ขนาดวิดีโอ: 1280 X 720853 X 480640 X 360
แสดงแผงควบคุมโปรแกรมเล่น
เล่นอัตโนมัติ
เล่นใหม่
感謝抬愛 XD雖然我是浪漫夢想派的擁護者,但我也相信孔明北伐不只是為了夢想,而是非常實際的考量;如果北伐順利,曹魏出現失誤漏洞,最好的結果就是逆轉天下局勢,就算難以實現,每次出兵斬獲一些戰果,如擴大領土、遷百姓回來,都可以充實國力,什麼都不做的話,根本看不到蜀漢的未來。
可惜曹丕太早死 226年卒那時候諸葛亮剛剛平定南中 無力北伐不然曹丕晚死個兩年 剛好趕上諸葛亮北伐北伐勝率搞不好更高
我也認為北伐是當時比較合理的選擇,雖然最後結果不如意就是。
諸葛亮遷徙百姓的記載只有在第一次北伐,而且並不是記載在本傳而是記載在郭沖五事之一,遷徙的百姓不過千餘家,諸葛亮還自婊遷徙那點人根本彌補不了街亭一戰的損失。
蜀汉粮食不够,迁百姓入蜀,能增加劳动力跟粮食?还是增加劳动力赚钱买粮食?
@@sugarpoisonlove 理想的目標當然是打下一州兼得到人民,就是失敗才只能遷百姓並退兵,第一次北伐是機會最好的一次,但結果如何大家都知道了(馬謖......)
其實在失荊州後,蜀漢已經是北伐找死 不北伐等死的狀態。諸葛亮能越打越穩住蜀漢,其實很猛了
你们是不是忘了孙吴?蜀汉对比魏吴最大的优点就是防守起来很简单,这也是魏吴攻蜀很少的原因,难度只比蜀伐魏低一点蜀伐吴的话水路运送后勤比较容易,也是后面夷陵之战刘备打了一年优势在他的原因,要不是刘备得益州太短底蕴不足早就灭吴统一南方,诸葛亮北伐的原因也是因他是荆州派,如果伐吴就会让他的派系更强大,这样结果不是李严所在的东洲军派系想要的
@@XINXU-i2w其實戰略上不允許再次伐吳(奪荊州),因為以夷陵後的蜀漢國力要一口氣滅吳是不可能的。就算退萬步說拿下了荊州並且憑藉荊州派與荊州士人的人際關係短時間就穩住新佔領區,還是需要一定的重建期。而這個期間東吳反撲或曹魏來襲都是可能的,特別是曹魏可以分兵同時襲擊荊益兩州,使兩個戰區首尾不相連,如果諸葛亮坐鎮荊州又會有失去蜀漢朝政控制能力的風險,所以大概率諸葛亮會自守益州(漢中)。此時諸葛亮必須親自坐鎮其中一個戰區(視來襲時機,但考量維持朝政的控制,守益州可能性較高),因此就會有全權都督的非諸葛亮將領坐大甚至脫離中央號令的風險(但前提是先能守下來,畢竟魏吳也有聯手可能性)。總結上述,夷陵後打荊州不好打(對手是全盛期陸遜),打下不好守之餘也沒有了跟東吳的迴旋空間(不可能一口氣打倒且收編東吳勢力的情形下,就是留下個危險的敵人),荊州就只是個大坑。
@@redford1412 荊州一定要拿東吳一定要打只有兩分天下才是正途三分天下是個錯誤方針或是說是个過渡
@@千凡過境 嘛,現實蜀漢夷陵後是沒有足夠力量一口氣推倒東吳的,即使是夷陵當下也不太可能。「二分天下」除了走魯肅的榻上策路線之外,就只剩關羽北伐成功在援軍抵達前拿下襄樊的同時,東吳趁張遼移防時奪下合肥,使內外不穩的曹魏開始系統性崩解的另類二分天下(個人覺得比實現榻上策的難度更高)。
@@redford1412 孫權只要蜀漢坐大就會反骨背刺三國同盟三分天下就跟三個都是敵人一樣北伐因為地理+北方統一已經不可能成功只有宰了孫權才有一抗北方的能耐
我認為諸葛亮是 趁蜀中老將尚在 戰力尚存 趁大家還活著 還沒沒老死的時候 全力打一打 產生局勢上的不敗之勢順便讓一些能力不足 資歷尚新的人多點磨練 拿點經驗
感謝留言支持!
這樓的說法有點像前期劉備帶龐統 黃忠 魏延這樣帶進去益州刷戰功
反攻大陸就.................
@@TheKr3kr3 有意思么?
TheKr3kr3 一个意思 弱小盘子就要求赌求爆发。拼发展是拼不过大盘子的现在差距如果是5倍 和平发展各自10年 就不是5倍了。越拖下去对小盘子的越不利
北伐的最困難點是物資的運輸,有記載從成都運送糧食到漢中前線,基本上十石得耗上的八九石,因此多只能靠前線屯田,在這麼拮据的情況下,基本上每一步都沒有犯錯空間,第一次就因為任用馬稷這個坑貨,導致撤退,後來姜維大敗王經,快繼承武侯意志,掌握隴右資源時,又殺出一個鄧艾,等於在打困難劇本時,對面多了一個Bug角,不然拿下長安姜維應該可進古今64名將被當戰神一樣被祭拜了
真的,打進去別說64將,直接神格化都有可能
不進取則難自保.如果蜀漢當時採取偏安策略,最後可能會因內部缺乏憂患意識而自己衰敗而亡.只能說,夷陵之戰中大量戰將及士兵傷亡,及法正等謀臣的早逝,才讓諸葛亮北伐異常吃力
關羽丟了荊州才是最大的傷害吧原本劉備北伐是想由荊州開始的你看他荊州丟了多麼迫切的想要奪回來沒有荊州北伐難上加難
@@Herostory 請教一下,馬良真的是在夷陵之戰陣亡的嗎?
diego leo 不用在追溯更以前了,這樓說的是夷陵之戰損失大量戰將士兵已經眾謀臣早逝,不是講這些。
夷陵之戰不能不打
在這點我又要抨擊一下姜維了。諸葛丞相的北伐基本上都是立於"不敗"為基準的,就算是第一次北伐也在馬謖兵敗時也是即時止損,這樣既能保持蜀漢軍力也可以保持丞相自身的威望去壓制內鬨和掌握軍隊。但姜維的北伐卻是越打越烈還年年北伐,結果在段谷和侯和吃了敗仗後,蜀漢的軍力和姜維自身的威望就真的跌落谷底了。 蜀漢軍力真的不多也不強,所以比起勝利更重要的是不敗,在那種情況下即使是慘勝也是種失敗。我認為諸葛亮的北伐已經是對蜀漢來說是最好的戰略,雖然就算是最好的戰略也很難成功,但卻可以存活下去。而姜維卻是一知半解,所以在他吃了敗仗後不久,蜀漢就被曹魏滅了。
的確狄道的戰敗是一大失策, 但在當時哪會知道有個鄧艾在那邊? 當時的西線將領可以說是比姜維差了幾截, 而且當時漢中的援軍也沒有依約去攻打上圭, 這樣打狄道這個把魏軍吸引離開主戰線的戰略就變得沒意義了
@@TWCloudt122ab 你應該是在說段谷之戰吧?而且以姜維的打法就算不在段谷吃敗仗也很有可能會在其他地方吃敗仗的。
@@timchen3776 恩, 對啊, 是段谷敗退; 姜維的作法比孔明要大膽, 所以打勝與打敗的狀況都很明顯, 像漢中防守原本是重門戰法, 就是守住隘口不讓對方部隊展開, 但姜維的方式是斂兵聚谷,故意放敵人進來, 守住個別重要據點等對方糧盡要撤退時全力出城拚殺, 這個概念的確是可能的, 但是要有許多忠貞的勇將守城, 因為兵多糧食消耗一定快, 而從棧道撤退又一定很慢, 所以這種靠地形餓垮並反擊對方的想法是有機會的
姜維真的就是年輕人了~
@@Herostory 他的想法到老也是一樣
曾有文章說東吳應該履行隆中對戰略,蜀軍出益州,吳軍出荊州共同全力北伐,否則吳蜀都只有等死的分.........
“创造曹魏失误的机率”这话说的太有智慧了,孔明先生何等聪明,他肯定知道蜀汉完全没有实力对抗曹魏,但换个角度让对方不断失败的话,也能在某种程度上“成功”。
除了統整派系以外,自古以來弱國無外交,如果諸葛亮一昧防守也會讓東吳認為蜀國弱小轉而聯魏攻蜀;再者,長期偏安一隅也會讓軍隊士氣低落。復興漢室直到劉備繼位就沒什麼意義了,但是北伐本身的過程是有意義的。
北伐部分理念跟職場是一樣的道理一個學經歷、能力普普但工作尚且穩定之人如果不趁年輕時好好考取有利的證照或執照並且跳槽、出差增廣見聞壯大自身經歷和優勢爬到更高的位置而選擇安於現況有很高的機率中年失業就算沒有失業薪資條件也會永遠停滯不前沒有與時俱進到最後就是封己守殘變成被時代淘汰的一份子職場多得是這種人堅守不值錢的技術還在用十分落伍沒效率的方式做事固執己見無法接受新的知識和專業到最後就是被人慢慢取代
個人認為正確 魏國占一半以上土地賭一把不一定贏 但不賭長期一定輸諸葛亮就是知道這點才一直梭哈的
他千算萬算都算不到自己有豬隊友
暗影多啦就是這麼聰明 :P
@@Herostory ❤️
努力不見得看到成效,但是不努力一定沒有成效。買樂透不見得中大獎,但是不買樂透一定不會中大獎。
由蜀出發而統一全國的只有一例,那就是劉邦。但那時候的情況是國家四分五裂,機會比較大。諸葛亮已經做了最好的選擇。等死還不如一搏。
今天阿睿的分析跟賽局理論(game theory)談的博弈蠻相似的,不知道有沒有專家專門做三國時期的賽局分析,根據當時的情況把蜀漢所有的選項列出,應該就可以從勝率證明諸葛亮做了最佳的選擇,就像AlphaGo分析整盤棋可以落子的地方的勝率那樣,確保每一步棋都是朝提高勝率的方向進行
哈哈,看是有限賽局還是無限賽局囉 :D 賽局最難的點還是資訊取得,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知道了所有資訊,但對手如果比你多知道一張牌,就葛屁了 QQ
很同意up主的观点,解决内部矛盾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共同对付外部矛盾,这个是现代社会也是每天都在上演的。往大了说民族扩张,往小了说媒体头条转移舆论等等等等,数不胜数
目前川普開徵25%關稅了,我擔心到了35%關稅的時候,習皇帝他會出兵台灣.....讓失業老百姓上戰場0.0
楊瑞源 我觉得关税这种事都是虚的,他今天能涨明天就能降,一句话的事。神仙打架轮不到咱们老百姓关心。我觉得两岸没啥事,让蔡再连任都没事,台湾朋友想太多了
@@wangchul 居安思危。貴國整天想拿下台灣我怕怕......
我也覺得派系問題是很嚴重的長期在部隊中經營的我察覺 平時太閒時嚼舌根、愛計較的人就相對提升,而面對強勢的大官或能給予壓力的長官時,反而大家共同對付,同仇敵愾,呵呵..派系一直都在,只是形式不同
原來是國軍弟兄,萬金砲排排長跟您致敬!
有甚麼很嚴重的派系問題嗎
@@qq6531 主要是益州派的問題很大,士族政治的問題
@@chia-wei_tso 士族政治三國時還沒發展起來,真正士族形成要等到晉代。益州派有甚麼人物嗎?譙周?我是很常聽見人們說譙周是甚麼益州派代表啦,譙周不過是個不與政事的中散大夫,不知怎麼就成了老大就代表,起到的作用極有限。所謂的益州派影響力極小,那還能跟甚麼鬥爭?
