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ta
citta
  • 297
  • 23 931
真正的避難所 (之二)(莫哥西亞多開示集第14部 01) 女聲朗讀
真正的避難所 (之二)(莫哥西亞多開示集第14部-01)-- 女聲朗讀
1959年2月28日
(更新:2024-05-29)
[註:以下兩段對話是莫哥西亞多(Mogok Sayadaw)回答吳佩溫(U Pe Win)的問題。吳佩溫是一位信奉基督教的商人。根據烏戈西塔西亞多(Sayadaw U Gosita) 所著的《莫哥西亞多長老傳記》 (Mogok Sayadaw Biography) 記載,書中提及的對話日期和地點有錯誤。實際上,對話發生在曼德勒吳吉祥 (U Chit Swe) 家中。我認為,吳佩溫是吳吉祥的朋友,他們兩人都是商人。]
T1 (第一捲錄音帶)
對U Pe Win的回答--信仰有兩種形式:① 相信他人所說的话。② 相信自己批判性分析的結果。如果你僅僅相信他人所說,最終結果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錯誤的。
只有通過批判性思考和自己的經驗 (此處指的是直接的知識 - ñāṇa) ,才能獲得最接近真理的信仰。在這方面,你需要老師的指導。老師也分兩種,好的老師和不好的老師。你需要運用自己的知識,批判性地分析他們所說的一切。只有符合你直接經驗的內容,你才能將其視為真理。(這正是佛教的信仰,也是佛陀的教導。如今,許多佛教徒並沒有遵循這一教導,原因在於迷信和盲目信仰;因為他們沒有研習巴利文尼迦耶 (Pāli Nikāya) 經典。)
吳佩溫: 尊者所言甚是。正如您所說,沒有自己的知識是不行的。上帝說:「毫無保留地信奉我吧!如果你毫無保留地信奉我,我將拯救你。」(這是上帝在審判日引領人們進入天堂時所說的話。)
(然後,長老向他解釋了臨終時的路心(mind process心路過程,vīthicitta, process of cognition)。)
人接近死亡時,會有七個最後的意識心念(速行心javana,也可稱為七個活躍的思維片段(剎那心))。前五個速行心會看到投生的去向。五個速行心之後,第六個速行心生起;此時一個生命就結束了。當第六個速行心生起時,就沒有人可以幫忙了(即使是佛陀也無能為力)。
第六個速行心消失後,第七個速行心(結生心,出生的心)就會出現。(因此,不存在像 49 天(所謂之中陰身)那樣的中間期。)
造物主上帝就像超自然的醫生,而正等正覺者(Samma-sambuddha)則像一位醫學上的醫生。任何疾病都無法僅靠念咒、密宗法門等說「去吧!」就得以治癒。唯有按照醫生處方服藥,才能根治疾病。
年老、疾病和死亡之道是錯誤見解(邪見)之道;解脫衰老、疾病和死亡才是正見之道。 渴愛 (taṇhā) 是衰老、疾病和死亡的成因。(?? 衰老、疾病和死亡是渴愛 (taṇhā) 的成因。 ??) 渴愛滅盡,則能解脫衰老、疾病和死亡。
這些都是個人直接的體驗,而非從他人聽聞而來。這不是永恆的上帝所創造的。正如黑暗存在,就有光明存在一樣,同樣地,伴隨著衰老、疾病和死亡,也存在著解脫它們的境界。
這些是諸法實相,亦即,不是由神所創造。
T2 (第二捲錄音帶)
[西亞多向吳佩溫指導了隨觀心 (cittānupassanā) 的方法。他向他解釋了內觀的過程(觀智修行)和三法印 。]
吳佩溫: 佛教徒們知道佛法 (即涅槃 Nibbāna),卻無法解脫世俗事務,這是否意味著他們不相信法教?
西亞多: 他們知道涅槃法存在,但不知道通往涅槃的因緣。儘管他們都知道做布施、持戒並為此祈禱,卻不知道通往涅槃的因緣。 這是遠因,而他們不知道近因。 他們不知道問題的根源。 他們沒有找到好的老師,只是沉浸在「渴愛 (taṇhā) 」的泥濘中,安於世俗生活中的快樂。 他們所依止的老師缺乏這些品質。(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評論,因為在他之前,大多數老師只教授普通的法門,最終導致學生也成為普通的佛教徒。 只有理解了莫哥法門,人們才能成為真正的佛教徒。) 他們只知道「渴愛」就像火一樣,卻不知道涅槃的清涼。
[註:在上述的開示中,西亞多引用了《中部75經·馬更地亞經》(MN 75 Māgaṇḍiyasuttaṃ) 中一位麻風病人用火灼燒潰瘍的例子,向吴佩温解釋了以下内容。]
他們對火的扭曲認知而認成為清涼。他們帶著煩惱 (kilesa) 的傷口,卻不知道這些傷口的存在或治癒的原因。他們對這些傷口毫無所知,也沒有治癒的意願。他們只是道聽途說,並沒有自己的洞察力。首先,你必須治癒他的疾病,而且他沒有靠近火的意願。他們以世俗的標準認識煩惱障,每個人都擁有它,以至於對所有人來說都是正常的。因此,他們只是互相引用別人的話,卻從未聽過治癒過煩惱障的人的言語。造成這種情況的理由有兩個:一、從未聽過治癒的方法;二、聽聞過這些方法並加以練習,但却没有堅持到底。(西亞多引用了《中部75經·馬更地亞經》向他解釋了一些法門,例如,這個五蘊 (khandha)之身在很多方面都並不健康。)
問:聆聽您的開示並回答「是,尊者!」的人,他們真的理解嗎?
答:大多數人是用世俗的知識在理解。這需要轉化成直接的知識。
問:隨著貪愛 (taṇhā) 的滅除和減少,我們為什麼仍然享受家人和財富?
答:西亞多用四道(magga, 四聖諦) 解釋了分階段逐步斷除煩惱障的方法。反復聆聽四聖諦法 (sacca-dhamma) 就如同反復磨刀,讓刀變得更加鋒利。這使心智變得敏銳。
吴佩温將他的狀況比喻成一頭享受泥巴的豬。西亞多糾正他:
由於無明 (moha) 的緣故,豬感到快樂,但牠所享受的是世間 (lokiya) 的事物,即使牠知道了也無法捨棄。這有所不同。
吴佩温提出了一些其他的問題,回答如下:
問:僅僅聆聽佛法就能斷除煩惱障嗎?
答:不,光聽聞是不够的,這仍然只是在學習方法。只有通過實踐才能斷除。
問:修行需要住在山洞裡或去森林裡嗎?
答:如果你無法控制你的心,你可以這樣做。但修行的方法是觀察蘊 (khandha) 所呈現的現象(觀察五蘊身體向你展示的一切)。
問:要證得涅槃 (Nibbāna),是否需要持戒 (sīla)、布施 (dāna) 和誦經 (parittas, 護身咒)?
答:這些都是輔助因素,不能直接通達涅槃。
西亞多向他解釋,他之所以來到這裡,是因為布施和持戒所累積的善業。
重點在於以斷除苦 (Dukkha) 證得涅槃 (Nibbāna) ,為唯一目標和願望來布施。 唯有這樣,才能帶來直接的果報。
註:真正的避難所 (之一)為 第10部-13
取材自:
英譯文: True Refuge(nanda.online-dhamma.net/a-path-to-freedom/ven-uttamo/dhamma-talks-by-mogok-sayadaw/pt14-01-true-refuge/)
มุมมอง: 35

