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材生是怎麼唸書的?|《考試腦科學》|文森說書

แชร์
ฝัง
  • เผยแพร่เมื่อ 9 ม.ค. 2023
  • 原文書名:受験脳の作り方
    中文書名:《考試腦科學:日本腦科學權威教你最強海馬記憶法,突破大腦善忘機制,幫助備考者輕鬆過關》
    我說了十六分鐘,但其實重點就是:從原理出發,然後複習。結束。😯
    你可以在Apple Podcast/Spotify/Google Podcast上找到我
    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
    我的Instagram: vincent_reading...
    我的Email: readrwork@gmail.com
    若喜歡我的影片或頻道,可以訂閱頻道和分享給朋友,謝謝拉
    訂閱頻道: / @vincent_reading

ความคิดเห็น • 432

  • @David-rt2cu
    @David-rt2cu ปีที่แล้ว +587

    我是醫生,在我學習的過程中確實認為學習只需要做到一件事:「專注的重複練習」打遊戲是如此、運動是如此,讀書也是

    • @gloria7483what
      @gloria7483what ปีที่แล้ว +3

      😊😊😊😊😊😊😊😊😊😊😊😊😊😊😊😊q😊😊😊😊😊😊😊😊😊😊😊😊😊😊😊😊😊😊😊😊😊😊😊😊😊😊😊😊😊😊😊😊😊😊😊😊😊😊😊😊😊😊😊😊😊😊😊😊😊😊😊

    • @winnietao5712
      @winnietao5712 ปีที่แล้ว +17

      【專注的重覆練習】謝謝你!

    • @cs85197144
      @cs85197144 ปีที่แล้ว +64

      我對讀書的認知是:你懂得越多,你越不容易被別人騙,因為我發現我出社會一陣子後,用那些知識,去識別一堆人,他們都在唬爛!

    • @user-xr7cv4hg1x
      @user-xr7cv4hg1x ปีที่แล้ว +6

      最簡單方法滿不錯的,但是我更喜歡有趣的方法。

    • @bearlet765
      @bearlet765 ปีที่แล้ว +16

      但是說實在的,醫師除了認真外,醫師體力真的很好,前一天值班,隔天還能神采奕奕看診!

  • @MrLikemusic888
    @MrLikemusic888 ปีที่แล้ว +95

    讓記憶的事情產生在大腦產生感覺 會是記最快的(海馬迴快速通關)
    方法1 睡眠充足 讓海馬迴記憶
    方法2 複習內容要一樣 這樣才能產生LTP(長期記憶)
    方法3 一個月內複習是最有效(複習四次)
    方法4 打開所有感官學習(不要只是用視覺學習)

    • @42337YFRE
      @42337YFRE ปีที่แล้ว

      ヽ(*´∀`)ノ゚😆

  • @user-pl3kr1nw7c
    @user-pl3kr1nw7c ปีที่แล้ว +309

    那些優等生有的是天資聰穎
    有的是擇善固執的好勝心
    更有的是有點變態的享受考試
    比起學會他們的學習方式
    我覺得找到那些會讓讀書跟你融為一體的理由更重要

    • @olddriver649
      @olddriver649 ปีที่แล้ว +7

      赞同,可以参考他人的经验,但最重要的还是找出最适用于自己的方式。

    • @svpotato
      @svpotato ปีที่แล้ว

      確實,真的不曉得這部影片有什麼問題,他就沒想過他同樣是在讓台灣教育繼續陷於分數導向的框架內嗎?🙄

  • @Linchard
    @Linchard ปีที่แล้ว +82

    跟我的經驗一樣,我就是因為發現自己記不太起來,除非知道來龍去脈,所以才會養成學習原理的好習慣,漸漸的就在難的考試中發揮很好

    • @treemoongo
      @treemoongo ปีที่แล้ว +6

      以我的經驗來說 養成學習原理的學生會在後期有較好的成就
      因為人就是會忘掉東西

  • @dahung8039
    @dahung8039 ปีที่แล้ว +116

    我自己在當老師,在學習過程,不少時候也沒做好複習,這些腦科學的東西剛好有聽過研習,也跟學生介紹了,學習方式在有效率也得花時間去實踐,但不可否認,對多數人來說交朋友或玩遊戲比學科有趣。
    一天已經困在學校八小時了,還要他們把回家到睡前剩餘的2~4小時拿來複習功課,其中繳交期限快到的作業可能還先花他兩小時做,到最後一部份的學生因為一次的拖延,變成每天趕作業,唸書都臨時抱佛腳,還有更慘的直接不念書,而最認真的前段班,一天睡不到六小時,幾乎沒有娛樂,醒著不是在上課就是在唸書。
    人本來就有個體差異,對中段的普羅大眾來說,你要他一天上八小時的課,還要寫作業一小時、唸書複習兩小時,假日繼續複習或補習,把他們當住院醫生操喔,學制有點變態