我跟我朋友說,諸葛亮北伐是為了讓所有派系的人都有建功的機會,我朋友反駁,諸葛亮在北伐時只有重用荊襄派系的人,例如,第一次北伐重用馬謖,趙雲就只是讓他在其他線帶領疑兵而已。簡單說,諸葛亮在北伐其實都只是重用自己派系的人。
作为有钻研三国志还看了易中天老师的节目,我个人认为蜀国一直北伐其实是以攻代守、同时也有加强国内凝聚力的政策。因为当时蜀国内部有三股政治力量,益州士族、刘璋的旧部、还有刘备一行人。你要安内必先攘外、要把他们三股力量的矛头对准一个共同敌人才可以
蜀漢後期跟曹魏真的差太多了……別說根本打不進長安,就算進了長安也只是孤軍作戰,想要擊潰曹魏真的是不可能的事。但大部分的北伐的策略大半的最終目標都是攻進長安,就像是認為只要攻進長安就可以直接開進許昌一樣,只能說蜀漢對魏國真的不了解。
當然不可能一戰滅國。拿下長安只是階段性的大戰略,要先取得長安,將關中、涼州跟益州連成一片才真正具備跟曹魏爭奪天下的本錢(領土類似戰國的秦國、奪下三秦的劉邦以及後來的北周)。漢高祖劉邦就是消滅三秦、取得關中之後才真正擁有跟項羽爭奪天下的資本。蜀漢在關羽被殺後實際上就是在做跟漢高祖一樣的事。只是漢高祖面對的是各自為政的十幾個諸侯國,蜀漢面對的是統一北方的曹魏,雙方的差距實在太大,所以只能慢慢蠶食對方的領土逐漸縮小雙方的差距,沒辦法像漢高祖只花四年就完成一統
雖然主動出擊比坐以待斃好,但當在對抗外敵時魏國反而更團結。像高平陵和壽春三叛都是諸葛亮這個大敵死後才有的。
共患难可以,共富贵更难。
感謝丞相鞠躬盡瘁,讓阿斗爽了好幾年
好像太酸了😁😁
阿斗也不爽啊,诸葛亮就像阿斗爹他想干什么都不让干,权利完全被架空了怎么会爽。
其实,个人觉得还是易老师的分析更靠谱一些。至于通过各种快攻来打乱敌人部署和思路,这个有些过于理想化了。我的理由有两条啦,一,孙子兵法有云: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也就是说先要做到敌人无法战胜你,然后再去等待敌人的失误来打败敌人。当然,如果教条地遵守这个原则,那么诸葛亮一辈子龟守川蜀之地才是正确的选择,毕竟按照战略上来看,就算蜀吴两军合流,也是被魏国完爆。但是,至少诸葛亮要能够做到自己带出去一批主力部队就算跟魏国show hand也不会心疼的程度,才适合通过己方主动出击来打乱敌人部署的战略构想。要不然你看,就像我在子午谷奇谋那一期的留言,其实那个构想是可以达到扰乱敌军耳目的效果的,只不过诸葛丞相手中是真的没有那么多兵马给魏延去挥霍,所以才不可能同意那种战略么。而这样不肯冒险突进的战术选择更是贯穿了整个北伐的过程。本来战略上不利久战--运粮困难,再加上战术手段受限,北伐失败几乎就是必然事件。二,我们其实可以看一看吴国的策略。吴国本身也是相当弱小的政权,就算他坐拥荆州、扬州两片大地盘,其人口、农业产值可能也就比蜀国略强一点,跟魏国根本无法直接抗衡。但吴国的攘外先安内的战略,却让吴国拖死了蜀国和魏国。就战略情况上来看,我们很难说究竟是龟缩防守和主动出击哪个在当时的状况下是更好的选择,这也就从反面证明了主动出击在军事战略上未必是最好的选择--当然这也是在不考虑内部政治派系斗争的前提下去看。所以我个人认为,北伐是正确的,毕竟需要通过北伐来安抚国内的反对派。但是几乎每次都是倾全国之兵,意图攻占潼关或者长安以西区域,这种大规模北伐其实并不可取。毕竟在两次大规模远征之间的间隙实在太长,而且风险过大不能show hand,导致战术选择过少,真的是白白浪费时间。这一点其实很像是当年袁绍要一波流带走曹操的想法,只不过诸葛亮毕竟比袁绍要厉害,没有被司马懿重现官渡之战的情况罢了。反而是当年田丰和沮授的建议还是不错的,也就是不断排出小股部队侵袭,疲敝敌军。放到北伐来看,不断排除小规模部队,依靠灵活机动的运动战,不断消磨魏国西部战区的战力。而且,小股部队就算全灭,也不是很伤筋动骨,这就使得前线指挥官们可以做出一些冒险的选择。比如有机会突袭并占领城池,那么前线指挥官就很有可能会去突袭,然后魏军如果来救,就劫掠或者摧毁物资,然后撤离;如果魏军不来,就巩固防线逐步蚕食领土和领民。而且蜀国本方还有蜀道天险作为屏障,对方想要反过来侵入蜀国搞反破交就是难于上青天了。而且考虑到其实这套战略已经是几十年前的决策了,诸葛亮也应该分析过这种策略。可是,他最后还是没有选择。恐怕,还是有更大的政治考量在里面吧。
感謝 Chunxu 的心得分享!
所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固然是对悲情英雄浪漫的歌颂,却低估了战略家的理性。事实上 ,诸葛亮是知其可为而为之。在曹魏战略背景下(攻东吴以守西蜀),在蜀汉视角,就知道以下条件:1、敌人不能长久支持两线作战,局部对我战场上军力不构成绝对优势,如果盟友分势甚至可能呈劣势。2、敌人对面辖区内有羌人势力,我方有争取羌人的条件,如果为我所用,则削敌益我。3、即便北伐不顺,由于我方地形优势和堡垒经营,敌人不能也不敢尾随深入,我方后顾无忧。4、由于地理因素和统治根基薄弱,如能斩断陇西,全凉可望传檄而定。5、拿下凉州后,雍州暴露在前线,可时时威胁关中向曹魏核心区挺进,此非绝难之事,马超尚曾为之。以此形势观之,岂可谓不可为?所以说诸葛亮是“知其可为而为之”,是有机会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蜀汉以益州疲弊、人才凋零之态以抗中国兴盛,这种形势变得更是一场豪赌,故有云分久必合!如果以历史角度来看两岸,或许这结局可能早就注定~
三國志9磨練史話有北伐戰役。成功前提是曹魏主動出擊,蜀漢以奇兵佔據長安,曹魏不能全力調動軍隊。蜀漢北伐最佳時期最早可以是曹丕剛登位時期,青州兵的確有一段時間不聽調度。
所以我給蜀漢一個建議 攻擊是最好的防禦沒錯 但是要等黃金窗口 並且記住 毀城永遠比攻城簡單 目標要以劫掠攏右 焦土關中為主 尤其後者更重要 讓魏國軍隊難以補給
應該說隆中對原本的構想就是要有荊、益2州的力量才能實現,而後丟了荊州又跟吳國大戰白耗了太多國力資源,才使北伐連年失敗吧?
一个矿打九个矿,骚扰是最好的防守。但比较遗憾的是没有拿下多一个矿,不过估计孔明也心里有数,即使拿下也守不住。北伐确实是蜀汉国祚的生命线,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北伐是一定要的,但是三不五時帶著十萬大軍翻過秦嶺是哪招,光是後勤都可以拖垮蜀軍了,事實上蜀軍第二次北伐和第四次北伐正顯現出蜀軍後勤的無力,而第五次北伐能持續八個月,事實上就是諸葛亮傾全國之力囤積三年物資才能長期和魏軍對峙,講難聽點沒屯這三年糧食,你蜀軍在五丈原屯田不用兩個月就先自潰了。比起諸葛亮老是帶著十萬大軍翻秦嶺,姜維早期帶著少量軍隊騷擾魏境反而還對魏國造成比較大的困擾,後來姜維掌權後的洮西一戰,很明顯是放棄諸葛亮的重裝備軍團,而是改以輕兵突襲,所以才能獲得大勝,卻也因為裝備不足而無力攻打狄道。
連三國演義也沒說諸葛亮三不五時帶著十萬大軍耶??後勤的無力連魏國也有,有啥好嘴的??第二次北伐純粹就是分攤東吳壓力,打速功糧食帶的少和後勤無力沒差第四次北伐下大雨害豬隊友害的撤退,這也要給諸葛亮背鍋?講難聽點你認為諸葛亮他就只有這三年屯糧???照你標準,第四次北伐諸葛亮沒有傾全國之力屯糧卻撐了五個月???至於說姜維放棄重裝備軍團改以輕兵突襲????太丟臉了吧姜維是被逼的。而且並沒有造成魏國比較大的困擾,曹魏完全只靠邊防軍就能與之抗衡。請問對比諸葛亮北伐時,曹魏都要大動作調軍相比,誰比較困擾看不出來???再來看你舉例的洮西一戰很明顯不是輕兵突襲,而是重裝備軍團,不然他圍城當傻子??
我不太相信諸葛亮可以隨時帶10萬人走來走去...號稱十萬 我猜也才5.6萬 扣除後勤 大概有生力量就3萬.然後還分前中後 所以最前線也大概7.8千人左右.
雖說北伐怎麼看都只有第一次贏面最大, 但不斷北伐有幾個要點, 1. 如大家講的國力差異, 而且涼州當時魏國還沒有長期統治, 要佔領的機會較大, 不然老百姓如果喜歡魏國的統治還可能一起打蜀軍勒, 2. 北伐這件事可以淡化內部派系鬥爭, 當時蜀國內部大致上有原來北方來的舊部後代, 像關張趙等,荊州派, 孔明馬謖等, 東洲派,像法正孟達之流, 益州派等等, 如果長期閉關自守, 各派系可能會出現為了私利而不顧國家利益的問題, 3. 保持警戒, 讓全民知道我們有個強大的敵人, 而不是像劉璋閉關自守,後期戰力變差, 為了個張魯還要找劉備入川, 把自己搞砸, 4. 北伐只有北方來的人才會真的想做, 想打回家鄉, 原本的益州派系根本不會想, 那裡又不是我家, 干我屁事, 而且如果過個兩代人, 也不會有人想要北伐了, 很直覺的看台灣老蔣小蔣時代打回大陸這件事, 你想現在會有幾個人想要收復大陸? 講大陸都是中共的大陸, 哪會用中華民國的大陸這種角度去想? 都是想說不可能啦, 你腦袋有問題歐, 不是嗎....., 5. 對諸葛亮本身講難聽的也可集中軍權, 避免內部作亂
但是現在我會擔心川普如果開徵35%關稅,習皇帝出兵台灣!而且現在伊郎又快打起來....我是習皇帝我就出兵台灣了!
楊瑞源 的確只要中共內部統治有狀況,就可能用打台灣來轉移焦點,也可拿來當作個人歷史功績的一部分,所以希望中共出事其實也不是什麼聰明想法,自立自強很重要
真的是政治考量 但我想亮的十成內 大概是9成政治1成夢想吧
兵出得去,敵進不來。北伐發大財~~~~~
如同二戰前的日本也蒙受經濟大恐慌影響,因而少壯派軍閥主張:兵派的出去,資源掠奪的進來,日本發大財,這也符合日本明治維新後確立的“富國強兵”大策略,可見明治維新時期的先賢很有遠見
要龜才對 一邊龜一邊使用 念力推倒曹魏 蜀漢發大財
英雄說書 偶是蔡健健0v0/
@@梓式部 換這個帳號整個認不出來啦 XD
一句話~~在戰爭與屈辱之間,你選擇屈辱,到頭來你還是得面對戰爭
太帥了!
魏蜀吳在三國世代的末年都碰過同樣的問題,就是有魄力的領導者一一凋零,壓不住下面的嬌兵悍將們,諸葛亮這一手北伐其實也是一場不得已的豪賭,做了可能成功,但是不做,自己的國力肯定會被自身的派系給拖死,創造一個強而有力的敵人,可以強化自己國內的向心力,而且在易中天老師的書裡面也曾經提到過,諸葛亮其實應該被歸類為政治家而非演義中的鬼神軍事家,而且在諸葛亮和李顏的相處之中,其實也可以看得出來諸葛亮是一個喜歡掌握權力的恨角色。
李嚴啦,狠角色啦~所以我說那個醬汁呢?XD李嚴在諸葛亮死後認為自己不會再被啟用憂憤而死所以他自己也很清楚,諸葛亮是了解他的人,也處處讓著他
抱歉…我傳出去也發現我好像選錯字了XDD
@@ginchungh2000 因為要回應你的問題,所以我看得很認真,通常我會比較在意名字的錯字啦
我怎麼記得是李嚴做死,卻總是可以說成是諸葛亮在攬權?
原本諸葛亮掌政李嚴掌軍,結果南中叛亂以後諸葛亮一直吵著要自己帶兵南征,後來李嚴的部下常房舉發了叛亂實證並且處死參與叛亂的官員,結果遭到殺害,諸葛亮得知後立刻處死常房的家人安撫叛軍,一直盧到李嚴把軍隊交出來才南征,結果南征完諸葛亮立刻把軍隊強行通通帶到漢中了,連後來的南中再次叛亂也不管了,結果第二次叛亂是李恢去平叛的。
所有不圆满的英雄人物大都敌不过两个限制条件:1.人的生命有限。2.力量需要积累,积累需要时间。时机对时力量不够,力量够时时机不对。所以占卜在帝王级别那样受欢迎,因为要成惊天大事,所有条件都要力求完满。
有玩過爐石就知道贏要龜輸要衝諸葛亮戰術是正確的,但是魏國資源太強大蜀國資源少會輸很正常,
真的,有次快贏的時候,沒有解場,就被對手aoe一波帶走了qq
你这就是没经历过T7猎 打脸流啊
優勢打穩 劣勢打貪是吧WW
大家都玩噁心遊戲(誤
@@覚醒券 有遇過啊,不過我是玩t7毒瘤牌組XD
諸葛亮北伐無問題, 問題是東吳這個PIG TEAM MATE!
看過很多觀點,英雄說書最詳細,觀點正確。偏安朝局,最後都死於內鬥。主動攻擊,改變對手的思考模式;最亮。主動攻擊,時間我選,地點我點,連作戰模式還是由我決定 ;魏國處處被動,每次動員,花費都是蜀國的十倍以上,消秏國力甚大。單單一個圍點打援,大家都想用,都知道殲敵效果CP最高,但是屬於主動方的優勢。
蜀漢超像現在的台灣
10:10 有點抬舉周瑜啦😃😃😃但周瑜的指揮統率能力確實是可以讓曹魏苦戰的
至少在合肥之戰不會讓張遼那麼順利吧.
曹操終其一生從來沒有從孫權處成功奪取任何領地,但是孫權成功在一天之內奪下皖城,如果李典不肯主動和張遼合作,吳軍就挾著餘威一路打上去了。
我個人認為這邊主要說的是諸葛亮他明知道馬謖的個性跟可能會發生的問題還堅持用他的愛將,連王平都知道馬謖做的決定導致的後果可能是無法負擔的,留的後手不足甚至是沒留後手來應對。 周瑜可能還比較果斷用人,偏心用人是難免將士都需要磨練,可是在不容放錯的地方練習風險太大。
@@烏洛 是諸葛亮自己太小看魏國的動員力,以為可以讓馬謖在街亭練等級,結果魏國直接派一隻大魔王過來坦。
@@sugarpoisonlove 街亭照理說是守不住,主要是爭取主力掃蕩雍涼一帶的魏軍,問題是馬謖帶頭亂搞,而且自己棄軍烙跑連十秒都撐不住,讓張郃比那個c8763還要快就越過街亭了
阿睿晚安邊吃邊看阿睿的英雄說書也是一種享受
謝謝支持!
這麼棒的頻道怎麼還沒10萬訂閱!
