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印刷为什么起大早赶晚集?|罗振宇《文明之旅》之1041

แชร์
ฝัง
  • เผยแพร่เมื่อ 7 ก.พ. 2025
  • 这一年,大宋将年号改为了庆历元年,算是在这个失望的年头,给大宋冲冲喜。庆历年间,发生了一件如今尽人皆知的大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这件事是如此地伟大却又蹊跷,因为毕昇比德国人古腾堡发明活字印刷术还早了400年,但是德国人的活字印刷,却成为此后西方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而中国人最早发明了活字印刷,却没有马上普及开来。所以一项明明很伟大的、划时代的发明,为什么偏偏在中国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呢?
    #历史#文明之旅#罗振宇#活字印刷术
    ------------------------------------------------
    时间轴:
    4:31 活字印刷为什么比不过雕版印刷?
    18:44 古人是怎么看待活字印刷的?
    25:07 为什么说活字印刷的社会网络还没成熟?
    35:58 活字印刷推广技术卡在了哪里?
    ------------------------------------------------
    罗振宇,又被叫做“罗胖”。2024年2月,他的《文明之旅》正式上线。这是继罗辑思维、60秒语音、跨年演讲之后,又一个“超长期的文化工程”。计划20年,每周一期,从公元1000 年开始,一直讲到公元 1912 年,一共 913 期,讲到2043年。
    ------------------------------------------------
    历史上播放量最高的文明之旅节目TOP10:
    • 宋代如何走出五代阴影?| 罗振宇《文明之旅》...
    • 澶渊之战大宋是怎么扛住的|罗振宇《文明之旅》...
    • 口音天南海北,大臣们怎么交流?|罗振宇《文明...
    • 科举为什么发生基因突变|罗振宇《文明之旅》之...
    • 四川因何得名?| 罗振宇《文明之旅》之1001
    • 杨家将传说到底有几分真?丨罗振宇《文明之旅》...
    • 辽朝是怎样经营几个文化板块的?|罗振宇《文明...
    • 宰相李沆为什么不听建议|罗振宇《文明之旅 》...
    • 敦煌伟大在哪里?| 罗振宇《文明之旅》之1036
    • 澶渊之盟是城下之盟吗?|罗振宇《文明之旅》之...

ความคิดเห็น • 165

  • @LiamLi-u1h
    @LiamLi-u1h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34

    我常年在非洲从事基建工作,也一直是罗胖的忠实粉丝。非洲的工作与生活让我远离了中华文明,每周收看《文明》,思考文明,学习文明,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感谢罗胖二十年的承诺,让我的生活增添了一份期待。每周一次的文化洗礼,每期节目的独特观点,总能让我思想穿越时空,梦回大宋,深感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包容并蓄。

    • @曾雨聪
      @曾雨聪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幸苦啦

  • @stunningshotsof
    @stunningshotsof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33

    这一集太精彩了,有些许早年罗辑思维的风格,但更精致,更完整。活字印刷我自己瞎思考过,也读到过3800页的说法。过去一直觉得,但凡有个书商巨富,咬咬牙熬过最初的3800页,后面全都是利润。假如有一个富有且有经验的书商,他一个月接到的订单达到比如说380页,他可以预估10个月的订单就能满足3800页,那他就有动力咬咬牙先投资。所以,过去我一直以为这是因为古代中国缺乏巨富的文化商人导致技术和应用割裂。说白了皇家做的起整套活字,但没什么应用场景。普通书商有应用需求但初期投入太高。这个理解,距离本节目还是太远了,的确读书人和工匠的割裂才是根本。另外我还有个不成熟的猜想是:古代中国被认为需要印刷的知识总量偏少。印刷主要受限于圣贤书,诗词歌赋,族谱,等等,而数理知识,工匠技术。。。等等其他巨大的知识领域没有被认为是有必要印刷的。印刷需求被限缩,可能也导致最初的3800页难突破……总之,今天看这期节目大有收获!

