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術 武術

แชร์
ฝัง
  • เผยแพร่เมื่อ 6 พ.ค. 2024
  • #taiwan
    #kungfu
    面對國際化,「我們」到底是?
    暑假做了一場課程實驗,很欣慰有台中女中、興大附中、忠明高中、豐原高中的學生,以及遍及豐原區、大雅區、中區、北屯區、南區的民眾來參與,雖然課程內容與升學就業無關,但對修身養性靜心迪智確有奇效,對於需要快速切換專注力在不同學科、興趣、娛樂的現代青少年,我選擇了台中二高傳習的三戰,做為課程內容核心。台中二高張常球於民國初年來台灣傳習鶴拳,傳來台灣時因習練者秉性習慣,已經各自帶有特殊風格了,張常球謙懷處世拳法又有益於人心安定,是以日治時鶴拳尚得以在台中發展,雖道館被賜號「武德堂」,然而鶴拳大多還是在「暗館」狀況下傳授,各館交流並不密切,面對的挑戰試煉也不同,經歷幾代傳承下來,就又分別產生不同的特色,與中國的鶴拳早已風格各異了,因此學習此拳,又帶著一「台灣文化主體性」的思辨。
    試想當我們面對國際社會,自認為具有台灣特色的文化,是否就簡單地被劃分為中國文化?日本文化?歐美文化的模仿或分支呢?日本體育課必修武道(柔道、劍道、相撲),反觀我們的體育課這些是不存在的,不是武術重不重要的問題,是文化傳承與認同的問題,中國拳法到日本,他們轉化成自己的東西,到臺灣到目前為止,卻還是以唐山馬首是瞻,總玩不出自己的名堂,這些東西在台灣發展幾個世代了,早就自成系統,但臺灣卻不自覺該保存,任由老成自然凋零,目前的正式教學的武術,又是後期的新花樣,長此以往的玩別人的規矩,我們是脫離不了附庸的地位,自也形成不了與大陸區隔的文化特色,這不是政治問題,而是文化主體性問題。
    繼上次史觀我們進一步來說「台灣文化主體性」,那是以台灣為中心來思考,能以本身擁有的資源與特色做進一步的闡述。台灣的文化主體性是什麼?台灣的文化主體性還處於無錨狀態,每當政權重組,就常以刪去法來撕裂,有一群人致力於去中國化,一中群人致力於去日本化,也有一小群人致力於去美國(西方)化,但卻不敢大張旗鼓宣稱台灣的主體認同應該落在原住民的先民文化上……,台灣必須同樣誠實的面對自己文化中的各種文化要素:先民的南太平洋文化要素、大航海時代區域殖民要素、中華文化要素、日本文化要素,還有近50年來的美國(西方)文化要素、東南亞文化要素。站在這些要素面前,我們得負面和正面都看,好處和壞處都正視,切莫讓「怨」與「恨」不時成為台灣社會的主流情緒,台灣人民若學不會同時心平氣和,獨立思考面對這些文化要素,成不了公民,而只能停留在良民、順民、刁民的狀態。
    台灣人是否應面對歷史上曾經遭受荷蘭、日本殖民的經歷,甚至也不能迴避冷戰迄今美國帝國主義對台灣文化的強力介入,因而回溯台灣現代性的過程中,必須承認台灣的文化裏面,除了原民文化、中華文化外,還已經有了日本文化、西方文化、東南亞文化的存在,它們已然「內化」於台灣文化中,若要建立台灣文化主體性,唯有使用批判性思考的視角來省思台灣現代性背後的歷史與文化結構、擺脫台灣處於其他文化(如日本文化、西方文化)次要地位的心態,才能真正孕育出含納多元且包容的台灣文化主體性。

ความคิดเห็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