วีดีโอ

真正的避難所 之二(莫哥西亞多開示集第14部 01)男生朗讀
มุมมอง 1128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真正的避難所 之二(莫哥西亞多開示集第14部-01) 1959年2月28日 (更新:2024-05-29) [註:以下兩段對話是莫哥西亞多(Mogok Sayadaw)回答吳佩溫(U Pe Win)的問題。吳佩溫是一位信奉基督教的商人。根據烏戈西塔西亞多(Sayadaw U Gosita) 所著的《莫哥西亞多長老傳記》 (Mogok Sayadaw Biography) 記載,書中提及的對話日期和地點有錯誤。實際上,對話發生在曼德勒吳吉祥 (U Chit Swe) 家中。我認為,吳佩溫是吳吉祥的朋友,他們兩人都是商人。] T1 (第一捲錄音帶) 對U Pe Win的回答 信仰有兩種形式:① 相信他人所說的话。② 相信自己批判性分析的結果。如果你僅僅相信他人所說,最終結果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錯誤的。 只有通過批判性思考和自己的經驗 (此處指的是直接的知識 - ñāṇa) ,才能獲得最...
向智尊者略傳 尊者 舍利弗的一生 附錄 (The Life of Sāriputta) 女聲朗讀
มุมมอง 24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th-cam.com/video/D7jL6W4yxHo/w-d-xo.htmlsi=u6YMEgAINmViBC1O 向智尊者略傳 尊者 舍利弗的一生 附錄 (The Life of Sāriputta) (女聲朗讀) 序言 第一部 從出生到證得阿羅漢果 第二部 內觀的成熟 友誼 助人為樂者 成就 轉法輪者 尊者的親人 沒有怨恨的人 第三部 彼岸 償還最後的債 《純陀經》 《支羅經》 第四部 與舍利弗有關的經典 第五部 《本生經》中的舍利弗 附錄 舍利弗與摩訶目犍連的聖骨略記 向智尊者略傳 版權宣告 免費發行。本作品可以在 何媒體中再版、重新格式化、重印和重新與大眾結緣。但是, 何此類再版和重新結緣都應以免費且無限制的方式提供給公眾,並且翻譯和其他衍生作品中應明確標記此版權宣告。 英文原著版權宣告: Copyright © Kandy, Buddhist Publication...
向智尊者略傳 尊者 舍利弗的一生 附錄 (The Life of Sāriputta )男聲朗讀
มุมมอง 23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th-cam.com/video/kTOpS_0gTZQ/w-d-xo.htmlsi=m7mf2i7Fwbif10c2 向智尊者略傳 尊者 舍利弗的一生 附錄 尊者 舍利弗的一生 (The Life of Sāriputta) (男聲朗讀) 序言 第一部 從出生到證得阿羅漢果 第二部 內觀的成熟 友誼 助人為樂者 成就 轉法輪者 尊者的親人 沒有怨恨的人 第三部 彼岸 償還最後的債 《純陀經》 《支羅經》 第四部 與舍利弗有關的經典 第五部 《本生經》中的舍利弗 附錄 舍利弗與摩訶目犍連的聖骨略記 向智尊者略傳 尊者 舍利弗的一生 附錄 版權宣告 免費發行。本作品可以在 何媒體中再版、重新格式化、重印和重新與大眾結緣。但是, 何此類再版和重新結緣都應以免費且無限制的方式提供給公眾,並且翻譯和其他衍生作品中應明確標記此版權宣告。 英文原著版權宣告: Copyright © Kand...
隆波帕默尊者 & 隆波甘恬長老
มุมมอง 4683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 🙏 🙏
大會經 Mahā-Samaya Sutta (23°33'15.3"N 120°44'44.2"E) 2024.02.28
มุมมอง 1893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 🙏 🙏 大會經 The Great Meeting (長部第20經) 蕭式球 譯   1.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跟大約五百人的比丘僧團一起住在迦毗羅衛釋迦人的大林,那些比丘全都是阿羅漢。在十個世界中,有很多天神聚集一起探望世尊和比丘僧團。   2. 這時候,淨居天有四個天神心想: “世尊跟大約五百人的比丘僧團一起住在迦毗羅衛釋迦人的大林,那些比丘全都是阿羅漢。在十個世界中,有很多天神聚集一起探望世尊和比丘僧團。讓我們也前往世尊那裏,然後逐一地在世尊跟前說偈頌吧。”   3. 於是,像強壯的人在一伸臂或一屈臂的一瞬間,那四個天神在淨居天隱沒,在世尊跟前出現。之後,那些天神對世尊作禮,然後站在一邊。其中一位天神在世尊跟前說偈頌:  “叢林大集會,天神各相見,我來此法會,探望長勝僧。”   另一位天神在世尊跟前說偈頌:  “比丘修習定,自心得正直,智者護根門,如馬伕策馬。...
女樹神向他說:「尊者,請別為了您自己的住所,而砍倒我的住所。」然而該比丘並不理會她,依然把那棵樹砍倒,而且還砍傷了她兒子的手臂。當時,那位女樹神心想:「我是否應該現在就把這個比丘殺死。
มุมมอง 215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 🙏 🙏 (制戒緣起) 有一次,一位比丘因為要修整茅棚, 去到一棵樹下,想要砍伐。 但那棵樹上住著靈界的母子二人。 住在那棵樹的女樹神向他說: 「尊者,請別為了您自己的住所,而砍倒我的住所。」 然而該比丘(也許沒天眼通)並不理會她, 依然把那棵樹砍倒, 而且還砍傷了她兒子的手臂。 當時,那位女樹神心想: 「我是否應該現在就把這個比丘殺死。 但這麼做對我來說是不適當的。 或許我應該把這件事禀報佛陀。」 因此,她就去告訴佛陀事情經過。 佛陀向她說: 「很好,女樹神,幸好你沒有殺死那位比丘。 如果妳殺了他,就造了惡業。 在某個地方有一棵樹目前是空的, 妳們母子就搬遷到那裡住吧。」 過後,眾人鄙視且批評該比丘的作為, 因此,佛陀為比丘及比丘尼制了一條戒, 那就是:傷害草木即犯了波逸提罪。 《律藏.經分別》記載, 故意砍伐、焚燒或殺死活的植物, 是一種 pācittiya (波逸提)犯罪行為...
蓋茨堡戰役亡靈,迄今仍在戰場闊步。佛陀說:「眾生皆畏懼刀杖,眾生皆畏懼死亡」,因此,勸誡世人:「以己度他情,莫殺教他殺」。
มุมมอง 285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法句經 : 「勝利者招來仇敵,戰敗者活在苦惱裡; 捨棄勝敗的寂靜者,得以安樂地過活。」 錄影時間 : 2009 年10月19日。 地點 : 美國,賓州,蓋茨堡。 黎明時,對不同地點進行了錄像, 其中兩處經審查後顯示出奇怪的人類形態。 這是第一個視頻,位於距三角田約 1 英里的麥田路附近。 蓋茨堡之役 zh.wikipedia.org/zh-tw/蓋茨堡之役?fbclid=IwAR2xTheTkYED_L8PbTgmslzAye3vG7efk3tYaISgc9v5sKnuPICQBcuJXL8
左邊樹林發生了一些不尋常的影像。《林主夜叉經》如是我聞,從前,世尊曾經住在林主夜叉的地域裡。一天,林主夜叉走到世尊那裡,對世尊說道:“出來,沙門!” (遵命,朋友!)世尊走了出來。“
มุมมอง 205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 🙏 🙏在蘇格蘭河流中拍攝水獺時,檢視影片時注意到一些非常奇怪的事。在這段 3 分鐘的剪輯中,您可以看到左邊樹林發生了一些不尋常的影像。 林主夜叉經 如是我聞,從前,世尊曾經住在森林裡林主夜叉的地域裡。一天,林主夜叉走到世尊那裡,對世尊說道:“出來,沙門!” (遵命,朋友!)世尊走了出來。“進去,沙門!” (遵命,朋友!)世尊走了進去。 第二次,林主夜叉又對世尊說道:“出來,沙門!” (遵命,朋友!)世尊走了出來。“進去,沙門!” (遵命,朋友!)世尊走了進去。第三次,林主夜叉仍對世尊說道:“出來,沙門!” (遵命,朋友!)世尊走了出來。“進去,沙門!” (遵命,朋友!)世尊走了進去。 第四次,林主夜叉還是對世尊說道:“出來,沙門!” (朋友,我不出來了。你想幹什麼就幹吧!) “沙門啊!我要問你一個問題,如果你回答不了,我將搗毀你的思想,撕碎你的心,提起你的雙腳,把你扔到恆河對岸去...
小誦經《 牆外餓鬼篇》 他們站在牆外,在十字路口。他們倚靠門柱,回到他們的老家。但當一頓豐盛的食物和飲料上桌時,沒有人記得他們.........
มุมมอง 265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 🙏 🙏 《 牆外餓鬼篇》 小誦經 [飢餓的陰影]牆外篇 《Khuddakapāṭha》 7. (Tirokutta Sutta) 經文如下: 他們站在牆外,在十字路口。 他們倚靠門柱,回到他們的老家。 但當一頓豐盛的食物和飲料上桌時, 沒有人記得他們:這就是餓鬼眾生的業。 所以那些對死去的親人表示同情的人, 適時捐贈適當的食物和飲料,精緻、乾淨。 內心思維:願這是為了我們死去的親戚。 願我們死去的親人也能幸福快樂! 那些聚集在那裡的人,死去親戚的匯聚陰影。 (鬼道眾生心裡思維:) 帶著感激之情,給予他們祝福, 因為供養僧人豐富的食物和飲料: 願我們活著的親人長壽,因為他們, 我們才獲得了[這份禮物]......(功德)。 我們很榮幸,而且捐助者也不會沒有回報。 因為那裡,(在餓鬼的領域)沒有耕種, 不放牧牛群,沒有商業,不可以用金錢進行交易。 他們靠這裡提供的東西(功德)生活, ...
尊者 舍利弗的一生 The Life of Sāriputta 整書合輯 (女聲朗讀)
มุมมอง 275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 🙏 🙏 00:00:03 序言 00:05:48 第一部 從出生到證得阿羅漢果 第二部 內觀的成熟 00:32:17 友誼 00:47:39 助人為樂者 00:59:21 成就 01:07:56 轉法輪者 01:37:08 尊者的親人 01:43:10 沒有怨恨的人 02:02:20 第三部 彼岸 02:02:28 償還最後的債 02:26:29 《純陀經》 02:34:44 《支羅經》 02:38:56 第四部 與舍利弗有關的經典 02:59:56 第五部 《本生經》中的舍利弗 附錄 03:09:23 舍利弗與摩訶目犍連的聖骨略記 版權宣告 免費發行。本作品可以在 何媒體中再版、重新格式化、重印和重新與大眾結緣。但是, 何此類再版和重新結緣都應以免費且無限制的方式提供給公眾,並且翻譯和其他衍生作品中應明確標記此版權宣告。 英文原著版權宣告: Copyright © Kand...