    • @solitonz
      @solitonz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3

      古代印刷品其实挺多的。朝廷的邸报,我觉得就很适合用活字印刷,京城有一两个识字的书吏就可以很快制版,印上几百上千份下发到各州县

  • @haveawood
    @haveawood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27

    看完後豁然開朗啊,一直不懂中國四大發明都是最早,怎麼都不是由中國人發揚光大呢,印刷術的謎團解開了,關鍵是排版工人需要識字,這真是我想破腦袋都想不到的檻,一直以為雕字工人也都必須認識字,沒有思考過古代識字者是如此珍稀,感謝羅胖帶我們走了一趟印刷術巡禮

  • @xiu463
    @xiu463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10

    听到因为缺少识字的工匠,导致活字印刷难以推广,会心一笑,豁然开朗,感谢老罗的智慧解读

    • @liwensi1218
      @liwensi1218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1

      现代人心里默认所有人识字😅 很难往那个方向去想。

    • @aeo0008
      @aeo0008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1

      不止识字的工匠,要认识上万字的工匠,基本每个字都认识才行

  • @changargai
    @changargai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7

    非常精彩,知識性十足。歷史教科書從未深入探討的內容,本集中完全解答。原來活字印刷必須仰賴識字工人,這太難了,除非皇上下旨,帶頭提倡,創造環境啊。(例如規定讀書人參與科舉考試之前,必須在活字印書場,“服役”一年)

    • @黃奕-e5w
      @黃奕-e5w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你太天真了. 皇帝下旨也沒用. 成本與效益才是關鍵. 看看明代長城吧. 為什麼清代不用??

  • @shuanyang801
    @shuanyang801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4

    這一集到最後實在太讓人豁然開朗了,一開始看到一半覺得有點悶,有點平淡,但是耐心聽到最後,醍醐灌頂,怎麼就從來沒有想到過呢!真的是帶領大家回到那個時代的特殊性。

  • @chenlisa8190
    @chenlisa8190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3

    罗振宇讲故事真的好极了👏

  • @vivianfan7374
    @vivianfan7374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17

    活字印刷,適合一次性印製,因為無法把板子保存,如果一段時候後要再印,就得重排一次。雕版印刷,適合想印就印的情況,所以古代很多機構自己出書(如道藏)就會雕版,然後把版保存起來,幾年後如果要再版,馬上可以印。

    • @chewdk6799
      @chewdk6799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4

      对的 维护成本高就很难推广

  • @bangwang3571
    @bangwang3571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6

    感谢罗胖,每周一期文明之旅,罗辑思维断更后,重新找回了一份期待,一份大餐,一份归属感!

  • @leogemini5779
    @leogemini5779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1

    在油管上,這個系列的節目每集必看。謝謝羅先生及全體幕後工作人員!

  • @arcencielc2065
    @arcencielc2065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22

    对中华文明有乡愁的华人 - 移居海外一百年的N代华人来报到了。衷心感谢您等制作此节目。

  • @janeshao7193
    @janeshao7193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3

    看罗胖的节目一直是种享受,每期点赞👍,亲自点赞👍!

  • @issacnewton9019
    @issacnewton9019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2

    这一期真精彩,最近的节目质量越来越高了。

  • @penhuotu
    @penhuotu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2

    学习到了,从逻辑思维一直听到现在,我的世界观完全是罗振宇老师给开拓的。

  • @yak_shaving5633
    @yak_shaving5633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1

    这期可太有意思了,提到很多当代日常常见的技术现象背后的社会人文条件,我还真有一种小时候啥都不懂初看世界满是新奇的感觉!

  • @paullee-sl9it
    @paullee-sl9it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3

    近二十年來,我在美國看到愈來愈多,和愈來越精的中,英文 書籍在大陸印製和出版,也是一個大國在崛起時所展現的軟實力。

    • @chenwenie
      @chenwenie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扯淡 还崛起呢

  • @nitox98
    @nitox98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我来自马来西亚,从好多年前的逻辑思维开始一直关注观看了。现在虽然是快节奏时代,我几乎都没看电影的习惯了,但却能耐心的看完每一部😂 也许每一次更新我都很期待新的知识吧❤加油

  • @user-o16qyb4sz1n
    @user-o16qyb4sz1n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112

    比起庆历来说,庆丰这个年号,名气更大。

  • @stunningshotsof
    @stunningshotsof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13

    本集最后致谢的清代安徽人翟金生真的了不起。家境贫寒,考中秀才后教私塾为生,出于热爱一直研究活字印刷,因为没钱雇佣帮工,只能自己一点一点做,后来发动了几个儿子,孙子,外孙,学生……一起做,用了三十年时间,做了十万个泥字。可以说一辈子奉献给自己的兴趣了。如今被记入史册,故宫博物院有他词条,是应得的。

  • @ericchien658
    @ericchien658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1

    每期蘊涵文史博大精深
    每週期待心靈如沐春風

  • @Lovebunny-d5j
    @Lovebunny-d5j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8