    • @helios2908
      @helios2908 ปีที่แล้ว +6

      台灣的學生真的辛苦😢

    • @Gigi-Li
      @Gigi-Li ปีที่แล้ว +4

      香港的也一樣辛苦

    • @chainchain4216
      @chainchain4216 ปีที่แล้ว +10

      然後出社會發現自己讀科系低薪或是只能從事低階工作。
      除了少部分頂尖的人年薪百萬。
      在往上讀,出來發現不是每間公司都需要高學歷,形成惡性循環。
      比起有些人很早察覺興趣發展還慘。

    • @42337YFRE
      @42337YFRE ปีที่แล้ว

      ヽ(*´∀`)ノ゚

    • @lily55533
      @lily55533 ปีที่แล้ว +5

      台灣教育體制,真的很爛,我本身不是愛看書的人,但是我出社會,在學語言之類,發現要找對的老師,你聽懂他在講什麼,最好下課可以回想剛剛上課在講什麼
      台灣就教你分數是一切,確沒教你怎麼找到有效學東西
      外國就以你能力來發展
      搞什麼,難怪台灣一直在幫人代工

  • @dichterlim
    @dichterlim ปีที่แล้ว +117

    以職業棋手的例子來說,其實他們的記憶不只是透過邏輯思考的結構關聯性,還包括經驗(情緒)記憶,因為他們在對弈,或者是觀看別人棋局的過程中,都有自己思考的參與,以及因此所帶來的是否符合預期等情緒,而增強了經驗記憶,自己寫的東西或親身參與的工作比較容易記得,也是同樣的原因。

    • @BBB666GGYY
      @BBB666GGYY ปีที่แล้ว +4

      確實 尤其是當對手丟出飛刀而自己毫無防備的時候,真的印象深刻。

    • @melodieyang6763
      @melodieyang6763 ปีที่แล้ว +2

      想請問以你自身的經驗來看,音樂/樂器的學習是否和重複複習或肌肉記憶有關,又或者可否分享什麼才是較好的學習方式。謝謝!

    • @42337YFRE
      @42337YFRE ปีที่แล้ว +1

      ヽ(*´∀`)ノ゚同意😆

    • @user-jm4hn9ug1t
      @user-jm4hn9ug1t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BBB666GGYY當對手丟出大雪崩定石時…

  • @user-sk2nn9nh8f
    @user-sk2nn9nh8f ปีที่แล้ว +142

    (已經出社會才發現學習樂趣的人)
    腦袋被注入好多東西 超感謝文森解析這本書跟分享洞見!!!

    • @vincent_reading
      @vincent_reading  ปีที่แล้ว +6

      不客氣👀

    • @user-sy1tb6vs4p
      @user-sy1tb6vs4p 11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3

      我也是出社會才發現學習的樂趣(握手

    • @music2MULucky
      @music2MULucky 8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vincent_reading
      池谷裕二 Ikegaya Yuji
      腦科學權威,1970年生於日本靜岡縣藤枝市。1998年取得東京大學藥學研究所的藥學博士學位。目前為日本東京大學藥學系教授。自2002年起,約有2年半的時間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擔任客座研究員。目前為日本東京大學的藥學研究所教授、東京大學綜合文化研究所客座副教授。
      2002~2005年之間,曾至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分校)留學,2014年起擔任現職。專長領域為神經生理學,研究腦健康主題。另外,2018年起擔任ERATO腦AI融合研究計畫的代表職,目的是開發出足以移植大腦的新型AI智能芯片。曾榮獲日本文部科學大臣表彰青年科學家獎(2008年);日本學術振興會講(2013年);日本學識院學術獎勵賞(2013年)等獎項。

    • @music2MULucky
      @music2MULucky 8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vincent_reading
      0:37

    • @evangeline6648
      @evangeline6648 4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以前要學太多東西了 出社會可以選擇自己想學的 因此會學得快樂

  • @wanqinloo4.0
    @wanqinloo4.0 ปีที่แล้ว +259

    我觉得文森也很棒啊 有一双发现他人好特质的双眼

    • @wanqinloo4.0
      @wanqinloo4.0 ปีที่แล้ว +10

      14:30

    • @vincent_reading
      @vincent_reading  ปีที่แล้ว +47

      謝謝你哈哈哈,這還是我第一次聽到別人對我這麼說

    • @user-101lnf
      @user-101lnf ปีที่แล้ว

      @@vincent_reading 魚來了
      (*¯︶¯*)

  • @user-vo7oe1be8j
    @user-vo7oe1be8j ปีที่แล้ว +14

    世界還很大,只要我用心,花點時間,找到模式,我也可以做得不錯
    重要的是,自己要愛自己、肯定自己!

  • @wisdomofmasters3582
    @wisdomofmasters3582 ปีที่แล้ว +20

    😊
    知識分為兩種!一種是有道理的知識,另一種是有用的知識
    我們絕大部分人腦子裡裝的都只是有道理的知識
    別人教你的東西有用,是因為你有去用

  • @pennylin8891
    @pennylin8891 ปีที่แล้ว +15

    謝謝文森 一直為我們選擇 大腦的學習方式 THANK YOU!!!

