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顽咚
筱顽咚
  • 33
  • 78 144

วีดีโอ

三弓床弩初級版本(不能抬頭版本)
มุมมอง 782 ชั่วโมงที่ผ่านมา
這是前年的一個設計,三弓床弩初級版本,不能抬頭版本。動畫是我自己建模渲染的。
三弓床弩弩臂抬升過程
มุมมอง 1414 ชั่วโมงที่ผ่านมา
去年為陝西吳堡石城設計的三弓床弩,弩臂抬升的整個過程是這樣的。
【承壓實驗】中國古建築榫卯,是值得驕傲的“黑科技”嗎?
มุมมอง 13K16 ชั่วโมงที่ผ่านมา
一直以來,在普通大眾心目中,榫卯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古代技術瑰寶”之一,甚至很多人為了證明中國古建築榫卯的作用,不惜否認鐵釘對於中國古代建築史做出的貢獻。 那麼中國古建築榫卯,是值得驕傲的“黑科技”嗎?這期視頻用實驗告訴你傳統榫卯的真相!
【模型實驗】中西傳統建築承重差別對比
มุมมอง 20K16 ชั่วโมงที่ผ่านมา
中國傳統建築與西方傳統建築(托臂梁)承重有什麼差別呢?一個視頻告訴你。
【模型验证】中國古建築承重需要榫卯吗?
มุมมอง 593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中國古建築的承重是自身梁架結構決定的,不依靠 何加固以及連接技術。
北宋三弓床弩复原试射
มุมมอง 2.7Kปีที่แล้ว
筱顽咚为陕西省吴堡石城设计制作的、根据北宋《武经总要》复原的三弓床弩道具模型,调试试射。抛射射程大概在500米以上。#吴堡石城#三弓床弩#影视道具
全家人为陕西吴堡石城在辛苦加工木质器械
มุมมอง 119ปีที่แล้ว
全家人为陕西吴堡石城在辛苦加工木质器械#吴堡石城#鳌山卫#筱顽咚
自制的三弓床弩模型
มุมมอง 3.4Kปีที่แล้ว
自制的三弓床弩模型
飛天小喵紋樣、宋代虹橋結構小桌桌制作
มุมมอง 3182 ปีที่แล้ว
北宋《清明上河圖》虹橋結構(貫木拱)結合敦煌壁畫飛天紋樣設計制作的可拆卸小茶桌。 設計制作:筱頑咚、陶小怪 出鏡手藝人:陶小怪 剪輯:筱頑咚
全結構自鎖福門設計
มุมมอง 4792 ปีที่แล้ว
最新設計,福門,全結構榫卯自鎖,原創榫卯輔助斗拱豎向抗拉。
八仙桌榫卯結構動畫演示
มุมมอง 3.8K3 ปีที่แล้ว
近期新建模型,簡單渲染制作成動畫,給大家展示古典家具八仙桌內部榫卯結構和組合方式。小丸咚 製作 對視頻裡八仙桌模型感興趣的小夥伴,小丸咚為大家提供了模型原件的下載鏈接(),包括3Dmax(2010中文白模版)和CAD圖等文件。 八仙桌的設計來自中國古人,因此它的版權是開源的, 何人都可以免費享有這部分版權。所以儘管模型是我自己製作的,但是我還是要分先給大家,供有需要的人下載學習使用(不得商用)。 下載鏈接:mp.weixin.qq.com/s/t9mo2_LAVrUj64uFqgaeBQ 這也是我個人的微信公號,感興趣可以關注,不定期分享各自傳統建築、家具資料。
紫砂小猴頭的整個製作過程 小丸咚
มุมมอง 2283 ปีที่แล้ว
2021年來到了,在這裡小丸咚祝大家新年快樂! 這個視頻展示了我最近製作的一個紫砂小猴頭的整個過程。從油泥原型製作、石膏模具製作、壓印翻模、陰乾燒製等幾個過程,詳細的大家展示。希望大家喜歡!感謝觀看!
原創自鎖斗拱設計 傳統風格小門模型
มุมมอง 3.6K3 ปีที่แล้ว
大家好,這是小丸咚的原創小門模型設計,特點是斗拱可以自鎖,有一定的豎向抗拉性。非復古、非復原,純原創。是中國傳統古建築文化的現代衍生設計。希望小夥伴們的喜歡!
原創模型月梁的製作
มุมมอง 2463 ปีที่แล้ว
原創模型月梁的製作
水滸傳線稿(純默寫、非專業)/小丸咚/
มุมมอง 1844 ปีที่แล้ว
水滸傳線稿(純默寫、非專業)/小丸咚/
台灣歌星王默君鉛筆線稿(小丸咚敬繪)
มุมมอง 1164 ปีที่แล้ว
台灣歌星王默君鉛筆線稿(小丸咚敬繪)
地梁3
มุมมอง 1724 ปีที่แล้ว
地梁3
得勝歸來之肩吞 壹
มุมมอง 784 ปีที่แล้ว
得勝歸來之肩吞 壹
鰲角石插畫設計
มุมมอง 744 ปีที่แล้ว
鰲角石插畫設計
用勾頭搭掌榫將地梁組合在一起
มุมมอง 1654 ปีที่แล้ว
用勾頭搭掌榫將地梁組合在一起
用楔釘榫把三根梁拼接成十壹米長梁
มุมมอง 1.4K4 ปีที่แล้ว
用楔釘榫把三根梁拼接成十壹米長梁
地梁動畫
มุมมอง 1.2K4 ปีที่แล้ว
地梁動畫
【榫卯動畫】世界各地楔釘榫類型(十壹款)/小丸咚
มุมมอง 2.3K4 ปีที่แล้ว
【榫卯動畫】世界各地楔釘榫類型(十壹款)/小丸咚
即墨胡三爺鰲山衛胡三爺傳說/鉛筆畫稿泥塑製作
มุมมอง 1024 ปีที่แล้ว
即墨胡三爺鰲山衛胡三爺傳說/鉛筆畫稿泥塑製作
雙楔釘榫結構書屋/建築設計/書屋設計/傳統榫卯/小丸咚
มุมมอง 1.1K4 ปีที่แล้ว
雙楔釘榫結構書屋/建築設計/書屋設計/傳統榫卯/小丸咚
一個視頻告訴你關於斗拱的一切
มุมมอง 13K4 ปีที่แล้ว
一個視頻告訴你關於斗拱的一切
流水行雲閣(柱框層)
มุมมอง 5754 ปีที่แล้ว
流水行雲閣(柱框層)
行雲流水閣/小丸咚原創設計/用水作動力會動的初唐風格建築/陰陽五行、四季更替概念/bgm:《踏古》林海、《兄弟呀》張雨生
มุมมอง 3034 ปีที่แล้ว
行雲流水閣/小丸咚原創設計/用水作動力會動的初唐風格建築/陰陽五行、四季更替概念/bgm:《踏古》林海、《兄弟呀》張雨生
老君堂慈氏之塔
มุมมอง 2964 ปีที่แล้ว
老君堂慈氏之塔

