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幕【2023結夏佛七 (開示05 )淨土法門、屬大乘法、四十八願、分三類法 】

แชร์
ฝัง
  • เผยแพร่เมื่อ 14 พ.ค. 2024
  • 2023.07.11 法藏和尚講於楠西萬佛寺
    講者:上法下藏和尚
    台灣楠西萬佛寺住持
    傳持天台第四十六代沙門
    台灣宗教聯合會執行長
    【最新「僧伽林萬佛寺」APP上線公告】
    適合手機或平板 ,安卓和ios 系統皆有,下載網頁:
    www.sanghanet.org/app/download
    Speaker:
    Ven. Fatzang Shih
    Abbot, Wanfo Buddhist Monastery, Tainan, Taiwan
    The Forty-sixth Generation Lineage-Holder in the Tiantai Lineage
    Chair, Taiwan United Religions Organization
    #法藏和尚#法藏法師#僧伽林
    ------------------------------------------------------------------------------
    按讚、訂閱、分享,按小鈴鐺!
    推廣佛法,護持佛法,功德無量。
    Like and Share! Cultivate infinite merit by supporting Buddhism and spreading the dharma!
    -------------------------------------------------------------------------------
    ◎相關線上弘法連結如下 Related websites for Online Preaching:
    臉書及粉絲團 Social Media:
    【僧伽林僧團 粉絲團 Facebook: Sangha Forest Buddhist Order】
    / sanghanet
    【法藏比丘的非思不可 粉絲團 Facebook: Bhikkhu Fatzang’s Contemplation Musts on Buddhism】
    / fatzang46
    【大陸新浪微博 Sina Weibo】
    www.weibo.com/fatzang
    官網 Official Websites:
    【楠西萬佛寺官網 Wanfo Buddhist Monastery】
    www.buddhismnet.net/
    【善緣慈善會官網 Wholesome Charity Fund】
    www.wholesome.org.tw/
    佛法影音系列課程 :
    【TH-cam僧伽林頻道 Sangha Forest Buddhist Order】
    / buddhismnet
    運用本頻道的授權公告
    Public announcements for the copy righted contents and the use of materials on this channel: All rights reserved.
    1. 歡迎對本頻道的原創內容,進行非商業且善意的連結分享。
    Sharing of original content(s) from this channel by non-commercial parties are welcomed if only for fair use and the purposes of education, sharing of Buddhism ideas,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etc.
    2. 禁止未經授權,即對本頻道的原創內容,進行任何的擷取、剪輯、拼接、再詮釋、再配音或再配非影片內容的字幕等行為。
    All rights reserved prohibiting any unauthorized alteration and modification to any parts of content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pirating, exploiting, selecting, editing, interpreting, sound dubbing, audio or image alternation/replacement, and captioning that mismatch the original contents, message, and materials, etc.
    Z

ความคิดเห็น • 6

  • @user-sy9kw8jo5o
    @user-sy9kw8jo5o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南無法藏法師

  • @biqiu
    @biqiu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2

    1) Namo Bhagavate Bhaisajya Guru Vaidurya Prabha Rajaya Tathagataya Arhate Samyak Sambuddhaya
    Guru 的意思是老师,不是主伴。
    没有任何一本大乘佛经是用主伴。不能依论疏,只能依经。论疏只供参考。
    《华严经》:「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功德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圆觉经》:「本性圆满故,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
    《华严经》:「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圆觉经》:「始知众生本来成佛。」
    不要受外道天魔的经典影响。应用佛经的法语。
    ------------------------------------
    2) 声闻法也有菩萨道,30 Paramita 波罗蜜,却不是大乘的般若波罗蜜。声闻菩提和大乘的无上菩提有别。
    声闻菩提:诸法因缘生,法亦因缘灭。
    声闻菩提: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大乘菩提: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大乘菩提,《中论》: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出。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
    以此二偈赞佛,则已略说第一义。
    欲长菩提苗,初发大乘菩提心/发心菩提/第一义谛,《梵网经》:
    「计我着相者,不能生是法
    灭尽取证者,亦非下种处
    🌱欲长菩提苗,光明照世间 
    应当静观察,诸法真实相
    不生亦不灭,不常复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 
    菩萨所应作,应当次第学
    于学于无学,勿生分别想 
    是名第一道,亦名摩诃衍
    (Mahayana)
    (大乘佛教)」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的上品中生,纯说第一义谛。经宿则开。
    因此无论是声闻法或以人天善法入念佛法门都不能上品中生,即使是非常精进念佛、持戒念佛,只能是中品上生。除非念佛见如来,如来直接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中品上生,莲花寻开,不知何时开。
    ------------------------------------
    3) 「弥陀」是有限量的意思。「阿弥陀」是无限量的意思。
    ------------------------------------
    4) 念佛三昧是先成就初地菩萨,再妙行。莫阻碍念佛三昧,应支持念佛三昧,建立闭关助缘。
    念佛三昧是先成就明心菩提,后妙行。《佛说般舟三昧经》:
    「..若说经,当如法。
    了身本,犹如幻。  
    勿受阴,勿入界。
    阴如贼,四如蛇。
    为无常,为恍惚,
    无常主,了本无。
    因缘会,因缘散,  
    悉了是,知本无。  
    加慈哀,于一切。
    施贫穷,济不还。
    是为定,菩萨行;
    至要慧,起众智。…」
    (阴=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
    ------------------------------------
    5) 《圆觉经》:
    「.....“若诸菩萨先取至静,以静慧心,照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萨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便断烦恼,永出生死,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寂静慧,复现幻力,种种变化,度诸众生,后断烦恼,而入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断烦恼已,后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心断烦恼,复度众生,建立世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资发变化,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用资寂灭,后起作用,变化世界,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
    6) 总结:乱讲佛经就不要来马来西亚。
    做不到念佛三昧,就不要妨碍他人念佛三昧。
    不会发大乘菩提心,中品上生,就不要否定上品中生、上品上生和念佛三昧。