  • @jtina2804
    @jtina2804 ปีที่แล้ว +9

    視頻真的很棒🥺
    (時不時的括號也很有趣😂)

  • @milletian
    @milletian 9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5

    看完留言很多人認為台灣的教育體制讓學生不能一展長才,都學一些對工作沒有幫助的知識。
    但我認為學什麼不是重點,考試制度是要篩選出學生的「特質」,甚至可以拿架空世界的小說內容當作歷史考題,拿線上遊戲設定當作數學考題,學什麼根本不重要,而是要挑出那些跟學習能力有關的特質的人。
    像是能耐住苦悶去鑽研公式、腦筋靈活很會解題技巧、甚至乖巧聽話能犧牲娛樂也是社會(職場)所需要的特質。
    為什麼大公司喜歡找名校員工?他們看重的不只是能力,還有你能夠你能夠通過考試制度念到名校,代表你具備一定程度的學習能力,而且在競爭中活下來的人積極度都很強,願意為了薪水當社畜

  • @user-mk1dy6yx4n
    @user-mk1dy6yx4n ปีที่แล้ว +7

    感謝文森做了這集,給出了很好的價值觀,覺得很正面很棒,謝謝你❤

  • @bartfong8603
    @bartfong8603 ปีที่แล้ว +1

    謝謝Vincent一直努力做的影片,一點小小心意

  • @FD12731
    @FD12731 ปีที่แล้ว +4

    哇….好棒的作品,影片當中有好多句話值得牢記!

  • @user-nb6vx8kz2k
    @user-nb6vx8kz2k ปีที่แล้ว +16

    要從填鴨式教育,跳到連結閱讀素養,是一個非常繁雜的世紀演變哪!所以不理解也是人之常情。我時常在多益或是其他的閱讀上,跌了不少次,所以給自己一點時間習慣習慣吧

  • @iamweakman
    @iamweakman ปีที่แล้ว +2

    講得太好
    很有共鳴
    謝謝文森!!

  • @cassie_likeKpop
    @cassie_likeKpop ปีที่แล้ว

    謝謝分享!新年快樂呀!

  • @Cherry-el6gi
    @Cherry-el6gi ปีที่แล้ว

    謝謝文森的分享,內容很有趣,收穫滿滿~

  • @WDamI
    @WDamI ปีที่แล้ว +133

    真的覺得應該將學習方法或是一些關於思考邏輯的知識納入課綱
    中間排名的學校有一堆學生浪費一堆時間讀書也沒有成效
    最糟糕的是甚至沒有自覺自己有問題

    • @su-lr1sx
      @su-lr1sx ปีที่แล้ว +4

      化學老師可以教出另一個化學老師 , 畫家可以教出另一個畫家 , 廚師可以教出另一個廚師
      可是怎麼就沒有哪個天才可以教別人成為天才 , 天才真的是不可教的嗎?
      照理說思考只是一種電流 , 思考速度就是電流速度 , 因此每個人的思考速度都是一樣的 , 所謂的遲鈍是不存在的

    • @user-zo5gt4he1c
      @user-zo5gt4he1c ปีที่แล้ว +6

      很多人不是不喜歡讀書,只是東讀西讀看多就忘了,做任何事都有一些小技巧.如果小學就灌輸讀書方法,做人做事明辨是非,或許台灣就不會一直說是填鴨式教育,同時舉一反三,下一代更多同學不迷茫進入社會到底要什麼?

    • @andyyeh75
      @andyyeh75 ปีที่แล้ว

      ​@@su-lr1sx 光速是恆定不變的。差別在於腦細胞間的連結緊密程度。

    • @user-fl8tt5sf3s
      @user-fl8tt5sf3s ปีที่แล้ว

      太對了

    • @user-yt6nz8ex3l
      @user-yt6nz8ex3l 11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1

      @@su-lr1sx 跟電路板的Layout一樣,電流速度再快,你沒有畫通道的地方電流就是過不去,所以是神經元沒有連結到。

  • @juneyang1400
    @juneyang1400 ปีที่แล้ว +1

    棒,找到自己学习的方法,发现学习的本质,和乐趣,并用动手,表达的方式去理解所学知识消化它。重复,温习最终消化理解。Comprehens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

