人情世故,必須理解別人不能說出來的潛規則。
我想到中國政府從小灌輸的:
每個中國人都要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一統而奮鬥!
Anthony老师更新啦,又到了每周最期待的时刻
如果大家还记得《死亡诗社》的话,你们就应该意识到,教育本身带有服从规劝的目的的,“标准答案”本身是不同国家在不同阶段对孩子进行的思想灌输和思维塑造的一环,这本来就无可厚非,毕竟大部分国家的教育还是有选拔机制这一层作用在里面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你在哪里都能听到对所在国教育的批判,因为它本来就无法满足每个人的理想像,也正因如此,一个好的老师是多么的可遇不可求。如果你带着政治性的眼光去批判它的存在,那么证明你已经是被它塑造出来的一部分了(只不过是相反的方向罢了)。
我于02年生,在江苏接受基础教育,我这一代的课本中应该没有这篇课文了。感觉教学在古文古诗的训诂学习上花费了主要的时间,现代文只讲鲁迅和诗歌,其他自行阅读。
確實,高中除了文言文,基本上所有現代文和外國文學,老師都不會講,魯迅講的也比較少
日本东京大学社会学教授上野千鹤子教授写过一本书「情报生产者になる」,她提到日本的语文教育文学类文章太多(小说,散文等等),这不合适,应该多用社科类文章。考试题不要再问作者什么感受了,而是问这篇文章的论证结构有没有逻辑错误
本来文言文国内也没有什么高手,偏偏要教,论语中曾皙言志之解,可谓离题万里,本为祭祀,而言游泳。可笑二月天游泳。
非常形象的文章(雖然我才初一還沒學到),只用隨便撒一點“糖”,“蜜蜂”就晝夜不停地給你勞動,給你豐富的利潤,而且“蜜蜂”還不會有情緒,不會喊累,自己快死的時候出去自己無聲無息的飛到別處,在哪死的都不知道。總得來說,“蜜蜂”很方便于管理,給一點糖就能給你拼命“勞動”,而且這一切只用提供“生產地點”和一點點的“報酬”,其他的全都由”蜜蜂“自己做,真的是太感動了,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了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下對底層人民的優待和中國人民的乖巧懂事和無私奉獻,表達了作者對大大大大大中國農民工人的驕傲之心
(sorry表達不好😐,語文排倒數,第一次發評論。然後嘗試用我們寫作業老師讓我們背的模板去寫的這個評論,因為我不喜歡用模板寫語文特別是閱讀理解,彈我們老師要我們這樣,我覺得那幾個已經用爛了的詞比如(生動形象),和這種呆頭呆腦的模板很好笑和諷刺🫠🫠🫠)
我觉得中国语文教育失败有以下几种原因:
1. 中高考是一根指挥棒,是有考纲题型限定的,文学类阅读题的关注点无非就那几类:内容细节、写作技巧、中心思想之类的,平时应试准备也就翻来覆去讨论那几种知识点,作答时很容易踩点猜中大部分,学生可能拿到很高的分数,但也失去了探索应试范围以外的动力。Anthony讨论《荔枝蜜》的背景,更像是大学小组讨论了,无法应用于以“公平”为幌子的中高考选拔考试。
2. 政治正确压倒一切,压倒更加细腻的个体差别,压倒主旋律以外的社会议题。阅读素材不会政治不正确,回答问题若是政治不正确只会得到惩罚。同时,中国学生在校时间超长,或者回家太多作业,生活十分单调,再加上中国社会包容性太差,评价标准单一,致富来源又牢牢把持在官方手中,学生看不到不一样,不习惯不一样,彼此也是高度同质化,一旦读到跟主流叙事不同的东西,反而可能油盐不进。
3. 语是语,文是文,有时候一篇糟糕的文章可能很有语言学上的价值,但是“语”“文”不分导致目标模糊,劝退学生。有些文章只有一定年纪、阅历才能读懂,在不适合的年纪作为必读文本只能适得其反。以及我们这一代已经不学现代汉语的语法了,对教育资源的竞争很激烈,但是知识体系不全。
4. 部分地区强行推广普通话,扼杀了学生的语感。普通话不是任何人的母语,太小就只学普通话是不接地气的,很多方言的语感是中文系做学问的基础。另外有部分地区又将自己的方言当作普通话,培养出来的闹出“外婆是方言、姥姥才是普通话”的笑话。
以上种种问题的集中体现:中国人朗读基本只有“央视腔”,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但只有主旋律一种题材。连俄语都有7种调型,其中应用于宏大叙事的只有调型6,普通话只有定于一尊的用处,甚至连俄语都不如。
還好台灣的教案不長這樣,我也寫過一堂課的教案,雖然各種術語填空讓當時我有些頭疼,但絕對沒有這個教案這種強制思想教育這麼讓人難過,突然覺得台灣的國文課好玩好多.......