感謝留言支持!十萬訂閱有你有我~
1.自己不打,等對方來打,你被滅,2.自己來打,對方不打,自己滅,魏國屬於保守戰略,選擇保守耗戰,等對方耗完,在進攻才是上上策或是讓對手進攻到敵方領地一次殲滅對手也是上上策
片尾最後的諸葛亮畫像好懷念喔!是我國小的時候 姑姑送我的三國志漫畫的諸葛亮欸 是我第一次接觸到三國也是讓我直接愛上三國的漫畫
我認為諸葛亮的北伐很正確唯有不斷的與對手盤旋才有機會找到突破點而姜維的北伐才是造成蜀漢敗亡的原因之一諸葛亮的北伐常以無損完勝撤退而姜維雖然大大消耗了對方的戰力,但同時也降低自己的戰力而坐擁一大片土地的魏國再恢復上優於蜀漢太多無損撤退與慘勝的結果來說 我認為諸葛亮此舉才是對的
憑藉自身能力,不斷攻擊贏得小勝,避免國力差距持續被拉大,小國對抗大國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斷強化自己想想為什麼台灣今天會被逼到今天的局面QQ不飆車就等死~ 😂😎
但是還是有人公然放話說台灣一直在主動向中國挑釁戰爭,還有人公開宣稱台灣有武器所以中國才會對台灣有敵意。
@@abcl8061 是啊
台湾!?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蜀国哈哈哈哈哈哈哈 笑死人
這串很危險~XDD
怪就怪假民主普选导致党争加剧,内耗不断。
北伐失敗我們把責任推給馬謖就對了XD
如果諸葛亮可以活到高平陵之變又或者是事件發生時蔣費兩人都死去的話,結果可能會有很大的不同
這個IF劇情很美~
然而諸葛亮還活著 曹魏就繼續有著一個共同敵人 還不會那麼快有放到明面上的不和以及兵變
到時會不會有高平陵又不一定了,首先諸葛亮不死,曹叡就會因大敵在側而不鬆懈,史實就是因為諸葛亮死後,曹叡覺得高枕無憂,開始耽溺於享樂,結果沒幾年身體就不行早死了,才會種下司馬氏奪權的原因,結果諸葛亮一直不死,曹叡反而也跟著不死...想想要是司馬懿比曹叡早死,那後面也沒司馬氏的事情了
歷史常常是活得比較久的是贏家,年齡差距跟健康才是最難克服的困難
諸葛亮應該定期做健檢的,還有大腸癌等的篩檢。
北韓就是最好的例子,如果北韓不發展核武,今天併吞他的不是美國,搞不好是南韓、大陸或俄羅斯。絕對活不到現在。反到台灣自從不反攻大陸後,自家派系抖爭,國力越來越弱。
蒋委员长剿匪不利XD
沒有核武 無法以小滅大
@@WEICHENGAU 不用到滅,到抗就好。連抗都不要,就等著被用錢併購。
王业不偏安,台湾不思进取,偏安一隅,妄图自立,都是不切实际的妄想。台湾处在第一岛链的关键部位,战略位置对大陆多重要且不说,历史的教训早就让中国人对失去国土深痛恶绝,也不可能让一块这么大一块国土平白分裂出去。所以,台湾政客不踩红线,两岸相安无事,把历史问题留给后人解决;但踩红线绝对引发战争,这是一点不能心存侥幸的。
@@剑文-e3i 比台灣大百倍的地方都能讓出去了還說什麼這麼大塊國土...《祖國的土地一點都不能丟,但可以丟一大塊》(大笑
周瑜倒未必,他走攻城戰時一樣吃了很多虧,那年代面對物理性障壁都是只能靠圍硬打
打江陵那時候沒有他的好麻吉孫策~我知道打盧江陸康其實也打很久……
聽到最重要的知識是 蜀國的外匯收益 既然經濟有顧到是有本錢北伐的不打一定輸 打還有一線生機 但這要主持人(國)是文武一體 內部又能統一配合的前提
諸葛亮遇到知己司馬懿 也是蜀漢存活的一大原因 司馬懿需要諸葛亮的北方讓自己在曹魏擁有利用價值來保住家族命脈 而諸葛亮也需要靠北伐化解內部鬥爭 歷史永遠都是這麼有趣
星海爭霸這類即時戰略遊戲來比喻的話,曹魏就像開三礦營運、孫吳開二礦、蜀漢開一礦,蜀漢假如保守一昧防守也絕對不可能營運、科技拚贏曹魏,唯有放膽出奇招頻頻騷擾曹魏礦區並試著打下曹魏第三礦區(涼州)轉為己地才有贏的可能,可惜曹魏見招拆招就是了
也可惜諸葛沒算到出了豬隊友@@
三国专家,信服!佩服!
別這麼說,我不是專家,只是個歷史愛好者 :)
阿睿晚安也如易教授講述的,諸葛丞相找個共同敵人,來分散內部的矛盾
是啊,很多人把這視為萬惡,但諸葛亮為了蜀漢維繫政權,這麼做非常合理
@@Herostory 但是效果還是沒很好,孔明的人事管理能力算是他的弱項
易教授講得太過權謀小器了(感覺易教授詮釋歷史的角度經常為了藉古諷今而強行套路或誅心)。"北定中原"從來就是蜀漢建國的國策(並非臨時找來共同敵人忽悠大家),"富國強兵"更是諸葛丞相努力的目標(別忘了他偶像是管仲)。史實蜀漢內部矛盾是魏蜀吳三國中最輕微的,曹魏朝廷內鬥一直很嚴重,農民暴動(民怨)次數也相當多,孫吳政權到後期是宗室+大臣互殺到不知道在搞什麼,相較之下蜀漢是相當政通人和的地方了。內部矛盾的產生主要是生存壓迫或資源利益不公,諸葛施政其實挺輕易的就化解許多問題, 當時即使是魏/吳/晉的官員都承認諸葛丞相善治國,調節矛盾可算是他擅長的小事,不是他的"目的"或"目標",如果他的抱負這麼小,需要用奧步來維繫政權私利,就不會是千古名相了
@@chia-wei_tso 引用一下實務上認為人事管理的通說 XD「HR通常指企業人力資源戰略的制定,員工的招募與選拔,培訓與開發,績效管理,薪酬管理,員工流動管理,員工關係管理,員工安全與健康管理等。」員工安全與健康這點,在古時候基本上沒在鳥的(孔明、蔣琬表示QQ)在員工關係管理、資源分配上,諸葛亮其實做得不錯,你可能會說:「魏延跟楊儀吵成這樣還叫不錯?」但魏蜀吳三國你都可以找出一對這種冤家,而吵成這樣,國力相對弱的蜀漢居然還活了快三十年,這樣的HR不強,那什麼叫做強呢?反觀後主執政後期,陳祈、閰宇、姜維等等派系鬥爭,彼此的縫隙越拉越大,這時候就會懷念起蜀漢四相的存在了。另一個常講諸葛亮的弱點是「人力培訓」,通常就會拿馬幼常出來批一下,但是別忘了,孔明也拉拔了姜維、蜀漢四相,雖然後者是荊州幫為主,不無平衡勢力的考量在裡面。但在四大派系彼此傾軋的情況下,四相輪替接班的安排,確實達到很好的效果,即使在現代,拿蘋果為例子好了,Steve Jobs離世前,可能也只想好後續一~兩任的接替人選吧(純屬臆測)wiki.mbalib.com/zh-tw/%E4%BA%BA%E5%8A%9B%E8%B5%84%E6%BA%90%E7%AE%A1%E7%90%86
戰爭論提到 戰爭就是政治的延續 北伐再怎樣理想也都是政治考量
諸葛亮治蜀的成績大多數人應該比較不質疑,內政既然不質疑怎會有消耗國力的說法?? (伯約 : 說我嗎???)
因為他們的觀點是戰爭消耗了大量的國力
伯約的內政功力嘛,我無法護航 XD
丞相第一順位是諸葛亮 第二順位是 蔣琬 蔣公琰 第三順位是 費禕 費文偉 其中這兩位也是蜀國內政的重臣 還輪不到姜維啦
所以才有姜維疑似買凶刺殺費禕的陰謀論存在啊費禕那時管理的是軍務 是姜維的頂頭上司 兩人在戰略上理念是分歧的
伯約表示內政不歸我管我只負責屯兵
我是覺得就算換成周瑜也是差不多吧...時空背景與周瑜面對的其實不一樣,也嚴苛的多(川蜀之地可沒有長江天險面對曹魏)失荊州,人員大量的早逝,若是周瑜再世...大概也不會有什麼太大的改變
諸葛亮用北伐凝聚向心力,讓大家有共同敵人,畢竟團結起來最好的方法就是有共同的敵人,況且讓國家處於主動方面,更有益於小國生存,畢竟小國如果不掌握先機很容易被大國牽著鼻子走
吳國不就是一個好例子。再怎麼富庶,結果也是坐而代弊
历史里面偏安一隅的割据势力最终结果都是被吞并,从来就不可能有躺赢这回事。比起历史上大多选择偏安一隅的割据势力,蜀汉算是极其有进取心了,奈何运道不在它头上,对面的魏国治理的也很不错。假如魏国整体荒诞如北齐,三国的历史肯定就不同了。
個人是覺得在孔明北伐時代還活著的三國將領, 還真的不太能找到有誰能主動打贏這場北伐; 而北伐個人覺得重點是要在魏國側的棧道或是路線上佔到一個補給據點, 像渭水兩側的上邽與陳倉城, 如果有佔到就有機會長期在敵境內不斷騷擾, 可惜一直都沒有成功
孔明不只大戰略是正確決策,其實他選擇進攻的點也都是挑勝率高的打(當然這個高是跟其他選項比),以絕對值來說,蜀漢打曹魏就是在逆天 QQ
講的真好👍👍👍👍👍👍
如果蜀漢沒有北伐,可能就變曹魏5次南伐
倘若消極閉門,孫十萬看久了也會對蜀地心癢難耐吧...... 然後又會再江州再送十萬
就算是周瑜主導也不一定能夠增加勝率.光是打南郡就打了一年多而周瑜命都打掉了半條.後來姜維的用兵才能不見得會低於周瑜也難以取勝.而且魏國一名雜號將軍就能擋住諸葛亮的攻擊而言就表示魏國將才實在是太多.其實諸葛亮所用的就是納粹用過的依賴戰爭機器解決通膨的問題.在劉備入蜀後大量鑄造銅錢造到連吳國通行的貨幣都是蜀值百.以戰養戰的方式讓中央能夠一直掌控兵權可以穩固政局.並且諸葛亮每次出兵都會盡可能的降低損失而都會遷民入蜀.反過來說如果諸葛亮北伐大勝到能夠打下整個關中恐怕蜀漢政權會不穩定.畢竟四大派系裡面只有元老派會對北伐有興趣.北伐對每一個派系都有影響.北伐是維持元老派(後來被降將派取代).提拔益州派.加權荊州派.消耗東州派.蜀漢四英其實都代表著四個派系.諸葛亮雖與荊州系的來往密切但是諸葛亮本身是徐州人所以是元老派系夾著荊州系.蔣琬是荊州派系.費禕是東州派系.而董允是益州派系.隨著諸葛亮一死與魏延被殺後就只剩下皇帝劉禪是元老派系的.不然當夏侯霸來降後不會那麼高興的拉攏.畢竟這是好不容易增加的元老派成員.蜀國的末期就是元老派孤枝.荊州派淡出.東州派沒落.而益州派掘起.最後蜀亡之後益州派則在西晉都升遷了.
周瑜那次還有關羽沿漢津北上絕北道,不然周瑜大概沒指望了,攻城就是用人海硬A過去,多了誰也差不了多少
最後一句話好哀桑 >
基本上 四大派系只有亮可以壓住所有人.一旦亮死了....就開始爭權了
不打是穩死 打了還有希望 有啥能說的 托越久國力相差越大 人口資源曹魏是蜀+吳的三倍以上
「王業不偏安」這句話道盡諸葛亮必須北伐的因素之一,自劉備亡後,天下三分,三國之中就蜀漢領地最小,若此時選擇偏安一地,在和平的環境發展下領地愈大的資源愈多,人口也愈多,照此發展下去蜀漢被滅是遲早的事,諸葛亮採繼續北伐的好處有下列幾點:1.曹魏仍須時時處於防備諸譪亮的北伐,製造對魏國的壓力。2.可讓曹魏分兵防備,減輕東吳的壓力,或是製造一個良機讓東吳出兵侵略曹魏。但很可惜的是在東吳戰線的張遼太強了,加上孫權對於對魏攻略並不如諸葛亮積極,所以對於諸葛亮的北伐方針大方向是對的!
劉焉入蜀後就開始重用東州人,而益州曾有兩次叛亂都是益州本土人士發起,搞定後益州本土的名門豪族就徹底被排除於權力外,後面用的益州人也多是寒門出身的武官,所以原本益州內的益州派沒什麼政治實力。幫劉備入主蜀地也是東州人,益州派反而是劉備入蜀後才抬頭,所以蜀漢內益州派沒什麼立場爭奪權力,倒不如說蜀漢扶起益州派目的是為了制衡滿肚壞水的東州派
攻擊就是最好的防守
送頭是防守者最愛
@@慎言-w8m 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基本上大方向對了,就看你怎麼在逆風場帶風向,所以輸了也很正常
孔明後期會北伐的原因之一還有:巴蜀地理環境過於安逸。這是劉邦對戰項羽,孔明對戰司馬懿的最大隱憂。秦末,巴蜀地區原是秦國後院,富庶僅此關中,號稱天府之國。當初項羽為了防範劉邦,表面稱他漢王,將巴蜀地區分封給他,實則是將他困在巴蜀地區,以便日後消磨他崛起的意志。但是巴蜀地區四面被高山環繞,西部是青藏高原,南部是雲貴高原,東面是巫山,北部珉山,米倉山和大巴山,交通相當不便。與中原地區交通,東走水路,過三峽穿越巫山抵達江漢平原,北去走山道,或者穿越珉山抵達隴東,都是路途艱險,所謂蜀道難,難上青天。就是這種特殊地理環境,使巴蜀地區易於自守,難以擴張。優裕的自然環境,富庶的物產,使巴蜀人安於自足生活。安逸的日子久了,就容易不思進取,每天看著好山好水,感染如此休閒的民風,就算有雄心壯志,入蜀後久而久之也難逃被封閉消磨的命運。這就是為什麼孔明明知道國弱兵弊,依然強行推動北伐,就是出於對蜀地消磨意志的恐懼。不過,司馬懿走了,司馬昭也是滅了蜀國,司馬炎滅了吳國。和當初孔明龐統預料的一樣,只是沒想到是司馬氏家族的人……。劉備也許是一個難得的仁義之君,但是他的仁義,卻往往讓更多人犧牲,間接害死龐統,拖累孔明。
感謝您的心得分析!