ความคิดเห็น

  • @cryptictoilettwo3696
    @cryptictoilettwo3696 3 ชั่วโมงที่ผ่านมา

    那來什么传統,一开始是由英国帶過去,跟著是到東亞抄襲学到的!

  • @为自由的無辜生命发声
    @为自由的無辜生命发声 10 ชั่วโมงที่ผ่านมา

    笑死耶,我沒聽說過西方有哪個豆腐渣工程能跟你們中國比的,那個3.2極地震就晃的那麼大下🤣🤣🤣 然後更誇張的是風一吹還能把牆吹爆吹死人的,除了中國我還真沒聽說過

  • @ngboonhan0304
    @ngboonhan0304 11 ชั่วโมงที่ผ่านมา

    好好专业的建筑视频,为何扯到比喻政治去?

    • @陳冠穎-z5u
      @陳冠穎-z5u 9 ชั่วโมงที่ผ่านมา

      🤡🫵

  • @garryfun2331
    @garryfun2331 14 ชั่วโมงที่ผ่านมา

    東西方很多東西因為思維不同,差異太大無法有比較立基點,除非是真的要比較從根基開始的優劣選擇

  • @山高-k3r
    @山高-k3r 16 ชั่วโมงที่ผ่านมา

    你对比的不对,你应该把相同级别的建筑里对比

  • @崔智超-s8r
    @崔智超-s8r 19 ชั่วโมงที่ผ่านมา

    早就知道,虽然厚度是一样的,但是承重的只有一半

  • @foreverhere824
    @foreverhere824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不用实验也能判断把一根木头挖个洞,比不上完整的。即使 从头到尾没洞的厚度 叠加起来 = 一根完整的,在外力过大,也可能逐根断裂

