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性论》白话译文,全片长34分钟【高清】

แชร์
ฝัง
  • เผยแพร่เมื่อ 23 ส.ค. 2024
  • 对于慧根不够的人如果不能领悟这些大道理,那么就先从学会好好做人开始,去积善行德,以求获得天道的善报,以免因为错误的修道而耽误了获得善报的做人。
    我的频道: / @user-ns3im2hi7h
    达摩大师《悟性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全文朗读21分钟
    • 《悟性论》白话译文,全片长34分钟【高清】
    【涅槃】涅槃是什么意思?佛教“涅槃”怎么读?
    • 【涅槃】涅槃是什么意思?佛教“涅槃”怎么读?
    【六字真言】梵文怎么写?六字真言是什么意思? • 【六字真言】梵文怎么写?六字真言是什么意思?...
    《药师经》经文 •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简称《药师经》...
    《药师经》读经之前先了解经义 •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读经之前先了解经...
    《药师经》密心法 • 《药师琉璃光佛本愿功德经》 密心法 李文涂...
    《药师经》白话文 上集 •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白话译文朗诵【上...
    《药师经》白话文 下集 •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白话译文朗诵【下...
    《药师经》十二药叉神将简介 • 《药师经》之十二药叉神将简介。药师佛有十二大...
    《药师经》西方极乐世界与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
    • 西方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东方有药师琉璃光...
    《药师经》读经之前先了解经义 【高清版】
    •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读经之前先了解经...
    《药师经》经中之“九横死”,何为“飞来横祸”
    •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经中之“九横死”...
    《药师经》经义解释 •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经义解释
    《药师经》南怀瑾先生讲述其中的秘密 • 《药师经》南怀瑾先生讲述其中的秘密
    《佛说阿弥陀经》 •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朗读全长11分钟【高清】
    《无量寿经》经文上集 • 《无量寿经》经文朗读,完整版【上集】
    《无量寿经》经文下集 • 《无量寿经》经文朗读,完整版【下集】
    《菩提达摩大师血脉论》经文 • 《菩提达摩大师血脉论》顿悟法门,直指人心。清...
    达摩大师《悟性论》经文 • 达摩大师《悟性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全文朗...
    《金剛經》经文 • 《金剛經》經文朗讀31分钟【高清】
    《道德經》经文 • 《道德經》全文清静朗讀32分钟,特述字有拼音
    《心經》经文 • 《心經》誦讀,觀世音觀自在菩薩
    《心经》译文 • 《心经》 译文
    《心经》要义 • 《心经》要义
    《心经》回向文,最简单的心经回向文 • 《心经》回向文,最简单的心经回向文 ...
    《心经》白话译文 • 《心经》白话译文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药师灌顶真言 咒语 •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药师灌顶真言 咒语
    《回向文》愿以此功德回向给冤亲债主 • 《回向文》愿以此功德回向给冤亲债主
    揭开东方净琉璃世界真貌:没有淫欲恶念 • Video
    #达摩#悟性论

ความคิดเห็น • 14

  • @michaellee7278
    @michaellee7278 3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感恩師父

  • @michaellee7278
    @michaellee7278 2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感恩師父❤❤❤

  • @michaellee7278
    @michaellee7278 2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感恩師父

  • @zifeimo9415
    @zifeimo9415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每次心被蒙蔽就会回来再听一遍,我有时候就会被权威思想给影响,解决人生的问题靠自己,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跟任何人相处都需要理解自己,也要理解别人。

  • @user-ve8dg7gm8n
    @user-ve8dg7gm8n 8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1

    感恩分享 佛渡有缘人🙏

  • @wensanfel5980
    @wensanfel5980 ปีที่แล้ว +3

    金剛經,清淨經,心經,道德經,悟性論共讀,有互補作用.都能讀懂明白,離大道不遠....是靜坐成道成佛(乘悟開慧)秘訣...我的高師指點叫我讀這些典籍就夠...

  • @tiewahlye5032
    @tiewahlye5032 11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1

    看了此文有如提壶灌顶,一棒打醒梦中人,从此生死与我无相关 i

  • @stevenli7327
    @stevenli7327 8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谢谢!

  • @user-bu3mh6pw2n
    @user-bu3mh6pw2n ปีที่แล้ว

    🙏🙏🙏

  • @taipeter2683
    @taipeter2683 2 ปีที่แล้ว

    太好了,讀了幾次原文再和你的翻譯引証。 你會继續翻譯達摩祖師其他的例如破相論嗎?