    活字印刷术在中国无法推行主要原因有
    1,中国文字的问题,文字众多。
    2,中国政府对信息控制更强,中国人缺乏类似的广泛信息传播需求,且社会结构较为稳定,传统技术更容易延续。古代中国的书籍需求相对有限,主要集中在科举考试和儒家经典领域,需求不够分散。雕版印刷可以满足这些稳定但相对单一的需求。
    3,中国古代使用的主要是宣纸等较为柔软的纸张,不如欧洲的羊皮纸或后来普及的机械纸适合活字印刷。
    4。活字的铸造和维护成本高昂,尤其是金属活字。相比之下,雕版木刻材料易得且便于加工。
    5.材料问题:早期中国的活字多为泥活字或木活字,易磨损、难以长期保存。虽然毕昇发明了泥活字,但技术不够成熟,使用寿命短。
    金属活字的局限:宋元以后虽然出现了铜活字和铅活字,但金属活字制作成本高昂,工艺复杂。金属活字需要精准的铸造技术,而在古代中国的工业条件下,难以实现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
    6,活字印刷需要配套的压力机(类似欧洲的印刷机),但中国古代多以手工压印为主,效率较低。
    压印过程中要求压力均匀、纸张平整,但中国的宣纸更柔软,不适合与粗糙的机械设备结合,容易破损。
    中国活字印刷术的技术瓶颈主要体现在材料选择、制造精度、排版难度和配套设备不足等方面。这些技术性问题与汉字自身特点相互制约,导致活字印刷术的实际应用范围受到限制。技术的进步必须与社会需求和经济条件相结合,才能真正推动普及,但中国古代的社会环境并未提供这一契机。

  • @國本鄭
    @國本鄭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非常精彩,受益良多,非常感謝!

  • @886
    @886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罗老师讲的越来越好了,这不比之前讲宫斗要深刻的多嘛~❤

  • @hsuweiyun
    @hsuweiyun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1

    每集必看,很感謝

  • @mcjojo0096
    @mcjojo0096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罗老师,您好👍🇲🇾🇲🇾🇲🇾

  • @Showmeey
    @Showmeey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1

    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 @張力仁-h6z
    @張力仁-h6z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最後四首詩 熱淚盈眶

  • @leeyuanshang
    @leeyuanshang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這集的許多驚奇許多先進都提到了,還有一個讓我多年前 (小時候) 就想到的問題,為什麼這種字 (後來才知是宋體字) 的筆劃是直得直,橫的橫,右上還個大頓點?因為彼時正在練書法四體(篆隸楷草),每一字體都是氣象萬千,原來這宋體字是功能導向,說得我天都亮了,比個讚!

  • @KatherineAsahi
    @KatherineAsahi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1

    这一期真的有之前罗辑思维那种层层剖析的解谜感了, 看到后面才意识到自己忘了识字率这么重要的变量😂

  • @frankieyan6140
    @frankieyan6140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知識的享受!

  • @gregorylu2044
    @gregorylu2044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讲得真好呀

  • @曾雨聪
    @曾雨聪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1

    将近一个小时的视频,感觉话里有话啊😂,必须得多听几遍

  • @florenceflute
    @florenceflute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非常喜欢,感谢!

  • @余垒
    @余垒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豁然开朗

  • @guohuachen7602
    @guohuachen7602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3

    这一集非常有启发,尤其是结论。相比之下,西方印刷术发明后之所以能迅速普及,因为两大原因:一、所需字模总数少得多,总共不过几十个,即大小写两套字母加标点符号,而且每个字模的结构都非常简单。同样重要的是,排字工一个人就可以完成整个排字过程,而且他无须识字,这样活字印刷术印拼音文字的书,成本就低得多。

  • @PhyChina
    @PhyChina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罗胖的话,很有深度,你细品。对中华文化有乡愁的华人朋友,如果这是两岸普通人的最大公约数,那至少和平一直都会在。

  • @yi-minjiang456
    @yi-minjiang456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受益良多,謝謝!

  • @wangdong1113
    @wangdong1113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2

    教育普及是个漫长的过程,宋仁宗时代,识字人少,可以想象。直到明清,手抄仍然是最常见的方式,对于很多人来说,拥有一本自己的书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书籍成本要降得极低,教育才能普及,当然还有官方的支持,大量建立学校。还有科举的持续举办,文人一代一代的累及,数量越来越多,他们当教师,当技术工人,这每一样都是慢慢积累的过程,需要数百年数代人来达到,这是文明的历程。

  • @kwlu156
    @kwlu156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1

    請問是怎麼做到每集都這麼精彩?羅胖背後到底是一個多大的知識集團/行銷團隊在運作?❤
    我聽到最後一段 雞皮疙瘩都起來了

  • @philipc5151
    @philipc5151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支持羅胖, 每一講令人腦洞大開