  • @jheweizhang
    @jheweizhang 2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1.當然如果以純實用性來說,的確為了炫耀目的而盲目損耗材料是一件浪費的事,但經濟實用也的確不是建築的唯一目的。包含但不限於:讓人有逃生時間、壞了方便修等等因素。 2.材料力學的基本觀念慣性矩(I)就是在講斷面問題,裁成四根同斷面會比較弱也是因為中間少了三層抗剪力的斷面,所以說加了適當的垂直榫接可以稍微減少強度損失。 3.但複雜建築不是一個部位的強度可以一概而論。材料力學講單根材料特性,結構學講整體靜載重,結構動力學再多講地震跟風力的綜合影響。一個設計也許在一處部位來看有減損強度,但以一堆部位結合成一個整體來說,"對人的"安全性也許會增加。 4.您所計算三根桿件的1.57A,如果現代觀點來看,可以當作是容許應力設計法裡的安全係數,而單支桿件用到壞則是極限設計法。 5.以前電腦無法在設計階段準確模擬結構強度時,只能用一個參數"安全係數"去保障結構在垂直力、側向力、靜載重、活載重及衝擊載重的綜合作用下,還能保有結構的安全性及耐用性,尤其是材料還相對非均質(相較於現代的鋼筋混凝土及鋼結構而言)的狀況,所以古代做法也並非沒有道理。 6.您的影片及實驗精神值得佩服,只是希望補充點小知識。關於安全性、耐久性、經濟性及觀賞性等等考量,學理及應用上都已十分成熟,也是許多工程師及建築師們的專業。

  • @louiselkovenjunping7547
    @louiselkovenjunping7547 2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背景BGM小聲一點就很完美了❤❤ 謝謝博主❤❤❤

  • @a58602064
    @a58602064 2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挖操 看完之後整個概念被扭轉過來了

  • @筱顽咚
    @筱顽咚 2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評論區有人說中國古建築不使用鐵釘,這是我2019年針對“中國古建築不使用一根鐵釘”這條謠言寫的一篇闢謠貼,感興趣可以看看。希望這類謠言不要再繼續傳播 www.zhihu.com/question/264151635/answer/664620952?

  • @jasonChung-o1m
    @jasonChung-o1m 2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学过材料力学很容易得到作者的结论。但作者要注意,三根挑梁的传统方案可以有效降低檐口横向檩条的跨度,结合柱间铺作,对于唐辽风格的大悬挑屋盖是有益的,不能一概而论。明清的穿梁式与唐宋的斗拱式相比,梁柱用材大了;反而唐宋建筑可以用相对较小的材料形成空间树形结构,美观度也好。

  • @jianguochen4662
    @jianguochen4662 2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古代建築,榫卯比現代任何一種緊固件耐用持久,無其它選擇。 難聽的就不說了。

  • @justchaoz
    @justchaoz 2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這個影片我覺得比較不合適的幾個點: 一.托臂樑與連桿結構的承重能力,也許不及抬樑式 但同比例放大之後你所堆積的重量乘上倍數,是極難有這樣需求的 若是有這樣的需求,自然會有不同的工法產生出來應對 其二.每個地區都受自然資源與人文發展時間不同 有些地方樹少石多,有些地方沒有地震帶 有些地方甚至還保持著遊牧習性 換句話說說,那蒙古包結構討論承重差異的話 抬樑跟拖臂拿出來討論“為什麼會有這種發展?” 會比誰的承重能力更優秀來的實際 其三.你表達了在靜力的情況下,抬樑與拖臂產生的是橫向還是垂直的力 表面上看是這樣沒錯,但你影片上也講了拖臂式多數外層會採用石牆 也就是說這個阻止橫向力的結構原本就是一套的建築方案 而抬樑式的方案並不是有這種規劃需求,所以單純只比照木造結構差異 而且是在沒有支架架空的情形下,桌面稀釋了許多向下壓力 並不能很理想的比較出實質區別 到最後就會產出一種中國古建築使用抬樑式好棒棒,承重比較強的感受 這也是評論區吵起來的原因 你也許只想表現差異,但影片剪輯之後的內容處處藏著優劣 建築,只有區分不同區域中受到預算與原材料的限制 再經由設計師規劃出風格以及幾何計算的技法 並不存在什麼優劣之分 真要比較,主要也是去討論為什麼天災人禍之後某些建築可以留存至今 哪部分的技法值得我們學習思考

  • @Gosse630
    @Gosse630 3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形象而生動,跨科學習

  • @meme4626
    @meme4626 3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榫卯的目的是用來承重嗎?好像有空位可動, 用來卸力用的吧?