周瑜北伐會比諸葛亮成功 這句真的是中肯
諸葛亮在世時明明只有北伐五次,另一次是魏延獨自北伐,魏延的南鄭侯就是這次獨自北伐攢來的。
其實北伐最成功的就是魏延這次,不過一堆人把魏延功勞移花接木到諸葛頭上
@@rogerchang6429 移花接木最兇的就習鑿齒跟毛宗崗。
@@rogerchang6429 諸葛亮的思路就是他死掉以後把軍權交給魏延 姜維為副 可惜出了個自以為能取代諸葛亮的楊儀 非要殺死魏延 蜀漢才會滅亡 不然只要魏延能打下長安 然後守到曹魏政權輪替的時候 蜀漢不是沒機會翻盤
@@謝楓葉 姜維當時資歷根本不夠,上面隨便都有吳懿、劉敏、鄧芝、王平、宗預在排隊了,就連諸葛亮死後,阿斗封給姜維的輔漢將軍都已經是破格提拔了。
是的~我承認我標題黨 XD
僅靠著蜀錦跟蜀鹽的出口來支撐蜀漢的經濟與北伐所需用的龐大軍用支出似乎是很吃緊的。
很遺憾,是的……
就像諸葛丞相說的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不主動出擊也是坐以待斃罷了~有打有機會
諸葛亮治軍行但領兵不行,就是說訓練軍隊或許一流,但帶兵打仗又是一回事,如果北伐是讓周瑜來打,勝率不只提高一點,是提高很多。赤壁之戰時,很多奇策都是周瑜部下想出來的,然後周瑜判斷能不能用,但諸葛亮就沒這本事,只敢用穩扎穩打的方式,這在兵少的一方是致命的缺點。
這就是結果論. 如果今天亮打出漂亮的成績.你還敢說他穩扎穩打是錯的? 諸葛亮親自打的勝多敗少. 然後李氏推崇亮之戰法後人可是稱李氏戰神呢.這種人推崇的的人應該不會有多差吧.好比戰神關羽.總不會你又要說關羽不值得一提吧
好用的將領死得差不多了 羅憲 後期名將冒出得太晚 姜維本身又是降將 發揮空間不多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遊戲也是如此,順風時求穩定戰果,逆風時抓對方失誤
我认为人才断层是诸葛亮北伐最重要的原因趁着他自己和一些老将还在,北伐的胜算还算大要是等到那些开国元勋都不在了,胜算就更小了
就是有諸葛亮北伐 、後人才有這麼精彩的歷史可以回顧啊!! 老柯一句:做了不一定會成功、但不做絕對不會成功!諸葛亮要是不北伐大概就是像十幾年後,不..說不定是沒幾年的阿斗一樣馬上就被人併吞了。雖然諸葛亮當年沒有成功但是他帶來的挑戰勇氣給後人無窮啟發。 就像當今你問知道三國人物的鄉民喜歡諸葛亮的多還是喜歡阿斗的多?鄉民心中我想都自有答案。
感謝留言支持!#阿斗提出民調無效之訴
英雄說書 拜諸葛亮的多還是阿斗的多 不必多說世間自早有解答
我就認為周瑜在蜀中北伐效果不会比孔明好
逆風要出攻擊裝。出防裝龜到死,對面不小心失誤也打不贏😆
專業der
自古都是長江以北往長江以南統惟二者長江以南往北定中原1、朱元璋2、國民黨啊對順便問一下蜀漢是不是鄙化的稱呼
因為在益州所以叫蜀漢啊,不過後世是記載季漢,而蜀漢政權是自稱大漢。
其實要知道:沒有把握機會北伐會演變成怎樣的局面,看台灣跟對岸就知道⋯
毒糖果 我是看呂捷老師說蜀漢是後人給他的鄙稱,所以想在這裡問一下,受教了。
翁振傑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的確夷洲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即便如此也要不失一顆愛國情操,為自己的民主制度奮鬥。(這樣會不會太政治了)
說鄙稱倒未必,俗稱是真的,但如果言必稱季漢,我超擔心大家聽不習慣 XD
全軍破敵:三國5月23日要出了請問英雄說書會考慮出實況嗎XD?
講的真好!!!
夷陵之戰後,東吳是不是不想一統天下了,幾乎都偏安一隅直到滅亡?東吳即便發動戰爭也是雷聲大雨點小,蜀漢那一點微薄實力都已經打到魏國掛"免戰牌",為何東吳幾乎沒動作,難道是孫權不希望陸遜發動戰爭嗎?
立足益州,胸懷吳國,放眼天下,征服海外嘻嘻
為什麼有人會跟著劉備?不是因為他有仁德或魅力還是怎樣的,是因為他是皇叔,在加上衣袋召事件,他擁有政治正確。 但是這一切在獻帝禪讓曹丕,不得已自己稱帝後都亂了,政治正確已經沒有了,其他手底下的人為什麼要繼續跟著劉備?除了老師講的幾點原因,我認為還有這個重大的內部矛盾,而北伐也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共同的敵人可以很好的凝聚內部向心力。
諸葛亮北伐的困難點始終都是在糧草補給太困難了,五次北伐除了馬謖失守街亭、攻陳倉誤判情勢以外,都幾乎是打勝仗卻因為糧草接濟出問題必須撤軍,偏偏第五次北伐以屯田方式解決運糧不穩定的因素之後,是有本錢跟司馬懿做長久對峙的,只可惜諸葛亮責任感太重,大小事都攬起來親自過問,最後疲勞病死。魏略記載每當諸葛亮出兵時,魏國為了抵禦諸葛亮進攻,邊境守軍根本無法守住,都必須出動大軍,連帶耗損非常大的資源,魏軍對上蜀軍多半落於下風,所以經常都採取守勢想要耗光蜀軍糧草不戰而退兵,到了第五次北伐司馬懿只發動一次偷襲兵敗之後就根本不想打,如果當時諸葛亮身體狀況沒有過勞生病,可以想見兩軍對峙應該會非常久,而當時諸葛亮採屯田政策,糧草幾乎是可以自給自足,而司馬懿這邊軍隊數量是倍於蜀軍的,相關軍需物資糧草的耗損更是蜀軍的數倍,如果長久對峙的情況下,雖然魏國國力大於蜀國,但長久以往這樣對耗也會撐不住。到時曹氏一族本來就對於司馬懿不合,屆時一定會有所政治攻擊,相對就是逼司馬懿必須速勝打退蜀軍,到那個時候東吳將會是一個關鍵,要嘛與魏合作攻伐益州逼諸葛亮退兵、要嘛跟諸葛亮合作同時出兵攻打合肥,讓魏國東西戰線無法兼顧,到時結果又是一個新的局面也說不定。
😂 不會有新局 蜀國當時基本上就是偏安 不打 等死 打了 起碼讓對方知道你是個威脅 曹魏本來就是佔盡地利資源 其實失了荊州 就是註定了蜀國只能偏安到亡國 諸葛亮評價高 就是在劣勢還能北伐五次 內政還能搞好 試想你是諸葛亮 不積勞成疾嗎? 試想兩個兄弟 父母一個給他雲林的偏僻農地 一個給他都市的重劃區土地 誰會發展比較好?😂 一個政治人物做到這樣 把生命燃燒到最後一滴 已經夠了啦 😂 不要再黑諸葛武侯了 😢 至於孫權 不期不待 我的淺見 三國分立局勢成形 其實就是曹魏一統的開始 因為三個國家的實力基本上就是不均 一大強二小弱 三國真正好看 還是初期群雄的大亂鬥
@@jerryjhuang8705 我倒不這麼認為諸葛亮只有這樣,只看諸葛亮用兵及戰略這部分來說,從攻下武都、陰平,接著魏軍攻打漢中失敗之後,從這時之後魏軍基本上都是採取守勢策略居多,魏軍每次都是調派數倍於蜀軍的兵力到邊境支援抵禦諸葛亮,所耗費的資源更是巨大倍於蜀軍,但卻都無法有效的正面壓制擊退蜀軍,反而是採相當被動堅守不戰的守勢姿態,可以看得出來魏軍打諸葛亮似乎是滿吃力的。.尤其是在蜀軍駐紮五丈原就採就地屯田自產自給方式解決運糧困難的大麻煩之後,魏軍這時還是繼續採守勢策略想把諸葛亮逼到無糧退兵的話,要不是諸葛亮病死那魏軍可能真的是有得耗了!.在不考慮諸葛亮先病死的條件下,這樣的對耗情況,魏國雖然國力大於蜀國,但是調派的兵力也是倍於蜀軍,相對資源消耗也是倍於蜀軍,長久耗下去一直無法打退蜀軍的話,魏國終究會有所調整戰略,不可能就這樣跟諸葛亮耗下去,所以我認為第五次北伐的戰略及打法其實是可以期待的,但歷史終究無法改變,也無法繼續看下去了!
@@MacGyver0105 我認為第五次北伐諸葛亮沒病死 可能會耗到司馬懿不得不主動出擊尋求決戰了
@@AllenYeh-r5m 有可能或著龜到司馬懿被換掉
就兵法而言,北伐是不得不犯的錯誤。即使是基於大戰略的考量,還是錯誤。兵法云:戰勝先勝。在沒有十足的把握之下出兵,只是徒耗國力。北伐路途遙遠勞師動眾,而對方以逸待勞,再加上正面攻城圍戰,兵力必需是對方十倍,除非勸降或奇襲,否則勝算很低,而魏延主張的奇襲,諸葛亮又不採用。古代出兵打仗,一場大仗就消耗好幾年的國力,再怎麼會顧經濟也沒用。北伐唯一說得通的,就是唯持內部團結,解決派系鬥爭,畢竟養那麼多兵,不打仗就會搞內鬥。
所以諸葛亮才被稱為內政神.如果打仗打到苦不堪言...百姓還會緬懷諸葛先生嗎
如果不北伐,人民會更加懷念他,只是偏安一瑀,有違託負而已。
要不是吳國的派系問題的話 不然就能三方面騷擾了
我覺得還有一個重點是吳國不肯合作 如果東吳肯分散一點注意力的話 曹魏的大軍不會都應付諸葛亮 曹魏也會顧此失彼
没用的。 魏国900万人口90万军队。蜀国吴国加起来也不到人家1/4 军队更少。夷陵和关羽事件就注定了北方统一天下。本来就算是刘备拿下了汉中关羽守住襄樊也只能把魏国统一天下变成55开而已。天下实力最雄厚的地方在河南河北关中 汉中人口本来就被曹操撤走了关羽拿下襄樊孙吴不偷袭。也就能形成相持阶段 还要看后续自己的发展。孙吴偷袭关羽以及夷陵发生 就注定这天下是北方的了
诸葛在军事能力特别是治国民生能力实属天才,但人总是不完美的,识人善用和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稍有欠缺。前有关张二位将军不喜欢他,后有杨仪魏延矛盾他也没有从中调停
打仗要耗錢糧不可能沒耗損國力尤其他還打敗沒有收割對方賠償
孔明當時是非打不可呀。面對國力差別打還有一線機會不打不會堅守太耐
假如拿戰國時代的例子來看,不爭天下,此消彼長,最後就被消滅。北伐沒錯,只是沒有成積。
已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支持!
北伐是必須的,(不北伐只會像東吳那樣,完蛋是時間問題。)但是前提是 北魏和東吳之間發生戰爭或者北魏內部出現內亂。 諸葛亮多次強行出兵不是明智之舉!
他多次北伐都是靠這一點,要不魏國不太穩定,使得諸葛亮北伐有多郡聯合響應;另一次是曹與魏相爭(石亭之戰,曹軍大敗);還有一次說是北伐,也是防禦,因為曹真打過來;另一次曹真病重,曹真是誰你知道嗎?他就是多次挫敗諸葛亮北伐的要角;最後一次也是跟孫權約好,你打合肥,我打關中。真的以為諸葛亮只是想打就打的嗎?那史書要讀細一點。
北伐有消耗國力吧,要不然諸葛亮死後蔣琬就開始休生養習了,蜀國人口少後勤差,壯丁被抓去當兵平常或許還可以軍囤但打戰就是吃後勤,剩下老弱婦孺居多,記得有人做一張表格,蜀漢平均每個人負擔的士兵供給是最高點
蔣琬還是在北伐,原本想蓋船,後來又想走兩路夾擊的路線北伐,但身病因此一直沒有大動作。
我說真的,你講的很客觀實在
客氣了啦!歷史都是每個人主觀的記載,忘了是姜維還哪支影片我剛好提到,高中歷史老師非常鼓勵我們獨立思考,我都盡量說出自己的意見,可能剛好這支和您的意見相同也說不定。
當時漢朝有九個州、蜀漢才一個州、必須盡快擴大領土強化國力
我觉得蜀汉北伐的大方针并没有错 但是我觉得缺乏和吴国的联盟 我说的是军事上的联合作战。在荆州开辟新的战线我觉得胜率更大
问题是吴国是不可靠的。。 没有失去荆州和关羽的话,结局也许不同。
Khoyyen Poi 主要是两个国结仇后各自北伐 都不能容忍前嫌
從歷史經驗來看 割據蜀地的政權 凡攻沒有不破 與其坐以待斃 力求突破顯然方是上策
我也認為諸葛亮北伐是正確的決定,也同時是無法選擇的決定,只能這樣做。不過歷史上大部分都是北打南成功,少有南打北成功的戰役,氣候是一大關鍵。可惜,諸葛亮,天不時,地不利,人也不合,悲嘆哪!