    • @user-ig8fn5pn4m
      @user-ig8fn5pn4m ปีที่แล้ว

      達摩祖師所說的心就是=佛經所說的:心、識、所知依、非心心、不念心、菩薩心、無住心、無心相心、阿賴耶、異熟、菴摩羅、無垢識、如、真如、實際、本際、涅盤、有分識、窮生死蘊、如來藏、愛阿賴耶、樂阿賴耶、欣阿賴耶、喜阿賴耶、如來、我、真我、阿陀那、種子識、淨無漏界、法身、法性……等;如是多名皆同一藏識,即大乘起信論所說如來藏心也,不可因有多名,便謂為多心也。如人有三名,不可謂三名為三個人也。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大乘經典,衪講的不只是萬法皆空而已,重要的是在講我們本來的面目,真心如來藏。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不能見如來」是講,要見我們的自性如來藏,就要離色聲香味觸法才能見,也就是要離,見聞覺知心才能證得,禪宗所說的,離心、意、識,參。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前三句是講一切法空相,第四句「應作如是觀」也是講我們的自性如來藏,不然就成了斷滅空。
      「應作如是觀」 就是第二般若時 轉入第三方廣唯識時的內涵。
      (很多人都解釋錯誤)
      所以達摩祖師以唯識系的《入愣伽經》作為開悟的標地,表示離佛陀越近,法越濃純。
      《入楞伽經》卷九云:
      世諦一切有,
      第一義諦無,
      而實體無相,
      是第一義諦。
      見於虛妄法,
      是故說世諦,
      因於言語生,
      無如是實體。
      略釋:「佛法中之世俗諦,是說三界一切法有生住異滅等種種三界有的法相,第一義諦則非三界有的法相,祂是無相的法界本體,此真實而無相的涅槃實體即是第一義諦。世間人唯見三界有的種種虛妄法相的存在,因此為他們開示演說佛法中的世俗諦,世俗諦也就是因為此文字語言的施設而有,無有像是第一義諦之涅槃本際一樣的實體自性存在。」佛弟子解釋佛法,不能像斷滅者那樣妄說,將「第一義諦無」斷句取義解釋為無有第一義諦的意思,因為這樣解釋的話,則接下來的「而實體無相,是第一義諦」就會說不通;並且以下一句「無如是實體」的世俗諦義開示來相比對,即能顯見應有「有如是實體,是第一義諦」的意義蘊含其中。所以,此段經文也沒有像斷滅者們妄說的「無有法界實相實體」之意涵。
      大乘起信論云
      二者聞修多羅說。世間諸法。畢竟體空。乃至涅槃真如之法。亦畢竟空。本來自空。離一切相。以不知為破著故。即謂真如涅槃之性。唯是其空。云何對治。明真如法身自體不空具足無量性功德故。
      這是破:認為真如涅槃是斷滅空:「認為緣起性空是究竟」。因為有些人不明了世間法、出世間法都是假名,並不是真實,卻認為是實有,所以才說畢竟體空,以破他們的執著。聽的人不知這是破著的語言,就執著語言妄計真如涅槃是斷滅空。如何對治呢?說明真如法身自體不空,因為具足無量性功德的關係。
      (第六意識是斷滅空)
      學佛就是要證得第八識如來藏心,而這個如來藏心是要離見、聞、覺、知,才能證得;是故禪宗祖師教人參禪曰:離心、意、識,參;也就是《楞嚴經》二十五種圓通法門所修。
      阿難!汝性沉淪, 不悟汝之見、聞、覺、知,本如來藏 ,汝當觀此,見、聞、覺、知,為生為滅?為同為異?為非生滅?為非同異?汝曾不知,如來藏中,性見覺明,覺精明見,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佛言:「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馬鳴菩薩以止觀證得第八識如來藏的方法如下:
      《大乘起信論》
      若修止者。住於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於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來無想。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得隨心外念境界後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於正念。是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即復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
      這是廣明修習止觀的歷程,而修心入定的方法,在這當中也完全指示的很清楚。「住於靜處」就是遠離外緣熱鬧的地方。天台小止觀有說到:想修學入定,要先學習調和身、心、息。文中所說的「端坐」,就是「調身」,身體不俯下、不仰上,所以說「端坐」。「正意」就是「調心」,不昏沈、不掉舉,寂照現前,所以說「正意」。
      但是這裡所說的修止觀的方法是:不依氣息,因此不調息,不依氣息形色,這是離自身;不依虛空四大,是離外在的世界;不依見聞覺知,則是離心意識。所以古大德在教人參禪時都說:於内,要沒有身心之見,於外,也沒有世界之相,只須離心意識去參,要超越凡聖的方法去學,要遠離妄想境界的企求,因此這裡都說「不依」,也就是「脫離」的意思。
      「一切諸想」至「念念不滅」這五句,正是用心的方法。一切眾生,迷失了本有的真心,一向以來都是用妄想心在做事,因此現在要修習,最重要的就是去除念想。所以《楞伽經》中說:「從上諸聖轉相傳授妄想無性」這一句話,是最為明白切要。
      問:妄想無性,要如何除呢?
      答:「一切諸想,隨念皆除。」意思就是說:這一念乃是直心正念真如之念。現在用心,只要提起這一念為主,再沒有第二念,以這一念的觀照之力,若見妄想一起,就隨即一念照破,當下消滅,更不容其相續,這也就是永嘉禪師所謂的「斷相續心」,參禪的要訣,再也沒有超過這一念了,這已是明確的指出修行的重點。
      《楞伽經》卷一
      「……時楞伽王尋即開悟,離諸雜染,證唯自心住無分別;往昔所種善根力故,於一切法得如實見,不隨他悟;能以自智善巧觀察,永離一切臆度邪解,住大修行,為修行師,現種種身,善達方便,巧知諸地,上增進相,常樂遠離,心、意、意識,斷三相續見,離外道執著,内自覺悟,入如來藏趣於佛地。聞虛空中及宮殿內咸出聲音:「善哉大王!如汝所學,諸修行者應如是學,應如是見,一切如來應如是見,一切諸法若異見者則是斷見;汝應永離,心、意、意識,應勤觀察一切諸法,應修内行莫著諸見,莫墮二乘及諸外道,所修句義所見境界,及所應得諸三昧法;汝不應樂戲論談笑,汝不應起圍陀諸見,亦不應著王位自在,亦不應住六定等中。若能如是,即是如實修行者行,能摧他論能破惡見,能捨一切我見執著,能以妙慧轉所依識,能修菩薩大乘之道,能入如來自證之地,汝應如是勤加修學,令所得法轉更清淨,善修三昧三摩缽底,莫著二乘外道境界以為勝樂,如凡修者之所分別,外道執我,見有我相,及實求那而生取著,二乘見有無明緣行,於性空中亂想分別。楞伽王!此大乘行破無明翳,滅識波浪,不墮外道諸邪行中。楞伽王!外道行者執著於我作諸異論,不能演說離執著見識性二義。善哉!楞伽王!汝先見佛,思維此義,如是思維乃是見佛。」

