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y went with the same 4nm TSMC node and with 30% CUDA core bump. It's not wonder that the traditional performance only increased by the same amount also. Using more advanced process node will only result in a much higher cost which I don't think most of us can afford anymore. GPUs aren't as power sensitive as CPU does as it's direct die cooling anyways.
If all you play is esports titles and non cutting-edge games then AMD is likely way, way better of a choice. However if we are talking about ray tracing and pushing the limit of displays in AAA titles (4K120 or 1440p240, as 4K240 and 8K60 is just way too uncommon). Also Nvidia Optix (which is for ray tracing renders in softwares like Blender) and NVENC/NVDEC (for video editing) is just what you really can't choose non Nvidia cards at the moment, although Intel cards could be better for video editing in the future, not to mention Apple could still produce dedicated media encoder/decoder cards in the future, because they are still producing Mac Pros that has way too many PCIe slots for no purpose.
真不愧是極客灣 不只原卡 D卡 連遊戲測低禎狀況+找破圖情況+架構解析什麼都測 超詳細 讚一個
真的,所有的疑問一次解答
@@036599其他的測評 大都沒啥內容短的8-9分鐘 長的約13分鐘就很多了 這直接跟你30分鐘起跳。差距有夠大。真的不讚一個對不起自己 最主要的有D沒D這個測試也很重要 消費者這樣才不會怕花了一樣的錢 買了一個差距很大的東西
@@fateskyman林亦我覺得不錯啊
@@Sweet-pathfinder 沒事 我發現我剛剛少留一個字 改成 大都 比較正確 近幾年我都以極客灣為主了 不是其他人很爛或錯誤 是給的資訊太基本了 看來看去都一樣 看這裡比較清楚知道有哪些細節要注意看自己用不用的到比較實在
這活還是專業的來搞😂
絕了 等好久全網都在等你們
最讓人驚訝的是你們可以從遊戲表現的這麼多細節中反推這些技術邏輯和運行上的瑕疵,真的是對各方面理解都非常深入的高手啊
凌晨4點54這時間上片 絕了
海外朋友剛下班就有視頻下飯,真香!看來的我RX 7900XTX還能再戰4年...
@@singlee4400 没下班就开看了 wfh😅
性能30% ↑
功耗30% ↑
價格30% ↑
5090=4090ti super😂
没错
哈哈哈
N4 面積也+30%
國外評測是這樣評的 哈哈
类似于680和780的感觉
牛逼,凌晨五点发片
為了準時收看極客灣 我現在都上大夜班了
前排就坐!3090再战一代
再战三代都行😂😂
@@jing33lee I am gonna buy 3090
假如我有3090讓我戰到9090都可以
1080 ti 再战五年,现在岁数大了,电脑变成纯纯的办公机呢。
一直在等你们的视频
老黄辛苦了,这手术卡着红线切的。
評測基本上看極客灣的就對了,評價客觀又專業
這代沒上3nm所以進步小,
反正沒對手,等有壓力再上3nm, 不是顯卡進度變慢,是對手追趕能力變慢了
但不上3nm也有好處,4N不卡產能,砸錢要多少有多少,
不像3nm各家正在搶新增產能,若用3nm可能要到下半年才能大量供應50系列
不卡產能嗎? 前幾天記得AIB經銷商都出來預告說這次最少卡三個月的貨了,1/30「理論」開賣的5090,最快要等到3月才能穩定供貨....
能耗比不是只能靠更新制程,架构改进也能提升,50系两年半没有任何架构提升确实有点说不过去,把精力全放在dlss4上了
@@夜紫麟 產能沒問題,是都是被包走了,比特幣又爽漲又有AI可以搞,顯卡需求不像以前集中在通路端,跳水卡以後幾乎不可能了,以目前走向是這樣。
@@kobebill186現在比特幣誰跟你用顯卡挖,都嘛專業礦機asic
@@NTZL-s8k 精力全放在 AI sever 上了
轻轻松松就理解了DLSS4各种场景的表现,视频做得真好!