  • @makervideo1656
    @makervideo1656 3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洋人的屋頂產生的橫推力,有助於抗地震?

    • @xxx468x
      @xxx468x 8 ชั่วโมงที่ผ่านมา

      原理上並不會,反而會加速磨損

  • @user-kanechang
    @user-kanechang 4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榫卯是為了防震吧~‘

  • @H-np4so
    @H-np4so 4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讲的很专业,但是居然夹带私货啊🤔

  • @1401ChanAstin
    @1401ChanAstin 4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主播。只是研究東西。 你們這些台灣人還有信仰媚外的 去找你們的平台找存在感吧

  • @FarmerLance
    @FarmerLance 4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很有趣的實驗。 我也有思考過這個問題,只是我還沒有做任何相關的實驗與尚未設計任何相關的實驗(有想法,但一直沒有去把想法寫下來完整化)。 但我覺得這次的實驗只能證明這種結構對這種型式的力承載能力下降。 但在真實的結構上這些榫柳的位置是承受這樣的力嗎? 就有點像是結構力學上,我們看承重牆和看剪力牆所需要的參數與設計是不同的。 因為一個是承重,一個是處理剪力。 兩個的結構上的需求是不同的。 一個可以用來做承重牆的方式不一定適合剪力牆。 所以我覺得在設計實驗之前,要先了設計符合其實際位置功能的實驗。 有些時候有些位置的設計,可能不是為了承受力,而是為了「能夠結合」。 因為榫鉚有一個極大的好處是「不需要木材以外的東西就可以穩固結合不同部件」。 而且以長久來看,用榫柳有個好處是「不會生鏽」。 而用鐵件(包含鐵釘在內的任何東西)都不會長久。 遲早生鏽,除非非常勤於保養。 而純的榫柳,除非維護狀況差到一個極致或者一開始就沒有做好,不然數百年是很容易達到的。 而除非超級天災與人禍與白蟻入侵不然純木的組合要維持更久也是有可能的。 在我老家這邊有不少很古老的木造建築,經過了非常多年的風災、造成重大傷亡的大地震等等都依然完好──而且這些建築極度缺乏維護很多年。 如果有長期保持基本的維護,可以預期這些有正確建造的建築可以存在更久遠。 所以我覺得在對「這些工匠因為各種原因而不能把木材的能力完整發揮」這一點生氣以前,我覺得可以先再更深入了解一些更多的面向。 因為不用鐵釘的建築可能可以維持數百年,但用了鐵釘後至少鐵釘之所在可能無法維持百年。 但不論怎麼說,這都是一個很有趣的實驗&嚐試,至少你開始行動&試著去了解與證明這些東西。 👍

  • @陳彥誠-c3f
    @陳彥誠-c3f 4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榫卯結構用途本來就不是用來承重 這實驗不就是用爬樹來測驗良駒 豈不叫人貽笑大方嗎

  • @tangtienji
    @tangtienji 4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當科技進步,古人十年功的接法,遠遠比不上抹上化學膠有用。 當實木家具被不標準形體,不一致紋路材質,有用部分不多,加工困難,耗時,材料浪費,,,導致價格昂貴,樣式有限,,, 所以,木粉加樹脂加科技,可以模具生產,材料可以標準,物理性質可以一致,,可以機械化生產,,價格便宜。

  • @paulchou8442
    @paulchou8442 4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我覺得UP主最好提供兩種結構的木料材積差異資訊,由視頻觀之抬樑式結構用的木料明顯多於衍架式的

  • @wanggogo1979
    @wanggogo1979 4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中式建筑比西方落后太多了。哎!中式建筑看着很压抑,空间感很差。

  • @杜俞祺
    @杜俞祺 4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書念壞了啊!找個鐵釘結構還能屹立500年以上的建築不就打敗榫卯了嗎? 榫卯的木頭最怕的是火災

  • @mikeli9532
    @mikeli9532 4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榫卯结构如果好,它就不会淘汰。

    • @a58602064
      @a58602064 2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說白了你就是不懂 榫卯結構應用在各種東西上 你不懂而已 你以為只有木頭可以用喔 可悲

  • @thecrab3128
    @thecrab3128 4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明明只是很正常的在讨论比较中西传统建筑的称重差别,却引来这么多绿卫兵争相批斗 没有站队仇华的,统统是品客,是敌人,基于仇恨的意识形态,大抵便是如此吧。

    • @林恩-l4j
      @林恩-l4j 4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紅衛兵?