感謝支持~
繞來繞去就不難想像當幾千年來的中國文人都這麼討論時,諸葛亮之所以為千古名相的原因了,沒剩幾張牌也是打得虎虎生風,所作所為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的都好,總之是一號人物這毋庸置疑
感謝抬愛 XD
雖然我是浪漫夢想派的擁護者,但我也相信孔明北伐不只是為了夢想,而是非常實際的考量;如果北伐順利,曹魏出現失誤漏洞,最好的結果就是逆轉天下局勢,就算難以實現,每次出兵斬獲一些戰果,如擴大領土、遷百姓回來,都可以充實國力,什麼都不做的話,根本看不到蜀漢的未來。
可惜曹丕太早死 226年卒
那時候諸葛亮剛剛平定南中 無力北伐
不然曹丕晚死個兩年 剛好趕上諸葛亮北伐
北伐勝率搞不好更高
我也認為北伐是當時比較合理的選擇,雖然最後結果不如意就是。
諸葛亮遷徙百姓的記載只有在第一次北伐,而且並不是記載在本傳而是記載在郭沖五事之一,遷徙的百姓不過千餘家,諸葛亮還自婊遷徙那點人根本彌補不了街亭一戰的損失。
蜀汉粮食不够,迁百姓入蜀,能增加劳动力跟粮食?
还是增加劳动力赚钱买粮食?
@@sugarpoisonlove 理想的目標當然是打下一州兼得到人民,就是失敗才只能遷百姓並退兵,第一次北伐是機會最好的一次,但結果如何大家都知道了(馬謖......)
其實在失荊州後,蜀漢已經是北伐找死 不北伐等死的狀態。諸葛亮能越打越穩住蜀漢,其實很猛了
你们是不是忘了孙吴?蜀汉对比魏吴最大的优点就是防守起来很简单,这也是魏吴攻蜀很少的原因,难度只比蜀伐魏低一点
蜀伐吴的话水路运送后勤比较容易,也是后面夷陵之战刘备打了一年优势在他的原因,要不是刘备得益州太短底蕴不足早就灭吴统一南方,诸葛亮北伐的原因也是因他是荆州派,如果伐吴就会让他的派系更强大,这样结果不是李严所在的东洲军派系想要的
@@XINXU-i2w其實戰略上不允許再次伐吳(奪荊州),因為以夷陵後的蜀漢國力要一口氣滅吳是不可能的。就算退萬步說拿下了荊州並且憑藉荊州派與荊州士人的人際關係短時間就穩住新佔領區,還是需要一定的重建期。而這個期間東吳反撲或曹魏來襲都是可能的,特別是曹魏可以分兵同時襲擊荊益兩州,使兩個戰區首尾不相連,如果諸葛亮坐鎮荊州又會有失去蜀漢朝政控制能力的風險,所以大概率諸葛亮會自守益州(漢中)。此時諸葛亮必須親自坐鎮其中一個戰區(視來襲時機,但考量維持朝政的控制,守益州可能性較高),因此就會有全權都督的非諸葛亮將領坐大甚至脫離中央號令的風險(但前提是先能守下來,畢竟魏吳也有聯手可能性)。
總結上述,夷陵後打荊州不好打(對手是全盛期陸遜),打下不好守之餘也沒有了跟東吳的迴旋空間(不可能一口氣打倒且收編東吳勢力的情形下,就是留下個危險的敵人),荊州就只是個大坑。
@@redford1412 荊州一定要拿
東吳一定要打
只有兩分天下才是正途
三分天下是個錯誤方針
或是說是个過渡
@@千凡過境 嘛,現實蜀漢夷陵後是沒有足夠力量一口氣推倒東吳的,即使是夷陵當下也不太可能。「二分天下」除了走魯肅的榻上策路線之外,就只剩關羽北伐成功在援軍抵達前拿下襄樊的同時,東吳趁張遼移防時奪下合肥,使內外不穩的曹魏開始系統性崩解的另類二分天下(個人覺得比實現榻上策的難度更高)。
@@redford1412 孫權只要蜀漢坐大就會反骨背刺
三國同盟三分天下
就跟三個都是敵人一樣
北伐因為地理+北方統一已經不可能成功
只有宰了孫權才有一抗北方的能耐
我認為諸葛亮是 趁蜀中老將尚在 戰力尚存 趁大家還活著 還沒沒老死的時候 全力打一打 產生局勢上的不敗之勢
順便讓一些能力不足 資歷尚新的人
多點磨練 拿點經驗
感謝留言支持!
這樓的說法有點像前期劉備帶龐統 黃忠 魏延這樣帶進去益州刷戰功
反攻大陸就.................
@@TheKr3kr3 有意思么?
TheKr3kr3 一个意思 弱小盘子就要求赌求爆发。拼发展是拼不过大盘子的现在差距如果是5倍 和平发展各自10年 就不是5倍了。越拖下去对小盘子的越不利
北伐的最困難點是物資的運輸,有記載從成都運送糧食到漢中前線,基本上十石得耗上的八九石,因此多只能靠前線屯田,在這麼拮据的情況下,基本上每一步都沒有犯錯空間,第一次就因為任用馬稷這個坑貨,導致撤退,後來姜維大敗王經,快繼承武侯意志,掌握隴右資源時,又殺出一個鄧艾,等於在打困難劇本時,對面多了一個Bug角,不然拿下長安姜維應該可進古今64名將被當戰神一樣被祭拜了
真的,打進去別說64將,直接神格化都有可能
不進取則難自保.如果蜀漢當時採取偏安策略,最後可能會因內部缺乏憂患意識而自己衰敗而亡.只能說,夷陵之戰中大量戰將及士兵傷亡,及法正等謀臣的早逝,才讓諸葛亮北伐異常吃力
感謝留言支持!
關羽丟了荊州才是最大的傷害吧
原本劉備北伐是想由荊州開始的
你看他荊州丟了多麼迫切的想要奪回來
沒有荊州北伐難上加難
@@Herostory 請教一下,馬良真的是在夷陵之戰陣亡的嗎?
diego leo 不用在追溯更以前了,這樓說的是夷陵之戰損失大量戰將士兵已經眾謀臣早逝,不是講這些。
夷陵之戰不能不打
在這點我又要抨擊一下姜維了。
諸葛丞相的北伐基本上都是立於"不敗"為基準的,就算是第一次北伐也在馬謖兵敗時也是即時止損,這樣既能保持蜀漢軍力也可以保持丞相自身的威望去壓制內鬨和掌握軍隊。但姜維的北伐卻是越打越烈還年年北伐,結果在段谷和侯和吃了敗仗後,蜀漢的軍力和姜維自身的威望就真的跌落谷底了。
蜀漢軍力真的不多也不強,所以比起勝利更重要的是不敗,在那種情況下即使是慘勝也是種失敗。
我認為諸葛亮的北伐已經是對蜀漢來說是最好的戰略,雖然就算是最好的戰略也很難成功,但卻可以存活下去。而姜維卻是一知半解,所以在他吃了敗仗後不久,蜀漢就被曹魏滅了。
的確狄道的戰敗是一大失策, 但在當時哪會知道有個鄧艾在那邊? 當時的西線將領可以說是比姜維差了幾截, 而且當時漢中的援軍也沒有依約去攻打上圭, 這樣打狄道這個把魏軍吸引離開主戰線的戰略就變得沒意義了
@@TWCloudt122ab 你應該是在說段谷之戰吧?而且以姜維的打法就算不在段谷吃敗仗也很有可能會在其他地方吃敗仗的。
@@timchen3776 恩, 對啊, 是段谷敗退; 姜維的作法比孔明要大膽, 所以打勝與打敗的狀況都很明顯, 像漢中防守原本是重門戰法, 就是守住隘口不讓對方部隊展開, 但姜維的方式是斂兵聚谷,故意放敵人進來, 守住個別重要據點等對方糧盡要撤退時全力出城拚殺, 這個概念的確是可能的, 但是要有許多忠貞的勇將守城, 因為兵多糧食消耗一定快, 而從棧道撤退又一定很慢, 所以這種靠地形餓垮並反擊對方的想法是有機會的
姜維真的就是年輕人了~
@@Herostory 他的想法到老也是一樣
曾有文章說東吳應該履行隆中對戰略,蜀軍出益州,吳軍出荊州共同全力北伐,否則吳蜀都只有等死的分.........
“创造曹魏失误的机率”这话说的太有智慧了,孔明先生何等聪明,他肯定知道蜀汉完全没有实力对抗曹魏,但换个角度让对方不断失败的话,也能在某种程度上“成功”。
除了統整派系以外,自古以來弱國無外交,如果諸葛亮一昧防守也會讓東吳認為蜀國弱小轉而聯魏攻蜀;再者,長期偏安一隅也會讓軍隊士氣低落。復興漢室直到劉備繼位就沒什麼意義了,但是北伐本身的過程是有意義的。
北伐部分理念
跟職場是一樣的道理
一個學經歷、能力普普
但工作尚且穩定之人
如果不趁年輕時
好好考取有利的證照或執照
並且跳槽、出差增廣見聞
壯大自身經歷和優勢
爬到更高的位置
而選擇安於現況
有很高的機率中年失業
就算沒有失業
薪資條件也會永遠停滯不前
沒有與時俱進
到最後就是封己守殘
變成被時代淘汰的一份子
職場多得是這種人
堅守不值錢的技術
還在用十分落伍沒效率的方式做事
固執己見
無法接受新的知識和專業
到最後就是被人慢慢取代
個人認為正確 魏國占一半以上土地
賭一把不一定贏 但不賭長期一定輸
諸葛亮就是知道這點才一直梭哈的
他千算萬算都算不到自己有豬隊友
暗影多啦就是這麼聰明 :P
@@Herostory ❤️
努力不見得看到成效,但是不努力一定沒有成效。買樂透不見得中大獎,但是不買樂透一定不會中大獎。
由蜀出發而統一全國的只有一例,那就是劉邦。但那時候的情況是國家四分五裂,機會比較大。諸葛亮已經做了最好的選擇。等死還不如一搏。
今天阿睿的分析跟賽局理論(game theory)談的博弈蠻相似的,不知道有沒有專家專門做三國時期的賽局分析,根據當時的情況把蜀漢所有的選項列出,應該就可以從勝率證明諸葛亮做了最佳的選擇,就像AlphaGo分析整盤棋可以落子的地方的勝率那樣,確保每一步棋都是朝提高勝率的方向進行
哈哈,看是有限賽局還是無限賽局囉 :D 賽局最難的點還是資訊取得,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知道了所有資訊,但對手如果比你多知道一張牌,就葛屁了 QQ
很同意up主的观点,解决内部矛盾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共同对付外部矛盾,这个是现代社会也是每天都在上演的。往大了说民族扩张,往小了说媒体头条转移舆论等等等等,数不胜数
目前川普開徵25%關稅了,我擔心到了35%關稅的時候,習皇帝他會出兵台灣.....讓失業老百姓上戰場0.0
楊瑞源 我觉得关税这种事都是虚的,他今天能涨明天就能降,一句话的事。神仙打架轮不到咱们老百姓关心。我觉得两岸没啥事,让蔡再连任都没事,台湾朋友想太多了
@@wangchul 居安思危。貴國整天想拿下台灣我怕怕......
我也覺得派系問題是很嚴重的
長期在部隊中經營的我察覺 平時太閒時嚼舌根、愛計較的人就相對提升,而面對強勢的大官或能給予壓力的長官時,反而大家共同對付,同仇敵愾,呵呵..派系一直都在,只是形式不同
原來是國軍弟兄,萬金砲排排長跟您致敬!
有甚麼很嚴重的派系問題嗎
@@qq6531 主要是益州派的問題很大,士族政治的問題
@@chia-wei_tso 士族政治三國時還沒發展起來,真正士族形成要等到晉代。
益州派有甚麼人物嗎?譙周?我是很常聽見人們說譙周是甚麼益州派代表啦,譙周不過是個不與政事的中散大夫,不知怎麼就成了老大就代表,起到的作用極有限。所謂的益州派影響力極小,那還能跟甚麼鬥爭?
