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缪子探测器

แชร์
ฝัง
  • เผยแพร่เมื่อ 13 ก.ย. 2024
  • 缪子(英文为Muon,又称μ子)最初叫做Mesotron,meso取自希腊字母,意为“中间的”,即处于中间状态的粒子。由两位美籍物理学家C.D. Anderson和S. Neddermeyer于1936年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实验室发现。他们在做宇宙线实验时发现了一种前所未见的现象,带负电荷的粒子在磁场中的偏转与已知的粒子完全不同,即假设它带的电荷与电子相同,在相同速度下其弯转曲率半径要大于电子,但是比质子要小。这就意味着这种粒子的质量要比电子大,却比质子小(后来的试验证明它的质量为约106 MeV/c2,而电子质量约为511 keV/c2,质子质量约为938 MeV/c2)。因为质量介于质子和电子二者之间,一开始μ子被叫做μ介子,并且被认为是预言的Yukawa粒子,但在随后的实验中发现它跟Yukawa预言的性质不同。随着1947年π介子的发现,以及加速器上的其他实验发现的其他介子,物理学家发现这个所谓的“缪介子”与其他的介子的性质很不相同,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π介子和其他新发现的介子能够参与强相互作用,而“μ介子”不能;
    (2)新发现的介子在核反应中的行为与π介子相似,而与“μ介子”不同;
    (3) “μ介子”衰变后产生一个中微子和一个反中微子,而π介子和其他介子则只能产生一个中微子或一个反中微子。

ความคิดเห็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