附錄 舍利弗與摩訶目犍連的聖骨略記 尊者 舍利弗的一生 The Life of Sāriputta (女聲朗讀)
มุมมอง 135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 🙏 🙏 附錄 舍利弗與摩訶目犍連的聖骨略記 序言 第一部 從出生到證得阿羅漢果 第二部 內觀的成熟 友誼 助人為樂者 成就 轉法輪者 尊者的親人 沒有怨恨的人 第三部 彼岸 償還最後的債 《純陀經》 《支羅經》 第四部 與舍利弗有關的經典 第五部 《本生經》中的舍利弗 附錄 舍利弗與摩訶目犍連的聖骨略記 版權宣告 免費發行。本作品可以在 何媒體中再版、重新格式化、重印和重新與大眾結緣。但是, 何此類再版和重新結緣都應以免費且無限制的方式提供給公眾,並且翻譯和其他衍生作品中應明確標記此版權宣告。 英文原著版權宣告: Copyright © Kandy, 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1987) BPS Online Edition © (2008) Digital Transcription Source: BPS Transcription P...
第五部 《本生經》中的舍利弗 尊者 舍利弗的一生 The Life of Sāriputta (女聲朗讀)
มุมมอง 85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 🙏 🙏 第五部 《本生經》中的舍利弗 序言 第一部 從出生到證得阿羅漢果 第二部 內觀的成熟 友誼 助人為樂者 成就 轉法輪者 尊者的親人 沒有怨恨的人 第三部 彼岸 償還最後的債 《純陀經》 《支羅經》 第四部 與舍利弗有關的經典 第五部 《本生經》中的舍利弗 附錄 舍利弗與摩訶目犍連的聖骨略記 版權宣告 免費發行。本作品可以在 何媒體中再版、重新格式化、重印和重新與大眾結緣。但是, 何此類再版和重新結緣都應以免費且無限制的方式提供給公眾,並且翻譯和其他衍生作品中應明確標記此版權宣告。 英文原著版權宣告: Copyright © Kandy, 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1987) BPS Online Edition © (2008) Digital Transcription Source: BPS Transcription Proj...
第三部 彼岸 尊者 舍利弗的一生 The Life of Sāriputta (女聲朗讀)
มุมมอง 175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 🙏 🙏 第三部 彼岸 00:00:03 償還最後的債 00:24:08 《純陀經》 00:32:23 《支羅經》 序言 第一部 從出生到證得阿羅漢果 第二部 內觀的成熟 友誼 助人為樂者 成就 轉法輪者 尊者的親人 沒有怨恨的人 第三部 彼岸 償還最後的債 《純陀經》 《支羅經》 第四部 與舍利弗有關的經典 第五部 《本生經》中的舍利弗 附錄 舍利弗與摩訶目犍連的聖骨略記 版權宣告 免費發行。本作品可以在 何媒體中再版、重新格式化、重印和重新與大眾結緣。但是, 何此類再版和重新結緣都應以免費且無限制的方式提供給公眾,並且翻譯和其他衍生作品中應明確標記此版權宣告。 英文原著版權宣告: Copyright © Kandy, 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1987) BPS Online Edition © (2008) Digital Transc...
第四部 與舍利弗有關的經典 尊者 舍利弗的一生 The Life of Sāriputta (女聲朗讀)
มุมมอง 45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 🙏 🙏 第四部 與舍利弗有關的經典 序言 第一部 從出生到證得阿羅漢果 第二部 內觀的成熟 友誼 助人為樂者 成就 轉法輪者 尊者的親人 沒有怨恨的人 第三部 彼岸 償還最後的債 《純陀經》 《支羅經》 第四部 與舍利弗有關的經典 第五部 《本生經》中的舍利弗 附錄 舍利弗與摩訶目犍連的聖骨略記 版權宣告 免費發行。本作品可以在 何媒體中再版、重新格式化、重印和重新與大眾結緣。但是, 何此類再版和重新結緣都應以免費且無限制的方式提供給公眾,並且翻譯和其他衍生作品中應明確標記此版權宣告。 英文原著版權宣告: Copyright © Kandy, 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1987) BPS Online Edition © (2008) Digital Transcription Source: BPS Transcription Proje...
第二部 內觀的成熟 尊者 舍利弗的一生 The Life of Sāriputta (女聲朗讀)
มุมมอง 105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第二部 內觀的成熟 尊者 舍利弗的一生 The Life of Sāriputta (女聲朗讀)
第一部 從出生到證得阿羅漢果 尊者 舍利弗的一生 The Life of Sāriputta (女聲朗讀)
มุมมอง 165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第一部 從出生到證得阿羅漢果 尊者 舍利弗的一生 The Life of Sāriputta (女聲朗讀)
尊者 舍利弗的一生 The Life of Sāriputta 男聲朗讀 (整書合輯)
มุมมอง 75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尊者 舍利弗的一生 The Life of Sāriputta 男聲朗讀 (整書合輯)
附錄 舍利弗與摩訶目犍連的聖骨略記 尊者 舍利弗的一生 The Life of Sāriputta 男聲朗讀
มุมมอง 65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附錄 舍利弗與摩訶目犍連的聖骨略記 尊者 舍利弗的一生 The Life of Sāriputta 男聲朗讀
第五部 《本生經》中的舍利弗 尊者 舍利弗的一生 The Life of Sāriputta 男聲朗讀
มุมมอง 35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第五部 《本生經》中的舍利弗 尊者 舍利弗的一生 The Life of Sāriputta 男聲朗讀
第四部 與舍利弗有關的經典 尊者 舍利弗的一生 The Life of Sāriputta 男聲朗讀
มุมมอง 25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第四部 與舍利弗有關的經典 尊者 舍利弗的一生 The Life of Sāriputta 男聲朗讀
第三部 彼岸 尊者 舍利弗的一生 The Life of Sāriputta 男聲朗讀
มุมมอง 25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第三部 彼岸 尊者 舍利弗的一生 The Life of Sāriputta 男聲朗讀
第二部 內觀的成熟 尊者 舍利弗的一生 The Life of Sāriputta 男聲朗讀
มุมมอง 65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第二部 內觀的成熟 尊者 舍利弗的一生 The Life of Sāriputta 男聲朗讀
第一部 從出生到證得阿羅漢果 尊者 舍利弗的一生 The Life of Sāriputta 男聲朗讀
มุมมอง 85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第一部 從出生到證得阿羅漢果 尊者 舍利弗的一生 The Life of Sāriputta 男聲朗讀
序言 尊者 舍利弗的一生 The Life of Sāriputta (女聲朗讀)
มุมมอง 295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序言 尊者 舍利弗的一生 The Life of Sāriputta (女聲朗讀)
序言 尊者 舍利弗的一生 The Life of Sāriputta 男聲朗讀
มุมมอง 365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序言 尊者 舍利弗的一生 The Life of Sāriputta 男聲朗讀
《長阿含經 》一切房舍屋宅,街道巷弄及十字路口,屠宰場、市集及山丘墳墓,也通通都有鬼神居住其中。
มุมมอง 315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長阿含經 》一切房舍屋宅,街道巷弄及十字路口,屠宰場、市集及山丘墳墓,也通通都有鬼神居住其中。
Cow 夜路走多了 碰到鬼 (乾闥婆 、中陰身 、心智體、意生身、ghost 、Gandhabba)
มุมมอง 806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Cow 夜路走多了 碰到鬼 (乾闥婆 、中陰身 、心智體、意生身、ghost 、Gandhabba)
0:33 不能錄影哦 《打卡》謝德慶 Tehching Hsieh (一年行為藝術1980-1981)
มุมมอง 1177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0:33 不能錄影哦 《打卡》謝德慶 Tehching Hsieh (一年行為藝術1980-1981)
挪威探險隊在南極 ,發現UFO -- 2016 年 1 月
มุมมอง 487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挪威探險隊在南極 ,發現UFO 2016 年 1 月