  • @sunofbeach-my2bk
    @sunofbeach-my2bk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3

    老罗,你和我都注意身体。接下来几十年你讲下去,我听下去。

  • @qiuqiudebaba
    @qiuqiudebaba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3

    工业革命能产生其中一个重要的条件是金融资本和中央银行的产生。

  • @evateo811
    @evateo811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感谢,太有趣了

  • @jameschen9213
    @jameschen9213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所以有个观点我很认可,那就是当你遇到了什么看起来无法理解的历史现象时,不用想那么多别的,先看经济,看市场,然后看市场背后的社会分工、社会网络,一旦把这些理清了,那自然就能理解这些现象了。

  • @interestingshortfacts1044
    @interestingshortfacts1044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先生讲的“文明之旅”,希望能结集成罗氏的《再续资治通鉴》。将我读书时写的《毕昇为什么想到用泥活字来印刷》留在这里,做一点补充。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这在中国几乎人人皆知,但毕昇为什么使用泥活字而不是木活字?对于这一点人们一直争论不休,须知当时木雕版已经广泛使用并且后来的活字印刷实际使用的也是铜活字(儿时见过文朔阁藏古今图书集成)和木活字(武英殿聚珍版丛书)。
    我个人认为众多研究者之所以陷入迷局,困惑于毕昇为什么不用当时已经广泛用于雕版的枣木或桃木,而选择胶泥活字。主要是因为这些研究者都是有文化的人。他们的思维定式也理所当然地认为:发明活字印刷术的人---毕昇一定是个大文化人,至少也要识文断字,书法精美,尤其是精通反写雕版,但是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毕昇只是一介布衣,职业就是一个印书匠人。他很可能仅仅识字,但文化不高。也可能连书写都有困难,更遑论还要反写,还要字迹精美。
    首先看看史料记载中的毕昇。
    沈括《梦溪笔谈·活版》中记载宋代布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内容如下:
    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版本。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而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沈括没有见过毕昇,但他见过泥活字。因为毕升死后,他制做的泥活字为沈括的侄子所收藏。沈括在其侄子处见到过这套泥活字。
    据说毕昇曾经用泥伪造钱币被朝廷发现,株连全族,侥幸逃脱的族人遂改姓田、万。如今当地虽有地名叫毕家铺,但田、万姓多,没有毕姓。
    关于毕升的籍贯,沈括书中没有交代,从沈括的侄子(也应该姓沈)在毕昇死后收藏了这套泥活字,可以推猜毕升和沈家应该是亲戚,或者近邻。沈括是杭州人,毕升最大可能也是杭州人。杭州历来是雕版印刷发达地区,活字印刷版在这里被发明,也是顺理成章的。
    现在人都知道活字印刷使用的材料都是金属,主要是铅活字。如果考虑到宋代用金属制作活字还有困难,尤其是沈括只是一个布衣,或者是一个印刷工匠,很难想象用金属制作活字。
    除了泥活字外,现存可见最早的活字印刷使用的是木活字。西夏墓葬中出土过木活字的佛经。考虑到毕昇很可能是从事雕版的工匠或与印刷有关的工作,而当时的雕版印刷技术已经是成熟的,那么毕昇最可能发明的活字应该是木活字,甚至很容易想象到他使用雕版用的枣木来做活字,但不是,确实不是,毕生就是用泥做了活字。
    千年来,关于毕昇怎样想到用胶泥来做活字有很多传说,比如传说有人问毕昇:“你是怎么想出这么巧妙的办法的?”他回答说:“是我的两个儿子教我的!”当别人不解时,毕昇笑着说,“去年清明前,我带着妻儿回乡祭祖。有一天,两个儿子玩过家家,用泥做成了锅、碗、桌、椅、猪、人,随心所欲地排来排去。我的眼前忽然一亮,当时我就想,我何不也来玩过家家:用泥刻成单字印章,不就可以随意排列,排成文章吗?哈哈!这不是儿子教我的吗?”