終於等到
上片時間牛逼,還好我是睡醒才看片
新年快乐,谢谢分享
5090距离消费者确实是太遥远了,后面想看5080和A家的9070xt在2K和4K的游戏表现。
不是也很多人買嗎
9070xt根本就不是和5080一个级别的,
@@96mate71 在期待9070XT 能比5070 ti 强一点,性价比也高一点
@@LOPOPOize总有人不差钱,还不关心性价比,只玩最新的里面最贵的
很多的定義是....跟其他顯卡差距都很大
真·大神,看评测就看你们的就够了。。
最詳細的評測 給個讚
这上片时间,起夜伴侣是吧
我还真的是起来尿了个尿刷一眼油管看到的😂
nmd你怎么知道我起夜😊
美洲时间刚下班 时间刚刚好😂
英区睡前催眠曲😅
肝客湾
這幾天看了英語圈和中文圈的各種評測,還是极客湾測得最全面,讚讚
不過如果能做個圖表,比較開了帧生成後的VRAM使用量就更完美了!
NV宣稱新版帧生成的VRAM用量有減少,但我很懷疑😒
其实很好理解,毕竟用AI生成的部分,相对于每一帧实时生成的部分还是要小很多的,插帧越多,对VRAM的占用其实越小,本来你需要32G显存来计算10帧,那现在这个10帧里面只有3帧是实时生成的,其他部分都是用AI算出来的,而且只需要计算光流的部分,所以占用少是可以理解的,至于少多少,那就要看变化的部分是多少了
英語圈的你有看哪一個頻道?
@@ozjacky 你比較的是相同幀率下算10幀和補到10幀,但實際跑遊戲沒有這種設定,所以開DLSS3是會增加VRAM占用的,可以去看4070ti super那集測評,心靈殺手2這款遊戲 4070ti開DLSS是41FPS,DLSS+幀生成 剩下19FPS,就是爆VRAM了
@@HardyDimension linus tech tips测试视频早一点
@@xulink 沒看這個頻道😄,話說這個頻道也被其他頻道說過一些測試的爭議。個人是看其他的,因為樓主說其他測試好像不全面,所以想知道他看哪一個頻道而已😀
做的真好,中文区最好的极客频道
老黄为啥不搞个SLI?两片5090,吃掉1200w,整个冬天就靠它取暖。
逼你买计算卡呗
一張90就已經CPU 瓶頸了 兩張是想多搞出電源瓶頸嗎😂
企業端有類似技術吧 消費級我們不夠格用
搞SLI還要遊戲廠商願意做,看steam玩家數據就知道連3080以上效能的使用者都很少了,我搞一個可能只有幾百幾千個玩家弄得起的設置要做啥
有阿,看看双槽三槽的擋板😂
性能提升30%
價格也提升30%
拜託蘇媽爭氣一點
讓我們買到便宜一點的N卡
蘇媽表示:我懷疑你在臭我
有便宜的INTEL顯卡不買嗎?
@@Ichclown 肯定是要等 b770
兩個親戚 很難
33 Minutes? You are very hard working guys😮😁
看來50系列的重點就是DLSS4了,期待後續的評測~
終於來了!等好久了
看起來可以等下一代………
感謝極客灣吐槽我們NV硬件不行,這代是靠軟件提升性能,這個論點蠻值得警惕,尤其能效比還在原地踏步QQ 看來影片一出,我們又要加班了QQ
是在NV打工的大佬嗎 😂
@@mackliu1784 有沒有可能是台積電,雖然核心設計似乎沒啥改變,只是去堆疊更多的規格而已
硬體 軟體
畢竟製程都是用4nm
要有能耗比的提升還得用到3nm
老黃果然還是個商人😂
30到40系列除了NV技術成長還有三星工藝改台積電工藝的加成,但50系列一樣採用台積電4奈米就只能靠NV技術加成了,功耗增加100多W公版還能壓到兩槽大小代表散熱技術也有進步,插座1650W瓶頸也不能無限堆疊硬體,畢竟不是所有有能力掏錢買旗艦卡的用戶都能牽專用線路改插座,市場成長動能會受物理限制
老黄辛苦了,切的出神入化
27:22 最印象深刻的就是20补60😅
感觉就像AI生成的画面,这还真是AI生成的画面😂
笑死
終於等到了
终于出了
終於等到你們的評測了
非常好的评测。专业!