ความคิดเห็น

  • @therain.3260
    @therain.3260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

  • @huckchu
    @huckchu 3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

  • @durian527
    @durian527 4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為啥不能錄影😂

  • @ekasuryaputralim9477
    @ekasuryaputralim9477 5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Sadhu sadhu sadhu

  • @ching-luehchang8256
    @ching-luehchang8256 10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 @user-mn2jp4ct2n
    @user-mn2jp4ct2n 10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ๆหะายอสยดเ วืส า😅🎉 ายิดกด ทา

  • @user-ub1fo9wl5b
    @user-ub1fo9wl5b ปีที่แล้ว

    မြန်မာလိုတင်ပေးပါလား ???

    • @citta6394
      @citta6394 ปีที่แล้ว

      1. I can't quite understand what you really mean. 2. These videos were based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Venerable Uttamo, which were compiled by listening to Burmese audio tapes. About the Translator (Dhamma Talks by Mogok Sayadaw): nanda.online-dhamma.net/a-path-to-freedom/ven-uttamo/dhamma-talks-by-mogok-sayadaw/dhamma-talks-by-mogok-sayadaw-about-the-translator/ Content of Dhamma Talks by Mogok Sayadaw-- Emptiness, Conditioned, and Unconditioned: nanda.online-dhamma.net/a-path-to-freedom/ven-uttamo/dhamma-talks-by-mogok-sayadaw/content-of-dhamma-talks-by-mogok-sayadaw/ ----------------------------------------- (below in Chinese ) 1. 我不太能了解 您真正意思。 2. 這些影片是根據 鄔達摩尊者的英文編譯稿錄製而成;而其編譯稿則是聆聽緬甸語錄音帶編寫。 鄔達摩尊者:nanda.online-dhamma.net/a-path-to-freedom/ven-uttamo/dhamma-talks-by-mogok-sayadaw/dhamma-talks-by-mogok-sayadaw-about-the-translator/ 英文編譯稿: nanda.online-dhamma.net/a-path-to-freedom/ven-uttamo/dhamma-talks-by-mogok-sayadaw/content-of-dhamma-talks-by-mogok-sayadaw/ ----------------------------

  • @liekiokling3552
    @liekiokling3552 ปีที่แล้ว

    💐🙏 祝大家安好 幸福的人士 积福田

  • @user-wq7gd8rz6r
    @user-wq7gd8rz6r ปีที่แล้ว

    隨喜一切善,迴向諸眾生。

  • @user-ge3jf1ns4u
    @user-ge3jf1ns4u 2 ปีที่แล้ว

    彼此成就一切!

  • @user-ge3jf1ns4u
    @user-ge3jf1ns4u 2 ปีที่แล้ว

    哇!真心供養佛法僧,太感動啦!一切眾生一體,真很重要!

  • @nandalau3492
    @nandalau3492 2 ปีที่แล้ว

    中部 007 布喻經 (蕭式球譯) 他對僧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他明白: ‘世尊的弟子僧善巧地進入正道,正直地進入正道,方法正確地進入正道,方向正確地進入正道,是四雙八輩的聖者;世尊的弟子僧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www.chilin.edu.hk/edu/report_section_detail.asp?section_id=60&id=188&page_id=12:17 ------------------------------------------------------------------------ 中部7經/衣服經(根本法門品[1])(莊春江譯) 對僧團具備不壞淨:『世尊的弟子僧團是依善而行者,世尊的弟子僧團是依正直而行者,世尊的弟子僧團是依真理而行者,世尊的弟子僧團是如法而行者,即:四雙之人、八輩之士,這世尊的弟子僧團應該被奉獻、應該被供奉、應該被供養、應該被合掌,為世間的無上福田。』(74) agama.buddhason.org/MN/MN007.htm ------------------------------------- The Simile of the Cloth (translated by Ṭhānissaro Bhikkhu) Vatthūpama Sutta (MN 7) “He is endowed with confirmed conviction in the Saṅgha: ‘The Saṅgha of the Blessed One’s disciples who have practiced well… who have practiced straight-forwardly… who have practiced methodically… who have practiced masterfully-in other words, the four types of noble disciples when taken as pairs, the eight when taken as individual types-they are the Saṅgha of the Blessed One’s disciples: worthy of gifts, worthy of hospitality, worthy of offerings, worthy of respect, the incomparable field of merit for the world.’ www.dhammatalks.org/suttas/MN/MN7.html

  • @nandalau3492
    @nandalau3492 2 ปีที่แล้ว

    南傳大藏經 小部 《經集》:「四 耕田婆羅墮闍經[1]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摩揭陀國,南山之「一茅」婆羅門村。爾時,耕田婆羅墮闍婆羅門播種時,約有五百軛牛之犁鋤。時世尊晨早著衣[2](僧伽梨)、持鉢,來至(耕田婆羅墮闍)婆羅門耕作之處。爾時,耕田婆羅墮闍婆羅門以食物分配農夫等。時世尊走近食物分配之處,立於一方。時耕田婆羅墮闍婆羅門見世尊為食而立。見已,白世尊言:「沙門!我耕耘且播種,耕耘且播種而後食。沙門!汝亦當耕耘且播種,耕耘且播種然後食。」「婆羅門!我亦耕耘且播種,耕耘且播種然後食。」「然我等未見卿瞿曇之軛、犁鋤、鋤頭、鞭及牛。世尊當時卻言:『婆羅門!我亦耕耘且播種,耕耘且播種然後食。』」耕田婆羅墮闍婆羅門以偈白佛曰: 七六「卿既自稱耕耘者[3] 我等未見汝耕耘 我等問汝耕耘法 請為我等說耕耘」 (一)七七「信為種子苦行雨 慧為我軛與犁鋤 慚為鋤棒意為勒 正念即是鋤與鞭 (二)七八護身惡行語惡行 對衣食住腹制量 智諦刈除煩惱草 自制柔和我解脫 (三)七九精進為我荷馱牛 運載我瑜伽安穩 向前行進無退轉 欲至彼岸無愁煩 (四)八〇如是行此之耕耘 獲致涅槃甘露果 如是行此耕耘後 即得一切苦解脫」 (五)時,耕田婆羅墮闍婆羅門,以大青銅鉢,盛乳粥供獻世尊曰:「卿瞿曇請食乳粥;因卿所耕耘,可獲甘露果。」八一「唱偈得食非正食[4] 婆羅門依偈受食 非諸正見者之法 唱偈得食諸佛斥 婆羅門淨法有時 行乞乃佛生活法 (六)八二具一切德諸漏盡[5] 惡作寂靜是大仙 依偈以外行供養 為求福者增福田」 (七)「卿瞿曇!我此乳粥應與何人?」「婆羅門!我未見含括天、魔、梵天之一切世界及沙門、婆羅門、天、人等之中,除如來與如來弟子外,不見能消化、食此乳粥。故汝婆羅門應將此乳粥棄於無草之地或沉於無生物之水中。」時耕田婆羅墮闍婆羅門將此乳粥流入無生物水中。當乳粥投注水中,立起沸煙,發出嘶嘶聲音,一如為日光熾然之鋤頭投入水中所發嘶嘶聲音。時耕田婆羅墮闍婆羅門身毛豎立、大為悚懼,即來至世尊前,以頭伏於世尊足下,白世尊言:「卿瞿曇!希有哉!卿瞿曇!希有哉!卿瞿曇!譬如使倒者起,使蔽者開,教迷者以道,又如於闇夜揭舉燈火使具眼者得見諸色。卿瞿曇!汝以諸多之教說說法,我願歸依卿瞿曇、教法及比丘眾。我欲在卿瞿曇之處出家,欲得受具足戒。」如是,耕田婆羅墮闍婆羅門,即於世尊之處出家、受具足戒。而於受戒後不久,尊者婆羅闍獨處遠離、不放逸、熱心精勤獨住。不久--正如諸善男子正得由家出家、達非家之目的--於現世具足作證了達,住於無上梵行之終局(涅槃),於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A3]辦、了知更復不至輪迴苦界之狀態。如此,尊者婆羅墮闍,即得成為阿羅漢之一人。以上耕田婆羅墮闍經竟」(CBETA 2021.Q4, N27, no. 12, pp. 20a07-23a5) [1]:本經大部分出自 S. I. P. 172f(S. 7. 2. 1. kāsi)。本經與 kāsi 耕田經之相違處:本經是婆羅墮婆羅門聞佛之說法而出家,隨後遂成阿羅漢;而耕田經則說此婆羅門歸依三寶成優婆塞,而未說出家。可參照雜阿含九八經(大正藏二、二七a以下)、別譯雜阿含二六四經(大正藏二、四六六b以下)。 [2]:「晨早著衣」是世尊與諸比丘日常乞食生活之一般狀態。佛教出家者生活,中夜吉祥臥就寢入眠、初夜與後夜坐禪或經行。天曉即起、洗面漱口。年少比丘為長老比丘備水及楊枝,乃至作其他之瑣務以及灑掃僧房內外。行托鉢之前,再度坐禪至世人早餐之時起座。著好安陀衣(內衣)、鬱多羅僧(上衣)、繫帶,以僧伽梨衣(重衣)披肩,盛鉢入袋、掛於頭頸而出行乞。彼等至村落或近城市,出鉢持於手上,以僧伽梨衣纏身,威儀莊正托鉢。以上晨早著衣,即是攜鉢與衣之謂。 [3]:以下之五偈,亦出於 S. I. P. 172f。相當於漢譯於偈參照雜阿含九八經(大正藏二、二七a以下)、別譯雜阿含二六四經(大正藏二、四六六b以下)。 [4]:本偈亦出於 S. I. P. 167; P. 168; P. 173. Sn. 480 之偈。被引用於 MIL. P. 228 偈。又參照別譯雜阿含九九經(大正藏二、四〇九a)。 [5]:本偈亦出於 S. I. P. 167; P. 168; P. 173; Sn. 481 偈。又參照別譯雜阿含九九經(大正藏二、四〇九a 以下)。[A3]:辦【CB】,辨【南傳】 cbetaonline.dila.edu.tw/zh/N27n0012_p0020a07