台湾国文课会选择什么文章?
@@chengcheng2790 「國語文學科中心-高中國文學習網」有高中的課文,也有孔乙己喔!
@@chengcheng2790 印象最深的是再別康橋,還有孔乙己。
@@f99yes 原来台湾也学鲁迅啊!(孔乙己就是鲁迅的)
7:28,一说出生于1913,我立刻反应有没有活过文革……一看,没.....
那个人死得不冤,在那个年代有特权就是一种罪恶。
我也是语文教育的受害者,我有比较严重的阅读障碍和厌烦,后来是刻意强制自己阅读,才能读的进去。
但常常任然要反复重看才能懂,或者还是像没看一样。
me too 买了很多书却一本也没能读进去,除了一些极度吊胃口的小说
@ 我也是,买了好多书,有些书没看,还是新的,导致我常常认为自己虚伪无能,自责愧疚,自我怀疑。
经过两三年的浏览境外网站,我越来越认识到我们是被毒害了,浪费了一生的宝贵时间和天赋。
无神论国家就是撒旦。
我问你你会中文语法吗?一大段话里只有几个字是有用的。你是不懂中文语法!把没用的看了!这是需要训练的!起码高中开始里面有病句。要有语法的@@JackWen-hy1dq
幸好现在不读书了。要是现在让我总结荔枝蜜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我会觉得这作者要么是在讽刺统治者理所当然的贪婪、肆无忌惮的剥夺和对完美奴隶的向往,要么就是被洗脑洗到神经失常,可以作为一个“专制统治是如何扭曲作者的是非观”的典型案例,结合他写的文章好好研究一下他的心理。
請問去哪裏找美國初中物理教材或者相關資料,或者視頻
小学课文里面有一篇印象很深刻的文章,说的是大跃进期间易子而食的事情,描述大概是“锅里露出了白白的手臂”,非常毛骨悚然,但老师完全没跟我们解读这段内容,我也是在成年后了解到大跃进才知道这文章描述的事情。
确实 我明显感到我小时候阅读能力更强 经过学习后变差了
61年的散文,如果写上人性的追求,杨朔就不可能成为作家了,即使赞杨蜜蜂着眼点也是勤劳,忘我。从人类本质说这的确应倡导的。当下的文化,这点反而退步了。一年级的课文,第一课说天,地,人,宇宙空间万物。让小孩认识到我们的定位。第二课开始啟蒙,主宰宇宙的人,思想,..转入政治教育。《荔枝蜜》确实是给中国人语文教育的美好回忆了。
我对这篇文章的解读是我觉得作者是在写他自己,就好像我是一个写剧本的,我的主人公都是我自己的映射,而不是劳动人民。当然,中国的老师把这篇文章解读成那个样子肯定是政治环境使然,这个我同意。
我爸爸就是高中语文老师,哈哈哈我晚上拿给他看看这个视频😂😂😂😂
這裡我就得說說我的想法了,荔枝蜜的作者寫出了這篇文章,對於我們來說很容易明白他的想法以及他寫作的種種技巧,但是對小朋友來說,他們不懂,所以需要我們來引導。因此第一步肯定是告訴小朋友作者的寫作技巧,跟他明面上想表達的意思,至於要不要跟社會主義什麼的連結在一起,那當然是不需要囉!但是,問題來了,後面的寫作時間跟背景,到底要不要在課堂上說明,是不是需要批評這篇文章,我覺得商榷。對於小朋友來說,他們要學的東西很多,真的要他們去研究批判,大概是沒那麼多閒暇的時間。所以我覺得,語文老師可以把第一階段的明線講清楚就很好了,後面要不要跨學科,得看其他科目的老師有沒有要配合。
正因為不是有能力批判的年紀,我認為這篇文章根本不應該被選入。