其实DLSS4和3这种只有在80或者90的显卡上才有用。补帧是给,本来就能跑到60帧的游戏,补到144帧高刷用的。原生不到30的一点用都没有,我两年前买的4090,那会多伦多这卡还有折扣,玩2077时就发现了,补到80帧发现根本就不跟手,只能降低光追。
锦上添花,高级的技术只能配高级的卡,至于60级别,那属于妥妥的给你机会不中用啊
熱知識,60、70等級的卡通常分別都用1080、1440,所以一樣能用😅
@ 你这个说的,让我也觉得很有道理。
@@mingyuanliu5595 人家id罵你是支那人,你還挺冷靜的
你要知道
5070一般就是跑2k的
功耗也同步增加25%左右,合着就纯靠规模提升性能,架构就完全没改。这5090都可以称为4090Ti了
看到后面还有功耗差30%多的,还真就是4090Ti
至少厚度變薄XD
4090ti pro max
就不下放dlss4 你买不买吧
@@TheAlexfrom1 其实4090Ti的规模是144SM,5090是170SM。所以,算是4090Ti Super😅
我很期待到時候5070的評測影片,乍看之下70級別的卡在物理性能很難獲得有效提升的
我也想看5070、5070ti跟40系列的差別
畢竟這才是主流玩家會買的卡
同等。还是70系比较适合咱们普通打游戏的。
还是这个小胖专业,不错👍
先讚了再説
原始帧要求最低45帧才能舒服的用4倍补帧,然后补到200多,感情DLSS4是专给5090铺路的,还是继续用我的4090吧~200多帧跟100帧也没大的区别
同感,本来想4K 120 ,用增加的性能提升画质,看完评测,基本没可能了
@@bbbear2900 幀生成就不能用來提升畫質阿,要畫質就連dlss都會損壞畫面細節
The best 5090 test on Earth!
D砍的是卡之间通信的性能,你们需要买至少两张 5090 和 5090D 才能测出来
?
@@C2cada SLI
看到後面真的覺得這個標題非常貼切
Very Good !!
原來你們過的是美國時間嗎? 這時候上片也太扯了
想要體驗X4的FG帶來幾百幀的感覺,可以去用用看黃色小鴨,雖然閃爍感跟延遲會更大,但原始幀不要太低還是可以的。況且這軟體才100多塊
It'd be great to see 3x8k testing again 😁
核心代号250😂😂,我觉得这是老黄内涵咱们😂😂
咱中国人不用
@@lidabaobao 你也買不到😂
@@q6566876 250就是5090D的核心代号,5090是300
内涵了两次,4090D的代号是AD102-250
@@NTZL-s8k 嘴上反美 身體倒是挺誠實😁
终于来了
終於來了
老黃真的很扯
直接示範AI如何改變生態
期待這次要弄什麼解析度的螢幕串連
5090弟,老黄真讲究啊
改用現在主流的transformer模型....找機會再試試看,我認為用AI輔助做一些圖形處理是趨勢,
DLSS以前用起來的感想是,就是我用3090跟4080玩,我覺得NV應該是改良畫面而不是純補FPS,畢竟還是不精準,
實際上他大概有些不求精準的動作遊戲還行
即刻湾的视频品质一直很高,很有价值!