  • @citta6394
    @citta6394 2 ปีที่แล้ว

    梵住的修習 (摘自 坦泥沙羅尊者 法談) 4 誤解4:梵住是人心本性的一部分。 佛陀從未將任何一種與生俱來的本性歸於心--不論是好的或壞的。事實上,在AN 4:199中,他將“我是好人”和“我是壞人”的念頭歸類到了“渴望”的陷阱中。如果你認為心基本上是壞的,你就不會覺得有能力走這條路,並且會傾向於尋求外界的幫助來為你做這項工作。如果你認為心基本上是好的,你會感到有能力,但很容易沾沾自喜。你不會在任何時候都竭盡全力培養梵住。 因此,即使佛陀的主要關注點是心--它可以被翻譯為心和意--他在任何地方都沒有定義心是什麼。正如他所說,如果你定義你自己,你就會限制自己。 首先,思想可以迅速改變。即使是佛陀也不得不承認,他找不到足夠的類比來說明心的變化速度有多快。我們可能會說它可以在眨眼之間改變,但它實際上比這更快。 它可以做各種各樣的事情。它既不是本性的好,也不是本性的壞,它可以做各種各樣的好事和壞事。用佛陀的話來說,心比動物界更複雜。想一想海裡的魚、天上的鳥、陸地和地下的動物,無論是現存的還是已經滅絕的:所有這些物種都是心的產物--導致這些眾生誕生的心的行為在那些身體中--心靈可以呈現出比這更廣泛的形式。 這意味著梵住不是在心或頭腦中與生俱來的,但它們也不是它們的對立面。心可以兩者兼得,而你的態度是一個選擇問題。這就是為什麼佛陀花了這麼多時間來解釋如何以及為什麼要修習梵住,並將其發展到無限的層次。如果這些態度是與生俱來的,就不需要“如何”或“為什麼”。 事實上,梵住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因為如果它們是,它們就會妨礙完全的解脫。你只需要待在一個宇宙中,那裡會有你的善意、同情心、同理心的喜悅和平靜的對象。但你永遠不會達到心根本不需要對外攀緣的解脫與自由。 誤解5:其他人應該得到我們的慈愛,要麼是因為他們與生俱來的善良,要麼是因為我們都是一體的。 佛陀從未說過我們都是一體的。他教導事件的相互依賴,不是為了慶祝一體性或相互關聯,而是作為一種表明所有相互依賴的事件都是不穩定的並且注定無常的方式。靠他們不能提供可靠的幸福。回應這種洞察力的適當方式是巧妙地使用相互依賴的事件,並結合知識,達到一個完全沒有任何依賴的維度。 至於禪修中能體驗到的一體性,佛陀認為那是一種虛構的狀態,因此不是究竟的成就。與所有的定力狀態一樣,他看到給體驗賦予形而上意義的危險--作為存在或究竟實相的基礎--相反,他建議禪修者看看狀態是如何被製造出來的,以便對其產生無欲,並從它的限制中獲得自由。 所以佛陀從來沒有說過眾生都是善的,或者我們都是一體的。這些想法與他教授或我們開發梵住的動機無關。 這導致了這裡的第二級誤解。事實上,我們不會因為他人應得的而培養梵住。如果我們這樣做了,心的不善巧部分很容易找到證據,證明眾生根本不值得我們的善意或慈悲。然而,事實是,我們發展梵住是因為我們需要這些態度來獲得自己的幸福和保護。 留心甚至有助於保護我們免受過去業的傷害:因為我們現在的經驗是由過去和現在的業所塑造的,所以我們對過去業所遇到的潛力的態度可以在決定我們是否會塑造那些方面發揮巨大作用。潛在的快樂或痛苦。如果心是廣闊無邊的--一種通過梵住發展起來的品質--那麼過去的惡業的果報就幾乎不會被感覺到,就像如果一條河裡充滿了乾淨的水,一團鹽被扔進了河裡。不會使水不適合飲用。然而,若心狹隘,過去惡行的果報,就像一團鹽丟進一小杯水中:水會被鹽淹沒。 因此,通過留心,我們發展梵住主要是為了保護我們自己。通過保護我們自己,我們也保護了他人。 誤解6:梵天是純粹的心品質,不需要頭腦的理性分析。 儘管無需頭腦的幫助也能培養出溫暖的感受,但梵住不僅僅是溫暖的感受。正如我們已經指出的,如果你想讓它們成為正道的一部分,你必須在有關業和造作的正見的背景下修習它們。 誤解7:梵住本身就是一條完整的覺醒之路。 梵住提供了當下的安住,而且--正如佛陀指出的--死後可以投生到梵天世界。然而,就證悟之道而言,它們直接--正如我們所指出的--僅在正道的八個要素中的兩個方面發揮作用:正思和正定。要想一路領悟,就需要八正道諸因素共同作用的幫助。 首先,表明善意的發展需要建立在言、行和生活中的美德的基礎上,以免虛偽。這一點也適用於其他的梵天。 其他的開示說明了為何通過梵住所培養的定力需要輔以明辨,才能一路引導至覺醒。 例如, AN 4:125 指出,每一個梵住,當單獨修持時,會導致投生到一個特定的梵天世界,善意會導致四個中最低的梵天--阿毘婆羅,或光明梵天。 --以及通往最高境界的平等心,即維哈法拉或天果梵天。DN 1表明,雖然這些層級不會隨著每個宇宙週期結束時宇宙其餘部分的毀滅而被摧毀,但生活在那裡的生命仍然可以從這些層級跌落,並在新宇宙出現時在其他地方經歷重生進化。 事實上,AN 4:125明確指出,修行梵天而未成為聖弟子--換言之,未達到初果的人,在過完梵天的壽命後,可以在任何在這四個梵天世界中,投生於宇宙的任何最低境界:地獄、畜生或餓鬼。因此,達到梵天世界並不等同於涅槃,涅槃是從整個宇宙中徹底解脫。 綜上所述,對七大誤區的糾正如下: 1) Mettā表示善意。 2) 修行梵住是為了真正的快樂而有技巧地行動的決心。 3) 慈心最好通過你自己的美德和鼓勵他人也有美德來表達。 4) 因為心無善無惡,所以必須有意識地培養梵住。 5) 我們對他人培養梵住,不是因為他們應得的,而是主要是為了我們自己的福利和保護。 6) 梵住需要頭腦聰明的協助--一個了解業和造作過程的心--這樣才能以適當的方式巧妙地發展它們。 7) 梵住是追隨覺悟之道的動力,同時也是八正道中的兩個因素:正思和正定。但是,需要開發八正道以達到完全解脫。