    传说毕竟只是传说。实际上用胶泥来做活字比用枣木做活字有很多问题。以至于除了宋朝沈括的这段记录外,千年来一直没有人用泥活字印过书。清代有人尝试用泥活字法印书,几乎倾家荡产,最后到了晚年才勉强印出了书。很显然,这不适合毕昇的书铺。
    那么问题来了,毕昇为什么用胶泥做活字模印书呢?我个人认为就是两个字:“适用”。或者说适合毕昇用。胶泥活字正适合像毕昇这样的人使用。泥活字千年来广受质疑就是因为一般人理解不了为什么是泥活字而不是木活字?
    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相信,毕昇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也是一个心思活泛的人,甚至可以说很善于钻营。假设毕昇这个印书匠不甘于只做打工仔,而是想做老板,自己开印书铺子,那么就会遇到一个迈不过去的门槛---制版。
    在宋朝,能识字的人不多,而且即使识字的人,写得好的人也不多,要写的好到能反写达到用来制版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很难想象在当时读书人会去做印书匠人。
    可以肯定:开一间印书铺子,费用最大的就是写版和雕版,从事印刷的熟练工人费用不会太高。
    要保证自己的印书铺子能降低成本,除了用活字之外,谁来写这些字,还要反写,又怎样一个一个地刻字,又要保证刻出来的字相同,就成了一大难题。
    想要自己开印书铺子,又要在竞争上有优势,最好的办法是能省掉写版和刻板的人。
    这样可以推测,在自己只识字却写不好版的情况下,毕昇开印书铺子,多快好省地制版是最重要的。中国字约有八万多个,常用字也有几千个。像古今图书集成,当年就制了二十五万个铜活字。这么多字,即使用木活字也非毕昇个人能胜任的。这就要求找到一种更便宜的材料和更简易的造字方法。
    毕昇采取的方法应该是:在一块枣木板上按照韵目写上正字,这和一般的抄书一模一样。也可能直接找一本印刷出来的韵目表,贴在一块枣木版上,刻上正写的阴文字,也可以利用现成的阴版做原版,这是保证字形完美的最佳方法。【可以按照韵目排列,以便查找】再刷漆干燥,以防胶泥粘连木版,就成了制作泥活字的母版。
    做一个小方框,然后套上要做模的字。在方框内塞上胶泥填实,再用一段木条压实方框内的胶泥,拿掉方框,轻轻起下泥条,这时字模就被泥条粘了下来,成了一个活字,晾干后烧成泥活字,再磨平。这种方法可以保证活字的精美。理论上一块母版可以无限使用下去。
    下面还要讲一讲印刷方法。如沈括所述,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铺一层(可以将活字粘连在一起,形成固定的版)。然后用一个铁框放在铁板上,在铁框中摆满字模。满铁框为一板,用火燎一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上面,活字就平整了。值得注意的是,印刷时版面朝上,在活字上涂墨,用纸覆盖在上面,用软毛刷轻扫后,揭开晾干。一般常用两块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经排版。第一块印完了,第二板已排完了。交换使用,非常迅速。用完以后,再用火加热使药熔化,就可以非常容易地取出活字。
    结论就是:毕昇的泥活字不是刻出来的,而是压出来的。最大的可能是用现成的阴版复制出来的。本人曾经简单的试验过,估计印出一本五千字的书,只需四到五天时间。这样的话,前期准备只需十几天就可以完成。
    好了,现在毕昇的活字印刷铺子可以开张了。尽管他没有高级的写版人和雕版人,他一样可以印出文字精美的书。成本也比其他的铺子低很多,换句话说利润比别的铺子高很多。
    这种方法可以使一些只认识字,写不好反字的人也能制作泥活字【特别适合像毕昇这种文化不高,却又心灵手巧的工匠发明出来并在自己的作坊里使用】。
    可以肯定,正常发展下去,毕昇的印书铺子必然会繁荣兴旺,但是也许是毕昇老板的后人心思太活了,也许他们觉得费劲和好的胶泥只是用来印书太局限了,于是他门不再用胶泥活字来印书,而是用活字胶泥来印假钱。现在悲剧了。毕昇造的假钱被朝廷发现了,那时也没有保护发明家的律法,于是毕昇的另一大发明---胶泥造假钱法不仅使毕昇后人丢了性命,还株连了族人。
    请大家记住:发明家往往不是为了心怀高远才能创造出伟大的发明,眼前最实际的利益才能催生出最实用的发明。至于是不是改变了世界的伟大发明,那是后来人的认知,是历史的评价。