  • @mindy_tatapiew
    @mindy_tatapiew ปีที่แล้ว +3

    很有用耶!謝謝文森的分享❤️❤️❤️

  • @s9002500022
    @s9002500022 ปีที่แล้ว +26

    文森真的很跟得上流行欸哈哈,各種小彩蛋,天才真的是要在讀書跟生活之間找到方法記憶才是真正厲害的👍

    • @clarakuo1812
      @clarakuo1812 ปีที่แล้ว

      超喜歡小彩蛋的😆

  • @aaronwang5375
    @aaronwang5375 ปีที่แล้ว +31

    我覺得世界上有天才存在,但99%的人都不是
    說別人是天才或資質好
    反而是否定了他們獨自一人努力出來的成果
    到台大之後
    發現大家都是各高中的佼佼者
    出國後
    又發現大家是各國的佼佼者
    如果有仔細了解成績好同學的話
    會發現他們在背後花的時間
    比其他人多很多
    並不是因為他們是真正的天才
    大都是大量時間+有效率的方法堆出來的
    讀書大致上就是 1. 閱讀 ▶ 2. 背誦 ▶ 3. 確認是否記住
    通常大家會忽略確認是否記住的重要性
    透過闔上書本自問自答、寫考題、做筆記,確認自己不懂的地方在哪
    不斷重複到會為止
    就是終極的方法
    補習班只是學習工具,並不是學習根本
    有很大的碗不裝水來喝一樣會渴
    不過不管如何,還是要了解一件事
    「每個人都有專屬於自己的時區」
    有的人走得快,有的人走得慢,不需要什麼年紀一定要達到什麼里程碑感到壓力
    順著自己步伐,盡最大的努力就好~~~

  • @3p16h8
    @3p16h8 ปีที่แล้ว +6

    感謝,希望之後能多說說這種對學生、考生有幫助的書

  • @jblee7059
    @jblee7059 ปีที่แล้ว +1

    谢谢文森制作的这个影片,学到了很多

  • @winnielai179
    @winnielai179 ปีที่แล้ว +4

    practice makes perfect ^_^
    我是一個很笨拙的人,初中時只顧背誦,高中剛開始成績真的差了大截,爸爸都在家長日責怪班主任,也認為是我分心了,事實上就是大家都盡了本分,是我溫習方法不適用在高中的批判思考課程了。自責與不甘心過後,我不斷調整溫書方法,由集中背誦變成了集中操卷,變得不斷問為什麼這種答題方法比較高分,成績也明顯進步了。如果我是天資聰穎,就能一直保持高分,但我不是呢,領悟力高、會反思、願意努力、心態謙虛,也是能令我這種平庸的人學習做好呢。

  • @aeshoeverywhere3322
    @aeshoeverywhere3322 ปีที่แล้ว +1

    謝謝😊對正在學習的我很有幫助!🎉❤

  • @ellehuang6355
    @ellehuang6355 ปีที่แล้ว +5

    這一集真是受益良多,謝謝文森的分享。😊

  • @bonnieli8993
    @bonnieli8993 ปีที่แล้ว +29

    這支影片比之前多了很多有趣的生活比喻,這些比喻已經在我的腦袋留下深刻印象了 🤣
    如何騙過海馬迴這個豬隊友,笑wwwww

  • @user-ed8tr1db5r
    @user-ed8tr1db5r ปีที่แล้ว

    文森的影片都好好看 尤其是有很多真實事件XD

  • @music105
    @music105 ปีที่แล้ว +1

    感謝文森說書分享!

  • @paradise0113
    @paradise0113 ปีที่แล้ว +8

    發現文森的咬字不一樣了,很喜歡!一字一句都更明確,謝謝你提供這麼好的內容!

  • @user-jz7hu3om5m
    @user-jz7hu3om5m ปีที่แล้ว

    謝謝您的分享,對學習又有更新的認識,馬上就來試試

  • @disarmedpianist
    @disarmedpianist ปีที่แล้ว +45

    我覺得這跟各個國家教育系統有關。我在北美上的小至大學,升學過關的唯一方法是靠背書,考試也是選擇題,很多時候都是一張選擇題考試卷決定你一整年的成績,這就導致很多有其它潛力的學生就此被淘汰。我當初念本科時被主任叫去,警告以我的成績哪裡也去不了。我反覆向學校說明,如果我有寫論文或是做項目的機會的話就可以讓他們知道我不是傻子,結果還差點被當成麻煩分子當級。
    幾年後我到了歐洲,成功的拿到了文科及醫學兩個碩士學位,並且因為兩篇論文均得獎被保送醫學院拿博士。我的博士項目被清華大學看上,主動與我合作。今年我的醫學博士就要畢業了,正在籌備博士後,並且剛剛被我的母校聘請為醫學碩士班負責人。
    寫這麼多目的不是炫耀,只是想說很多教育體系和父母對孩子某項表現的執著,很可能會扼殺了一個人其他方面天份的展現,那就真的很可惜。要是我當初還留在北美,以我那選擇題分數來做職業鬥爭的話,我的未來肯定像那個主任說的,哪裡也去不了,又如何能用選擇題以外的天分來回饋社會呢?