這種灌輸是帶有惡意的。
讲得真好,希望老师能讲讲中国教育给中国人带来的缺陷
大声朗读课文,声情并茂之后,老师就会给你“大红花”🌸,对于小学生中学生而言,他们在家庭中已然得不到足够的情感反馈,当然在学校生活中会下意识的寻求权力中心的认可,他们是不能明了这一切的。语文历史地理政治这几门科目都带有强烈的cn
色彩。cn会对学生的身体、声音进行规训。高考作文也总是让被统治者和统治者相互共情从而达到自愿牺牲自己的目的。不知道为什么读完大学以后再去看中国的作文题目或者阅读理解会觉得很婴幼儿,但是读高中的时候却没有这样的感受。
谢谢您的视频
因为他们的目的就不是要培养能共情能欣赏文字美学的人啊,他们只是想批量制造不需要独立思考能力的螺丝钉
想知道思维的活跃性和心境心情等状态与阅读有什么关系呢?或者说什么会在较短时间内影响阅读理解能力,因为我这段时间心情不好,有时候虽然想看书读书学习,但却很难投入到那个批判的客观的思维状态中,也就很难顺利快速地提取文本信息和多元感官感受,顺便想到另一个原因,这会和身份认同有关系吗?
洗脑与反洗脑之间的较量。
谢谢博主帮我们的思想洗澡!
每一个视频都看❤
我小学三四年纪数学就开始跟不上。回想起来,是因为看不懂应用题(应用题需要一定的阅读能力)。
既然工蜂隐喻的是劳动人民,那蜂王又是隐喻的是谁?
从视频获益很多,谢谢博主的新视角。
有个异议,博主讨论的语文教学可能是旧的了。现在有创新的。博主可以去了解新的语文教学。
一是博主选的《荔枝蜜》很早就从教材下架了,不算有代表性。建议博主看新的教材,比如新的人教版。这篇可能是较早的教材了。
即便入选课文时,这篇是删减过的,把“死在外边”等“负面”内容删掉了。学生是可以感受到教案说的诗意等氛围。
第二,现在的语文教学方式跟博主说的也有差别吧?如现在强调“任务驱动型”,说是以学生为主体探索。这点我不确定,但我读高中时大概十年前语文老师一直强调这个。可能跟博主说的填鸭教学有出入?
供参考。
我出生在1975后在一个湖北县城成长,我的语文老师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年龄,
第一个是小学基础一二年级的老师非常严厉大概在25岁左右我清楚记得拼音的学习时候一只手拿着竹编一只手拿着书,老师也出生在县城竹编也是更具威吓象征意义,
第二个是三四年级她来自农村,80年代的时候很多老师普通话不是很标准,作为语文老师的她却嘲笑我装腔作势的标准普通话朗读,
第三个语文老师是五年级的外地调来的省会来交流的,非常喜欢这个老师,对我的朗读大加赞赏,而且讲到了语文的作用,讲到了阅读,鼓励我们看小说,写日记。
第四个语文老师是初中的一位很长者的老师,同样来自外地,她一头白发近60的年纪在夏天穿着得体的百褶裙和衬衣,透露的气质与五四运动的女学生无差异,她每次上课特别注意诗歌与散文的朗读,同学们无一吵闹,安静的享受这个过程。
第五个初三的时候换了一位男老师来自农村,同样用着本地的方言教着语文,他的方法就是罚抄和鞭打,而且是那种有仇似的鞭打,他还在校门口旁边开着一个豆腐坊,同学们为了少受到体罚都去他家买豆腐和豆浆。
第六个语文老师是高中一年级,来自师范刚刚毕业,也是来自农村并且担任班主任,他积极响应各种学校的班级竞争的活动,同样他的普通话很糟糕,也是操着地方方言讲着课本,当然只关心答案和考试.