  • @citta6394
    @citta6394 2 ปีที่แล้ว

    梵住的修習 (摘自 坦泥沙羅尊者 法談) 3 第二個原因是善意是對那些對你的慈愛反應不熟練的人的一種更善巧的感覺。有些人看到你要表達慈愛,會很快利用它。還有一些你過去傷害過的人,他們寧願不再和你有任何關係,所以慈愛的親密對他們來說實際上是痛苦的來源,而不是快樂的來源。那裡有很多動物會受到人類任何公開表達愛意的威脅。在這些情況下,一種更遙遠的善意感--你承諾自己永遠不會傷害那些人或那些存在,並且你希望他們一切順利--對所有參與其中的人來說都會更好。 誤解2:梵住的修行是一種祈禱形式。 正如佛陀所指出的,如果人們可以僅僅通過祈禱的力量來獲得幸福,那麼世界上沒有人會是短命的、醜陋的、不快樂的或貧窮的。幸福必須來自採取作為幸福因的行為(§2.1)。要執行這些操作,您需要對它們下定決心,因為它們需要付出努力。而且因為你下定決心的念頭會使你的心轉向它們的方向,所以你必須訓練你的決心,使它們始終朝著善巧的方向引導(§2.5)。這就是為什麼梵住是一種修行,你一次又一次地做的事情。你試圖讓它們不受限制,這樣即使在困難的情況下,你也會牢記需要以不傷害任何人的方式行事--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 由於這些原因,梵住的修持不是祈禱,而是決心。 誤解3:慈愛最好通過不加批判的溫柔行為來表達。 metta這個詞與mitta或朋友這個詞密切相關。這是一位真正的朋友向另一位朋友提供的內心品質。友誼有很多種--真假、善巧和不善巧--很明顯,佛陀推薦的慈心品質是善巧和真實的友誼。 巴利經典承認兩種有價值的朋友。第一個是忠誠的朋友:慷慨堅定,即使在困難的時候也為你的利益而努力,在你對的時候鼓勵你,在你錯的時候糾正你,甚至願意為你犧牲自己的生命。(§§3.1-3.2)。第二種朋友是可敬的朋友:他的行為在信念、美德、慷慨、洞察力以及--如果可能的話--在崇高的成就方面堪稱典範;也鼓勵你學習這樣的優秀品質(§§3.3;3.6-3.7)。 正如佛陀所說,忠誠的朋友是值得珍惜的;值得敬佩的朋友要被效仿。忠誠的朋友顯然是對你感到愛(pema)的人,因此偏愛你。因此,這種朋友雖然值得珍惜,但並不是培養普遍善意的最佳模式,因為偏心會阻礙真正普遍的心態。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忠誠的朋友也不會對你的行為採取不加批判的態度,也不會鼓勵你從事殺戮、偷竊、非法性行為、撒謊和吸毒等活動。違背道德的戒律。因為這類朋友渴望你真正的幸福,所以他可能以批評和嚴厲,以防止你的任何道德失誤。 令人欽佩的朋友也是如此,他是發展普遍善意的理想典範。這種朋友更要你遠離惡行,培養最好、最高的心性。當你培養出無限善意的思想時,這就是你試圖成為全世界的朋友。 體現梵住的意思是,並非所有的溫柔行為都符合真正的善意。並非所有批判性思想或言論都是有害的。 經典在很多方面都表明了這一點。首先,它非常明確地指出,精神導師不應該與學生進行身體上的親密接觸。幾個世紀以來,這是一個在學校、教堂和精神社區中造成了巨大破壞的領域。然而,《律》--包含僧侶生活規則的經典部分--毫不含糊地禁止這種行為形式。與任何人發生性關係的比丘立即被驅逐。 從佛陀的角度來看,善意和慈悲的行為必須在戒律的範圍內,如果它們是真正的友善--他沒有為善意或慈悲可以用作破戒的藉口的想法提供任何空間。 . 事實上,只有通過嚴格遵守戒律,你才會被迫面對你自己可能沒有註意到的微妙的不善巧態度,或者你可能沒有看到它們的長期傷害。 破戒可能會帶來短期的利益,但它們所造成的長期傷害超過了它們。如果你打破戒律,你就會在造惡業中傷害自己;您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以及為他們樹立壞榜樣會傷害他人。重要的是要了解佛陀將什麼視為傷害。可能有必要犧牲你的舒適--有時甚至是你的健康,甚至是你的生命--來換取你所珍視的東西,但這並不能算作傷害自己。真正的傷害是當你在道上放棄正語、正業和正命的原則時(§3.5)。 因為對“對”和“錯”的理解需要批判性的判斷,佛陀指出,在真正友誼的態度中存在批判性思想和言論的位置,因為真正的友誼包括想要對你的朋友正確的東西。以朋友的利益為目標而傷害他或她的感情並不算是傷害。佛陀給出的形像是一個將尖銳物體放在嘴裡的孩子。你必須把那個東西拿出來,即使是流血,因為如果你讓孩子吞下這個東西,它會對自己造成更大的傷害。同樣地,佛陀會在他看到需要嚴厲的言語才能產生有益的效果時,在何時何地說出嚴厲的話(§3.4)。 他關於正確言語的一般原則是他會說真實和有益的話語--注意他不認為虛假的話可能是有益的--知道何時以令人愉快的方式陳述這些詞語,以及何時以不愉快的方式陳述它們方法。換句話說,在某些情況下,愉快的話語並不是善意或同情的明智表達。在所有情況下,他的動機都是富有同情心的:傾聽者的福祉。正如他在討論有價值的朋友時所指出的那樣,這不僅是令人欽佩的朋友的品質,也是忠誠朋友的品質。它既是愛的表達,也是善意的表達。 所有這一切都意味著,慈愛最能體現在你自己的外在行為中,通過為他人樹立正直榜樣的言行,以及通過鼓勵他人--根據具體情況,嚴厲或溫和--也讓他們的行為保持正直。

  • @citta6394
    @citta6394 2 ปีที่แล้ว

    梵住的修習 (摘自 坦泥沙羅尊者 法談) 2 許多這些誤解,是由於沒有在佛陀關於業和造作的教義的背景下看待梵住。因為它們根深蒂固,所以值得說明為什麼它們實際上對修行有害,以及正確理解業和造作如何有助於避免這種有害。 誤解1:Mettā 的意思是博愛或慈愛。 巴利語中表示愛的詞不是慈。 正如佛陀所指出的,pema (愛)本質上是偏心的。當你愛人時,你往往會愛任何善待他們的人,並憎恨任何虐待他們的人。在某些情況下,您會愛任何虐待你討厭你的人(注: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出於這個原因,愛並不是一種普遍善巧對待所有人的態度的良好基礎。 因為慈心本質上是對幸福的公正願望,所以最好翻譯成善意。當以正見發展善意時,它會明白眾生只有通過了解和採取真正快樂的因緣才能快樂,而不是因為贏得了你的特別青睞。這樣,當你將慈心的想法傳播給他人時,你並沒有像在愛的關係中那樣讓他們快樂。相反,你表達的希望是他們自己為自己的幸福負責。如果您可以在這個方向上幫助他們,您很樂意提供幫助;但你意識到--因為他們需要願意為真正的幸福而工作--你只能做這麼多。這樣,當你達到超出你的幫助能力的地步時,善意就不會與平靜相衝突。 這種對慈心的理解在佛陀建議培養慈心時要牢記的短語的段落中得到證實。這些短語為他提供了最清晰的指導,不僅是對作為慈心基礎的情感品質,而且對解釋為什麼為所有人培養慈心是明智和現實的幸福的理解。 第一組短語出現在一段經文中,佛陀建議用思想來對抗惡意。這些短語的結尾是希望所有眾生“自得其樂”。換句話說,你並不是說你會一直為眾生而存在。大多數人會更高興知道他們可以依靠自己而不是依靠你。如果你真的祝福別人,最好祝福他們能自得其樂。 另一組短語,在著名的《Karaṇīya Mettā Sutta 》 中,包括希望所有眾生避免導致他們不快樂的原因: 不要讓任何人欺騙另一個人 或鄙視任何地方的任何人, 或通過憤怒或反擊, 希望另一個人受苦。 在重複這些短語時,您會記住,只有當人們了解幸福的原因並採取行動時,他們才會找到真正的幸福。他們還必須明白,真正的幸福是無害的。。再說一次,當你表達善意時,你並不是說你會一直陪伴在別人身邊。相反,你希望所有眾生都足夠聰明,能夠自得其樂。 同樣的論述(§1.2)繼續說,當你培養這種態度時,你應該用你所有的警惕和力量來保護它。 作為一個母親會冒著生命危險, 為了保護她的獨生子, 即便如此, 對於一切眾生, 也要培養無量慈心。 這段話必須仔細閱讀並結合上下文。有時被理解為我們應該願意犧牲自己的生命來保護所有其他人,就像母親會為了孩子而犧牲自己的生命一樣。撇開這樣一個要求根本不可能執行的事實不談,在經典中,佛陀沒有將其列為道德責任。你無法阻止所有想要虐待他人的人。為了保護他人,你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在任何情況下都堅持不傷害的戒律,所以至少他們不會受到你的傷害。 “有這樣的情形,聖者的弟子,放棄殺生。在這樣做的過程中,他給予無數眾生免於危險、免於仇恨、免於壓迫。在給予無數眾生免於危險、免於仇恨、免於壓迫的自由時,他獲得了免於危險、免於仇恨和免於壓迫的無限的自由。[與盜竊、姦淫、妄語和吸毒的戒律類似。]” (§5.8) 然而,在某些段落中,佛陀說你應該用你的生命來保護你的善意,即使其他人打算以野蠻的方式殺死你: “比丘們,就算是土匪用兩柄鋸把你們一個接一個地野蠻地割開,你們當中即使這樣也讓他心生怒火的人,也不會聽我的吩咐。即便如此,你也應該訓練自己:‘我們的心不會受到影響,我們不會說壞話。我們將保持同情心,懷著善意的心,沒有內心的仇恨。我們將繼續以充滿善意的覺知遍及這些人,從他們開始,我們將繼續以充滿善意的覺知遍及包羅萬象的世界--豐富、廣闊、無限、無敵意、無惡意。這就是你應該訓練自己的方式。” (§6.9) 所以在母親保護孩子的形像中,孩子代表了你的善意--你需要全力保護,以確保你的善意不會動搖,即使在最困難的情況下。當你的善意出現失誤時,傷害最容易發生,所以你總是盡你所能培養這種態度。這就是為什麼,正如佛陀在《Karṇiya Mettā Sutta 》結尾處所說,你應該下定決心修習這種形式的正念:保持你希望所有眾生快樂的正念,以確保它始終告知你所做的一切的動力。 最後,有一段經文(第 1.4 節),佛陀在其中教導比丘一首偈頌,以向他們在野外遇到的所有蛇和其他爬蟲類散播善意。引人注目的是,這以“願眾生離開”這句話結束。這明智地考慮了這樣一個事實,即共同生活通常很困難--尤其是對於可能相互傷害的不同物種的生物來說--而對所有相關人員來說,最幸福的政策往往是無害地分開生活。 這些表達慈心的不同方式表明,慈心不等於慈愛。Metta 最好被認為是善意,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善意是一種你可以向每個人表達的態度,而不必擔心虛偽或不切實際。它認識到人們會變得真正快樂,不是因為你對他們的照顧,而是因為他們自己善巧的行為,而且自得其樂大於依賴帶來的快樂。