  • @LearnFromBarbarians
    @LearnFromBarbarians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1

    封面的英文翻译有个小错:”赶晚集“不能说stay late,stay late在英文中一般有固定含义,指的是贪黑工作,加班加点。

  • @shenglitian-zf3ot
    @shenglitian-zf3ot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很有深度啊

  • @paullee-sl9it
    @paullee-sl9it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羅先生的這集引起了我的感觸。下面的話,恐怕會得罪人。三,四十年前我剛來美國,才有機會閱讀大陸印製的圖書,常常遇到排版的錯別字,它們在校對時也沒被發現。最近十年這個問題有顯著的改善。目前,偶爾看到的是繁簡互換時的錯字,例如「二裏頭」遺址之類的。大陸的出版業進步了很多。

  • @Gerry5151
    @Gerry5151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谷登堡的印刷术是一整套的系统,首先铸造用的是专用的合金,所以寿命长,质量好,然后他还同时发明了专用油墨和商业级别的压印机。
    毕昇的只是泥活字和排版,还是像拓石碑一样的刷印。而古登堡的“活字印刷系统”包括合金字,油墨,压印机。古登堡印出的圣经当时就达到了手抄本的精美程度。但活字印刷直到明清才达到了较高的质量,而清朝时最早的铅字中文印刷系统还是从西方引进的。
    家谱适合用活字是因为它大多就以天然的树状结构排列,页面上有大片无字空白。用雕版的话一块板子上没几个字就要费一块好木头,雕版必须用能刻印章的树种,木质要细腻,均匀,结实,不变形,比如梨木,利用率太低不划算。到清朝末年,家谱也大多改用铅字了。

    • @Gerry5151
      @Gerry5151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铅字造字本身也可以批量重复生产。铅合金融化掉,倒进模具,就可以复制出一批铅字,磨损坏掉的字,合金回收可以融化重铸。
      胶泥就不太好这样压铸吧。铜活字不清楚是否可以这样复制,但是看视频里面说,一套字,被偷一些,缺字了就不好用了,那可能没有这种机制吧。

  • @seanz7804
    @seanz7804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谢谢🙏

  • @usajoyce
    @usajoyce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1

    我想問---那為什麼宋朝朝廷,或是之後的明清,不像朝鮮硬推廣?或是,朝鮮為什麼硬推廣活字印刷呢? 謝謝羅胖❤

  • @SamHuangAZ
    @SamHuangAZ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1

    這一集, 猶如暮鼔晨鐘, 非常有啓發性. 雕版刻字的方法, 猶如近代流水線生產的安排. 誠然, 很多所謂的新創造, 早己有舊原形, 只是條件不足, 未能完成階段性任務實現.

  • @davidchen4753
    @davidchen4753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2

    谢谢!中国古代识字的印刷工匠的人工成本,限制了活字印刷在中国的发展。很好的分析角度。
    以前,只知道中国文字的常用字有几千个字,这会限制活字印刷的排版效率、和拆版时把活字归位到字库的效率。所以,中国的活字印刷长期受限。
    现在认识到,识字工人的人工成本,这是更深刻的成本问题。

  • @horizon4772
    @horizon4772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1

    我对3800也存在疑问,活字可以用很多次,成本完全可以分摊,为何会比雕版贵呢?

  • @kckc123
    @kckc123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受教了😊

  • @PengKuanEm
    @PengKuanEm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古登堡的印刷术推广的原因应该是他以前欧洲没有雕版印刷,全靠手写。欧洲文字只有26个字母,所以一旦有了印刷的技术,直接就是活字印刷。而且相对于手写成本急剧下降,速度成倍提高,产量大幅度提升。古登堡的发明就是印刷术,不是活字印刷。

  • @凌云志920
    @凌云志920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受教了,先生

  • @yzz3362
    @yzz3362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还是不明白,刻字是不需要识字的人,但首先要一个识字的人在木板上写字啊,然后找很多不识字的人慢慢刻。那让这个识字的人去捡活字不就好了,让不识字的人做帮手,然后印刷,印完再让这个人归类。这效率依然很高啊。比很多人慢慢刻字听起来效率高得多。

  • @sheenhuang276
    @sheenhuang276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赞👍🏼

  • @brucebamo9811
    @brucebamo9811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技术的迭代需要渐进,而且是各个环节都成熟才能爆发威力;搞过科研的人都知道,如果你的工作无法嵌入现有技术体系,无论多么先进,都没有影响力;就如同上个世纪的AI一样,很多学者都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但是当时没有互联网,没有足够的数据可以提供训练。直到近十年,互联网上的数据才足够支撑大模型。

  • @James-bv8tq
    @James-bv8tq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受教。

  • @taizhou345
    @taizhou345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小时候家里开一个专门印名片的小印刷厂,中文排班两个人,英文一个人,因为中文字库几万字,检索复杂,经常遇到名字生僻字,还得师傅去单独刻。这样活字效率不如英文方便。就这一个原因。

  • @yufu4456
    @yufu4456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4

    从北宋到清末的千年时间,无数好事者研究改进活字印刷,竟然没有一个人象15世纪的德国人古登堡想到用低熔点易熔化易雕刻的铅来做活字并用铅倒模来做平整的印板印出完美的印刷品。中国古代几千年前早就有金属铅了。