我跟我朋友說,諸葛亮北伐是為了讓所有派系的人都有建功的機會,我朋友反駁,諸葛亮在北伐時只有重用荊襄派系的人,例如,第一次北伐重用馬謖,趙雲就只是讓他在其他線帶領疑兵而已。
簡單說,諸葛亮在北伐其實都只是重用自己派系的人。
作为有钻研三国志还看了易中天老师的节目,我个人认为蜀国一直北伐其实是以攻代守、同时也有加强国内凝聚力的政策。因为当时蜀国内部有三股政治力量,益州士族、刘璋的旧部、还有刘备一行人。你要安内必先攘外、要把他们三股力量的矛头对准一个共同敌人才可以
蜀漢後期跟曹魏真的差太多了……
別說根本打不進長安,就算進了長安也只是孤軍作戰,想要擊潰曹魏真的是不可能的事。
但大部分的北伐的策略大半的最終目標都是攻進長安,就像是認為只要攻進長安就可以直接開進許昌一樣,只能說蜀漢對魏國真的不了解。
當然不可能一戰滅國。拿下長安只是階段性的大戰略,要先取得長安,將關中、涼州跟益州連成一片才真正具備跟曹魏爭奪天下的本錢(領土類似戰國的秦國、奪下三秦的劉邦以及後來的北周)。漢高祖劉邦就是消滅三秦、取得關中之後才真正擁有跟項羽爭奪天下的資本。蜀漢在關羽被殺後實際上就是在做跟漢高祖一樣的事。只是漢高祖面對的是各自為政的十幾個諸侯國,蜀漢面對的是統一北方的曹魏,雙方的差距實在太大,所以只能慢慢蠶食對方的領土逐漸縮小雙方的差距,沒辦法像漢高祖只花四年就完成一統
雖然主動出擊比坐以待斃好,但當在對抗外敵時魏國反而更團結。
像高平陵和壽春三叛都是諸葛亮這個大敵死後才有的。
共患难可以,共富贵更难。
感謝丞相鞠躬盡瘁,讓阿斗爽了好幾年
好像太酸了😁😁
阿斗也不爽啊,诸葛亮就像阿斗爹他想干什么都不让干,权利完全被架空了怎么会爽。
其实,个人觉得还是易老师的分析更靠谱一些。
至于通过各种快攻来打乱敌人部署和思路,这个有些过于理想化了。我的理由有两条啦,
一,孙子兵法有云: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也就是说先要做到敌人无法战胜你,然后再去等待敌人的失误来打败敌人。当然,如果教条地遵守这个原则,那么诸葛亮一辈子龟守川蜀之地才是正确的选择,毕竟按照战略上来看,就算蜀吴两军合流,也是被魏国完爆。但是,至少诸葛亮要能够做到自己带出去一批主力部队就算跟魏国show hand也不会心疼的程度,才适合通过己方主动出击来打乱敌人部署的战略构想。要不然你看,就像我在子午谷奇谋那一期的留言,其实那个构想是可以达到扰乱敌军耳目的效果的,只不过诸葛丞相手中是真的没有那么多兵马给魏延去挥霍,所以才不可能同意那种战略么。而这样不肯冒险突进的战术选择更是贯穿了整个北伐的过程。本来战略上不利久战--运粮困难,再加上战术手段受限,北伐失败几乎就是必然事件。
二,我们其实可以看一看吴国的策略。吴国本身也是相当弱小的政权,就算他坐拥荆州、扬州两片大地盘,其人口、农业产值可能也就比蜀国略强一点,跟魏国根本无法直接抗衡。但吴国的攘外先安内的战略,却让吴国拖死了蜀国和魏国。就战略情况上来看,我们很难说究竟是龟缩防守和主动出击哪个在当时的状况下是更好的选择,这也就从反面证明了主动出击在军事战略上未必是最好的选择--当然这也是在不考虑内部政治派系斗争的前提下去看。
所以我个人认为,北伐是正确的,毕竟需要通过北伐来安抚国内的反对派。
但是几乎每次都是倾全国之兵,意图攻占潼关或者长安以西区域,这种大规模北伐其实并不可取。毕竟在两次大规模远征之间的间隙实在太长,而且风险过大不能show hand,导致战术选择过少,真的是白白浪费时间。这一点其实很像是当年袁绍要一波流带走曹操的想法,只不过诸葛亮毕竟比袁绍要厉害,没有被司马懿重现官渡之战的情况罢了。
反而是当年田丰和沮授的建议还是不错的,也就是不断排出小股部队侵袭,疲敝敌军。放到北伐来看,不断排除小规模部队,依靠灵活机动的运动战,不断消磨魏国西部战区的战力。而且,小股部队就算全灭,也不是很伤筋动骨,这就使得前线指挥官们可以做出一些冒险的选择。比如有机会突袭并占领城池,那么前线指挥官就很有可能会去突袭,然后魏军如果来救,就劫掠或者摧毁物资,然后撤离;如果魏军不来,就巩固防线逐步蚕食领土和领民。而且蜀国本方还有蜀道天险作为屏障,对方想要反过来侵入蜀国搞反破交就是难于上青天了。
而且考虑到其实这套战略已经是几十年前的决策了,诸葛亮也应该分析过这种策略。可是,他最后还是没有选择。恐怕,还是有更大的政治考量在里面吧。
感謝 Chunxu 的心得分享!
所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固然是对悲情英雄浪漫的歌颂,却低估了战略家的理性。事实上 ,诸葛亮是知其可为而为之。
在曹魏战略背景下(攻东吴以守西蜀),在蜀汉视角,就知道以下条件:
1、敌人不能长久支持两线作战,局部对我战场上军力不构成绝对优势,如果盟友分势甚至可能呈劣势。
2、敌人对面辖区内有羌人势力,我方有争取羌人的条件,如果为我所用,则削敌益我。
3、即便北伐不顺,由于我方地形优势和堡垒经营,敌人不能也不敢尾随深入,我方后顾无忧。
4、由于地理因素和统治根基薄弱,如能斩断陇西,全凉可望传檄而定。
5、拿下凉州后,雍州暴露在前线,可时时威胁关中向曹魏核心区挺进,此非绝难之事,马超尚曾为之。
以此形势观之,岂可谓不可为?所以说诸葛亮是“知其可为而为之”,是有机会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蜀汉以益州疲弊、人才凋零之态以抗中国兴盛,这种形势变得更是一场豪赌,故有云分久必合!
如果以历史角度来看两岸,或许这结局可能早就注定~
三國志9磨練史話有北伐戰役。成功前提是曹魏主動出擊,蜀漢以奇兵佔據長安,曹魏不能全力調動軍隊。蜀漢北伐最佳時期最早可以是曹丕剛登位時期,青州兵的確有一段時間不聽調度。
所以我給蜀漢一個建議 攻擊是最好的防禦沒錯 但是要等黃金窗口 並且記住 毀城永遠比攻城簡單 目標要以劫掠攏右 焦土關中為主 尤其後者更重要 讓魏國軍隊難以補給
應該說隆中對原本的構想就是要有荊、益2州的力量才能實現,而後丟了荊州又跟吳國大戰白耗了太多國力資源,才使北伐連年失敗吧?
一个矿打九个矿,骚扰是最好的防守。
但比较遗憾的是没有拿下多一个矿,不过估计孔明也心里有数,即使拿下也守不住。
北伐确实是蜀汉国祚的生命线,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北伐是一定要的,但是三不五時帶著十萬大軍翻過秦嶺是哪招,光是後勤都可以拖垮蜀軍了,事實上蜀軍第二次北伐和第四次北伐正顯現出蜀軍後勤的無力,而第五次北伐能持續八個月,事實上就是諸葛亮傾全國之力囤積三年物資才能長期和魏軍對峙,講難聽點沒屯這三年糧食,你蜀軍在五丈原屯田不用兩個月就先自潰了。
比起諸葛亮老是帶著十萬大軍翻秦嶺,姜維早期帶著少量軍隊騷擾魏境反而還對魏國造成比較大的困擾,後來姜維掌權後的洮西一戰,很明顯是放棄諸葛亮的重裝備軍團,而是改以輕兵突襲,所以才能獲得大勝,卻也因為裝備不足而無力攻打狄道。
連三國演義也沒說諸葛亮三不五時帶著十萬大軍耶??
後勤的無力連魏國也有,有啥好嘴的??
第二次北伐純粹就是分攤東吳壓力,打速功糧食帶的少和後勤無力沒差
第四次北伐下大雨害豬隊友害的撤退,這也要給諸葛亮背鍋?
講難聽點你認為諸葛亮他就只有這三年屯糧???
照你標準,第四次北伐諸葛亮沒有傾全國之力屯糧卻撐了五個月???
至於說姜維放棄重裝備軍團改以輕兵突襲????太丟臉了吧
姜維是被逼的。
而且並沒有造成魏國比較大的困擾,曹魏完全只靠邊防軍就能與之抗衡。
請問對比諸葛亮北伐時,曹魏都要大動作調軍相比,誰比較困擾看不出來???
再來看你舉例的洮西一戰
很明顯不是輕兵突襲,而是重裝備軍團,不然他圍城當傻子??
我不太相信諸葛亮可以隨時帶10萬人走來走去...號稱十萬 我猜也才5.6萬 扣除後勤 大概有生力量就3萬.然後還分前中後 所以最前線也大概7.8千人左右.
雖說北伐怎麼看都只有第一次贏面最大, 但不斷北伐有幾個要點, 1. 如大家講的國力差異, 而且涼州當時魏國還沒有長期統治, 要佔領的機會較大, 不然老百姓如果喜歡魏國的統治還可能一起打蜀軍勒, 2. 北伐這件事可以淡化內部派系鬥爭, 當時蜀國內部大致上有原來北方來的舊部後代, 像關張趙等,荊州派, 孔明馬謖等, 東洲派,像法正孟達之流, 益州派等等, 如果長期閉關自守, 各派系可能會出現為了私利而不顧國家利益的問題, 3. 保持警戒, 讓全民知道我們有個強大的敵人, 而不是像劉璋閉關自守,後期戰力變差, 為了個張魯還要找劉備入川, 把自己搞砸, 4. 北伐只有北方來的人才會真的想做, 想打回家鄉, 原本的益州派系根本不會想, 那裡又不是我家, 干我屁事, 而且如果過個兩代人, 也不會有人想要北伐了, 很直覺的看台灣老蔣小蔣時代打回大陸這件事, 你想現在會有幾個人想要收復大陸? 講大陸都是中共的大陸, 哪會用中華民國的大陸這種角度去想? 都是想說不可能啦, 你腦袋有問題歐, 不是嗎....., 5. 對諸葛亮本身講難聽的也可集中軍權, 避免內部作亂
感謝留言支持!
但是現在我會擔心川普如果開徵35%關稅,習皇帝出兵台灣!而且現在伊郎又快打起來....我是習皇帝我就出兵台灣了!
楊瑞源 的確只要中共內部統治有狀況,就可能用打台灣來轉移焦點,也可拿來當作個人歷史功績的一部分,所以希望中共出事其實也不是什麼聰明想法,自立自強很重要
真的是政治考量 但我想亮的十成內 大概是9成政治1成夢想吧
兵出得去,敵進不來。北伐發大財~~~~~
如同二戰前的日本也蒙受經濟大恐慌影響,因而少壯派軍閥主張:兵派的出去,資源掠奪的進來,日本發大財,這也符合日本明治維新後確立的“富國強兵”大策略,可見明治維新時期的先賢很有遠見
感謝留言支持!
要龜才對 一邊龜一邊使用 念力推倒曹魏 蜀漢發大財
英雄說書 偶是蔡健健0v0/
@@梓式部 換這個帳號整個認不出來啦 XD
一句話~~在戰爭與屈辱之間,你選擇屈辱,到頭來你還是得面對戰爭
太帥了!
魏蜀吳在三國世代的末年都碰過同樣的問題,就是有魄力的領導者一一凋零,壓不住下面的嬌兵悍將們,諸葛亮這一手北伐其實也是一場不得已的豪賭,做了可能成功,但是不做,自己的國力肯定會被自身的派系給拖死,創造一個強而有力的敵人,可以強化自己國內的向心力,而且在易中天老師的書裡面也曾經提到過,諸葛亮其實應該被歸類為政治家而非演義中的鬼神軍事家,而且在諸葛亮和李顏的相處之中,其實也可以看得出來諸葛亮是一個喜歡掌握權力的恨角色。
李嚴啦,狠角色啦~所以我說那個醬汁呢?XD
李嚴在諸葛亮死後認為自己不會再被啟用憂憤而死
所以他自己也很清楚,諸葛亮是了解他的人,也處處讓著他
抱歉…我傳出去也發現我好像選錯字了XDD
@@ginchungh2000 因為要回應你的問題,所以我看得很認真,通常我會比較在意名字的錯字啦
我怎麼記得是李嚴做死,卻總是可以說成是諸葛亮在攬權?
原本諸葛亮掌政李嚴掌軍,結果南中叛亂以後諸葛亮一直吵著要自己帶兵南征,後來李嚴的部下常房舉發了叛亂實證並且處死參與叛亂的官員,結果遭到殺害,諸葛亮得知後立刻處死常房的家人安撫叛軍,一直盧到李嚴把軍隊交出來才南征,結果南征完諸葛亮立刻把軍隊強行通通帶到漢中了,連後來的南中再次叛亂也不管了,結果第二次叛亂是李恢去平叛的。
所有不圆满的英雄人物大都敌不过两个限制条件:1.人的生命有限。2.力量需要积累,积累需要时间。时机对时力量不够,力量够时时机不对。
所以占卜在帝王级别那样受欢迎,因为要成惊天大事,所有条件都要力求完满。
有玩過爐石就知道
贏要龜
輸要衝
諸葛亮戰術是正確的,但是魏國資源太強大
蜀國資源少會輸很正常,
真的,有次快贏的時候,沒有解場,就被對手aoe一波帶走了qq
你这就是没经历过T7猎 打脸流啊
優勢打穩 劣勢打貪是吧WW
大家都玩噁心遊戲(誤
@@覚醒券 有遇過啊,不過我是玩t7毒瘤牌組XD
諸葛亮北伐無問題, 問題是東吳這個PIG TEAM MATE!
看過很多觀點,英雄說書最詳細,觀點正確。
偏安朝局,最後都死於內鬥。
主動攻擊,改變對手的思考模式;最亮。
主動攻擊,時間我選,地點我點,連作戰模式還是由我決定 ;魏國處處被動,每次動員,花費都是蜀國的十倍以上,消秏國力甚大。單單一個圍點打援,大家都想用,都知道殲敵效果CP最高,但是屬於主動方的優勢。
蜀漢超像現在的台灣
10:10 有點抬舉周瑜啦😃😃😃
但周瑜的指揮統率能力確實是可以讓曹魏苦戰的
至少在合肥之戰不會讓張遼那麼順利吧.
曹操終其一生從來沒有從孫權處成功奪取任何領地,但是孫權成功在一天之內奪下皖城,如果李典不肯主動和張遼合作,吳軍就挾著餘威一路打上去了。
我個人認為這邊主要說的是諸葛亮他明知道馬謖
的個性跟可能會發生的問題還堅持用他的愛將,連王平都知道馬謖
做的決定導致的後果可能是無法負擔的,留的後手不足甚至是沒留後手來應對。 周瑜可能還比較果斷用人,偏心用人是難免將士都需要磨練,可是在不容放錯的地方練習風險太大。
@@烏洛 是諸葛亮自己太小看魏國的動員力,以為可以讓馬謖在街亭練等級,結果魏國直接派一隻大魔王過來坦。
@@sugarpoisonlove 街亭照理說是守不住,主要是爭取主力掃蕩雍涼一帶的魏軍,問題是馬謖帶頭亂搞,而且自己棄軍烙跑連十秒都撐不住,讓張郃比那個c8763還要快就越過街亭了
阿睿晚安
邊吃邊看阿睿的英雄說書也是一種享受
謝謝支持!
這麼棒的頻道怎麼還沒10萬訂閱!
感謝留言支持!十萬訂閱有你有我~
1.自己不打,等對方來打,你被滅,2.自己來打,對方不打,自己滅,魏國屬於保守戰略,選擇保守耗戰,等對方耗完,在進攻才是上上策或是讓對手進攻到敵方領地一次殲滅對手也是上上策
感謝留言支持!
片尾最後的諸葛亮畫像好懷念喔!