    • @user-ux5gt2ip7v
      @user-ux5gt2ip7v ปีที่แล้ว +1

      这么说北美考试制度不行吗?请教。

    • @hahahehe9223
      @hahahehe9223 ปีที่แล้ว

      十分同意你的經歷,真的能理解,因為我現在也是這樣,挺難過的😢

    • @hahahehe9223
      @hahahehe9223 ปีที่แล้ว

      不過我情況是亞洲

    • @42337YFRE
      @42337YFRE ปีที่แล้ว

      ヽ😆

    • @mia-oo3tv
      @mia-oo3tv 11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台灣也是選擇題,而且非常制式,很適合死讀書的學生。

  • @user-bg4qn2vj9n
    @user-bg4qn2vj9n ปีที่แล้ว +2

    点赞是因为说他接触到学霸说他们视野不在什么常春藤或者名车等那些的那句。
    事实上,现实中,有好多常春藤的学生还远不如很多不是藤校的学生作为一个人的素质好,差很多,打过交道。能去藤校,是因为他们好多年前就以爬藤为目标,在一个方向上积累,甚至还有不择手段的,但是那些真本身素质高的人,并不是最看重什么“title 名头、大帽子”这些东西,不是全都多年前就以爬藤为人生目标,反而看含金量和适合自己情况等等。而且
    还因为其他很多天时地利人和外在客观别的因素,尤其是藤校在美国的,从中国往美国申请,那不同地域的信息差可就差大了!一个人过往一些年的走法可就差大了!从一线城市和南方那些爱出国的城市走的,或者先去香港台湾新加坡等这种跳板绕一绕再去美国的,就更容易,但北方有全国知名的学霸省份高考大省,但是传统不喜欢出国留学这方面信息少,还有中学还是大学还是研究生出国的都不一样,反正我们上高中的时候,考不上好大学的才换赛道出国读大学,但后来出国之后发现,高中就在国外读的比研究生才从中国往美国拿成绩直接申请(不读语言)的学霸再往后继续读申请容易很多,还有各种走法,什么从college换学分的啊等等吧,以前在国内全都不知道啊。。。等等吧

  • @user-vf7jg3tt3v
    @user-vf7jg3tt3v ปีที่แล้ว

    在準備考研究所,我很高興能夠看到這個影片。

  • @h3703
    @h3703 ปีที่แล้ว

    很喜欢你的视频 每一个都让我学到些东西

  • @celinawan486
    @celinawan486 ปีที่แล้ว +1

    剛剛好考試需要!!!謝謝文森的建議

  • @lakthmi
    @lakthmi ปีที่แล้ว +1

    今天这讲太棒了 直接给娃看了🎉😂真是太省事了 感谢🙏

  • @azaubox
    @azaubox 9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2

    我不擅長考試 所以考了很多年,最後得出比較有效的方法: 建立有邏輯性的重點大綱支脈+回想的頻率+不斷的做練習題去確認自己的認知+在生活中建立相關的複習點 總之就是不斷的 回想加除錯
    順道一提: 我那些醫學系的室友,共同點就一個,慣性讀書。" 今天沒事做,不然先來看一下下一章好了, 這禮拜教的都還沒有,好焦慮啊! " 這是常聽他們講到的話。

  • @user-hu1mo8ko3o
    @user-hu1mo8ko3o ปีที่แล้ว

    謝謝文森分享好書~

  • @user-um4tg6sw9t
    @user-um4tg6sw9t ปีที่แล้ว +1

    文森說書說得越來越有趣了,很引人入勝。讓我又重新對學習提起了興趣,希望我能順利走出學習低潮

  • @love-neko
    @love-neko ปีที่แล้ว +8

    留意一下學霸的原生家庭,他們大多是較富裕、安穩的,而不是整天動不動就打小孩、辱罵小孩的垃圾父母。所以智商不在線又沒錢的人就不該生,只是製造慘劇。

  • @user-pp6er2cc4g
    @user-pp6er2cc4g ปีที่แล้ว +9

    想更加了解如何去實踐大腦LTP作用的作品,可以參考「卡片盒筆記法」這本書,完全就是依照大腦機制(海馬迴)所建構出來的一個筆記方式

  • @popopoopoo_
    @popopoopoo_ 11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2

    LTP是海馬迴的最佳記憶狀態
    保持好奇與情緒
    用原則去記憶(大腦喜歡的方式)
    保持複習最好搭配五感體驗
    保持努力就可以成功的自信
    找到自己的學習甜蜜點(嘗試評估與分析)

  • @amber310
    @amber310 ปีที่แล้ว +4

    複習真的太重要了!

  • @ericjoe123
    @ericjoe123 ปีที่แล้ว +19

    個人經驗覺得,學業成績跟智商測驗分數有正相關,去參考高材生的讀書方法等同於看偉人傳記一樣沒有太多意義,尤其是醫學系。 笨的人再怎麼補拙都很難彌補先天的差異的(應屆上醫學系這種難度。)

    • @yuncongwang7777
      @yuncongwang7777 ปีที่แล้ว +3

      我觉得跟投入时间精力正相关,虽然也有些人把能长期坚持学习的称为天赋

  • @alexiaLOL5438
    @alexiaLOL5438 9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喜歡這集!!!