  • @SeanPan-it3jm
    @SeanPan-it3jm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1

    教育普及 一般人能阅读报纸,期刊,杂志,书籍,活字印刷、才有前途。

  • @xiaomingjiang3056
    @xiaomingjiang3056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赞赞赞

  • @clarashen6976
    @clarashen6976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

  • @洪宜勇
    @洪宜勇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受教,長見識了。

  • @changraphael
    @changraphael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方塊字版就是比蟹行字母還難,成本更高,一個要做幾萬不同的字,一個只要做幾十個字母和符號並大量複製即可,直到電腦及列印機出現後才拉平。

  • @风月同天
    @风月同天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我看了罗胖的节目,居然邮购了一套《集韵》,期望以后写诗会更加专业一点。

  • @stunningshotsof
    @stunningshotsof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4

    本集我赶个大早,第28个赞是我点的 💯

  • @koutlapoert7910
    @koutlapoert7910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對中文字 進行 數字標號碼, 事先把書-->讓漢字轉成數字,然後變成一本數字的書, 這樣
    所有的過程都不需要會識字的人, 檢字 排版 就不需要識字的人。
    在我看來,古代識字是沒有用處的,除了考科舉。

  • @ralphshen4381
    @ralphshen4381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1

    西方的识字率在活字印刷兴起的年代跟中国也差不多啊。那就是说西方的印刷成本低主要是因为人家的书写系统比较简单就二十来个字母,文盲也能当印刷工人,换句话说西方文明形成这种技术协作网络的门槛低。

  • @MingYoutube
    @MingYoutube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26:20 瓦特改良蒸汽机不是初中历史吗

  • @Kyo99King
    @Kyo99King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 @philipdeng3221
    @philipdeng3221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这个节目怎样变现?

  • @赵晓-h9b
    @赵晓-h9b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刚开始不是泥活字吗?

  • @chiweber9140
    @chiweber9140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請問:羅先生會把「文明之旅」的內容集結成書出版嗎?

  • @拳打洋犬腳踹走狗中華
    @拳打洋犬腳踹走狗中華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活字印刷在中國無法成為主流技術除了老師提的那些觀點外,我認為應該是跟中國字的特殊性有很大關係(中國字除了是知識載體外還兼具藝術價值~各代文人都很注重書法)書法的美感無法用活字印刷來體現讓活字印刷不能打入文人圈(例如:同一本"蘭亭集序"活字印刷版跟閻立本臨摹版,哪一種會更受文人雅士的喜愛?)

  • @dingjiesu5354
    @dingjiesu5354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为何要为每本书单独雕活字呢?

  • @andantel8061
    @andantel8061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有意思

  • @AlsoAmerican
    @AlsoAmerican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非常精彩。这是很多原因的综合
    中文读写分离,这造成了识字极为困难的现实。读书人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才能学会读写。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大量农民才能养活一个读书人,所以,读书人的家境都非常宽裕(也就是有社会地位),不太可能成为一个工匠。这和西方非常不一样,西方的拼音文字,读写是基本一致的,学习起来相对容易得多。这一点,在美国养孩子,看着孩子们长大,我深有体会。小孩子们在上幼儿园前,就能拿起大本的书朗朗上口,虽然不懂什么意思,他们上学以后,大量的学习,是集中在逻辑思维和对意义的理解,而不是书写。回忆当年我上学的时候,到了小学 5 年纪,还在学习书写的笔划。
    东西方语言的这个重大差异,导致印刷术的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变化完全不一样。西方的活字印刷术一出现,不久就蹦出一个马丁路德,立马借着新式的印刷术,传播他的思想。当年,马丁路德是躲起来的,完全靠出版物来传播思想。随后就爆发了新教革命,而新教又是现代人权和自由的理论基石,也是资本主义(自由 + 财产权)的基石。从此社会就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东方,即使是活字印刷术推广出来以后,对社会的冲击,和西方是完全不可比拟的,不在一个量级。
    里面提到,只要认识 1000 个字,就能读懂 92% 的文章,这个说法恐怕欠妥。能读懂文章里的 92% 的字,并不一定就能读懂整篇文章的意思,不认识的 8% 的字,或许就掌控了文章的真正意思,特别是在古文的时代,惜字如金(书写和记录都需要物资)。就像说英语的人读德语文章,60% 的词都基本认识,但是不可能读懂 60% 的文章。中文背景的人看日语,也有类似的现象。
    商务印书馆的活字印刷,可能有几个条件:1)白话文使得生僻字大为减少;2)白话文使得书写的推广更为容易。

  • @XuShili
    @XuShili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有点不大理解,雕版应该是阳刻,而不是阴刻,这个工艺分横 竖 斜怕是不太好操作呢?