Excellent content!! NVDA ran into bottlenecks and 50 series not so exited. Let's see what AMD will offer next.
They went with the same 4nm TSMC node and with 30% CUDA core bump. It's not wonder that the traditional performance only increased by the same amount also. Using more advanced process node will only result in a much higher cost which I don't think most of us can afford anymore. GPUs aren't as power sensitive as CPU does as it's direct die cooling anyways.
一个中国人在中文频道打英文🤢🤢🤢
If all you play is esports titles and non cutting-edge games then AMD is likely way, way better of a choice. However if we are talking about ray tracing and pushing the limit of displays in AAA titles (4K120 or 1440p240, as 4K240 and 8K60 is just way too uncommon). Also Nvidia Optix (which is for ray tracing renders in softwares like Blender) and NVENC/NVDEC (for video editing) is just what you really can't choose non Nvidia cards at the moment, although Intel cards could be better for video editing in the future, not to mention Apple could still produce dedicated media encoder/decoder cards in the future, because they are still producing Mac Pros that has way too many PCIe slots for no purpose.
什麼時候來測試三台8K電視呀
老黄给中国的核心代号是250,果然非常很十分特别。
台湾也有250这个词吗😂,应该是内部工程师搞的,听说专家基本上都是台湾人,挺可爱的。
GB202-250有什麼奇怪嗎
@@DonaldShaw-rt2cl 250在中国就是笨蛋的意思
@@DonaldShaw-rt2cl 在大陆,一般不会有250代号。250是骂人的话,奔驰车为了避开这个忌讳,奔驰250在大陆是260
@@DonaldShaw-rt2cl 『在漢語中,250(二百五)原先是辱罵或調侃他人的俚語,意為「笨蛋」或「傻子」[1]。這種講法後來普及至全國,並進一步衍生出了「2」的簡化版本,例如:「二哈」。』
上面指的應該是這個,不過台灣並沒有流傳這類的詞語,最後的二哈倒是聽過有少數人使用…用來取寵物的名字。
所以現在對5070/ti 5080的評測報告更感興趣了.
全網測試只看~極客灣....專業!!
2:47
之後一定會看到把5090核心搬到D的板子上的影片😂
就等這個!
坐等9090
坐等19090
絕大部分的機器學習場景 核心算力都是過剩 限制在顯存帶寬 所以明顯可以看出來 這個在一般的AI場景真的沒什麼差 就算有差 如果只是閹割算力 多疊幾張卡就好了