第七个语文老师是高二和高三,其实已经忘记了语文只记得作业和考试。
还有一个当时现象
90年代初中毕业有一批农村的同学去了师范中专,因为农村的同学比例较高是因为早点出来工作而且包分配,还有干部指标,城镇户口,很多也成为了校长,主任,教育局领导。
90年代中后期高中毕业同样大量农村同学进入师范,师专,因为其他综合大学需要缴纳一定学费,还有生活费自理,自谋职业,而师范类大学有生活补助,免学费包分配。到如今很多成了高中校长。
90年代末大学毕业自谋职业找工作,其实无非有关系和有自我膨胀,很多同学很好找到工作,而农村的同学留下读研的很多,慢慢他们现在成了教授,院长。
....
我小学一位班主任语文老师,教的什么都忘了 印象很深的是她的脾气,讲话温文尔雅 对学生像自己的孩子,训斥学生时也是晓之以礼动之以情 照毕业照的时候 她还帮我整了下头发。 初中的语文老师是外地分来的师范毕业生,很幽默很尽职,能感觉到是按教案教的有时有些言不由衷,念着”作者通过xxx表达了xxx”时有几次自己都笑了,男生的大众情人。另一个语文老师,因为我是他的课代表的缘故吧接触比较多,我们忙着写同学录的日子里 他说这些同学你以后不太会记得的,还有当时流行的一个电视剧歌词 他说太消极了。高中的语文男老师 伏案在讲台桌子上 就像古代的老先生走下了画;另一个高中男老师 印象很深的是他说“主席在这里用了xxx手法…”, 当时心想 有人还是这么崇拜毛的啊
要怎么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啊
Anthony可以说说,在教育系统内的学生该如何应对考试吗?
这期太棒了,没听够啊!
我高中时期语文考试有一篇诗词《不第后赋菊》,这首诗是黄巢写的,就是那位冲天大将军。考试有一个问题问的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知道历史的朋友都能明白这是首“反诗”。尤其这句冲天香阵透长安,长安在唐代那意味着什么呢?不必多说。我的答案简单说是黄巢对唐王朝的愤恨,结果我这一问没分数。标准答案是什么呢,说出来都很扯。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喜爱之情。这就叫语文
10:23 我台灣人,沒上過這種課文,第一反應是「所以把底層勞動者從生坑到s再來讚揚被他們壓榨這件事到底是在講什麼鬼」
Anthony,您好。我想反应个我观察自己和别人对比的情况。我上大学之后,我一个同学能够静下心来把大学课本的教材一个字一个字非常有耐心的从头到尾看个遍。她学习成绩也特别好。而我自己却非常没有耐心看书。有的时候,甚至晚上坐在自习室,却一个字也看不进去书。甚至有一种上了大学缺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学习了的现象?请问您知道这其中可能得原因吗?我这是阅读障碍吗?
然而,在高中语文课都没有人听,都在写其他科作业或者补觉,因为就算听了也对语文成绩没有任何影响,语文考试的成绩更多来自于刷更多的题背更多的应试技巧。就导致了语文老师准备了很多的有思辨性的话题缺乏学生的参与。
我就极其讨厌语文课。后来我的表达能力是从脱口秀等捡回来的,所以我现在说话也是会有点刻意地带一点梗。
然后说一下数学最大的问题。最搞的就是高中时期各种数学大题要求你必须按照某些固定的步骤格式去书写,否则就不给分,这最终把数学给变成了一死记硬背科目--这彻底背离了数学的初衷。
这样培养出的玩意事实上也更加容易接受博主讲的那种风格的数学教材--因为他们没有理解能力,没有逻辑推导能力。但是他们会死记硬背啊,他们看着课本,然后机械地背诸如“任意厄普瑟隆大于0,总存在德尔塔大于0,任意艾克斯属于艾克斯零减德尔塔至艾克斯零加德尔塔,都有爱抚艾克斯减爱抚艾克斯零的绝对值小于厄普瑟隆”,就像他们在高中背语文阅读理解答案或数学大题过程一样。他们也不追求理解,也不追求厘清各个概念之间的逻辑推导关系。说难听点,这样的学生在高中已经变成了无灵魂的躯壳,那么到了大学确实就只能接受这种低品质的教育。
学校数学越学越难,折磨人同时也在筛选人让分数低的败下阵来。😂
我也是听了一年级小孩说的话之后才开始关注语文老师后来发现我们这边几乎所有小学的校长都是语文老师出生
Bioshock Infinite里有一段资本家赞扬蜜蜂勤劳工作不计较报酬的宣传。当时玩的时候有种朦胧的似曾相识的感觉。原来是这篇课文呀。
对于那些长期生活在中国而且还没法脱身跑到外国的人而言,如何才能形成一个正确且逻辑清晰的语言能力?