是我國小的時候 姑姑送我的三國志漫畫的諸葛亮欸 是我第一次接觸到三國
也是讓我直接愛上三國的漫畫
我認為諸葛亮的北伐很正確
唯有不斷的與對手盤旋才有機會找到突破點
而姜維的北伐才是造成蜀漢敗亡的原因之一
諸葛亮的北伐常以無損完勝撤退
而姜維雖然大大消耗了對方的戰力,但同時也降低自己的戰力
而坐擁一大片土地的魏國再恢復上優於蜀漢太多
無損撤退與慘勝的結果來說 我認為諸葛亮此舉才是對的
感謝留言支持!
憑藉自身能力,不斷攻擊贏得小勝,避免國力差距持續被拉大,小國對抗大國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斷強化自己
想想為什麼台灣今天會被逼到今天的局面QQ
不飆車就等死~ 😂😎
但是還是有人公然放話說台灣一直在主動向中國挑釁戰爭,還有人公開宣稱台灣有武器所以中國才會對台灣有敵意。
@@abcl8061 是啊
台湾!?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蜀国哈哈哈哈哈哈哈 笑死人
這串很危險~XDD
怪就怪假民主普选导致党争加剧,内耗不断。
北伐失敗
我們把責任推給馬謖就對了XD
如果諸葛亮可以活到高平陵之變又或者是事件發生時蔣費兩人都死去的話,結果可能會有很大的不同
這個IF劇情很美~
然而諸葛亮還活著 曹魏就繼續有著一個共同敵人 還不會那麼快有放到明面上的不和以及兵變
到時會不會有高平陵又不一定了,首先諸葛亮不死,曹叡就會因大敵在側而不鬆懈,史實就是因為諸葛亮死後,曹叡覺得高枕無憂,開始耽溺於享樂,結果沒幾年身體就不行早死了,才會種下司馬氏奪權的原因,結果諸葛亮一直不死,曹叡反而也跟著不死...想想要是司馬懿比曹叡早死,那後面也沒司馬氏的事情了
歷史常常是活得比較久的是贏家,年齡差距跟健康才是最難克服的困難
諸葛亮應該定期做健檢的,還有大腸癌等的篩檢。
北韓就是最好的例子,如果北韓不發展核武,今天併吞他的不是美國,搞不好是南韓、大陸或俄羅斯。絕對活不到現在。
反到台灣自從不反攻大陸後,自家派系抖爭,國力越來越弱。
蒋委员长剿匪不利XD
沒有核武 無法以小滅大
@@WEICHENGAU 不用到滅,到抗就好。連抗都不要,就等著被用錢併購。
王业不偏安,台湾不思进取,偏安一隅,妄图自立,都是不切实际的妄想。台湾处在第一岛链的关键部位,战略位置对大陆多重要且不说,历史的教训早就让中国人对失去国土深痛恶绝,也不可能让一块这么大一块国土平白分裂出去。所以,台湾政客不踩红线,两岸相安无事,把历史问题留给后人解决;但踩红线绝对引发战争,这是一点不能心存侥幸的。
@@剑文-e3i
比台灣大百倍的地方都能讓出去了還說什麼這麼大塊國土...
《祖國的土地一點都不能丟,
但可以丟一大塊》(大笑
周瑜倒未必,他走攻城戰時一樣吃了很多虧,那年代面對物理性障壁都是只能靠圍硬打
打江陵那時候沒有他的好麻吉孫策~
我知道打盧江陸康其實也打很久……
聽到最重要的知識是 蜀國的外匯收益 既然經濟有顧到是有本錢北伐的
不打一定輸 打還有一線生機 但這要主持人(國)是文武一體 內部又能統一配合的前提
感謝留言支持!
諸葛亮遇到知己司馬懿 也是蜀漢存活的一大原因 司馬懿需要諸葛亮的北方讓自己在曹魏擁有利用價值來保住家族命脈 而諸葛亮也需要靠北伐化解內部鬥爭 歷史永遠都是這麼有趣
星海爭霸這類即時戰略遊戲來比喻的話,曹魏就像開三礦營運、孫吳開二礦、蜀漢開一礦,蜀漢假如保守一昧防守也絕對不可能營運、科技拚贏曹魏,唯有放膽出奇招頻頻騷擾曹魏礦區並試著打下曹魏第三礦區(涼州)轉為己地才有贏的可能,可惜曹魏見招拆招就是了
也可惜諸葛沒算到出了豬隊友@@
感謝留言支持!
三国专家,信服!佩服!
別這麼說,我不是專家,只是個歷史愛好者 :)
阿睿晚安
也如易教授講述的,諸葛丞相找個共同敵人,來分散內部的矛盾
是啊,很多人把這視為萬惡,但諸葛亮為了蜀漢維繫政權,這麼做非常合理
@@Herostory 但是效果還是沒很好,孔明的人事管理能力算是他的弱項
易教授講得太過權謀小器了(感覺易教授詮釋歷史的角度經常為了藉古諷今而強行套路或誅心)。"北定中原"從來就是蜀漢建國的國策(並非臨時找來共同敵人忽悠大家),"富國強兵"更是諸葛丞相努力的目標(別忘了他偶像是管仲)。史實蜀漢內部矛盾是魏蜀吳三國中最輕微的,曹魏朝廷內鬥一直很嚴重,農民暴動(民怨)次數也相當多,孫吳政權到後期是宗室+大臣互殺到不知道在搞什麼,相較之下蜀漢是相當政通人和的地方了。內部矛盾的產生主要是生存壓迫或資源利益不公,諸葛施政其實挺輕易的就化解許多問題, 當時即使是魏/吳/晉的官員都承認諸葛丞相善治國,調節矛盾可算是他擅長的小事,不是他的"目的"或"目標",如果他的抱負這麼小,需要用奧步來維繫政權私利,就不會是千古名相了
@@chia-wei_tso 引用一下實務上認為人事管理的通說 XD
「HR通常指企業人力資源戰略的制定,員工的招募與選拔,培訓與開發,績效管理,薪酬管理,員工流動管理,員工關係管理,員工安全與健康管理等。」
員工安全與健康這點,在古時候基本上沒在鳥的(孔明、蔣琬表示QQ)
在員工關係管理、資源分配上,諸葛亮其實做得不錯,你可能會說:「魏延跟楊儀吵成這樣還叫不錯?」
但魏蜀吳三國你都可以找出一對這種冤家,而吵成這樣,國力相對弱的蜀漢居然還活了快三十年,這樣的HR不強,那什麼叫做強呢?反觀後主執政後期,陳祈、閰宇、姜維等等派系鬥爭,彼此的縫隙越拉越大,這時候就會懷念起蜀漢四相的存在了。
另一個常講諸葛亮的弱點是「人力培訓」,通常就會拿馬幼常出來批一下,但是別忘了,孔明也拉拔了姜維、蜀漢四相,雖然後者是荊州幫為主,不無平衡勢力的考量在裡面。但在四大派系彼此傾軋的情況下,四相輪替接班的安排,確實達到很好的效果,即使在現代,拿蘋果為例子好了,Steve Jobs離世前,可能也只想好後續一~兩任的接替人選吧(純屬臆測)
wiki.mbalib.com/zh-tw/%E4%BA%BA%E5%8A%9B%E8%B5%84%E6%BA%90%E7%AE%A1%E7%90%86
戰爭論提到 戰爭就是政治的延續 北伐再怎樣理想也都是政治考量
感謝留言支持!
諸葛亮治蜀的成績大多數人應該比較不質疑,內政既然不質疑怎會有消耗國力的說法?? (伯約 : 說我嗎???)
因為他們的觀點是戰爭消耗了大量的國力
伯約的內政功力嘛,我無法護航 XD
丞相第一順位是諸葛亮 第二順位是 蔣琬 蔣公琰 第三順位是 費禕 費文偉 其中這兩位也是蜀國內政的重臣 還輪不到姜維啦
所以才有姜維疑似買凶刺殺費禕的陰謀論存在啊
費禕那時管理的是軍務 是姜維的頂頭上司 兩人在戰略上理念是分歧的
伯約表示內政不歸我管我只負責屯兵
我是覺得就算換成周瑜也是差不多吧...
時空背景與周瑜面對的其實不一樣,也嚴苛的多(川蜀之地可沒有長江天險面對曹魏)
失荊州,人員大量的早逝,若是周瑜再世...大概也不會有什麼太大的改變
感謝留言支持!
諸葛亮用北伐凝聚向心力,讓大家有共同敵人,畢竟團結起來最好的方法就是有共同的敵人,況且讓國家處於主動方面,更有益於小國生存,畢竟小國如果不掌握先機很容易被大國牽著鼻子走
感謝留言支持!
吳國不就是一個好例子。再怎麼富庶,結果也是坐而代弊
历史里面偏安一隅的割据势力最终结果都是被吞并,从来就不可能有躺赢这回事。比起历史上大多选择偏安一隅的割据势力,蜀汉算是极其有进取心了,奈何运道不在它头上,对面的魏国治理的也很不错。假如魏国整体荒诞如北齐,三国的历史肯定就不同了。
個人是覺得在孔明北伐時代還活著的三國將領, 還真的不太能找到有誰能主動打贏這場北伐; 而北伐個人覺得重點是要在魏國側的棧道或是路線上佔到一個補給據點, 像渭水兩側的上邽與陳倉城, 如果有佔到就有機會長期在敵境內不斷騷擾, 可惜一直都沒有成功
孔明不只大戰略是正確決策,其實他選擇進攻的點也都是挑勝率高的打(當然這個高是跟其他選項比),以絕對值來說,蜀漢打曹魏就是在逆天 QQ
講的真好👍👍👍👍👍👍
如果蜀漢沒有北伐,可能就變曹魏5次南伐
倘若消極閉門,孫十萬看久了也會對蜀地心癢難耐吧...... 然後又會再江州再送十萬
就算是周瑜主導也不一定能夠增加勝率.光是打南郡就打了一年多而周瑜命都打掉了半條.後來姜維的用兵才能不見得會低於周瑜也難以取勝.而且魏國一名雜號將軍就能擋住諸葛亮的攻擊而言就表示魏國將才實在是太多.
其實諸葛亮所用的就是納粹用過的依賴戰爭機器解決通膨的問題.在劉備入蜀後大量鑄造銅錢造到連吳國通行的貨幣都是蜀值百.以戰養戰的方式讓中央能夠一直掌控兵權可以穩固政局.並且諸葛亮每次出兵都會盡可能的降低損失而都會遷民入蜀.
反過來說如果諸葛亮北伐大勝到能夠打下整個關中恐怕蜀漢政權會不穩定.畢竟四大派系裡面只有元老派會對北伐有興趣.北伐對每一個派系都有影響.北伐是維持元老派(後來被降將派取代).提拔益州派.加權荊州派.消耗東州派.蜀漢四英其實都代表著四個派系.諸葛亮雖與荊州系的來往密切但是諸葛亮本身是徐州人所以是元老派系夾著荊州系.蔣琬是荊州派系.費禕是東州派系.而董允是益州派系.隨著諸葛亮一死與魏延被殺後就只剩下皇帝劉禪是元老派系的.不然當夏侯霸來降後不會那麼高興的拉攏.畢竟這是好不容易增加的元老派成員.
蜀國的末期就是元老派孤枝.荊州派淡出.東州派沒落.而益州派掘起.最後蜀亡之後益州派則在西晉都升遷了.
周瑜那次還有關羽沿漢津北上絕北道,不然周瑜大概沒指望了,攻城就是用人海硬A過去,多了誰也差不了多少
最後一句話好哀桑 >
基本上 四大派系只有亮可以壓住所有人.一旦亮死了....就開始爭權了
不打是穩死 打了還有希望 有啥能說的 托越久國力相差越大 人口資源曹魏是蜀+吳的三倍以上
「王業不偏安」這句話道盡諸葛亮必須北伐的因素之一,自劉備亡後,天下三分,三國之中就蜀漢領地最小,若此時選擇偏安一地,在和平的環境發展下領地愈大的資源愈多,人口也愈多,照此發展下去蜀漢被滅是遲早的事,諸葛亮採繼續北伐的好處有下列幾點:1.曹魏仍須時時處於防備諸譪亮的北伐,製造對魏國的壓力。2.可讓曹魏分兵防備,減輕東吳的壓力,或是製造一個良機讓東吳出兵侵略曹魏。但很可惜的是在東吳戰線的張遼太強了,加上孫權對於對魏攻略並不如諸葛亮積極,所以對於諸葛亮的北伐方針大方向是對的!
感謝留言支持!
劉焉入蜀後就開始重用東州人,而益州曾有兩次叛亂都是益州本土人士發起,搞定後益州本土的名門豪族就徹底被排除於權力外,後面用的益州人也多是寒門出身的武官,所以原本益州內的益州派沒什麼政治實力。幫劉備入主蜀地也是東州人,益州派反而是劉備入蜀後才抬頭,所以蜀漢內益州派沒什麼立場爭奪權力,倒不如說蜀漢扶起益州派目的是為了制衡滿肚壞水的東州派
攻擊就是最好的防守
送頭是防守者最愛
@@慎言-w8m 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基本上大方向對了,就看你怎麼在逆風場帶風向,所以輸了也很正常
孔明後期會北伐的原因之一還有:
巴蜀地理環境過於安逸。
這是劉邦對戰項羽,孔明對戰司馬懿的最大隱憂。秦末,巴蜀地區原是秦國後院,富庶僅此關中,號稱天府之國。當初項羽為了防範劉邦,表面稱他漢王,將巴蜀地區分封給他,實則是將他困在巴蜀地區,以便日後消磨他崛起的意志。
但是巴蜀地區四面被高山環繞,西部是青藏高原,南部是雲貴高原,東面是巫山,北部珉山,米倉山和大巴山,交通相當不便。與中原地區交通,東走水路,過三峽穿越巫山抵達江漢平原,北去走山道,或者穿越珉山抵達隴東,都是路途艱險,所謂蜀道難,難上青天。
就是這種特殊地理環境,使巴蜀地區易於自守,難以擴張。優裕的自然環境,富庶的物產,使巴蜀人安於自足生活。安逸的日子久了,就容易不思進取,每天看著好山好水,感染如此休閒的民風,就算有雄心壯志,入蜀後久而久之也難逃被封閉消磨的命運。
這就是為什麼孔明明知道國弱兵弊,依然強行推動北伐,就是出於對蜀地消磨意志的恐懼。
不過,司馬懿走了,司馬昭也是滅了蜀國,司馬炎滅了吳國。和當初孔明龐統預料的一樣,只是沒想到是司馬氏家族的人……。劉備也許是一個難得的仁義之君,但是他的仁義,卻往往讓更多人犧牲,間接害死龐統,拖累孔明。
感謝您的心得分析!