  • @Candy02066
    @Candy02066 ปีที่แล้ว +12

    看完發現道理都懂方法也都知道,但就是懶得動。老早就知道有興趣會學得很容易,但學校裡學到的東西很難引起興趣:(
    但我還是會試試看,開LTP的。

  • @HsinYuChang_chy1982
    @HsinYuChang_chy1982 ปีที่แล้ว

    看到真的很好玩笑出來XD 然後括號字幕也好好笑哈哈

  • @Enryishere
    @Enryishere ปีที่แล้ว +2

    怎麼覺得文森越來越幽默ㄌ🤣 感謝用心製作影片~~

  • @ytli6876
    @ytli6876 ปีที่แล้ว +26

    我從事這行業,高材生大多有這特質,比一般人更早理解自己的目標,學習不會漫無目標,另外幾乎肯定他們都有很強的紀律性,懂掌握每天所使用的時間,學習用什麼方式,他們其實各施各法,沒有特定的方式,只是用他們認為自己適合的方式…

    • @chenggloria8206
      @chenggloria8206 ปีที่แล้ว +2

      這都是廢話吧,真正的重點是他們智商高,就承認吧,他們就是智商高,其他說法都是鬼話

    • @chainchain4216
      @chainchain4216 ปีที่แล้ว +5

      其實更多是聰明,懂得用力在哪。
      紀律真的難講。

    • @42337YFRE
      @42337YFRE ปีที่แล้ว

      ヽ(*´∀`)ノ゚同意😆

    • @yfs6666
      @yfs6666 6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chainchain4216 那也要他願意用力才有用,這難道不是一種紀律嗎

  • @user-59fuc5k5china
    @user-59fuc5k5china ปีที่แล้ว +1

    唸書沒有技巧沒有偏方,與生俱來的理解力和後天的努力決定每個人的成績

  • @user-lk7nr4ln5g
    @user-lk7nr4ln5g ปีที่แล้ว +4

    收穫好多❤
    那個「真的很好玩」我快笑死🤣

  • @user-qu4em1hy9w
    @user-qu4em1hy9w 11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高质量的分享!

  • @horn2131
    @horn2131 ปีที่แล้ว +3

    感謝分享,又能少買一本了! (反觀)果然有藏字XD 從原理出發是工程師一生的課題~~我反而是從工作後才提起學習的欲望,為了學習而學習是很痛苦的一件事,能找到學習樂趣的人都是很幸運的。

  • @gravitywide
    @gravitywide ปีที่แล้ว +60

    學霸擁有什麼特質不一定,但他們一定有一個共同特質就是「專注力」,可是很多人缺乏專注力!打開課本就想睡或看不到幾十分鐘就看不下去,比如我😂

    • @LA-wo3vo
      @LA-wo3vo ปีที่แล้ว +29

      專注力是不是憑空產生的,關鍵其實是在會不會對正在學習的那個東西感到興趣或成就感。換句話說,那些學霸之所以能夠很專注,其實是因為他們在那些學科裡面有找到一些有趣的東西。

    • @gravitywide
      @gravitywide ปีที่แล้ว +3

      @@LA-wo3vo 嗯嗯,不過即使沒興趣的學科,有些人的專注還是比較長。

    • @LA-wo3vo
      @LA-wo3vo ปีที่แล้ว +3

      @@gravitywide 還有另一方面是重要性的問題,假設一個你今天學一個東西(對,就是課本XD),但是這個東西除了三年之後的大考外,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再用不到了。雖然你知道大考很重要,但是課本的內容本身對你而言卻是用不太到的東西,那你自然很難專注在這上面。

    • @van7908
      @van7908 ปีที่แล้ว +1

      這個非常重要,學霸的專注力都很驚人,所以讀書效率也很高

    • @sr1804
      @sr1804 ปีที่แล้ว +1

      @@LA-wo3vo但我不是為了大考而學。那些知識很有趣啊,以社會為例國外人民的名族性可以從地理環境推理到歷史事件推理到他們的人格再推理到他們的法律的制定原因。每件事都環環相扣不用背就可以推出來了

  • @jimmychen4308
    @jimmychen4308 10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1

    3記憶方法

    跟學過的聯想
    從原理推導
    2海馬迴記憶原理
    有趣的東西
    情緒
    3結論
    所有感官學習
    教給別人
    定期複習

  • @Plagueor
    @Plagueor ปีที่แล้ว +1

    文森真的太有料

  • @kwokdicken2793
    @kwokdicken2793 ปีที่แล้ว +2

    參考書那邊我有點不一樣的理解, 你從不同的書裏看到同一樣的東西, 可以幫助你在這件內容之上建立更多連結。而且, 你看不同的參考書, 都看到同樣的東西, 那也產生了情緒反應, 就是"喔, 這個我以前看過"。 而且也令學習更有趣味性, 不枯燥。這樣都有助記憶。我覺得這些書都太簡化認知過程或心理效應或大腦運作, 很多時候建議可以參考看看, 但不能當作真理。 倒不如說, 我有點想找一堆學生來做個實驗, 要一組複習一樣的教材, 一定的日程裏, 複習10次。另一組, 看同樣的內容, 但不同的教材, 十種教材各看一次。還有一組, 同樣的內容, 2種不同的教材, 複習5次。 比如, 如此這般。可能還要加上聲音教材、聲畫教材、文字教材的組合體。看看哪樣的組合學習記憶才最穩固。