  • @citta6394
    @citta6394 2 ปีที่แล้ว

    梵住的修習 (摘自 坦泥沙羅尊者 法談) 1 brahmavihāra 一詞的字面意思是“ brahmā s 梵天的居所(vihāra) ” 。梵天是生活在更高天上的眾生,以無限的善意、無限的悲憫、無限的隨喜、無限的平等心安住。 這些態度是無限的。例如,無論您是否喜歡他們,您都可以將同理心的喜悅傳遞給所有快樂的人。同樣地,你可以對所有受苦的人感到同情,不管他們做了什麼來造成這種痛苦。 在這四種態度中,善意(metta)是最根本的。這是對自己和他人真正幸福的願望。因為最高層次的真正幸福來自內心,所以你的幸福不必與任何人的幸福相衝突。因此,善意可以擴展到所有眾生,而不會自相矛盾或虛偽。 接下來的兩種態度本質上是善意的應用。悲憫(karuṇā)是當你看到痛苦時從善意中產生的:你希望痛苦停止。當你看到幸福時,移情的喜悅(muditā)是由善意產生的:你希望那種幸福持續下去。 捨( upekkhā )是一種不同的態度,因為它對其他三者起到輔助和平衡的作用。當你遇到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停止的痛苦時,你需要平靜以避免造成額外的痛苦,並將你的能量引導到你可以提供幫助的領域。在遇到困難或在追求更大幸福的過程中需要做出犧牲時,您還需要鎮定以增強耐力。這樣,捨就不是冷酷無情了。 當然,這意味著你的頭腦必須給出正確的建議。這就是在佛教實踐的背景下理解梵住很重要的地方,特別是佛陀關於幸福是什麼以及如何獲得幸福的教義。 這裡討論了關於梵住修行的七種常見誤解。 七大誤區 當在上下文中理解時,brahmavihāras 是通往覺醒之路的有效工具。但不幸的是,梵住在西方經常被斷章取義,導致對他們的性質和角色的困惑。這可能是因為他們處理的是人類共有的情緒,所以人們覺得他們直覺地理解了這些情緒,而不需要解釋他們的佛教背景。或者可能是因為西方關於無私之愛的宗教角色有著如此悠久的傳統。看到善意類似於無私的愛,許多人認為佛陀在這個主題上的教義與他們從西方宗教中學到的東西完全吻合。 不管是什麼原因,這些假設引起了一些對梵住練習的誤解,這些誤解嚴重到足以阻礙覺醒。在這種誤解中最突出的是: 1) Mettā,第一個brahmavihāra,意思是博愛或慈愛。 2) 梵住的修持是一種祈禱形式。 3) 慈愛最好通過不加批判的溫柔行為來表達。 4) 梵住是人心本性的一部分。 5) 其他人應該得到我們的慈心,是因為他們與生俱來的善良,是因為我們都是一體的。 6) 梵住是純粹的心品質,不需要頭腦的分辨。 7) 梵住本身就是一條完整的覺醒之路。

  • @citta6394
    @citta6394 2 ปีที่แล้ว

    寶經的威力 如果捨棄小小樂,可以獲得更大的樂, 那麼智者應捨棄小小樂,追求至善的樂。 (偈 290)   毗舍離有一年發生嚴重乾旱,更造成飢荒,所有的農作物幾乎完全沒有收成,很多人餓死,流行性傳染病也爆發了。城裡的人無法處理死人的屍首,所以屍臭滿城,也引來很多邪惡的精靈。   城裡的人,無限哀傷,便想辦法向四方求援,但最後決定尋求佛陀的協助。所以由離車國摩訶利王子率領的代表團就向頻婆裟羅王進言,請國王邀請佛陀到毗舍離城來幫忙解決他們的困境和哀愁,但國王叫他們親自前去邀請佛陀。佛陀知道此去可以造福眾人,也就同意前往。   佛陀和眾多比丘抵達毗舍離城的時候,天空突然下起傾盆大雨,把城裡沖洗乾淨。佛陀被安排住進一座特別準備的客房,這時候,帝釋率領諸天神前來向佛陀禮敬,眾多邪惡的精靈因而逃離。當天傍晚,佛陀開講《寶經》,並要阿難繞城複誦該經文。阿難依照佛陀的指示去做,由於該經具有保護的力量,很多生病的人都康復了。佛陀一連七天都講相同的經文,第七天結束的時候,毗舍離城一切恢復正常。大雨也把城裡所有的污穢物清洗乾淨。離車王子們和毗舍離城的百姓從此快活過日子,不再鬱悶,他們也非常感激佛陀的幫忙。 《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 @user-ie9wg1lk4e
    @user-ie9wg1lk4e 2 ปีที่แล้ว

    薩度! 薩度! 薩度!

  • @citta6394
    @citta6394 2 ปีที่แล้ว

    大會經 (摘自 坦泥沙羅 尊者法談 1) 20 世紀初期,在泰國北部享有盛譽的僧人,即庫巴斯里維猜 (Kruba Srivichai)。他支援了許多建築項目,並負責建造了許多寺廟與橋樑,甚至通往素貼山的道路都是在他指導下由志願者建造的。曾經有人問他,為什麼他下定決心要做的所有項目都能成功。他回答說是因為他每天念誦《大會經》三遍。天神們喜歡聽到它,因此在他的項目中給了他幕後幫助。 早年在泰國時,我碰巧聽到了這個故事。我向阿姜放提起過。當我們準備在寺院建佛塔時,他讓我每天念誦《大會經》,他自己也每天念誦。即使那時他已經60多歲了,他仍然能夠記住。它成為修道院的基本偈頌,理論上認為天神會為該項目提供幫助,因為他們喜歡聽到他們的名字仍然被記得。 這就是"大會經":一夜來聽佛法的所有天神的名單。佛陀說宇宙中幾乎到處都有天神存在。 這是我們可以從憶念天神的角度來思考的事情,這是一種很少有人練習的修行。但出於多種原因,這是一種有用的做法。 一,它讓我們思考有天人存在的可能性。人打坐時有時會出現禪相,有時會有眾生出現在禪相中。如果你有一個像我們在西方這樣的貧乏的宇宙觀,你要麼認為自己瘋了,要麼認為這個眾生是天使,要麼認為是魔鬼的代理人。但還有更多的可能性。靈界有各種各樣的生物。你不想對他們表現出任何不尊重,因為如果你在森林裡,在禪相中出現眾生,如果他們是真的,你就不會想冒犯他們,因為他們會給你帶來麻煩。你想禮貌地對待他們。 但是,另一方面,您不必將它們視為邪惡的力量,也不必將它們視為可靠的指南。他們只是與你相處的鄰居。 這是佛陀所走的中道的另一個領域。僅僅因為你無法弄清楚這些生物來自哪裡並不意味著它們一定是邪惡的。所以你對他們很有禮貌,但你不必害怕他們或崇拜他們。 在這方面,阿姜曼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例子。他驚人的成就之一是他能夠重新發現大量的練習,在許多情況下幾乎都是他自己在森林中進行的。一個普通人獨自在森林裡那樣生活,很容易發瘋,而他卻沒有。在他的禪修中,他有很多禪相--比他的老師阿姜掃還要多--但他意識到,在某種程度上,他並不是比阿姜掃更好的禪修者。只是他有這種特殊的氣質,以及這些特殊的問題。他將它們視為問題,但也視為潛力。傳記講述了他如何在禪相中看到天神來教導他佛法,告訴他應該如何修行,他在遵守規則方面鬆懈的地方,以及他可以更精確的地方。 例如,有一個關於他如何行禪的記載。天人出現在他面前說:“現在,當你在做行禪時,不要環顧四周,不要顧看風景。你應該觀照於你的心。所以盡量控制你的視線。” 他回應這是一個很好的指導,所以他嘗試了一下,發現它有助於改善他的經行。這是關於他如何處理這些禪相的重點。並不是說他接受了他被告知的一切。無論他在禪相中看到什麼,他都會接受並測試它,並考慮它是否真的是一個訓練心靈的有用原則--它是否會讓他更加謹慎,讓他更加覺知,給出更好的結果。在這些方面,禪相是一件好事。但事實並非禪相都是對的,他並未接受禪相中出現的一切。否則,他早就瘋了。 阿姜放是另一位有很多禪相的老師。他多次告訴我阿姜曼告訴他的關於禪相的兩個要點。一,當你有禪相時,這是你的私事。你可以和你的老師談論它,但你不應該和其他人談論它。第二,你必須分析它,看看這個禪相所教導的是什麼樣的法。然後你必須進一步分析它,以弄清楚那門佛法課程是否有用。這與我們在實踐中使用的所有內容是否相同。