挺专业的,谢谢,目前看来5090旗舰卡的架构都没有变化的话,5090只比4090强30%,按照过去90显卡平均比70显卡强50-70%的经验来看,5070很难打过4090。所以5070出来了希望能测一测是不是真的如老黄所说比肩4090但只要三分之一的价格,还是说老黄在忽悠咱们
目前已經有資料顯示5070差不多是4070+20%的性能了 打4090不可能 甚至5080也高機率追不上4090
你不会看CUDA数量吗?5070怎么可能跟4090比?就算是5080 它才1万个CUDA 也就比4080强一点点
终于等到你,还好我放弃🤣🤣
我還沒睡,這時候上片,剛好當作科技 asmr 聽聽就睡著了
你是不喜欢显卡么? 看这玩意我心跳加快 兴奋至极 这咋睡觉?跳起来了兄弟
@amhowaye1605 好好,我早上跳起來了~
这5090的性能提升和功耗提升成正比啊,能耗比几乎没有提升。
物理極限了。目前沒有改進空間
因為同是4nm 吧,如果用3/2nm 這點可以進步吧
@@9723507感覺50系就是規模比較大的40系應該連架構都沒改
@@YehYT-ru4zk 在同样制成下也可以提升架构来改善能耗比,不过那个就比较伤脑筋了。
这一次没有换工艺,没办法了
刚准备想说能否加上AI性能测试,跑跑大模型,看看tokens生成速率变化,就开始讲AI性能测试了,另外能否以后增加视频编辑相关的性能测试啊?AI性能测试都有了,生产力也希望加上去。
要不是昨天剛好早睡今天還看不到這時間上片
還有現在GPU硬體架構革新確實是有點江郎才盡的味道
就是一直堆規模,製成一旦沒上更小製成,直接功耗大爆炸,能耗比原地踏步
這時間看完剛好吃早餐😊
好处就是能够提前玩上很多几年后的传统性能下电脑配置允许玩的流畅的游戏,坏处就是因为工艺制成瓶颈导致无法达到原先那样的大幅真实性能提升。可以明显感觉到发展速度在变快,很有可能下一代的显卡能运行的游戏这一代的显卡就会完全被淘汰。或许画质只是秀肌肉,而游戏是否好玩才是玩家需要的吧
就算是荒野大嫖客2,4090再不開DLSS的情況下能跑到125 FPS也已經滿足了99.9999%玩家的需求了
畢竟高級螢幕(高HDR,色彩好,4K)本來能推的FPS也高不到哪去,也用不著這麼高
這時間真的絕了
老黃主要收入畢竟不是遊戲卡,還能做出DLSS4給大家玩算不錯了,否則很有可能根本只是拿新的計算卡隨便砍一砍當成50系,或甚至直接再等一年
怎麼老有人說這句話 遊戲卡佔全體收益3成還不算主要收入啊?
你麥當勞不賣大麥克(占比25%)試試?
@@furuhatanzbr 所以nv還是賣啊,重心不在遊戲用顯卡是事實
挺客观的,估计整个系列也就比上代提升30%,要是硬吹DLSS也算吧,反正我打游戏是从来不开的,FSR跟DLSS都不开,只玩原生
D版貌似砍的是多卡互联的通讯速度,单张卡没有区别,10张100张1000张互联,速度区别就非常大了。
支那太狡猾了,搞那麽多塊、串聯起來要做什麽?
请问20:00往后桌子上的是什么牌子的键盘?
50跟40都是用台積電4N工藝,等於是五奈米的範圍,我五年前買的iphone 12也是五奈米😂,明年9月iphone 18會用上台積電2奈米,如果黃教主一樣兩年更新一次,等於會有兩個代差….
那英伟达还有摩尔定律
19:02 这里,我测试发现是Ray Reconstruction的问题,我关闭就好了,霓虹灯反射就会动了,无论是CNN还是Transformer模型。开启Ray Reconstruction后无论CNN还是Transformer模型,不动视角下霓虹灯不动。保持转动视角,霓虹灯就在动。我是4090测试的
一般情況來說,遊戲玩家不會那麼在乎技術上的差別或是軟體上的改進,他們在乎的是:在開啟 DLSS 後畫面會不會有撕裂、模糊、閃爍這一類的問題。還有就是幀生成的延遲問題,5090 這種旗艦卡的延遲高成這樣的話那 80 以下的就應該就是翻倍… 而且 Reflex 這麼優的話何不直接在驅動程式中預設為啟用就好而是要用戶自行開啟呢?可見該功能開啟後還是有副作用,只是能察覺的用戶不多或是一般遊戲上感受不到。但是對於高幀率的電競類遊戲來說,這種副作用可能是會被判定外掛或是作弊程式。所以結論就是:5090 只是 4090 再堆更多 cuda 跟支援 DLSS4 的加強版ㄧ對遊戲玩家來說是如此,當然若是用來執行 AI 計算倒是可行。只是在 AI 領域上比 5090 更優更強的卡很多… 而其 5090 充其量不過就是個入門而已。
