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树的空观 叶少勇 中论颂 龙树Nagarjuna 第一次直播
ฝัง
- เผยแพร่เมื่อ 8 ก.พ. 2025
- 简 介
主张“一切皆空”的空观思想集中体现于佛教的般若部类经典之中,是大乘佛教的
理论基石。一般认为,活跃于公元二三世纪的印度论师龙树(Nāgārjuna)梳理并论证了
这一思想体系,被称为“中观”(Madhyamaka)思想。龙树的偈颂体著述言词简洁而思
想跳跃,后世论师基于各自立场发展补充,在瑜伽行派和因明学的影响或刺激之下,由
清辨、月称等所建立的“中观派”体系发生了思想转向。
基于现有材料,我们可能很难还原出一个“真正的”龙树,而发掘其思想体系之中
的关键点,找出这些点之间的最短连线,仍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本讲座有意识地
抛开后世诸师的理论阐释,基于龙树本人的著作考察其主要批判对象--自性的含义,
进而明确无自性而空的意义。
以认识论怀疑主义为前提,龙树指出一切概念都同时含示着固定不变的存在主体及
其必须参与的变化和观待,从而导致自相矛盾而不能有所指向。其语境中的自性即是概
念的预设指示对象。由此龙树主张众生的一切概念皆无所指对象,也就是一切唯是空名
而无自性,这一意义的空即是所知世界的彻底不存在。
这一空观立场是印度中观学的坐标原点,龙树思想体系中 “缘起”、“中道”、“不
立自宗”和 “二谛”等几个关键概念,皆拱卫这一立场。龙树的缘起观否定了缘生法的
存在,而将“ 缘起”等同于空性的无生之理。其中道观是由彻底否定以远离二边,而非
调和二谛。其不立自宗的声明有助于避免虚无主义悖论,破尽一切概念而不确立任何概
念。其二谛理论只是为了教化权便,而不是对空观做重新布局。因此,龙树的思想,与
后世中观论师以二谛为框架的理论体系有巨大差异。
法宝。难得。随喜赞叹。
马鸣菩萨不是有《大乘起信论》吗?
拖名他的,实际不是
請問鏈接在哪?
看线上共修的讲义,是叶老师整个课程的讲义,音频可以去喜马拉雅听,没授权的不方便发出来
请问讲义链接在哪里?求分享一下~
我们精舍线上共修那从头至尾都是读的叶老师的讲义,然后大家一起看的,这个讲义暂时不对外公开
音频授权了,讲义没授权,不方便发
@@fslhappy 喜马拉雅的梵学小站,应该是叶老师自己开的频道,那个音频上面叶老师就给了链接
@@杨舒语-c2x 微信8419417
还是好好禅修吧,佛经太多了,没必要钻研。
没有佛法思维的禅修与佛教的禅修关系不大,早在4,5千年前的外道就有禅修了!四弘誓愿第三句是法门无量誓愿学!既然信佛最后是信受奉行!自觉聪明,自己发明不按次第来似乎有外道之嫌!
自己不学劝别人也不学!这位明显是外道的!还禅修,把禅定的境界误以为是真实了吧!老兄!学又学不懂,听也听不会!如果是佛教徒自己真应该忏悔,如果不是那不奇怪!正常无明所障思维!
【“大慧!诸修行者入于三昧,以习气微起而不觉知,但作是念:‘我灭诸识,入于三昧。’实不灭识而入三昧。以彼不灭习气种故,但不取诸境,名为识灭。】
佛说,大慧啊,有些外道的修行者由于入于定境之中,使得习气种子的流动和生起变得很微细,所以他们觉察不到习气的存在。因此,这些修行者就会这样想:我灭除了诸识而入定了。其实他们并没有灭除诸识而入定,由于习气种子没有灭,所以诸识并没有灭。这些修行者的所谓诸识灭除,只是压制前六识暂时不执取外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