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大人學習方法和嬰兒並不完全相同。學習第二語言時,我們某種程度上可能需要刻意學習(learning,透過有意識的重複、抄寫、練習等方式讓自己學會),但嬰兒似乎不一定是刻意學習,可能是下意識的習得(acquisition,下意識的吸收,有點像一般人說的「自然而然就會了」),至少是大量的聽大人說,慢慢的會說一些簡單的單字,然後會說簡單的話,但有時候這些話不一定是大人教過他的話。接著就可能出現一些小錯誤,例如以英文來說,會以為所有過去的事都是-ed,所以會把 I ate 講成 I eated;或者以中文來說,以為每種物品都算「個」,把「一枝筆」說成「一個筆」,但這種情況會隨著年齡和環境漸漸改善。這也是為什麼有所謂的「語言習得機制」(LAD)和「普世文法」(UG)等理論出現。也有人認為,小孩在吸收語言的時候,是一次吸收一整段話的。成人要完全用習得的方式,或許也不是不可能,只是一般人沒那麼多時間罷了。 不過我認為,兒童在學第一語言的同時,邏輯觀念也還在發展,較容易照單全收,而且還沒上小學,就算用錯詞,人家也會覺得童言無忌;但學第二語言時,至少已有基本的邏輯概念,而且有些人可能要快速達到很高的程度,所以他才會舉Terry的例子,是快速入門的捷徑。不過無論是第一或第二語言,只要在那個環境愈久或愈常使用,語感就愈強,這點似乎是真的。
我領悟到一種新的學習方式~
我的老么13個月大,剛會說:Bye-Bye & 媽媽,決定跟著他的母語發展同時練外語-把他的新詞彙&新語句同步譯為外語來學習
大兒子8歲,13m開始說出第一個詞,語言爆發期29m
大約三四歲的母語程度就快不是外語人能跟得上的了
我家印尼看護也是完全看不懂中文字、不懂文法,但是在台灣待了一陣子-中文會話就嚇嚇叫!!
那不一定哦,看你有沒想學習的慾望
😂
我沒有看懂,前面說語言關鍵期,也就是會自己在腦中建立語言規則的時間在 12 歲, 12 歲之後就會關閉,後面說要語言習得,但習得成功的都是懂語言學的人。接著我們要學外語要像兒童一樣掌握語言結構,但前面也提到兒童先會說話再去學文法。我的問題是,如果成人無法像孩童一樣建立語言規則,為什麼學二外時採用和兒童相同的作法會比較有效?如果沒有文法分析等語言學能力,語言習得就不會有成效了嗎?如果語言習得可以有成效,那為什麼學第二語言不可能和母語學的一樣好?
看起來很像在找碴,但我真的很好奇。
チェン阿千 没找茬 其实他讲的东西里面很多都是学界存疑仍然在争论的东西:“普遍语法”这种几十年都没什么具体证据的东西就不说了 比如说“语言关键期”这种东西从来都是一种假说(hypothesis)首先是没有统一的期间(有学者说是7岁前 有学者说 12岁 16岁 27岁 都有)其次是过了所谓“关键期”也能够达到母语水准的例子比比皆是 所以现在普遍倾向于不承认“关键期”这一观点
第二語言是否有關鍵期,到我十幾年前畢業時都還有爭議,如li runze所言,到底有沒有關鍵期、有的話是幾歲,似乎都不一而論。目前確定的是,「第一語言」才是有關鍵期的,也就是說小孩到一定歲數還很少或沒有接觸人生第一個語言的話,這一生能講話的機率可能就很低了。這些也不是刻意作實驗才知道的,而是很不幸有相關案例才得到的結果。(可搜尋美國家暴案的Genie和法國森林裡發現的小孩Victor。)
但第二語言似乎沒這種問題。曾經有過幾個實驗,有的似乎能證明第二語言有關鍵期,有的又推翻了關鍵期,所以一直沒有定論。研究人員還測驗過移民的英語能力,發現年紀愈小移民到美國的人口語愈好,但文法方面卻是年紀愈大的移民勝出。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超過12歲才學英文,英文能力一樣很強的例子。至少到十幾年前,唯一能證明的都是12歲後學外語,因為口腔肌肉可能已定型,所以較容易有外國口音(不過我認為因人而異),但只要不影響溝通,其實沒什麼關係的。
其實大人學習方法和嬰兒並不完全相同。學習第二語言時,我們某種程度上可能需要刻意學習(learning,透過有意識的重複、抄寫、練習等方式讓自己學會),但嬰兒似乎不一定是刻意學習,可能是下意識的習得(acquisition,下意識的吸收,有點像一般人說的「自然而然就會了」),至少是大量的聽大人說,慢慢的會說一些簡單的單字,然後會說簡單的話,但有時候這些話不一定是大人教過他的話。接著就可能出現一些小錯誤,例如以英文來說,會以為所有過去的事都是-ed,所以會把 I ate 講成 I eated;或者以中文來說,以為每種物品都算「個」,把「一枝筆」說成「一個筆」,但這種情況會隨著年齡和環境漸漸改善。這也是為什麼有所謂的「語言習得機制」(LAD)和「普世文法」(UG)等理論出現。也有人認為,小孩在吸收語言的時候,是一次吸收一整段話的。成人要完全用習得的方式,或許也不是不可能,只是一般人沒那麼多時間罷了。
不過我認為,兒童在學第一語言的同時,邏輯觀念也還在發展,較容易照單全收,而且還沒上小學,就算用錯詞,人家也會覺得童言無忌;但學第二語言時,至少已有基本的邏輯概念,而且有些人可能要快速達到很高的程度,所以他才會舉Terry的例子,是快速入門的捷徑。不過無論是第一或第二語言,只要在那個環境愈久或愈常使用,語感就愈強,這點似乎是真的。
确然如此。一些案例譬如狼孩等表明幼秊未習得語言,成秊後或許很難學會開口講話了;另外還有長期閉口不言亦可能艁成語言能力旳喪失。也許和大匘旳自我認同相關;畢竟人匘過於複襍,以至於人頪至今也難窺一二
效果音很干擾
The second language comes through practice. If you have time, the third one wouldn’t hurt.
林老師是很優秀的學者
同感
重复听和用,语言自然成。
🤪我得学第三第四语言,但没语言环境
沒環境?那就自己創造環境,自言自語and上網聽conversation
此研究重點的意思是學外語要趁早,黃金期是6歲以前,最遲不可晚於12歲,錯過了,事倍功半,又累,又沒效果
,😂
哎,讲了一堆废话,能不能直接说出来?像儿童一样学语言,不就是旁边有母语者吗?这世界上到底有没有人在没有母语环境的情况下,精通了那门语言?
沒環境?那就自己創造環境,就是no chinese強迫自己speak the foreign language,自言自語都行強迫自己only write the foreign language
說了一堆,一個有用的沒有
下次听你说。看你说得出来么?
@@mingmingmingmingming7143 啊就真的一個有用的都沒有啊
要像小孩習得語言一樣 置於一個可以直接聽說語言的環境
但第二外語很重要的是學習的方法與樂趣
所以一定要有計畫的實行
我覺得他講的很清楚啊
理解有什麼問題嗎
听到学二外可以预防阿尔兹海默症我就笑了,这个演讲没什么实际内涵。
這個論點是有研究數據支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