大量的对于具体事实的剖析,先按照你的逻辑进行思考,再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反思,寻找自己逻辑的漏洞以及不合理点,试着去批判你剖析的事实本身,是否是一个伪命题,去增加自己元认知能力。大量的不设限制的思维锻炼,认知升级,能够帮助你形成逻辑清晰的语言能力,但是正确是相对的。
@@hesse-p9d 谢谢你的建议,如果是通过阅读的话又该如何训练个人的语言逻辑能力呢?
你的思维里觉得通过阅读来增加逻辑语言能力,但是其实可以换一个角度,应该通过语言的输出来锻炼,用逻辑思维构建你的语言,精确的,经过思考的,输出得到反馈,快速试错,迭代优化,从而构建。
@@hesse-p9d所以考研学计算机好还是翻译好呢?🤔前者有数学。后者我今年刚考完,确实是一坨,但是高数是真难,我的兴趣有点不够😢
@@GaoYu-c1x 从就业角度讲计算机相比翻译会更好一点,从个人角度出发,不同专业学习难度对你不一样。基于事实,以就业为导向,选择计算机,从而去思考如何解决高数学习的问题。也就是你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学习高数,基于这一点你可以好好思考,你学习高数欠缺的是什么,是什么原因让你觉得难,这个点是否可以习得,从具体的碰到的高数学习问题出发,一定一定去解决,深度的思考,开始不要图快,可能在欠缺的点上去思考花费你几个月时间,但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可能为你高数的学习打下一定基础,让你能够在面对考研数学中完成基本任务,最终达到你考研计算机的目的。
文科都一样,政治、历史就更不用说了。我高中那会儿虽然是文科班,但是文科都学不好,数学英语和地理是最好的。现在想想,背不下来记不住的深层次原因,可能就是我无法理解背后的逻辑。上大学、研究生以后,接触到了一些国外的教材和书籍,后来又出国交流,读的书多了,思维才慢慢打开。
讲解一篇小学语文时, 把它的创作时间和政治挂钩, 本来好好的文章一丝美感都没了, 我倒是记得这篇文章, 儿时觉得挺美, 大了觉得被洗脑了,让我们这种身处优越的孩子, 对劳动人民产生了过分而尊重, 反而让那些没有接受过类似思想的人跋扈不敢惹.
还有鲁迅的那句“路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只是走的人多了才有了路”,这句话多消极和颓废啊,当年语文老师非得讲成对未来充满希望,最近我把我的观点说给一位同龄的初中语文老师时,他说不同时代文章的解读理解都不同,我就呸
我感受不到任何詩意,反倒是倒吸一口涼氣。😂
我从初中开始就这样认为语文课教的是真奇葩,我到现在还记得初一刚入学第一次考试,满分150的卷子,语文90分全班倒数,阅读理解更是千奇百怪,完全就是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的状态去猜测出题人的想法是什么,毫无逻辑,全是感情!数学再难好歹有绝对答案,一就是一,语文写这个也行写那个也行,作文就纯看心情给分,写的逼格越高分就越高
好视频。
我出生在70年代的农村,小时候不知道到蜜长啥样,因为周边没有人养蜂,供销社也不卖,第一次吃蜂蜜大概是上了初中后,过年去姥姥家偷吃一个养蜂的远房舅舅的蜂蜜,还被骂了一顿,还好好歹是个客人,没挨揍。
所以,怎样就造成了阅读障碍?