  • @蔡冠彥
    @蔡冠彥 5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光是使用的材料量就不一樣了,建築的人工和時間成本也不一致

  • @pizizhangsg1319
    @pizizhangsg1319 5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老实讲,中式的不经济,需要比较多材料。你用这西式模型缺了橫粱当然不稳。这比较不客观

  • @薛秀穎
    @薛秀穎 5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榫卯聽說是分散屋頂重量而設計,而屋頂各四個角的施力點都是壓在接近榫接中心的位置,並非兩端的位置。 更何況皇宮建築建坪跟體積之大,依這個邏輯來說應該早就坍塌。 這實驗假設的切入點有些問題,不夠嚴謹。

    • @海賊老獵人
      @海賊老獵人 2 ชั่วโมงที่ผ่านมา

      故意这么切入的,耍个心眼,给他的视频做个总结,就是中古古代的榫卯设计,不但不会更好还会更差,应该用西方的设计会很好,这么解释你就懂了吧。

  • @flybee6168
    @flybee6168 5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無語!誰會比較卡車和跑車哪個跑得快,哪個能載重!

  • @peterkung6793
    @peterkung6793 5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I understanding is: Chinese timber roofs are designed like a table ( connection between roof and column is very rigid), where western use triangular truss resting on wall/pier/column to support the roof. Chinese house use much more timber than the west. However, Chinese house withstand earthquake much better than the west.

  • @aleenkoh
    @aleenkoh 5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老實說我不知道視頻主要表達什麼,給我感覺他就像個小白,不然就是對榫卯有什麼誤解或偏見。我本身不是榫卯重度迷戀者,我只是以我工程師的專業來看,榫卯的功用其實就不是為了承重,如果要承重不如直接加大使用的木料不就更好嗎?更彰顯氣派。榫卯主要功用是抵消震動時所產生的應力,不讓應力集中在一個點分散出去。視頻裡的三根木條實驗根本就有問題,實驗單單只是展現完整的木條比裁切了的木條更有承重力,這個正常人都知道的物理常識罷了,而且脫離了現實。正常建築物不會有如此大比例的懸空屋簷,別說完整的木條,就算鋼鐵也挺不住大風吹的搖晃,更別說地震的搖晃。再說你這是屋頂,重量是在上面,而你卻把重量放在下面,更無語的是你拿根繩子把三根木條套在一起,把重量集中在三根木條的某一點往下拉,正常屋頂是會用木條把左中右三根木條串聯起來把屋頂的重量分攤到那三根木條上,這跟你用繩子把重量集中在那三點往下拉更本不是一個概念。最後我只說到這裡,如果你不真正的去了解,帶有偏見或其他目的說再多也沒用。但記得一個技術能流傳上千年是有他的道理的,被取代不一定是沒用。古代皇官貴族不會無聊到為彰顯氣派,財力,而住在危樓,在古代可是會殺頭的。

    • @heoliang8175
      @heoliang8175 3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對他的探索精神還是要贊的,但他實驗的目的確實有點不明。榫卯結構本身不是爲了增加强度,而是爲了將不同方向或者不夠長的材料給結合起來,這是單獨材料做不到的。你一根木材怎麽也不能完成一個平面結構吧?二者的目的不 同,就沒有了比較的意義。還好,他實驗的時候那個缺口是向下的,否則承受的力會更小。😂

    • @jianguochen4662
      @jianguochen4662 2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heoliang8175 不,要怎樣都可以,但是表達曲折容易誤導,這不好吧。

    • @筱顽咚
      @筱顽咚 2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heoliang8175 實驗的目的就是想告訴大家,傳統斗拱的是一種建立在材料極大浪費基礎之上的做法,並不高效科學。幾根木方通過榫卯拼接起來的效率連同等規格的一根也達不到,這種傳統的做法不值得在當前還被一遍遍復古、複製、推崇。傳統建築需要繼續發展首先要革新這些明顯有問題、低效率、高消耗的地方。改進後古建築才會往前進一步發展。 我想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 謝謝回復。