  • @Icey199584
    @Icey199584 11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1

    很不錯的分享,最近學日文學得很挫折。感覺好像一直都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 @jninlove
    @jninlove ปีที่แล้ว +1

    非常有趣的描述方式

  • @user-wh8st3gf9m
    @user-wh8st3gf9m ปีที่แล้ว +4

    後天學測才看到這影片🥲如果早一個月出就好了😂

  • @BackChao
    @BackChao ปีที่แล้ว

    每個人的大腦以及身體基因加上運作方式還有環境的不同,無法以偏概全

  • @av55660
    @av55660 ปีที่แล้ว +2

    背選擇題題庫時,只要把題目和正確答案做一個邏輯上的連結,這一題就幾乎算是背起來了。

  • @lighthouse3731
    @lighthouse3731 ปีที่แล้ว +1

    6:23 就像我记忆T细胞激活过程,我能完整的把整个过程说出来,在我的脑袋里,这个过程是一张很大的图,然后以逻辑方式一步一步的往下回忆,所以别人问我为什么能把这个过程记得那么清楚,其实我只是没有把图拆分成小碎片去记忆,如果只是强记而不去理解,那么知识就不会巩固。
    9:26 哈哈,我读书方式跟你视频不谋而合。我大学期间复习从不死记硬背,我复习的方式就是自己给自己出题,把答案写在别的地方,然后过一段时间后再重新做一次题目。而且我出题有一个习惯是出难题,必须要深度思考才能知道答案,所以我在出题的时候就要摸清知识的重点,否则题目就流于表面,无法达到刺激大脑的效果。所以我大学考试非常轻松,甚至因为知识记忆巩固,在往后读进阶知识的时候都并不会太吃力。尽管如此,我的记忆力其实是非常的差,甚至乎很多时候看见某个我认识的明星,就是忘记究竟这个明星叫什么名字,所以如果我只靠死记硬背,肯定毕不了业。

  • @wfhf179
    @wfhf179 ปีที่แล้ว +2

    不錯。

  • @user-vq8ls6mx4x
    @user-vq8ls6mx4x ปีที่แล้ว

    有沒有一種可能我必須拿到快速通關票必須要有興趣和好的情緒,正好文森都符合。所以我能夠透過文森說書幫助我唸書!

  • @taekwondoneopets
    @taekwondoneopets ปีที่แล้ว +1

    影片中的是西洋象棋唷,但围棋的记忆法也是类似的,棋手记的是棋子下的位置排列顺序而不是散散的每个位置。

  • @rowland8482
    @rowland8482 ปีที่แล้ว +1

    我觉得能让我喜欢的老师教的东西成绩都能很好,现在很后悔历史没学好,因为小时候的历史老师们我都喜欢不起来😩

  • @burggerbig102
    @burggerbig102 ปีที่แล้ว +1

    学习就是记忆和找规律的过程,但是天才的大脑会把这个过程变得更快或者思维方式更高效

  • @user-wr1ke5yr4c
    @user-wr1ke5yr4c ปีที่แล้ว

    感恩!

  • @leicostiniano7698
    @leicostiniano7698 ปีที่แล้ว +1

    Thanks!

  • @ooe4705
    @ooe4705 ปีที่แล้ว

    讲的很好,开窍了

  • @bugi.x_x
    @bugi.x_x ปีที่แล้ว

    發現影片裡會忽然閃出一些附註(?)的字幕欸w好有趣

  • @user-oi3xn1mf7k
    @user-oi3xn1mf7k ปีที่แล้ว +1

    海馬迴真的好好笑😂

  • @Den-tn1xq
    @Den-tn1xq ปีที่แล้ว +7

    但是就是有很多人可以花很少時間就理解一個陌生的事物...

  • @a1991810209
    @a1991810209 ปีที่แล้ว

    謝謝!

  • @llw0228
    @llw0228 ปีที่แล้ว +8

    腦科學真的好有趣❤

  • @hihi.mestory
    @hihi.mestory ปีที่แล้ว

    omg 太受用了!!!

  • @amomania945
    @amomania945 ปีที่แล้ว

    0:21 本集最中肯🤣

  • @user-bd1ed1we1g
    @user-bd1ed1we1g ปีที่แล้ว

    掛號吐槽很讚❤

  • @adam13415
    @adam13415 ปีที่แล้ว

    我喜歡你的幽默😂

  • @urania0123
    @urania0123 10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突然覺得自己很容易驚訝還有很容易有各種情緒是一件幸運的事😂

  • @lucyjhang4983
    @lucyjhang4983 ปีที่แล้ว +1

    高材生,說白了就是來人間的次數比較多
    累積學習機會到一個程度
    對於常做的事物
    自然容易進入狀態
    不然怎麼會有什麼什麼神童
    例如音樂神童
    他過去世甚至累生累世都是在彈琴
    這輩子又來世間
    想當然爾他這一出生
    又聽到了琴聲特別的親切
    沒多久時間又能很快銜接上專長
    反觀有的人
    學習力記憶力就是學不會
    有些是體育或是數學或者其它
    這是個人在求學階段時所發現