UP主完全是胡扯!本來就不是每個人都愛學習愛閱讀的!我屬於從小喜歡語文課,愛讀各種小説的人,大學圖書館裏各種厚厚的世界名著是我的最愛!進入社會以後忙於工作忙於賺錢,放棄了讀書的習慣,加上互聯網的普及,越來越習慣於閲讀短小文章,很難净心去讀書。閲讀習慣是需要從小培養并且堅持不懈的,就像運動一樣,一旦長期擱置,很難恢復!尤其是現代社會,人越來越浮躁,哪裏還能靜下心閲讀長篇大論。中國孩子開始上網玩手機的年齡越來越小,這是個讓人擔憂的問題
以前我就想,那个时代创作那些红歌的人是真的看到这个国家朝气蓬勃,所以他们才创作出那些给人感觉很正能量的歌曲,而为什么他们会感觉这个国家朝气蓬勃呢?因为他们吃饱穿暖,从未饿肚子,又活在共产党编织的美梦里
以前上学的时候就最反感这种强行升华强行关联的文章。
有0个人想知道这篇课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种教法从最初的情感共鸣都做不到,尽是往每一条缝隙里塞政治宣传。写作手法云云恰恰是最细枝末节水到渠成的事。
家长老师:浪费时间😂,看看人家😅,要随大流😅,就你特殊😅
同意,太慘了在那片地方生長起來的孩子(包括我),對於語文除了‘識字’之外什麼也沒有,好笑的是很多字也只是知道怎麼發音而已,都算不上‘識’吧
有時還要借助英文這個foreign language來理解中文⋯
如果我有博主这样的语文老师就好了,我当时的老师只会读教案
中学时就学了日语,标准日本语,日语的学习和评价体系比汉语好,标准日本语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参与编写的,讲个敬语越学越乱,日本本土自己的大家的日语就好很多。简体中文很多词汇来事自日文汉字,日语思维结构化比较好,有重点,大陆语文教育从小学就没重点,弯弯绕的小作文😂 日本幼儿园,作为母语,也认汉字。
天哪,原来如此,我小时候看那本标准日本语,就是好难读进去就后来我自己去找了一些日本书,我就觉得挺简单的,我考二级一级都没有任何难度,但那本标准日本语我根本就四分之一也没看完😅
那么其他中国以外的中文阅读学校是怎么教和考的
中小学语文给我的印象是你要猜出题人想要你写什么答案,很讨厌,明明我读诗读文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硬要我写点什么感觉。还有作文,给我的印象就是编,编写一些附和光伟正价值观的故事,至于议论文更是催眠自己某某观念是正确的然后胡编论据,恶心死了。
幸好后来遇到一个老教师给我展示怎么怎么根据题目提出的议题去联想(而不是胡编),我这被子恐怕都讨厌长篇写作
别说学生,作为语文老师,感觉教语文是一件非常头大的事情
杨朔的《荔枝蜜》《茶花赋》,还有茅盾的《白杨礼赞》这些唱颂歌的课文,是当年学生时期最恶心最讨厌的文章,想不到现在依然在毒害着学生。
不知道自己上了十几年的语文课都学了什么,好像除了认识那么多的汉字,也没搞懂什么时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是什么东东,语文成绩一直都在及格水平
让老百姓无私奉献,官员好在后面捞😂
绝大多数作家都是那样,为当权者歌功颂德,赞美劳动者目的是让他们心甘情愿的做牛做马,做韭菜而不能反抗。
這文章一點都不感覺詩意,只感覺吃人不吐骨頭
这个蜜蜂估计是方式的农民,那时候农村的粮食只留够口粮,其他都要被收走的,农忙的时候干农活,其他时候跟大队去干工程,然后,三年大饥荒的时候,很多人被饿死了,也没发生什么暴动。
所以这个蜜蜂指的是当时的农民? 倡导大家向农民学习?
请解释一下什么叫语,什么叫文,为什么叫语文?
语言和文章!这不简单吗?
荔枝蜜,充满了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