    • @biqiu
      @biqiu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初发大乘菩提心,就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和「贪嗔痴 或不贪不嗔不痴」。只有真如法体/自性本具,本性空寂,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一切幻众皆有佛性,也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上品上生是发大乘菩提心,是真如法体/自性本具,「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为缘起,所以不会善恶分别心。《諸法無行經》鳩摩羅什法师翻译: 「...於有威儀則喜,於無威儀則礙,則是不學佛法。於清淨行則喜,於不清淨行則礙,則是不學佛法。.....於離欲行則喜,於婬慾行則礙,則是不學佛法。於離瞋想則喜,於瞋想則礙,則是不學佛法。.....」
      上品上生未明心菩提,只是伏心菩提。
      上品上生,发大乘菩提心,念如来名号时,《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念如来名号时,是印契真如/本性,又随顺如来妙愿。《佛说无量寿经》第18妙愿:「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上品上生,没念如来名号时,发大乘菩提心,如同《佛说无量寿经》的上辈、中辈。或《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上生的内容。是大智般若,六度如幻。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八十二》: 「...布施波罗蜜多如幻、如化、如梦所见,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如幻、如化、如梦所见。何以故?以布施波罗蜜多等自性空故。..」

    • @biqiu
      @biqiu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1

      当在上品上生时,发大乘菩提心,伏心菩提时,还未明心菩提时,没有办法随缘。更没有办法以一佛乘,方便说三。
      因此上品上生者,没念佛时,只能如幻,如化。没有办法方便说人相众生相。上品上生者,只能用「如幻」表达。
      若是上品上生说人相众生相,那么就是陷入色受想行识。失去了伏心菩提。
      因此法语必定同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八十二》: 「...布施波罗蜜多如幻、如化、如梦所见,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如幻、如化、如梦所见。何以故?以布施波罗蜜多等自性空故。..」

    • @biqiu
      @biqiu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1

      念佛三昧,即心即是,法尔如是。又妙愿妙行。
      念佛三昧,成就初地位时,才能方便说。
      上品上生,未明心菩提,不能方便说。若未是说是,则是大妄语。

  • @biqiu
    @biqiu หลายเดือนก่อน +1

    念佛三昧,乘阿弥陀如来第42妙愿和第45妙愿,就见释迦牟尼如来净土。
    1) CBETA 維摩詰所說經卷/篇章 一
    維摩詰所說[1]經([2]一名不可思議[3]解脫[4]上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佛國品第一
    .....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作是[9]意,謂此佛土以為不淨。所以者何?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淨,譬如自在天宮。」
    舍利弗言:「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蕀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
    螺髻[10]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為不淨耳!舍利弗!菩薩於一切眾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
    於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眾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淨?」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淨悉現。」
    佛[11]語舍利弗:「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眾惡不淨土耳!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如是,舍利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
    當佛現此國土嚴淨之時,寶積所將五百長者子皆得無生法忍,八萬四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佛攝神足,於是世界還復如故;求聲聞[1]乘三萬二千[2]天及人,知有為法皆悉無常,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八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
    2) CBETA
    妙法蓮華經[1]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佛言:「我亦如是,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為眾生故,以方便力、言當滅度,亦無有能如法說我虛妄過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自我得佛來, 所經諸劫數,
    無量百千萬, 億載阿僧祇,
    常說法教化, 無數億眾生,
    令入於佛道。 爾來無量劫,
    為度眾生故, 方便現涅槃,
    而實不滅度, 常住此說法。
    我常住於此, 以諸神通力,
    令顛倒眾生, 雖近而不見。
    眾見我滅度, 廣供養舍利,
    咸皆懷戀慕, 而生渴仰心。
    眾生既信伏, 質直意柔軟,
    一心欲見佛, 不自惜身命。
    時我及眾僧, 俱出靈鷲山,
    我時語眾生: 『常在此不滅,
    以方便力故, 現有滅不滅。』
    餘國有眾生, 恭敬信樂者,
    我復於彼中, 為說無上法。
    汝等不聞此, 但謂我滅度。
    我見諸眾生, 沒在於苦惱,
    故不為現身, 令其生渴仰,
    因其心戀慕, 乃出為說法。
    神通力如是, 於阿僧祇劫,
    常在靈鷲山, 及餘諸住處。
    眾生見劫盡, 大火所燒時,
    我此土安隱, 天人常充滿。
    園林諸堂閣, 種種寶莊嚴,
    寶樹多花菓, 眾生所遊樂。
    諸天擊天鼓, 常作眾伎樂,
    雨曼陀羅花, 散佛及大眾。
    我淨土不毀, 而眾見燒盡,
    憂怖諸苦惱, 如是悉充滿。
    是諸罪眾生, 以惡業因緣,
    過阿僧祇劫, 不聞三寶名。
    諸有修功德, 柔和質直者,
    則皆見我身, 在此而說法。
    或時為此眾, 說佛壽無量,
    久乃見佛者, 為說佛難值。
    我智力如是, 慧光照無量,
    壽命無數劫, 久修業所得。
    汝等有智者, 勿於此生疑,
    當斷令永盡, 佛語實不虛。
    如醫善方便, 為治狂子故,
    實在而言死, 無能說虛妄。...