  • @liushengpu
    @liushengpu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还是不明白为什么活字不能重复使用?为什么书店老板一套书要做一套活字,为什么会用完后会束之高阁?第一套书的活字不能排版一下继续用来印下一套书吗?这样成本不就降低了?

  • @welkinwu7733
    @welkinwu7733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今天這集有意思

  • @suehan2608
    @suehan2608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1

    活字印刷更适合字母文字。

  • @panli-z4m
    @panli-z4m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活字是可以重复使用的,为什么非要印超过3800页的书才划算?活字一次做好,可以重复使用,不是应该是累计印刷超过3800页就比雕版印刷更划算吗?不应该把做活字的成本摊薄到每一本书中啊。

  • @黃姗姗-o3q
    @黃姗姗-o3q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2

    庆丰十三年,会发生什么事?

  • @joongsubkim2667
    @joongsubkim2667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奇怪,怎么不提 最重要的 谜?? 为什么 乾隆的 四库全书 完全 是 手写的??

  • @张夏末
    @张夏末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2

    最新视频留名,您的百分之八十的视频都刷了,已经准备在淘宝买罗老师的书《文明之旅》。虽然对罗老师说的“契丹辽是我们共同的祖宗”这句话不太赞成,但如果罗老师的书跟视频一样面面俱到,那就是了不得的宋史科普,必须好好学习了。

  • @zheyangli9450
    @zheyangli9450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其实现在的印刷行业雕版也是绝对主流。只不过是电子版了

  • @大施配音
    @大施配音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这一集真涨知识。

  • @carimerolee
    @carimerolee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雕版印刷可以反复用,雕好以后可以存着,日后加印就拿出来就行。古代中国书籍少,来来回回就是四书五经,没有必要搞活字印刷。欧洲搞活字印刷少因为欧洲书籍多,种类也比同时期中国的多得多

  • @AndyZhang-p1f
    @AndyZhang-p1f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好几年没见你了

  • @longzhang3268
    @longzhang3268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It is actually a Supply Chain!

  • @yanlizhang7972
    @yanlizhang7972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前一段想用3D打印一个印章 想着比找人刻快又便宜 机器打出来难道还没人手平吗 但结果远不如刻的,所以听到说雕版印刷比普通人想的难很多深以为然,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恭行

  • @chrissong4109
    @chrissong4109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每周一集😂

  • @thunder-ge8vb
    @thunder-ge8vb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其实把活字印刷不能在中国古代推广原因归罪于读书人与匠人的割裂,不太恰当。
    还有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与中国的国民性有很大关系。中国人重视传家,像祖宅、田地等这些不动产,如果被卖了,那就是败家,被世人鄙视。
    古代中国民间印刷的最大需求是私人印书,是没有卖书赚钱,也就是版权费一说的。所以私人想要印书,就需要有不小的学问,写的书值得流传下去,再者还得有不小的资金支持。
    也就是说但凡满足这两点的人,最在乎的是名声而不是金钱,不会在乎出书的费用。而这些人,更倾向于用雕版,印完了书,雕版会被家族好好珍藏起来,作为传家之宝的。而活字印刷印完就拆了,活字也不归出钱印书的人所有。
    活字印刷要大规模发展,需要广泛的市场经济推动,也就是得有书局的参与,印畅销书,才能把印刷成本大规模的降低下来。而古代中国由于畅销书就只有四书五经这些,种类太少,活字反而不如雕版。
    私人印书倒是种类多,但人家都是自费,雕版要传家,而且传播范围也没那么广,更没有书局的人给钱购买版权,所以也不用活字印刷

  • @cfa532
    @cfa532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1

    宋体字内置了容错符,引领了计算机编码技术😊

  • @DrJack3993
    @DrJack3993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1

    這一集的論述很讓我失望!活字印刷在北宋並沒有實體證據,具體的證據是在西夏的佛經中發現的!沒有引用這個證據,精彩度失色不少!另外,錯過了一個最重要的關鍵!歐洲的文字是拼音文字,以英文而言只有26個英文字母,可以利用鑄造的方式大量製造這26個英文字母,因此在活字排版印刷上就能比常用漢字三四千個字要簡單得多,基本上也沒有工匠識不識字的藩籬,這也直接影響了印刷的成本考量!
    另外,世界上印刷品最多的是聖經,其印刷量的也影響其成本考量。

  • @建波徐
    @建波徐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活字科了,以后还能用的,其它书能用
    而雕板只能一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