顯示幀跟輸入幀有差距就一定有延遲跟誤判, 所以競技類開下去就是比別人差了
@claris6201 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有得到就一定會有失去。顯示晶片無法憑空計算遊戲幀,多出來的幀數是從犧牲了其他部份算出來。至於這個其他部份是什麼?有可能是時間(延遲),有可能是畫質(模糊、撕裂)… 說到底就是遊戲廠商優化沒做好,顯示晶片廠商製程跟不上導致。所以才會出現 DLSS 這種技術。
@@claris6201 不一定,毕竟现在750hz的显示器都有了,有这么巨量的帧数(按四倍来看原生大约185fps),开帧生成很可能可以降低拖影而不是增加拖影。至于延迟,因为它几乎不增加原生延迟,在原生超过120fps的情况下延迟变化几乎是无法感知的,而都电竞了不可能连120fps原生都跑不动吧,这时插帧到480fps,相比120fps的拖影降低是经过验证的。
@@FlameRat_YehLon 畫面上給你480幀,實際上原生只有120幀,輸入命令就是有差(命令按原生的來),跟你用甚麼顯示器是沒有關係的
@ 我举这个例子的前提是,原生120帧和240帧在延迟上的差距难以感知(虽然听上去一个8.3ms一个4.2ms,但是CPU检测输入和与GPU通讯,外加显示器的延迟,很可能会直接带来20~30ms甚至更多的额外延迟,那么即使看百分比,差距也很小了),在拖影控制上的差距容易感知,那么拼命降低画质拉到240帧会比用120帧生成480帧的表现要差,毕竟补帧产生的480帧拖影少一些,分辨率很可能也要更高。
來了來了
黄皮衣:以后评测不能找极客湾了,这俩哥们全是实话。各位玩家:看评测还是得看极客湾
倒不如說是部分新技術的發展與舊時代更新的延展
雖然硬體進步沒多少,但軟體絕對是劃時代的進步,不過還是乖乖等60系好了,製程才是重點,看用N3會進步多少。
怎么没有测功耗比曲线啊…………本来就等着极客湾测这个,看看曲线什么样,有没有什么降压/锁功耗上限的潜力的
遊戲功耗圖?其實就跟片尾一樣,你看回4090,然後自己提升個30%的功耗就可以算出來了。
理論上5090與4090功耗比是一致的
40/50是同製程 大概率差距有限 畢竟4N很成熟很難再提升
@phosphorusdream 不对的。5090降到4090同功耗比4090强,因为对每张卡单独来讲功耗-性能曲线都是非线性的。de8auer测了100-70%功耗上限,间隔10%的,70%上限的5090只损失10%左右性能。
本来以为极客湾也会测一测这个,甚至期待有降压测试的。
@@strat0caster124 应该会在笔记本版本的5090上面测试对比
DLSS4真神。5900D與5900用起來差不多,真好。新年快樂,評測完可以好好休息過年了。
牛逼!
光速編譯能兼容5090D的pytorch...好鬼的技術力
早安😂
希望以后能加入VR的测试,因为DLSS在VR里的鬼影会非常明显,并且对帧生成时间和稳定性要求都很高
VR应该不需要用帧生成吧,毕竟头显内部还有处理器利用陀螺仪以及位置跟踪(不管是利用摄像头还是基站)来对画面进行warp的,画面可能不流畅,但视角的跟头性还是有保障的。DLSS4的warp其实也是类似的技术,直接绕开cpu对画面的视角进行处理,只不过需要专用的鼠标所以估计普及度不会太高。
@@FlameRat_YehLon 帧生成還是需要的
其實陀螺儀與位置追蹤技術和帧生成技術是兩種不同的概念,解決的問題也不一樣:
1. 陀螺儀與位置追蹤技術的重點:
這些技術的目的是**提前預測用戶的視角變化**,並根據頭部的轉動或移動來修正畫面,確保視角能即時跟隨頭部運動,讓你覺得‘視角是跟得上的’。但這並不是加速渲染,而是對已有的畫面進行快速的‘調整’,讓延遲感不明顯。
比喻一下:好比你拿著一張地圖,陀螺儀和位置追蹤就像是幫你迅速移動這張地圖,對準你當前的視角,但地圖上的內容本身並沒有更新。