    • @heoliang8175
      @heoliang8175 2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筱顽咚 嗯,你這個理解還是比較有道理的。他最後說的,浪費材料是爲了身份炫耀,這種認知我是認同的。作爲一個追求效率的人,我肯定是不認同這種結構的。現在很多推崇這些的人,也就是那種“我們祖先也曾闊過”的心理。今天的材料,今天的工藝,我們確實沒必要去追求這些東西。因爲明明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得到更優的性能,偏要折騰這些東西,除了懷舊,我不知道還有什麽可以炫耀的。

  • @hun_mei
    @hun_mei 5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西方要把金字塔的建築技術拿進來參戰

    • @赔我小鱼干
      @赔我小鱼干 9 ชั่วโมงที่ผ่านมา

      古埃及人:我不许他们偷我技术

  • @NnoLei
    @NnoLei 5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古代又没有钉子,也没有钢铁来固定木制品,榫卯是最好的办法,另外,榫卯并不是中华独有的技术,西方古代也有这样的榫卯结构建筑。

    • @筱顽咚
      @筱顽咚 2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钉子在古代不仅有而且使用时间很悠久,使用量非常巨大,铁钉在古代建筑上是不可或缺的建筑材料。下面的链接是我在知乎写的一篇专门针对古建筑不使用铁钉的辟谣贴,感兴趣可以看看。 www.zhihu.com/question/264151635/answer/664620952?

  • @peterkung6793
    @peterkung6793 5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I would rather consider this Chinese traditional method is a waste of timber. However, we should understand that steel nails was expensive in the old days.

    • @筱顽咚
      @筱顽咚 5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这种建筑在中国古代被称为“官式建筑”,说白了这不是老百姓使用的建筑,而是古代皇家贵族使用的,不存在用不起铁钉的情况。老百姓不会这样盖房子,因为会导致僭越,这是违法的。 铁钉在古代是纯正的传统技术,这是历史现实,不以你开不开心为转移。换句话说,历史不会因为你个人的情绪而改变。谢谢回复

  • @Ken62liu
    @Ken62liu 5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以後要蓋高層大廈,完全不要用西方的技術,用中國古代的建築技術就好了

  • @yap6799
    @yap6799 5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 @Denshigi
    @Denshigi 5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力的方向就錯了吧,後面的論點都偏了。你到底是要做支撐用 還是要做承重用 ?你拿做承重用的來開力矩當然會輸一根的吧?!!!

    • @筱顽咚
      @筱顽咚 2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我估計您對古建築基礎知識應該不了解,因為您問的都是讓人無法簡要回復的元問題,需要先鋪墊很多基礎知識,然後才能回答。換句話說,您的很多疑問不該來問我,是您自己缺失了基本的古建築知識產生的困惑。這些困惑本不該是我來回答您,因為跟我以及我的視頻無關。但是盡然問我了,我也說一下。 首先我測試的是唐宋斗拱,唐宋時期斗拱是懸挑屋簷的,這是學界共識。因此斗拱可看作是“懸臂梁”。幾層斗拱鋪作在一起,可以看做是簡易版的“等強度梁”。根據懸臂梁的彎矩規律,懸挑出去的那部分斗拱在支座位置承受拉力剪切力。 以上的回答應該沒問題吧?如果你不認同我說斗拱是懸臂梁,那我真的無話可說了。您缺失的古建築基礎知識恐怕太多了,咱們無法達成共識。不是我這類視頻可以改變的,甚至我這類視頻反而會起到反作用,讓您困惑上加困惑。 實驗的目的就是想告訴大家,傳統斗拱的是一種建立在材料極大浪費基礎之上的做法,並不高效科學。幾根木方通過榫卯拼接起來的效率連同等規格的一根也達不到(這個結論您說了您是認可我的。所以我說您困惑的那部分跟我無關,您缺失的是古建築基礎知識,進而產生困惑),這種傳統的做法不值得在當前還被一遍遍復古、複製、推崇。傳統建築需要繼續發展首先要革新這些明顯有問題、低效率、高消耗的地方。改進後古建築才會往前進一步發展。 我想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 謝謝回復。