  • @suchinchen7713
    @suchinchen7713 ปีที่แล้ว +2

    (btw,我大學讀的是數學系,裡面的天才都是系上最認真的哦~)
    更:蠻意外大家回應很熱烈哈哈,分享一本我最近看的書叫「大腦解鎖」,基本上作者的論點跟我一致,都認為心態才是關鍵的因素,有興趣的人可以翻翻看。
    ============================
    想想孔子和慣竊 或是 柏拉圖和流浪漢
    人的最大不同 在於思想(例如思想廣深度和個人人生目標)
    因為思想不同 人生實踐就不同 ;連生活內容都不同(除了都必須 吃喝拉撒)!!

  • @user-qj8gv3kc4r
    @user-qj8gv3kc4r ปีที่แล้ว

    我覺得訣竅也是重點之一,比如速解法

  • @user-xv2eh7ej7h
    @user-xv2eh7ej7h 9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1

    專注非常重要~~但學校卻沒有專門的課程教專注

  • @mathewchan503
    @mathewchan503 ปีที่แล้ว +2

    很有意義的影片,學到了新名詞LTP

  • @chiweilee1168
    @chiweilee1168 ปีที่แล้ว +18

    並沒有好嗎(用連結方式解決背誦),高中更多背誦的東西
    光英文、化學都是背誦為基礎,你沒背誦,連連結的機會都沒有
    舉例來說,字首、字根就是單純背誦,或是單字背多的總結,沒辦法都靠連結來處理
    而且方法記憶,需要更好的教學方式(補習班或講義或背法)
    更多的是家庭背景優勢、經濟優勢
    對一般人來說,自己去創造連結並沒有意義,光想背法就浪費多數時間
    總而言之,就是多問、多試方法,選一個最適合自己的方式而已
    很多學霸只是比別人努力,或是家庭優勢

    • @jayhuang4854
      @jayhuang4854 ปีที่แล้ว +1

      認同 我從鄉下國中考上明星高中再考上頂大,身邊的同學一個比一個有資源。
      當然努力的人也很多,只是我不認為單只是什麼記憶方法這麼簡單罷了

    • @vincent_reading
      @vincent_reading  ปีที่แล้ว +4

      謝謝你告訴我這一些,的確在國中、高中那一塊我較多是參考書中提供的資訊,沒有顧及到臺灣的狀況。
      另外是關於家庭優勢與經濟優勢以及創造連結的前提是背誦我也滿認同你說的,因為這也是我身邊那些功課相當好的朋友曾經跟我講過的

    • @rehsetjhrjktr
      @rehsetjhrjktr ปีที่แล้ว +2

      不只是學習資源而已
      富裕的家庭從小飲食一定也更豐富營養
      基本上連你的IQ都會被家庭背景影響

    • @peterlaish1405
      @peterlaish1405 ปีที่แล้ว

      很多人故意忽略家庭背景,踩所謂不努力的人來抬高自己

    • @user-st4gb5yt6o
      @user-st4gb5yt6o ปีที่แล้ว

      真的同意 至少人家父母走過了 直接把經驗教你 差爆幹多

  • @cHwEi_1995
    @cHwEi_1995 ปีที่แล้ว +7

    文森可以看看 深度學習的技術這本書
    雖然文森解說的跟深度學習這本有出入
    但也是推薦給你,可以考慮這本的影片製作
    這本書裡面有提到一個方式
    叫做 『記憶提取』

  • @wallowes
    @wallowes ปีที่แล้ว +1

    其實,最後面的結果還是一樣,當大家花費的時間數相同的時候,還是天分高的人贏,所以這種方式,還是只能靠時間數贏過那些天分高的人。

  • @harweiz
    @harweiz ปีที่แล้ว +8

    以前老師有教我一個方法,叫自然學習法,就是看書的範圍
    從每隔幾小時看一次到一週看一次(網路上可以找)
    然後就整本背起來了😂
    因為都是用看的很輕鬆,但是滿花時間的

  • @StanWu
    @StanWu ปีที่แล้ว

    讓我聯想到CG的bitmap 之於 vector

  • @yuxianlee5143
    @yuxianlee5143 ปีที่แล้ว

    那一閃而過的字幕
    “非常好玩”
    ”第二季“
    好像進入我的海馬迴了

  • @steven20031166
    @steven20031166 ปีที่แล้ว +2

    我讀有一本腦科學,切開左右腦,裡面卻有提到,肌肉細胞本身是有記憶的。

  • @99-qi2tw
    @99-qi2tw 9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1

    專注是非常重要的!! 但學校卻沒有課程教如何專注

  • @Hugohabor7799
    @Hugohabor7799 ปีที่แล้ว +1

    以前也是用類似的記憶方式
    但....
    要生成記憶迴圈得花很多時間
    科目真的太多了...
    後來又回到了棄保幾個科目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