2. 帧生成技術的重點:
帧生成是用來**直接降低渲染時間**的技術,透過 AI 或演算法生成額外的畫面帧,讓整體看起來更加流暢。它實際上是在幫 GPU 減輕工作量,讓複雜場景可以以更高的幀率運行。
就像剛才的地圖比喻,帧生成就像是在地圖上快速填充未來的內容,讓地圖本身更新得更快、更完整。
總結差別:
- 陀螺儀和位置追蹤是預測並修正視角,讓你覺得畫面跟得上你轉頭的速度,但它對畫面的渲染速度沒有幫助。
- 帧生成則是幫助更快地生成畫面,直接提升幀率和流暢度,兩者是解決不同問題的技術。
@@zippylin4826 这种问题问AI没有意义(毕竟AI也是随便从网上抄一篇文章下来的),实际帧生成对于局部运动的效果一直很尴尬,总的来说也就是对大范围的视角运动比较有效。即使是在最完美的情况下帧生成依旧很难完整浮现正在自转的物体,而只要画面变化方式和理论结果有一点出入,人就会感觉到卡顿,也就是说几乎无法和镜头有相同的感知帧数。
另外请改掉用AI生成内容回复其他人的习惯,既不权威也不简洁,而且AI味本身就容易引人反感。
@@FlameRat_YehLon 我不是所有東西都直接問AI,我是把我的想法給AI整理,想說這樣能夠表達得比較完整,所以才會使用AI輔助整理我要寫的內容,你會感到反感我很抱歉。
但是AI本身就容易引人反感嗎? 至少我自己是覺得不會,可能每個人對AI有各自的想法,每個人的觀感不同。像是DLSS帧生成技術也是用AI生成,有許多興新技術也是使用AI輔助,如果也容易造成大眾反感,那麼是不是就應該放棄AI? 我想不是的。 對於你有這種想法,我再次說明,我鄭重的感到抱歉,我會嘗試改進的,這一篇回覆沒有使用到任何AI。
接下來是帧生成的部分,的確目前的帧生成技術很難精細的生成出沒有差錯的畫面,只要有差錯有破圖,用戶就會感覺到怪怪的。但是這在非VR的遊戲(用螢幕玩的遊戲)不也是一樣嗎,你看在影片中DLSS4生成的畫面也並不是完美的,也一樣有缺陷,只是是比較細微的缺陷,所以用戶體驗不會到那麼糟糕,並且DLSS4技術讓畫面渲染的時間大幅降低,增加了FPS。
也就是說,如果帧生成技術能夠生成出更完美的品質,如果套用到VR上面也能夠只有細微缺陷,並且同時降低畫面渲染的時間,增加玩VR遊戲的FPS,這樣不是很好嗎,為什麼VR不需要使用帧生成技術?
以下將會詳細說明,我對於你的觀點的理解和我的回應:
你第一則留言說:頭顯內部有處理器利用陀螺儀以及位置跟蹤來對畫面進行warp,視角的跟頭性是有保障的,不需要使用帧生成技術。
你第二則留言說:若是畫面生成和理論結果有出入,用戶會感覺到卡頓。
你第一則留言著重的點也許是在延遲的部分、畫面的跟頭速度、跟手的速度,但是帧生成技術的優點可不只這些,帧生成技術還可以增加FPS,例如比較為人所知的 Quest 3 VR 裝置,單眼解析度2064×2208,雙眼約等於4K解析度,且支援到120FPS,這要用顯示卡渲染畫面是非常大的壓力,對於使用PCVR的玩家而言(我的VRChat上線時數已破千小時),低帧率可能會導致頭暈的症狀(RTX 4090 在 VRChat 一些使用情境會低於 60 FPS),那麼使用帧生成技術也可以改善這個問題。
你的第二則留言也許是著重在生成畫面品質的部分,我覺得畫面品質就是需要再改進的東西,像是以前的CNN卷積神經網路模型 (影片 16:00 處)、以前的DLSS3技術 (影片 20:30 處),這些都是在推行DLSS的同時慢慢改進帧生成技術,那麼對於VR而言不也是同理嗎? 雖然現在帧生成在VR中的畫面品質可能比較差(我沒有在VR用過帧生成技術不曉得),但是也許隨著技術的進展,也會有更好的品質出現,而且就現況而言也至少可以提升FPS,用戶要不要使用也是他們的自由,如果他們覺得畫面太差感到不舒服,也可以關閉不使用,這樣的作法不是也可以嗎? 如果你的觀點是生成畫面的品質不好,這技術就不應該用在VR上面,那畫面品質具體上要到多好才能用在VR上面呢? 況且在一些VR的使用情境 (定點使用、觀賞影片、2D遊戲情境),他們的表現也一樣差嗎? 如果不差的話也是可以用在VR上吧?