    • @user-ig8fn5pn4m
      @user-ig8fn5pn4m ปีที่แล้ว

      《佛說不增不減經》
      舍利弗當知:如來藏本際相應體及清淨法者,此法如實、不虛妄、不離不脫,智慧清淨真如法界不思議法,無始本際來,有此清淨相應法體。
      舍利弗!我依此清淨真如法界,為眾生故,說為不可思議法自性清淨心。
      舍利弗當知:如來藏本際不相應體及煩惱纏不清淨者,此本際來,離脫不相應煩惱所纏不清淨法,唯有如來菩提智之所能斷 。
      舍利弗!我依此煩惱所纏、不相應、不思議法界,為眾生故,說為客塵煩惱所染自性清淨心不可思議法。
      舍利弗當知:如來藏未來際平等恆及有為法者,即是一切諸法根本,備一切法、具一切法,於世法中不離不脫真實一切法、住持一切法、攝一切法。
      舍利弗:我依此不生不滅、常恆清涼不變歸依、不可思議清淨法界,說名眾生。所以者何?言眾生者,即是不生不滅、常恆清涼不變歸依、不可思議清淨法界等異名。以是義故,我依彼法說名眾生。……舍利弗!甚深義者即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者即是眾生界,眾生界者即是如來藏,如來藏者即是法身。
      心經明解:
      觀自在菩薩深入自性如來藏時;發現這個自性如來藏;祂的體性;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祂能出生五蘊:色受想行識、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六識:眼識乃至意識界;也因此故:無有無明,也無有能盡無明;乃至老死盡的十二因緣;無四諦的苦集滅道;乃至於六度:施戒忍進定智,也是無所得的,(本來具足故);因此菩薩以這個緣故;能夠無畏的廣度眾生;十方諸佛也依此故而成佛;所以深入自性如來藏是最高無上的總持法。
      《大乘起信論》 馬鳴菩薩造
      下示三大義。所言義者。則有三種。云何為三。一者體大。謂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減故。二者相大。謂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一切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
      若要說明它的體,則「唯一真如,平等不二,不增不減」,這只是就「體」說。若要依如來藏隨染淨而言的話,那麼,以隨淨緣而轉,則具無量自性功德,就成就出世間因果;以隨染緣而轉,則變自性功德而為恒沙煩惱,就成世間因果,這樣才顯出「相」和「用」。因為這三大的特性,是不受染淨或生滅的影響而變化,因此名之為「大」,諸佛菩薩皆是乘此心,是故名之為「乘」,整部論的主要內容,都是在說明這個道理,所以這是「論」所據的根本。

  • @julieluo5089
    @julieluo5089 ปีที่แล้ว +1

    感恩分享 佛渡有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