  • @chunhongli8910
    @chunhongli8910 5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你的实验十为了证明榫卯结构的拉力不如单体结构,但这个用得着做实验吗?榫卯的凹槽使得承受重力部位变小了,变细了,降低了他的纵向承受力,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建房子是不是立几根柱子就能建起来呢,横向不用连接吗?榫卯结构是用来连接横向与横向,横向与纵向的平面和立体的固定连接设计。这种设计的连接点在建筑的边沿附件,如柱子处。纵向承受力的部分在柱子,而榫卯延申外延的长度很小,如屋檐只承受极少的力。你的实验相当于把屋檐延申到很长,有这种设计吗?脑袋被驴踢了。

  • @smithxu969
    @smithxu969 5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这试验看着就不合理,第一个悬挑试验简直没法看,等于在木头最薄弱处加了破环杠杆

  • @arquickqloom
    @arquickqloom 5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那么问题来了,三根木梁用榫卯连在一起的目的是不是为了增加承重呢? 你这个实验减单到古代任何一个朝代都可以做的,古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吗? 你认为如果单单为了承重,可以用一根木梁,会有人舍简取繁用三根吗?

    • @alpha040
      @alpha040 5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我也是這麼認為的,這個結構在建築上看起來應該不是為了承重,我覺得主要是為了固定整體的結構。如同現在的建築光在牆面上就有承重牆跟非承重牆之分,不同的東西本來就是依照不同的特性來使用。

    • @筱顽咚
      @筱顽咚 5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alpha040 這屬于典型的“老中醫”思維。鬥拱的作用本來就是爲了出檐懸挑的,承托撩檐槫,檐椽和飛椽,說白了就是懸臂梁。這是學界共識。如果爲了整體幹嘛要伸出頭?整體可以讓鬥拱材損更小嗎?整體可以讓節點更牢固嗎?這一塊不僅不是爲了整體,相反局部不結實會嚴重影響整體的穩定。根據學者研究,地震後鬥拱通常産生的就是“剪斷”、“歪閃”等問題。請問,鬥拱爲何會被地震波剪斷?鬥拱爲何會發生歪閃?什麽原因導致的?是整體嗎?因此,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吧,別整體整體的了,掩耳盜鈴的回避鬥拱節點材損只是諱疾忌醫罷了。鬥拱一旦歪閃劈裂,直接影響屋頂整體的穩定。就好比你流感咳嗽去看病,大夫居然說:你看似是流感導致的肺部感染,但是我建議你做全身的髒器檢查,從整體去入手,而不要只局限于肺部。你整體好起來了流感自然好了。好奇怪哦,你明明是病菌導致的肺部感染,關整體什麽事?所以這是典型的“中醫”思維。謝謝回複!

    • @筱顽咚
      @筱顽咚 5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别激动。 没说古人不明白,视频后面我有具体讲。 实验仅仅只是为了说明古代这种榫卯三材交汇的方式连一根木方的强度高也没有,造成极大地材料浪费,是一种典型的原始低效的方式。 呼吁古建筑在当代不要再重复这个问题,而要改正这个问题,古建筑才能继续发展。 谢谢回复!

    • @alpha040
      @alpha040 5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筱顽咚 我能理解你說的意思,確實你說的很不錯,不過我也沒說你是錯的,只是表達了一下我覺得某些東西的功能其實不是只有一種,或是你覺得的主要功能並不一定真的就是主要的功能。這個結構除了承重外,有沒有其他除了美觀跟承重外的,像是在承重跟節省材料上做一個平衝?或是在承重,美觀及節省材料上做的平衝?這些看起來好像一樣的功能其實本質上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 @arquickqloom
      @arquickqloom 5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筱顽咚我同意你的部分观点,创新是非常必要的。破坏结构完整性会降低木料的承重也是必然的。但榫卯结构的目的主要是结构连接的稳定性,而不是承重性能。如果说榫卯结构大量浪费材料,要论证这个观点,我个人觉得需要比较同样的建筑结构,用榫卯与不用榫卯的区别。一根梁是比三根榫卯梁承重大,但三根榫卯梁能稳定上层其它结构,一根却不行。

  • @Kevin-g3g1v
    @Kevin-g3g1v 6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

    斗拱主要是装饰/制式作用, 好像瓜皮帽上面的一块玉。

  • @Kevin-g3g1v
    @Kevin-g3g1v 6 วันที่ผ่านม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