總而言之,我覺得帧生成技術有很多優點,單純用「VR已經有跟頭性」來否定VR上的帧生成技術好像不太合理,單純用「帧生成畫面品質」來否定VR上的帧生成技術好樣也不太合理,帧生成技術還有增加FPS的優點,對於極度追求沉浸感的VR裝置而言,我覺得好像可以用在上面,你覺得呢?
以上的內容完全手打,沒有詢問過AI任何問題,也沒有使用AI進行內容生成,花了大約一小時寫的,這樣應該比較沒有你說的「AI味」了,但是我不保證能夠完美傳達我的想法。
@@FlameRat_YehLon 再者,你說使用AI回覆其他人,不權威也不簡潔,你在檢討他人的同時,你有看看你自己嗎?
對於你的第一則留言,我針對你所說的話題核心做回覆,但是你對於我回覆的「兩種技術的差別」隻字未提,你對於我回覆的「帧生成技術可以降低渲染時間」也隻字未提,你反而拋出另一個論點「若是畫面生成和理論結果有出入,用戶會感覺到卡頓」來回應,你這樣的做法是你所說的「權威」嗎? 前兩個論點你都略過不回...
我手打了一小時的內容,回應你提出的所有的論點,也表達我自己的想法,那你的回應在哪裡呢? 你依舊認為VR不需要帧生成技術嗎?
DLSS我從來不開, 畫質差
2K+廣色域螢幕就玩的很舒服, 4K如果顏色差, 也是不好看
最近出的FF7RB不要求高hz, LED背光+HDR還會造成刺眼, 顏色好的話, 畫面體驗提升很多, CCFL背光眼睛舒服
何時有5080的測評?
16:59 What is the leftmost DLSS? An early version? I don't know what the translation would be for those characters.
that's DLSS disabled
@@wulouis3989 ok thank you. I had assumed that, but then i read DLSS and i couldn't comprehend what it could have possible been besides DLAA.
為啥測試的時候,5090D性能都比5090多個幾幀,但是功耗都低2/30瓦???這麼神奇
5090d 用的都是非公显卡,BIOS 不一样频率什么的也有优化啦,还有散热也会比公版更好
我觉得用DLSS+帧生成来宣传卡就是耍流氓,不做3D渲染而是靠后期处理这种体验是不一样的
一真三假,我們也可以用一真幣三僞幣購買。
可惜還沒測reflex 2
這兩個技術搭配起來應該還能看
不知道40系的reflex 2什麼時候出
604W了 我真的蚌埠住 这么高功耗的GPU我觉得我就算是个1200W的PSU也得歇菜 不过5090相信被制裁的情况下国内反正也不可能发售价买得到就是了。反正拿来干活的人怎么着多贵都会去买
期待 黄伟达的 8G 5060,也许还有8G的5060ti 版本? 全新一代的 羽白小镇青年 3A 大作爆显存 天花板智商检测显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