  • @citta6394
    @citta6394 2 ปีที่แล้ว

    大會經 ( 摘自 坦泥沙羅 尊者法談 2 ) 當您閱讀經文中的一些段落時,無法100% 保證巴利經典中的所有內容都是佛陀所說的。所以你必須測試它。佛陀本人鼓勵我們去檢驗教法。他對喬達米、他的繼母的指示,以及對精通戒律的僧人優波離的指示,都歸結為一個事實:如果你想弄清楚什麼是真正的法、什麼是真正的戒律,你必須看它鼓勵的什麼樣的行為,以及它鼓勵的行為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如果你發現它會引發更多的激情,如果它讓你難以得到支持,或者讓你與其他人糾纏不清,那麼這不是法,不是戒律。如果它導致無欲、知足、無負擔:那就是法,那就是律。 因此,無論您冥想中出現什麼,無論是想法、頭腦中的聲音還是禪相:都必須經過測試。至於沒有通過考驗的禪相,就讓他們去吧。如果有眾生出現在禪相中,你就尊重他們。你禮貌地對待他們。給他們善意。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念誦《大會經》,作為對天神的禮節和善意的表達。 但是,向在禪相中的任何眾生表達善意的習慣,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要養成的好習慣。當你的家庭成員、老朋友、任何與你打交道的人的任何禪相出現在你的冥想中時,希望那個人得到善待,不管你和那個人有什麼歷史。如果禪修中出現陌生人,希望那個人被善待。然後回到你的冥想對象。這是養成良好習慣的態度。如果該眾生顯得敵意或憤怒,首先讓你的身體充滿良好的呼吸能量和充分的覺知,作為一種保護形式,然後傳播你的善意作為你無害的表現。 回憶天人的另一個方面是佛陀建議人們遵守布薩戒律的方面。他說我們修的這個布薩--居士在滿月、新月和半月日所持的八戒--是通向天界的修行之一。戒德是使人成為天人的品質之一。你可以從兩個方面考慮。一個是在你死後讓你成為天神,另一個是你在當下讓你自己成為天神--換句話說,提升你的心的品質。 另一個讓你成為天人的品質是信念--尤其是對佛陀覺醒的信念。這並不意味著信念只是在修證上,而且在禪修方法上他也覺醒:他是如何通過質疑自己的心和檢查自己的心,看什麼是善巧的,什麼是不善巧的,以及通過保持持續發展善巧和捨棄不善巧的謹慎來做到這一點的。他強加於自己的無情的盤問,以根除任何不善巧的行為,任何執著:他就是這樣獲得了覺醒。當然,對此有信念意味著那是您也想要遵循的道路。仔細觀察你的行為。帶著同情心去做,帶著誠實去做,你一定會受益。 這裡的信念也意味著相信你可以培養善巧的,你可以放棄不善巧的。這就是為什麼佛陀一再強調所謂的"宿命論"--你所經歷的一切都已經被過去所決定--是一種非常不熟練的教導的原因之一。當然,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如今許多人誤認為佛陀關於業力的教導就是宿命論。 他多次向僧侶講述他與耆那教徒的遭遇,他與其他宿命論導師的遭遇,以及他是如何一步步反駁他們的教義的。他很少會尋找其他人以這種方式反駁,但他一次又一次強調宿命論不是事物的運作方式。正如他所說,如果一切都由過去決定,那麼修行將毫無意義。因此,信念也集中在這樣一個原則上,即現在你可以開發善巧的,放棄不善巧的。 另一個讓你成為天神的品質是布施。 這是正見的開始--即有布施會有果報--這聽起來很容易了解,無需說明。 但是你必須記住,在佛陀時代,布施問題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 幾個世紀以來,婆羅門一直在說布施是有成果的,但你必須給予婆羅門才能結出果實。其他禪修學派紛紛響應,說:不,布施根本沒有任何結果,要麼是因為人們的行為完全由過去決定,要麼是因為他們死後就被扼殺了,沒有留下任何東西--這意味著你是否慷慨並不重要,因為慷慨沒有長期回報。 這是對布施的另一個錯誤見解。

  • @citta6394
    @citta6394 2 ปีที่แล้ว

    大會經 ( 摘自 坦泥沙羅 尊者法談 3 ) 你必須提防這樣的天神。一些天神有一點智慧,但不會很高。即使是梵天也是如此。在另一部經典中,一位比丘在禪修中看到了一些天神,所以他問他們:“宇宙的邊際在哪裡?” 天神說:“我們不知道,但在我們之上還有另一個層次的天神。也許他們知道。” 於是他又打坐了一下,他看到了那些天神。他問他們,他們回答說:“我們也不知道,但在我們之上還有另一個層次。” 所以他逐級提升,通過層層天神。最後,他達到了一個非常高的天神,並再次問他們宇宙的終極在哪裡。他們也不知道。“但是,”他們說,“有偉大的梵天,有時他會出現在巨大的閃光中。所以如果一道閃光出現並且你看到他,你可以問他。” 最後,當比丘在打坐時,巨大的閃光出現了,那就是偉大的梵天。於是,僧人走到梵天面前問道:“宇宙的邊際到底在哪裡?地、水、風、火的盡頭在哪裡?” 偉大的梵天說:“我是偉大的梵天,一切都知道,一切的先見者,一切過去和將來的創造者。” 現在,如果這是約伯記,比丘會說:“好吧,我明白了。你比我厲害多了。” 他會就此放棄。但這不是約伯記。這是巴利經文。比丘說:“這不是我問你的。物質宇宙有多廣大?” 偉大的梵天說:“我是偉大的梵天,一切都知道,一切的先見者,一切的創造者,曾經和將來的一切之父。” 比丘又說:“這不是我問你的問題,不要答非所問。” 最後,偉大的梵天抓住他的肘部,把他拉到一邊說:“看,我不知道。但我在這裡的隨從認為我什麼都知道。聽到我不知道這樣的事情,他們會非常失望。” 於是他把比丘送回佛陀那裡。佛陀告訴他:“你問錯了問題。問題是,“在宇宙的哪裡可以找到無所執著?” 答案是:"覺醒者的心。"所以即使是偉大的梵天,他的智慧也是有限的。 但這並不意味著天人都是無知的。還有一個關於住在森林裡的僧人的故事。他下到水池洗澡,彎下腰去聞池中的蓮花。一個天人突然出現,說:“嘿,你剛剛偷走了那朵花的香味。” 僧人回答說:“哦,拜託,這不是偷竊。” 天人回答說:“你看,對於真正想要淨化自己的心的人來說,即使是最輕微的過失也應該像雲一樣大。” 在那個年代,覆蓋整個天空的雲是可以想像的最大的東西。僧人回過神來回答說:“好吧,哎呀,我想你是對的。謝謝你通知我。如果你看到我再犯類似的錯誤,請告訴我。” 但天人說:“我不是你的僕人。你應該照顧好自己。” 她瞬間消失了。 所以這樣的禪相可能會在你的冥想中發生。這不僅僅發生在亞洲。我認識一些人,尤其是在西南部,當他們去布萊斯、錫安或拱門這樣的地方時,會看到很多禪相--印第安人的神靈、土狼之神、許多與美洲原住民傳說相對應的神靈。其中一些禪修者不熟悉美洲原住民的傳說,但他們也看到了許多相同的東西。 所以最好記住對待天神的基本原則。你回想起他們的美德。你尊重他們。然後你把你從他們身上學到的東西拿來測試,看看它是否真的有助於訓練心智。 至於回想天人的功德,如果你想在今生提高你的心智層次,那是很有用的。你不必等到死後成為天神。 阿姜素瓦有一次開示,他說,當你思考你未來的生命時,不要作出決定再回來作為一個人。人類世界將會經歷很多困難。轉生為天人會更好。認為天神不能修行的信念是不正確的。有很多天神在修行。如果他們有機會聽聞佛法,他們甚至可以獲得高尚的成就。 但就目前而言,專注於這裡的天人美德。你現在如何讓你的心成為天人的心?你如何使你的行動成為天人的行動?現在專注於信念、慷慨、戒德、學習和洞察力,無論你是否有禪相。那樣,對天神的憶念真的可以提升你的心靈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