周瑜北伐會比諸葛亮成功 這句真的是中肯
諸葛亮在世時明明只有北伐五次,另一次是魏延獨自北伐,魏延的南鄭侯就是這次獨自北伐攢來的。
其實北伐最成功的就是魏延這次,不過一堆人把魏延功勞移花接木到諸葛頭上
@@rogerchang6429 移花接木最兇的就習鑿齒跟毛宗崗。
@@rogerchang6429 諸葛亮的思路就是他死掉以後把軍權交給魏延 姜維為副 可惜出了個自以為能取代諸葛亮的楊儀 非要殺死魏延 蜀漢才會滅亡 不然只要魏延能打下長安 然後守到曹魏政權輪替的時候 蜀漢不是沒機會翻盤
@@謝楓葉 姜維當時資歷根本不夠,上面隨便都有吳懿、劉敏、鄧芝、王平、宗預在排隊了,就連諸葛亮死後,阿斗封給姜維的輔漢將軍都已經是破格提拔了。
是的~我承認我標題黨 XD
僅靠著蜀錦跟蜀鹽的出口來支撐蜀漢的經濟與北伐所需用的龐大軍用支出似乎是很吃緊的。
很遺憾,是的……
就像諸葛丞相說的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不主動出擊也是坐以待斃罷了~有打有機會
感謝留言支持!
諸葛亮治軍行但領兵不行,就是說訓練軍隊或許一流,但帶兵打仗又是一回事,如果北伐是讓周瑜來打,勝率不只提高一點,是提高很多。赤壁之戰時,很多奇策都是周瑜部下想出來的,然後周瑜判斷能不能用,但諸葛亮就沒這本事,只敢用穩扎穩打的方式,這在兵少的一方是致命的缺點。
這就是結果論. 如果今天亮打出漂亮的成績.你還敢說他穩扎穩打是錯的? 諸葛亮親自打的勝多敗少. 然後李氏推崇亮之戰法
後人可是稱李氏戰神呢.這種人推崇的的人應該不會有多差吧.好比戰神關羽.總不會你又要說關羽不值得一提吧
好用的將領死得差不多了 羅憲 後期名將冒出得太晚 姜維本身又是降將 發揮空間不多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遊戲也是如此,順風時求穩定戰果,逆風時抓對方失誤
感謝留言支持!
我认为人才断层是诸葛亮北伐最重要的原因
趁着他自己和一些老将还在,北伐的胜算还算大
要是等到那些开国元勋都不在了,胜算就更小了
就是有諸葛亮北伐 、後人才有這麼精彩的歷史可以回顧啊!! 老柯一句:做了不一定會成功、但不做絕對不會成功!諸葛亮要是不北伐大概就是像十幾年後,不..說不定是沒幾年的阿斗一樣馬上就被人併吞了。雖然諸葛亮當年沒有成功但是他帶來的挑戰勇氣給後人無窮啟發。 就像當今你問知道三國人物的鄉民喜歡諸葛亮的多還是喜歡阿斗的多?鄉民心中我想都自有答案。
感謝留言支持!
#阿斗提出民調無效之訴
英雄說書 拜諸葛亮的多還是阿斗的多 不必多說世間自早有解答
我就認為周瑜在蜀中北伐效果不会比孔明好
逆風要出攻擊裝。出防裝龜到死,對面不小心失誤也打不贏😆
專業der
自古都是長江以北往長江以南統
惟二者長江以南往北定中原
1、朱元璋
2、國民黨
啊對順便問一下蜀漢是不是鄙化的稱呼
因為在益州所以叫蜀漢啊,不過後世是記載季漢,而蜀漢政權是自稱大漢。
其實要知道:沒有把握機會北伐會演變成怎樣的局面,看台灣跟對岸就知道⋯
毒糖果 我是看呂捷老師說蜀漢是後人給他的鄙稱,所以想在這裡問一下,受教了。
翁振傑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的確夷洲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即便如此也要不失一顆愛國情操,為自己的民主制度奮鬥。(這樣會不會太政治了)
說鄙稱倒未必,俗稱是真的,但如果言必稱季漢,我超擔心大家聽不習慣 XD
全軍破敵:三國5月23日要出了
請問英雄說書會考慮出實況嗎XD?
講的真好!!!
感謝留言支持!
夷陵之戰後,東吳是不是不想一統天下了,幾乎都偏安一隅直到滅亡?
東吳即便發動戰爭也是雷聲大雨點小,蜀漢那一點微薄實力都已經打到魏國掛"免戰牌",為何東吳幾乎沒動作,難道是孫權不希望陸遜發動戰爭嗎?
立足益州,胸懷吳國,放眼天下,征服海外
嘻嘻
為什麼有人會跟著劉備?不是因為他有仁德或魅力還是怎樣的,是因為他是皇叔,在加上衣袋召事件,他擁有政治正確。
但是這一切在獻帝禪讓曹丕,不得已自己稱帝後都亂了,政治正確已經沒有了,其他手底下的人為什麼要繼續跟著劉備?除了老師講的幾點原因,我認為還有這個重大的內部矛盾,而北伐也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共同的敵人可以很好的凝聚內部向心力。
感謝留言支持!
諸葛亮北伐的困難點始終都是在糧草補給太困難了,五次北伐除了馬謖失守街亭、攻陳倉誤判情勢以外,都幾乎是打勝仗卻因為糧草接濟出問題必須撤軍,偏偏第五次北伐以屯田方式解決運糧不穩定的因素之後,是有本錢跟司馬懿做長久對峙的,只可惜諸葛亮責任感太重,大小事都攬起來親自過問,最後疲勞病死。
魏略記載每當諸葛亮出兵時,魏國為了抵禦諸葛亮進攻,邊境守軍根本無法守住,都必須出動大軍,連帶耗損非常大的資源,魏軍對上蜀軍多半落於下風,所以經常都採取守勢想要耗光蜀軍糧草不戰而退兵,到了第五次北伐司馬懿只發動一次偷襲兵敗之後就根本不想打,如果當時諸葛亮身體狀況沒有過勞生病,可以想見兩軍對峙應該會非常久,而當時諸葛亮採屯田政策,糧草幾乎是可以自給自足,而司馬懿這邊軍隊數量是倍於蜀軍的,相關軍需物資糧草的耗損更是蜀軍的數倍,如果長久對峙的情況下,雖然魏國國力大於蜀國,但長久以往這樣對耗也會撐不住。
到時曹氏一族本來就對於司馬懿不合,屆時一定會有所政治攻擊,相對就是逼司馬懿必須速勝打退蜀軍,到那個時候東吳將會是一個關鍵,要嘛與魏合作攻伐益州逼諸葛亮退兵、要嘛跟諸葛亮合作同時出兵攻打合肥,讓魏國東西戰線無法兼顧,到時結果又是一個新的局面也說不定。
😂 不會有新局 蜀國當時基本上就是偏安 不打 等死 打了 起碼讓對方知道你是個威脅 曹魏本來就是佔盡地利資源 其實失了荊州 就是註定了蜀國只能偏安到亡國 諸葛亮評價高 就是在劣勢還能北伐五次 內政還能搞好 試想你是諸葛亮 不積勞成疾嗎? 試想兩個兄弟 父母一個給他雲林的偏僻農地 一個給他都市的重劃區土地 誰會發展比較好?😂 一個政治人物做到這樣 把生命燃燒到最後一滴 已經夠了啦 😂 不要再黑諸葛武侯了 😢 至於孫權 不期不待 我的淺見 三國分立局勢成形 其實就是曹魏一統的開始 因為三個國家的實力基本上就是不均 一大強二小弱 三國真正好看 還是初期群雄的大亂鬥
@@jerryjhuang8705 我倒不這麼認為諸葛亮只有這樣,只看諸葛亮用兵及戰略這部分來說,從攻下武都、陰平,接著魏軍攻打漢中失敗之後,從這時之後魏軍基本上都是採取守勢策略居多,魏軍每次都是調派數倍於蜀軍的兵力到邊境支援抵禦諸葛亮,所耗費的資源更是巨大倍於蜀軍,但卻都無法有效的正面壓制擊退蜀軍,反而是採相當被動堅守不戰的守勢姿態,可以看得出來魏軍打諸葛亮似乎是滿吃力的。
.
尤其是在蜀軍駐紮五丈原就採就地屯田自產自給方式解決運糧困難的大麻煩之後,魏軍這時還是繼續採守勢策略想把諸葛亮逼到無糧退兵的話,要不是諸葛亮病死那魏軍可能真的是有得耗了!
.
在不考慮諸葛亮先病死的條件下,這樣的對耗情況,魏國雖然國力大於蜀國,但是調派的兵力也是倍於蜀軍,相對資源消耗也是倍於蜀軍,長久耗下去一直無法打退蜀軍的話,魏國終究會有所調整戰略,不可能就這樣跟諸葛亮耗下去,所以我認為第五次北伐的戰略及打法其實是可以期待的,但歷史終究無法改變,也無法繼續看下去了!
@@MacGyver0105 我認為第五次北伐諸葛亮沒病死 可能會耗到司馬懿不得不主動出擊尋求決戰了
@@AllenYeh-r5m 有可能或著龜到司馬懿被換掉
就兵法而言,北伐是不得不犯的錯誤。即使是基於大戰略的考量,還是錯誤。兵法云:戰勝先勝。在沒有十足的把握之下出兵,只是徒耗國力。北伐路途遙遠勞師動眾,而對方以逸待勞,再加上正面攻城圍戰,兵力必需是對方十倍,除非勸降或奇襲,否則勝算很低,而魏延主張的奇襲,諸葛亮又不採用。古代出兵打仗,一場大仗就消耗好幾年的國力,再怎麼會顧經濟也沒用。北伐唯一說得通的,就是唯持內部團結,解決派系鬥爭,畢竟養那麼多兵,不打仗就會搞內鬥。
所以諸葛亮才被稱為內政神.如果打仗打到苦不堪言...百姓還會緬懷諸葛先生嗎
如果不北伐,人民會更加懷念他,只是偏安一瑀,有違託負而已。
要不是吳國的派系問題的話 不然就能三方面騷擾了
我覺得還有一個重點是吳國不肯合作 如果東吳肯分散一點注意力的話 曹魏的大軍不會都應付諸葛亮 曹魏也會顧此失彼
没用的。 魏国900万人口90万军队。蜀国吴国加起来也不到人家1/4 军队更少。夷陵和关羽事件就注定了北方统一天下。本来就算是刘备拿下了汉中关羽守住襄樊也只能把魏国统一天下变成55开而已。天下实力最雄厚的地方在河南河北关中 汉中人口本来就被曹操撤走了关羽拿下襄樊孙吴不偷袭。也就能形成相持阶段 还要看后续自己的发展。孙吴偷袭关羽以及夷陵发生 就注定这天下是北方的了
诸葛在军事能力特别是治国民生能力实属天才,但人总是不完美的,识人善用和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稍有欠缺。前有关张二位将军不喜欢他,后有杨仪魏延矛盾他也没有从中调停
打仗要耗錢糧
不可能沒耗損國力
尤其他還打敗
沒有收割對方賠償
孔明當時是非打不可呀。面對國力差別打還有一線機會不打不會堅守太耐
假如拿戰國時代的例子來看,
不爭天下,此消彼長,最後就被消滅。
北伐沒錯,只是沒有成積。
已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支持!
北伐是必須的,(不北伐只會像東吳那樣,完蛋是時間問題。)但是前提是 北魏和東吳之間發生戰爭或者北魏內部出現內亂。 諸葛亮多次強行出兵不是明智之舉!
他多次北伐都是靠這一點,要不魏國不太穩定,使得諸葛亮北伐有多郡聯合響應;另一次是曹與魏相爭(石亭之戰,曹軍大敗);還有一次說是北伐,也是防禦,因為曹真打過來;另一次曹真病重,曹真是誰你知道嗎?他就是多次挫敗諸葛亮北伐的要角;最後一次也是跟孫權約好,你打合肥,我打關中。真的以為諸葛亮只是想打就打的嗎?那史書要讀細一點。
北伐有消耗國力吧,要不然諸葛亮死後蔣琬就開始休生養習了,蜀國人口少後勤差,壯丁被抓去當兵平常或許還可以軍囤但打戰就是吃後勤,剩下老弱婦孺居多,記得有人做一張表格,蜀漢平均每個人負擔的士兵供給是最高點
蔣琬還是在北伐,原本想蓋船,後來又想走兩路夾擊的路線北伐,但身病因此一直沒有大動作。
我說真的,你講的很客觀實在
客氣了啦!歷史都是每個人主觀的記載,忘了是姜維還哪支影片我剛好提到,高中歷史老師非常鼓勵我們獨立思考,我都盡量說出自己的意見,可能剛好這支和您的意見相同也說不定。
當時漢朝有九個州、蜀漢才一個州、必須盡快擴大領土強化國力
我觉得蜀汉北伐的大方针并没有错 但是我觉得缺乏和吴国的联盟 我说的是军事上的联合作战。在荆州开辟新的战线我觉得胜率更大
问题是吴国是不可靠的。。 没有失去荆州和关羽的话,结局也许不同。
Khoyyen Poi 主要是两个国结仇后各自北伐 都不能容忍前嫌
從歷史經驗來看 割據蜀地的政權 凡攻沒有不破 與其坐以待斃 力求突破顯然方是上策
我也認為諸葛亮北伐是正確的決定,也同時是無法選擇的決定,只能這樣做。不過歷史上大部分都是北打南成功,少有南打北成功的戰役,氣候是一大關鍵。可惜,諸葛亮,天不時,地不利,人也不合,悲嘆哪!
感謝支持~
繞來繞去就不難想像當幾千年來的中國文人都這麼討論時,諸葛亮之所以為千古名相的原因了,沒剩幾張牌也是打得虎虎生風,所作所為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的都好,總之是一號人物這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